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范文
时间:2023-03-20 20:1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形图的判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势高低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硬币山的制作和连接图上相同数值的点,体会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观看等高线地图的绘制方法,总结等高线的特点;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总结对照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说出山体各种地形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
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片、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利用实践探究活动、习题演练、师生白板互动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展示图片)我国西南特种兵狼牙大队孤狼小队接到上级的一项任务,要消灭一恐怖组织的基地,于是孤狼小队展开的细致的调查,制定作战方案,并成功消灭了恐怖组织的基地,那么我西南特种兵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生:制作地图,知道指挥部,碉堡,弹药库所在的位置。师:那么如何将地表高低起伏不平的状况准确的画在平面图上,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2、讲授新课:
环节一:百度搜索 学生看教材24页,百度一下搜索找到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在学生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基础上及时练习:
练习一:读下图,甲地海拔高度为_____,乙地海拔为______,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__。
练: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与
世界大陆最低处死海的海拔-415米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练习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 )。
A、绝对高度 B、相对高度 C、海拔 D、平均高度
环节二:实践探究
学生实践探究完成活动一和活动二,动脑、动手来体验等高线的绘制。
活动一:学生课下准备好三枚硬币,一枚一元的,一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放好,画这座硬币山的俯视图,体验等高线的绘制。
活动二:教师课前印好带有100、200、300数值的黑点,让学生将图中数值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再次体验等高线的绘制。
学生绘制好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绘制情况,并及时予以评价。
环节三:百度搜索
学生看教材24页、26页,找到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并读图分析总结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环节四:读图分析
学生观察等线线地形图并对比山脉坡度陡缓,分析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的关系。并及时进行练习检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平时登山的经验来理解这部分内容。
环节五:读图分析
借助学生喜爱的喜洋洋这个动画人物,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来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判读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表示;并及时练习检验。
山峰:闭合曲线,里高外低_____山脊:等高线向低处突出_____山谷:等高线向高处突出 鞍部:两个山峰中间较低的地方_____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练习: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等高距是_____米。 2、那B的海拔是_____米。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何处,用字母_____表示。
4、图中D或C处哪一处可以有河流经过?
环节六:欣赏发现美
篇2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曲度;腰骶部疼痛;相关性
腰骶部疼痛,实质上就是指人体后背的骶、腰部出现疼痛的感觉,如腰肌劳损、长期久坐等;在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1]。腰骶部疼痛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20岁之后,年龄逐渐增长,人们的腰椎间盘呈现退行性改变,同时还会继发椎间关节病以及关节囊、韧带退变状况,导致人体椎间关节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患者下肢特定节段的感觉及运动障碍。不正确姿势还会进一步造成腰椎退变,引起椎曲侧弯、后突等一系列力学改变,改变腰椎自身结构,产生"骨性疼痛"。部分患者增生的骨赘压迫窦椎神经,也可产生持续腰骶部疼痛[3];腰椎间盘突出与腰骶部疼痛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曲度与腰骶部疼痛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80例患者经过常规检查,均确诊为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其中包括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24~75岁,平均年龄为(41.32±12.76);病程9 w~13年。入选标准:①腰骶部出现疼痛感或者不适感,下肢放射疼痛可存在也可不存在;②病程超过1个月;③排除腰椎骨折、腰椎感染、严重骨质疏松症、椎体先天畸形、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腰椎肿瘤、腰椎结核患者,腰椎手术史、重大疾病史患者,心肾功能严重不全以及腰椎滑脱患者。
1.2方法
1.2.1测量腰椎曲度 腰椎曲度,实质上是一种线性距离测量指标,对于腰椎曲度的测量采用Seze测量法[2]。在侧位X线片中,连接T12椎体后下缘的A点与S1椎体后上缘O点,然后沿着各个腰椎后缘画相应的弧状线,两者之间构成一个弓形,曲线定点至OA连接线的垂直距离就是腰椎曲度。根据蒲兴魏等人[1]与顾非等人[2]的调查研究显示,腰椎曲度正常值处于1.8~2.2 cm范围内,见图1。
图1 腰椎曲度测量示意图
1.2.2腰骶部疼痛程度评估方法 首先,行下腰痛JOA评分,评判患者腰椎功能障碍等级,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评分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腰骶部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根据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视觉模拟评分法检测之后的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的腰骶部的疼痛程度,划分为11个级别,即0~10分,0分表示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疼痛感,10分表示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感,≤3分为轻度:患者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在可忍受的范围内;4~6分为中度:疼痛感比较严重,对其正常睡眠产生影响,但也在可忍受范围内;7~10分为重度:患者出现强烈的疼痛感,难以承受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与精神状态。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腰椎曲度,并行方差分析,判断差异的意义,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70例腰椎曲度处于减小趋势,7例腰椎区域处于正常范围内,3例腰椎曲度处于稍微增大状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曲度越小,腰骶部疼痛程度就越严重,12例轻度疼痛患者,其腰椎曲度要大于中度疼痛患者以及重度疼痛患者,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7例中度疼痛患者的腰椎曲度要大于重度疼痛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重度疼痛患者,见表1。经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曲度与腰骶部疼痛的相关性分析,患者所能感受到的腰痛程度和其腰椎曲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即呈负相关。
3结论
腰椎曲度的变化状况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密切的联系,顾非等[2]在文献中明确提出,腰椎曲度变化影响着腰骶部疼痛程度。诱发腰骶部疼痛的主要原因: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膨出、腰椎曲度变化以及腰椎不稳等对窦椎神经造成了刺激;腰骶部产生的疼痛感在一定程度上对腰部肌有的活动度有一定影响,容易造成肌肉疲劳、萎缩以及僵硬,从而降低其肌力,使部分功能出现退化现象,导致患者的腰骶部疼痛感加剧。
本组研究中,分别采用了Seze测量法与视觉模拟评分法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曲度与腰骶部疼痛程度进行了测量,其中12例轻度疼痛,腰椎曲度为(1.62±0.31)cm;57例中度疼痛,腰椎曲度为(1.26±0.38)cm;11例重度疼痛,腰椎曲度为(0.98±0.27)cm;这充分表明患者所能感受到的腰痛程度和其腰椎曲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即呈负相关,腰骶部产生的疼痛感越强,就越能减小腰椎曲度。因此,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腰椎曲度的变化来修订治疗方案以及评定治疗效果,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愈。
参考文献:
[1]蒲兴魏,刘进南,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疼痛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3(01):80-82.
篇3
1 地理分布图的判读
地理分布图类型多,占的比例较大,它包括政区图,工、农业分布图,人口分布图、铁路分布图、资源分布图、气候分布图、水系图等,但只需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即可通用于此类图的判读,其方法如下:①读图名,确定图的内容。②定位置,根据图中经纬网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定位。③读图例,获取有效信息。
2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首先要明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它是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形起伏的。绘制时,先将地形按海拔划分为若干个高度带,再将各高度带规定好具体的“色层”,涂在相应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更加显明地表示出地形的起伏。目前,常见的色层表为绿褐色系,即:平原低地用绿色,丘陵及中低山地为黄色,高山、高地用褐色,冰川雪山用白色或紫蓝色等。为此,我们可根据高度表里的不同色彩以及相应的高度范围,读出主要的地形分布及地势变化的特点。
3 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是某个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是用布满一定区域内的若干条等值线表示某个地理现象的数量分布的状况,由于等值线上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上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等。它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判读等高线图时,一是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海拔高度相同。要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就要看其位于哪一条等高线上,若位于两条等高线中间,则取两个高度的平均值。二是看等高线的疏密,分析坡度的陡缓: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明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明坡度缓。三是看等高线的形状,确定地形的类型:①山峰(山地):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②洼地(盆地):中间值小、四周值大的闭合等高线圈。③山脊一山脊线也叫分水线: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下方弯曲(等高线凸向低处)。④山谷一山谷线也叫集水线,易发育河流: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上方弯曲(等高线凸向高处)。⑤鞍部: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⑥断崖(陡崖):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2)等温线图的判读。判读等温线图的方法,是要掌握等温线性质:①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②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若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③若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高,若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低。二是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我国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三是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如找出我国1月0度等温线,观察此线是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四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幅度,如果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较大。五是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黑龙江省北部-28度,海南岛+16度。
(3)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判读等降水量线图的方法:一是看图例,明确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内容(即降水量的数值范围)。二是看降水量变化规律。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三是看降水极值及分布。
4 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可绘制成柱状、扇形、曲线、折线等,它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处理的一种形式。在气候类型、人口增长、工农业产值等方面运用较多。它包括平面直角图和结构图。
(1)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平面直角坐标图,又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和柱状图,其判读方法如下:一是认清图名及横、纵坐标表示的内容;二是分析“柱”和“线”的变化趋势;三是分析不同阶段,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结构图的判读。结构图又可分为扇形图、饼状图和矩状图,其判读方法主要是通过数据的对比或简单计算,概括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5 地理原理图的判读
(1)地理示意图的判读。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象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及地理原理;或者是用箭头表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后者,关键是要读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读地形雨的形成示意图,关键是要读出暖湿气流被迫沿山坡爬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形成降水,故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少雨,但暖湿气流一定要上升到一定高度。
(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是地表沿某一方向的垂直断面的图形。它能直观地显示该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剖面图的判读方法是:首先确定大致的区域范围,然后再将地形剖面图与相应区域的地形图对照,以判断图中涉及的地形类型,并直接读出该区域地势变化的特点。
6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的素描图。其判读方法如下:①仔细读图,依据逻辑和比例关系、图例和注记等要素。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信息。②进行知识迁移,准确地判断或推理,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③分析比较,概括出图像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篇4
在这里笔者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通过三本书模拟山体的部位后画其等高线图来引导学生学习等高线图。
材料:一本英语书、一本语文书、两本口袋书、一些橡皮泥。
(1)三种书各取一本依次码放,如图1。教师演示其等高线的作法或播放等高线作法的视频,引导学生作出“山峰”的等高线。
(2)三种书各取一本依次在上次码放的基础上向左移动,形成陡坡和缓坡的效果。要求学生首先观察图2与图1的区别,然后作出其等高线图。这时学生就能够轻松地作出其等高线图。
(3)三种书各取一本依次在上次码放的基础上再向左移动,形成陡崖的效果。要求学生观察图3与图2的区别,然后作出其等高线图。此时,学生就能很快作出其等高线图。
(4)用英语书和两本口袋书码放出鞍部的效果(如图4)。要求学生作出其等高线图。
(5)给出一些简单的山体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图利用橡皮泥做出对应的山体模型。(如下图)
在利用等高线还原山体部位的时候要告诉学生,实际生活中,山体各个部位并不是我们用课本演示的那样两条等高线之间以陡崖形式存在,而是存在缓坡过渡的。而在还原图7时,告诉学生这里存在着山谷。
最后让学生观察所有的等高线图来找出等高线的特点及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新课程倡导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在本次教学中,四次书本模拟山体的部位,让学生自己动手来作出其等高线图。这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借助形象直观的实体能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都能够认真观察这些山体并积极发现问题,快速作出其等高线图。后三次制作等高线模型是对前面所进行的活动的逆向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山体不同部位的认识。
篇5
关键词:遥感影像;地图修测;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在现阶段,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对地形图现势性要求逐渐上升。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现势性相对较差,如何快速地更新地形图已成为了目前测绘工作的关键课题。针对大面积地形图更新方法而言,目前包括航空摄影测量、全野外测量、正射影像修测、IKONOS卫星影像修测等,在选择方法时必须要立足于图幅位置,以不同用途与目的、精度要求为根本依据。
2地图修绘作业中遥感影像技术方案概述
立足于地图比例尺更新成本角度,针对地图更新的卫星影像而言,主要包括四种:一是TM影像,其分辨率达18.5m;二是QUCKBIRD影像,其分辨率达0.65m;三是SPOT影像,分辨率有10m、5m、2.5m三种;四是IKONOS影像,分辨率达1m。由于城市地图比例尺不尽相同,故主要技术方案有两种:(1)在TM、SPOT影像技术之上的更新方案,适用于比例尺较小的城市地图;(2)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技术之上的更新方案,适用于比例尺较大的城市地图。针对此两种技术方案的工作要点而言,主要包括地形图扫描、数字栅格地形图、城市栅格地图等,但不同的卫星遥感影像所处理的方式不一致。
3原有地形图修测分析
通常状况下,借助卫星遥感正射影像来进行原有地形图的修测,主要是借助正射影像进行地物删查。在作业中,针对影像不清楚的部分而言,禁止轻易删掉。由于树影突出的地方难以绘出,故在影像判读能力相对不足的作业员必须要谨慎处理,要尽可能地确保作业精度,就原有地形图修测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道路修测
首先,删掉正射影像上未出现的道路,构建新图层,绘出正射影像上重新增设的道路。在绘制过程时,必须要注意两个方面:
针对大车路而言,必须要分析其实际宽度,按照比例尺绘出,譬如实地宽窄之间的变换频数较多,可采用中等宽度将其绘制成平行线。而小路要依据实测中心位置采用单线绘制。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等外公路必须要依据其实际宽度进行绘制。
3.2 房屋与其附属物修测
删掉正射影像上未出现的房屋,构建新建层,绘出正射影像上重新增设的房屋。在绘出时,必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1)必须要绘制房顶,包括房屋主体与其附属小房,绘图时主要描绘房屋外檐;(2)针对建筑物凹凸部分绘制而言,>0.4mm部分要依据实体绘出,包括廊、台阶、围墙、院门、篱笆、栅栏、门墩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区分的栅栏、围墙、篱笆等影像可在新建围墙图层中绘出。在图上,当台阶长度<6.0mm时,无需修测。围墙、栅栏、篱笆影像不能区分的均于新建的围墙层绘出。
3.3 水系与其附属物修测
删掉正射影像上未出现的水系与其附属设施,构建新图层,绘出正射影像上重新增的水系。在绘出时,必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1)分开绘出河流、池塘,河流为狭长、连续分布、相互贯通的线状水体,池塘为相对独立的线状水体;(2)在进行池塘线绘制时,禁止采用绘水面的线,直接将池塘坎上檐线绘出即可;(3)当出现河流与渠道贯通现象,则断开河流与渠道,分开置层。当不能区分房屋与池塘形状时,可在池塘中注明。
3.4 管线与其附属设施修测
删掉正射影像上未出现的管线与其附属设施,构建新图层,绘出正射影像上重新增的管线。在绘出时,必须要把握三个要点:(1)注意图形连续性,单个可考虑树影;(2)绘时注意点位采集,必须要把握影像交点(根部)。当影像模糊时,要从走向与像主点位置出发,进行杆根部与顶部判别;(3)要进行高压线修测。
4 内业编绘分析
在内业编绘过程中,要纠正表示不明确的地方,禁止轻易改动原始数据。同时,针对外业调绘数据信息而言,在图上要全部编绘。就编绘过程而言,首先要精准读图,准确描绘外业信息数据,作房屋房檐改正处理,采用相应的像主点调整投影差,确保成图精度。就外业特别注明的部位而言,要依据外业所设置的房高来进行投影差纠正。当外业设置的房高不准确时,为确保其精度,要从正射影像角度出发,判断房屋底部,可进行房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要确保高程地物同步移动,从而保证地物相对精度。针对道路类型判别而言,主要依据外业调绘尺寸来进行,特殊标明部位要给予外业调绘要求进行编绘,采用正射影像补充道路,确保其相互贯通,可舍弃小支路。另外,要依据外业调绘进行注记,包括村名、道路名称、桥名称、河流名称等。当编绘完外业补测数据后,要进行水准高程加注,分层处理图形数据,明确新建层层码。
5 外业补测与调绘分析
在进行矢量地形图更新时,由于影像上无法进行地物判别,必须要借助外业调绘来确定。外业调绘可验证室内解译成果,实测线状地物宽度,调查新增地物名称注记,并纠正原有数据不准确的地方。在外业调绘时,必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针对新增房屋而言,其调绘内容包括楼层、房檐,并进行房屋定性;(2)更正新增房屋内业修测不确切的部分,并纠正栅栏、围墙内业判读错误的地方;(3)调绘路等级、名称、宽度及桥性质、名称等;(4)调绘企事业单位名称、池塘性质、河流名称、村名等;(5)调绘杆走向、性质及植被类型。针对实地变化较大的地物而言,可进行补测处理,包括新建小区、高压杆等。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遥感影像在地形图修测中应用前景广阔,应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技术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更新,高效、廉价,属于大比例尺地形图未来更新的新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重视外业调绘,明确地物类型、属性,有助于确保其精度。
参考文献:
[1]林跃春,王睿.浅谈数字正摄影像的制作技巧与心得[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01):109-111.
[2]张广耀,汪小钦,邬群勇.遥感影像地图在线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12(01):74-76.
[3]王婷玉,石云,米文宝.宁夏遥感影像旅游地图的编制[J].宁夏工程技术,2013(01):27-29.
[4]洪亮,饶得凤,杨昆.校园遥感影像地图的设计与编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50-54.
篇6
关键词:图层叠加分析法;综合题解题;GIS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纵观浙江省自2009年开始高考文科综合自主命题以来,在地理总共10道综合题中,笔者统计共有8道题是区域地图类综合题。尤其是近两年来,地理综合题的命题基本趋于平稳状态,即第36题为世界区域地理题,第37题为中国区域地理题,区域地图类地理综合题在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的分值比重明显增加,针对区域地图类综合题如果能够应用GIS图层叠加分析法,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并有利于提升学生进行多个维度的空间综合思维能力,为提高解题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下图为笔者应用GIS图层叠加分析法解区域地图类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流程。
■
下面,笔者以2010年高考浙江卷第36题为例(原题略),谈谈GIS图层叠加分析法在区域地图类地理综合题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一、根据图文信息,建立地理要素图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遵循“同层要素同、异层要素异”的原则,笔者将地理要素图层分成三种类型:空间位置图层、自然地理要素图层和人文地理要素图层。其中每种类型又可细分为许多具体的图层,例如,自然地理要素图层又可划分为地形图层、气候图层、河流水系图层等。
结合本题地图,根据图例和注记可判读出3类基本要素图层:城市图层、河流图层和等高线地形图层。进一步判读地图,又可得到经纬网图层和海陆分布图层。同时从设问条件出发,还要能够根据现有信息,或者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分析得出气候分布图层。综上可得,从图例、地图和设问三个方面出发,可建立共6个要素图层,下面对每个要素图层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1.经纬网图层:根据赤道和60°W经线可确定该区域位于南美洲北部;位于热带地区,可判读气候类型。
2.海陆分布图层: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沿海地区海运便利。
3.等高线地形图层: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起伏较大;地形类型西部安第斯山脉东西绵延,东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高原与平原相间排列。
4.气候分布图层:地处低纬,热量总体丰富,受地形的影响西部有高山气候、东部亚马孙平原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5.河流水系图层:主要河流为北部的奥里诺科河,中部为亚马孙河;河流水文特征流量较大,其中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河段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小;河流水系特征发源于西部高山区,总体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
6.城市分布图层:东部城市主要沿海分布;西部城市主要分布于高山地区。
二、结合题干的设问条件,调取相关图层进行叠加分析――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GIS图层叠加分析是指在统一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每次将同一地区两个地理对象的图层进行叠加,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例如,将地理要素图层中的地形要素图层与河流要素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可获得河流流向、流程和干支流分布等河流的水系特征;将地形要素图层、气候要素图层与河流要素图层等3个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可得到河流的流速、流量、结冰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信息。根据本题4个设问的要求,现将各个小题需要调取的相关图层叠加分析的过程表述如下:第(1)小题调用经纬网图层、海陆分布图层、等高线地形图层、气候分布图层;第(2)小题调用海陆分布图层、等高线地形图层、气候分布图层、河流水系图层;第(3)小题调用气候分布图层、河流水系图层;第(4)小题调用经纬网图层、海陆分布图层、等高线地形图层、气候分布图层、城市分布图层。
以第(4)小题的设问为例,“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原因。”结合设问中的“60°经线东西两侧”和城市区位分析的相关知识,分别调取经纬网图层、海陆分布图层、等高线图层和气候分布图层和城市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可得出结论:60°经线东侧城市主要沿大西洋分布,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航运便利,便于和外界商贸往来,同时气候海洋性较强,适宜人居,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利于筑城;60°经线西侧城市主要分布于安第斯高山地区,主要原因为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适宜人居,高山顶部等高线相对稀疏,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三、结合图层叠加分析结果和地理知识,按要求组织和表述答案
多个图层叠加分析的结果比较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设问的指向对象,最后应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结合城市自然区位,用简洁准确的地理术语表述答案如下:60°W经线东侧城市沿大西洋分布,航运便利,沿海平原地形平坦;60°W经线西侧城市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区,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的命题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与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三项能力都是建立在全面和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解区域地图类地理综合题的过程中,GIS图层叠加法与传统的判读地图方法相比,更符合“能力立意”宗旨,如果平时教学能通过典型题强化训练,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3.
篇7
关键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数字地形图 修测更新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2-022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形图在当代社会的使用程度越来越高,许多行业的建设都离不开地形图。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地形图测绘技术的发展水平有限,在很多地区,地形图都还是沿用了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旧图,其现势性、准确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一来,如何快速更新数字地形图就成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重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证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下面本文就围绕如何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来完善地形图的测绘工作进行分析。
1 遥感技术在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概述
目前遥感技术在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是遥感技术最常见的一种应用途径,其具体的应用原理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遥感技术在地形图测绘的过程中应用的常规的方法就是立体摄影测量,尤其近几年来与雷达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地面三维信息提供了更好的获取途径,为地形图的测绘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
2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更新数字地形图的主要技术方案
根据需要更新的数字地形图成图比例尺,选择适合规范要求的卫星影像,如SPOT、天绘、资源三号、IKONOS、Worldview等,合理布y像控点,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利用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成果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制作符合规范精度要求的正射影像图,在正射影像图上叠加需要更新的数字地形图进行修测,再经外业调绘、补测、内业入库、出版编辑处理后形成更新后的数字地形图。
3 利用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图修测原有地形图
在修测地形图前要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根据数据的情况确定修测更新技术方案,若地物变化部分超过50%,原有数据利用价值不大,则采用全面更新的作业模式;若地物变化部分不超过50%,则采用利用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图修测更新的作业模式。这里主要讲修测更新的作业模式。
3.1 原图数据处理
若数据格式与测图单位的不一致,则要将原数据转换为修测软件能接受的数据格式;若原图数据是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的数据,则要首先进行坐标系数据转换,转换成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数据,并补充完善周边数据进行裁切确保满幅。
3.2 原图数据文件与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叠加
利用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将原图数据与正射影像图进行叠加,在正射影像图上对原有数据按图式和规范要求进行修测。
3.3 利用卫星遥感正射影像修测更新地形图
这一过程是进行地形图修测的重要环节,利用正射影像对变化的部分按照居民地、工农业和社会文化设施、交通运输设施、水系及附属建筑物、植被、地貌与土质等要素进行修测更新,删除原有地形图中测绘的但是现在已经消失的地物,补充新增的地物要素,对判绘不清的地物做出标记,交于外业调绘核查。未变化的部分以原数据为准,当原数据与正射影像图之间误差小于图上0.2mm时,可不移位。
境界与政区、地名与注记等则按照搜集的测图区域的行政区划图、最新行政区划简册等进行修改、补充。
在数字地形图修测更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正射影像图上采集新增房屋时要采集房屋的底部以保证准确性;二是当要素需测量精确的高程信息或地物底部被遮挡无法切准时,必须选用立体测图方式,然后将得到的数据与在正射影像图上采集的数据进行合并,交下工序处理。
4 外业调绘及补测
4.1 调绘
若卫星遥感正射影像现势性好,搜集的资料满足成图要求,则修测完成的图幅可直接交下工序作业而不用进行野外调绘;否则就需要进行野外调绘。调绘主要是对地形图修测时很难判读的地物进行确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形图修测的准确性。
4.2 补测
补测工作一般适用于新增地物的补测工作中,例如一些新建的房屋、工厂、道路等等,在补测的工作中最常用的仪器就是RTK和全站仪。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测量与采集工作完成后,应该及时将新的成果导入到数字地形图中。
外业调绘及补测的数据经内业入库编辑,建立拓扑及属性信息后,再按出版要求形成更新后的数字地形图。
篇8
一、“虚拟”“现实”与地理教学
(一)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虚拟地理环境,可以定义为以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为主体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与环境,它既可以是现实地理环境的表达、模拟、延伸与超越,也可以仅是指赛博空间中存在的一个虚拟社会世界。其中的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体。化身是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三维图形表达,是一种身份表达。对于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吕国年教授也给出了定义:虚拟地理环境(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VGE)是指数字化了的现实地理环境、恢复与复原的过去的地理环境、预测与预报的未来的地理环境。为了更好地界定虚拟与现实的区别,本文我们暂且以吕国年教授所给定的虚拟地理环境为蓝本进行论述。以此概念,虚拟地理环境用于地理教学主要表现为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下,主体运用某种软件(ARCGIS、AUTHORWARE等)进行模拟现实的教学活动过程。
虚拟地理环境应用于地理教学有如下特征:(1)真实环境的仿真模拟再现,如地形、地貌以及河流等环境的真实再现,包括对过去或未来的模拟再现。(2)用户可以在其间任意虚拟侵入、渗透和交互以及根据意愿任意移动。(3)部分可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空间分析。例如运用GIS可以实现这种高级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4)可视化是其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用户实现应用的基础。
(二)现实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通常,我们这么来理解现实地理环境: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一种人类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真实地理环境。本文中还要涉及一种地理实体模型的展示探讨,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现实仿地理环境”。二者同属于“现实”范畴之中。
现实地理环境有如下基本特征:(1)复杂性。地理环境中涉及的因素种类多、数量大,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连接,结构十分复杂。(2)关联性。众多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各自规律性的关联,同时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3)地域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不同的地域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4)稳定性。一定的地理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在较长的时间内,其形态特征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例如山地不会轻易转变为平原,平原不会短时间内成为永久性海洋。(5)实践性。现实地理环境的深层可知性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地理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地理环境中才能深刻体会与感知地理事物的存在价值,在现实活动中体验地理学习的无穷乐趣,以及培养自身的真实地理情操。
(三)“虚拟”与“现实”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地理环境在地理教学中具有超强的优势效应,如地形地貌时空动态仿真模拟、水文动态模拟、社会文化现象静动态演示等。地理环境具有空间性和区域性,直接的现实活动很难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展示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虚拟的地理环境将纷繁多样的地理事象很简单方便地呈现出来,以达到教学效果。但是,对于一些地理教学内容,如果完全依赖于虚拟的信息媒体,会使教学过程单一化、程式化,致使师生陷入虚拟世界无法现实表达。所以,我们在应用虚拟世界的同时,也应注意现实世界的教学实现。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本身存在于地理环境之中,对所在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浅显理解,但是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难以表达的内容时,如果能够在教师引导之下亲身感受或间接通过现实仿地理模型来进行地理事物感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现实地理环境的特征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彻底实践性,所以还应注意结合虚拟世界的动态便利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双赢。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所学地理内容,因质制宜、合理安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避免“一刀切”所产生的“学习审美疲劳感”,注重虚拟与现实的双重地理环境的有效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互动状态。为了较为明确地说明该问题,本文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地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案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要用纷乱的二维地图来想象复杂的三维地形,对于立体感还比较差、见识也比较少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掌握难度较大,非常不容易。初中地理新课标在该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同时,新课标中并未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问题有所要求,即使如此,我们在真正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其应用性。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学习该内容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符合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进而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学生现有认知比较浅显的情况下,如何把握等高线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着实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此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当地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形态,首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识经验,然后利用虚拟地理环境进行展示,让学生深刻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及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同时,为了使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有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等高线实体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这样,便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实现了现实地理环境初步感知――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现实仿真模型的自主建立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最后达到现实应用的目的。这样的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良好结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实现兴趣与效率的双赢。
(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地理教学策略
1.现实地理环境考察阶段
地理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有意义地指导山地不同部位的含义,即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提前带领学生或让学生自主合作进行野外或相关环境的实地观察,切身感受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景观。如果实地缺少相关的部分景观,可以指定相似的小地理事物环境进行仿似观察。例如,学生可以去附近公园的高地,仿似感受山顶的景观,在高低凹坡处感受山谷的景观,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积累相关的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理性感知的加工提供必要的准备。
2.虚拟地理环境演示阶段
(1)首先可以利用ARCGIS10.0软件进行山体三维实体与等高线的交互显示。打开经过处理的三维实体遥感图,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山脊、山谷、鞍部、山顶等,使学生对山体概念有个清楚的认识,如图1所示。然后,再打开与该山体模型相对应的等高线图层并叠加到图层1上,如图2所示。移动鼠标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山体等高线,最后定为俯视图观察角度,如图3所示。接着,关闭图层1,在演示窗口只留下等高线图层,如图4所示。此时关于该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一目了然。
(2)在AUTHORWARE 软件环境支持下,同样可以进行等高线与山地实体的转换,并且赋予其更加灵活的动态性。具体演示过程如下:首先显示一个简单的山地图片,然后在不同的高度上显示等高线,关闭山地图片,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实体框架,如图5。然后点击图5所示的“down”按钮,会使该部分等高线向下移动,形成一个平面形式的等高线示意图,如图6。接着再点击“up”按钮,等高线又恢复到立体结构,如图5。之后,根据这样的演示先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来源,使学生的认知从立体到平面实现动态的转换,然后根据类似的立体――平面的转换,进而实现山地不同部位的三维到二维的转变,使学生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平面深刻感知其立体的模式,实现一种从虚拟到现实的认知感受。
3.仿真实模型实践阶段
学生在观察多媒体进行等高线三维模拟展示之后,就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等高线的产生过程,深化学生的理解,需让学生亲手制作等高线实体模型,那么教师可以先以自制模型为例进行引导。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现实环境事物来深化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立刻激活了学生的热情和大脑皮层的神经,学生开始观察、思考、实践、模拟,创造出了很多奇妙的小点子。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信手拈来的事物,让学生思维发散。总之,要充分利用周围现实环境的事物实现地理学习的生活趣味性。
(1)纸环叠置抻压法
材料准备:白纸若干张,剪刀,胶棒,彩笔。
这种方法的制作过程如下:找一张白纸,剪成一个圆环,圆面尽量较宽,命名为“圆1” ;再减一个圆环,圆环半径略小于圆1,命名为圆2,将圆2的内侧边界与圆1内侧边界用胶棒粘牢;接着再剪一个圆3,其圆环半径比圆2略小,将圆3外侧边界与圆2外侧边界用胶棒粘牢。依次类似剪几个圆环,并且依次按以上做法似叠罗汉在边界处粘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类似山体的模型。然后在山体模型的棱角边缘用彩笔画线,模拟等高面的边界,接着从所谓山顶向下按压就会形成平面等高线示意图,彩色边界线即为该山体的不同海拔的平面等高线。同时还可以拉抻形成立体模型,在立体与平面转换过程中体现灵活多变性。根据类似做法,我们可以制作稍微复杂的山体,即带有山谷和山脊或其他的山体模型。这样的制作简单易懂,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实际操作简单,与传统的泡沫塑料法相比既省时省力,又可以进行立体与平面的转换,一举两得。
(2)铁丝套用法
以简单山体为例,先用纸片制作一个简单的山体模型,然后假想以桌面作为海平面,在山体不同的海拔高度相应的以合适的细铁丝圈套牢,将细铁丝取下,在桌面上按海拔高低顺序进行圈套,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平面实用图。这种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易懂,学生容易完成,符合学生初中阶段的简单认知规律。
(3)手心纹理观察法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手心,发现有许多纹理,汗液会集中于纹理凹内。这时我们可以假想凹线为山谷,那么汗液代表流水,汗液集中在手掌纹理凹线内,也就说明如果山上有水源一般会集中在山谷顺地势而下,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水与山谷”关系的理解。
(4)双拳对接法
把两只手弓起来,对连在一起,形成两座山脉。手指关节突起的部位就是山顶,两手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手的侧面相当于陡崖。
(5)土豆切割法
将土豆看成是一个山体,按照一定高度比例切成不同小片,表示山体不同等高面。然后从最低面开始依次取出“等高面”放在白纸上,用笔将边界轮廓描画出。这样一个土豆山体等高线示意图就画成了。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些地理事物我们无法通过直接经验学习来获得知识,所以必须依靠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来实现形象逼真的感受,但是我们看到虚拟世界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感知的同时,往往对其依赖过度,久之便会产生一种脱离现实的飘渺感。因此,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学习,我们不可缺少地要走进现实世界,只有将现实与虚拟有效地加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实现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共赢,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娟,魏世明,林叶彬.“虚拟情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8).
[2]赵粤涛.虚拟建造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林珲,龚建华.论虚拟地理环境[J].测绘学报,2002(31).
[4]李海成.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解析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9(6).
[5]荆玉英.地形图等高线的测绘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10).
[6]肖旭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与实例解析[J].中学政地史,2012(4).
篇9
关键词:谷歌Google Earth;坐标转换;地形图;剖面线
测绘是各项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是一件重要、繁琐而严谨的工作。在测绘工作时,为满足工作需要,往往要1:50000、1:10000或1:2000等地形图,作为参考底图。但现实中所用的地形图,多是几十年前的老图,其地形地貌地物等与现在实际情况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一些山区地带还没有国家标准的1:10000地形图。这些不利因素,给测绘工作者在工作中判图、审图时,带来了很大不便,在制定工作决策、工作计划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谷歌Google Earth软件是一款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的虚拟地球仪软件。它近几年发展迅猛,更新换代很快,其影像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影像判读的直观性,把这些特性用在测绘中,将会很大的节省生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给测绘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便利。本文主要通过笔者的实践经验,Google Earth软件在测绘工作中的几点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在Google Earth影像图上直接判图得到想要的信息
1.1 测区的交通情况
打开影像图查看到测区内外的交通道路,主要看交通路线、道路的级别、道路的构建材料、道路的攀爬坡度等等。
1.2 测区内的建筑情况
主要查看测区内有无大型建筑物、房屋的分散密集程度、房屋的建筑材料等等。
1.3 测区内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主要查看地形的平地、坡度、沟梁的构成、测区内的最大高差、某地的高程及测区内有耕地的多少,林地的多少等等。
1.4 测区内河流情况
主要查看测区内主要河流,水面的宽度、水面的高程、水面上的桥梁、沿岸房屋建筑及耕地情况等等。
2 利用Google Earth软件绘制地形图
大比例地形图测绘,往往需要有小比例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但是实际野外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收集到地形图。为了满足工作需要,我们必须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软件绘制地形图。谷歌地球包含了地球上每个点的高程,通过采集一定数量的高程点数值,再处理数据就能形成我们需要的等高线。
具体操作方法:(1)打开谷歌Google Earth,新建地标,把测区范围拐点经纬度坐标(WGS84)依次输入。(2)把各拐点用路径依次连接。(3)在视图工具栏调整视图尺寸800×600最佳。(4)调整测区视图:a.把测区范围调整到视图中央;b.按住鼠标中间向上托至不动,确保视图为水平俯视;点击“N”调整视图为正北方向,确保生成等高线的正北方向准确。(5)打开谷歌Google Earth-取点工具(要另下载)双击图标单击采集根据需要设置采点密度点开始,此时软件会生成一定的数据点,其格式为:点号 纬度 经度 海拔(米)。然后把它保存为.TXT格式。(6)我们现在得到的是WGS84坐标,为了能精确定位到测区内平面直角坐标(如北京54、西安80),必须通过坐标转换为所需要的平面直角坐标。坐标转换有很多种软件和方法,这里不在一一列举。(7)对转换后的数据,调整为.dat文件,其格式为:点号,Y坐标,X坐标,高程。(8)利用南方CASS软件:打开软件在“等高线”菜单下选择“建立DTM”导入数据生成等高线文件保存,其后缀为.DWG格式,至此一个完整的地形图就生成了。
3 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切成剖面线
测绘工作中有时需要一个区域内的几条剖面图,如地质填图或者土方计算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实地测量(如受地形限制),这时我们可以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在图上切剖面线。
具体操作方法:(1)把要测量的剖面线两个端点坐标通过转换为经纬度(WGS84)坐标。(2)打开谷歌Google Earth,新建地标,把剖面线两端点经纬度坐标(WGS84)依次输入。(3)用线条连接两点。(4)起名保存此线条测量。(5)在软件左侧屏幕菜单中会显示命名文件,选中点击右键,在对话框中选“显示高度配置文件”。(6)此时会在屏幕下方显示此线条的剖面图。(7)用文本文档记录下其距离和对应高程,并命名保存。(8)把此文本文档做成后缀.HDM断面文件。(9)用南方CASS软件打开断面文件,进行编辑从而形成所需的剖面线图。
4 结束语
篇10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的解读,并指出了该《图式》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地形图 图式 变化及特点 不足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National basic scale map,1:500,1:1000,1:2000 map style, to indicate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 and what It's lacking, bring forward my personal views. Keywords: digitise, Topographic maps,Schema, Application.
1.引言
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地形图图式是地形图上表示各种地物和地貌要素的符号、注记和颜色的规则和标准,是测绘和出版地形图必须遵守的基本依据之一,是由国家统一颁布执行的标准。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原有的《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已不适应现代测绘的发展,2007年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及相关部门颁布并实施《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新版《图式》的出发点,着眼于数字化地形图的出图及入库,抛弃了手工绘图,便于识图,增加了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地物符号,同时对各类符号的应用给予诠释。颁布至今已有四年,在国民经济建设及测绘生产中起到主要的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了新《图式》的不足。
2.解读
新版《图式》,在符号的标识上,添加了如医院、展览馆、电影院等公共机构地物符号,图文并茂,易于识图。调整并规范了《图式》符号的标准结构,提高了在应用领域的兼容性。
2.1新版《图式》的变化及特点
(1)新版《图式》规定的颜色除了单色外,同时可采用CMYK 印刷色彩模式;95版《图式》对于地形图颜色规定采用蓝晒、单色或黑棕绿三色印刷。
(2)新版《图式》在符号的尺寸及符号间相互关系上更趋于严谨,便于出图。
(3)新版《图式》在符号与注记上共分为九个类别: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与土质、注记。与原有的95版《图式》在符号与注记进行相比,将95版《图式》的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划归到居民地及设施,将地貌和土质拆分开,土质划归到植被与土质分项。
(4)增加、删除及更改了部分符号。
①.导线及图根控制点做了相应调整,天文控制点标注更加详细。
②.居民地及设施分项,新《图式》中围墙中间是用方块来表示, 简易房新图示用“简”字填充, 地下建筑物的出入口分类更加明确, 公共设施及有标志的建筑添加了符号标注,例如电信局符号、公共汽车站等,视觉更加形象。
③.新版《图式》中添加了城市及乡镇的街道符号。
④.细分了变电室(所)的属性。
⑤.删除了迹地符号,更换了独立树(棕榈、椰子、槟榔)符号。
⑥.地物的属性注记,注记颜色与相应地物符号颜色一致。
3 2007版《图式》的不足之处
《图式》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测绘生产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图式》符号的更新应本着以下原则:
①.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规划、建设;
②.数字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③.在应用领域的兼容性;
3.1《图式》符号制作上的不足
①.新版《图式》符号的制作,需要结合现代化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型产物。如商业繁华中心、机场、车站等场所中立体停车场的符号未予设计。
②.由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发展,新版《图式》未能跟得上入库方面的要求。
③.新版《图式》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颁布时间不一致,造成脱节。如学校,在新版《图式》中分为大学、中学(含小学),而《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中只有学校,对应代码为“340101”,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进行扩充。
④.新版《图式》中,公路等级采用圆圈,在符号制作及入库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⑤.新版《图式》中有些符号存在模糊定义,如4.3.99悬空通廊,采用实线表示,而4.3.5架空房屋采用虚线表示。
⑥.新版《图式》中有些符号表示不完善,如地下建筑物通道,地下建筑物通常起到人防及停车的作用,有些地下建筑物是商场或者超市。这种情况下,需要针对地下建筑物出入口严格、通俗定义:
上图中借助了商场及停车场的符号,使读图时易懂、方便。
⑦.符号的制作设计思路宜简单实用,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地物符号,应“图文并茂”。如新版《图式》中宾馆、停车场的符号,简单易读。而电信局、邮局的符号形状复杂,不易判读。
4.结论及建议
地形图涉及的社会行业非常多,如电信、交通、天气、环保、治安、农林等部门。地形图图式是用来识别地形图的标识,标准的图式能够科学的反应实际场地的形态和特征,既要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规划、设计,也要满足非专业人士的浅读,是多个行业技术人员识别地形图的交换语言。图式符号的制作,应该汲取“汉字”的构造特点—象形,直观达意。
随着国民经济与测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地图需求的不断提高,地形图图式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新。建议地形图图式再更新时,应广泛采纳多行业的意见,与应用领域同步,同时在符号的分项分类中,留出扩充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S].
[2]《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