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心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20 01:2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带心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带心的成语

篇1

1、心如止水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2、云心水性

解释:指女子作风轻浮,爱情不专一;

3、臣心如水

解释: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

4、心若止水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5、心清如水

解释:犹如水般透明;

6、白水鉴心

篇2

心腹之患、操心虚患、

1、心腹之患: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出自《后汉书·陈蕃传》:“今寇贼在外;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2、操心虚患:含义是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传统成本会计;现代成本会计;比较;优越性

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成本会计的一个中心目标是计算产品成本,为对外财务报告服务。产品成本的具体含义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管理目标。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以我国会计界目前的共识来看,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等。

一、成本会计的内涵

1、反映职能: 最初、最基本的职能。

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分配、汇总,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俗地讲,这项职能就是进行实际成本的计算,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消耗如实地反映出来,达到积聚成本的目的,并用积累的成本资料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耗费和补偿价值的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

2、计划与预算职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产品的成本计划、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生产费用预算。

3、控制职能:包括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和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4、分析、评价职能。成本原则是传统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之一。在物价不变或基本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模式因其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而被各国所广泛采用。然而,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引发了传统成本会计下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大规模企业购并的出现,高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源概念的兴起,以及其他新兴经济资源的出现,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历史成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显得越来越束手无策。

二、传统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取代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因制造费用的剧增及多样化,其分摊标准若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为获得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为获得有利的原材料数量差异,生产者可能将不良质量的产品转入下一工序,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等等。

3、传统成本会计在计量模式上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对比现代成本会计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言这一模式存在着以下缺陷:

(1)取得数据的可靠性有待斟酌,尽管从表面上看,历史成本是基于历史的交易,因而是客观和可靠的。(2)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建立在受托经营责任论的基础上的,因而仅仅反映投入企业的资本的经营结果。

三、现代成本会计的思考

1、会计目标方面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目标是,在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向报表使用者传递比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更为相关有用的,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在充分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同时,以满足其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相较而言它是建立在“经营责任观”基础上的“决策有用观”。在会计目标上,现代成本会计既非传统会计的“经营责任观”,也非纯粹绝对的“决策有用观”,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2、会计假设方面会计假设是指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会计假设揭示了财务会计同其所处的不确定性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财务会计系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其客观现实基础正是环境的不确定性。现代成本会计根据环境的变化大量采用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3、会计原则方面会计原则是具体确认和计里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现代成本的会计模式就根本否定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而代之以现行成本为计价基础,它完全否定了历史成本原则。

4\定额管理职能。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科学先进的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消耗定额,主要包括: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额,有关费用的定额如制造费用的预算等。消耗定额的制定是作为企业产品生产发生耗费应该掌握的标准。但由于消耗定额服务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现为不同的消耗水平。当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时,是根据计划期内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额;当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标准时,是以能体现现行消耗水平的定额为依据来衡量的;当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而控制成本时,是根据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必须达到的消耗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

现代成本会计是顺应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它是传统成本会计的发展,它具有不同与传统成本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而传统的成本会计以历史成本为核算基础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要求。现代成本会计中,持产损益的核算是其核心和关键。在会计处理中必须强调以现行成本为基础进行,其符合当前企业经济运行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巴渠民歌;精神内涵;生态环境

巴渠民歌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新时代语境下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当前,由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承担着巴渠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之重任的主体――人,在生活习惯、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交通与信息日益通畅便捷的当下,人口的流动范围与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最为关键的是当前社会语境、文化语境和艺术生态环境的改变已经使得多年来的文化艺术传统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变异,无论是人们的意识观念、还是文化艺术所反映的内涵都与多年的文化艺术传统发生了激烈碰撞。换言之,巴渠民歌艺术在当前语境下的发展是一种艺术形态的根本性再生与转变的问题,是利用传统的艺术形式来反映新时代内涵的问题。如何对巴渠民歌的传统和精髓进行传承与发展,在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后,笔者认为一些传统观念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

一、巴渠民歌的继承与发展,未必是对其原本形态的博物馆式的珍藏

巴渠民歌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经历了巨大改变,当下的遗存应该视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为在当今语境下其生存的必然形式。民歌在各个民族、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凝聚了当时、当地人们的诸多文化气息和历史信息,是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反映。艺术形式在一定时期内的延续性是始终存在的,它的原本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以某种形式或因素存在于这种载体中。然而另一方面,历史在发展,决定艺术形式的人们的心理观念和思想意识也必然在发生转变,人们在运用艺术载体进行传播、转达思想情感的过程中,也会根据个人喜好、习惯以及文化特点对其进行适当调整。而民歌在传承过程中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也决定了它的不断变化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对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来说,其变异性是必然的。因而,试图人为地保持某种艺术的原本形态是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的做法。

艺术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形态的反映,对于形式载体本身而言,它具有着承载文化内涵的特质,折射出时展、审美取向等文化信息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因而,在巴渠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的是这种艺术形态对于人们精神生活与现实情境的反映,而不是仅仅注意其表面形态。在以往的传承过程中人们往往更为关注其形态的延续性,导致了很多“伪艺术”的状况。从表层的形式上看似乎是对其进行了传承与保护,而实际上其内涵是空洞的,未能反映出当时语境下的社会内涵与人们的心态。笔者认为,作为艺术无论在何时都必须以能够反映人的需要和社会内涵为根本出发点,在此前提下再来探讨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才更加合理,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意义的表面文章上。

二、巴渠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未必是历史精神内涵的原样复制

巴渠民歌历史悠久,折射出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等信息因素。但是这种艺术形态的活力和根本动力来自于对于人们当下精神需要的满足。因而,一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应该根据其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判断,其中能否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是决定其能否存活下去、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得以广泛传播的首要条件。巴渠民歌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巴渠地域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并形成了自身的传统。但是,这种传统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经验总结,是经过时代精神交汇与变异后的结果,并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演变和发展。时代的精神内涵在不断演变,作为一种反映人们需要和历史需要的艺术形式也必然是要不断进行演变与扬弃的,因而无论巴渠民歌的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其时代的精神内涵如何变化,都会有一些历史上的精神要素作为其贯穿发展的主线,成为它能够延续下去的主宰因素,使它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要想在千百年之后的当前语境下再现当时的原样,是十分困难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鉴于历史现象、文化语境和历史背景的不可再现的特质,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完全再现都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复活再现原来的大致形态,也不可能使其再次具有当时的生气,因为语境的变化会使得相同的事物失去原有的意义和活力。文化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充满了人性和灵气的载体形式,不可能会在失去人的因素和历史语境的情况下保持着原来的意义和价值。虽然历史精神的内涵是具体的,是始终存在的,但是在不同语境下的历史内涵又是特定的、不同的,所有的内涵都是当时语境下一种反映。因而,在传承与发展巴渠民歌的过程中,没有必要沿着一种路径对其生存的社会历史语境进行原样的保护与再现,也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内涵的再现和延续。在当代语境下对其进行再现与复活是一种追求片面的传承方式,真正的传承与保护应该立足于对人的因素的关注,然后将巴渠民歌这种艺术形式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与改造,在整合既有信息和当代人们的实际需要等诸多因素的过程中探索其后来的发展形态。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其它的一切关于外在形式的解读都不足以说明巴渠民歌的发展与历史继承问题。

历史的发展从来就不曾中断过,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如果不对历史内涵进行传承就会导致其形态的失传。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也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多种方式对其保护会更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发展。反言之,虽然历史上一些艺术形式最终消失了,但是其精神不会消失,它的因素和影子会以某种方式在其它的艺术形式中得以保留。历史总是在曲折反复中前进的,因而我们相信今天任何一种艺术成果都是在诸多的已经消失了的、未消失的其它艺术中吸取营养的结晶,是一种再组合的结果,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可以照见历史的影子。认为传承与发展巴渠民歌要保持其精神内涵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观点。

三、巴渠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未必是对其生态环境的重建

巴渠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个生态环境是否要重建的问题。很多研究者认为巴渠民歌如果失去了其原本的生态环境会难以生存下去,认为在当下需要重建这种民歌艺术形式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更要抢救一些面临消失的艺术载体形式和复活其生存的生态环境。笔者认为,对于巴渠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都未必需要重建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生存模、生存环境式都在不断变化,特别在近半个世纪,其变化速度要远远超过之前几千年。在这种状况下,复活巴渠民歌原本的生态环境和重建历史上的生存语境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几千年的变迁过程中,巴渠民歌没有消失也未保持原有的形态和内涵,但是它保持了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应该更为关注那些巴渠民歌发展中的动力问题,着力于解决那些使得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发展的现实问题。巴渠民歌始于民间、始于一些自然因素、更始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因而缺乏了人文因素的存在或者过多加入人为因素的干预都不利于它的发展。这种做法会使得巴渠民歌赖以生存的原本自然、真实、原始的生态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从而阻碍了巴渠民歌的自然发展。因而,重建巴渠民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观念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憧憬,可操作性不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作为一种艺术传承途径的探索和尝试应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取得可行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英,何元平.巴渠民歌音乐形态解析――以755首民

歌样本为案例[J].音乐探索.2008(1):43-46.

【2】陈善美.对歌――巴渠传统娱乐形式[J].云岭歌声.2000

(2):41.

【3】陈正平.神灵活现的巴渠风物传说――巴渠民间文学

研究――之四[J].川东学刊.1998(1):1-9.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终身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1-0019-04

【作者简介】马丽洁(1976—),女,呼和浩特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软件开发、高职教育

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经过50年的发展,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前进方向。在积极提倡“活到老学到老”思想的同时,我国政府更应该关注终身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全面推进远程教育的发展,为更广泛人民群众的教育提供资源。因此,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现在的远程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网站,而是一个能让学生、教师和教学单位进行互动和交流的系统和平台,需要更扎实的设备基础和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将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有机地结合尤为重要。将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入到远程教育中能够有效地促进远程教育的建设,对提高我国教育的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指依托计算机等载体,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的技术。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研发、安装并应用相关的信息系统和软件,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方式。远程教育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电视、电台、电话以及面对面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远程教育中,来自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从而更方便地学习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整个远程教育系统既可以将不同地方的学生、教师、教育单位结合在一起,又能有效地保证他们之间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对于远程教育而言,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应该是其贯穿始终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两者相加,而是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远程教育中。这里的整合不是“混合”而是“结合”,是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远程教育系统中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要求我们根据实际的教育内容灵活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效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率,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升华。

二、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积极意义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能够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1.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整合对教学形式多样性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远程教育的教师更多是一种单向的传输,很难得到同学们的实时反馈,因此,他们在设计课件时就要做得更形象更生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以方便同学理解。因此,远程教育中教材的类型往往要包含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发挥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结合无疑给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过去,教育受教学地点所限,很难实现跨国交流,而出国留学等形式也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教育资源很难实现共享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融合以后,各国的教育资源依托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知识共享网络,为世界各国渴求知识的同胞分享书籍、报刊、教学视频和课件等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使资源的共享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增强教学方案的个性化

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整合对教学方案个性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杰出成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给远程教育的建设注入最新鲜的活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建立智能导师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的采集,建立学生行为表现库,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其自身的天赋或优势,从而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这个学生行为表现库我们还可以分析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步。

4.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掌握学习的技巧,增强自学能力是学生进步的根本方式,因此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的,而远程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和便利的渠道。远程教育本身就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平台,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便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接受远程教育,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己喜欢的教师,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增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促进教学管理的自动化

传统教育中学生的管理一直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从布置、收取、检查作业到为学生答疑解惑,从维持班级纪律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一系列的任务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够使远程教育系统实现自动化管理,可以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教师只需要在远程教育系统中输入相关指令,系统就能自动地帮助教师完成布置作业、收取作业、检查作业、错题解析、测试评分等多项任务,不但能够帮助教师减少冗杂的工作量,还可以详细记录学生的课堂和课后表现,为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提供最原始的资料。自动化管理能够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整合的应用

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为Web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我们应积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整合,完善远程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1.Web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

Web的原义是指网,在信息技术中的含义为网页、网络、互联网等,是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正如其最主要的功能———信息传输所示,Web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为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分享提供高效的信息交互平台和广阔的交流渠道。Web技术与远程教育的结合能够为全球的学生带来更丰富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降低教育的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使得学生学习操作更加便捷更加有效,为人们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Web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主要表现为用户的注册与登录、网上阅读课件、完成在线练习、进行远程测试等各个方面,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Web技术来设计和完善网页内容,并通过建立数据库为学生提供课件、作业、测试等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便捷和自主。同时,Web技术还可以给我们提供动静结合的学习模式,避免网上学习的枯燥情绪。例如,在认真学习完教师上传的电子课件后还可以去视频室与同学进行讨论,将所学的内容活学活用,动态地完成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2.多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即为能够提供多种传播媒体的技术,目前主要的形式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将多媒体技术灵活地应用于远程教育中,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方式,带来更直观、更具表现力的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多媒体技术在表达上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极大地避免了教师冗杂的讲解,重复多遍却还是不被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简单演绎就可以轻松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丰富多彩且灵活多变的教学不仅为他们减少了将学习内容形象化的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对课件的理解程度,而且能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可以体现在整个远程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远程教育系统中,除了可以看到基本的文字以外,各种图片也被充分地应用于课件中的各个部分,每个实物的讲解中都有其对应的图片作为参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在学习电子课件的时候,还可以听到教师讲解的声音,配合ppt等方式将学习内容分析得透彻明晰。此外,课件中也穿插着动画、视频等更形象的表达形式,这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安全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

与传统教育相比,远程教育可以摆脱时间、地点的局限,具有教学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等优点,然而对于教育的安全性而言,远程教育却处于劣势地位。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存储于书本和教师的大脑中,犯罪分子很难窃取机密内容,对教育系统展开攻击。而在远程教育中,尤其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充分融合之后,由于网络环境空前开放,所有的信息和资源实现了共享,给犯罪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这时,就需要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者们在整合过程中加入信息安全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为远程教育的安全性提供保障。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之中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信息安全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主要应用于远程教育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对远程教育网站设置访问控制,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限制不同用户的访问内容,从而提高系统中重要文件的保密性。此外,还可以使用加密技术,可以对用户设置不同的身份和密码,防止非法人员进入,也可以对文件的访问设置密码,保护重要文件。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信息安全技术有防火墙,这是一套非常成熟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能够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智能识别,并做出限制或允许通过的决策,能够有效地防止不良信息渗入远程教育系统。比较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还有数字签名技术,它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识别身份的有效途径,在远程教育中,只有拥有正确数字签名的教师、学生才能信息,远程教育系统中的数字签名代表了信息人的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这些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为远程教育系统的顺利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1.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在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服务质量是最核心的原则。在任何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都是最根本的方向和路线。因此,提升教学服务质量、注重学生体验,提高学生满意度是我们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整合过程中,应该积极调查了解学生群体的诉求点,这里的学生并不是指狭义上在学校里学习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们,而是指广义上所有愿意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接受远程教育充实自己的人们。在整合时,要切实做好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一方面要尽量使远程教育系统做到无任何纰漏,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另一方面更要想学生之所想,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

2.创新教学系统建设

创新是改革的灵魂,在教育中也不例外,在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在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丰富教学方式,而教学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多的创新。

(2)注重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创新。传统教育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都是采取学年制,而在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后,根据此时远程教育的特点采取更灵活的学分制,不但能够突破时间上的限制,还能够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注重学历教育到技能教育的创新。传统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信息化的远程教育则更注重对学生某一技能或能力的培养,以实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为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要实现管理观念到服务观念的创新。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学校就是最权威的管理者,约束着学生的一言一行。统一的规范加上严格的要求虽然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但也可能磨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过程中,我们要抛弃管理观念树立服务观念,以学生为核心构建远程教育服务体系。

3.延伸教学服务链条

教育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以后,其服务范围也有了新的变化。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中,我们要积极扩张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链条,将教育工作做得更加完善,提供一条龙的便利化服务。传统教育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但事实上教育的产业链不只这些。从上游来看,可以增加网上招生和收费环节,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充分融合后,不但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招生宣传,还可以利用数据库系统完成招生并利用网上支付平成收费环节。从下游来看,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将各企业引入我们的远程教育系统,企业可以通过学生的资料库选拔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平台寻找自己心仪的企业,为学生的就业问题搭建平台。

4.加强教学主体交流

远程教育中学生作为个体独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造成了同学之间缺乏团队交流与合作的弊端,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整合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调节作用,努力改善这一缺陷。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与人的交流更方便更密切,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系统之中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的渠道。例如,我们可以引入视频系统为学生们创造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机会,如果不同学生的时间难以统一,我们还可以加入小视频的录制,同学们可以通过录制小视频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观看其他同学的观点视频,再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商讨,如此交互地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王岚,王连彬.流媒体技术在开放大学成人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新闻战线,2015,(4):103—104.

[2]袁松鹤,齐坤,孙鸿飞.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远程教育质量观[J].中国电化教育,2012,(4):33—41.

[3]范如永.终身学习理念下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2):34—37.

[4]冯秀彦,高强,朱昊.探讨远程教育与当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成人教育,2011,(1):83—84.

[5]国卉男.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6]祁淑霞.浅析成人远程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24—125.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教育 措施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是实践“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1]。中华民族有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诚信铸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失去诚信,整个道德体系就会动摇。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诚信更加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主要参与者,更应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一、大学生诚信层次

当代大学生诚信分为三个层次,即行为中的诚信、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诚信、信念和人格的诚信,也即行为选择层次、习惯层次、节操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显出诚信修养的不同阶段,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要从选择层次开始,进行行为选择的训练,然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习惯,使诚信成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后再进入节操层次,把诚信作为信念和人格,这样的境界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的榜样。

二、大学生诚信现实表现

1.大学生在行为选择层次的表现。

在大学校园内,存在着大学生同时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导致大部分的合同不能落实的现象,既耽误了用人单位用人指标的实现,也耽误了其他同学找工作的机会。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着毕业多年不还大学期间贷款的现象,不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告诉学校,使学校和银行方面找不到人,收不回贷款。对于国家助学贷款指标的下放,银行因担心大学生的信用问题而采取消极的态度,为贷款设计复杂的担保程序,学校因对自己学生信用状况失去信心而不愿意担保,使其他贫困讲信用的学生在助学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大学生在习惯层次的表现。

大学生在平时行为中,有的有造假做伪证、浮夸伪饰、虚假承诺等坏习惯,破坏了大学生的群体诚信形象,给大学生群体诚信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在看重诚实品质的社会环境中,失去诚信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

3.大学生在节操层次的表现。

大学生在老百姓心中是天之骄子,他们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起举足轻重作用。他们在诚信修养上,如果仅停留在行为规范的层次上,这样的诚信不足以成为诚信榜样,只有进入理性层次,进入信念层次,进入人格系统的诚信,视诚信为生命,达到“诚信即我,我即诚信”的地步,才能成为真正的诚信榜样。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主的教育理念。

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和共鸣。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升素质,这才是德育的康庄大道。德育不能见事不见人,必须动真感情,充满人文关怀。高校德育课是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建立和谐融洽、平等对话的德育氛围,提升其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必须做到真正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满足其被认可、受尊重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在诚挚而热情的关怀下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要求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特点,我们应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要求,把例如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和择业诚信评价等具体行为都明确为可量化指标,由学校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进行跟踪评比后,确定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对其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记载的内容既有学生讲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不讲诚信的缺点记录。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个人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学生的榜样,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直、诚实、严谨、科学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具有坚定的敬业精神,并以此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还要注意“言必信,行必果”,从而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广大学生树起诚信的形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4.制定大学生诚信的日常行为规范机制。

根据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明确大学生的诚信规范。诚信教育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要求学生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等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从具体事情入手,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

诚信观念的确立关键在自律,但必须有刚性措施。高校要在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诚信教育制度化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激励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二是建立惩处机制,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2]。

6.完善学校诚信监督机制。

面对学校的诚信危机,学校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信用监督机制,对诚信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对诚信评价的公开、公正、民主程度予以监督,拒绝诚信教育和管理部门的“失信”[3]。我们应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保证学校诚信监督机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生诚信得分还应如实记录于其本人的诚信档案,并填入毕业生登记表,在择业时供用人单位参考。另外,还可以建立诚信档案网上公示制度,增强诚信档案的透明度和约束力。

7.形成诚信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诚信教育,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既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使青年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诚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要从学生进校起,就开始为他们普及诚信教育,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和学术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向欣.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6):86-90.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教学观念

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应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创设课堂探究气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愿望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语文,去研究语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会跳跃的弹涂,再多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三、 多媒体的灵活应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一个挑战,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所学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中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多媒体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四、合作学习模式的灵活应用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心得,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玉芹.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插上翅膀[J].2009.6.

篇8

一、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须有一双慧眼    

当今社会变革的深刻本质是信息技术与人性的矛盾运动。信息技术极大地解放了人,把人从技术工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却又将人送进了信息的迷宫。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知识信息使人目不暇接,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现代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掌握所有的信息,却逐渐被科技和网络制约。新媒体给了人们无处不可的学习机会,也给了人们时时刻刻的信息枷锁。跟不上信息的更新速度、注意力不知所措成为新媒体时代成人学习者的一大忧虑,所以成人教育知识陷人的第一个价值迷思就是:人们拼命想抓住的究竟是有价值的知识还是无意义的信息?如何在昙花一现的信息浪沙中挑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信息是什么?有人认为,信息就是一种可以被传递、搜集和处理并转换为数据的事实,对于同一则信息,不同人的不同立场会产生多样的解读。也有学者将信息定义为经过加工和处理的有意义的数据,无论是哪种解读,信息的价值都要通过传播、利用才能体现出来。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的助力,信息的传播途径更为个性便捷。只要处于联网状态,电脑、手机都会随时弹出各种消息窗口。这些内容虽然是根据主人的搜索喜好推送的,但大多仍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文化快餐。知识比信息在概念上更为丰富,它是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信息。美国组织理论家艾可夫认为,知识是将“信息变为指令”的本事,比如知道一个系统是如何运行的,或者如何让它以我们希望的方式运行。他的学生斯普基·沃特把知识看做是“可以付诸行动的信息”,比如你知道了天气变冷这则信息,当你决定是不是要穿毛衣时,信息就转化成了知识。从涵盖范围来看,信息涵盖的视角更为广阔,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信息回答的是关于“Who""Where""When""What”的问题,这些内容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多关注对事实和数据的陈述;作为步人了社会或是目标指向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学习者,他们再次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仅仅限于去掌握多少内容,而是获得“如何做”的知识,也就是真正的知识—关于“How""Why”的内容。“运输管道比识内容更重要,掌握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比知道现在的具体内容更重要。西蒙斯在其专著中这样强调。    

篇9

关键词 体育课程;信息技术;整合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教材几乎成为唯一指导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佳操作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1 体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教学模式,拓宽教

学渠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教学手段也应相应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育课堂教学虽然有所创新,要求先学后教,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仍过多存在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提前观看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模拟动作技术,使学生在课上更有积极性、目的性,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克服体育教学的单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体育室外教学同室内教学结合起来。

2 体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精细化,提

高课堂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一个新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到熟知技术动作的过程。课堂上新授技术一般由体育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模仿,然后进行巩固创新。但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要在瞬间完成,因此学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的示范动作,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不知或不敢去做练习,这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篮球行进间低手上篮的时候,学生很难把握“一大、二小、三高跳”的动作节奏,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一旦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视听工具,可以完整、准确地再现和重复动作,同时对一些复杂的动作可以调节控制速度,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还可以中途停下来分析某一动作环节,突出重点、难点,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优化学习条件,增强教学效果。

3 体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技术的传授依然依靠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与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敢说敢做,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例如,向学生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教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难完全掌握。然而,如果在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学生的大脑中就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学生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这一心理特征。

又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学做到“先练后教的效果”,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便有了较明显的效果。而且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到动作,学生间能够互相指导、互相合作,并可能拓展提高,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4 体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了体育课堂效率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生听得就比较模糊。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卡通片,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整节课下来他们都会兴致勃勃。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在给学生上武术课时,便可以把学生练习武术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教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学生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体育项目测试仪走向市场,现在很多学校已具备了这种仪器,如立定跳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仰卧起坐及握力测试仪、跑步测试仪。考核测试时将设备移到操场,测试后结果直接进入电脑保存,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一目了然,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非常方便。体育教师也便于查找、比较,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各种测试仪的使用让学生对测试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5 体育教师应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布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实施办法要求:“各测试项目的成绩,由体育教研室汇总,并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评定成绩、确定等级。为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更加科学、准确,应积极创造条件使用计算机。”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应加强有关课件制作方面的学习,提高课件制作的理论知识,尝试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特点,实用并令自己满意的课件来,而教师在自制多媒体课件过程的同时,也促使自身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另外,掌握电脑知识和技能是教师进行获取、传播和利用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借鉴同行的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创新体育教学。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影响和改进体育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体育课堂里去,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体育教学才能结出累累的教学硕果。

篇10

【关键词】中国画,书法,笔墨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画是很多代的书画家的努力探索和悉心研究的结果,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精华。中国画能够在保持自己体系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基础之下进行这种吸收和交融。

传统的中国画即使在笔墨上存有分歧,那也只是对笔墨的不同见解,笔墨因人而已,还有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笔墨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说笔墨并非一直不变的。但是这个变化是指在笔墨内的变化,不是指性质上的变化,更不是那种的所谓的“现代化”,传统的民族文化才是艺术家创造性的根基。

书法和绘画作为中国画中尤其重要的两大体系,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众多画家必须引以重视的地方。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的精神情感通过笔墨画面展现出来,书法的介入能够更好的体现画家的情感与内涵。而在当代对笔墨的理解却有一定的偏差,书法的技巧不够纯熟,书法与绘画间的的结合不够深入,这使的某些中国的画精神情感的表现的不够丰富,打动不了观众。

一、中国画创作不能脱离文化母体

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一个民族艺术上的特殊性,它是这个民族本质的特点所形成的,当一个民族的艺术一旦脱离了他们民族的文化母体,那么它的灵魂和价值也就消散了,所以说民族传统的文化是艺术家的创造性的根基。

在艺术与民族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上,任继愈这样说过“有些花在这个民族被看得很高,在别的民族就不一定,中国人欣赏兰花、、并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对玫瑰花的欣赏在西方与东方很不一样,西方提到玫瑰,不光说它颜色美,还与幸福、甜蜜的生活联系到一起,这就与中国人提到梅、菊加上耐寒、抗暴这样一些含义一样”。

“语言”问题是所有绘画都存在的问题,因为画种的不相同,所以也就造成了“语言”的不相同,造型的观念就是由语言所决定的。在西方光、色、体、面、透视等语言元素被用于油画造型,点和线则中国画的表现语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将中国画体系的价值和笔墨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进行充分认识才是中国画在世界的画坛立足的根本。

在中国画中,笔墨才是精髓,它不光包含了技巧和表现的功能,更为重要的则是它能成为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里面承载着我们民族艺术的最高境界,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中国画依靠笔墨来表达,所以说笔墨是中画的基础。当然中国画的发展也必不可少的存在着吸取其他绘画的长处和优点。笔墨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这也正是中国画特色之所在。

二、应深度把握书法和绘画精神

中国画和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两个艺术门类,他们互相促进、相依相生。不认同这个观点或者诋毁这个观点都是违背了中国书画的本质。中国画有其自身的体系,“笔墨”语言就是它的个性。其它的绘画媒介完全代替不了笔墨,笔墨在宣纸上所造成的美感无可取代的。此外中国画能够展示和表现作者的心灵,这个表现的过程依托于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手段以及独特的技法。我们要吸收融合其它的艺术来结合传统文化来发展自身,就必须掌握笔墨的表现规律,了解笔墨发展的历史,就好比龙瑞先生所说的那样,要正本以及清源。我国的传统绘画是中国画,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套体系包含了哲学基础、审美意识等方面。

若我们只是追求“创新”而不从根源上去探究,这必然会丢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变得“四不像”,从根源上讲不抛弃民族文化的立场,不丢掉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样才是“正本清源”。 线的造型方法被笔墨语言所强调,中国画选了择笔墨语言,恰好跟表现意象自由的这个目的向切合,并且线的局限性也让表现意象自由给弥补了。

在如今,提出改革传统中国画的人将“笔墨”作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所以笔墨成了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过去,人们在中国画中用来实现理想、表达境界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就是传统的“笔墨”,它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语言”工具,在如今,它甚至能够帮助我们去找到新的“语言”。

民族特性在中国画中表现的非常普遍,它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绘画。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思想对中国画都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如同一个国家的图腾或者国旗一样,它从各个层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以及精神象征。中国画的影响极其深远,它被称为是东方的绘画艺术代表,与西方的绘画统称为是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西方 “现代派”的绘画艺术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笔墨”这种高度科学概括性和独立的自由性概念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画中“笔墨”有着它特殊的难度,这种难度和其艺术性是成正比的。中国画的艺术体系正不断的发展着,而笔墨概念的内涵也必将随着中国现代画家观念的更新而发展,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在其身上正在逐步的融合。中国画必将走向世界,尤其是随着它像现代化的发展,它所具有的独特民族特征以及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更将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