水稻纹枯病范文
时间:2023-03-25 07:1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稻纹枯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
1、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随风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旁边,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能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当多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检查封行早的稻田,在植株下部被害的叶鞘和叶片上可以看到白色或黄褐色的网状细丝,即为稻纹枯病的菌丝,菌丝在干燥条件下,密集在一起,汇聚成白色菌丝团,结成白色小绒球,以后逐渐变硬,变成萝卜籽大小的暗褐色颗粒,附着在有病的叶鞘或叶片上,即为稻纹枯病的菌核。
3、综合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1)农业措施
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2)药剂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稻曲病及防治
1、危害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2、发病规律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大田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性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一般,籼稻轻于粳稻,密穗型品种重于疏穗型品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而且成本低、效果好。在生产上,一是全面普及强氯精消毒浸种;二是推广浸种前晒1~2个太阳,利用太阳紫外线杀菌:三是用2%~3%石灰水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采用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捞出后催芽、播种。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h,然后捞出催芽、播种。
(3)药剂防治
篇2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症状 传播 发病规律 防治
1.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导致叶片发黄枯死。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或抽穗后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
2.纹枯病的传播方式
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病菌的菌核是主要传染源。在染病的稻株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像菜籽大小的褐色硬粒就是菌核。收割时,大量的菌核被震落到田里,以后便在冬闲田或绿肥田的土壤中越冬,翌年春灌水耕田时菌核漂浮于水面或沉入水中,待气温达到20℃~23℃时,菌核萌发菌丝侵入稻株基部叶鞘而引起发病;之后病部再生出菌丝蔓延为害。当气温达到28℃~30℃,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菌丝可以从水稻基部叶鞘叶片蔓延至植株顶部叶鞘、叶片和穗头。水稻孕穗至抽穗期遇连续阴雨、饱和湿度时,病情发展最快。在发病后期的稻田里,由病斑上产生的菌丝,通过稻叶的接触传到健康株上,并在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形成菌核,导致该病的蔓延。
3. 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3.1气候 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0℃以上,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病害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本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大发生。因此,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纹枯病的发生比较严重;而较低的温度则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2栽培技术 稻田的水肥管理和密植程度对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一般重施、迟施氮肥,灌水过深或加大密度的稻田,发病就重。若在水稻生长前期集中使用氮肥,会引起稻苗早发,提早封行;或是后期偏施氮肥,则会出现贪青徒长,致使田间郁闭,诱发该病。密植程度高的稻田,一般株间光照程度差、湿度高,适宜于纹枯病病菌的生长和侵染,因而发病往往较重。
3.3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比粳稻感病,在多肥密植的情况下,籼稻发病也重。但目前尚未有较理想的品种。水稻的生育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蔓延最快。在抽穗至乳熟期,病害自下而上地向剑叶鞘和穗发展,为害加剧。至乳熟后期发病相对减轻。
4. 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性较好的品种如吉粳83、通育315、通禾836、吉农大808、农大31等中抗以上品种,可降低发病机率。
4.2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纹枯病的田间菌核是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打捞菌核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一般在稻田灌水整地时进行,此时菌核大部分漂浮在水面上,可彻底打捞被风吹至田边或地头的残渣,并将打捞的菌核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同时应清除田边杂草和病稻草,可有效地控制病情。
篇3
关键词:药剂;水稻纹枯病;药效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5-0012-03
Abstract: By carrying out field efficacy experiment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sheath blight, suitable pesticides were sel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240 g / L thifluzamide suspending agent (Jiangsu Suzhou Jiahui Chemical Co., Ltd.), 240 g / L thifluzamide suspending agent (Hebei Agricultural Chemical Co. Ltd.), 11% J Validamycin o hexaconazole wettable powder, 10% Validamycin Aqueous solutions, 3% Validamycin Aqueous solutions, 5% hexaconazole suspending agent had good control effect, in which 11% Jinggangmycin o hexaconazole wettable powder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They are all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production.
Keywords: Pesticide agent; rice sheath blight; efficacy
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 “花秆瘟”,是广西发生面积最广、受害损失最大的稻作病害 [1] 。稻株受害后,轻的影响谷粒灌浆,重的引起倒伏枯死,致使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一般减产5%-10%,严重可达50%-70% [2]。水稻纹枯病是防城港市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年发生面积在2万hm2次以上。近年来,由于水稻耕作制度的改变,其发生程度在中等偏重程度以上,且呈逐年加重趋势。为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为害,笔者从多种药剂品种中筛选了适宜当地使用的农药品种进行试验,以期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T优682,试验对象为纹枯病。试验药剂为: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江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江苏省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10%井冈霉素水剂(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3%井冈霉素水剂(广西金燕子农药有限公司)、5%己唑醇悬浮剂(广西弘峰(北海)合浦农药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乡江山村委早稻田,试验田质地为潴育潮泥田,有机质含量2.3%,PH值5.7,历年纹枯病发生较重。采用抛秧育秧盘育秧,水稻于2013年3月6日播种,4月15日抛秧,每667m22.0-2.2万丛。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7个处理(见表1)。每处理4次重复,共2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筑田埂隔开,四周设1m保护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施药分3次进行,第1次在水稻分蘖末期进行,时间为2013年5月20日;第2次在水稻孕穗期进行,时间为2013年5月31日;第3次在水稻齐穗期进行,时间为2013年6月10日。采用施药器械为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山东卫士牌WS―16型),喷药液量按60kg/667m2,植株上下均匀喷施。
1.4 药效调查
1.4.1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在第1次施药前 (5月20日)调查药前各级病株数并计算药前病指,在第3次药后第7d调查记载各级病株数,计算病指及防效,期间观察所用药剂水稻生长情况。病情分级标准如下:0级,全株无病;l级,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1片叶);3级,第3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前枯死。
1.4.2 药效计算方法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防效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参试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55g/hm2防治效果最佳,达到88.09%,其次为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80g/hm2(江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5%己唑醇悬浮剂75g/ hm2和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80g/hm2(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防效分别达到82.25%、81.81%和80.61%,10%井冈霉素水剂110g/hm2和3%井冈霉素水剂180g/ hm2防效一般,只达到79.88%和78.66%。经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统计分析发现: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55g/hm2与其他参试药剂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80g/hm2(江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 5%己唑醇悬浮剂75g/hm2与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80g/hm2(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10%井冈霉素水剂110g/hm2、3%井冈霉素水剂180g/hm2之间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 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80g/hm2(江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与5%己唑醇悬浮剂75g/ hm2之间、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80g/hm2(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与10%井冈霉素水剂110g/hm2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2.2 保产效果
各处理水稻产量与药效趋势一致(见表3)。据水稻成熟期测产,除3%井冈霉素水剂处理的千粒重为20.1g 外,其他药剂处理的千粒重均在23.0g以上,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的千粒重高达25.1g。比较不同药剂处理间的保产效果,以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55g/ hm2产量最高,达583.8kg/667m2;其次为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80g/ hm2(江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3%井冈霉素水剂180g/hm2的产量最低。
2.3 安全性
试验期间,经观测,各药剂处理区水稻生长良好,均未发现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产生异常影响或出现药害现象。因此,各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均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和保产效果。在水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第1次药,每隔10-15d喷施1次,视病情连防2-3次,施药时要注意均匀透彻,施足药液60kg/667m2。为避免产生抗药性,生产上以上述药剂交替使用为宜。
参考文献: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25%丙环唑EC,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产品;30%苯甲·丙环唑EC,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产品;5%井冈霉素AS,江西省新瑞丰农药厂产品。防治对象:水稻纹枯病Thanate phorus cucumeris。
1.2试验方法 小区试验于2011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在龙楼镇吉水坑,水稻品种天优10号,2010年12月25日播种,2011年1月24日插秧,试验当天晴天,日平均气温25.3-29.6℃,相对湿度78%-96%。
设25%丙环唑EC20ml/667m2;30%苯甲·丙环唑EC15ml/667m2;5%井冈霉素AS200ml/667m2;清水(CK)处理。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m2。
小区水稻纹枯病发病始盛期施药一次,用工农-16型手动背负喷雾器均匀喷雾,667m2用药液50升,施药时水稻田保持浅水层。
1.3调查方法 于施药前和施药后3d、7d、21d各调查一次水稻纹枯病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处理区5个点,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各病级数,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和防效。观察试验期间各药剂处理对水稻有无药害。
2 结果与分析
2.1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药后3d、7d、21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25%丙环唑EC20ml/667m2处理分别为76.34%、84.08%、83.24%;30%苯甲·丙环唑EC15ml/667m2处理分别为72.95%、82.22%、83.49%;5%井冈霉素AS200ml/667m2处理分别为47.60%、66.57%、69.80%(见表)。
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25%丙环唑EC20ml/667m2苯甲·丙环唑EC15ml/667m2处理的防效相当,二者的速效性和特效期明显优于5%井冈霉素AS200ml/667m2。
在试验区药害调查结果表明,各用药处理对水稻均无药害现象出现。
篇5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振兴村所属的责任田。水稻品种为淮稻8号;供试药剂为70%戊唑醇·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爱苗)、43%戊唑醇悬浮剂(拜耳好力克)。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70%戊唑醇·丙森锌可湿性粉剂240 g/hm2(A)、300 g/hm2(B)、360 g/hm2(C),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225 g/hm2(D),43%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E),以喷清水为对照(CK)。防治纹枯病设3次重复,共计18个小区,各小区组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 m2。防治稻曲病,不设重复,各小区组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 m2。
1.3试验方法
秧龄35 d时施45%复合肥375 kg/hm2、尿素225 kg/hm2,整地放水,至6 月12日大苗移栽,6月24日追施碳酸氢铵600 kg/hm2。参试药剂二次稀释后采用合利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水450 kg均匀喷雾;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田间灌3 cm左右浅水层,让其自然干后按常规排灌。防治纹枯病施药时间为8月4日,水稻为封行期;防治稻曲病施药时间为8月20日(破口前6 d)和8月26日(破口期)。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防治纹枯病于药前1 d,药后3、10、15、25 d分别进行调查,每小区采取平行跳跃法调查10点,每点2丛[5-8];防治稻曲病于10月10日(收获前)调查,采用双平行线调查法,每小区调查200丛,计算丛发病率;随机取样10点,每点1丛,计算病株率;调查10丛总粒数及病粒数,计算病粒率;由此计算出丛防效、株防效和粒防效。
2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药后3 d,处理A、处理B、处理C对水稻纹枯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29.8%、34.1%、40.1%,与处理D(39.4%)、处理E(36.3%)相当;药后10、15、25 d,对纹枯病的防效均以处理C最好,分别为77.9%、79.8%、68.5%。由表2可知,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对水稻稻曲病的丛防效分别为90.0%、98.5%、99.0%、99.0%、91.0%。由此说明,70%戊唑醇·丙森锌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略好于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70%戊唑醇·丙森锌叶面喷施的处理方式对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较好的剂量为360 g/hm2,其防治效果略好于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225 g/hm2,43%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的防治效果与其相比较差。
4参考文献
[1] 韩召军.植物保护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水稻病虫防治分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贝亚维,胡恒怡,陈亨康,等.爱苗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分析[J].中国稻米,2006(3):43-44.
[4] 李国华,苏娟,李海森.几种杀菌剂对水稻病害防治效果[J].现代化农业,2009(6):5-6.
[5] 程丽莲,费群,蒋建忠,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1(5):135.
[6] 孙攀,孙俊清.3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184.
篇6
关键词 24%噻呋酰胺悬浮剂;水稻纹枯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24-02
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是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高效杀菌剂,为了进一步明确该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笔者于2012年早稻上进行了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时间和不同施药次数效果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平阳县万全镇下周村进行,该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选择生长一致、纹枯病多发的早稻田作供试田块,本田块早稻于4月25日移栽,供试水稻品种为金优48-2。供试药剂为: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30%苯甲·丙环唑(爱苗)悬浮剂(先正达作物保护公司),43%戊唑醇(好立克)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浙江桐庐汇丰生物化工公司)。
1.2 试验设计
1.2.1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A1);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A2);43%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A3);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375 g/hm2(A4);以不施药作为对照(CK1)。其中处理A1于6月13日施药1次,其他药剂处理于6月13日、26日各施药1次。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 m2。试验用富士特FST-18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治[1-2],喷水量600 kg/hm2。
1.2.2 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分别于6月13日孕穗期、6月21日破口期、6月26日齐穗期喷雾,以不施药作为对照(CK2)。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 m2。试验用富士特FST-18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治[1-2],喷水量600 kg/hm2。
1.2.3 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次数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作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分别施药1次和2次,以不施药(0次)作为对照(CK3)。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 m2。试验用富士特FST-18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治[1-2],喷水量600 kg/hm2。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试验采用定点调查方法,每小区2个点,每点固定调查5丛水稻。施药前和病情稳定期分别调查纹枯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根据病情稳定期施药区和对照区病情指数的差异计算防效。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全株无病;1级为倒4叶及其以下叶鞘叶发病;3级为倒3叶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5级为倒2叶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7级为剑叶(顶叶)叶片或叶鞘发病;9级为全株发病枯死。由于2012年6月早稻生长前中期多阴雨天气,水稻下部叶片发病普遍,本试验以水稻功能叶(剑叶及倒2叶)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3-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24%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显著的防效,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在6月13日早稻发病前期施药1次,防效达83.9%,显著优于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43%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375 g/hm2施药2次的效果。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施药2次,防效达66.6%;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施药2次,防效为53.2%;井冈霉素水溶粉剂375 g/hm2施药2次,防效为35.4%(表1)。
2.2 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从表2可以看出,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有明显的差异。6月13日,纹枯病发病前期,用24% 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施药1次,防效83.9%;6月21日水稻破口期,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施药1次的防效为76.8%;6月26日水稻齐穗期施药1次,防效为73.7%。纹枯病发病前期施药1次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发病中后期。
2.3 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施药次数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从表3可以看出,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在纹枯病发病前期6月13日施药1次防效为83.9%,6月13日和6月26日施药2次的防效为88.9%。施药1次与施药2次防治效果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于24%噻呋酰胺悬浮剂持效期长,价格较高,在一般发病情况下,施药1次即能有效控制纹枯病的为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显著的防效,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前期施药1次防效为83.9%,显著优于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25 mL/hm2、43%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375 g/hm2施药2次的效果。24%噻呋酰胺悬浮剂持效期长,一般发病年份,每季水稻施1次药即能有效控制纹枯病为害。24%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治纹枯病的适期在病害发病前期,在病害中后期施药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4 参考文献
[1] 王振军,艾洪生,李伟,等.25%咪鲜安乳油防治水稻恶苗病田间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230-231.
[2] 石鸿文,丁文侠.水稻纹枯病的配套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5):23.
[3] 莫苗根,沈东平,董涛海.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82,184.
[4] 陈伟,钱建,程枫叶.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初步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2(4):120-121.
篇7
一、发生危害特点
1、发病期推迟,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2、发病面积大
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二、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分析
1、水稻直播面积的激增
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1)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2)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3)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2、防治工作不到位
(1)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冰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1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一是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肪治效果显著提高。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二是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2)水肥管理不当: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3)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
(4)防治喷水量过少: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三、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
1、加强水稻栽培管理
(1)合理施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
(2)科学灌水: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2、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
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3、抓药剂防治
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药剂防治策略。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1)科学选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应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或己唑醇的复配制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长效、高效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篇8
[关键词]纹枯病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43-01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花秆”、“花脚秆”、“烂脚病”。在我国,随着水稻矮秆品种及密植、高氮素化肥用量的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纹枯病为害日趋严重,1975 年水稻纹枯病被列入全国防治对象,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目前为我国水稻的第一大病害。我国水稻纹枯病年发病面积在 2.5 亿亩次,全国所有稻区均有发生,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受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一、Y状特征
叶鞘、叶片染病症状特点:如图1所示。
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向上发展,形成椭圆形或云纹形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白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发病重时病斑布满叶鞘、叶片,影响根部吸收肥料、水分,导致叶片提前枯死。
诊断要点:病斑为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影响水稻营养物质积累,使水稻籽粒不饱满,产量降低。后期菌丝结成萝卜籽大的褐色菌核(图2)。
二、纹枯病侵染途径(图3)
纹枯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田间土壤,或以菌丝在病残体或其他寄主上越冬,成为下一年或下一季的侵染源。在水稻生长期,漂浮在田间的菌核,在适宜条件时萌发,从稻蔸基部叶鞘侵入,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在稻田通过 “水平”或“垂直”方向扩展蔓延,从而导致发病率升高和病害加重(图4)。
三、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1、与品种和生育期有关。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地域、不同生育期对纹枯病的抗病性都存在着差异。籼稻>粳稻。株型紧密、矮杆阔叶、分蘖株多的品种较感病。水稻生育期和组织的老嫩与发病程度有一定关系,水稻孕穗至抽穗期较幼苗及分蘖期感病。因此在种植水稻时要选用一些高产、抗病或耐病良种。
2、与菌源数量有关。菌源数量大,发病重。(上年田发病重,则田间遗留菌核多,当年发病率就高,相反,当年发病率就低。)
3、与气候条件有关。纹枯病属高温高湿病害。在适宜侵染发病的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发病温度18~34℃,流行温度22~28℃,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高温、高湿、多雨、田间郁蔽等条件与水稻易感的生育阶段孕穗期至抽穗期相吻合,病害流行程度就更严重。
4、与栽培管理有关。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施氮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菌侵入,而且易引起倒伏,致使病害发生更重,氮素过多也使稻株茎叶茂盛,田间湿度加大,有利于发病。
四、防治措施
1、打捞菌核
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因此,从本田泡田到插秧结束,打捞菌核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连续三年大面积打捞菌核并深埋或烧毁,可减轻发病50%。
2、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②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促进早发,避免后期徒长。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减轻病害发生。③合理排灌。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前期浅灌、中期晒田、后期湿润灌溉,避免长期深灌,增强稻株抗病能力。④合理密植。避免过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药剂防治
(1)选用药剂。井冈霉素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使用30多年来防效一直比较稳定。由于长期使用,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有所上升,部分地区已出现抗性的病菌,但从生产上的总体情况看,抗性并不强。近几年监测表明,水稻纹枯病菌株对井冈霉素处于低水平抗性状态,但抗性呈上升趋势。因此,不要盲目增加井冈霉素的用量。井冈霉素对纹枯病的控制时间短,持效期一般只有7天左右,在大发生年份或者发病重的田块,需要多次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为减缓病菌对井冈霉素等药剂产生抗药性的速度。近年来生产上推广使用井冈霉素与蜡质芽抱杆菌、三唑类等的复配剂,及三唑类如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等单剂及复配剂。
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纹枯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有:
①5%井冈霉素水剂200-250毫升/亩。
②1%申嗪霉素水剂60-80毫升/亩。
③30%丙・苯醚乳油(爱苗)15-20毫升/亩。
④20%烯肟・戊唑悬浮剂(爱可)20 毫升/
⑤24%噻呋酰胺悬浮剂 20 毫升/亩。
⑥肟菌・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
(2)适期用药。用药适期为始病期,由原来防治适期的发病始盛期(穴病率15%-20%)用药,改为始病期(穴病率5%左右)时用药。此时用药效果最好,明显优于发病始盛期用药,随着用药时间的推迟,药剂对纹枯病的防效逐渐下降。
篇9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36-02
2013年9月10日,对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调查发现,该村种粮大户李世保种植的113.33 hm2水稻中,有2%的稻蔸和1.92%的稻株被“云雾笼罩”(田间只见零星症状)。水稻植株被“云雾笼罩”,即出现的云纹形斑块为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的发病症状。水稻纹枯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1-5]。其病原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6-10]。纹枯病在南方稻区危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下面就其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大田防治建议。
1 发病特点
1.1 “三强”[1]
1.1.1 菌量优势强。据有关资料介绍,前茬水稻发生纹枯病的稻田,收割后残留在田间的菌核数量,一般田块在150万粒/hm2以上,菌核量大的田块达到1 200万粒/hm2,少数田块高达1 500万粒/hm2以上。
1.1.2 菌核生活力强。据相关资料介绍,在种植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其越冬的菌核在土表下9.99~26.64 cm的存活率为88%左右,在土表的存活率能够达到96%以上,远高于种植冬作物的稻田。
1.1.3 应变能力强。在初春灌水耕耙后的稻田里,其越冬的菌核即可发挥“飘浮”的特殊本领,飘浮于水面;在插秧后的稻田里,菌核即可发挥“附着”的特殊本领,附着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数的增加,病菌即可扩繁,致使病菌数量迅速增加;浮沉在水中的菌核,遇中温高湿条件,萌发长出的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侵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再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7-10]。为了不被及早发现病菌侵略稻株的目的,其在暴露目标之前,即可发挥“潜伏”的特殊本领,在稻株组织内潜育1~5 d;为了避开风吹,病菌还可发挥“飘流”的特殊本领,向下风的田角飘流。
1.2 “五多”[2]
1.2.1 多颜色菌源。致病的菌丝融合群是AG-1、AG-4、AG-Bb(双核线核菌),其中AG-1占95%以上。AG-1、AG-4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根”所需时间较快,而AG-Bb较慢。在PDA上,23 ℃下,AG-1、AG-4、AG-Bb的菌落分别呈浅褐至深褐色、浅灰褐色、灰褐色,其菌核分别呈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较扁平的不规则形、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其菌核形成时间分别为3、3~4、3~4 d;此外,AG-1的菌核较紧密;AG-4的菌核疏松,相互聚集;AG-Bb的菌核大小较一致。
1.2.2 多场所越冬。病菌的越冬形式主要有菌核、菌丝,越冬场所有土壤、病稻草、杂草残体以及其他寄主作物。
1.2.3 多次数循环侵染。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浪渣、浮屑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通过粘附稻株上进行侵染,并形成病斑[6-7]。邻近稻株由于接触病斑上的病菌而被侵染,从而导致病害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5-9]。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主要横向蔓延,抽穗后主要沿着稻株表面向上蔓延,导致叶鞘、叶片受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7,8-9]。晚稻田间的菌核是第2年早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1.2.4 多途径传病。病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的形式越冬。翌春后,在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水稻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即可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再次侵染邻近植株[3-5]。水稻拔节期,病情加重,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的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5-9]。
1.2.5 多部位感病[3]。常表现在叶片、叶鞘、穗颈、茎秆感病。叶片感病时,病斑呈云纹状,边缘变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6-7]。茎秆感病的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感病时,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即使抽穗,其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6-8]。叶鞘感病时,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8]。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9-11]。
2 防治对策
2.1 选用“三稻”良种
根据南方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一是选用早稻良种陆两优996、株两优4024、金优1176;二是选种中稻良种C两优513、扬两优6号、C两优396、Ⅱ优498;三是选栽晚稻良种天优华占、岳优9113等品种。
2.2 采取“三不”措施
一是不留浪渣于田间,由于在上年(或在早稻田收获后种植晚稻时)发病田块里的浪渣中混杂有大量的菌核,在插秧前,采取人工打涝浪渣的办法,并将浪渣集中进行销毁,可起到减少菌源的良好效果[4];二是不留带病的稻草于田中;三是不留带病的杂草于田埂[12-13]。
2.3 选择“三适”的栽培密度
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种植密度的大小关系密切,即种植密度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选择“三适”(适当的株距、适宜的行距、适合的密度),可达到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降低发病程度的目的。
2.4 合理施用“三肥”
在科学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三肥”,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可达到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的良好效果[13-19]。
2.5 科学管好“三水”
一是灌水应做到浅水分蘖、苗够露田、晒田促根;二退水应做到肥田重晒、瘦田轻晒;三是回水应做到前浅、中晒、后湿润。
2.6 补救措施喷好“三药”
可以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一是使用井冈霉素。当前,井冈霉素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较理想的药剂,可用3%井冈霉素水剂2 250~3 000 mL/hm2,或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 mL/hm2,对水1 125 kg/hm2进行喷雾防治;二是用12.5%氟环唑乳油450 mL/hm2防治;三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2防治[5]。
3 参考文献
[1] 丁晓丽,易红娟,孙雪梅,等.江苏沿江地区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其综防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2(11):23-25.
[2] 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10(9):91-93.
[3] 周勇,王新林,龚校钢,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0(5):185-186.
[4] 王教利,苑克凡,苑兴业,等.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60,162.
[5] 石桥德,唐振宁,宾莉,等.打捞菌核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害效果[J].广西植保,2007(2):4-6.
[6] 杨治平.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伴生种种群动态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4.
[7] 孙俊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2(2):15.
[8] 刘长生,杨玉红.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10):1.
[9] 张传军.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01(7):23.
[10] 何峰.防治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5):52.
[11] 王颍.水稻主要病虫害田间调查技术[J].农技服务,2013(5):498.
[12] 陆爱玲.田东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6):21.
[13] 孙永军,施保国.淮安市水稻纹枯病大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12(2):4:5.
[14] 池一泓.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2013(8):31.
[15] 苏秀艳.浅谈水稻纹枯病及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3):6.
[16] 李全杰.如何防治水稻病虫害[J].农民致富之友,2013(13):68.
[17] 何潘功.科学理解和防治玉米纹枯病[J].河南农业,2013(13):30.
篇10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在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性也大。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1.发病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受害,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斑点。后渐渐扩大成椭圆形,边缘淡褐色,中央灰绿色,稍呈湿润状。湿度低时,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通常多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叶片上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常在中脉的一侧或两侧产生不规则的大型病斑。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扩展时,病斑呈污绿色,似开水烫伤,边缘不清楚,严重时的叶片很快青枯或腐烂。病情扩展缓慢时,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组织褪黄。茎秆受害,初生灰绿色斑块,然后绕茎扩展,可使茎秆一小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严重的引起稻株折倒。
2.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茵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人田中,成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部分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人后,少则1-2天,多则3-5天便出现病斑。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3.发病因素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1栽培管理
3.1.1肥料: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稻体内碳氮比下降,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软弱,抗病力明显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特别是倒伏的稻株,更会促使病情加重。
3.1.2灌溉:灌溉状况对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凡长期积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湿润灌溉和适时适度烤田,使田间保持干于湿湿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便受到抑制。
3.1.3密植程度:密植程度与纹枯病的发生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当密植到一定程度以后,每公顷栽插穴数和每穴插秧苗数越多,穴间和株间湿度越大,便越适于病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
3.2气候
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22℃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病,在23-35℃并伴有高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28-32℃和97%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该病蔓延危害。
3.3菌源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或新垦田,一般发病较轻;反之,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较重。但病情的发展则受田间管理、稻苗长势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更大。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春耕灌水时,田间菌核70%-80%漂浮于水面浪渣中,待田耙平时,捞去浪渣带出浮沫田外烧毁或深埋;病区避免病草还田;及时铲除田边杂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防止禾苗期猛发、后期徒长和贪青倒伏;分蘖期浅灌,孕穗后实行干干湿湿的灌水原则。
4.2药剂防治
4.2.1水稻栽后15~20天,每667千方米用20%稻脚青3750克拌细土400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发病。
4.2.2历年发病早而重的田,掌握在分蘖末期当病丛率达10%-15%时即施药防治,第1次施药后10~ 15天,若病情仍在发展需再次防治。对发病一般的田,掌握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丛率达20%时施药防治,药剂选用广灭灵水剂500~1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100毫升,加水50升喷雾。另外,每667平方米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克,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00克,加水50升喷雾。
4.2.3发病较重时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担菌灵乳剂130~150毫升,或用75%担菌灵可湿性粉剂75克与异稻瘟净混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兼治稻瘟病。
4.2.4每667平方米用10%灭锈胺乳剂250毫升,或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50-70,克,加水75升喷雾;77%护丰安(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绿邦98水稻专用型600倍液分别在孕穗始期、孕穗末期各用1次;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于水稻孕穗期1次用药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叶鞘腐败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
4.2.5每667平方米用5%安福100毫升,在抽穗期和抽穗后9日各喷1次。
4.2.6满穗是一种新的噻唑羧基N—苯酰胺类杀菌剂,每667平方米用26.5%满穗悬浮剂225毫升和300毫升对水稻生长安全,对纹枯病也有较好防效。
4.2.7氟酰胺(又称望佳多、氟纹胺)用于防治某些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防治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效果好,药效持效期长,对水稻安全,并可提高水稻结实率d每667平方米可用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100~ 125克,加水75千克,充分混合均匀后喷雾;重点喷在水稻基部。在水稻分蘖盛期和水稻破口期各喷1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