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05:0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科学把握课改核心,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把握,有效地实施。
1.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学生观。建立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也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的数学观。倡导数学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数学教学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 “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数学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 “学会向数学知识提问” 、“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关系内化上升为形式化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 “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思想实验。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本身的严谨性特点。为此,数学教师应充当教练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从而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学应是一种反思与体验性教学。从这个角度上讲,数学教师应当以评价参与者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强化数学教学的评价意识。在有效教学中进行有效评价,在有效评价中进行有效教学,使教学与评价形成互动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理想教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理想教学,从而使理想教学与理想评价形成良性互动。
2.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 《重构课堂》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 “六大关注”,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
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 “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 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我们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选择的,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目标陈述方式,教学目标都必须是可观察、可检验的。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 第一,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不仅教师能理解,学生也要能理解,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陈述目标,以免不同的人对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第二,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 “教师行为”代替 “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
3.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权威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学习都有不利的影响。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 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篇2
近些年来,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在我国各个省市地区如火如荼的进行,小学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一直以来,数学教育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教学课程,在新课标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已经成为了相关教学人员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分析了新课标环境下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提高数学教育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课标;教学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变化等一系列综合知识的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数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结果,更要教会学生方法。因此教育人员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所遇见的难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小培养一种全面的数学思维。
1小学数学教育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很少从本质上挖掘学生潜在的数学才能,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高校所培养的教学人才是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中坚力量,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应该在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中体现出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对数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较落后,在教学理念上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很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在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因此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经常抓不住重点,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效率偏低。
1.2数学教育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学习的观点和理念与日后的教学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可见对数学教育体系的课程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十分必要。但是从目前高校的数学教育体系来看,其课程的安排与规划存在着突出的课程比例失调、课时安排不足等问题。目前,高等院校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数学分析、几何解析、高等代数、普通物理、微分方程、数学模型、近世代数、高等几何等。这些课程通常在大学的一至三年纪完成,可见数学理论课程占据了总教学时常四分之三甚至是以上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内,学生只能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也没有学习如何做好一名真正的老师。通常会在大四进行数学教育理论以及实习的相关课程,而教育心理学、数学思想方法等课程的开设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之内,学生对教学心理和方法的掌握知之甚少,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会走很多弯路,降低教学效率。同时,分类过少、含糊不清的选修课程也是影响学生从教水平的主要原因。
2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人员的工作素质,实现新课标对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目标,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想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精髓,就一定要以同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注重尊重学生的心理,听从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积极的表达自身的相反,这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此外,这种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与与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相互一致,当学生迈入工作岗位,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才能以同样的思维和方法去教育学生,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起一种既善于思考又能够实际应用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其次,数学教育人才的合理培养和需要对现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适当的加入数学探究、数学文化、数学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充分明确数学教育的发展脉络,使其真正了解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人员所应该承受的责任。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高校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应该适当的增加数学教育心理等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在进行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对一些突发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育工作人员。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内容无论多么丰富完善,如果没有实践行动的检验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高校应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课程中,归纳并总结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梳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找到新课标教学体系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数学教育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保进 单位: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曹春艳,叶蓓蓓.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17(05):55-59.
[2]李兴东,张睿.关于数学教育学核心概念的认识与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12(02):118-122.
[3]蒋桂银.对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构建的建议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12):33.
篇3
新课标指出: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正确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因此,教师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成果。经过自己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数学作业应明确它的功能目标。
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但只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1.作业目标多元化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利率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周围的储蓄机构去调查,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学习完解直角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在房前屋后测量房子、树木的高度,设计测量被障碍物所挡住的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的合理方案,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图案来,等等。这些作业不仅能巩固深化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2.作业目标由静到动
新课标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学完勾股定理之后,学生可以测量计算旗竿、梯子的高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打下基础。如果只找些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互兼顾
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数学是其他科学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用数学,教师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要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数学”。
二、结合学生实际多探索数学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1.使数学作业尽量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
根据我校已结题的课题《农村初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成果表明: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中学七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打折、八年级学习了函数基本知识,有个学生就为自己家的小卖部设计了方案,在有限财力的情况下获得了最佳效益。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探索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
泰戈尔曾说:“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去收集整理所需的数据,然后完成作业。例如,学习了方案设计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出去春游前,通过调查、分析写一个最经济的出游方案并说出理由等。这样的作业“纸上谈兵”是永远得不出答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答案。
3.作业形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作业设计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三、公正艺术地评价作业,激发学习热情。
1.“轻视”作业结果,“重视”作业过程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教师不应以作业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作业唯一标准,应该看他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同样一个答案,有的方法简捷,有的方法繁琐,有的是学生自己动脑筋的结果,有的则是与家长合作的结果。如果给同样的评价,就有失公正,也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2.作业评价方式体现多样性
篇4
一、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现在有教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要落实新课改就必须禁止书面考。”在他们的意识中,考试是应试教育万恶的根源。其实,考试作为教师检测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本身是无辜的。错就错在我们的传统教育将考试奉为神明,将它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尺度,无限放大了它的作用。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表明,“非此即彼”、走极端的教育改革的做法终究是要吃苦头的。我们承认,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而新课标也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出台的。作为每一位教师必须用十分清醒的头脑想一想:传统教育教学绝对不是一无是处,对于旧课标,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口诛笔划。 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不抛弃,而是扬弃,要发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是我们这次课改的应有之义。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以前我们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许多课堂上所谓的教学亮点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在落实新课改的工作中,我们也同样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机智。只不过我们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以前的教育机智多数是依靠教师本身的素质,依靠教师的瞬时智慧,它的表现形式多数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临场应变和驾驭能力的突然爆发。如今,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做好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今的教育机智更多的强调教师在备课环节时应该多下功夫。见仁见智,以备课中的多变应对教学中的一变和几变,从而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由此可见,如今的教育机智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应学生的思维。所以说在教育机智上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面对如今的新课标,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更多的扮演着组织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的关系。但是在落实新课改的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牧式的角色。表现为教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甚至迷惑了前进的方向时,该出手时不敢出手。例如,一位教师在笔算乘法的教学中,新课一开始,就抛出一个例题,让学生尝试怎么计算,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教师始终袖手旁观,一个劲的让学生去思考、研究、讨论…….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仍然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试想一下,如果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能以一个学生共同学习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是不是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呢?教师的“导”要导到点子上,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正确处理处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篇5
一、数学知识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数学一向以抽象闻名,数学教材更是令学生厌烦。除了所谓的未知数x,y,z,就是三角形ABC,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好感。
事实上,数学学科是数学家活动的结果的记录。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活动的结果,完全掩盖了数学家活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人’性,其曲折、丰富及其生活意义和包含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全被湮没在符号化的概念、命题之中。若只操作这些“符号”与学生进行教学交往,它们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令学生感到厌倦。这时,教育者作为实践活动的主导者,让这些实践活动当着学生的面展开,实践知识的获得及其在获得过程中所付出的“人的意义”全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数学教师用深厚的数学基础,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来将数学教材“解释”得更美妙,生动一些。
二、有策略地进行概念教学
《新课标》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淡化数学的形式表达。例如统计,《新课标》将内容设置为统计案例,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它的思想和方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又如对导数概念的理解,《新课标》也要求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进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导数就是瞬时变化率,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显然,《新课标》这样的处理,就是把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成了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由此,进行概念教学,必须舍弃以往的形式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操作概念。“现代教学论认为,概念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它有着双层含义:概念的形式和概念的操作,即将自我认识上升为抽象的规定,同时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再现。”[1]这种两者交互式的认识过程,在学生自身并不是先天拥有的。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结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2岁至15岁左右。学生开始发展出把具体的运算应用到假设情况上去的能力,逐步地获得了具有成人思维特征的更复杂的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这些,引导学生直觉地理解这些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识,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掌握它们,从中抽象出概念的内涵,而后才能使概念成为思维中的具体,而同时应尽量避免过去那种用形式化的术语来表达这些观念,如用方程式等精心制作的言语性概念来表达。因为这种表达形式往往超越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使他们难以接受。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突破一味的精细化模式。著名的哥式塔学习理论,也称完行学派,认为学习重在对认识对象的整体把握。这对数学教学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对有些数学概念,如负数、极限、典型二次曲线等,需要首先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之后再深入到局部来认识,这样更符合人的认知方式多样性的规律。而任何概念都处理为直线式的讲解不完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对于目前所提倡的“过程教学”也有此含义。通常的过程有两种:一是概念表述顺序的过程;二是概念发生的真实过程。经过编者的处理,课本上的概念过程通常表现为顺序过程。“过程教学”的实质是将概念的顺序过程转化为概念真实发生的过程。这样一个完整、具体、清晰的逐步展示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
正面的概念知识传授之后,学生未必能立即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未必能立即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这就需要利用其他的方式继续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意识地动手,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做一做,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情趣。例如,圆锥、圆台知识教学后,可以让学生用铅画纸做规定尺寸模型,并展开评比。事实上,这些动手作业,学生如不掌握有关知识,是很难完成的。也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进行考察一些情况,并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打手机是无月租费“神州行”便宜,还是有月租费电信网便宜,写出研究报告。这个问题就需要将函数知识、不等式、分段讨论等知识融汇起来。这类问题,不仅能使概念问题具体形象化,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他们乐意去做这样的活动,并从中体会数学的意义。
三、创设概念学习的情境
任何一个成功的职业者都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数学教师也应具有教学意识。“教学意识是教师对教学的反映,是教学过程中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3]教学意识决定教学活动,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意识水平实际上确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意识的诸多方面中,基本而有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情境意识,即自然地创设学习情境,便于学生发现问题,领悟数学概念的意义。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学习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相关资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那种连珠炮式的提问,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应提倡;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提出个人的想法,切磋交流。情境意识的关键在于创设一个智力启发气氛,是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产生观念重视推理,形成一个合作的智力群体。
篇6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深处改革之中的小学教师,我的教学体会是: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数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学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设计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展开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构建新知。在练习环节生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可取,认识到生活有多广阔,数学就有多广阔。
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直观的数学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多感官参与的,是亲身经历的,师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一切都蕴含在活动中。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能否真正得到体现,课堂教学中能否真正实现互动,关键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平等。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下,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每当教师板起脸,学生就低头认罪,万马齐喑的场面,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有悖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要贯彻《课标》理念,教师必须先转变自身角色。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时时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才会真正从心底里喜欢这位老师,从而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组织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1)合理组建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四人学习小组,然后民主选举一名小组长。(2)确立合作学习目标。明确的告诉学生,四人小组在学习时要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3)完整小组学习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之前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评价的标准,以及合作的重要性,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小组成员分工,探索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间进行交流,教师适时评价。(4)要注意小组交流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有一定难度,否则学生毫无兴趣,有时还会趁机聊天。(5)要合理控制合作讨论的时间,不要在学生刚刚投入时就拍手叫停,也不要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说下去,从而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篇7
【关键词】数学 练习 技巧
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果,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得到主动发展。如我在教长方体的体积后,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练习:“请你用一块长5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个高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要求容积越大越好。”不难想像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二、开放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学生自主探索展开发散思维的练习是必要的。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能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又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自然整合,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新视野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2)“春”字共有几个?(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象这类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四、从学生的现有地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学习《小数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价格:一袋洗衣粉、一袋大米、一台电视等;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五、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如在学完加法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教师创设去超市购物的情景,呈现信息:电风扇194元/台,电吹风208元/个。提出问题:“买这两件物品带400元钱够不够?”请大家估一估,算一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多种估算方法,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到底大约应带多少钱比较合适?”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买东西时钱应该多带些,因为还可能要考虑坐车、搬运等费用,所以应把买两件物品的钱数估计得大一些才比较恰当:即194≈200,208≈210,200+210=410。老师应带410元钱。这道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的意识。
六、渗透人文思想,注重思想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数学这门课程自身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道好的习题一般都能较好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熏陶。 如学习《年月日》后,设计这样一道习题: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举行,这一年是( )年,全年共( )天。这道题的思想教育渗透恰到好处。通过申奥成功,学生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七、注意趣味性 ,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
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各类小竞赛等。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课堂创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立足于“开放创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数学卓越课堂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而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数学的主体,引导并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数学的角色中。借此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与力量,体会数学精神和文化,突出个性化教学。我借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谈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念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情感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强大作用,因此,情境的创设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首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比赛、操作、讲故事、谜语、生活经念、实践、动画、设疑等有效的方法,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探究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3+3,4+4+4+4,7+7+7+7+7,8+8+8+8…+8(50个8)。看了题目以后,孩子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兴致勃勃地把数字一个一个地加,而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
二、营造氛围,点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中心环节。
首先,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中心环节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开展有效学习活动。
其次,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对学生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称赞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教师与学生情感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这一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念、感悟思想的过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全面放手,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帮助、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关注个体差异,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必然环节。因此,教师要在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中引导不同的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念和经过的数学学习过程探究新知,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注重教学反思,完善数学卓越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有实用性的数学知识,这体现在学生能用多少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反思教学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重要环节。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每上一节课,我们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可以从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表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完美构建数学卓越课堂。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完美数学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龙明.构建实施课堂创新教育的立交桥[J].华人时刊(校长),2012,(04).
[2]董培银.小学课堂创新学生乐中学习[J].新课程(小学),2012,(08).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观念;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92-02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未来的人才需要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在对人的成长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思维的严谨性、表达的简洁性、思想方法的奇妙性等方面的培养,有着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新课改中,数学教学更引人注目,现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为背景,就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几点问题做简要分析。
一、更新观念
1.对数学课程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数学课程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学究姿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人为编造的复杂事实的应用题;与实际生活不相干的繁难几何证明题等,使学生望而却步。而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通过探究、发现、猜想、归纳得到数学原理、观点,掌握思想方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程降低了一些严密的逻辑推理,减少了大量繁琐的计算和一些思维奇特且繁难的几何证明题等,而增加了一些更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让数学更“大众化”。在新课标下,数学课程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所以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吸收人类优秀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仅限于学习数学知识本身与能解数学题。
2.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新课标下,数学教师不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与创造者。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让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活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经验和知识。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不再是教材上写什么就教什么的知识“二传手”。要有较强的数学专业知识,能够在高观点下,整合课程内容,将学术形态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形态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各种活动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课堂潜在价值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充分利用丰富的数学知识与数学修养,有意识地促成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光辉。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掌握新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成为创新的课堂的开发者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3.以人为本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与参与下,让学生自主地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力。数学课堂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用心构筑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平台,充分关注全体学生和全体学生的所有言行,甚至一个表情,在现实背景中,巧妙设置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与观点,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关注课堂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深刻体会课程标准,研究开发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一个优秀的教案既是教师一生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技巧与机智的体现,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一个教师备一堂课也许只要十几分钟,但可能用了一生的心血与经验积累为这堂课作准备。新课程理念下,成功的数学课堂不是周密细致教案的展开,也不是课前预设的实际演练,而是根据课堂现实情景、学生活动状况与情绪变化动态生成的。这并不能否认课前的预设的重要性,恰恰恰相反,课前的备课准备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围绕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习惯及情感变化状况,以灵活机智的应变策略设计教案,这样的教案是开放的,而不是一层不变的。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是要学生自己动手的,要巧妙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然而有的老师总是怕学生从中学不到知识,简单的讲解,具体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等等,结果使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归纳这一过程,使学生觉得数学远离生活,枯燥无味。数学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根据数学的特点,对数学的教学活动就必须提出相应的要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造”,展现数学的魅力,为学生呈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努力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古代的数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它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样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知识虽然千头万绪,但只要对其认真的梳理,耐心的解决,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当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定会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表面上看来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一经数学的分析便显得井然有序,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课本成为学生的开心词典
篇10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做过这样的理解,就是要立足于师生间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既能够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要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所以教学过程最优化注重效果和时间,要坚持可接受性原则。对于老师来讲,就要制定合乎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计划,要立足于学生对知识接受水平的基础上,要保证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能够使用得当。分层教学法立足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对教学进行分门别类,教学中的每个部分都要进行考虑到,包括教师的教案,老师的实际上课过程,以及学生对教学的接受程度,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分层次地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动力,使其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测验。测验前,要对学生做必要的心理指导工作,减少学生的不必要的顾虑,这样才能在测试中发挥他们应有的水平,甚至超常发挥,这样班级里学生的差距就缩小了,整体优化的效果呈现出来。
二、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1.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
通常情况下,教学要求可以分为基本,中层,发展这三个目标,相对应的也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A代表学习较差的同学,这样只要给他们简单的作业就可;B代表学习中等的学生,能够基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C代表的是学习成绩优良的尖子生,他们不仅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额外的增加学习的难度与厚度,对自己进行挑战。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属于B,A和C的学生要少一些,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并做好记录,一段时间后,根据结果,人数可以适当的增加与减少。
2.教学过程的分层
教学目标层次:对学生的成绩做出评估,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要做出“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教学方针,把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深层了解掌握并充分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做出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并加以贯穿和应用。我认为这些要分成4个单元:(1)标记;(2)理解;(3)简单应用;(4)综合应用。要求A组学生达到b,B组学生达到c,C组学生达到d。由此这样推演下去,例如,在交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式”的时候,A组要熟记加理解,并加以应用可以解决简单问题;而B组学生要理解公式的推导,C组学生要学会推导,并可以解决复杂些的问题。
知识点落实的层次:每在遇到不同的知识点的时候,对于基础知识不一样的同学要有不一样的要求:A、B组的学生,要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一一落实讲解,而对于C组的学生,就要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讲解,经过横向联系、内在分析达到广泛的落实。例如,高二必修3中算法初步中“程序框图”的教学,对A层次的学生先要对下面的程序框图能看懂输出的sum表示计算1+2+3+4+…+100的值;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会解初始值变为i=2或者循环体中i=i+1变为i=i+2时,输出的sum又是什么?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不仅要会解i变化时输出的sum的值,而且还会写出数列(已知通项公式)前n项的和a1+a2+…+an的程序框图。对于各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备案中要有着明显的定位,要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阶梯,获得共同解决问题的欲望,互相帮助,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学方法层次:如何教和怎么样学属于教学方法的中心问题。对于A组的学生要求低一些,问题难度小一些,多提问那些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同学,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C组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要求提问的问题灵活,难度大。同时,对同学的要求要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对于其他的学生,就要求老师自己灵活对待了。
练习作业的层次:对于A组的学生要以做课后练习题为主,或是做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自己做出学习心得;B组学生要布置基础作业但是要自主学习一些可以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习题,其中所占的百分比可以由学生自由分配;C组以做综合联系题为主,总结老师所说的知识难点,小结思维方法。
三、小结
由于不同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怎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也不一样。而根据老师不同的教学备案,有目的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分层次教学是教育中的一次伟大的改革,它既能满足全面的培育学生,又能针对性的教学。所以,老师必须要设计好课堂的每个环节和部分。结合分类指导和集体教学,全面地优化课堂教育,使教育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智长,王琪.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索[J].学科教育,2003,(02):36-39.
[2]周俊林.浅谈以学生为主体数学分层教学与分层考核[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127-12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