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4 01:3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元宵节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3、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4、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5、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李梦阳《汴京元夕》
6、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8、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宋)姜白石《诗曰》
9、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0、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1、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12、看灯记得年时节。——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13、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丘逢甲《元夕无月》
14、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5、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6、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7、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8、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9、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王守仁《元夕》
20、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21、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东方骏《庆元宵》
2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3、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4、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元宵情》作者:江雪涛
2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6、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7、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28、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9、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30、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清)李调元《元宵》
3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2、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3、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34、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杨璐《雨夜元宵》
3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36、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7、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飒然《元宵》
38、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39、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40、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41、声声锣鼓敲,处处庆元宵。春暖天方霁,融和雪正消。城城春意闹,路路客如潮。美酒留知己,佳宾不待邀。——东方骏《庆元宵》
42、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43、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江雪涛《元宵情》
44、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雪花飘舞《元宵夜思儿》
45、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
46、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宋)姜白石《诗曰》
47、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48、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毛滂《踏莎行·元夕》
49、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50、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51、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5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3、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5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5、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
56、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7、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唐寅《元宵》
58、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59、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纳兰性德《台城路·上元》
60、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61、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6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3、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崔液《上元夜》
64、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明)唐寅《元宵》
65、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雨夜元宵》作者:杨璐
66、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7、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68、好灯争奈人心别。——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69、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古堡长烟《元宵夜》
70、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71、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72、今年华市灯罗列。——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7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74、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荒漠之旅《元宵无月》
75、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76、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77、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唐)李商隐《诗曰》
78、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79、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80、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81、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篇2
今年的元宵节,我一如既往的一觉睡到大天明才起床的。直到吃早饭时才知道元宵节已经到来了。
早饭后,我坐到了电脑前,上起网来,浏览页上已经变换了红色的元宵节皮肤。打开追更的网络剧看了起来,看了几集就差不多午饭时间到了,吃完午饭,我又写了会作业便上街去了,街上没有了昔日的表演,有的只是空无一物的街道,觉得没趣便回去了。
晚饭后,站屋顶上看了会烟花就进了屋里,拿起手机抢了会红包觉得眼乏了便去睡觉去了。
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时不时会浮现出儿时元宵节的热闹。
篇3
元宵节歇后语合集1
1.酱缸里煮元宵————混蛋一个
2.苞米面做元宵————捏不到一块儿
3.正月十五的龙灯——任人耍;由人玩耍
4.盲佬吃汤圆————心中有数
5.挂面锅下元宵————拖光蛋
6.元宵掉进肉锅里————说他混蛋,他还心里甜茶壶里下元宵——只进不出
7.阿奶煮汤圆,阿爸撑航船————汤里来,水里去
8.卖汤圆的跌跟头————倾家荡产
9.冷水下汤圆————不起泡儿
10.干泥巴做汤圆————捏不拢;搓不圆
11.正月十五打灯笼——年年都一样
12.茶壶煮元宵————肚子里有吐不出来
13.茶壶装元宵————有货倒不出
14.半斤一个的汤圆————大疙瘩
15.庄稼佬不认得元宵————白玩;白丸
16.刀子切元宵————不圆;不愿;不圆满
17.糊涂锅里下元宵————混蛋一锅粥
18.正月十五看花灯——走着瞧
19.箩筐里摇元宵————滚蛋
20.斗大的元宵————难玩;难丸;难圆
元宵节歇后语合集2
21.卖元宵的卖棕子————学尖了
22.茶壶里的汤圆————出不得口的苦
23.苞谷糁里下汤圆————糊涂蛋
24.空心汤圆————
有名无实
25.做烧饼卖汤圆————多面手
26.棒子面煮元宵————糊涂蛋
27.簸箕里摇元宵————滚蛋
28.墨汁煮元宵——漆黑一团;一团漆黑
29.煤堆上落汤圆————吹也吹不得;拍也拍不得
30.元宵里裹爆竹——糖衣炮弹
31.柳条筐摇元宵————滚蛋
32.水壶里盛汤圆————肚里有货倒不出
33.正月十五卖元宵————抱成团
34.正月初一捧元宵————只只好;个个好
35.正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36.墨汁煮元宵————漆黑一团;一团漆黑
37.元宵掉进肉锅里——说他混蛋,他还心里甜
38.豆腐脑儿泡元宵————日浓;日能
39.正月十五赶庙会——随大流
40.元宵里裹爆竹————糖衣炮弹
元宵节歇后语合集3
下围棋来回提子——打劫
打吃又引征——一举两得
打赢劫还是输——空喜一场
下围棋遇倒扑——难逃
先行连走两步——黑对黑
武宫宇宙流——大模大样
下棋不作记录——没谱
盘角曲四——等着死
大拇指食指夹棋子——外行
两眼活棋——正好
围棋盘内下象棋——不对路数
对方模样里做活——经过大阵势
打吃接不归——留下一条尾巴
自撞一气——找死
走棋不留变化——定型了
对杀多一气——运气真好
相关文章:
篇4
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880-956)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宋代《岁时杂记》中说:“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说明油锤为宋代的汴中(今河南开封)元宵节的节日食品。油锤是一种什么样的食品呢?据宋代的《太平广记》记载:油热后从银盒中取出锤子馅,用物在和好的软面中团之。将团得锤子放到锅中煮熟,用银笊捞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将油锤子投入油锅中,炸三五沸取出。油锤吃起来“其味脆美,不可言状”。原来唐宋时的油锤就是后世所言的炸元宵,此记载可作今日研制“仿唐菜”时参考。油锤经过1 000多年的发展,其制法与品种已颇具地方特色,仅广东一省,便有番禺的“通心煎堆”、东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谓唐宋食风今犹在。
元宵
又名汤圆、汤团、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于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圆子,亦名汤团。到南宋,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团子、金桔水团和汤团等。那么,这类似米粉为料的“圆子”为什么能成为上元的应节食品呢?原来,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为上元节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见。其制法是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东南所称汤圆也。清代时,御膳房所制的宫廷风味“八宝元宵”,早在康熙年间即为朝野所传闻。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八宝元宵曾有这样的诗句:“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元宵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区有别、风味各异、丰富多彩的特点。在用料上,元宵皮除江米面以外,尚有黏高粱面、黄米面等。元宵的馅心,北方一般有桂花白糖、豆沙、枣泥等甜味馅;南方则多见猪油、鲜肉、火腿、虾仁、笋肉等荤素兼有的咸味馅料等。宁波的汤圆可谓“驰名中外”,软滑油润,糯而不腻。安徽的汤圆,以汤汁鲜美而著称,香甜可口。广东四式汤圆是将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4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4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将4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特点是软滑细腻,味道各异。台湾菜肉汤圆是以猪肉、姜末、芹菜、春笋制馅做成汤圆,为咸香爽口,且有粘性,别有一番风味。成都以“赖汤圆”、“郭汤圆”最为有名,品种风味迥异于他处。馅心主要有芝麻、豆沙、麻酱、花生、水晶、冰糖、樱桃、玫瑰8种,而“葛粉圆子”、“橘羹圆子”,都是汤圆中的上品。
面灯
也叫面盏,是用面粉做的灯盏,多流行于北方地区。面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做灯盏12只(闰年13只),盏内放食油点燃,或将面灯放锅中蒸,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后盏中留水的多少,以卜来年12个月的水、旱情况,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间陕西《雒南县志》载:“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个月,以卜雨降”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面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载:“正月十五日蒸荞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目前农村仍有此俗。
面条
为元宵灯节落灯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民谚。这一食俗多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仪徵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黏糕
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黏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白梁米,味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糟羹
篇5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清·李调元
据专家考证,元宵节吃汤圆的饮食习惯始于春秋末期,《楚辞·招魂》中的蜜饵指的是早期的汤圆。
汤圆称呼多种多样,除了叫汤圆外,另有元宵、糖锤、水圆、汤团、圆宵、元宝、糖团子之称。隐语行话中,汤圆称“满口”。据说隋炀帝在元宵节游乐时,在东都洛阳搭了十里高台戏棚,午夜供演员和乐师吃的夜点就是汤圆 。唐、五代时,称汤圆为面茧、粉果、汤丸、粉丸、圆不落角,宋时称作圆子、团子。宋代诗人周必大有一首《元宵煮食浮圆子》的诗:“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循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诗中所称浮圆子即汤圆。陆游《红头十日雨》中“村墟樱笋闹,节物团粽近”,团即团子。宋人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一书的“水团”中写道的“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团团香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这里描述的是黄米汤圆。同代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所描述的乳糖圆子、澄沙团子也是应节而做的包馅汤圆。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其吃法有煮、蒸、炸、煎诸种。《梦粱录》则推介:蒸熟的是普通团子,用清水煮的叫水团,放在菜汤里煮的叫汤团,滚上芝麻油氽的叫麻团。著名诗人姜夔把汤圆视作食中珍品,诗云:“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清代诗人符曾对口齿留香的滴粉汤圆怀有特殊好感,作诗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且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明代皇宫每年正月初九开始吃汤圆,神宗帝亦不免俗。万历年间刘若愚太监记述宫廷汤圆制作如下:“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江南所称汤圆。”
创始于清道光年间的湖南长沙名吃“柳德芳汤圆”,肉素兼备,咸甜双全。陕甘总督左宗棠感其汤圆不粘不腻,回味悠长,亲笔题联曰:“枵复而来,君休问价;从心所欲,我亦重涎。”
如果说煮汤圆需要技巧,你未必相信。戏剧家吴祖光下汤圆就出过出洋相。上世纪50年代,朋友给他送来一袋汤圆,不巧主妇病了,又没有别人在家,于是吴祖光自己下了起来。他竟全然不知应当先把锅里的水烧开,再把生汤圆投下去,而是把汤圆放在锅里,然后添上凉水,就这么煮,最后成了一锅烂糊糊。从此成了家里一则笑话。
缤纷传说
农历正月十五吃汤圆,是我国沿袭至今的习俗。元宵的汤圆与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都是节令食品。汤圆取“团”和“圆”之意,寓意团团圆圆。关于吃汤圆的由来,史料上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汤圆源于楚昭王。据《江陵县志》载,春秋末期,楚昭王乘船回国,途经长江,见一物漂浮水面,形圆,白中略带微黄,直奔王舟而来。昭王令人捞起,剖其瓤红如胭脂,味香甜似蜜,昭王问群臣:“此为何物?”群臣摇头不知。昭王遣使去鲁国请教博学的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其时正值正月十五,以后每到这天,楚昭王便命宫中用糯米粉裹山楂泥制此果,煮熟食用,以示祥瑞。
第二种说法,汤圆源于汉武帝。武帝时,有一宫女名字叫元宵,由于长期幽居宫内,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十分怜悯她。这年腊尽春来时节,东方朔匆匆上殿禀皇上,声称有一神算术士预测,火神君遵照玉皇旨意,将于正月十五日火烧长安城。说完献上抄录偈语的红帖。汉武帝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吓得面如土色,急问东方朔避灾之策。东方朔出招,火神最爱吃元宵姑娘包的汤圆,至时须全城张灯供奉方可消灾。汉武帝准奏,是日大街小巷笙鼓喧空,花光满路。宫女元宵于正月十五之夜得以与亲人欢聚。再说,长安城的百姓用汤圆祭完火神,品尝后觉得香甜可口,便流传下正月十五吃汤圆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汤圆源于汉文帝。汉惠帝刘盈驾崩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戡平“诸吕之乱”,汉文帝刘恒登基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这一天的晚上,汉文要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夜”古语叫“宵”,正月又称“元月”,故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因为人们习惯在元宵节吃汤圆,所以把这种食品又叫它“元宵”。元朝许有壬就有“元宵贮膏火,蒸里笑南乡”的诗句。
第四种说法,汤圆源于唐代棉区风俗。从唐代起,一些产棉区的农民,在正月十四便用糯米粉做成棉花样的粉果,将其插在田里的草把上。次日元宵节,全家人到田里烧香祭祀,祭完后 ,把粉果分给孩子们吃,有些地方还把粉果放进面汤里,分给家人吃。久而久之,这种粉果便称为汤圆,并配有美味香甜的馅心,色白味美,柔软可口,成为人们过元宵节最喜欢的传统食品。
第五种说法,汤圆源于宋代。那时民间开始流行元宵节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在锅里时浮时沉,所以又叫浮子。
民风流俗
《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吃了神仙的豆腐汤圆,增加了五百年功力,蛇能变化成人,这当然是传说。营养学家有言,汤圆是一种具有滋养保健功能的食品。做汤圆的糯米,性平、味甜,有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泄、生津润燥的功能。唐代药王称糯米为“脾之谷”。《本草经疏》载: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汤圆的馅料中,冰糖、核桃、桂花、玫瑰、山楂等都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滋补功能和药用疗效。用桂花做馅,能化痰生津,并可治疗风火牙痛;用核桃做馅,对慢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有一定作用;广东人则喜爱在汤圆里放入少许鲜姜,对体弱、怕冷、气虚者有益。
篇6
陈劲阳
正月十五,我和爸爸妈妈去凤凰广场看花灯。
来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大喊:“哇!简直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啊!”这里人山人海,到处充满了元宵节的欢乐气氛。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花灯,有百花盛开、鲤鱼跳龙门、龙舟、哪吒闹海、孔雀开屏、荷塘月色……
鲤鱼跳龙门是在龙门的上面,有一条跃得高高的红鲤鱼。我仿佛看到了那条红鲤鱼使出全身的力气,纵身一跃,跳过龙门,变成了一条真正的龙。它们似乎在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前面的荷塘月色更是美不胜收。你看那荷花争奇斗艳,还有那荷叶像一个个大玉盘。此时让我想起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把冰面当做一个闪亮的舞台,风一吹,那荷花就像是穿着粉红色衣裳的小姑娘在上面翩翩起舞,太美了!我看着看着,好像也加入了这场别开生面的舞会,和这些“小姑娘”们一起跳起舞来。这些荷花让我在寒冷的冬天里度过了一个温馨快乐的元宵佳节。
啊!这美丽的花灯让我流连忘返,这美丽的花灯让我陶醉其中,真希望时间就这样停下来,让眼前的美景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篇7
关键词:王维;应制诗;宫廷节庆
王维长期在唐朝都城长安为官,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可以说王维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官吏阶层的贵族,不会为了生计而显出怀才不遇或生活窘迫的状况,因而其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大多为山水田园。这些经历和个人的创作才华,成全了王维的应制诗创作。
一、王维的应制诗创作及题材分类
(一)唐代的应制诗创作概况
应制诗创作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皇帝命令而作,表现出以皇帝为中心的创作特点,因而皇帝诗歌创作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应制诗的基本审美倾向;其二,是皇帝身边围绕着的能诗作赋的文官。唐朝时期,中国整体处于政治稳定、物质丰富的时期,加之唐朝“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使得唐朝时期的官员,大多能诗作赋,由此诗坛呈现出鼎盛的局面,王维就是盛唐时期上层官员中的典型代表。
初唐的应制诗创作数量在整个唐朝时期是最多的,以上官仪、李峤、张说、张九龄、苏F为代表的文官创作数量达800多首,应制诗作内容遍布宴会、游乐、送别等题材。进入天宝之后,由于政治动荡,应制诗创作逐渐衰落,至安史之乱以后,伴随着唐王朝光辉的逝去,唐代社会与诗歌发展因此跨越了其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应制诗也必然迎来它的衰退时代。可以说唐代文学、唐代诗歌、唐代应制诗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切实反映了唐代的历史,或许可以说,我们从唐代文学创作的蛛丝马迹中,可以切实洞察历史的脉络。
(二)王维应制诗的题材分类
王维在朝廷为官期间,长安的社会生活可谓是朝气蓬勃,盛唐气息使得官员阶层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他们歌颂生活,赞颂朝廷,并由诗歌的创作体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王维本人也不例外。其应制诗题材按照其描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节庆应制诗。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增进皇室成员之间感情、加强帝王和群臣关系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每逢重要节日的时候。王维关于此题材的应制诗包括:关于上巳节的《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和《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关于重阳节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以及关于元宵节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2.游乐应制诗。按照游乐的地点,游乐应制诗又可以分为在宫中的娱乐活动和走出宫廷带有赏玩性质的游乐活动。据统计,诞生于盛中唐的游乐应制诗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张九龄、姚崇、苏F、张说、王维等人。王维关于此类应制诗有《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奉和圣制从蓬菜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3.政治应制诗。王维关于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几乎都表达了作者渴望贤君的政治愿望。
4.送别应制诗。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以上对王维应制诗的分类,只是根据其创作内容来做的一个大致区分。可见,王维的应制诗创作不单单是对皇帝诗作的“奉和”,也不单单是歌功颂德,同时也体现着他的政治愿望和诉求,以及他本人对于人生的态度。
二、王维的节庆应制诗创作
在王维的应制诗中,按照题材分类,有专门描写节庆一类的应制诗,可以称其为“节庆应制诗”。根据王维节庆应制诗所描写的内容,又可将其按照所描写节日,从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为切入点,来洞悉盛唐节庆文化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特征。
(一)上巳节
王维关于上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上巳节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朝官方对其的重视与肯定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三月三这一天,对于皇家来说,要宴饮群臣,以彰显皇室的豪气与奢华,以及开放包容的大唐风貌,给上巳这一游山玩水的节日增添了许多非凡之气。唐代对诗歌的重视,必定使得在每年的这一天,大批诗作在节庆活动中产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王维,作为士大夫阶层,必然受到皇帝的邀请,在上巳节这一天所创作的应制诗,必然具有切实描绘宫廷节庆气氛的历史价值。
在《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都提到了“冕旒”。“冕旒”是古代汉族礼冠的一种,《周礼・夏官・弁师》中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中的“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体现出了节日当天,服装的华丽与富贵。在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皇帝、太子头戴冕旒,以示对节日的重视,也同时体现出上巳节在唐代节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彰显大唐的盛世风貌。
“春禊”、“拔禊”均为“盥洗”之意,指代“上巳节”,也同时表现出节日当天的风俗习惯,有时也成为“修禊”。上巳节经过时代流变,到了唐代主要是在水滨举行盥洗祭礼,以除不详,谓之春禊。王维的关于上巳节的应制诗中,均提及与“水”相关的意象,如“洛水”、“汀州”、“渭水”、“天池”、“灞骸钡龋“画o”是船的别称,显示了节日当天戏水的场景。
在王维的此类应制诗中,其主要描写建筑为唐代长安城的南边,有曲江池、龙池、上林苑、勤政楼等;主要描写人物为太子、皇帝、群臣;主要描写场景为戏水,主要通过服饰、歌舞、大殿装扮等展现宫廷文化以及上巳节节庆文化。
(二)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中国的重阳节,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初期,当时皇宫中君臣上下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饮用酒、吃“蓬饵”、戴茱萸等风俗活动以求长寿。到汉朝末期,这个习俗便在民间流行起来了。后直至两晋南北朝,重阳节人们戴茱萸、登高望远、赋诗饮酒、赏菊观景蔚然成风,由此这一节日于是固定下来。
重阳节发展至唐朝,这些习俗仍然被保留,在王维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中的“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一句,仍能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例如重阳节中不可缺少的“芍药”、“茱萸”等事物,“无穷节,长奉柏梁篇”中一词“无穷”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的花海景象。“茱萸插玳筵”中“玳筵”意为豪华、珍贵的宴席。由此可见,在重阳节这一天,皇帝在宫中大摆筵席,邀请官员中地位较高者和宫中的人一起赏菊,并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赋诗唱和,以助兴之用。
(三)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汉代,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一天夜空皓月当空,人们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赏灯猜谜、共吃元宵、合家团圆,以示庆贺。“上路笙歌满”和“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展现了一幅安定和谐的社会景象,百姓都走出家门,参与到赏月、猜灯谜等节庆活动中。“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高大轩敞的车舆走出建章宫,体现了皇室与民同乐的节日气氛。
王维关于上巳节、重阳节、元宵节的应制诗创作,从诗句中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富足,也同时体现了宫廷的奢华与豪气。通过“秦”、“汉”这样词语,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色彩,同是在长安建都的王朝,在历史上尽显都城的威严和宏伟。正是因为唐朝富足的生活,特别是经过唐初的贞观之治,唐朝发展至盛唐时期,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生活达到极大富足,中国古代社会也同时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唐代人享受的生活理念就是建立在富足的生活的基础之上,加上唐朝社会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以及官方对诗歌的提倡、帝王对诗歌的喜好,使得唐朝的诗歌不论在数量还是在创作艺术方面,都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它的顶峰。
三、王维节庆应制诗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一)政治文化的体现
王维通过节庆应制诗的描写,不但记录了当时亲身经历的重大节日,并且通过诗句传达出了诗人的政治愿望和诉求,他渴求贤君,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些实事,以求社会安定,国家富足。他的应制诗并非仅仅停留在太平盛世赞美的表面层次下,同时试图以应制诗来实现自己政治主张。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中“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听”一句,体现了王维渴望君主能够贤明仁政,以开放的胸襟集思广益。在宴会的欢声笑语中,还伴随着对君王的某些期冀。盛唐在文化、经济等领域在当时的世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这一点从王维的节庆应制诗中可以体会到,但在王维看来,正是因为唐朝的繁荣,才更容易带给统治阶级以过分享乐的态度。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王维,毋庸置疑地对这样的盛世产生一种自豪的情感,但同时,作为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忘人民。也正如他的“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暗用陆贾《新语》中“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的典故,同样表达了作者的梦想与渴望:君如尧舜,万民同欢。
(二)重回历史记忆
通过对王维节庆应制诗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每逢重要节日,皇帝总要宴请群臣,以诗赋乐,场面宏大且气派。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流娱乐、庆祝宣扬和联络感情的场合。王维此类诗的创作,不但从场面上、细节上给人们相对客观地呈现了当时的节庆状况,也从历史、服装、建筑等多方面对他所生活的历史时期的传统节日,用诗的方式进行了记录。虽然应制诗一般都被看作是官员为逢迎皇帝而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应制诗所记录的史实、场面等还是存在其客观性的,也在诗歌的字词中渗透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
从“秦”、“汉”到大唐,从“建章”、“龙池”到“上苑”,无一不充斥着时代的奢华与豪气,无一不蕴含着盛世气息,可以想象在歌舞升平、物质生活富足、政治生活稳定的盛唐时期,无论从服饰、音乐、诗歌等方面,还是平民的日常生活方面,都成为了当时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他们在歌颂太平盛世的同时,给世人留下了除诗歌创作意外的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史”就是一部历史。
参考文献:
[1]侯磊.唐诗中的大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2]袁行霈等.盛唐诗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淑娅.论王维的应制诗[J].作家杂志,2009(5):126-127.
[4]魏耕原.王维长安诗与盛唐气象[J].唐都学刊,2012,5, 9-17.
[5]高萍.王维应制诗的因革及其模式意义[J].求索, 2013, 7,131-133.
[6]高萍.王维应制诗与盛唐和文化[J].学术探索, 2012,8,138-140.
[7]唐箐.浅谈王维应制诗的意义[J].文艺传媒,2015,7,143-144.
[8]谢凤杨.初盛唐应制诗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9]王思浩.盛中唐应制诗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4.
[10]李玲.唐代应制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1]李淑云.王维接受情况研究[D].山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8
在“爱情小岛”的同居开始了
我和文俊是在2005年读大二时开始谈恋爱的,和所有的校园爱情一样,我们每天形影不离,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自习,一起散步在校园黄昏的小路上。他高大英挺,是学院足球队的中锋,一个校园明星,有许多女生追他,但我知道他是喜欢我的。到了大三那年,我们同居了。
这个要求是我提出的,为了全心地拴住他,也为了早日消除我内心的忧患,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这一对穷学生完全找不到别的方式来升华这段爱情,于是只剩下同居了,这样可以不计时空地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块儿!再说同居的大学生情侣遍地都是,往往是不同居的情侣反而会遭人讥讽、奚落,别人会嘲笑这对情侣是否真心相爱,甚至还流传“同居后悔四年,不同居后悔一辈子”这么一个口号。为了不后悔一辈子,我和文俊在学校附近找到一套带家电的一室一厅平房,我俩把这间小屋取名为“爱情小岛”。
同居生活开始了,白天我们各忙各的,回到家就泡在“爱情小岛”享受着二人世界,一起买菜做饭,他会陪我一起看他认为无聊的韩剧,我也会陪他在网上打那些我看不懂游戏,我们完全沉浸在幸福中忘掉了所有的烦恼。
2006年12月24日平安夜,是我21岁的生日,文俊在家里给我庆祝。吹完生日蜡烛后,他让我闭上眼睛,说是要给我一个惊喜,我照办了。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他将一枚精致的铂金钻戒戴在了我的无名指上,我陶醉了,这对一个女孩来说,是多么幸福啊!他告诉我这是他多年的积蓄花了4000多元才买下来的;虽然钻戒上的钻石不大,但是我满足极了,这不仅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还是一个男人的承诺和心。我的泪水不自觉地流了出来,依偎在他怀中。文俊搂着我深情地说:“这是我给你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分开。我爱你!今后这枚戒指在,我的爱就与它同在。”
我彻底感动了、疯狂了,把这个戒指当成了我全部的寄托,甚至生命。我时常在做事时分神,把这枚戒指拿下来又带上,反复看了又看,看到戒指,我就仿佛看到了文俊那颗心,看着看着,就会不自觉地傻笑起来。
遭遇抢劫 钻石戒指流泪了
同居很幸福,却往往有烦恼相伴。我不断地被一些烦恼而纠缠着,首先每个月我都在推算安全期,我害怕怀孕,时常担惊受怕,有时心里乱得一团糟;其次是我们不断遭遇“经济危机”:每个月头拿到家里寄来的生活费两人就疯狂购物,可是到月尾却狼狈得像个乞丐,有时两人一天就吃一锅粥。每个月我们都不得不做那件最“”的事――编尽谎言向家里伸手要钱:考研、外地实习、捐款、生病住院、被盗……所有理由都扯尽了。
日子渐渐从激情走向平淡,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天了。文俊开始游离在爱情小岛之外,他的那些哥们常常喊他去打游戏,他的手机里常出现异性的声音。可他总对我说:“记住,信任是我们相爱的基础。”这句话封住了我的口,我只能去感觉有什么变化到来。4月的一天,房东碰见我,告诉说:“最近周边出现了一伙劫匪,专门抢劫出租屋里的单身女性,有几个女孩还被了,你可要多加留神!”当时我们没大在意,只是嗯了一声,进了房间关上门。
没想到坏事就真的降临在我的头上,24日晚上,文俊打电话给我,说在寝室和哥们打游戏,要晚点回来。我不想让他疏远了他的好朋友,尽管嘴上答应了,但心里却很不高兴。
我一个人在家无所事事,看了看书,又上了下网。时间已经过了11点,还不见文俊回来。郁闷极了,我就去楼下的便利店买点吃的。在买了大包小包的零食后,我摸黑上楼,就在我打开门准备进屋的时候,身后有一个黑影突然冲了上来,将我推倒在地。
“给我老实点,把钱都拿出来。”当我回过神的时候,我看清是一个男人拿着一把匕首对着我。当时我很慌张,为了保命,只得将身上的现金都拿出来交给了他。
这时,他发现了什么,突然拿匕首指着我的手说:“小妹妹,这戒指好像还值点钱,拿过来就饶了你。”我苦苦哀求道:“你抢什么都行,这个戒指是我男朋友送我的。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求求你不要抢走。”
这种坏人又怎么能听进我说的话呢?他伸手过来抢我的戒指,边抢还边撕扯我的衣服。此时,我什么也顾不上,一心想要保住那枚戒指,却只能拼命地哭喊,嘶叫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些邻居都跑出来了,那劫匪见势不妙,慌忙逃窜。这时,我听到了邻居们的种种谈论,我被打劫的消息一下子传开了。
第二天中午,文俊才回来,他既不向我道歉,也不安慰我。只是责怪我为什么那么晚了还出门,为什么劫匪偏偏找上我。他根本不担心我是不是受了惊吓和打击。在我遇险时,自己最爱的人却一点都不关心我,我感到绝望和无助,如果那晚我被杀了,他又会怎样想呢?我忍不下这口气,便和他吵了起来,这可是我们同居的第一次冲突!尽管事后他不住地认错,但我仍然很怨恨他。最可怕的是:这枚戒指,在抢夺过程中,镶在上面的钻石松动了!
我很后怕,象征我们爱情的戒指动摇了,这可如何是好?我连忙到一个首饰作坊,让师傅把戒指给修好,当我看到修得完好如初的戒指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
几天后文俊找我商量,住这里很不安全,一定要搬家。我也同意了,是的,我们要搬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可是我们付了一年的房租啊!我们还没有更多的钱去找一个新的爱情岛。2007年7月学校放假了,大三升大四,这个暑假我们没有回家,一直忙于奔波找工作和房子,每天回到家,累得什么事都做不了,连饭都没有人做,全靠吃点方便面和快餐对付。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发生了一些争执,谁做事、吃什么都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此时,我发现这也许就是生活吧。
钻戒露馅 同居散了伙
终于把暑假挺过去了,在大四实习期间,文俊在一家软件公司谋得了一个程序员的工作,而我也在他公司附近找了一个网站编辑的活。有了一点收入,我们立刻搬到了一个条件不错的小区,当然,租金也不菲。我们以考研为由,向家里要来了3000块钱,加上工资凑在一起交了一年的房租,此时我和文俊已算是步入社会,每天上下班一起回家、去西餐厅约会……文俊曾多次提出要给我买一个新的戒指,比这个更好,可是我没答应。我认为这个戒指是我们相爱的见证,我不想用别的东西来取代它。就算换成结婚戒指,也要把它融掉,用它为原材料重新打一个。
2008年春节的一天,文俊和我一起去参加他一个同事的婚礼,新娘子一脸幸福,夫妻俩的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依恋和缠绵就和我们当初同居时一样。突然间我想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文俊现在还有这样的感觉吗?即将步入婚姻的我们,还有这种依恋和缠绵吗?激情的火焰早已烧过,我不禁后怕,没有了激情的燃料,一阵风吹过,我们所剩下的那点爱情火星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
在这以后,我变得疑神疑鬼,莫名地向文俊发脾气。渐渐地,我们都有了厌烦的感觉,我明白也许是我的错。
2008年5月21日,文俊向我求婚了。521我爱你,多么难忘的一天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文俊还是爱我的,我一下子忘掉了以往的矛盾,答应了他的求婚。他兴奋地说,我们准备结婚吧。之前的所有担忧,随着这一天烟消云散了。
我们开始了准备工作,8月25日,我准备将戒指翻新,给文俊一个惊喜。可是工匠师傅看了看这枚戒指,对我说:“这戒指是假的!不是铂金的,上面的钻石也是人工玻璃。它不值钱!”
我听到这个噩耗,全身瘫软。一直以来我都是戒指不离身,怎么可能是假的?难道是上次修戒指的时候,那个工匠给调了包?不会,我是守在旁边看着啊!那么唯一可能的是文俊欺骗了我!
我回到家,把那枚假戒指摔到文俊脸上,他好像明白了什么,也很生气对我大喊,他坦白道:我也不想这么做!可我一个穷学生,又要租房子,又要生活,哪来钱去给你买什么钻戒,不做个假的糊弄你,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含着泪水冲出了屋子,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我们究竟怎么了?那场同居啊,不仅清空了我们的激情,也虚假了我们的爱情。今后我该怎么办?
篇9
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从词意看,大约作于中晚年。
词的一开头,就大力渲染元宵节花灯的热闹景象:满街的灯光,像春风吹开了万树花朵,吹落了满天繁星。“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得非常精彩,它似乎化用了唐代诗人苏味道和岑参两个人的诗句。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有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词人能出以己意,把岑参形容北方雪景的手法用来形容花灯,便比苏味道的诗句显得场面更阔大,颜色更绚丽,因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星如雨”,也是以繁星比喻灯多。吴自牧《梦粱录·元宵》:“诸营班院于法不得与夜游,各以竹竿出灯于半空,远睹若飞星。”
接着是写观灯的人:“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雕车”,即骏马彩车,这显然是贵族之家的车驾。又从“香满路”三个字可知,车上坐的当是女眷。这便为下面重点写妇女作了铺垫。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写彻夜的歌舞盛况。“凤箫”,箫的美称。《尚书·夏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又《神仙传》卷四载,萧史和弄玉一对善于吹箫的夫妇曾经住在凤台。“玉壶”,玉雕之壶。一说为灯名。《武林旧事》:“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其后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但这里当是以玉壶比喻月亮。唐诗人朱华《海上生明月》:“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光转”是说月亮的转移,时间的流逝,如苏轼《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并非写月光“普照的意思”。因为“光转”与下面的“一夜”是相承接的。“鱼龙舞”,即鱼龙杂戏。《汉宫典职》:“正旦,天子御阳德殿,作九宾乐,舍利从东来戏于庭,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化成黄龙,高八丈出水戏于庭。??遂作鱼龙曼衍,黄门吹三匝。”陈子昂《洛阳观应制》:“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宋代夏竦在《奉和御制上夜观灯诗》中也说:“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
以上是上片,写正月十五夜“花市灯如昼”的热烈场景,重点是渲染气氛,为下面具体写人之张本。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是写盛妆妇女的群像。《武林旧事》卷二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雪柳、菩提叶、灯、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可知词中的“蛾儿”、“雪柳”,都是妇女在元宵夜所戴饰物。“黄金缕”,这里当是以黄金或彩纸制成的饰物,状如柳枝。如果说以上三种饰物,仅是代指一群盛妆妇女外在形象的话,那么“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便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她们的声音笑貌来。“盈盈”,媚笑的样子。张泌《浣溪沙》:“慢回娇眼笑笑盈盈。”“暗香”,幽香,这里当是微香的意思。其与前面的“香满路”适成对照。那时,玉兔初升,华灯齐放,浓汝艳抹的贵妇闺秀刚刚上路,所以车过之后,便留下浓郁的香气。而随着“玉壶光转”,她们身上的脂粉气也渐渐消失了,于是只有“暗香”了。那么这些妇女离开这里,要到哪里去呢?一是可能兴尽而归;一是可能要到那灯火辉煌之处,因为有的地方已经“灯火阑珊”了。这便与后面的“那人”的去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词人所要寻觅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形象。“蓦(mH莫)然”,忽然。“阑珊”,零落稀少。以上几句意谓,在人群里寻找她千百次,忽然回头一看,我所倾慕的人却在灯火稀少的角落。这个人儿为什么不到热闹的地方去呢?
原来这是词人特意塑造的一个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寄托了词人的理想。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曾指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篇10
引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爆竹声中,我迎来了喜气洋洋的2008年春节。在春节期间的美好日子里,最令我难忘的要数正月的大型灯展和正月十五的焰火晚会了。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我和妈妈,二姨一起去兰州游玩。到了下午五点左右,小舅舅提出了一个好主意:“晚上我们去西固看大型灯展吧!”我听了真是激动万分,恨不得马上奔往西固。接下来,我们到火车站坐了直达西固的公交车。从兰州市区开往西固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我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但诱人的灯展让我几乎忘记了饥饿。
到了西固,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灯。这里简直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瞧,那儿是嘉峪关城楼!啊,多么庞大,多么雄伟啊!这嘉峪关城楼大得完全可以和真正的嘉峪关城楼媲美。离嘉峪关城楼不远是金翅凤凰,它的大小丝毫不差于嘉峪关城楼。只见一只金翅凤凰张开它那双巨大的翅膀,嘴对天长啸着,巨大的五彩尾巴一起一伏,仿佛要飞向夜空。这使我想到了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便把它改成了:“夜空一凤排云上,便引豪情到星空。”最奇特的要数一条长龙了,他大约有10米长。有趣的是它是用青色的碟子、碗、酒杯和勺子做的。它身上的碟子一层盖着一层,好似它的龙甲。碗和酒杯体现了它健壮的腿和威猛的爪。勺子亮出了它锋利的趾甲。龙头是所有物体的大组合:它的眼里射出威严的光芒;龙须、尖牙和龙角显示着王者不可侵犯的气势。它遨游在天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消灾除难,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条与众不同的龙吸引了大批游客,他们在那忙着拍照,好让更多的人看看着条别具一格的龙,看看兰州人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西固的灯五花八门,还有凯旋门、奥运福娃、双龙戏珠……西固亮如白昼,徜徉灯海,似在仙境,另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到了回家的时间,我们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灯展。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灯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都吃元宵、逛灯会、放焰火,十分热闹。
晚上,我和同学一起去了西区广场,观看焰火晚会。今天的西区广场人山人海,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人们都希望快点看到漂亮的焰火,所以人们都翘首仰望夜空,今夜的西区广场灯火辉煌,使夜空的月亮和星星都黯然失色。终于开始放焰火了。刚开始空中冒出炸开的几朵牡丹花,有红的、绿的、白的、紫的……接着空中又出现了雷鸣般的响声。然后无数条响尾蛇尾随其后,只见它们拖着长长的身子,在空中不停扭动着,不时发出“嗖,嗖”的长长嘶鸣声。扇子演化也不甘示弱,等响尾蛇走后,它便迫不及待地出现了。空中不时涌出几米高的五彩大扇子。这时,有几盏“孔明灯”出现在空中,它们在空中慢慢悠悠地飘着。由于灯罩是红的,所以空中闪着红光,更为人们添加了一丝喜乐的暖意。我最欣赏的是烁大的牡丹花。它们时而在空中炸开后变成一大堆小牡丹花;时而响亮半边天;时而在空中炸出七彩的轨迹,它们的轨迹像七彩的光环灿烂迷人。最后所有的礼花对空齐放,将漆黑的夜空点亮。真是“今宵上元夜,西区亮如昼。”在那一轮元月的衬托下,西区的夜空真的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