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8 05:4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教学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与主要学习任务。
2.认识两课中的19个生字,随文学写“饮、初、富”3个字,学习多音字“抹、磨、参”。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和课文,并尝试背诵古诗。
4.找出文章中心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明确主题
1.欣赏祖国山河的一组图片,激发学习热情。
2.朗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与主要学习任务。
3.板书课题: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随板书学写“饮、初”,并猜想:诗人在湖上饮的是什么?)
望洞庭
富饶的西沙群岛(指导书写“富”,说说“富饶”是什么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出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正确朗读古诗和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流利。
(2)明确诗人和作者写了哪里的风景。
2.展示交流。
(1)交流问题:诗人和作者写了哪里的风景?
天门山、西湖、洞庭湖、西沙群岛
(2)指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好诗的节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
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再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一句概括性的话吗?
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4.朗读展示:读句子,读准加粗的字词。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三)书写指导“浅、挺、鼓”
1.教师板书,学生观察。
2.重点指导:浅——右边第一笔和第二笔都是横
挺——字要写紧凑,“壬”上面是撇
鼓——左上是“士”字
3.学生练写,评改。
(四)布置作业,尝试背诵
尝试背诵三首古诗。
三、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
望洞庭
篇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从我学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之后,杭州就成了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终于,我们来到了杭州,领略了她那天堂般的美。
来到杭州,首先看的是西湖。来到西湖河畔,看到湖光映着阳光,泛起了粼粼波光,还真有“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感觉。乘上船只,驶在湖面上,湖中荷叶一眼望不到边际;荷叶中亭亭玉立的荷花,比二月的红花还美丽,还真像古诗中描绘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着,看着,我眼前逐渐浮现出一张美丽的面孔:那无边的荷叶就是她的眼线,美丽的荷花就是她艳丽的红唇,湖水变成了他水润的皮肤——她就是美丽的西施,这使我马上联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周边还有柳树、松树。我看见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在松树上蹦来蹦去,调皮极了。还有孔雀园,美丽的蓝孔雀和动人的白孔雀,引来了人们一阵又一阵相机的“咔嚓”声。还有著名的花港观鱼,当你把一小把鱼食投到河里时,鱼儿们就会向你这边蜂拥而来,抢着鱼食吃,可壮观了。
离开西湖,我们来到了古街清河坊,这是一条清朝留下的古街,里面还保留了许多古代建筑。我们在那里买了许多纪念品,个个都满载而归。
就要离开西湖了,可我们对这还是念念不舍。汽车把我们的躯体载走了,可我们的心还留在这美丽的杭州。
篇3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大多以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词句、简单的几个词就涵盖了多层内涵和深意。学习古诗词,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学习写作手法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谈谈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感悟语言之美丽,提高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写作水平的作用。
一、培养学习兴趣,发现古诗词语言之美
从小学一年级起,语文教材中每册中必定都会有一个或者两个单元就是古诗词的内容。可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较一、二年级相比,从文化认知程度和理解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学习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以词句优美见长,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观念。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形象地描绘出了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总有一种独特的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着闭了眼睛,去感受诗句中所讲到的西湖美景,体验到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培养想象力,发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古诗词共有的特点就是语言看似简练,却在几字之间就藏有丰富的内涵,学习古诗词,可以更多地培养学生透过语言折射出来的想象力。如,在《咏柳》一诗中,作者为了表达春天来时的悄无声息,用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想象春天就像一把剪刀,认真将每一片柳叶裁剪得整整齐齐的,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在这首诗的课堂教学之余,让学生都根据对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给本诗配上一幅插画,学生画的各有不同,但通过此课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总而言之,每一首古诗词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首流动的歌。学好古诗词,用好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更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能让他们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感悟到语言的美,培养他们审美观念和美好情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7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正极大地改变着语文教学模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古诗词教学以及作文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S导图也称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是康乃尔大学的Novak(诺瓦克)博士在1960年代着手研究的一种教学工具。此后它成为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维工具,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可视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思维导图使古诗教学充满意境
1. 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的古诗《江南》教学中,学生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甚觉新鲜,他们先在纸上画了个又大又绿的荷叶,稚嫩的图画尽显童真童趣。在这些碧绿的荷叶上,学生又用铅笔写了几句生动的诗句,粗粗细细的汉字笔画写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这些荷叶之间,学生还用粗线条勾勒了几条小鱼的活泼身影,这些鱼儿围绕着美丽的莲叶嬉戏玩耍,像诗中的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学生第一次使用思维导图,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已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事实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 思维导图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年级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笔者看见了许多美妙的画面,在文字的衬托下,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抒发得淋漓尽致,有个可爱的小男生在图上画了美丽的荷花,清澈的湖水,然后在两片碧绿的荷叶上,完成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书法体抄写和《赞美你――西湖》小诗歌的表达,古诗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漫步在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情境中,杨柳依依,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柔,山色空蒙的奇,初晴后雨的喜,淡妆浓抹的美,都跃然纸上,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令人沉浸在岁月悠悠的美好时空里。在这样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轻松愉悦,不用逐字逐句地分析,美景美文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思维导图是理性概括的基础。在高年级,使用思维导图能做到理性拓展,思维直观活跃,如在教学《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笔者继续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模式,鼓励学生用一边构图一边理解的方式完成。学生把这首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学生画上了太阳,葵花,小草,一幅“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图画就跃然纸上,十分生动形象。画笔一转,季节轮回,第二部分就出现了“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的漫天秋叶,气氛场景一下子萧条冷清起来。当然最有趣的要数人生哲理的感悟,画面上先出现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截然分明的情景对比鲜明,紧扣主题。而思维导图的最后落脚处是一个伤心欲绝的老人画面,他感叹光阴似箭,自己学无所成,只有白白地伤心后悔罢了。最后温馨提示的箭头,再次告诉每个阅读者“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整首诗的主题内容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自如。
三、思维导图使作文教学变得驾轻就熟
篇5
本学期我接到了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亲硎椤罚ㄋ战贪迥昙断虏幔┕开课的任务。磨课期间,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古诗教学是否还停留在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试教后,有一种认识和理念逐渐清晰:古诗的教学也可以归类到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背景出发钻研诗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堂应该是“生长性”的,基于文本的同时,更应该在文本中多挖掘,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在此理念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教学的重点就是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则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抓主动”
我在教学导入时以描绘西湖的美作为开端,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背诵描绘西湖的诗句,有明代杨周的《苏堤春晓》,有清代田庶的《西湖柳枝词》等,在这么多诗人满怀情感的诗篇中,最出彩的应该是宋代的苏轼,苏轼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之前就接触过他的《水调歌头》《题西林壁》,所以学生在介绍苏轼的生平时,更关注到苏轼与西湖的渊源:两次到西湖做父母官;将西湖认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疏浚西湖,利用淤泥建构苏堤等,通过自己主动学习的方式了解到苏轼与西湖的关系和难以分割的情感,来走进他的诗歌。而且在理解课题中的“醉书”时,学生刚开始都认为是苏轼在喝醉酒的前提下,写下了这首诗,我并没有马上否认,而是打上了一个“?”,通过对于诗意的整体感知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理解的错误进行纠正,那是苏轼因雨而醉,因景而醉。通过这样的主动学习,让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重感悟”
苏轼的这首诗,他抓住了下雨的整个过程中最精彩特征进行描绘,四句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情中感悟!所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找最打动他们的一副画,并说清理由。以下是小组合作交流片段―
生:我们小组喜欢的是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从“翻墨”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师: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翻滚涌动 云翻墨滚。
师: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注意一下字形,诗中什么遮什么?
生:乌云遮山。
师:那这乌云遮住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来势汹汹的黑云都来不及遮住山头,一场雨就来了。
师:真是“风雨欲来风满楼”啊!
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找到苏轼看到的“云”、“雨”、“风”、“天”四副画面,感受到“云如墨”、“雨如珠”、“风卷地”、“水如天”的急速变化,通过引领他们去发现感悟表达,探寻深藏于画面中诗人的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三、“共识、共享、共进”
教学一首诗,我并没有只停留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反而我更注重将学生接触过的诗篇或与本诗有关的诗篇穿插地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以下是我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断一】
师: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有了“忽”这个字,立刻给我们一种意料之外,很惊叹的感觉。
【片断二】
师:你们喜欢苏轼的比喻吗?
生:喜欢啊,我们从“跳”字中可以看出蕴含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师:苏轼本人也非常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师: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
在学生分析完每一句的精彩过后,我都用一句诗进行了总结,比如说最后一句的“望湖楼下水如天”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呼应;对于对“醉书”的理解,我用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做批注……
我还选择了苏轼的另一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寻找两首诗的异同点,来感受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学的是诗,悟的也是诗,让学生整个沉浸在诗意中感受中华诗歌的魅力!在教学中我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篇6
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但替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更是一种崭新教育理念的体现。但如果使用不当,将会造成很多弊端。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必须掌握一定的使用方法,让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明显突出。我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是非常值得其他教师借鉴和反思的。下面我就来简单谈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教师
我为什么要说多媒体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因为我在工作中发现,有的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把自己给忽视了,他们只想到的是反正所要教学的内容已经播放给学生看了,用不着再去给学生讲解。其实,播放出来的知识一闪而过,学生能记住多少呢?像这样的课学生根本就没有多少收获。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要以为多媒体能帮助我们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它只能帮我们把某些抽象的东西直观地显示出来,而在各个知识点上还是要我们老师给学生加以讲解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课堂效果才会明显。
二、设计教学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们使用多媒体上课离不开课件,这个课件相当于我们平时所写的教案。但把课件和教案相比,有大大的不同之处。平时我们所写的教案只是文字,然而课件除了文字之外,还有资料、图片等。例如,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首先要设计关于这首诗的资料,然后设计这首诗的背景图片或动画录像,同时配上相关音乐,最后设计诗句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有条有理、形象直观、轻而易举地学习古诗,理解古诗。所以,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的图片,配上美妙的音乐,这样学生才能直观地理解知识,在美妙的乐声中记住知识。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自然实验课应注意的问题
有的老师上实验课,为了给自己减少实验操作的麻烦,就使用多媒体进行实验课教学,当然是可以的。不过,在使用多媒体进行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个问题:老师不只是专门播放课件给学生看,更不能怕麻烦,而是要带领学生,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操作。我也曾经教过几年的自然课,知道自然课中的实验课是比较多的,据我的实际经验来看,学生对教师亲手演示的实验和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实验,更感兴趣,而且印象比较深刻。
篇7
众所周知,不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大都具有简短精炼、平仄有序、风格明朗等特点。对于古诗词来说,之所以千年流传,首先就在于它的韵律美,也正是因为这种韵律美才使得古今的文人墨客大都爱拿古诗词作文章。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美,这样教学才能逐渐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爱上我国的诗词歌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敬亭山。在教师导入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自读古诗,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教师鼓励学生按照学过的划分节拍的方法,先给古诗标出重音与节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然后,再进行朗读。这样一来,在节奏与重音的标注下,学生们朗读得也越来越有趣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并使学生感受到了诗词所流露出的韵律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放飞想象,感受画面美
自古以来,就有诗画不分家之说,对于古诗词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其最明显的特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上,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地放飞想象,并结合诗句想象一下古诗词所描写的画面,这样教学可以使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自然浮现在学生头脑中,并在画面结合中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感悟到西湖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情感。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所流露的情感,享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时,结合诗句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教师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在此基础上,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诗人打着油纸伞漫步雨中,一切看来是那么美,那么地和谐自然。”有学生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西湖边上的美景与水里的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就这样,在想象中学生领悟到了诗词所流露出的画面美,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很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古诗词的教学上,教师主要采取了让学生结合诗意想象的方法,使诗词中所要描写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在学生的想象中也就显得更加立体鲜活,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三、巧妙链接,感受情谊美
对于古诗词来说,它不仅具有韵律美和画面美,而且由于这些古诗词大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与心声的表达,充满了智慧和情谊。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光要让学生能够会读,会想,还要让学生与作者的心境巧妙地链接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出古诗词的情谊之美,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美的享受。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时候,作为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教学的时候,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么,当由于某种原因,你的好朋友不得不离开你的时候,比如他们搬家了,或者转学等原因,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好朋友说些什么呢?那么,你知道我们熟悉的诗人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分别的时候,他又是怎样的情感吗?他会想些什么呢?这样一来,在教师的铺路搭桥下,学生对于此时诗人对好朋友的情感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深入文本,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浓情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到诗词所要表达的情谊美,进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8
我国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瑰宝,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增强原创力。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所有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来的。”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高尚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方面谈一点浅薄的见解。
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欲望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会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会尽显自己的个性。“学海无涯‘乐’作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带着浓浓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累也不觉得。因此,我认为学习诗词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个乐园中随意采撷,有滋有味地、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
二、倡导多维诗词诵读,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文,不仅能丰富语言,而且能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根据意境背
根据诗词的内容把诗分成言志诗、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劝勉诗等类,让学生分类进行背诵。当遇到能让孩子“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的教学情景时,让他们背起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言志诗;当带领孩子们观赏自然风光、游山玩水时,让他们背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杜牡的《山行》、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写景诗;当学生面对友情难忘、地久天长时,让他们背起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崔颢的《黄鹤楼》等送别诗……总之,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学生分清类别,能让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出生活的真谛。
2.结合时令背
就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背诵。依照春夏秋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找出相应的诗句,理一条线索,让学生从背诵中体会时令的变化,感受诗句中季节的优美,从而使学生们更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例如三年级学生在春天,让学生背诵《早春》、《春江花月夜》;夏赏绿荷边,让学生背诵《夏日》、《小池》;秋观黄菊时,让学生背诵《秋思》、《秋浦歌》,冬遇白雪时,让学生背诵《冬景》、《江雪》,让学生细心感受多彩的四季,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3.创设情景背
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如利用音乐、动画、图片等方法创设一定的诗境,造成特有情境氛围,促进学生背诵。同时还可以采用两人赛、小组赛、男女赛、师生赛、接龙赛、问答背等灵活且富有变化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采用灵活多变教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我们在教学时要采用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法,不求精讲精析,只求学生在快乐中能对诗词有一些朦胧理解,培养一种感悟诗词的能力。
1.多多欣赏,促进审美体验
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古诗词,营造了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它是通过语言在主体心中直接唤起审美意象的。譬如苏轼的诗就是由对“大江东去”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自然景观的审视触发起壮阔豪迈的心情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能融入诗歌的美妙意境中,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我们探索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诗词类配音动画,让学生进入到诗景里,体味诗的优美。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学生时而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
2.画演古诗,交流形式创新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把诗比做“瞎子画”。 如教南宋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化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
四、展开丰富多彩活动,唤起学生成功快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每天清早,教室里就传来了琅琅书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我班搞的一项特殊活动,每天都请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将自己学到的古诗文讲给大家听,指导大家朗读。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弘扬民族文化。
每周我都能欣赏到孩子们依据诗词的意境表现出的繁花锦绣般生动的“美”,然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将其张贴在“学习园地”栏目里。
每个月,我都要利用一节课作为“展示课”。课程以竞赛形式展开,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参赛组,教师精心准备形式多样的题目,有抢答,有必答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古诗知识。
篇9
一、目标一致同价值
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可以让学生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在群体心理中,群体成员之间的共同价值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明确一个目标,而这目标不仅局限于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学好语文,旨在创造共同的价值取向。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喜欢被尊重,若教师只是一味地自作主张,充当控制者的角色进行观念灌输式教育,那学生会更加叛逆和抵触。教师应该倾听学生们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学科的特点,结合课文和实例,在自主讨论和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结合体会客观地分享自己的结论,萌发学好语文的决心并为之不断努力。
例如,在学习课文“养花”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结合课文传达的思想来进行渗透式教育。在学习完生字、课文之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养花的乐趣”。“养自己能奋斗的花”给以我们人生启迪;“养花要摸门道”说明养花可以增加知识;“养花使人喜悦和忧伤”说明有喜有忧也是一种乐趣。此后,便可让同学们结合自己学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榜样和学习的乐趣。在倾听学生们的看法之后,教师分享自己的经验,告知学生:学习如同养花一般,需要精心呵护,在不断摸索中感受忧愁和欣喜,并不断增加见识,争取面对日常琐碎生活也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延长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二、竞争氛围活课堂
紧凑的教学安排令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体会到学习的压力,情感的日益丰富让他们的心思开始多样化,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喜欢被关注。在教学中若适度应用此种心理,可营造一个竞争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大胆分享自己的体会,在寻求认同感的同时满足学生被聚焦的需求,从而让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课文“落花生”时,文中的重点在于领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句话的内涵。在大方向确定的基础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或互相佐证,或相互违背。教师可以举行辩论赛,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许有学生会觉得在当今时代,“碰瓷”、“老人污蔑路人”等现象的发生证明:有时候,做好事反而会引祸上身。争取让学生在搜集论据和争锋相对的思想碰撞中有自己的主见,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比比谁搜集的材料多,让学生寻找相似的文章,比如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包括《小草》等励志性歌曲,在比拼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合作安排固基础
竞争氛围的营造可以活跃课堂,但合作的安排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在竞争中对手的激励作用可以让学生不断进取、弥补自身不足而奋力向前,而合作则可以帮助学生将资源更好地共享,巩固已有的基础,融入集体的生活,更加积极向上。语文的教学主要集中于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有助于将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保持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维持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习的热情。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98-01
当下,外出打工的农民日益增多,农村小学中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父母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沟通交流的缺乏等导致留守儿童在情感、心理成长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诵读《论语》《三字经》《千文字》《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美文,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农村小学教育实践,谈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做法。
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经典美文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因此,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美文,为学生诵读经典美文搭建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拓宽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改掉不良的言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前,有的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言行,如在说话时习惯使用粗俗的语言,在校园里看见老师却假装没看见,害怕向老师问好;喜欢乱翻同学的书桌,顺手牵羊拿走同学的笔等。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言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与培养良好言语习惯、诚实做人等相关的经典美文,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美文中学会做人,改掉不良的言行。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教师在看到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时,应当上前教导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的道理。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偷拿他人的笔或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伤心。”让学生明白做一个良好公民的意义。当教师遇到不敢向老师问好的学生时,可以主动与这些学生打招呼,然后引导学生诵读“称尊长,勿呼名,路遇长,疾趋揖”,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犹如春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接受学前教育不规范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当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弥补学前教育的不足。学生都有向师性,假如教师能够自觉地在学生面前展示对经典诗文的感悟,并能够吟诵诗文,有利于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兴趣。比如,诵读诗歌《鹅》时,教师可以辅助一些体态语,做一些与诗句相呼应的动作,同时让学生进行模仿。有趣的表演,有利于学生识记诗句所描述的场景,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再如,教师在诵读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请学生欣赏梅花不畏严寒的图片,让学生在赏析古诗词中体会梅花的品格,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只有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他们才会对经典诵读乐此不疲。随着经典诵读“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也会越来越好,也就不会再把学习语言文字当做是沉重的负担。
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比如,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游园不值》等经典诗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体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诗句的美妙,同时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感悟,提高写作水平。再如,诵读《唐诗宋词》《增广贤文》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每次诵读的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经典美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这样的说明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学会明真理、辨是非,在写作文时学会合理取舍经典诗文素材。又如,在诵读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让学生懂得朋友情谊的珍贵。联系实际识记经典美文,有利于学生掌握经典诗文的含义,并在写作文时将这些经典诗文融会贯通,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写出具有个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