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灰意冷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4-11 03:1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灰意冷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后来才发现,那些拥抱过的人,握过的手唱过的歌流过的泪爱过的人所谓的曾经,就是幸福。
3、我好想告诉你我还爱你可是我再也没有那份要和你一起到老不离不弃的执着了。
4、如果我不在乎了,你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都触动不了我的神经,你是走在我心门之外的无关之人;如果我不在乎了,伤痛就是一种麻木,伤害就是一种冷漠,再多的伤,我都会轻轻地对你说:没关系;如果我不在乎了,我可以尘封所有的回忆,想想以后的路怎么走。可是我做不到,我竟是那么地在乎你。
5、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鸟儿替。守巢鸟是我,展翅鸟是你;并头鸟是昔日恩爱,单飞鸟是今日长离……
6、蝴蝶为花醉,花却随风飞,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7、爱情就像海滩上的贝壳——不要拣最大的,也不要拣最漂亮的,要拣就拣自己最喜欢的,拣到了就永远不再去海滩。
8、沒有对与错,只有值不值。爱情是一种遇见,有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里遇见,只能擦肩而过,成为一种遗憾……
9、爱情像一场梦,一旦醒过来就再也不能回去或者重新再来,梦中得到的粉红色的糖果再多再甜美,也都会随之消失,不论你多么留恋,都要学着接受和忘怀。
10、牵念,轻捻着如风的时光,无奈捣碎着凌乱的思想,这样一个微凉的夜,心,为谁妖娆,为谁感伤。
11、如今对你的坚持,是给以后的自己一个交代。就让我执着那么一次,痴心那么一次。
12、哭,并不代表我屈服;退一步,并不象征我认输;放手,并不表示我放弃
13、第一次为你流泪,是因为我在乎,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我真的受伤了,等到第三次流泪,我已绝望
14、生命中,不断的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的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等于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篇2
不论是文学写作还是一般文章写作,都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的过程不论长短,总会产生种种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有些心理活动会强有力地促使写作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能诱发出许多新奇有趣的念头,产生神来之笔,提高写作的速度和文章的质量;而有些不良的心理活动,则会严重地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甚至使写作活动中断或失败。在起草阶段的信心不足和修改阶段的固执己见,除思想方法方面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这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自我调控加以改善的。
起草文章,特别是独立地起草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是一种非常艰苦而漫长的跋涉和攀登过程。有些作家自谑为“爬格子的动物”,是很生动形象的。当作者一格一字、一笔一画地向着既定的目标“爬”行时,心理变化是复杂的,特别是“爬”到“高崖深谷”面前或受到外来的严重干扰时,最容易产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文章前途的种种怀疑:这文章写得成吗?我是不是自不量力?这种文章别人是不是写过了?我辛辛苦苦写出来会不会白费劲?是不是需要看看人家写的再说?另外,如果文章起草的时间长一些,还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出现心灰意冷的现象。这些不良心理,对起草工作的破坏性很大,轻则使写作不断受阻,写出的文章挖挖瘩瘩;重则信心丧失,半途而废;甚至有的作者再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来。
怎样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呢?对这个问题,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经验,绝不会有完全统一的答案。我的认识和经验是:在完成了构思任务进入起草阶段时,就要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情绪“热”起来,保持一种亢奋状态,甚至是狂热的状态。短小的文章,可自始至终保持这种状态。篇幅较长的文章,起草时间延续数日甚至数月,作者不可能持续数日数月地处于亢奋状态,那也应在全过程中对自己起草的文章保持饶有兴趣、津津乐道的情绪,具体写起来则把情绪调控到亢奋的程度。要学会善于做自己的鼓动工作,要多看有利条件,甚至要夸大自己的有利条件,少看、甚至有意忽视自己的不利因素。要经常对自己说:我完全有能力把这篇文章写好。这篇文章肯定能超过自己从前写过的东西,有希望一炮打响!编辑部(或有关领导)一定会赞赏我的稿子;草稿即使存在一些毛病也没什么;过去有的作家开始写长篇小说时,连许多常用字都不会写,只好画个符号代替呢!这样一来,处处暗中表现出一种充分相信自己的情绪,就能驱使自己兴致勃勃地沿着理清的思路写下去。
人们常用“一气呵成”来形容文章的气势畅旺、首尾连贯。这“气”可以理解为一种最佳的情绪、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一气呵成”,就不能在起草时左顾右盼、缩手缩脚,决定的需要的是“自以为是”。只有“自以为是”,俨然像个站在高山之巅的强者和勇者,挥洒自如、激扬文字,理直气壮地、一鼓作气地写下去,才容易做到文章顺畅、下笔如注,甚至不时闪出神来之笔。
怎样克服修改阶段的不良心理呢?一般情况下,作者写完初稿之后,修改时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主要是起草时自以为是的心理惯性作祟,总觉得自己写得很不错,用不着修改,“文章是自己的好”。有些作者甚至变得很固执,自己发现不了需要修改的地方,还不容易接受别人提出的修改意见。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工作是自己认真调整一下心理状态。与起草时的情绪相反,这时需要的是“冷”,让自己的情绪“冷”下来,将自以为是让位于自以为非。要冷静地对自己说:连古今中外的写作大师都认为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写的东西能一挥而就、尽善尽美么?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一次完成,我这篇文章一遍写下来就没问题了么?在解决自己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再给自己多提些问题,让自己对照文章内容进行反思:主题深化得如何?还有没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结构严谨不严谨?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形式?材料选得精当不精当?还有没有比这些更好的材料?这些材料剪裁得怎么样?文章的语言怎么样?能不能把语言改得更准确、简洁、生动些?即使是修改一个具体的句子,都可以多提点问题:这句话说得准确不准确?字数能不能再减少几个?可不可以用另一个更好的句子代替?对自己多提出质疑,就可能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理顺心态,从自认为很好之处发现败笔、发现更好的写法。
篇3
樱花离枝落地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动画电影里的女主角如是说。如花瓣一般皎洁的脸庞,如闪星般耀目的瞳仁,少女说出这一句话时,那脸庞,那瞳仁似乎因嘴角的上扬弧度而愈加明丽。平日里,落叶的纷飞都会激起我们难以平复的感触,而那近乎梦境般的樱雨画面,更不知会有多少丛生的情愫交织于花瓣之间。但,每秒5厘米,由壮丽到归于泥土般虚无的幻灭,仅仅是如此而已。来不及整理的叹咏,来不及细数的感动,复杂宏大,如蜻蜓点水般转瞬即逝,于记忆之中,更是惊不起丝毫波澜。但毋庸置疑,无人不热爱这5厘米间,空气中划出的优美的芬芳。于细风之中腾起的意境,即便落于土地之上,也会以葬花的希冀,予心灵以快慰。
那一年春天,就在自家门前的樱花树下,一个小女孩,她半蹲着,拾起落在花坛边长椅上沾着雨水的花瓣,然后张开唇,置于口中,饶有情思,一点一点地咀嚼着。那时,遍地皆是昨夜被风雨袭落的樱花瓣,花瓣的目光微微点亮着她的身影。透过女孩的举动,我宛若尝出了樱花的味道:花的脉络里,好像流出细小的水珠,包裹的微香,在春日的浅甜中,亦有着涩的感觉。嗯――秒速5厘米,多么美丽的速度,那女孩咀嚼时,是否能够体味出那5秒飞落间的美好?零落之前花瓣内心无法言喻的苦楚,对花影无尽的悲悯与对未能给予春风爱意的遗憾,若那女孩的心本属于樱树枝头的一瓣,我相信,那味道,她是可以尝得到的。
我伫立观望,待女孩离去的那一刻。她站起身子来,我发现她竟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位少女,成熟的背影在花瓣的目光中略显空迷离。
瞬时的少年老成,似乎加剧了我心头的樱花树上每一片樱花瓣飘落的弧度。而后,我仿佛悟自己亦是一个少年,因为,与那少女一样的,只有少年人。只有少年人才知道忧伤深处其实空无一物,但仍然执著地、不息地、疯狂地投入、拥抱、幻想。就像我们都曾于岁月一隅,看樱花离枝的5秒,甚至渴望让5秒间的味道全都跃然于味蕾之上。
若干年后,所有的故事不再,我在初秋的阳光下,打量着京都城区那条十字路口的小河两畔的樱花树。尽管树上满是绿叶,但当那一条细小的幻想的翅膀微微拂过树丛时,生命的壮丽又顷刻之间溢满了心空。我遂在心头默念着:――秒速,5厘米。
Part 2
许多文字因水而生。如水的文字,总是潜藏着微凉的、未知的、浩淼而又绮丽的忧伤。我们走进文字铺叙而成的水潭中,如一尾尾知趣的青鲤,用尾鳍轻触磐石之下的深邃,鳞片表面,折射出水的眼泪和浅笑。
小时候,我极爱沿着河岸行走。在凝望河水中的粼粼波光时,我觉得时光同我一样正注目凝视着波光,时间匆匆的步履已然化成一泓美丽的水色。水是忧郁的,我一直这么觉着。在注视中,我注意到水色中挥之不去的暗影,那些常常稍纵即逝的轻影,让我迷恋了许久。儿时的我知道,那轻影,是鱼儿。
水的美感似乎都凝结在了鱼儿的身上了呢。鱼儿眼里流淌着水的忧郁,鳞片上折射着点点滴滴关于水的哀愁。有时候,我甚至愿意相信,水是会成精的,鱼就是水化成的精灵。
我对鱼的热爱一度膨胀,以至于我不顾一切地喂养各类鱼儿。谈及这些经历,总有大段大段无法言尽的故事。我看着缸中的海葵和珊瑚簇簇摇动,看着鱼儿身上每一处微妙的色泽,可转瞬之间,我又不得不面对鱼儿的死亡。那冰冷的死的气息溶于水中,令水显得浑浊不堪。海葵和珊瑚会吐出粘稠发腥的白色絮状物,包裹着鱼。鱼儿的两眼直瞪,眼里已没有了流动的忧伤,因为那忧伤已回归于水中,变成了永远不能被触及的东西。
鱼的死亡令我沉郁,可我仍不停地往鱼缸中添加新的鱼类。我会每日打开灯光让它们尽情享受,我会用新鲜的蚌与虾米制成的饵料喂它们,可是,这些永远不习惯于拘束的生命,永远是带着绚烂而来,带着暗淡而去。它们仿佛偏要用死亡,来鄙视我对它们生命的限制以及我这自以为正确的关怀。
我留恋沉醉这些梦幻的生命,甚至用手描摹它们所吐出的每一个泡泡。儿时的我,将它们记录在我的格子纸上,不顾念它们究竟是生是死。我曾一度将它们记录于我的文字中间,让自己笔下的篇章获得如水色一般的熏陶。
然后有一天,我听见角落里传出的声音:一本书里提到了,鱼的记忆只有3秒。
3秒的时间里,暗含着无数不可预知却在所难免的重创,凝聚着水影中摇曳的淡然抑或昙花一现的璀璨。一切纵快活,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一切再幽怨,也仅仅是转瞬的故事而已……仅这一个3秒,不经意地把鱼的一生分割成无数个短暂而微不足道的片段。探其最终,这记忆时间的长度,也决定了生命的长度,因为,直到死亡,鱼儿还是觉得,自己这一生,不过3秒罢了。
彼时我知道了鱼儿的记忆特性。我在对鱼儿们进行观察的同时,也不再沉醉于它们的游姿和色泽,我以那窥探般的目光,体味它们的神色,渴望看出点什么。然而从一开始这便是注定将一无所获的。因为,鱼是没有神情的,我无法从中捕捉到点滴关于记忆的思索,仿佛它们的情感从不呈现于这个表象的世界里。
于是,我只能够试图想象了:从3秒前掠回饵料的心花怒放到3秒后炼狱般的垂死挣扎,或者角逐、休憩,紧接着,又是一个3秒的过渡。
虽然记忆不断被记忆覆盖着,于人而言亦是可以体会到的,然而,任何一个人的记忆都是庞大的森林,一些记忆与其说被遗忘掉,不如说它们一直被无尽纷繁的过往所掩盖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存在?而鱼面对着的是3秒为一次的快速的全盘更新,它们没有色彩庞大丰富的记忆之林,更没有许多依托着记忆才能够存在的事物,譬如说感情。
如此,如此。那么,这鱼并非那忧郁的水之精灵,而这一切全因了它们――没有记忆。没有记忆之林,只有荒芜之境。
而后的一段日子里,我仅仅视鱼儿们为斑斓的灵魂。它们虚无的肉体随着单薄可言的记忆或沉或浮,已然不能触动我,不能再俘虏我的视线。
长大之后,由于疏于对水缸的搭理,缸中的生物已所剩无几,细瘦的珊瑚礁上躺着一只疲乏暗淡,不断吐着白色稠状物的绿色海葵,其余各处均长满了预示水质陷入危险境地的黄藻。唯一的一条鱼,是透红小丑。那是颜色最绚烂,最喜角逐的一条鱼。
见此场景,我心灰意冷,饲鱼之念全无。与家人几番商议后,我决定从家中撤去这个鱼缸。
从那以后,家中再无水泵抽水循环的声音,略显空寂。看鱼、喂鱼、养鱼的习惯自然也没有了。
曾几何时,我又听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
原来――鱼的泪水,溶在水里。
我们都太过执著于个人的意念,习惯以个人的方式去审视其他的生灵。可是,我仍然愿意继续执著地以为,鱼是会忧郁的。它们纵使只有3秒的记忆,也能于一滴泪水中,承载记忆的重量,而这些含于泪水中的如梦境般的记忆,仅仅是不能为我们所知而已,因为,这记忆藏在了水的心里。
我愿我手中流淌的句子如水,容纳鱼的记忆。
Part 3
命运待我优渥与否,我早已无心谈起。写到这里,我的16岁,马上就要来了。
忆及过去那些生活当中的细腻之意象,并有意感伤、慨叹于其中的那些年月的同时,我感知着成长,也欣喜于自己对于那份心境的呵护,毕竟直至今日,那种感觉仍未褪去。
篇4
散文是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中的重点,也是考生们一直得分不高的板块。从文本特点看,它比课本及生活中“散文”的范围要小得多:A. 千字左右;B. 难度适合区分高三毕业生阅读水平;C. 有一定文化含量,有良好的价值导向。从题目设置的问题看,基本就结构形式、内容表达、构思和主旨等方面设问,考查你的理解、鉴赏能力。说通俗点,就是考你能否看懂作者的意思,以及能否说出它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内容上怎么好。虽然文本每年都换,但考查的基本能力是不变的。只要我们对考查的内容及特点心中有数,切实练好,减少盲目性,就一定可以提高成绩。为此,我们选择了一些近年来代表不同类型的文本以及题型,让你开始了解、适应,尝试解答,为即将到来的高三学习奠定基础。
经典回放
2007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泰山之恩 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绪,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黏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1. 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
(1) (2)
答案:(1) 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 卑怯(答自卑也可)
解析:本题考概括能力。谈到泰山文化的主要是第七段,文中说“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两个“不如说……”正是对泰山锁闭心态的高度概括,据此提炼出两个关键的词语“自大”和“卑怯”。
2. 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答案:(1)《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2)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3)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2)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解析:考查信息提取,需要分析段落的内在结构。“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一句出自第三节,其内容依据是第二段,故分析第二段的层次内容即不难得出答案。
3.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答案:(1)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2)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对于语言技巧的分析既要指出其运用的方法,也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4. 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答案:(1)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2)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3)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的把握。从一个句子切入,要求能从上下文内容联系与全文的结构关系上去理解此句的内容与作用,既涉及内容,又要指出写法。
2010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 然(节选)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我快乐得几乎接近了恐惧的边缘。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 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句话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
2. 第三段写道,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
3. 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标题“自然”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
4. 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醒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
2011年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针挑土
芳 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用意:(1)总括上下文内容。(2)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1)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2)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解析:一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的用意,明显是强调突出,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暗扣“针挑土”,突出黑妮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也为下文写工作的细致和艰难作伏笔。
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 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 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解析:太阳有倦容明显是拟人,表面上写天色渐晚,实际上写太阳都疲倦了,人的工作更加辛苦,也反衬了黑妮等志愿者不知疲倦的奉献精神。
(2) 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解析:这句话描写了黑妮的淳朴,“我”不好意思的一点点支持就让黑妮眼前一亮,一天的工作终于有了一点点成效,表现了黑妮的湘援事业的乐观,也暗示了“湘援游”的工作如针挑土般艰难。
3.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答案:(1)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2)“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3)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比针推土”,“赚钱好比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解析:(1)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琐碎的事情做起;(2)黑妮的“湘援游”从事的是湘西苗族文化保护的事业,但进展如针推土一样艰难;(3)“针挑土”来自民间俗语,正体现了湘西人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文末“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正点明了这一主题。
4. 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1)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
(2) 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解析:从“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等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变化过程。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对“针挑土”的态度就是文章主题之所在,因此文中相关笔墨的作用也就是文中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牛刀小试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与不曾实现的未竟愿望,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 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 拍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喝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挺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2. (1)“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2)“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3)“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3. (1)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2)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3)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4)弟弟表现了父亲的软弱;(5)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4. (1)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2)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3)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5. 示例:(1)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2)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汗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地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
1.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开头部分:(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2)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结尾:深化小说的主题。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 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