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陆鸿渐不遇范文

时间:2023-04-08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寻陆鸿渐不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诗三百首》选录有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三首古诗句式上都是五言诗,富有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更是惊人的相似――都是寻访隐者未能相见的,都抒发了对隐者的追慕、赞美之情。

山,有丘陵、高山、险峰之别;水,有浅溪、江河、之分;细细品味这三首诗,考虑诗歌的佛心禅意,它们也是有境界之分的。

丘为的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出人意料,这首诗虽写“不遇”,但通过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偏偏把隐者恬适雅趣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又借题“不遇”,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既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又荡涤了自己的内心。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大有君子风度。

皎然的诗以“寻陆鸿渐不遇”为题,写出一个清爽的秋天,诗人又去敲他的隐者朋友陆鸿渐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

贾鸟的《访隐者不遇》也是写访隐者未遇而询问,问的内容省略,只能从童子的回答中推敲出来,分别问了“师何在?”“采药于何处?”“在此山的何处?”而且童子的回答更简单――“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何时访,何地访,访者为谁,所寻之人是否归来,何时归来,一切并未线索。

从表现手法上看,丘为的诗有叙事、写景来抒情之笔,又有直抒胸臆之处。如“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写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又如“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借描写隐居之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隐者的高趣,又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而“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直接写出自己寻访未见的失望之情,“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暗用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比较鲜明地抒发了旷达的胸怀、尽兴的喜悦。

皎然的诗有对陆羽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和与西家的问答的记叙。“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陆羽迁居之所离城不远,但要沿着野外小径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节候至而花未开,一为新栽,二则说明此地清幽绝尘。以景的清幽来衬托隐者的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西邻口中的“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侧面勾画了陆羽流连山水的疏放不俗。

贾岛的诗则又省去了任何的景物,只有诗人与童子的对答,而且答中寓问,只用区区二十个字,何时访,访者为谁,所寻之人是否归来,何时归来,一切并未线索。时间、空间都难以确定,陷入不可知的状态。

三首诗表现手法各有区别,丘为的诗中诗人自我的形象最为鲜明。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皎然和贾岛的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则退隐到诗面之后。

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从构思上看,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足见景仰之情,竟然未遇,按照常理,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这首妙在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又出人意料地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一展自我的旷达胸怀。由于后者的立意上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从而区别于一般描写隐逸高趣的诗。

写《寻陆鸿渐不遇》的皎然早年即有诗名,出家后因“文章隽丽”更有“佛门伟器”之誉。皎然擅长写境,“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节候至而花未开,一是因为新近移栽,二则说明此地清幽绝尘,不需花之伪饰。秋高气爽,菊枝摇曳,口言“未著花”,心似遍“著”,面对如此清净之境,自然开放的也许就是佛界之“心花”吧。此诗前半首取境,后半首扣“不遇”之题,从“扣门”句开始,一问一答。无论是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还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但写景中的确做到了“形神兼备”,从形“未著花”的“篱边菊”中见“神”――陆羽的精神意趣、高雅品行,两者自然结合。同样,后面西邻“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的有形的话语,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胸襟和风度。通篇流丽自然,写景对话浑然一体。全诗四十字,由实境而入题。愈显其空,清空如话,别有隽味。近人俞陛云说:“此诗之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诗境浅说》)

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所寻之人身在何处、是否归来、何时归来,对作者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当被告知“山中去”“不知处”,不光时间难以确定,空间也顿时陷入了不可知的状态,仿佛置身佛教世界,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际无涯。面对空茫云山,诗人言寻而不寻,未遇却已遇。这是一种对境而遇、因空而悟。“此在”世界悄然隐去,时空界限渐渐模糊。一切均发生在不知不觉中。诗人们要寻找的似乎不只是隐者,更是一种境界;不只是个实有之人,更是一种空幻之境。千百年来。人们诵读这首诗,与诗人一起静静地走入,轻轻地发问,细细地听答,冥冥地遐想。总是觉得“隐者”愈近愈杳,身心笼罩着一种空灵遴幻之感。我们遗忘了诗人寻人的本意.却恰恰接近了诗歌真正的题旨。

用画来比喻,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既是一幅人物山水画,又是一幅人物画,而贾岛的《访隐者不遇》则是以神来之笔勾勒了佛、道的空幻之境。贾诗中“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诗人是置身画外的泼墨者,画(诗)面恬淡、虚静、返朴,却又意在言外,含蓄悠远,禅味隽永,的确是“诗中逸品”。

篇2

1. 常见的人物形象:渔夫、樵夫、农夫、隐士、谪宦(被贬谪的官吏)、牧人、浣女等。

2. 常见的景物:空山、明月、溪水、芦花、清泉、竹林、竹篱、古寺、茅屋、柴门、桑麻、炊烟、、莲蓬、暮钟、渔舟、鹤、蜂、鹭鸶、白鸟、鸳鸯、酒、蛙、鸡犬、蓑衣、鸥鹭、蚕种、燕子、黄鹂等。

3. 常用典故:

(1)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2)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3)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与世无争,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4)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

4. 音乐:《采莲曲》《长干曲》等。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1. 表现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诗歌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歌首联写诗人步入古寺,看见旭日初升,光照树林。颔联诗人穿越竹林掩映的幽径,走到花木环绕的禅房。颈联写这美好的环境使人忘却尘世的杂念,远处青山上光芒柔和,飞鸟在自在欢唱,清潭倒映着身影,一片空明。尾联诗人陶醉在这幽静美妙的地方,感到天地间的一切都失去了声响,只有悠扬宏亮的钟声回荡在高空。整首诗通过描写清晨游览禅院的所观所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喜悦。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绚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赞叹之情。首联写瀑布的气势不凡:从万丈高山落下,仿佛从天而降。颔联写瀑布下落时的雄壮:冲破丛生的杂树奔流而下,摆脱缭绕的云烟显现山间。第三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瀑布的绚丽:阳光照耀下,瀑布好像一道彩虹,天气晴朗时,远听瀑布好像风雨声传来。尾联诗人由衷赞叹瀑布的秀美:庐山原本秀丽,而这悬挂于万丈高山的瀑布,与天相接相融,更添庐山的豪情。全诗在赞叹瀑布的同时也流露着诗人此时的开阔胸襟和满怀豪情。

2. 表现诗人对悠闲安逸的田园生活的喜爱。清新的田园美景,淳朴的农家气息,让诗人获得心灵的自由,充满归隐田园的渴望。如: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清新明净的景物,充满了恬美浓郁的农家气息。上片写田园风光。春水涨满横塘,芳草在微风中摇摆,鹅儿在岸边嬉戏。诗人留恋着一路的美好景致,慢慢行船。下片写田园农事。江南农事晚,“谷雨才耕遍”,“才”字写出农事节奏的轻松,农人的悠闲。冈上的麦子已秀穗,蚕已入眠。“看看”是即将的意思,最后两句写出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全词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3. 表现隐士的生活,寄托自己的隐逸情怀。诗歌通过对隐士所处的环境、日常活动的描绘,赞颂隐士的高尚品格,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思。如: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诗歌首联用“野径”“桑麻”衬托出陆鸿渐住处的幽静。颔联描写了篱边的,虽未开放,但“近种”反映出陆鸿渐刚到新居就种上的急切,体现出陆鸿渐的高洁情操。最后两联写未遇到陆鸿渐的情况。叩门无应答,离去又不舍,因此去询问邻居。西邻的回答道出了陆鸿渐每日的行踪,从侧面刻画了一个整日留连山水、超尘脱俗的隐士形象,也表现出诗人对陆鸿渐的赞美,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赵师秀《岩居僧》)

诗歌首联直接点题,写出僧人所居之处远离人烟。颔联描绘山间景象,飞鸟穿林而过,山花自在摇曳。这些景象衬托出僧人淡泊的心境。颈联写僧人的生活,用冰下水煎茶表现出僧人的高洁。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岩居僧这种远离尘世、淡泊宁静、高雅脱俗的隐居生活的渴望。

4. 表现闲适平静的表面掩藏的复杂心绪。有些山水田园诗表面上似乎在写山水的清幽、心境的悠闲,然而字里行间却隐含着孤寂、苦闷、矛盾、无奈等心情。如: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柳宗元《溪居》)

这首诗表面上写诗人居住在愚溪之畔的闲适生活,然而背后却隐含着被贬的忧愤孤独。开篇两句,诗人用自我解嘲的口吻说被贬到这里是件幸事,内心的痛苦无奈可见一斑。颔联“闲依”“偶似”体现出被闲置的百无聊赖。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诗人一天生活的悠闲自在。尾联“不逢人”“长歌”写出心底的孤独和愤懑,表现出了强作闲适之态的无奈。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梁栋《野水孤舟》)

诗歌前两联点题,描绘了雨后溪流迷漫、行路被阻、小舟系岸的冷清沉闷的画面。这本该是乡村常有的景象,但在诗人看来,它们却有了另一层内涵。诗人身处南宋末期,看着这些想到了国家的风雨飘摇,想到了自己的前途未卜。后两联抒怀。颈联“空”“坐”二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绝望和无力回天的无奈。尾联表明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想法,其实这不过是诗人面对国势的衰微、前路的渺茫而无能为力的悲愤之语。

高考对山水田园诗考查的角度:

1. 考查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如2013年辽宁卷选了宋代张的《竹轩诗兴》,要求学生分析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的精妙之处。2012年福建卷选了宋代李纲的《望江南》,要求学生赏析“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的精妙之处。

2. 考查诗句中字词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湖南卷选了宋代贺铸的《钓船归》,要求学生分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2010年湖南卷选了陆游的《好事近》,要求学生赏析上片“蓑”“映”二字的妙处。

3. 鉴赏诗中塑造的形象并分析情感。2013年辽宁卷要求学生分析诗人的形象。2013年湖南卷要求学生探究这首词的思想情感。

4. 考查意境的营造。如2009年全国I卷选了宋代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要求学生回答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

【延伸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郊 行

〔宋〕刘克庄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①?

〔注〕① 栖栖:形容忙碌不安的样子。

(1)这首诗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怎么描绘的?

(2)首句中“饯”字有什么作用?分析诗歌中诗人流露的情感。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舟过荻塘

〔宋〕沈与求①

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②,熏风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③岁事④到金穰⑤。

〔注〕①沈与求:生活在南北宋之交。任殿中侍御史时,曾建议高宗赵构把都城从临安迁到建康(南京),“以图恢复”,结果被逐出朝廷。后曾与其他大臣意见不合,被迫去职。 ②桃叶浪: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波浪。 ③悬知:料知,推想而知。 ④岁事:农事。 ⑤金穰:指丰收之年。

(1)这首诗第二句中“远意”包含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诗歌二、三联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分题得渔村晚照

〔宋〕 徐 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开放性教学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基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传统封闭式教学,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过程、开放的教学内容,实施语文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树立开放性语文教学观

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指导行动,实施语文开放性教学,必须树立开放性语文教学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语文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本位,教师的目光只是盯在了语文知识的识记上,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观念,摒弃僵化的、封闭的课程观,积极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如特级窦桂梅老师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首先让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随后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出“推敲”的典故,然后,让学生背诵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学生初步感知“不遇”,教师进一步引导:“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同学们,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把要学习的古诗放到众多相似内容的古诗中学习,体现了大语文的课程观。在课程的最后,窦老师又让学生结合《访戴不遇》,深刻理解《游园不值》的意境。“王子猷居在山阴。某夜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举目四望,皎洁明亮。于是,他在雪地上来回地走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老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马上乘船出发。船行了一夜才到剡县,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前,王子猷竟然连门都不敲,转身就回去。旁人问他原因,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学生了解了两文的异曲同工之妙,享受到开放的语文课程的愉悦。

二、经历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是鲜活的有个性、有思想的生命体,只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无形中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了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活化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独特创见和个性张扬,让语文课程充满生命活力,建立起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如教学《春晓》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许多教师都教成作者在春天夜里沉沉睡去,早晨的鸟鸣之声把作者唤醒,昨夜一阵春风春雨,打落了一地春花,作者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的美景,实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果联系作者的境遇,就会体味到另一番滋味,“夜来风雨声”,表明作者在夜里并没有入睡,而在听风声雨声,听到风声、雨声,想到了黑暗的社会,想到了不知多少正盛开的花朵被风雨所摧残,自己也正像这落花一样,被无情的社会风雨所摧残,最后在无奈与痛苦之中的深夜才睡去,才会有“春眠不觉晓”的情景。在教学时,有的学生就表示说,诗中并不是赞美春天,读来总有一种叹惜落花的伤感。打破教师、教参一言堂,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语文学习过程,构建起知识与智慧和谐发展的开放性语文课堂。

篇4

关键词:写作技法,表现形式,实写,虚写,虚实相生

 

[摘 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方法,掌握和运用写作技法,对阅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和一个学习写作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实写与虚写是两种基本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对文学创作甚或艺术创造之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虚写的运用更能独辟蹊径、虚实相生、富于张力,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文章写得好不好,取决于三个方面:生活、思想、技法。表现在文章里,就是材料、观点、表现形式。材料是基础、观点是主脑、表现是形体。这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密切配合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本文就写作技法的实写与虚写的实质和虚写的表达效果做些粗浅探讨。

所谓实写,指的是作者在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所作的正面的、直接的表现。实写可以使描写对象具体可感,富于直观性,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所谓虚写,指的是采用烘托、暗示等手法对表现对象所作的侧面、间接的表现。虚写可以造成艺术空白,引起读者广泛而深入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让读者通过艺术想象和联想去补充丰富表现对象,甚至艺术再创造,使作品达到以少胜多、含蓄凝练、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摩诃摩耶是名门之女,今年24岁,正当青春美貌的年华,像一座带有早秋阳光色彩的纯金塑像,像阳光那样宁静而光芒四射,还有着一副像白昼光辉一样的自由无畏的眼神。

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前一段就是正面直接描写,即实写,描摹兼用了暗示、夸饰,写出了摩诃摩耶的青春之美,给人具体可感之形象。后一段文字就是侧面间接描写,“未见其人、先知其形”,“从轻薄人”和“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的态度,表现了她的迷人之美。同样是描写青春貌美之女子,一实一虚、异曲同工。在一般情况下、以实的手法写出实有,以虚的手法写出虚拟,这是比较正常而多见的,但有时写实非常困难,就得采取虚写的手法。免费论文。比如,正面写“春”,如果无法下笔,作者就写草、写树、写风、写日、写鸟或写人的感受,这些写好了,“春”意也就出来了。再如、写山的高峻、无论如何用笔也难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就写山中的深渊和半山腰的云雾,这样山的高峻也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宋代著名画家郭熙也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以虚写实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谁说为文不也如此吗?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是这样描写罗敷的美丽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歌并未对女子做正面描写,而是从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神态举止来表现她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少年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巾肖〉头,想引起她的注意;耕者忘记了身边的犁,锄者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头……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创造”,这样的虚写其表达效果不逊于直接描写的实写,而又避免了表达方式的单调。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描写正面描写的不足。这话最切中肯綮的。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句写人,但却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的表达了“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小说的人物描写中:有些人物还未出场或者是作家安排其不需出场时,往往就用虚写的方法了。《红楼梦》中的人物,总计四百有余,是一部小说中鲜有的。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各具情态,各有性格,无不栩栩如生。“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贾府主要人物就出现了十多位。而曹雪芹变化多端的手法,或虚或实,或以环境衬托暗示,或以衣饰精刻细雕,比如宝玉、黛玉、王熙凤就采用了正面写实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虚实相生,而贾政、贾赦等未出场人物就采用了侧面虚写的手法. 这样一来,既能够突出描写重点,且使笔法变化多姿。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矛毫,鬼斧神工。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正而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也指出了“正与侧”即“虚与实”在写作实践中的表现。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两句以乐景写哀,后两句以哀写乐,收到了“一倍增其哀乐”的美学效果。《三国演义》中的“温酒斩华雄”一节,作者没有从正面写关羽如何斩华雄,只从“众诸侯”的反应来写:“听……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从皆失惊。”足见战斗之激烈,众人“正欲探听” ,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关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斩了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华雄,显示了高超的武功;而“酒尚温”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它从侧面烘托了关羽“威震乾坤”的英雄形象,从此关羽以勇气加倍间于诸侯。

刘鹗的《老残游记》里有一段《明湖居听书》,中心是写一个叫白妞的女子书说得好,在直接描写白妞之前,却用了五外虚写,步步“引人入胜。免费论文。

第一处:老残看见街墙上刚刚贴出“说鼓书”的帖子,就听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去做生意,来听书罢。”

第二处:老残走到街上,又听铺子里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书,该我告假了。”

第三处:老残回到店里,听说白妞虽是下午一点钟说书,要想听得上午十点钟以前去。才能占到座位。第二天他十点钟去,却已经没有座了。

以上三处是从听众的反应写白妞。

第四处:十二点半台上出来个人弹弦子,独奏一曲,博得听众叫好。

第五处:停了几分钟以后,出来一个姑娘弹唱,老残叹为观止,以为是白妞了,想不到听旁边两人对话得知:这是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是跟白妞学的,比白妞差得远呢。这四、五两处,实写黑妞和弹弦人,实际是虚写白妞,用他们来衬托白妞。到这里为止,白妞还没有出场,却已经在读者的心里搅起了多么大的波澜啊。每一个读者都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关注着白妞的出现,下文才直接写白妞。免费论文。试想,如果认为前边这些与表现白妞的演唱无关统一删去,将会变得多么干瘪乏味。虚笔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艺术效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笔能为读者或观众提供一个联想和想像的广阔空间,读者和观众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是虚写(虚笔)手法的魅力之所在。一言以敝之:虚写(虚笔)不虚。

古人说:“文章用意遣辞,必反正相因。”这是我们处理“实”与“虚”的基本原则。无正不切题,无反不醒豁。“反正互用,处理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使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虚写时,应该做到“虚中见实”;实写时,“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参考文献]

[1]万奇,写作技法实用指要,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4年.

[2]江少川,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5月.

[3]王向峰,文学艺术技巧,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3年.

[4]朱立民,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