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简介范文
时间:2023-04-05 19:5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杜甫草堂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
杜甫在成都草堂,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到了秋天的时候,刮了一阵大风,杜甫的茅屋居然被大风吹破了。屋顶上盖着的茅草被大风吹着乱飞,风很大,有些草被风卷得非常高,缠绕在了树枝上;有些草飘得很远,就落到了溪水里;还有一些一直飘到了河对岸。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篇2
>> 四川羌族地区旅游纪念品开发探析 旅游纪念品开发与创意设计研究 浅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 吉林省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的现状研究 开发动漫旅游纪念品的必要性及策略探析 成都杜甫草堂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崇左市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调查与分析 地域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研究 旅游纪念品开发策略研究 河北佛教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研究 达斡尔荷包风情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研究 儿童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 系统设计模式下四川凉山彝族漆器纪念品设计探讨 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 西安旅游纪念品的深度开发研究 长白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研究 齐齐哈尔市鹤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的策略研究 论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前景预测与策略 哈尔滨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产业化背景下湘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吴朋波.旅游纪念品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漫友文化.日本漫画大百科[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14.
[4]中国文化报.庹祖海:“动漫”切入“旅游”正当时[EB/OL].http:///culture/gd/201608/22/t20160822_15100609.shtml.
[5]搜狐旅游.《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EB/OL].http:///20160823/n465485171.shtml.
[6]中国邮政报.熊猫邮局:做“最”产品 让“熊猫”飞[EB/OL].http://.cn/html1/report/150338/3421-1.htm.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周红亚(1987-),男,山东巨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动漫及周边产品研究等;
篇3
李小建
家书:青春期
妈妈,今天我走过市政广场。
广场上的风很大,风把云都吹跑了。
早上八九点的太阳被风吹瘦。如同烛焰。
广场如同甲板晃动。节日的红气球在天空上摇摇摆摆。
节日盛大。他们在给牺牲者的雕像揭幕。
“雕像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纽扣,”他们说,
他们把手掌都拍疼了,“我们的内心在集体中
获得了不可或缺的不朽的温度。”
妈妈,刷白的房子从周围升起,如同健康的门牙
如同医院里复明的瞬间。城乡清洁工程
刷白了乌托邦城市。我们刷,我们刷,我们的脸上
满是干净的石灰水,比屈辱的泪水还要干净。
口腔溃疡已久治不愈,晚报柔软的舌头翻滚
不断吐出重大喜讯。
妈妈,那些青春的怪癖,被催生的谎言,
内心的黑暗,过于多余的感伤,露水和失眠症
转身的爱人,镜子里映照出的真切的明天
已滞留在流血的车祸现场。然而时代
在重生。祖国和人民的形象日益可亲。
时代在重生。我已被推向政治经济学。
剔除骨节中多余的血肉,诗歌重获石头的质地
将词和词挤出扭曲的细芽。被扼住的长颈
拒绝向一个伪善的谎言宣誓,拒绝请求原谅。
当黑暗的时辰从远处追近,我的骨头在体内灰暗
它并不是一盏盏日光灯。比石膏还脆弱。
我平静接受青肿、瘀伤、脱臼乃至骨折。可妈妈
对于那些盖在我身上的圆形公章
实在难以忍受。
妈妈,今天他们说,“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而我似乎已走完了一生。
弟弟,溺水的孩子
我们在水里放置镜子,让水看见水。
此刻我们召唤水妖、精灵和溺水的孩子
在清晨的薄雾中,在早夭者的灵堂里,在大理石上安坐。
谛听水的声音。我们打开发黄的圣书,空气在我们身后流动。
花卉走向坟墓,火焰中升腾起洁白的鸽子。
翻到第九百九十九页,我们在空白处写下:
“往事如流水。”
岁末怀杜甫
南方的雨灾颠沛流离。
这个季节的瓦罐,表面渗出水珠。
渡水的人将船划向岸。潮气裹紧烛焰。
手骨咯咯作响。十二只大雁鸣叫。
没有出路。
他说孩子们孩子们。如同浮起的橡实。
昨晚的诗稿已柔软,如同腌咸的云片。它吸饱了水汽。
清瘦的墨迹浮肿得不成模样。
“袒腹的饱汉着实丑陋。”你将皱起的皮肤
抚平。手骨失足滑落梯子,
落向贫穷的胃。
所有的亡魂今夜必然相拥而泣,
在一个王朝宽大的袖袍中,他们并不
过分哀怨。走过长生殿的琉璃瓦
也不发出一点声响。不会惊扰唐皇的。可雨
始终不能在一首七律中找准
韵脚。它们将雁鸣变声,以期所有的声音
都能得到回响。
阴雨不晴的日子越缩越紧。像蜷缩的枯叶。烛火之外,
空无一物。那双数的鸟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
水样的鸣叫,顺着永夜的脊背滑落。
雨云将南方推向水。
渡水的人将船划向岸。
吸饱雨水的音节顺着喉咙拾阶而下。
你吞声不语。顺手写下: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当我默念你的诗句如同
多籽的墨葡。车鸣和下水道以及楼道里的灯火
纷纷消退。你和我的距离不过是
一滴水。从草堂的屋檐滴落至我的额头。
大雁的鸣叫碎裂成珠。骨骼开始酸痛。
拨火的人熄灭灯盏。典籍倾覆。
所有的汉字如雨竖排。
今夜,我就是老病的杜工部。■
李小建简介
篇4
关键词:李白、碎叶、西域、考证
一、关于碎叶
碎叶是安西四镇之一,历史上唐代政府就在碎叶设镇,推行政令到伊赛克湖以西,怛逻斯地区。它也有过繁荣历史,同时也是东亚与西亚间相互往来的交通要冲,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着巨大作用。碎叶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及其家世有关,极有可能是李白的出生地和其先祖活动的场所。
(一)两个碎叶的疑问
关于唐代碎叶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存在着两个疑问。首先是在唐代设置的安西四镇中,碎叶时有时无,存在着碎叶与焉耆互相交替的情况。唐人苏冕在编纂《唐会要》时就提出:
"咸亨元年(607)四月罢四镇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至长寿二年(693)十一月,四镇敕,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两四镇不同,未知何故"[1]。
与这个问题相因而生了另一个疑问:碎叶究竟是位于热海以西,抑或在焉耆另有一个碎叶。著名学者郭沫若赞成存在两个碎叶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不妨先分析一下文献考证。
(二)文献考证
在所有提到碎叶的历史文献中,就今所知,以唐代玄奘留下的记述为最早。他指出
"自热海西行五百里至碎叶(水)城。碎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西行四百五十里至怛逻斯城[2]。
玄奘这里指的是热海碎叶。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杜还著《经行纪》,被杜佑采入《通典》若干条,其中述及碎叶情况,也指出:
勃达岭北行赢千里得碎叶川,其川东头有热海,西头有城名怛逻斯,碎叶川有碎叶城。[3]
唐代地理学家德宗贞元间宰相贾耽(730-805)的记载保存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贾耽所记自安西西行路程:
"又三十里至碎叶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逻将军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4]
显然以上关于碎叶的记述是一致的。所指的碎叶均是"热海碎叶"。
除了汉文献外,"穆斯林"地理文献也有关于碎叶的记载。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德贝赫撰《道理与诸国志》,[5]库达玛・伊本・贾法尔撰《税册》[6];波斯佚名作家撰《世界境域志》[7];波斯作家加尔迪撰《记述的装饰》[8]都记述了从怛逻斯到碎叶的城镇道路。我国新疆喀什噶尔人马合木・喀什噶里撰《突厥语词汇》[9]中的有关条目,上述穆斯林文献可与玄奘、杜环、贾耽记载的自碎叶西行的道路互相印证。
(三)遗址的考证
发掘的废墟遗址做为碎叶城,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其故址应求之于十一世纪前存在的诸大废墟中。其次唐代碎叶水流域的交通要道在近代大道的南侧,碎叶城故址亦不能偏离唐代中西交通古道甚远。根据上述情况,从前苏联发表近十年这一地区考古资料中查找,合乎上述条件的中古大型废墟有两座,一为"阿克贝西姆"废墟城,一为"布拉纳"废墟城。究竟哪一坐是碎叶城呢?针对这个疑问,一九六一年英国突厥语言学家克劳森发表了《阿克・贝西姆即碎叶》一文,他所根据的是科兹拉索夫一九五八年发表的发掘报告。[10]法国蒙古学家韩百诗也推断阿克・贝西姆相当于文献中著名的碎叶。[11]可惜两位考古学家都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的结论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我们不妨先假设"不拉纳"为碎叶。苏联"吉尔吉斯考古队"先后发掘出的三座陵墓、及出土文物,分析得出结论:遗址布拉纳属于十二至十三世纪。尤其是出土了回历四二四-四四七年(公元1032-1055)虎思翰尔朵铸币。[12]"虎思翰尔朵"在突厥语词汇中即"八剌沙衮"。可以得出"布拉纳"不是碎叶,而是另一座城市-八剌沙衮。八剌沙衮也是一座历史名城。十世纪末由葛逻禄等部建立黑汉王朝,以八剌沙衮为都城之一。契丹建立西王朝,以八剌沙衮为都城。八剌沙衮兴起,碎叶渐渐湮没了。
既然布拉纳不是碎叶,不妨假定阿克・贝西姆是碎叶城。阿克・贝西姆除了符合上述两条件外,《唐会要》卷七十三关于碎叶有这样一段记载:
"调露元年九月,安西都护王方翼筑城碎叶,四面十二门,作屈曲隐伏之状,五旬而毕。"
再来分析一下阿克・贝西姆城垣的特点。阿克・贝西姆中央废墟由东西两城组成。其西城建立在丘岗之上,是全城的要害部位,它北临楚河的陡峭南岸。东侧是一条直抵楚河的堑壕,堑壕深达五米,构成城外防卫设施之一。北墙,南墙均抵堑壕与之相接而止。城垣的形制完全符合王方翼的"屈曲隐伏"之状。
除了阿克・贝西姆的城垣外,碎叶城内的大寺的位置在碎叶宫堡之旁一百米处。大寺既本于武则天的政治意图而建立,其显著特征就是奉祀弥勒。这些情况与杜环留下的"昔交河公主所居之处建大寺犹存"的记述相合。
(四)"杜怀保造像题铭基座"的发现
1982年,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的阿克・别(贝)西姆古城遗址附近当地农民发现一件镌刻有汉文题铭的造像碑基座,红色花岗岩质,呈八角形,厚约11厘米,宽约32.6厘米,高约13.5厘米,下有础柱头。题铭全文补为
"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 十姓使 上柱国杜怀宝,上为天子下为考妣见使法界众生,普愿平安,获其瞑福,敬造一佛二菩萨。"
杜怀保造像题铭基座出土,使碎叶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杜怀保造像题铭基座"出土于阿克・别(贝)西姆附近,且题铭中明记"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驻守碎叶。此乃阿克・贝西姆古城就是唐代碎叶的铁证。从而使所有推测得到最有力的证据,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
其次"基座"的出土还可以告诉我们:调露元年碎叶列为安西四镇之一后,唐朝曾暂时设置"碎叶镇压十姓使"一职,由安西副都护兼任,驻守碎叶。碎叶曾为安西都护府治所的结论,因杜怀保造像题铭发现而成立。
综上所述,碎叶城即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阿克・贝西姆城。其位置大约为东经75度,北纬42度处。
二、李白出生地的文献记载及研究成果
李白出生于碎叶,其文献出处见于范传正撰写的碑文和李阳冰的李白《草堂集序》。范传正撰此碑文时,时局李白之死已五十五年,范传正得到的是李白孙女搜于箱箧中,由李白亡子李伯禽遗下的手疏。"该手疏十数,纸坏字缺,不能详备,只能约而计之"。"手疏"的内容也很模糊。我们不妨将两处文献出处作以比较:
"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埋名。"("范正传碑文")
"中叶非罪,谪居条之,易姓于名。("李阳冰的李白《草堂集序》")
比较这两个碑文,都讲李白的先祖被迫流窜于西域。时间上自凉武昭王李至李白为九世,中叶应指第五世左右,具体时间也相当于隋末。"隋末"与"中叶"相对应。再分析一下"条支"与"碎叶",据考证碎叶,热海一带与被称为条支的大食地是紧密相接的。"条支"即是"碎叶"及其西之地而言,碎叶也是指之东及相邻之地;二者相同,只是说法有别。两条碑文反映的内容其本质上是一致的。
早在1926年5月10日李宜琛先生在《晨报副刊》上撰文,首先提出了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或条支)的说法。1935年1月,陈寅恪先生在《清华月报》上发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他认为李太白"生于西域","其本人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13]
之后,又有冯承钧先生的《唐代华北蕃胡考》。冯氏认为,"条支即大食",并以此断定李太白"其人不生于蜀,实生于大食也"。[14]稍后,1936年3月,又有胡怀琛先生撰文《李太白的国籍问题》。该文认为"李白是生于怛逻斯城,在他五岁时,由他的父亲带他回巴西来的"。[15]俞平伯先生的《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一文发表。俞先生认为"他(李白)久住西域,大概在碎叶附近,若确切指出恐亦难信。"[16]
1971年郭沫若先生出版了新著《李白与杜甫》。该书认为"李白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的碎叶城"。[17]
三、李白诗歌考证
纵观李白诗歌,虽然没有明显出现"碎叶","热海"一类的词语。但是他的诗中也出现与西域有关的词语,对这些信息做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其中与"碎叶"的内在联系。其中《战城南》算是间接提到"热海"这个地名。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为之。
这首诗中"去年"应系于天宝元年或天宝二年。因为在桑干河处平定怒皆的战争天宝元年爆发,持续了两年。到底是哪一年要参照"今年"。"今年"要与"去年"相接,应该在"葱河道"打过仗。与之相应的是"天宝三载,盖嘉运功碎叶城,擒吐火仙的事。"天宝三载五月和八月的战事,先后发生在热海,夷播海之间一带。而这一带的夏天和秋天,天气炎热,干燥、少雨,因此洗兵只能用"海上波"。这里的海到底是"热海"还是"夷播海",要对战事进行具体分析。盖嘉运攻碎叶城,其战役进攻的路线是正面攻击,其军必走北岸入碎叶城道路,也只有走此路,才能从南面攻击怛逻斯城。"海上坡"的海应指热海。
《寄远十二首》一诗是对自己思乡之情的描述,诗中一些词语流露出的信息,直接反应出李白与西域的密切联系。
寄远十二首
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
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
天未如见之,开缄泪相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
相思千万里,一书直千斤。
诗第一句中提到"雪白的鲁缟"说明李白写此诗时,应该住在鲁东。"笔题月支书"可以看出李白懂得"月支语",并熟练地运用"月支文字"来书写书信。而使用"月支语"的人很可能生活在新疆阿克苏柯坪县一带。那里保留着最古老的月支语言。而柯坪县的位置位于经温宿奔勃达岭,并且越该岭可去热海。这很可能是李白先祖去热海的途经地。另外还有一事例与"月支语"相对应。据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确定为天宝二年至天宝三载(743~744)。就在这段时间内,渤海国国王的弟弟大蕃作为使者曾到唐都长安朝拜过。渤海国使臣上书用的是"蕃文",而李白恰好知晓"月支语",将渤海国君主的政治军事讹诈,用外交辞令给予无情的回击,从而避免了一场遍地战争。李白因为懂得"月支语",为粉碎这一阴谋立下了不朽功勋。诗人并没有用"鸿雁""青鸟"等常用鸟意象,而选择"白鹦鹉"替自己传书。而"白鹦鹉"是西域的特产,因"精识辩慧""善于应答"常作为贡品进献。纵观全诗,这是一封诗人写给自己散落在西域的亲人或有人的书信,用白鹦鹉稍书带给西海的朋友,表现出诗人缅怀故乡的情意。
《江西送友人罗浮》中最直接提到了自己的故乡是在西域。
江西送友人罗浮
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
乡关眇安西,流浪将何之。
素色愁明湖,秋渚晦寒姿。
畴昔紫芳意,已过黄发期。
尔去志罗浮,我还憩峨眉。
"乡关眇安西"可以看出安西是他的故乡,这个故乡非常遥远。而安西都护管辖地包括碎叶。李白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他对蜀地非常眷恋。而"峨眉"仅是一个休憩地,不是他的故乡。
李白诗中还提到与西域有关的事物,可以间接告诉我们他与西域的密切联系。如《赠崔咨议》中"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长嘶向清风,攸忽凌九区,何言西北至,却走东南隅。与此诗相应的还有《天马歌》中"天马自出月支窟,背为虎文尤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天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秣越,神行电迈蹑恍惚。
以上两首诗都提到了天马,将二者联系来看,诗人以出自西域的天马自况。而《天马歌》中指出了李白自比的"天马"来自"月支窟"。所谓"月支窟",即月支国的故地月窟。是指月亮在西边降落的地方,泛指遥远的西部。另外《史记・大宛列传》中"神马当从西北来"的句子,也说明了李白的相关,应在大宛或大宛附近。碎叶在怛逻斯之东,而大宛都督府则在怛逻斯西南。李白以出自大宛的天马自比,更隐喻出自己出生于西域碎叶或条支等地。
此外李白的一些诗中也出现了一些与西域有关的名词。比如《幽州胡马客歌》"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塞下曲六首》"愿将要下剑,直为斩楼兰。"中都提到了西域的名城"楼兰"。
因为李白对自己的出生地诉说一直处于一种举起不定的矛盾心理。我们也很难找到李白本人关于自己出生地的详细说明,以及诗歌中对出生地的直接告白。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和对与西域有关的诗歌深层探究,我们可以验证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结论:李白的先祖隋末流窜到了碎叶,李白在碎叶出生,长到五岁时又举家迁到了蜀地。李白的出生地位于西域的碎叶。
注释:
【1】王溥《唐会要》卷七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
【2】玄英《大唐西域记》卷一"碎叶水城"条。
【3】杜佑《通典》卷一九三。
【4】《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5】伊本・胡尔达得贝赫,约生于回历205/公元820年或回历211年/公元825年,卒于回历300年公元911年。
【6】库达玛,全名库达玛・本・贾法尔。所撰《税册》,成书当在回历316/公元928年以后。
【7】波斯佚名作家的《世界境域志》是写于回历372年/公元982年-983年的一部波斯文地理著作。
【8】加尔迪齐的波斯文著作《记述的装饰》写成于1050年。
【9】马合木・喀什葛里生当十一世纪。所编《突厥语词汇》成书于十一世纪七十年代。
【10】克劳森《阿克・贝西姆即碎叶》(《英国王家亚洲学会杂志》,一九六一年四月号,第四页)。
【11】别列尼茨基、本托维奇、勃里沙可夫上引著作,第一二页。
【12】《在布拉纳的第六个工作季度》(苏联考古研究所编《一九七四年的考古发现》,莫斯科,一九七五年,第五七八页)。
【13】陈寅恪 《李白氏族之疑问》,载《清华学报》1935年十卷一期,第153页~155页。
【14】冯承钧 《唐代华北蕃胡考》,载1930年9月号《东方杂志》。
【15】胡怀琛 《李太白的国籍问题》, 载1936年《逸经》第一期,第3页。
【16】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问题》,载《文学研究》1957年第二期,第40~46页。
【17】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1~20页.
[2]钱伯泉.李白的诞生地与家史辩证.西域史论丛(第二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57~72页.
[3]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
[4]刘建新,汪龙麟.李白诗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5]张广达.张广达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1~29页.
[6]周伟洲.吉尔吉斯斯坦阿克别西姆遗址出土唐杜怀宝造像题铭考.唐研究第六卷[M].2000.383~394页.
[7]范震威.李白的身世、婚姻、与家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50页.
[8]薛天纬.李太白论[M].北京:太白文艺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 赖山阳汉诗文格律
一、引言
汉诗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学的瑰宝,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播一起传到邻国日本,成为日本文学的一种样式和组成部分,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日本汉诗文兴起于公元7世纪中叶,到8世纪的奈良时代,汉诗写作已蔚然成风。这时,出现了以长屋王为首的藤原放前、藤原宇合等诗人,并于751年编撰了日本最初的汉诗集《怀风藻》。平安时代,日本统治者崇尚儒家学说,进一步吸收中国文化,促使汉诗文创作继续向前发展,以至出现了汉诗文占据文坛的局面。
平安初期,即9世纪上半叶,是汉诗文的全盛时代。嵯峨天皇令编选《凌云集》(814年),《文华秀丽集》(818年),淳和天皇令编选《经国集》(827年)。此时甚至有人说,日本本土文学的和歌地位都无法与汉诗文相提并论。平安中后期,中国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集传到日本,给汉诗文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菅原道真、三善清行、藤原明衡等许多优秀诗人。平安末期,汉诗文创作逐渐衰落。
到13世纪,日本进入镰仓、室町时代,幕府崇尚武艺,汉诗文愈加衰落。14世纪禅学在日本盛行时,禅家把汉诗文修养行为作为禅僧的必备条件。于是,汉诗文复兴,以京都为中心形成了五山文学,代表诗人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
江户时代前期,步五山文学后尘,出现了林罗山、新井白石等受朱子学派影响颇深的载道派。不久以伊藤仁斋为代表的古学派和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文辞派相继登上文坛。江户后期,汉诗文再次形成鼎盛时代。全国各地诗社蜂起,前期各学派继续发展,产生了菅茶山、赖山阳等著名诗人。晚起的折衷学派,则出现了梁川星岩等重要诗人,他们反对古文辞学派,开辟了新的诗风,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这当中,赖山阳的汉诗,至今仍被广为流传吟诵。
20世纪以后,日本汉诗文的创作急速衰退,但是汉诗文依然受到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文人的喜爱。现在日本喜爱汉诗文创作的人也不少,以石川忠久为首的爱好者还于平成15年(2003年)成立了全日本汉诗联盟,创作研究和选拔优秀的汉诗文。
本文从诗词格律的角度,对江户后期著名诗人赖山阳的汉诗文进行格律分析。
二、赖山阳汉诗文选析
1.赖山阳简介
赖山阳(1780―1832年),名襄,字子成,通称久太郎,号山阳,别号三十六峰外史,江户后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汉文学家。永安九年(1780年)生于大阪,父赖春水,朱子学者,以汉诗文闻名;母梅,大阪儒学家饭冈义斋之女,有文藻。赖山阳才识天授,而又励精不倦,六岁即问母“天何如物”。既受句读,昼夜不懈。八九岁时读《古今军记》,废寝忘食。年十四,父祗役江户,山阳作诗以寄:“十有三春秋,逝者已入水。天地无始终,人生有生死。安得类古人,千载列青史。”为“宽政三博士”之一的柴野所欣赏。年十四五,《近思录》皆已习诵。一日因曝书,见东坡《史论》,叹曰:“天地间有如此可喜之文乎!”遂肆力于文章。弱冠后,拟苏轼策论,作《新策》十余篇,晚年删润为《通议》。
赖氏一生著述甚富,著有《日本外史》二十卷、《日本政记》二十卷、《春秋讲义》若干卷等;诗集有《日本乐府》一卷、《山阳诗钞》八卷、《山阳遗稿》七卷等。
他精于史学,长于歌行,喜咏史而不喜咏物。年三十二游京师,遂居于京。终生不仕,诸藩多荐之,皆固辞不应,以授徒、著述为业。治家俭素,不妄带一钱。庭中杂植梅花竹树,建一草堂,临水面山,春花秋叶,皆可坐知。喜出游,名胜古迹,游屐殆遍。天保三年(1832年),以积劳成疾而卒,享年五十有三。
2.汉文诗的分类
中国诗歌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是为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另外,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近体诗中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两副绝好的对联。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命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等,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3.代表作选析
赖山阳十四岁时,作「癸丑偶作。此诗已展露了山阳的才华,一时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广为人知。这首诗也暗示了山阳以后的生涯际遇。
(一)癸丑偶作
十有三春秋
逝者已如水
天地始
人生有生死
安得古人
千列青史
这首诗虽然从字数上看是五言,但是句数上既不满足律诗8句的要求,又不是4句的绝句,更不是排律。所以认为其是五言古诗。
(二)梅
一株水静蟠仄平平仄仄平平
孤芳傲寒平仄平平仄仄平
自有松篁足相伴仄仄平平仄平仄
休去索人看平仄平仄仄平仄
这首诗从字句数上看像是五言绝句。但从用韵看,第一、二句的“蟠、寒”押平声韵,第三、四句的“伴、看”押仄声韵,平仄换韵;从平仄看,不符合七言近体诗的格式。所以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三)折梅二首(其一)
梅梢已可春光平平仄仄仄平平
奈家翁病床平仄平平仄仄平
聊折数枝供一笑平仄仄平仄平仄
成与花香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用韵来看,偶句末的“床、香”都是平声阳韵;从平仄来看,诗为首句入韵的平起平收式,有拗救,但尚有不谐律处。
(四)舟大垣赴桑名
水遥遥入海流平仄平平仄仄平
声雁愁仄平仄仄仄平平
独在天涯年欲暮平仄平平平仄仄
一篷雪下州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偶句押平声阳韵,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式,基本谐律。
(五)中秋
微暑未。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尊待月且登楼。仄平仄仄仄平平
瓦光明海山影。仄平平仄仄平仄
旗色依稀越舟。平仄平平平仄平
短衣成久客。平平仄平平仄仄
蛮烟雨又中秋。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醒同今夜。平平仄仄平平仄
念零此州。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偶句押平声阳韵,首句入韵,平起平收式。
(六)泊天草洋
耶山耶耶越。平平平平平平仄
水天青一。仄平仄平平平仄
里泊舟天草洋。仄仄平平平仄平
烟横篷日没。平平平平仄仄仄
瞥大波跳。平仄仄平平平仄
太白当船明似月。仄平平平平仄仄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句数上为六句,多换韵,格律比较自由,不拘于对仗,平仄。语言平易朴质,据此可判定为七古。
(七)花声
雨曲巷斜仄仄平平仄仄平
声声呼碧平平平仄仄平平
城南事深多少平平平仄平平仄
又到杏花仄平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偶句押平声阴韵,首句不入韵,有拗救,也有不谐处。仄起仄收式。
(八)茶山翁
肥山海平平平仄仄仄平
回首雪平仄平平仄仄平
当思向君平平仄平仄平仄
如今半堕恍惚中平平仄仄仄平平
剪尽春余在仄仄平平平仄仄
起阿空仄仄平平平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句数上为六句,全诗偶句押平声阴韵,平仄多有不谐处。末句为“三平调”,因此绝非近体诗,语言朴实流畅,是为七古。
(九)崎十解之一
入港西洋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楼信数声平平仄仄仄平平
藩戍卒森旌戟仄平仄平平平仄
万炬如星夜不眠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偶句押平声阳韵,首句入韵,有拗救,但平仄犹有不谐处,仄起仄收式。
(十)丁巳六首(一)
畿甸光吾始平仄平平平仄仄
地坡陀平平仄仄平平平
淡洲蟠踞当郊仄平平仄平平仄
淀水茫接海波仄仄平平平仄平
楠子孤涕平仄平平平仄仄
家尚山河平平仄仄仄平平
悠悠古今供首平平仄平仄平仄
欲亡奈独何仄平平平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此诗也有一定律诗特色,但全诗押两个韵,平仄多有不谐处。因此将之归为七古。
(十一)石州路上
雨泉声逾喧仄仄平平平平
木落山骨尤瘠仄仄平仄平平
今朝杖底千岩平平仄仄平平
昨日天寸碧平仄平平仄仄
这是一首六言古体。第二联对仗工整,但末句为仄韵,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且诗多有不谐处,语言朴素精警,是以为古体诗。
(十二)三国人物十二句(四)
周 瑜
北船。平平平仄仄平平
烟江不痕。平仄平平平仄平
怪得曲。仄平平平仄平仄
一向中原。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平声阳韵,首句入韵,有拗救,平起平收式。但将吴偏安一隅、无法问鼎中原一案归于周郎精通音律上,恐怕只能是日本人的见解了。
(十三)後舟中、同、承弼
灯影人声平仄平平仄仄平
滴篷江雨夜平平平仄仄平平
知君新浴徐伸脚平平平仄平平仄
弁餐女槌腰仄仄平平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平声阴韵,首句入韵,平起仄收式。有拗救,但诗中仍有不谐处。
三、结语
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呼吁诗歌要讲求音韵美。时至盛唐,这种对写作诗歌的要求进一步发展成为律诗。在唐一代,中外交流频繁,律诗的写作手法传入日本,新的诗体渐渐取代了古体诗的主要地位。
作为江户后期重要的汉学家,赖襄与同时代绝大部分汉文诗的作者一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盛唐诗尤其是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其诗多为近体,语言自然优美,尤重抒情。
赖襄主张转益多师,唐宋兼收,但其诗实则更近于唐。
中国古诗贵在温柔慰籍,深衷浅貌。赖诗骨架是学到了,但在深沉的内涵上,还不足以窥门径。赖襄的诗歌流于粗率直露,感情也未达到含而不泻的境界。清末诗人黄遵宪对日本汉诗或者说对日本汉文学整体的缺失,有过一个总括性的“忠告”:“日本人之弊:一曰不读书,一曰器小,一曰气弱,一曰字冗,是皆通患,悉除之,则善矣。”这对赖襄汉文诗乃至日本汉文学都不失为精到的见解。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与语言发音不同,我们不能以中国诗歌的标准来定义日本汉文诗。赖襄在掌握古诗复杂的格律上,犹能写出清新流畅的诗句,实在难能可贵。日本汉文诗不能仅仅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它是中日交流的宝贵资料,更是我们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入谷仙介.江人集(第八)[M].岩波店,2001.6.
篇6
关键词:蜀绣;现状;整合营销;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1703
蜀绣起源于川西平原,因川西古称“蜀”,所以川西的刺绣称为“蜀绣”。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
蜀绣与江苏苏州的苏绣、湖南长沙的湘绣和广东的粤绣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蜀绣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具有较强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产品驰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目前学术界对蜀绣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其文化、艺术、技艺及历史层面,虽然也有学者对制约蜀绣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多集中在蜀绣的产品、技艺、针法、传继等方面,以企业为中心,尚属产品导向型,缺乏新颖的市场营销理论作指导,与我国目前的市场营销环境不相协调,难以符合时代需求。本文正是切合这一点,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整合营销理论为支撑,探索蜀绣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市场营销策略,谋求蜀绣市场科学、快速、合理发展。
1 蜀绣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绣品市场年国内消费与外贸出口统计比例显示,苏绣占据总量的83%以上,湘绣为12%,剩下的市场份额分别被蜀绣、粤绣、卞绣等瓜分。蜀绣处于较弱地位,市场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商品经济需求,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品种布局不合理
苏绣丰富多样的产品已经覆盖全国大中城市。据悉,其品种的更新速度每年为20%以上,而相比之下,蜀绣品种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目前市场上流动的蜀绣产品,由于高素质设计人才的断档,与市场结合的松散,造成蜀绣风格、内容、样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既做不到各行业互通,也做不到跟进时代步伐,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发展都严重滞后,难以适应发展了的市场需求和打开外销局面。
1.2 没有建立合理的质量标准及鉴定体系
蜀绣作为一种工期长,技术复杂的手工艺品,价格上比较昂贵,尤其是精品蜀绣,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价格同普通品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目前在市场上,电脑绣花充斥市场,随便在衣服上绣些东西也称蜀绣;而一些所谓的手工绣则省略关键步骤,甚至把丝线换成腈纶的,以次充好,如此种种,严重扰乱了蜀绣的消费品市场,造成了次品伪劣品到处皆是,而市场上能辨真假的买家又不多,即使有购买意向也不敢轻易下手。再加上我国目前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侵权现象严重,商业伦理严重缺乏的市场大环境,这样必然极大地伤害了从事珍品研制的蜀绣大师的创作热情,厂家的生产热情以及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1.3 尚未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与全国其余三大名绣相比,蜀绣尚缺乏一个强大的产业链支撑其市场发展。缺乏龙头企业是制约蜀绣产业化的关键。在蜀绣的中心地区成都,也仅仅是一个成都蜀绣厂具有一定的规模,剩下的都只是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绣坊,这势必造成融资难度大,发展资金匮乏,远远没有形成一个品牌规模效应,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
1.4 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
多年来蜀绣的许多品种独具风格,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模,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保护品牌产品的意识不强,对申请注册蜀绣集体商标、保护传统技艺工作还没有规划和实施,致使蜀绣企业失去商机的同时,也失去了招商引资的自身优势。
2 蜀绣市场发展营销策略
在此之前,须明确根底蜀绣的市场定位,蜀绣的目标市场应该主要是热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且具有一定经济能力和购买力的有效需求顾客群。这类顾客群主要有以下特征:(1)具有一定审美情趣,对艺术比较热忱;(2)对中国神秘而璀璨的文明比较向往和好奇;(3)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任意可支配收入;(4)对蜀绣及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但受所处环境影响,出于一种跟风及自尊心理而购买;(5)出于送礼的需要。
在产品选择上,蜀绣作为一种工艺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工艺性和艺术性于一身。购买者从本产品中得益于精神上的升华和陶冶性情。因此在产品方面应力求凸显其艺术韵文,挖掘其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在题材选取方面,当然被众人所知和喜爱的四川文化的象征“熊猫元素”不可或缺,但也应力求结合时代需要,力求创新,比如融入动漫、时尚等新元素。以吸引更多的顾客群。
根据波特竞争分析模型,在原材料采购上,公司可与良好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协议,优化供应链,规避风险。蜀绣作为一种艺术品,其价格弹性较小,所以买方与供方一样,所占威胁比重不大,而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等因素。蜀绣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其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本行业竞争者,即与其齐名的苏绣、湘绣和粤绣。如前所述,苏绣在国内外绣品市场的统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蜀绣在市场开发上应避其锋芒,选择市场追随战略。
针对蜀绣市场发展目前所存在的症结,在市场营销上本文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谋求其解决途径:
(1)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蜀绣品种。
蜀绣企业应解放思想、开拓前进,在风格、内容、样式上力求创新,在原有传统风格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一些时尚元素,东西结合,凸显现代艺术形式和民族艺术内涵。在题材选取上力求切合时代需求,而不应只局限在传统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方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年轻一代的成长,以中国画为主流的蜀绣双面绣题材出现了“审美疲劳”,被人们戏称为“几十年一个样”,“除了熊猫就是鲤鱼”。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面前,蜀绣虽应该继续保持传统的主流题材,但同时也要适应时代变化,努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其内容,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动态,适时调整品种结构。比如可以选取成都的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李白等文人雅士和当今风云人物等,以及广受青少年喜爱的《宫崎骏》等里面的经典动漫人物及唯美场景等以丰富蜀绣内容,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
(2)完善和建立与其配套合理的质量标准及鉴定体系。
为了维护苏绣的传承,苏州刺绣厂制定了“苏绣精品标准”,为苏绣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蜀绣,也应该有自己的精品标准,让更多工艺师能够向更高层次的手工艺发展,也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对精品和普通品加以区分,以抵挡次品和假冒产品对蜀绣正品和精品的冲击,重拾消费者对蜀绣的信心。
在质量标准及鉴定体系上,我觉得政府应积极推动引导实力雄厚的蜀绣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展开合作推出蜀绣“精品标准”以适应中国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侵权严重、商业伦理严重缺乏的营销环境。
(3)政府引导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扶植龙头企业带领蜀绣市场的发展。
在主观上,蜀绣作为一门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应大力保护它的传继性,以免造成断层。但保护不等于限制,政府应改变传统观念,将保护意识提升到发展层面,把它当做一门经济产业进行开发扶持,深度挖掘和利用蜀绣潜在的巨大财富。
相比之下,苏州刺绣年销售产值5.12亿元,从业人员2万多人,各类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余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销售到数十个国家,逐步形成“一所一坊一街(镇)”的苏绣文化产业链,即以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为研发龙头,以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等为代表的一批展示、设计、经营的传承机构,以镇湖街道等为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的苏州刺绣文化产业群。而湘绣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建立了巨大规模的湘绣城,成为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基地,集房地产开发,酒店服务、对外贸易、旅游观光、仓储物流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
因此,政府应积极汲取经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横纵向全面发展,利用自身人文地理环境优势,以此为依托集合各方力量建立一个较为强大的营销网络。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蜀绣企业整体竞争实力,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按照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发展思路,引导鼓励龙头企业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路,着手组建优势企业联合体,使蜀绣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规模效益,更好地带动蜀绣产业的发展。要实施蜀绣现代化战略,以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为主体,组织产、学、研相结合的队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蜀绣国际化发展步伐。
(4)建立健全蜀绣营销网络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以及联网成本的低廉,互联网好比是一种“万能胶”将企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跨时空联结在一起,使得他们之间信息的交换变得“唾手可得”。完善和发展蜀绣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应加大对现有蜀绣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流程改造力度,并以消费为主导,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推行蜀绣网络营销,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寻找给他们更大顾客让渡价值的蜀绣品,而不受地域限制。通过进入感兴趣的蜀绣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消费者可获取蜀绣产品更多的相关信息,使购物更显个性。比如江方艺绣商贸有限公司在营销过程中,把刺绣作品的图片信息全部传递到网上,消费者只要链接了它的网站,就可以根据图片的色彩和图案的颜色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这样企业就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营销。从而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不失为一条最省钱、省时、省力的宣传通道。而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则广告耗资巨大,而且有时候因为缺乏针对性而收效甚微。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进行网络营销越来越受到许多大中企业的喜爱。
(5)发展和强化供应链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通过降低物料消耗而获取利润和通过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增加利润的潜力已经越来越小。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激烈竞争的环境,蜀绣企业应逐步意识到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与本企业相关的供应者、销售者乃至用户,并开始与之建立起相互协调的战略伙伴关系,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并从整体出发,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蜀绣企业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的业务表现。
(6)整合营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蜀绣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整合营销传播主张把一切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活动,如广告、促销、公关、新闻、直销、CI、包装、产品开发进行一元化的整合重组让消费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以增强品牌诉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鉴于此,企业应将自身资源、媒体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整合配置,统一使用,从而提高了各方资源的利用率。在消费者心目中,将原先单一的产品品牌形象整合成具有公益心、民族责任感以及人性关怀的品牌形象。本文主张采取以下几点,谋求提高蜀绣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1)以广告为源点进行整合营销,树立业内领导地位。
传统的媒体营销,往往局限于单个广告的短暂炒作。而蜀绣企业在发展之初,为使蜀绣深入人心,应尽量追求完整而富有内涵的广告,在质而不在量的整合营销传播,诉求消费者最大的品牌认同感,比如由影视明星李冰冰、任泉主演,康美药业公司的MTV广告《康美之恋》就极具感染力和认同感。
在电视广告片方面,应选择切合蜀绣文化内涵,具有良好声誉形象且富有文化底蕴、气质高贵的艺人作为蜀绣品牌的代言人。在央视、湖南卫视和上海卫视等著名媒体,大范围、高密度的覆盖目标消费者。而在报纸方面,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投放策略以吸引目标客户群的关注,加深了消费者对蜀绣艺术文化的认识。此外应追求户外广告、网络广告与赛事、电视、报纸及广告综合运用,协调配合。
(2)诉求消费者“零距离”接触,树立品牌认同感。
消费者接触点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蜀绣发展的过程当中,应始终注重与消费者的线下接触渠道。比如开放一些工业园区、车间、加工点等参观点或定期举办一些蜀绣艺术展供消费者自由参观,增强消费者对蜀绣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同感。在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上,蜀绣企业除了传达蜀绣产品本身的信息,同时宣传了企业的核心价值以及经营管理理念,提升了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认同度。
(3)通过事件营销,树立品牌公众形象,全面提升品牌价值。
随着国内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媒体竞争的白炽化,市场充斥着泛滥而低质的信息。传统的广告营销手段越来越难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迎合其日益挑剔的口味。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转变营销重心,摒弃单纯的为销而销的行为,搭建一个能让消费者认同并且具有社会公信背景的平台,以公益事件为契机,进行“人性化”事件营销,利用公益事业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与消费者沟通。通过高曝光、低成本的方式将公众关注点、事件核心点、品牌诉求点结合在一起,三点一线贯穿一致。不但将给蜀绣企业注入了新的品牌内涵,更增加了蜀绣企业的的爱国心、公益感和责任感,同时向消费者传达了其产品品质值得信赖的品牌信息。
参考文献
[1]朱华.蜀绣文化探讨[J].四川丝绸,2008,(4).
[2]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童敏.重庆蜀绣发展现状解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4).
[5]唐•E•舒尔茨.新整合营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6]孟德芝.蜀绣的创新与发展[J].上海工艺美术,2004,(02).
[7]王文馨.整合营销传播本土化的成功运用-以蒙牛营销为例[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03).
[8]易立权.蜀绣艰难的传承与创新之路[N].南充日报,20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