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折剪纸范文

时间:2023-03-24 04:5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折剪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选一张好看的薄纸,先剪成一个细长方形,因为我们要剪出的是相连的效果,所以需长度足够。

用铅笔标好若干段相同的尺寸,然后沿着尺寸折在一起。也不要太多,要不剪起来会非常厚,不易断。

在纸的缝合的这一边,画出小鱼的半边外形,画线清晰。准备好剪刀。

将铅笔画的在线外的部分剪去,过程慢一些,像图中剪的,一定区分开哪是该剪的地方。

篇2

【关键词】 正确认识;中药煎法;饮食禁忌;服药方法;饮食调护

中西药联用多年来,我院用科学的方法加强了对患者的中药煎服指导,使患者了解中药的基本治疗原理及服药方法,必要的配伍禁忌,避免盲目用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正确认识中药

有些患者对中药的毒副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中药无副作用,为增加疗效而擅自加量,殊不知这对身体极其不利。另外,目前许多中药的治疗机理还未完全明确,对其毒副作用还不能有完全的认识,因服药造成的药源性疾病时而发生,因此,医药人员应积极向患者宣教,介绍中药的毒副作用,告诉患者要严遵医嘱,切勿盲目加量。

2 中药的煎法

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特别是门诊患者自己煎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22 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 min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 cm。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23 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为30 min。解毒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 min。滋补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 min。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略短。

24 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 ml。成人每剂150~200 ml。

25 特殊药量的煎煮方法 ①先煎药:煮沸10~15 min,再加入其他的药同煎。②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10 min即可。③溶化药:应在其他药煎至预定服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④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冲服。⑤其他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3 服药饮食禁忌

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 膻、粘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反应。具体应用时,须根据不同病情的治疗需要区别对待,如寒性病忌食生冷,热性病忌食辛热、油腻;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烈性酒;肝阳上亢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外感表证,忌食油腻类食品,等等。

4 中药的服药方法

祖国医学对服药的方法非常重视,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证型,正确指导患者服药。口服,是中医临床主要给药方法,口服给药的效果不单受剂型等因素影响,还受服药时间、次数及冷热 所影响。

41 服药时间 时服药也是保证药效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肠胃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一般来说补虚药应在饭前服使有效成分充分吸收;消食健胃药及对肠胃道刺激性大的药物宜饭后服;驱虫药和攻下药应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 h服;当病情急险,应当不拘时服,以便控制病情。

42 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 h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以缓病势;病情缓轻者,亦可煎汤代茶饮,以便缓治。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若药力较强,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患者宜小量频服,以免因量大再致呕吐。

43 服药冷热 一般来说汤药宜温服,发散风寒汤药最好热服;若呕吐或药物中毒时宜冷服;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宜温开水送服。

5 注意使用中药时的饮食调护

中医历来就重视服药饮食调护,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之分。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即可食用,亦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蜂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相同的性味,凡食性与药性相顺应者,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者,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面,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6 正确联用中西药

篇3

【关键词】 职业健康检查;心理需求;对策

职业健康检查和一般的门诊检查有所不同,体检者多且集中,健康人群多,没有明确的目标疾病,以单位为团体集体体检。要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就应该掌握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特点。近2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疏导,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笔者根据工作体会对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1 心理需求

1.1 受尊重心理 受尊重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体检者,他们文化层次多样化、工作经历比较复杂,在其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尊重。

1.2 陌生心理 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体检者对体检环境感到生疏,困惑,茫然,体检程序复杂多样,加之急于检查完的心理,常导致体检者烦躁不安,重复往返各个诊室之间,迫切需要医务人员的引导,得到医务人员的同情和帮助。

1.3 能否得到真实的体检结果 由于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体检者比较多,体检者常常担心自己的体检结果能否准确,能否检查出自己潜在的疾病。还有的体检者认为体检结果会受到用人单位及其他方面的干扰,缺乏公正性。

1.4 需要了解职业健康检查的基本知识 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多是单位组织来的,对职业健康检查缺乏一定的了解,在思想上得不到重视,有的甚至认为检查就是走形式,应付差事。对自己所从事危害因素的岗位知识匮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1.5 希望个人隐私得到保护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大三阳、小三阳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等其个人都希望检查结果能得到保护,以免受到歧视。

2 心理护理

2.1 要关心尊重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体检者 尊重是建立护患关系的最基本的重要条件,不要单纯的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而要以“生物-心理-社会” [1]医学模式为指导,设法满足体检者希望得到尊重的心理。在工作中惯策人性化服务理念,坚持以体检者为中心,始终把体检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做到首问负责制,解释要耐心。医护人员的爱心+耐心+细心=患者放心[2],医护人员要通过科学艺术的语言表达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尊重,在为他们思考,牵挂,让体检者也能体会医护人员的辛苦和真情。

2.2 医院检查科室布局要合理,科室标识明显,护士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服务热情,工作细致,耐心,周到,条理分明,忙而不乱,主动帮助体检者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体检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达到顺利检查的目的。为加强医护人员和受检者的互动,候检大厅内配备电子荧屏,可播放体检注意事项和各种常见病预防知识,护士也可利用候检时间向体检者进行健康教育。体检者不但掌握了健康知识,又从感觉上缩短了候检时间。在这样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可使体检者情绪放松,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检查。

2.3 培养医护人员高尚的医德医风 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本领才能时时处处的做到以体检者为中心,全心全意的为体检者服务。在体检中我们医护人员要本着科学,严谨,公正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份体检结果,以《职业病防止法》为依据出具体检报告。我们的每一个结论都关系到一个体检者的就业,甚至是对其职业病诊断的判断都至关重要。

2.4 加强职业健康检查的基本知识的宣教 利用候诊间歇,加强宣传教育,使其掌握相关的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提高体检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懂得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5 保护个人隐私 医护之间不随便议论,传播体检结果,对各项体检结果体检者凭身份证进行查阅,外人无权查阅他人体检结果,维护体检者的隐私权。

3 讨论

我国现有劳动力人口近7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少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仍然较差,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已经成为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最主要因素[3]。目前,该现象已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健康检查人数在逐年上升,体检者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医护人员只有了解体检者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的提供体检服务,才能充分的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预防和控制消除职业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75.

篇4

一、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现状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市场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区人”,再加上外来人员涌入社区,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社区弱势群体中的失业人员还在扩大。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得社区原有的财力和物力以及专职工作人员的力量显得不足,于是社区服务志愿者油然而生。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有的志愿者队伍多数是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群众,这显然是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因此,要求社区志愿者队伍必须扩大到辖区的企事业单位职工、机关企事业的离退休人员和寒暑假的大中学生等三种力量加入。

二、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议

(一)主动挖掘社区志愿者力量。针对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有资金、设施和人才的优势,各社区应当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沟通感情,有选择地吸纳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组织,把他们当作社区的一员,同时动员他们的员工加入志愿者队伍,使企事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与社区共享。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离退休人员,有许多是身体健康且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社区应当做好调查摸底,把他们组织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用之所长。每年寒暑假到各社区报到的大中学生,是社区关心培养的对象,也是协助社区开展工作的主力军,社区应当及时吸收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的特长,如协助搞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和环境卫生等。有了上述三种力量加盟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还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办法,如分片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分类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地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使志愿者队伍扎根群众,不流于形式。

(二)拓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功能。随着社区建设的加快,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功能应跟着拓展,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慰问型转到保障型。过去,志愿者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的弱势群体,逢年过节登门慰问,平时较少关照。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弱势群体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贫病交加的下岗失业人员,单靠节假日慰问是不够的,而应当保障他们的生活,凡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其它救济标准的贫困户,都能使他们按规定足额领取救济金,对于行动不便的,还应上门服务,帮助他们料理生活。这就需要志愿者为他们建立家庭档案,制定包户到人、责任到人的服务规则,使他们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大家一起走进新时代,共享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二是由单元型转到多元型。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志愿者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弱势群体,而且要拓展到整个社区,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群众的要求。因此,应按志愿者个人的不同特长,分别开展社区服务救助、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卫生计生、环境管理、治安综合治理等项活动。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划片成立若干志愿者专业小分队,如家政服务小分队、家电维修小分队和治安卫生督导小分队以及宣传教育小分队等,以此推动社区服务网络的建立,加强社区服务整体建设。

篇5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全民自发性的参与到我国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中,已成为了当前社区志愿服务这一公益事业的发展主流趋势。在此背景下,国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断加强,使受益的社区居民逐渐增多,这就为我国在强化城市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出了巨大力量。而随着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其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对症下药”以强化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当前,从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状看,其队伍结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这是因为目前从事社区志愿者服务的人员多数都是以退休人员、女性为主,且都属于年龄偏长的人员,在职人员或者男性很少参与到这支公益服务队伍中,与此同时,队伍中缺少具有专业服务技能型人才,因而其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技术含量有限,无法满足当前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所以,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队伍服务水准的提升,进而也不利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发展。

(二)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如下两个方面:首先,管理层次较多,缺少统一的领导。当前,志愿者服务队伍都是按照其行业属性进行领导划分的,且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严重的受到了各直属管理部门的约束,进而在工作中无法实现统一性。其次,管理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管理方式:企业式管理、行政式管理以及自发性管理,不论是实行其中的哪一种管理方式,都制约了志愿者队伍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其稳健发展。

(三)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整体学历偏低,知识文化素养偏低,进而致使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力不从心的现象,无法实现高效的服务;其次,大部分服务人员自身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而社区服务所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多样,因而也就无法满足当前社区服务的实际需求;最后,因知识文化素养过低致使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乐于走形式主义,为了彰显自身的服务业绩而忽略了服务的实质性要求,从而降低了服务质量。

(四)服务项目过于单一致使其服务领域没有突破性的创举。当前,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其服务也应该是具有一定覆盖面的,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推进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但是,从当前社区服务现状看,大多数队伍的服务项目都比较单一,以政府的核心工作要求为导向,虽然表面上“热火朝天”,实则却给相对小型的社区服务队伍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二、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进一步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以从结构上进行优化。为了满足当前社区居民的多样化、全方面需求,需要对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丰富宣传手段,强化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使更多的具备高素质知识技能的人才加入到社区服务队伍中,尤其是要多吸收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等。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招募制度体系。这样才能够有目标、有计划的完成相应岗位人员的招募,与此同时,要在仔细筛选招募人员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岗位激励机制,从而提升岗位的吸引力。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以更好的监督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升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建立健全的服务制度体系。这就要求做到如下三点:首先,要在现有服务项目上进行创新,以丰富自身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不断的扩大自身服务所涉及的领域,从而满足实际服务工作需求;其次,要针对当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具体需求,对现有的服务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岗位划分,并完善自身的服务制度与服务内容,避免出现盈利性的恶劣行为对公益事业社会形象的破坏;最后,要针对自身服务功能上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实现多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并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落实具体的岗位职责,以真正的发挥出社区服务的功能与作用。

(三)构建培训制度体系,以提升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针对当前社区服务队伍人员素质低的现象,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体系,以使其在明确自身服务理念与宗旨的基础上,提升其知识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从而满足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比如:开展定期性的短期培训班,将社区服务的内容与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分章节的向志愿者传授,这样才能确保其在提供志愿服务时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服务知识技能。

(四)构建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体系是确保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所在。作为公益性的服务项目,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来鼓励服务者做的更好、更优秀,这样才能使服务者的付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让荣誉与嘉奖给予公益服务者以更大的动力来做好这区志愿者服务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在不断壮大,为了更好的存进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当前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发展志愿者队伍以优化队伍的结构、健全完善的服务制度体系与培训制度,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提升社区志愿者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在促进社区志愿者队伍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6

2014年1月开始,为了培养消费者的习惯,也为了争夺市场,腾讯与阿里展开了猛烈的促销活动,对使用打车软件的消费者与司机都提供补贴,最多的时候,司机一天能得到50元,消费者一天能得到30元的补贴。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积累用户数的目的达到,补贴金额也就一路减少。

在补贴“退烧”的状况下,打车软件到底能否给消费者带来实际的好处?政府该如何监管?这一新生事物又将何去何从?

新事物 新问题

目前,打车软件的地位已然树立起来。消费者变得倾向于使用打车软件招车,司机也在上面接单,并成为一个主要的接单途径。

不过,与所有新生事物一样,打车软件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对不会使用手机软件的老年人,打车会更加困难;出租车司机在驾驶过程中既要开车也要揽活,用手机接订单,影响驾车安全;在高峰时段,因为打车软件有加价的功能,会导致出现拒载、挑客的情况等。

然而,上述种种问题并不能否定打车软件为消费者与司机带来的好处。对乘客而言,打车软件可以使招车的范围变大,在急需用车时可以加价;对司机而言,可以挑活,可以得到加价,还可以降低空驶率,实现运力最大化与收入最大化。

通过司机登记、筛选制度,消费者可找出更称心如意的司机;通过手机在线支付、信誉评分等机制,可以对司机形成制约,避免宰客等现象;甚至,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微信与QQ进行关系挖掘,就连司机的违章记录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互联网的一大特征是,通过技术挤压中高层、牌照等特权拥有者的利益,同时使商品与服务的一线提供者与消费者获取更多利益。这种利益不仅体现在当下,打车软件使那些有更强烈意愿打车的消费者更好打车了,也提升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将来,它必然消解牌照,增加出租车市场供给,彻底解决困扰大城市消费者的“打车难”问题。

监管应尊重市场

打车软件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多方的博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不应该因为固有的一些问题敌视它,而应给它改变的时间;而打车软件的运营方,也应该提升消费体验,积极解决问题。

不过,更重要的是,政府该如何监管这一新生事物?目前,上海、北京、武汉、沈阳、广州等地都表示要对打车软件采取各种管制措施。其中,除了禁止之外,一些城市将打车软件纳入官方或者半官方的电调平台、软件平台。

中国出租车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出租车行业中存在严重的数量管制。物以稀为贵,出租车数量少会推高价格,所以,政府又搞了价格管制。虽然这会产生排队、打车难等问题,但价格却被限制在一定水平之下,而打车软件的加价功能实质上就是解除价格管制,把司机本可以得到的好处还给他们。

从这个角度看,打车软件不过是凸显与激化了数量管制与价格管制所造成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就是取消数量管制与行政准入。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各地管理部门都撇开出租车市场的数量管制与价格管制不谈,把加价、打不到车都归咎于打车软件,并进而采取禁止、收编的方式处理。在笔者看来,这种监管治标不治本。

篇7

传统医疗质量是指对某一种疾病的诊断或治疗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而现代医疗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包括了基础(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及医疗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方位系统化的质量管理。这一变化使医疗服务质量由单纯的诊疗质量向疗效、安全、服务、时间、费用等方面的综合质量转变。同时这也带来了医疗质量管理内涵的变化,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质量监管由单一的个体质量控制向医院系统改进、整体质量管理转变;由孤立的阶段性质量向全程质量管理转变;由质量保证向持续改进的全面质量管理转变。(来自海峡医界网)

现代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满意为目的”的服务宗旨,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强调全员参与、全部门管理、全过程控制。

从总体上来说浙江省目前的医疗服务还存在供需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医院设置的数目不足,病房以及病床的供给远远低于实际的需要,此外,医护人员的数目相比较病患,也出现不足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其次是前文所提到的医疗质量建设的软件方面和制度管理方面,目前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表1。

表1描述的是浙江省从2008年至2010年的全省各地区卫生机构、床位和参与医疗服务或与医疗事务有关的人员的数据,从图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例如从硬件上来说,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浙江省全省的机构数分别为15291、15618以及16298;而床位数则分别为161203、170187和184097,从这些数据上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浙江省这三年来的医疗硬件的改善是有限的,这和全省的医患人员的数量增长是不成比例的。

另一方面从医疗人员上进行比较,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的浙江省总的参与医疗服务或与医疗事务有关的人员的数目分别为288344、309415、335552,虽然说这三年来全省与医疗服务有关的人员的数目在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与医患人数的增速相比是缓慢的。

表1是就全省而言的,从地区角度出发分析浙江省当前的医疗现状,以宁波市为例,我们可以发现2008年至2010年这三年中宁波市的职业(助理)医师的人数分别为15127、16160以及17237,大约以每年1000人的速度增长,这与宁波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社会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是不匹配的。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社会对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与宁波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当地的医疗质量提高的速度的增长显然是滞后的。此外就以宁波市的注册护士数进行分析,宁波市2010年的注册护士为15079人,而除去宁波市的流动人口,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宁波市的常住人口就达到了700多万,显然这两者的差距是巨大的。另外就2009年宁波每千人中床位数为4.11,卫生人员为8.20,卫技人员为7.01,医生为2.83,护士为2.40,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宁波市的人均医疗服务水平是较低的。(以上数据均来自浙江省卫生厅网站)见表2。

长期以来,医疗质量监管一直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块短板。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医疗属于服务性行业,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诸多,包括社会、经济、组织机构及医学技术发展等诸多方面,医疗质量是各种要素纵横交织产生的整体效应,是多元的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医疗服务需要严格的监管,同时监管难度也比较大。

医疗质量及其监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战略偏移,医疗服务价值链畸形,医疗服务体系组织和结构失调,医疗技术进步与社会期望失衡,医疗过失较多发生,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执行不够坚决,医疗市场监管乏力等等。而当前社会对医疗质量的期望不断提升,在当前科技水平进步的条件下,医疗质量需要的不仅是一些硬件技术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一些软件上的建设,如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以及一些管理和制度方面的改进。从管理的角度分析,现代医疗质量涉及的最主要的是明确的服务宗旨,正确的导向;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行为;全员的素质水平;标准化、规范化的全程质量控制;坚实的、稳定的基础工作和科学的、严格的医院管理。从医疗质量含义的角度分析,医疗质量的整体性、多样性以及服务性的特征增大了其监管的难度。

此外,医院评审是医疗质量监管的一个方面,是相对基础性的工作。我国自1989年开始进行医院等级评审,到1998年这项工作暂停为止,经过大量的评审工作,构筑了三级医疗网络的基本体系,促进了医院的标准化管理。但是,在评审工作存在评审标准、方法不够规范和科学等缺陷,使这项政府主导的医院评审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最终没有形成医院长效监管机制。

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的体制与机制

医疗质量监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通过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下面着重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医疗监管体制与机制做出梳理。

回顾我国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从萌芽期、发展期到建成期,医疗质量监管的主体由单一的卫生行政部门逐渐向卫生行政部门、其它政府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互相配合、共同监管过渡,同时引进卫生专业组织以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

在我国医疗体系建设之初,卫生部就作为监管体系的主导,在发展期,针对医疗机构、人员、药品和设备等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在1991年,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获得突破性发展,这是处于政府机构序列之外的专业化机构开始参与医疗质量监管的初端,1999年至今,我国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相关部门逐渐重视医疗安全监管和法制化建设。

由于医疗行业专业性较强,医疗卫生行政部门虽然十分重视,但监管能力相对不足,并且卫生监督员多以公共卫生为教育背景,对医院临床知识和监管重点不甚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依托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相关医院,建立了专业的质控中心,包括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等监管内容,由来自各大医院(并不限于所挂靠的医院)、在本专业具有较高造诣的医务工作者兼任医疗质量监管工作的专家,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的质控网络。在这一模式下,质控中心只是挂靠在相关医院内,在法律上并不是独立的实体,接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上级质控中心的专业指导,负责制定本专业医疗质量评价标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医疗质量管理的决策依据,各质控中心还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承担具体监管工作,如检查、评比,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上报医疗质量检查、评比情况等。各被挂靠的医院则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和运行,并承担中心的日常工作经费。除了质控中心外,各种医疗行业组织也承担一定的医疗质量监管工作,其中医院评审工作即由医院协会负责组织实施。但质控中心在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中依然占据着较为突出的位置。

浙江卫生厅官方表示,目前,浙江省已经具备了实施医疗质量监管“政事分开”的良好基础:一是具备较为完善的管理经验,浙江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及评审制度,并分别于1990年、2002年、2010年开展了三轮等级医院评审,有着扎实的管理基础。二是具备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目前浙江共有质控中心19个、技术指导中心17个,三级质控管理网络的建立比较成熟。三是拥有强大的专家团队,“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办公室”挂靠在浙江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下,该中心负责联系和管理省内26个重点医学卫生社团组织,掌握着雄厚的专业技术力量等。

基于以上条件,2011年3月初,在浙江省卫生厅成立的省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下正式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医疗质量第三方监管和评价机构――“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办公室”。这意味着浙江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迈出建立“政事分开”制度的重要一步,这对浙江省医疗监管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浙江省的医疗监管机制已经从行政化向专业化发展,构建了独立的第三方监管。

浙江模式主要解决了医疗质量监管方面的人手、经费和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初步达到了一定的监管效果。

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医疗质量监管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 、医疗新技术的采用等方面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卫生行政管理资源缺乏、人员专业知识有限、制定评价标准存在一定困难等。这些都制约医院管理活动只能进行运动式?监管,而不能做到持续、长期的有效监管。就浙江省而言,医疗质量监管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在政府主办医院的模式下,政事没有完全分开,监管难以达到实际效果

医疗机构接受多头监管,主管部门政事不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浙江,卫生行政部门既是监管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和政策绩效的评估者,同时又是主管者。由此造成的职能交叉、目标和利益冲突使卫生行政部门很难对医疗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 政府在关于医疗方面身兼数职,这就造成了“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监管困境,监督难以到位并产生实际的效果。现在医疗质量监管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现在多数医疗机构还是政府主办,即使监管机构想有所作为,也难以实现其监管目标。但是,改革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在很短时间里有一个颠覆性的变化,毕竟这是一个变革传统管理体制和涉及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同时,推进工作也较为复杂,要理清政府有哪些职能,哪些为“政”,哪些为“事”,以及政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等。

浙江卫生部门也意识到了政事不分给医疗监管造成了阻碍,因此在年初推行“政事分开”的医疗监管模式,力图建立第三方的独立监管机制,但究其根本,医疗机构仍由政府主办,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何在“政事分开”的口号中,真正做到独立第三方监管,其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同时,民办医疗机构也在一步一步的尝试,这为我们以下的解决对策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据调查,浙江省目前共有公立医院507家,民办医院仅73家,并且目前浙江省的医疗资源还存在数量不足、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因而民办医院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作为长三角领头羊的上海已经率先走上私人办医院的常规化道路。上海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除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兴办医院卫生机构,特别是发展民办医疗机构。2003年,上海医改通过《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来促进上海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有意办医的社会资本排起长队,在充分竞争中,医院越来越有人情味,硬件设施日趋完备,在医疗质量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上海医改成功典范为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的革新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昭示着政府仅是承担了监管的责任相信民办医院在未来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依法行政没有完全落实

一方面,由于公立医院缺乏有效的自律机制,激励机制扭曲,各个环节的市场竞争副作用被放大,医疗质量和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自身的监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缺乏统一性,执行难度大。综上,医疗质量监管的现状、存在困难和传统的影响以及法制进程较缓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没有完全落实。

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的完善

当前我省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并为完全成型,仍处于不断调整的阶段。为了取得更好的医疗监管效果,根据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体系现状和特点,我们在广泛调研和深度理解已有法规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医疗质量监管的完善措施。

在监管上,坚持政府的主导,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主体地位

医疗质量监管的主体由单一的卫生行政部门逐渐转向卫生行政部门、其他政府部门互相配合,共同监管,同时也引进专业卫生组织来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然而,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还很薄弱,还不足以担负起医疗质量监管主体的这一重任,因此,我们不能削弱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质量监管方面的权威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必须要坚持政府、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主导地位。

同时在整个监管的大环境中,都存在着人、权、法的问题,整个社会距离法制社会仍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借助政府强有力的保障,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提倡医疗服务市场有效的质量竞争机制,重视医疗保险对其的作用

只要是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就能够对市场中的现有主体起到监管规制的作用,在实现充分竞争的可能性下,促使现有生产和服务提高质量,倡导医疗服务市场有效的质量竞争机制。为了在医疗行业引入竞争因素,我们认为医疗机构应该划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增值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由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撑,以保证其真实有效性。除此之外,存在一些服务性的,增值性医疗机构服务,目的是满足个别人的特殊需求,这些医疗机构的主办权放向社会。不同的医疗机构主办方,在市场中充分竞争,利用市场进行优胜劣汰,提高医疗质量。甚至,在今后两类医疗机构都发展良好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将医疗机构主办权完全放向社会,政府就做好监督的职能就可以保证医疗质量的提升。

同时,可以引进医疗保险对医疗质量监管的作用。如浙江省湖州市率先利用较为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疗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并把实时监督情况通报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规范。在泰国、美国和德国,医疗保险基金将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与医疗质量评定与监测结果挂钩,从而激励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质量的内部管理。从医疗服务市场中,不同主体的相互制约来完成医疗质量的监管。

借鉴成功监管经验,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篇8

摘要: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力与职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务、和党政工作人员实施民主监督。这种监督赋予记者的使命是“铁肩担道义”,它区别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具有较为广泛的受众参与性、公开性和透明度。

关键词:媒体;舆论;监督;素质;要求

如何有效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来了较高的要求。

一、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记者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绝不是“无冕之王”,可以为所欲为。开展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改进党和政府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弘扬社会正气,反对消极腐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是党和新闻事业的性质和舆论监督的目的所决定的。因此,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要研究确定宣传正确的方针和科学方法,积极稳妥地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向引导。

二、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舆论监督工作虽然不具备法律评判作用,但因其必须得亮明观点,所以舆论监督者的道德水平、心态、动机必然会对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产生影响,这就是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正直、处事公平,抛弃个人恩怨和私心杂念。以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绝对保证舆论监督动机的纯洁性。不能把批评报道作为个人泄私愤、图报复,为亲朋好友或小集团服务的工具,更不能借批评报道搞有偿新闻、有偿监督。近几年,搞不正当的所谓舆论监督,为虎作伥,充当打手,败坏媒体声誉。比如1995年12月30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记者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收受周口地区淮阳县原粮食局局长郝瑞端的重金贿赂,利用手中的新闻报道权利,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断章取义,制作出了轰动全国的“粮损事件”报道,导致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冤家错案,使郝瑞端达到了撂翻当时淮阳县县委书记李华亭的目的,李华亭也因此蒙受了两年之久的不白之冤。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职业道德修养,不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忽视自身的价值提高,必将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加的损失和影响。

三、要有广博的业务知识

1996年在视察报社时强调:“新闻工作者有很深的学问,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做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才能在新闻领域里得心应手,纵横驰骋。”

舆论监督的原则,主要包括真实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政治倾向性原则和适量、适度原则。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舆论监督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舆论监督影响之大,不可估量,其失实带来的副作用,有时是灾难性的。新闻工作者实施舆论监督时,必须遵循“真实”这一原则。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存在较多,引起民众人关注,或者是存在不多,却预示着一种倾向的问题,都可视为具有典型性。

舆论监督的技巧,一是要抓好热点、难点。所选择的事例必须是体现广大群众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又为政府及主管部门应该解决、能够解决,但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或没来得及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争取社会合作,拓宽监督渠道。舆论监督需要社会提供信息,需要社会帮助形成新闻作品,这要求批评报道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盲目单干。三是要跟踪报道。新闻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祛邪扶正,因此,在批评报道之后,一定要狠抓落实,善始善终,切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一旦发现被批评方已有改正诚意并作了大量确实有效的补救措施,就应该给予追踪报道甚至连续报道,以坏事起出好事,最终促成问题圆满解决。四是批评措辞要适度,对一些表示时间、程度、范围、语气的形容词和副词的运用,要特别小心,因为这些词统统是衡量是否符合事实的标尺。对一些夸张、联想的形容词的运用,更应慎之又慎。

另外,新闻工作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一定的法律知识。

舆论监督工作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宣传党和路线、方针、政策,纠正违反政策的各种问题,给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的政策导向。如果新闻工作政策水平低,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近年来,新闻官司日趋增多,这其中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是不懂法造成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了解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法律素养,认真学习与新闻报道有关的法律法规。要了解和掌握公民和新闻工作者有哪些知情权、议政权、民事权、批评权以及公民和个人权益保护等问题在。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必须注意:不侵害国家的秘密、个人隐私等;用合法手段获取新闻素材;只有报道权利,没有裁判权利。舆论监督是靠事实说话的,报道的本身体现出记者的的意图。但是,有些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却充当起“裁判”的角色,在提供了事实的同时,又进行了判断,提出主观性的见解,这样往往会吃官司。《辽宁晚报》、沈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在《夫妻轻生,假药“救命”》这篇报道中说:沈阳张、杨一对夫妇困赌博输钱而轻生,两人服用了6瓶河南省驻马店制药厂生产的“佳静”牌安定片,却没有死成,原因是他们服用的安眠药是掺了大量的淀粉的假药。该报道错就错在这一“假药”的结论上,其实这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药。招来了官司不说,还赔偿数拾万元。

四、要有“包公”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监督与反监督是一对矛盾。舆论监督是一种强势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舆论监督较群众监督、行政监督、法纪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有更大的威力。因此,舆论监督中的监督与反监督矛盾对立更为激烈。舆论监督者一方面要有“包公”精神,刚正不阿,为畏权势,能够顶住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因为被监督者往往会强调夺理,甚至无理强占三分。因此,舆论监督者必须有细心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济源日报》就曾因批评报道不严谨,将文中关键的数据弄错而吃官司。1997年8月,《济源日报》在报道某个体商贩出售假冒伪劣水泥致使用水泥的某区农民屋梁断裂、墙面破裂这一事件时,记者误将6吨水泥写成60吨水泥,编辑随意推测又将6吨水泥价值1600元改为16000元,致使出售假冒伪劣水泥的商贩借机到法院状告报社扩大事实、损坏其名誉,造成其商店停业受罚。

舆论监督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神圣工作,舆论监督者的自身素质对这项工作的成败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本着对党、对人民、对社会同时也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从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真正担负起舆论监督的重任,针砭时弊、隐恶扬善,为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1996年在视察日报时的讲话.

篇9

【关键词】痛风;初诊;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87-01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初诊痛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痛风是指人体内的化学物质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血尿酸增高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发作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且逐渐形成以关节畸形、痛风石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伴发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富贵病,只有对初诊患者的健康教育,才能达到自我保健,主动治疗延缓并发症的目的,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1 痛风发作的诱因及特点

高嘌呤食物、大量饮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及关节损伤等因素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常以夜间发病较多,最常累及足第一跖趾关节,其次是足背、足跟、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发作时受累关节局部红肿,皮温升高,剧烈疼痛,常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关节畸形。

2 合理膳食

治疗痛风重在科学饮食。因为饮食不规范,则能诱导痛风的发生。而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不仅能有效的预防痛风,还能辅的治疗痛风。痛风主要是由于体内尿酸水平过高引起的,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所以首先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浓缩肉汁、沙丁鱼、蛤、螃蟹、鱼虾、肉类等含嘌呤比较丰富的食物要少吃,在痛风发作时更要禁止食用。其次是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适当补充乳类、蛋类、精肉、核桃仁、栗子、海参、海蜇等食品。三是低盐低脂肪饮食,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高脂肪食物会抑制尿酸排泄,因此痛风患者避免大量食用。限制总热量摄入,防止肥胖,按时按量就餐,因为饥饿可致乳酸增加,诱发痛风发作。四是保证足够饮水量,因为大部分尿酸是随着尿排出体外的,所以每天要多喝水最好是在2000毫升到3000毫升,以保证每天的尿量不少于2000毫升,这样才有利于尿酸从尿液中排出。

3 适当运动减轻体重

大多数痛风患者合并肥胖、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等问题,需要同时治疗,适当的体育活动可增强体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血脂,帮助减肥,防止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改善心脏功能,促使血压平稳,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在痛风的间歇期适量的运动很重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进行,避免过度劳累,而诱发痛风,以快步行走、太极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较为适宜,且要穿着舒适,运动前后适量饮水。

4 限制饮酒

因为酒精代谢可以使血乳酸浓度增高,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使肾脏排泄尿酸降低,而且啤酒本身也含嘌呤,故易诱发痛风。但是少量饮用葡萄酒对痛风无害甚至有益。

5 定期体检

每年至少体检一次,适时监测生化指标,及时准确的掌握病情进展情况,指导医师合理用药。

6 合理用药

篇10

股指期货上市以来,遭遇了不少争议与诘难,这里我们以客观和具有建设性的视角,对股指期货进行一番探索和展望。

1987年的股灾曾使美国的股指期货成为众矢之的,政府主导形成的布雷迪报告将股市下跌归罪于套保者和套利者共同作用形成的“瀑布效应”。但事后的各项证据表明,套利和套保的力量并不足以产生“瀑布效应”,不仅如此,股指期货在股灾中分担了大量股市的卖压,缓解了股市流动性不足。经历了争议后,股指期货的正面作用逐渐被肯定。至9・11事件爆发后,股指期货充当了风险出口的角色,成功地分散了现货市场的部分风险,维护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安全。

同样,对4月以来中国股市的大幅度下跌,也有人指责是股指期货“惹的祸”。然而,市场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股指的趋势性变化是基本面上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股指期货“祸首论”不能成立。

而从流动性和期现价差来看,沪深300股指期货已表现出成熟的一面。据统计,截至7月26日,股指期货日均成交27.5万手,在世界主要股指期货中仅次于美国迷你S&P500和韩国KOSPI200指数期货;且价格连续性较好,交易深度较高。以上两个测度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已具备良好的流动性,符合机构进行套期保值和其他资产配置的要求。

与传统意义上的投机不同,作为一种交易形式,我们认为以投机交易为主的股指期货市场中并不具备投机性质,完备的法规和监管层的强势监管保证了股指期货市场的平稳运行。同时,三次到期日交割,期现价格均实现了收敛,三次偏差率分别为+ 0.01%、- 0.03%和+ 0.008%,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情形一致。基于此,监管层逐步放开机构投资者套保的限制,基金、券商自营和专户理财等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的相关办法已陆续出台。法人机构也已逐渐参与股指期货,据统计,当前法人机构的成交量占市场总额的1%,持仓量占市场总额的15%。从成交持仓比来看,法人户的投资行为以套期保值为主,逐步放开限制也有利于法人利用股指期货套保和进行更宽泛意义的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