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07:1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岳阳楼记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岳阳楼记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薄暮冥冥

潜形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篇2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时,笔者在最后一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导致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只是干巴巴地说是社会制度、封建礼教所致。继续启发他们: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假设焦仲卿和刘兰芝就生活在你身边,什么原因会导致他们的爱情悲剧?有学生说,是因为他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焦仲卿是朝廷里做官的人,而刘兰芝只是一般人家的女子,焦仲卿应该和“非富即贵”这样家庭的女子成婚。有学生说,是因为他们结婚好几年了,都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这让焦仲卿的母亲心里很不舒服,所以百般刁难刘兰芝,我们村子里就有这样的例子。

还有学生说,是因为他们二人都生长在单亲家庭里,性格上都有缺陷。焦仲卿家里只有母亲,没有父亲,所以母亲很强势,对儿子要求严格,久而久之,养成了焦仲卿懦弱、对母亲言听计从的性格;刘兰芝家里也只有母亲,母亲对女儿宠爱有加,从媒人提亲时,她母亲的话“老姥岂敢言”就可以想象,刘兰芝在娘家就养成了我行我素、倔强的性格,所以嫁到焦仲卿家后,让焦仲卿的母亲觉得她“行动自专由”,老人说话没有了权威,等等。

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学生基本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以后,笔者趁热打铁,又提了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你如何评价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殉情?有了刚才那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很快地将这个问题融入生活去思考、回答。有学生说,他们这样太自私了,他们成全了他们的爱情,但让双方的老母亲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伤,这让两位老人情何以堪!有学生说,他们这样太不负责任了,儿子为老人养老送终是天经地义的,焦仲卿作为家里的独子,他离开了人世,将来他的妹妹出嫁了,谁为他的母亲养老送终呢?有学生说,他们这样做太武断、太不成熟了,他们可以先离开家一段时间,等焦仲卿的母亲情绪缓和一点,他们再说服她同意让他们在一起,这样既可以争取自己的爱情,又让其他人不痛苦,何乐而不为呢?……在学生兴尽、满足的讨论中,下课铃声响了。

这两个案例启示笔者,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生活是冰山,语文教学仅是其中的一角,生活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边界线可以划分,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又把学习内容还原为生活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断继承着人类文化的传统,填充着绵延的精髓。生活引领着语文,语文是生活的小元素,生活是语文的大舞台。

新课程以全方位的视点,倡导大语文观,走大语文路,为学生终生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精神底子”,奠定一种读书的境界,这境界就是语文知识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王国维把读书分为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诗词的境界,是读书的境界,又是生活的境界。宋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精神的凝结;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长啸“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是一种天人合一的顿悟;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怅然“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是一种放眼宇宙,辨识有穷与无穷之间哲理的伟怀和气魄;苏轼在《赤壁赋》中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彻悟了生命的本源。语文是生活精髓的提炼,生活是语文的反光镜。

篇3

一.教学理念新路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转,围绕着教材和教案转。这种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大阻碍了文言文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使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结合起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习者成为他所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文言文教学必须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境界,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转变为指导者。二是实现思想的民主,摒弃教师的语言霸权,鼓励学生向书本权威、教师权威质疑,允许创新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新视角:注重文化积淀,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先创造的精美的文化、精湛的哲理和博大的人文思想。因此,文言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让学生接受古代作品思想的熏陶,提高其人文内涵,进而发扬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文化,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思想基础。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悠然洒脱;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劝谏和激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然物外的旷达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诸葛亮《出师表》中对先帝的知恩图报、对蜀汉的鞠躬尽瘁。所有这些人类最崇高的思想品质无不彰显着古人对人生、事业执着追求的人格魅力,都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并内化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把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古人的思想、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对待。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文课文才会变得生动有趣。

三.教学过程新模式:弘扬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创新性学习

文言文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学生学习文言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大意是能弄明白的。实在弄不清楚的,可先在小组内同学讨论完成,很难的提出来由班上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

学生也有权选择文言文课文学习顺序,由学生决定先学习哪篇课文。比如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集中两篇文言文《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可以让学生交流谈论,自主决定先学习哪篇课文,尊重他们的选择,会调动他们的兴趣。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反映着学生在自主学习并思考探究着。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例如有同学提出《口技》不要文章的第一段是否更好,那样会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口技》的确可以删除第一段,这样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无不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手段新主流:强化信息技术意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已经被众多教育工作者接受并得到逐步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引进网络必将成为教学手段的新主流,也为文言文创新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

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要注重品读想象,适时播放形象画面。叶圣陶主张:潜心体会,静思凝想,构筑文学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趣和人文精神。文言文教学可以在充分品读想象的基础上,播放相关的声音图像,以补充、修正、完善、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在初步感受文章的基础上,可以适时地把一个介绍小石潭的flas放给同学欣赏,优美生动的画面、幽静忧郁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带进了柳宗元所描绘的凄凉幽深的世界,这种感官的刺激,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这篇课文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景。

当然,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资源,牢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那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因此,背景画面和音乐必须与课文内容情调相协调,节奏要一致:内容是欢喜的,可选节奏欢快的音乐、明朗的色彩作背景;内容是悲苦的,则选节奏缓慢的音乐、暗淡的色彩作背景。背景音乐不能满堂放,只能适时地加以点染,并且音量要适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影响教师朗读分析的传情达意,学生品读理解的入情入理。

五.教学评估新机制:建构创新教学评估体系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应试导向的评估方法,建构创新评估体系。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文言文教学的评价应改变“教师霸权”、“试卷霸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采用“自我参照”的标准评价自己,衡量自己的文言文水平进步与否;或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文言知识、文言情感。通过自评和互评发挥学生的文言潜能,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文言文的教学的评价要改变“一刀切”的做法,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反对用繁琐机械的题目去考学生,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文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动态化。文言文教学的评价标准应变单一化、静态化为多元化、动态化,重视过程,重视积累,从多个角度、多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学生的平时表现、阅读、习作及测验等各种考查相结合,将客观与主观、定量与定性、笔试与口试、书面成绩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同时注重过程的评价,最好能对学生的文言文发展水平形成动态的曲线。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师;鲜明个性;博览群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22-02

对于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形成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事业上日趋成熟的表现,是专业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的表现。一个教师应当具备自己独到的风格,这样才会被学生普遍认可,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有句名言叫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有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个性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个性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生命力的独特呈现,它是指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包括文本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乃至教案的写法等)所表现出来的带有语文味的个人化的特征。语文教师只有置身于丰厚的土壤,汲取思想的养料,开放出创造的花朵,才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有的说,“像百家讲坛里的老教授”,这属于学者型特色;有的说“像个相声评书演员”,这属于风趣型特色;有的说“那话总能说到我心里”,这属于知心姐姐型特色。有了特色的教师,就像贴了标签,无论到了哪里,不用报姓名,别人就已经知道你了,因为你早已因为独有的风格而“名声在外”了。新课程实施正需要这样能彰显自己教育教学个性的教师。这也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所以,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鲜明个性的语文教师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 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内涵

我们形容一个老师很渊博时,经常说他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样的老师,到哪里都是会大受欢迎的。因为他有了这样的基础后,必然能够出口成章,字字珠玑。而他所有的锦绣语言,必来自于广泛的读书,勤奋的学习。这样才会在传道授业时,有着非常优美的课堂语言,有着让人极为欣赏的儒雅特色。有这样一句名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名家,无一不是饱览诗书、满腹经纶之士,像朱熹、徐特立、陶行知、卡耐基等,正因他们一生都在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成就了他们一代宗师的地位。一名语文教师,虽然与这些前辈的距离尚很遥远,但也可以通过不懈地学习,而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卢梭就曾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语文教师应虚心好学,广泛吸收,纵横古今中外,融得众家所长,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让学生能从你身上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你内在的知识就像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感叹不已的个性经典。

二、富于创新,提高自己的品位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他山的石头不尽都是玉,还需要雕琢。因此,一个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要有“拿来主义”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能够创新,才能提高自己的品位。否则,人云亦云,总也没有自己的东西,还是不易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们学习借鉴他人的东西,除以上提到的那些教育大家的至理名言之外,还包括专家理论指导、名家范例模式和同事经验技巧等。但是,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任何教学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的过程,如果一味追寻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正应了一句话,“顺着别人脚印走,踩出来的是坑而不是路!”

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是要有独立思想来支撑的。没有个性化的语文思想,教师就不可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思想是在自己实践并在对他人经验改造吸收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应该在统摄提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习得的经验来印证教学,通过不断对照反思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整合改造来重塑教学行为,如此,才能创生出自己的思想,彰显出自身的个性。

三、发挥优势,确立自己的风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个性要真正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还必须把“拿来”的东西与自身特长相结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语文教学天高海阔、博大精深,每位教师就其人生阅历、气质禀赋而言,是鲜有相同的,这正如世上绝无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如有的教师擅长书法,能在黑板上龙飞凤舞;有的口才极佳,绝不亚于激情飞扬的演说家;有的具备演技天赋,能即兴流露出喜怒哀乐。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个性化发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

譬如音质动听、擅长朗读者,可以在示范朗读上好好下一番工夫。有些经典课文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是颇富感彩的,擅长朗读的语文教师在范读时应让全体学生潸然泪下,为之动容!又如笔锋犀利、写作一流者,可以凭自身魅力影响学生,在作文批语、作业留言上尽展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也许,学生就因此受到影响,而走上写作的道路。所以,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发挥自身独特的魅力,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礴,或机敏厚重,积极地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总之,一个教师应当具备自己的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也就没有学生的个性。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才会让其学生体验到语文的魅力,进而对语文产生执著的兴趣,渐渐地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你独特个性的濡染下走出自己的一条光明之路,你才能放眼语文教学世界的广阔天地,使课堂成为展示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亮丽舞台。

参考文献:

[1]王相文,韩雪屏,佟士凡.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黄麟生,林润之.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6.

[4]雷 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M].(语文卷),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初中语文

20世纪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浪潮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给我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中国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一致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充分整合---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搜罗,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论题的文章可多达1500多篇,其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达49篇---知微见著,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予了相当高的关注。同时,随着对师资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掌握,的确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带来了很多益处。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涉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真正整合上,农村学校无论是在师资配备上还是硬件配置上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本文将以初级中学语文的教学为例,就西部农村之整合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解决之策。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关于整合的概念,在2009年倪华与张文杰先生共同编辑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这一概念中,非常清楚地阐明了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要以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为中心构建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所呈现的信息内容是我们的学生感兴趣的,喜欢的。同样在要求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时能够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理论来源于认知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的认知学习理论有着较大的连续性,它主要关注个体是如何建构认知经验和情感经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他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主动地建构新知识(如知识理解、认知策略),以旧经验面对新经验(学习信念、自我概念)就是一种学习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掌握,同样还有技能提升、情感体验。对于如何设定教学目标的理论,国际上通行的是意大利蒙特梭利的教学观,即不仅要有知识目标,同样在技能、情感方面都要有所体现。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正好是一先进教学观念的绝佳体现,如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在语文《岳阳楼记》课堂上,可以先设定问题让学生先在电脑上进行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整篇文章,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观赏洞庭湖湖景画面,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去领略作者写愁苦之境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境则喜气洋洋的心情。将抽象变为直观,复杂变为简单,带着快乐和新奇学完课程,同时通过一定资料查阅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语文课堂上只要利用好了信息技术这门工具可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农村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现状

在西部农村,很多学校已经通过国家和一些社会单位的关注开始了自己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之路,但这条路目前来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首先,硬件配置不足造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一纸空谈。在西部农村学校,虽然信息技术的普及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一般来说,在西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一所初级中心中学一般仅有一间简单落后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设备一旦有损坏又无钱维修。另外通过社会单位及企业赞助、教育单位的配置,好的情况下每所学校大概能分到40多台电脑,即使是这样,各个办公室又要占用十多台。故长期以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有要求少部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但是回来后由于条件限制还是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一套,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为一句口号。

其次,教师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农村中学教师已步入老龄化,只有极少数青年教师通过短期培训,但他们回校后仅仅偶尔用一次或长期不用,这也让这部分教师仍然不能驾轻就熟。当然,我们也排除有极少数教师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做出比较好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但硬件配置的匮乏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偶尔开展教研活动讲讲公开课而已,使得多媒体教室沦为应付检查的摆设。这里也不排除职业倦怠因素,社会分配的不公致使大多数教师不愿学习而热衷于简单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再次,在语文课堂上整合信息技术其实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技巧,因为它避免了课堂的单一性,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农村中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跳出农门”这样的理想,因此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成为不能回避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和在课堂上整合信息技术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大相径庭的。单一注重卷面分数、追求高的升学率就必须使用精英模式教育,也就是将好的学生集中然后配置好的师资进行满堂灌。农村中好的师资同样奇缺,一名语文教师至少要带两个班或者兼带其他课程的教学,而在教学准备工作中,采用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准备课件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因此大多数教师是不愿意花这个时间的,因为优等学生不需要做这样的工作同样注意力较为集中,能考出很好的卷面分数来。

最后,虽然语文课上采用信息技术存在了上述这么多问题,但也有部分教师希望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上语文课,即在课前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网络上寻找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间接掌握电脑使用技巧,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般来说学校的电脑数量有限,网速过慢还是让学生无法按时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三、以初级中学语文教学为例的解决之道

中国有着九亿农民,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快,据查,留守孩子大约有1.3亿之巨,对他们的教育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完成。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有利于进行素质教育还能避免课堂的枯燥性。因此面对上述重重困难,作为教育主管单位或教师,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采用一些技巧把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

第一,除了增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农村学校教语文的大多是中老年教师,他们的年龄和时间都使得他们不可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优秀语文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课件研发,把优秀的资源放在一个共享池内或者制做成光盘让所有教师都可以分享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教师都能节约出更多时间将课堂准备的更充分。

除了教育主管单位做集中协同课件研发外,在校内也应该形成集中协同办公的模式。由于农村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身兼几个班级或者几门学科的教学,在课件准备时间上可能不太充裕,因此集中办公不仅可以节省出大量备课时间,还能让老师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语文教师可以分年级先对课程进行讨论,对复杂的课件我们可以安排几名老师一起作业,年轻教师负责计算机编辑部分,而年纪大的教师可以负责教案和教学过程的部分,小组在考虑周详后一起编辑课件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且在每次使用课件后,老师还应该提交一份简单的使用心得以便进行课件修改。

第二,在教育主管单位进行培训时,应该要注重案例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培训,而不是仅仅给教师一个印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在课堂上全程用计算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开拓教师在课堂上灵活使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如我们应该意识到多媒体是指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是声音和图像的结合。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只使用声音,而不使用图像---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很多这种美文的朗诵,我们将音频文件下载下来带到教室用收音机就可以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美的声音,想象着美丽的风景,体验着朱自清当时的情感。而课堂上陌生的声音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乏味的讲课方式。

同时现在部分农村初中教室里配有电视机,教师可以把下载来的图片或者好的课件用U盘复制进电视里播放。在使用幻灯片编辑图片或者图像时应该考虑到无法定格播放要设定好每张幻灯片的播放时间。

此外,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一定要全程使用,不妨根据课堂需要,大胆取舍。如果来不及制作课件,可将课件下载好的课件解压后,进行增删,也可以只用某段视频或画面,这样既省时省力,又不会被他人课件的思路所牵制,方便在课上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但也有很多“坏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目的就是为了玩游戏,聊天。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这门工具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农村语文课堂上,为了提高升学率,我们大多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地位,但是素质教育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同样要尽量靠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还能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计算机的用途。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进行问题解决。不过,在安排这种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所设问题尽量是需要学生检索的,没有标准答案,这一点甚为关键,教师可以在协同办公时就提出来讨论。

2.对于所设问题教师应事先进行搜索,大致掌握网络资源上的一些说法,同时应提供给学生一些检索的目标网站。

3.在设置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

4.考虑到农村学校计算机配置有限,语文教师和分管计算机室的教师应该配合好,在固定的时间让固定的学生分批次进行查阅---这样既可避免学生用计算机做其他不能做的事情,同时也节省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使用。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第四,教育主管单位应开设并培养对应农村学校的信息处理窗口。我们可以加强培训农村各校计算机室管理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各校应配备专门的计算机管理员),让计算机管理员成为各科老师的“电脑万金油”。同时还应开设网站或热线让各校老师能直观的得到相关指导。让教师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运用计算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升学率。

四、结语

21世纪,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是一线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在农村语文课堂中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在课堂中整合信息技术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进程标志。因此,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鼓励各校语文教师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只是笔者通过长期摸索和观察得到的一些经验,农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我们同样要注意。如在协同办公时,我们不能把做课件当成是备课,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既能在情境教学下获得知识,又能拓展思维,让学生采纳他人意见时又能有自己的创新观念;如何让教师自发自愿地使用信息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一个一个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时进,《心理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p164-165

[2]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M),2009年

[3]田瑞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创新》(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 月第1版

[4]陈福林,郭金花,《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7年25期,

[5]勒瑞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问题及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