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29 02:0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蜀道难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原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四川一带的山路,非常地难以攀爬,走这样的道路,比上天还难。
2、这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度地描绘蜀道的难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前言】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
【注释】
⑴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⑵崎岖:道路不平状。
⑶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⑷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⑸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⑹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⑺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⑻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翻译】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鉴赏】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公元743年(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篇3
一、关键词1: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通过朗读,学生方可体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阔悲壮,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反之,如果对于诗歌一味地进行语言拆解,则会诗味大减,因此,对于文采斐然、意象斑斓、情感起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是最适宜“朗诵欣赏”的。
笔者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常以名家配乐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而诗歌又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在赏析诗歌之后,笔者常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以此将学生带人诗人的情感世界,使诗人的情感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以达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当然,进行诵读方法指导也很重要,如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诗眼”,把握诗歌的节奏等等。总之,读是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二、关键词2: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凸显其独特的美与魅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拆解或是单纯的字词句的分析,而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诗文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这确实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面对诗歌的意境展示,一方面可用文学性的语言给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以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走进诗歌;另一方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声与画的效果,以声传情,以形传意,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如笔者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大部分同学对蜀道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更谈不上对“难”字的理解了,如果单纯靠教师的描述又过于单调与空洞。于是,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蜀道的介绍片,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蜀道的难行,也为鉴赏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三、关键词3:整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散落于“必修”与“选修”之中的,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歌学习体系,增补与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借此,既让学生对诗人、诗歌有更全面的理解,又为高三总复习做了一定铺垫。
首先,通过“增、补”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解。主要是以语文必修教材为核心,适当增补学生熟悉的或是配套辅助练习中的相关内容,对诗歌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类诗歌主要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如在学习了《诗经》之后,除了课本中的《氓》和《采薇》之外,笔者还补充了《蒹葭》、《木瓜》、《无衣》、《子衿》等诗,这些诗内容涉及婚恋、思乡、战争等各个层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和现实主义风格。
其次,进行专题教学与探究。知人论诗,以诗知人。笔者常以课文选诗为主,结合诗人生平、思想和个性特点,开设诗人教学专题,让学生对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先后开设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陆游”等诗人专题,让学生对诗人的生平与思想,创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歌。如在“苏轼”专题学习中,以《念奴娇》和《定风波》做基础,又增加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等诗词,加上其散文《赤壁赋》,将这些作品放入词人一生的历史沉浮中去感悟、去品读,感受到时代留在诗人身上浓重的烙印,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篇4
一、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从应考的角度来看,诗歌鉴赏题得分普遍偏低。
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系统的复习,学生鉴赏题的答题水平依然无法提高呢?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无法真正读懂诗歌。学生读不懂诗歌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依然是学生阅读积累少。狭窄的阅读视野,偏低的阅读品位是我们的学生读不懂诗歌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
教育在不断改革,但高考依然是目前选拔学生的唯一方式。能在考场多得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愿望,诗歌鉴赏题,显然不能忽视。有没有好的办法尽量帮助学生读懂古代诗歌,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呢?
进入诗歌复习专题时,教师切不可脱离教材,因为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的考点事实上课内诗歌都关涉得到。依托教材复习是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最根本的一环。
1.让学生了解诗人,做到知人论事
步骤一:依托教材,对课本上出现的诗人的经历及其各个时期的作品、诗歌风格、诗歌内容进行必要的回顾。
读懂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比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之前,我让学生阅读了《旧唐书・李白传》,该文篇幅不长,也不难懂。学完《蜀道难》后,我又制作了一个李白专题,内容涉及李白的故乡和他的少年生活、壮年的漫游等。我灵活安排课内课外时间,采用小组讲故事、手抄报、小卡片等多种形式,并配以适当合理的练习,从学生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良好。
此步骤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其文学积累,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步骤二:以教材上的名家为纲,归纳各个时期诗歌的大致类型、表达的情感以及相应的风格特色。遇到陌生诗人的诗歌,提醒学生仔细审题,看注解,分析标题,发掘线索。
事实上,近年来高考试题中考名家名篇的并不少见,以2013年全国各地考题为例,全国卷Ⅰ考的是陆游的《鹊桥仙》,全国卷Ⅱ考的是朱熹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大纲卷考的则是杜甫的《客从》,北京卷是李白的《古风(其十一)》……以上诗歌,其作者学生都很熟悉,而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名家的写作风格、所写诗歌的类型等,要读懂他们的诗歌就并非难事。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考生遇到的并非是名家名篇,在这种情况下,又该怎么做呢?事实上,高考所考诗人即使不是名家,也必定处于某个名家所处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定会在文学创作中呈现出某种潮流及风格走向。很多非名家名篇的诗歌鉴赏题,题下多有适当注解,或标出作者所处的时代,或点明作诗的背景。只要我们仔细审题,就一定能找到与之关联的信息。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懂得摸索规律,从规律中得到启迪;也可以让学生养成细心审题的好习惯,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引导学生熟悉古诗章法,明确各种体裁、题材诗歌的规律
关于古诗体裁,学生大多非常清楚,复习时一带而过即可。对于古诗题材,我们大多可以依据诗歌题目了解。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怀古诗,而怀古诗常按“临故地―思古人―怀古事―抒己怀”的结构来写,常常是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可见熟记规律、分清题材是读懂诗词的重要方法。
近体诗中的律诗、绝句的四联、四句的安排,通常都有一定的法则。前人多用“起、承、转、合”来概括这种法则。高考考题多以唐宋诗词为主。复习时,我多以唐宋时成熟的律诗和绝句为例子,分析古诗的结构章法。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例,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振人心魄。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的形象。“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离别场景。“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起承二句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能很容易揭开古诗神秘的面纱,抓住古诗创作的脉络,理清诗歌思路,最终读懂诗歌。
3.利用文言文知识,了解诗歌用语习惯,教会学生读懂“诗家语”
诗歌用语凝练,短短几十字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故省略的成分较多,可因为韵律的需要,很多句子又改换了语序。学生读不懂诗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无法对省略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也不能对改换语序的句子进行还原。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结合文言文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知识,专章复习了古诗的用语特点,并给学生做了适当的课外内容补充,让他们做了必要的练习。
下面以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为例来说明:首联第一句中的“凋伤”一词为使动用法,即“玉露使枫树林凋伤”,也可理解为被动句“枫树林被玉露凋伤”;颔联省略了动词,且“萧森”应修饰“气”,本句按一般表达法应为“巫山巫峡笼罩萧森气”;颈联转入情感的抒发,其省略的内容非常丰富:“丛菊两开他日泪”实际表达的意思是“看从菊已两开想他日之困苦而落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应理解为“孤舟系岸心系故园”;尾联应为“处处催刀尺制寒衣,暮色降临,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砧声”。通过以上讲解,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诗歌内容。当我们按照诗句语序无法理解诗歌时,就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语序和增添内容让诗句变得更易于理解。
此方法的好处是巩固了学生的文言句式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兼顾了课内名句的背诵默写,可谓一举多得。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方法必须在新课教学时就打好基础,做好渗透。在高三复习时,再根据考点,将其系统化,对答题模式进行规范,对答题术语进行校正,对答题技巧进行归纳。
篇5
一直都是混混沌沌的生活,从来没有反省自己的得失,相隔两地好多天,才发现,亲情、爱情多重要
所以我将这几天的作品结集发表,写上注释背景,以此解脱心中压抑 诗歌全部提名《似命珍惜》,出自
妹妹雨杨的文章《杨杨,我似命珍惜》。此文章写给琦清和雨杨,天尤怜我,似命珍惜!!我与二人相隔两校, 不得相见,因此写词小序。
天灰蒙蒙的,欲晴又止,一片肃杀之气,风时怒时断,让人琢磨不透,却有些寂寥。让人有些透不过气来。校园内死气沉沉,万籁俱寂,一切都失去了生机。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此情此景,又让我想起了当年实中一别,兄妹相隔,梁祝相别,泪水夹杂着雨水豆大的流下,流到心房中,冰冷冰冷的,让人打着寒颤,浑身发抖。雨水冲刷过的绿叶鲜花分外耀眼,刺痛我的心,这细腻甘泉是对世间万物的洗礼,而我的泪水,是对我多年来的愧疚之情洗礼,总让他时刻出现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抹之不掉......于是,脑海中又蹦出了那一幅幅刻骨难忘的画面,泪水潸然,独倚高楼,望断东高,只盼泪帘中可以出现那模糊的人影。独为伊人心憔悴,红颜知己能恨谁?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压抑的心情,挥笔成诗:
似命珍惜
雨残风断九月暮,
望断东高泪已无。
金兰一别虚十载,
梁祝之情依如故!
2010.09.03
秋分萧瑟,未名湖畔,漫天黄叶,纷纷散散。如血的残阳,肃杀的朝霞,漫天飞舞的黄叶飘飘洒洒,更填悲壮。脚下的落叶咔咔作响,刺人心房。秋风微凉,面对着死一般的湖畔,蒹葭苍苍,泪水凄凉。泪水染透了蒹葭,消减了寒意,想起身在东高的琦清雨杨,心涌如潮,挥笔成诗:
似命珍惜
水寒霜重萧萧下,
漫天残叶透晚霞。
望断东高将进酒,
不是黄花是泪花!
2010.09.04
品读纳兰,感情深沉,语调凄婉,感情深而不,烈而不靡。念我和琦清相隔两地。彼在东海高级中学,我于白塔高级中学。恰逢佳节,相思愈烈,作此
无 题
怎道 一夜落花 ?香断憔悴!
物是人非如丝泪。
冷风怒,
子规双飞去。
无奈晓寒霜降,泪染残梅。
徘徊仿徨心恨谁?
问苍天,
连理几时结?
2010.09.05
几日以来,恐读纳兰词太深,而感情久而难平。总是想起琦清雨杨。恰巧收到琦清的云中锦书,泪水潸然,想起《诉衷情》词牌,做此篇
诉衷情
琦清
残叶丁零透晚霞,
蒹葭泪作花。
莫道山高路远,
朽木栖昏鸦。
水潺潺,萧萧下,乱如麻!
望断东高,思绪营营,浪迹天涯!
2010.09.13
想起东高琦清雨杨,很想去找她们。可是去也不能,回来又不舍得,因此将这去之不能,回之不得之情写于于《青玉案》中
青玉案
梨雨纷纷作泪潭,
怎忍见?月如盘。
舟止江水行一半,
寒冰塞川,
雪染蓬莱,
寂寞断桥畔。
人生安能如初见?
点点行行泪痕满。
试问闲愁多几许?
结发金兰,
藕断丝还连!
2010.09.15
今日赋词一首,为《蝶恋花》,吾颇为得意。不是表达与琦清雨杨之情。
开学前夜,父子相别。爸爸和我第一次举杯详谈。我才知道,原来父子之间,代沟可以视而不见。第二天,爸爸送我到车站,上车的一刹那,我泪水夺眶而出。原来,亲情币感情更重要。于是乎,一首《蝶恋花》于车站的站台上脱口而出,乃我写诗至今唯一自得之作
蝶恋花
醉别桑梓醒不记,几朝重逢?多少相思意!
残月半窗愁满地,一曲离殇诉珍惜。
站台斜阳染双鬓,互道珍重,凄凄情依依!
此情只待成追忆,不忍离别恨别离!
2010.09.16
年少痴狂,成名尤难。仿李白《行路难》作诗《成名难》一首,读者看能否深得诗中之意,翻译在后面
成 名 难
雨狂风怒天涯断,只道烂柯已无颜。
欲挂长帆风娇弱,将离桑梓蜀道难。
竹林月影空寂寥,心宁神和如释山。
闲来躬耕隆中内,忽复长安梦汲黯。
成名难,
成名难。
路漫漫,
泪潸然。
名闻四海会有时,风和日丽照我还!
译文:
我的世界如此零落不堪,雨狂风怒,想要回家做那烂柯人早已经没有颜面。
为了成名想要出去闯荡,却没有动力;想要离开家乡外面的道路充满风险。
静下心来一个人月夜在竹林里散心,才觉得心平气和就像孙悟空解脱了五指山一般。
我希望能够像诸葛亮那样被三顾茅庐,想要像汲安那样被汉武帝发现,可是伯乐难求啊。
成名难啊成名难,路途漫漫,不知如何,只能偷偷流泪,伤心欲绝,以泪洗面。
篇6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 注入 新的 活力
我校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文言文始终是困扰藏族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一大障碍,但文言文是必须要学习的,因为当前的现代文是在文言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从中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掌握不了古人语言中"魂"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文。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和"三贴近"原则,为了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针对藏族学生的实际,我结合这些年来积累的一些教学经验,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教学中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把立足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相结合,这样既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里,就文言文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例《蜀道难》,通过诵读,能够疏通文意,体悟到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诵读《祭十二郎文》,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读《六国论》,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便清晰可见;读《齐人有一妻一妾》,品味其中的语言"骄其妻妾""施施从外来",齐人的形象"活"了。当然,教师必须对文言文的诵读进行监督、指导,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掌握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从而体会文言文无穷的魅力。
二、培养记写、查阅、翻译的能力
首先是"记写",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这样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复习。
其次是"查阅",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对相关的文学常识,文言常识等,查相关的资料,进行疏理、归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再次是"翻译",我所教的藏族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翻译文言文的功底,可通过指导他们借助相关工具书、文章注释翻译课文。对翻译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口译;对翻译能力差的学生,要求他们笔译。通过翻译,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三、比较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对词义、读音不同的字,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入朝见威王"的"朝"(读cháo;当"朝廷"讲)、"朝服衣冠"的"朝"(读zhāo,当"早晨"讲),通过比较,便于理解词义,读准字音。
对古今异议词,如《赤壁之战》中"诸人各顾妻子"的"妻子",这里,"妻子"是两个名词,"妻子儿女"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妻子"则专指妻子,通过比较,便于学生掌握"妻子"的古今含义。
换词比较,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中的"卷"、"飞"和"洒",能不能换成"刮""飘""落"?通过对比,"卷"体现了风势之猛,"飞"道出了风吹茅草的快,"洒"写出了茅草散落之广。体现了作者用词之精巧,如改用其它词语就索然无味了。
四、温故知新
很多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在讲新课时,我总是引导学生联系文言文教学中已学过的旧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把知识连贯起来,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学生掌握得越多,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我讲到《鸿门宴》中的"默然"、《石钟山记》中的"森然"、《促织》中的"猝然"时,联系到《赤壁之战》中的"勃然",《黔之驴》中的"庞然"、《愚公移山》中的"杂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庖丁解牛》中的"怵然"等进行综合列表。这样,学生对"然"作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又如,我讲到《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时,让学生温习了《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一战"、《捕蛇者说》中的"可以已大风"时,使学生明确"可以"是两个词,其中的"可"相当于能愿动词"能够","以"相当于介词"把、拿、用、凭"等,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截然不同。而且学习文言文句式,也可采取这种比较方法,借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当然,课后的巩固也十分重要,可布置学生做一定量的配套练习来进行复习;也可以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延伸训练,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温故知新",同学们对文言文的感性知识越学越具体,对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实在,因而越学越深刻,越学越有兴趣。
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给上好文言文课注入了活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通过声色影画面,能够拓宽想象空间;通过音乐品味,可以美化内容意境,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7
一、诗歌谱写,意在表达
1.诗作成篇,体现社会现实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唐诗题材较为广泛,除了抒发个人情怀以外,更多的诗歌体现社会现实生活,呈现普通劳动人民或宫廷生活状况。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等,体现将士出征作战的悲壮生活。抒写将士边塞生活的,除了王维,还有王昌龄写的《昭君出塞》以及王翰的《凉州词》,写到出征将士豪情万丈,视死如归挥洒热血与青春,只为报效国家的悲壮情怀。唐诗中也有写宫廷生活中的痴男怨女的苦闷之情,比如李商隐的诗歌。除了唐诗,还有两汉时期的乐府诗歌,乐府诗歌《陌上桑》中的女子秦罗敷,还有《木兰诗》里面的花木兰,《孔雀东南飞》里面的刘兰芝等,这些诗歌皆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2.诗歌之声,抒写个人情怀
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在各个时期诗人笔下大都通过自己的诗作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想法,诗人通过诗歌来与读者进行对话。不管诗人所处的社会是兴还是衰,是富有还是贫穷,在诗人的眼中,他们都希望不负有限的青春年华,希望为国家,为朝廷效力,希望走上仕途,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唐代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在此期间产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璀璨的诗歌群星,他们大都博学多才,但因国家政治上的复杂性,都曾身处被贬之苦。在面对这样的仕途坎坷,他们用自己的笔墨抒写个人情怀,抒发内心的感受,借酒,借诗或依托山水田园来体现个人想法。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诗篇抒发政治失意,职场不得志的苦闷;杜甫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写个人对国家兴衰的喜与悲。
3.诗歌之美,呈现生活画卷
中唐以来,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文人理想破灭等种种原因,安逸享乐之风在社会上蔓延。史书记载有宋代“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的太平盛世局面。事实上,这样的国家局势,在唐代诗人的眼里有另一种思考。山水田园派诗人如王维等描绘的意象为山水田园之间的隐逸闲适,在水墨画清新淡雅、自然纯朴景物中获得心灵的释放和苦闷之情的排遣。事实上,不管诗人是否真的喜欢这样的田园生活,但在读者看来,这样的田园生活以自然风光无限美的意境带给人们的是超然物外的内心体验和摒除了尔虞我诈的繁复生活,获得了内心的放空,得到了繁重精神压力的释放。
二、诗歌之美,美在艺术
1.诗歌与文学语言表达艺术
诗歌是讲究上下对仗、用韵、用典、修辞格、平仄、意境等规格的文体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在于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共鸣,而诗歌的语言注重精准美,注重用词凝练精致,注重意象和意境的感染力。因此,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字里行间的形式之美,也就是指诗歌语言表达的精准美给予人们表达能力的示范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不仅说明在诗歌阅读中可以领悟诗歌语言的用语技巧和字词表达,还要注重语言表达的精准美。
2.诗歌与音乐审美趣味
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并通过富有音韵节奏之美抒写成句,以其音律和谐之感吸引读者,让读者在诗歌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节奏。音乐和诗句中体现的时间和空间,都能以诗人精致的笔墨刻画得生动有趣,意味无穷。因而,诗歌之美,美在节奏,美在音韵,美在和谐。杜佑曰:“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说明乐工伶人与诗人合作,以增强其艺术效果及竞争力。
三、生活如歌诗意浓
1.生活中的“精、准、美”与“信、达、雅”
诗歌在当下语文教育过程中仍然占有一定比例,语文教材中精选部分古典诗歌作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范例。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能够自由表达的人,而语文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由表达。表达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经典名篇的诵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音韵、声调、表达的节奏与速度、以及锻炼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习过除了重视学生口头交际以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指写作能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思维能力。清代翻译家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一书中提到文本翻译的三个标准,即信、达、雅。学生良好的写作主要表现在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文章层次是否清晰,是否有错别字,然后是文章的立意,写作的视角,学生的思辨能力等以及学生语言表达的审美性。
2.漫步诗歌丛林,品味诗意人生
篇8
2.基于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师能力构建李思衡
3.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与素养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袁立权
4.点燃思维之光——浅谈想象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培养王学胜
5.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杜淑英
6.浅谈美育与语文课堂陈淮高
7.研究性学习:"读图时代"背景下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选择唐长青
8.高中语文教学之魂——营造课堂文化氛围黄斌
9.教学目标的预设:果实挂在恰当的高度曹义荣
10.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王艳艳
11.春风不来,三月的桃花不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讲赵振威
12."双主体三步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许卫高
13.语文"六种学习方式"初探周凤娟
14.浅议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构建单思忠
15.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索庄静江
16.探究式学习的三境界——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读本》(四)"走进哲学"专题导读丁育茁
17.探究性学习与"香菱学诗"宋丽华,刘加臻
18.新课程下的语文创新教学崔秋霜
19.实践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一节语文公开课引发的思考王菊翠
20.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殷雨濛
21.尝试自能量化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陈玉明,范清华
22.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困惑王倩影
23.莫把课堂当"秀场"张梅秀
24.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林华
25.老树着花无丑枝——从《兰亭集序》的教学谈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何坚平
26.鼓励多元解读,突出思维开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设想、思考和启示姜洪根,荆志强
27.课堂回归质朴交还学生——谈《蜀道难》的教学预设和生成王丽红
28.谈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朱新云
29.例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审美回归王旭东
30.清新纯朴的水乡美——沙白《水乡行》赏析彭存明
31.记叙类文章写作中的"虚"与"实"颜金桥
32.有创意地表达的基本策略高爱军
33.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熊春生
34.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任云霄
35.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之我见党文博
36.立足课本,积累写作材料卢燕
37.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作文也快乐王竹香
38.春风化雨话作文曹明凤
39.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冯明德
40.作文创新要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重点卜春富
41.在创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邱淑茹
42.高中作文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黄翔东
43.作文立意的"四忌""四宜"张兴虎
44.高考作文结尾技法戴家华
45.采他山之玉,彰华美之气——谈中国古典诗文在考场写作中的运用魏冬
46.《望海潮》教学案例占爱芹
47.让学生在"幸福"中穿行——记《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侯喜君,李红亚
48.创造者的赞歌——《彩色的荒漠》简析毕宇清
49.如夜蝶舞诗意飞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札记蒲雪咪
50.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章湖君
51.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商榷孙富中
52.让课堂真情涌动王芳芳
53.横看成岭侧成峰——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杜海燕
54.一切景语皆情语丁良杰
55.生活处处皆语文马小清
56.文学作品色彩的调配及其表现功能刘珂,田廷宾
57.信客教国文何以从容不迫孙自见
58.向西部民歌学习语言艺术陈宽明
59.新课改不应抛弃好传统刘甫碧
60.新探《师说》教学王清秀
6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谈梁洁彬
62.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孔莉青
63.试卷讲评"五部曲"李奕萍
64.现代文大阅读决胜攻略潘松
65.高考名句默写常见失误及矫正例说杨树平
66.高考"科技文"推断题命制思路揭秘王天宝
67.古诗歌鉴赏五步"诀"马林科
68.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剖析刘敏
6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李文俊
70."八句诀"妙译文言文赵文英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潘正斌
2.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十一个关键尺度——谈"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机制的积极建构郭建华
3."三主四式",圆"梦"之路陈宝祥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善用迁移,活学语文谢莉娟
5.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对策唐海霞
6.夯实基础,让语文教学收到实效梁燕丽
7.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张金花
8.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赵静瑶
9.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布文胜
10.培养学生多读多写的习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李建民
11.妙用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海洋李晨
12.关注平时注重积累——谈中学语文语言运用教学曹永华
13.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温彩芳
14.课堂提问的多样性梁军hHTTp://
15.浅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江庆农
16.不着一字,难得风流——谈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万琳
17.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吴建雄
18.浅谈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巢红仙
19.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郑旺吉
20.浅说中学生阅读习惯李明霞
21.浅谈文本的深入解读王艳
22.展开想像的翅膀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刘锐
2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之我见瞿云华
24.《诗经》中"赋"的表现功能黄莉
25.文言文断句浅谈梁小萍
26.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尹学艳
27.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马步功"丁绪华
28.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积极心理体验接轨刘党桦
29.因势利导、调动积累,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底蕴陈建生
30.作文敦学如何调动情感何跃
31.诗意地表达生活——高一作文教学杨冬梅
32.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谈学生作文的评改王文荣
33.体物赋形饰情原理——高中生作文如何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马建华
34.发挥个人优势,讲究应对策略翟凤举
35.有效提高作文成绩的可行性论证李晓红
36.三"招"可使记叙文"动"起来黄坚起
37.开发地方资源促进写作教学方圆
38.论学生作文中的几个写作误区林峰
39.作文题记的写法梁悫
40.作文构思训练卢宏基
41.永远的情永远的爱——《雷雨》,一曲伟大的人性之歌何新学
42.周朴园的前世今生王旭忠
43.从范进到孔乙己陈家根
44.花开自在悲乐随心谭志鸿
45.绘寥廓绚丽之景,抒壮志豪迈之情——《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艺术特色赏析祝杏清
46.横看成岭侧成峰——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李元洪
47.肝肠寸断情何以堪——浅谈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郭在欣
48.《死水》反讽手法质疑官炳才
篇9
在日本医院观摩手术
走进日本医院,你会大吃一惊,因为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家宾馆。光洁的地板,五彩缤纷的墙壁,候诊室的座椅犹如豪华沙发。医院大楼内还设有咖啡店和食品店,非常精巧、舒适。
医护人员并不全穿白大褂,还有粉红色、淡绿、浅蓝色的,甚至有人穿着花衬衫。医院内闻不到一点点消毒水的味道,这会使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起来,几乎忘了自己是来看病的。
日本所有的医院一律不允许患者家属留在病房护理,所以楼道寂静而畅通。日本医院认为,一般患者家属都缺乏医学知识,护理水平没有护士护理得专业和规范,更没有护士护理得舒适。你会看到护士全都跪在病床前忙碌,无论怎样忙碌,只要护士与患者面对面,立即就微笑,那种无微不至和谦恭,绝对像我们小说中描写的旧社会伺候地主的丫鬟。倘若哪个护士给患者输液时针头扎偏了,就会像犯了大罪似的,跪在病床前不停地行礼道歉,有的甚至还哭着说对不起。
日本所有的国立大医院,你都不能直接进去看病,必须有下面的小医院或社区医院先诊断治疗,只有病情重,才能由下面的医院给患者预约,再进大医院治疗。如果你非要直接去大医院看病,就要付相对昂贵的挂号费。
我有一个国内作家朋友的女儿在日本读书,体检时发现甲状腺肿瘤,于是到名古屋“曾子纪念病院”做切除肿瘤手术。作家朋友立即给我打电话,要我全力帮助和照顾。他们对我千叮万嘱,一定要给医生红包,一定要请院长吃饭,一定要给医护人员礼品。我只好让我在日本工作的女儿三番五次地去联系,但人家医生很吃惊,并婉言谢绝了。
由于我几年前为写一部纪实小说,曾在医院深入采访长达一年,陪医生坐门诊,查病房,进手术室,医护人员们都称我为“全科大夫”。凭此资历,“曾子纪念病院”的院长竟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观摩这次切除甲状腺肿瘤手术的全过程。
手术由名古屋医科大学甲状腺科著名教授实施。术前,医生与患者家属像开会一样坐到一起,讲述病情和手术方式,并聆听家属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有工作人员在一旁详细记录,而且再次逐条向我的作家朋友夫妇讲解,包括术后的住院日期、护理过程、出院时间等。最后商定:周五下午手术,周六周日住院两天,周一出院。手术后仅住院两天,绝对神速。但医生说完全可以保证患者痊愈,不会有任何问题。
我也像在国内医院时那样,全身换手术室消毒服,没想到手术室服装花色鲜艳,这在鲜血淋漓的手术室显得特别轻松,于是我让护士给我拍照留念。手术室与我在国内那家大医院不相上下,治疗仪器很高档,犹如刚刚购置的新产品。日本医生非常精细和耐心,手术中用过的浸血纱布也要用秤过一下,减去纱布原本重量,计算患者失血量。工作如此细致,这在我们国内医院闻所未闻。
肿瘤被彻底切除后,我以为“完工”了,但手术室又进来一个检查科医生,他用移动式B超机给患者一遍遍检查,唯恐遗漏残余瘤体。最后超声波检查确实证明手术成功,主刀医生才放下医疗器具,对站在一旁的我点一下头,表示万事大吉了。
术后,作家朋友夫妇总是在病房前转悠,想给女儿一点帮助,但看到护士那种既勤恳又微笑的服务,他们只好空着两手站在那里。他们对我说:“早知道这样,我们没必要花机票钱从国内匆匆飞来。”
在日本驾车
对于一个开私家车的司机来说,当今中国的交通状况可谓“蜀道难”。然而,难上加难的是可怕的罚款,各种明明暗暗的摄像头、陷阱式的限速规定,还有很难弄清楚的“不按规定线路行驶”,弄得你交了多次罚款竟然还没明白错在哪儿。因此,当我来到交通管理严厉的日本驾车,不禁心惊胆战地想,弄不好会罚得倾家荡产的。
从表面上看,日本的交通管理不仅严厉,简直就是严酷。只要你坐进车里,无论司机还是同车的亲人朋友,安全带就像是犯人的绳索,绝对要“绑”得牢牢的;幼小的孩子还得配备特殊安全座椅,这种座椅要求极其严格,关键时刻的安全程度能达到一个生鸡蛋都不会撞碎的标准。如果你是酒驾被查,那么车上坐的其他人就是“同案犯”,将全体罚款。司机驾车经过铁道等重要路口,无论有没有情况,绝对得停车,一辆车的司机已经两面眺望没有情况,开车过去了,另一辆车的司机也得不走样地两面眺望,其形式主义达到木偶般的可笑。
日本城市街道两旁的马路牙子边绝对不准停车。所以,日本人买车时必须出示你家有停车位的证明,并要准确清晰地画出停车位置,警察拿着皮尺,到你家核对无误才允许买车。但偶尔有一次,我发现街道边上停了一排私家车,便对日本朋友说,你们的管理还是有漏洞呀。日本朋友说,今天是节假日,儿女们来看望父母,亲友们相互走动,停车不方便,所以交通法规允许节假日期间可以在路边停车。哇,真的人性化啊!
在日本学习驾车的费用相当高,几乎是中国的七八倍。即使你有中国驾照,“换取”日本驾照的考试要是不能顺利通过(在中国开惯了左舵,换开右舵有点麻烦),那也得多次重复考试,要花费上万元人民币。正因为如此,日本交通管理者敢于提出“零事故”的目标。
当我合理合法地驾驶自己的汽车,在日本的街道和公路上飞驰时,才猛然感到,我是飞驰在一个安全的世界里。在日本高速公路驾车,尽管也有限速,但如果路上车辆稀少时,你也尽可加快速度,不必非得按照死规定。最让我奇怪的是,跑了数千公里,竟然没看到一个管理交通的警察。可是一旦出F交通状况,警察就像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瞬间就到达现场。
在日本开车,最大的麻烦不是交通管理,而是日本司机的耐性,弄得我有时很恼火。他们驾车很少变车道,像小学生排队那样,在一条车道上排得整整齐齐,即使旁边的道路空着,也少有司机拐出来。我很生气,却也不好意思拐出来。无论前面有没有人行横道,只要有路人的影子,所有车辆都立即刹车。如果有一辆没刹车的冲过去,那肯定是我的车。最令我费解的是,前面的绿灯亮了,但排在头位的车却不知为什么岿然不动,后面压着一长列汽车中竟然没有一个鸣笛催促。直到绿灯又变成红灯,后面长长的车列还是一律“哑巴”。我大怒特怒,恨不能抓起长柄车锁跑上前,朝那个可恨的司机脑袋上砸去――这家伙不是故意捣乱,就是犯了精神病。一个日本司机对我说,记者曾在全国城市搞这种耐性考验,故意在绿灯亮起时不开车,看哪个城市的司机最先着急鸣喇叭。据说全都“哑巴”一片。
在日本开车的最大感受是“管理”,而这种管理是让你更安全、更方便、更快捷;在中国开车最大感受是“管制”,而这种管制令你觉得对方总是在找你麻烦,变着法子掏你腰包,你总是在与其斗智斗勇,想侥幸过关。问题是,我在日本开车时间长了,回中国就真的不敢开车了。正如日本朋友幽默地说:“你们中国司机全是英雄好汉呐!”
日本的教育方式
一个日本小孩在一家小卖店里偷了个小玩具,回到家里玩时被母亲发现。母亲问她从哪里弄到这个玩具的,孩子只好坦白。母亲没有打骂孩子,甚至连批评的话都没说一句,她只是要孩子带自己到那个小卖店去。到了小卖店,母亲要孩子把玩具拿出来,老老实实地放到原来的地方。店里的老板见状也有点过意不去,便笑着说:“小孩子嘛,还不懂事,拿去玩吧。”母亲立即对老板示意不要吱声,然后用浪嗟目谄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偷这个玩具?”孩子支支吾吾地说他喜欢这个玩具。母亲说你既然喜欢就该拿钱买,说着她掏出钱来给孩子,让他重新从老板手里把这个刚刚放上去的玩具买回来。等孩子把这个玩具买到手,母亲就对他说:“现在你玩吧,这个玩具是你的了。”说着她向老板鞠了个躬,说:“对不起了,我对孩子的教育不够,请多原谅!”然后领着孩子走出去。
我和翻译目睹这个场面,心里有一种感动式的震动。那个母亲个子很矮,但我感到她是那样的高大。我敢肯定,这个孩子从今以后决不会再偷东西了。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最常见的是孩子跌倒后,妈妈只在一旁看着,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即便孩子爬得很艰难,他们也不会动手帮助,而是说着鼓励的话。当孩子终于自己爬起来后,妈妈便高兴地拍着手表扬孩子的勇敢。
在日本图书馆里,你往往会惊讶地看到许多母亲带着两三岁的孩子来看书。这么点的小孩子绝对不识字,他们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只能影响母亲看书。
我对这种自找麻烦的做法很不理解,便和翻译走上前去,跟一个带着两岁孩子的母亲谈起来。她说她每天下班都要带着孩子来图书馆里坐坐,目的是让孩子感受一下图书馆里的气氛。她又笑着说,图书馆里的气氛会让孩子安静和文雅起来的。我问了一下那个母亲是做什么工作的,她说她在一家工厂打短工。见到那么多母亲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我不禁惭愧地想到,我带着我的女儿去过公园、去过商店、去过饭店、去过所有热闹的娱乐场所,唯独没去过图书馆――亏我还是个作家。
有一次,我去东京一位日本作家家里作客,路过一所学校。见到一个老人立正在学校门前,对来上学的孩子不停地鞠躬行礼。由于不断地有孩子走进学校,所以,这个老人就没完没了地弯下腰再直起身,直起身再弯下腰。翻译上前询问,才知道这个给学生行礼的老人是学校校长。每天早晨,他都是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校门口给学生鞠躬行礼。我想,一个学生见到职位很高的校长给自己鞠躬行礼,那他们对所有的人都会有礼貌的,而且向所有的人行礼都会觉得是很自然的事。但这个老校长并不是光行礼,他一面行礼一面观察前来上学的孩子,只要他们穿戴不整齐或穿奇装异服,就毫不客气地批评,态度严厉得有点吓人。据说有的孩子头发留得长了点,老师当场就用剪刀给剪了去,甚至对有不良作风的学生进行严厉的体罚。这时,我们见到一个高个子年轻人走进学校,他不但头发长,而且衣服也穿得很怪,完全像西方的嬉皮士。校长却视而不见。我们问这是为什么,校长说,那个年轻人已经18岁了,18岁就是完整的人,应该有人身自由,而18岁之内还不是个完整的人,所以要加强教育。说完,他又对着进校门的学生们鞠躬行礼,嘴里还嘟囔着一串串表示礼节的话语。
篇10
高考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这18个虚词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近年虚词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单独设题,目前各地高考都以选择题作为考查题型,属客观题。2、句子翻译,在句子翻译中对个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考查,属主观表达题。本文主要谈前者。
一、广东高考虚词考查纵向梳理
针对虚词单独设置的选择题,是广东高考每年必考的题型。现将2005-2014年广东高考的虚词选择题考查情况整理如下:
由上表统计可知,①近十年来广东高考共考查了13个虚词,考查次数分别是:以9,之4,为4,于4,所4,因3,且3,而3,其2,乃2,与2,则1,者1。近10年内未考的虚词有:何、若、乎、也、焉。②近八年考查的语句不再引用课文,而是全部来自选文,因文设题,随文考查,遵从考纲,考查辨识能力。
从考查内容来看,虚词考查主要集中在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即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进行辨析。
例:(2013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 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 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答案】C
【解析】A项“以”都是介词,分别解作“把”和“因为”,意义不同,用法相同。B项“为”分别是省略宾语的介词和被动句的介词,分别解作“替”和“被”,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C项“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意义和用法都相同。D项“者”分别是放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的助词和用作句间停顿的助词,前者解为“……的人”,后者不译。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密不可分的,虚词在结构上、词性上的语法功能决定了它的意义。从2013年的这道虚词题可以看出,这种虚词的辨析包含:①不同词性,不同意义;②同一词性,不同功能,不同意义;③同一词性,同一功能,不同意义。
这种从选文中摘取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过去连续8年保持不变。
二、2014年广东高考虚词考查新趋势
这两年文言文阅读的考试题型都在稳中求变,如增加考查文章内容的主观问答题,将古文断句改用选择题形式考查等。2014年广东卷文言虚词题就改变了长年辨识所选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题型,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新题型考查时涉及的虚词增加,能力由理解偏向使用,对考生的要求更高。
例:(2014广东卷)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 ①且 ②则 ③所
B. ①以 ②于 ③因
C. ①且 ②则 ③因
D. ①以 ②于 ③所
【答案】B
【解析】本题仍然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但形式发生变化,增加至6个虚词且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考题继承中有创新。
①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以”,介词,表原因,合乎语境;“且”,无论是连词(表递进、并列、让步等),还是副词(姑且、暂且、将要),均不合适。②处是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则”,连词(承接、转折)与副词(于是、就)用在此处均不通。③处是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 “因”有“凭借、依据”的意思,“所”与后面的“以”连用,就变成“所以”短语,表意不通。
当然,若从做题角度说,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AC/BD项的①和②是一样的,所以只需判定其中一句即可;再比较③,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项。
其实,这种题型并非广东独有,2014年湖南也用这种题型考查文言虚词。
例:(2014湖南卷)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 而 因 之
B. 则 为 所
C. 以 乎 之
D. 且 于 所
【答案】C
【解析】①处是圣人建房子来居住。“为屋”与“居”两个动作之间需用连词,“以”与“而”都可作连词,表目的或承接。②③处是希望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危害。②处“免”后跟着宾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引出对象;③“二者”与“患”之间应该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需要一个结构助词 “之”来连接。
从两省的虚词设题与解答来看,这种题型可考查的虚词数量会更多,更看重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和对语法的把握,比以前的两两比较难度加大。
三、2015年文言虚词解题技巧指导
既然大纲已经有明确的18个虚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夯实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在平时文言教学中,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贯穿在课文中,高考虚词考查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若只是一味翻文言词典,背语法,始终生硬。所以做好虚词题,首先要掌握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何掌握?依纲靠本,即对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尤其注重课文里出现的含这些虚词的句子,列一份以课内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为例的知识清单,辨识掌握。
在基本掌握文言虚词知识后,我们就要灵活运用,文言虚词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语境推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大都具有多项性,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这里要表达的是村中人听了渔人的话感到惊讶,根据语境应该理解为“竟然”,而不是“才”或“然后”。
语境辨析是最基本、最正统的推断法,它依托的是我们对文意和文句的理解。
例:(2012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 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答案】A
【解析】A项前句是陶澍调出作为川东道台,后句是结成作儿女亲家,“为”都译为“作为”,动词。B项前句是三十多年的纠葛豁然明朗,“之”译为“的”,结构助词;后句是开掘引水,将它导入淮河,“之”是代词,指河水。C项前句是灾民依靠它没有失去住处,“所”译为“处所”,是名词;后句是淮水经过的地方,劝勉百姓修堤约束河水,所字结构,不译。D项前句是陶澍毅然亲自担任,“以”表修饰,不译。后句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以”译为“把”,介词。
虚词辨析必须在具体的文意句意中,有时如果离开具体语境,一些虚词的意义就无从判断了。如: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根据前文,①句应该是批评父母自身不从师学习,“则”字不能解释为表顺承的“那么”,而要译为表转折的“却”。②句说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则”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可见,虚词辨析首先要有对文章和文句的准确理解,当文意句意理解畅通,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就自然显现了。
2. 语法推断。
基于虚词本身的特点,很多虚词的意义是通过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体现的。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一样,在辨析虚词时,要特别注意其词性,虚词词性(或在句中的语法作用)也可以通过它前后的词句去推断。
例:(2011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答案】B
【解析】A项的“其”字都在名词前面,是代词,译为“他的”。B项前句中“以”后跟名词“武力”,是介词,译为“凭借”;后句“以”在“越关”及“过”之间,是连词,表顺承。C项的“之”都跟着动词后面,是代词,代罗提督。D项“尽”都是副词,译为“将近”。
又如“之”、“者”等虚词,它们本身就在文言句式中起句式语法标志的作用。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①句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定后标志,无义。②句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无义。
要真正掌握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生必须有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可惜很多高中学生对汉语语法并不了解,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辨析。建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攻克这一知识要点。
3. 句位推断。
很多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会起不同的作用,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有时也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位置的异同进行辨析。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其险也如此 (《蜀道难》)
B.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C.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逍遥游》)
生乎吾前 (《师说》)
D. 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张中丞传〉后叙》)
【答案】D
【解析】A项两句的“也”字分别在句中不同位置,分别是句末语气助词,和句间停顿助词。B项前句的“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后句的“其”字放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义。C项两句的“乎”字分别在句中不同位置,前句的“乎”是句末语气助词,后句的“乎”相当于介词“于”。D项两个“所”字都分别放在动词“在”“佩”之前,是所字结构。
一般来说,句首的虚词常表示揣测、反问、婉商、期待等语气,句中的虚词常起舒缓语气、构成停顿等作用,句末的虚词常表示陈述、判断、疑问、感叹等语气。
4. 代入检验。
这种方法适用于选词填空的考查题型,像前面提到的2014年广东虚词题,就可用此法操作。将判断出来的虚词代入句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选用。此法在前面答案简析中已提到,不再赘述。
以上是虚词辨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若在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辅之以技巧,那虚词辨析就会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