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范文

时间:2023-03-21 19:4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蝙蝠和雷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蝙蝠和雷达

篇1

大自然很神奇,我对大自然最感兴趣的就是“仿生学”了。

今天我要写的这篇习作也是与仿生学有关的。我们学习了《蝙蝠雷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由此发明了雷达。你也许会问吧:蝙蝠和雷达可以说是“八竽子打不着”,它们怎么会有牵连呢?好了,我来告诉你吧,你在电视里或许看到过一些蝙蝠在夜晚飞出洞穴去寻找食物吧,可你见过它们碰到障碍物上吗?没有吧,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原来,蝙蝠有一套可以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武器”使它不会与障碍物相撞。科学家经过试验得知了这个答案,而且发现,蝙蝠夜间飞行并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它们的嘴巴和耳朵配合指挥路的。因为蝙蝠的嘴巴可以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叫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像波浪一样推到前方,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又传回蝙蝠的耳朵里,蝙蝠便得知前方有障碍物,并绕道而行。所以蝙蝠能安全地在夜空飞行。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一番侦察后,得知原来是雷达帮助了飞机。它是如何帮助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蝙蝠有礼貌地说:“兄弟,请问尊姓大名?”“你好,我叫雷达”,雷达说。“你怎么能跟我一样,在空中飞呢”?蝙蝠有了疑问。雷达说“是伟大的科学家从你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我。”蝙蝠说:“那飞机是怎么工作的呢?”“飞机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你的超声波,飞机的荧光屏就像是你的耳朵”,雷达告诉蝙蝠。“哦!原来是这样啊,科学家们真伟大啊”,雷达恍然大悟。蝙蝠说:“再见了,老兄。”雷达说:“886!”

四年级:糖果慧

篇2

暗夜里,一只蝙蝠快速扑向一只虎蛾,但连续两次攻击却都没能抓获猎物,虎蛾快速盘旋下降,从蝙蝠翼下逃走了。一切发生在几秒钟内,但你可能不知道,虎蛾刚刚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电子干扰”行动。

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靠一套超声回波定位系统来感知周围环境和捕捉猎物。有意思的是,蝙蝠的猎物虎蛾也能发射超声波。早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知道,大多数虎蛾都能发射超声波脉冲,但主要是为了向蝙蝠宣示自己的毒性,这与箭毒蛙身上亮丽的色彩如出一辙。但有一种叫做格罗特虎蛾(Bertholdia tirgona)的虎蛾却不是这样,它没有毒一性,对于蝙蝠而言是绝对的美味,它发射的超声脉冲频率也与众不同,比其他虎蛾高出10倍,显然其作用非常特殊。

事实果真如此么?蝙蝠捕猎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搜索,也就是用声纳扫描前方区域:接近,一旦蝙蝠发现目标,就加速发射更密集的脉冲声波;捕捉,在回波引导下抓住目标。在接近阶段,蝙蝠会提高发射超声波脉冲的频率,以便形成对猎物的清晰影像。这就像是现代战斗机用火控雷达凝视目标并完成锁定。对于虎蛾而言,如果它发出的超声波只是用来宣示危险,恐吓捕食者,那么它会在发现蝙蝠超声波的同时立即开始发声。然而,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发现,虎蛾对于蝙蝠发出的环境扫描声波无动于衷,只有当蝙蝠发出急促的“锁定”声波时,虎蛾才会开始发出自己的声波。这种虎蛾超声波脉冲如同机关枪一般短促,每秒钟大约4500次,这些超声波与蝙蝠发出打在它们身体上反射的回波混合在一起,会改变回波的特征,让蝙蝠大脑中的声纳图像出现变形或模糊,结果是蝙蝠很可能丢掉一顿原本丰盛的午餐。

虎蛾绝对够“聪明”,这是大自然在千百万年进化中赋予它们的物种智慧。就像现代电子战飞机,在尚未探测到敌方搜索雷达或火控雷达时,如果贸然启动电子干扰装置,就等于暴露了自己。虎蛾也一样,倘若它们不加选择地对蝙蝠的扫描声波实施对抗,那么无异于插标售首――尽管那只蝙蝠可能焊儿没发现自己。怎样才能掌握实施“电子对抗”的时机呢?和今天战斗机上的红外和雷达告警接收机一样,虎蛾也有一套“电子告警”系统,它不仅能惑知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还能判断出蝙蝠的扫描声波和锁定声波的频率差异。一旦蝙蝠启动锁定声波,虎蛾也就能够确认被蝙蝠声纳系统锁定成为靶标的是自己,而不是附近另一个倒霉蛋,此时立即启动“声纳对抗”,能获得最长的干扰时间,效果最佳。一旦虎蛾启动“电子干扰”,接近的蝙蝠就遇到了大麻烦。启动“电子干扰”后,虎蛾就如同穿上了一件隐身斗篷,令蝙蝠难以准确探测和定位。蝙蝠知道那儿有一只蛾子,但却无法准确定位它。这样一来,虎蛾逃生几率将增大10倍,结果常常就是蝙蝠弄丢了已经打好包的三明治。

篇3

人类根据鲨鱼做出了飞机,根据蝙蝠做出了雷达。人类根据蜻蜓的翅膀发明了飞机,根据蝙蝠的嘴和耳朵发明雷达,根据鲸鱼的外形发明了轮船,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电鱼与伏特电池;

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篇4

1、蝙蝠是人类的良师,人类通过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某些国家研制的隐形飞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蝙蝠的拷贝。

2、在医学上,从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质溶解血栓的速度比一些临床所用的药物快一倍。而食虫蝙蝠的粪便在中药中被称为“夜明砂”,有清热明目的功能。蝙蝠集居地积累的排泄物多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类所利用,在许多热带国家,它是一种经济的、优质的农业肥料。

3、人类很早就认识蝙蝠,有些民族很喜欢蝙蝠。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是吉祥的象征,可称是中国吉祥物,画有或刻着蝙蝠的礼物常用来祝愿幸福和好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今天,我学了《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好习惯值得我学习。

晚上,斯帕拉捷出去散步。他经常看到蝙蝠飞来飞去,从来不会撞到。于是,他把蝙蝠蒙住眼睛,蝙蝠还是飞得敏捷。他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飞行。接着,他把蝙蝠鼻子堵住、尤其涂满蝙蝠的全身。可还是丝毫没有影响蝙蝠的飞行。最后,斯帕拉捷把蝙蝠的耳朵堵住,蝙蝠东碰西撞。斯帕拉捷终于发现了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的。

人们继续研究,从蝙蝠的飞行中发现了“超声波”,发明了雷达。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领域,给人类到来巨大的恩惠。

学后,给我的启发很深。回想起自己平时不认真观察事物,每次写作文时,头脑空空的,总觉得没有内容写,老师一布置作文,我就犯愁。

学了这篇课文后,我应该认真观察周围事物,比如去春游要观察春天处处美景,记录下树什么时候发芽、花什么时候开花。去记下参观的内容,写下观后感。平时不断积累,写作文就不怕了。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疑;诱导

小学语文教学。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其目的主要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疑是思考的动力,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设疑诱导的作用

(一)提升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动时期,教师要善于设疑,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少年时期的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呢?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积极诱导,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在小W语文教学中,重点、难点是课堂的核心所在。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向学生提问,有助于学生跨过学习中的障碍。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

(三)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语言密不可分,课堂提问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恰当时机。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提问之外,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学习中不明白的知识提出疑问,寻求解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设疑,对学生的问题应认真思考,慎重回答。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设疑诱导是为了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设疑诱导的有效运用

(一)设疑诱导要抓住文章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章关键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和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关键来设置问题:为什么课文在开始部分要强调在漆黑的夜里,飞机如何安全飞行呢?从蝙蝠身上,人类获得哪些启发?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翻开课本寻找答案,有的学生开始讨论,经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互相补充,大家逐渐统一了看法。强调飞机夜间飞行,是为了引出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发。由飞机到蝙蝠是文章叙事的线索。人们从蝙蝠发出的声音了解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蝙蝠就会改变飞行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在飞机上安装雷达,雷达通过接收无线电波得到信息,反馈给驾驶员,从而使飞机可以在夜间飞行。

(二)设疑诱导要选择时机

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重要,只有选择好时机,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永生的眼睛》时,如果问题这样设置:本文讲述的是捐赠眼角膜的事情,表现的是作者一家人无私的精神,文章却以“永生的眼睛”为主题,中心和题目符合吗?为什么眼睛是永生的?这些问题在教师开始讲解时就提出来,学生一时之间难以解答,因为学生对文章还没有全面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常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可以让他们在答疑解惑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如果没能全面解读课文,就无法理解“永生”的含义。

(三)设疑诱导要有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诱导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但是不一定都可以实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置问题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设置不能太深、太难,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掌握好分寸。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就找不到重点,课堂上会出现僵局;如果问题过于简单,课堂氛围虽然活跃,但起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的设置要有度,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风娃娃》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风娃娃帮助人们做了哪些好事?风娃娃做了好事为什么会伤心?又如,在教学《一分钟》时,问题这样设置:文章围绕一分钟讲述了元元的哪些事情?早一分钟的结果是什么?问题的设置由简单到复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一、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直奔重点,巧妙切入,切忌面面俱到。

教师分析课文时,提问设计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课文的纲领性问题,由重点带一般,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这样教学重点就会突出,详略得当,从根本上杜绝“废话”的产生,就可挤出许多时间让学生读书。

例如三年级《赵州桥》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常常老师这样提问:“赵州桥位于哪个省、哪个县?原来叫什么桥?是什么人设计的?离现在多少年?其实这一自然段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只需提出两个问题:“赵州桥建造在什么地方?是谁设计建造的?”其他的内容与中心无关,让学生了解即可。再如四年级《蝙蝠和雷达》一课,教师以“和”为切入点,让学生们提出三个问题:1.蝙蝠是怎样探路的?2.为什么给飞机装上雷达就能安全飞行?3.雷达和蝙蝠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就可以理解课文内容。

二、控制教学中的随意性。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切忌教学中海阔天空地漫谈,或者讲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话。如一教师讲解《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课,她大谈祖国的科技是多么发达、城市建设是多么迅速,并列举了许许多多的例子。这些内容虽不至于离题万里,但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脑海一塌糊涂,教师又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作为一节课的起点,导入承载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学习目标,实现知识衔接等任务。导入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在此,向大家介绍六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是对学习的继续巩固,对旧知识加深印象,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二、情境导入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被激发。根据课文特点,情境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图画再现情境导入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图画来导入。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这样导入: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看图,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看到了沙滩上有许多幼龟,许多食肉鸟在竞向啄幼龟,还有一些人在来回奔跑救幼龟。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同学们学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音乐渲染情境导入

音乐给人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像《找春天》这篇课文,选用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学生很快进入角色,陶醉其中,随着优美的旋律跟着唱了起来。唱完之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余音缭绕中很快进入课文。

(三)语言描述情境导入

通过语言的描述,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其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用语言描述:一提起西藏,人们一般想到的是雪域高原上的牦牛、金碧辉煌的寺庙和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其实,这块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有异常丰富的景观,它不但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还有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故事导入

故事人人爱听,它可以缓解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引入,能很快把学生引进正课,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四、激疑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去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鼓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的联想、思考后进入课文,一定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中心。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首先出示两组句子:“他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他是举世闻名的发明家,有人作过统计:他一生约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让学生读句子后猜猜这两句话写的是谁。这个问题紧扣中心,直奔主题,能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五、板书标题“留白”导入

板书标题时,适当“留白”,师生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高处、大处着眼把握全文。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可先板书“蝙蝠”、“雷达”,留白“和”字,然后设疑:“课题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就可以明白,这样写“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电子设备,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根本不能称其为标题。而“蝙蝠和雷达”限定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飞机上装的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留白一个“和”字,为正确把握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六、对比导入

对象的强烈反差会给人心灵带来震撼。对于具有鲜明对比性质的课文,在导入时顺势引进对比,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军犬黑子》时这样导入:师出示黑子图片,问学生,“你会用预习中哪些词语形容它?”生:“威风凛凛、目光如电”。师:“可惜在一次训练后,它变成了这样(师再出示图片),现在你会用什么词形容它?”生:“精神委顿、目光呆滞”师:“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学生马上提出:“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训练,导致黑子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至此,学生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走近军犬黑子。

篇9

一、图文对照,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所以对于插图的运用我是非常重视的。例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抓住了海滨小城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景色迷人。我先出示了海滨小城的挂图,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图画中色彩斑斓的海滨美景和玲珑整洁的小城,指导他们细致观察,然后把课文中重点的段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填空,品味海滨小城的语言美和景色美。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滨小城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这海天辽阔,小城玲珑,美不胜收的海滨小城发出由衷的赞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蛾眉道上》的教学,要学生理解铺路人的辛劳,可从山道的高、陡、窄入手。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蛾眉道的特点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对照,加深了学生对蛾眉道特点的印象,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铺路人要在这么高、这么陡、这么窄的山道上背着一块块大石头上山铺路是多么的辛劳。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月光曲》时,我先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优美的《月光曲》导入,用录像播放月光从海面升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当学生沉浸在我所创设的月夜情境时,我再以感人的语调诉说这首动人的《月光曲》的来历,学生立刻对盲姑娘的不幸产生了同情,并对贝多芬的行为予以肯定。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下得以调动,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这一感人的课文。在悠扬的乐曲中,这节课收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以一曲《送别》贯穿全文,让学生在一种临别依依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心情,由于情感得以调动,许多同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此说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是教学情感性较强的文章的一种非常有效手段。

三、设疑思考,激励探索

教学知识性的课文时,如果依书直说就会使文章枯燥无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指导学生设疑、释疑,激励探索,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前,我先向学生提出疑问:“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科学仪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为此而感到新奇,满脑子疑问:蝙蝠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它与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就引导他们看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让他们从课外书中获得新的知识储备,学习情绪高涨。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蝙蝠是怎样飞行的?它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由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又有了知识储备,再加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之间一问一答,一张一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设疑思考,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一堂课后,学生不但知道了蝙蝠是通过嘴巴发出超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回来,传入耳朵来辨认方向的,雷达就是根据着一原理来制造的,还了解到科学家利用一些动物的特点,制造了许多对人类有益的科学仪器。又如在教学课文《太阳》时,我发现学生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以外,还有许多疑问,我就引导他们主动设疑,他们提出了:除了课文提到的关系外,太阳与我们还有什么关系?如果太阳整天照射会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让他们互相讨论析疑,并启发他们以创新的角度去思考。一节课后,他们不但从学习中获取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太阳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更开阔了视野,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语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以演助学,提高兴趣

篇10

1、根据鸟、蜻蜓、蚊子、蜜蜂等,发明了飞行器,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飞机设计师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2、根据鲨鱼的特性,发明了泳衣,第一代鲨鱼装模仿了鲨鱼的皮肤,在泳衣上设计了一些粗糙的齿状突起,以有效地引导水流,并收紧身体,避免皮肤和肌肉的颤动。第二代鲨鱼装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加入了“弹性皮肤”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减少4%。此外,还增加了两个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钛硅树脂做成的缓冲器能使运动员游起来更加轻松;附在胸前和肩后的振动控制系统能帮助引导水流。

3、根据蝙蝠的特性,发明了雷达,蝙蝠中的多数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喉咙发出超声波然后再依据超声波回应来辨别方向、探测目标的。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