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范文
时间:2023-04-01 13: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渊明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形外。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这是评价陶渊明的诗既有冲淡平和的风格,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面貌。然而更为后代文人传颂模仿的是陶渊明在诗中创造出的那种田园诗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明。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陶渊明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指的“大诗人”,他的诗极成功地达到了自然与理想、造境与写境巧妙融合的境界,浑然一体。
譬如《〈移居〉二首》中的第一首写道:
昔欲居南村,非为入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怀此颇多年,今日从兹没。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拉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里,诗人就以非常明显的理想化手笔描写现实之境,而并无造作艰涩的之嫌,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温馨柔和,令人神往,既神往诗中的生活,也神往诗本身造就的氛围。这里的虚实与形神之间都巧妙地达到和谐一致的境界。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这里用的是写实手法,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然而又从生活气息里传达出一种情境,这情景极接近于诗人本人的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平淡而充实,快乐而从容。全体既刻画了诗人与劳动大众亲密无间的关系,又写出了诗人适意而自在的生存状态。文字浅显自然,初读如风拂过树林,温软轻润而又坦荡自在;细读则如行家品茗,清凉在心又余香满口,既有情感的融入与升华,更有情感与现实双重线索的双头并进与交结,加上清淡素净的文字,愉快悠然的韵律,使整首诗发挥了诗作为诗的无限魅力。
朱熹在《朱子文集》中评说道:“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他非常准确而独到地阐释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创造过程。当然文学便是人学,任何意象皆有现实中确切的面目。同样是一首诗,有的意蕴无穷,有的文止意尽,这就反映了诗人本身境界的高下。现实形象转化成文学意象,经过诗人的思想的过滤,升华,无不带有诗人的主观体验。因此,同样的形象创造出不同的意象,这便是极其自然的了。由此观之,陶渊明之所以成其为陶渊明,就在于他的田园诗创造出了一种“冲淡、自然、典雅”的境界,这是对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最一般的概括。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的《冲淡》一则中写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闻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归鸟〉其三》: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这首诗最鲜明突出地体现了“冲淡”这一境界。“日夕气清,悠然其怀”便是一种“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境界,可遇,遇之如遇仙,超脱飘然而不能苛求与保留,只有那一偶抬头时刻里冲淡平和之气溢满胸怀,方才可能体会此种“握手已违”的境界;并有庄子“得意而忘言”的奇境。此境即冲淡。
再看《诗品》中《典雅》一则:
玉壶,赏雨柳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眼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陶渊明的《饮酒》之五与《移居》之二便形象而完美地体现了诗的“典雅”风格。其感觉是淑女侧面,美而含蓄,庄重凝重之气流露于朴实文字之间。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其自然风景营造出一种自在温暖的艺术气氛,体现出一种超脱飘洒的心灵境界,并作为“诗人的整个人格”而体现在作品中。陶渊明的田园诗做到了将自然心灵化、情感化而不露斧凿之痕而至化境,使读者在读到诗人的诗的同时,自然而然体味到诗人的人生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从田园山水到人情灵异再到感情融汇,物我化一,水融。
篇2
关键词:陶渊明 王维 田园诗 比较
引言
自古以来,田园派代表人物陶渊明一直被文人们称作是我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创作的诗作对唐朝很多诗人都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影响。长久以来,在学者们看来,身为唐朝盛世时期“田园”派领军诗人,王维创作出来的田园山水诗,承接了陶潜诗作的清腴,最终令其成为唐诗中之翘楚。[1]
陶渊明与王维同样是我国古典文坛当中田园派的杰出人物,一位是晋代时期田园诗创派之前辈,一位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领军人物。虽然这两者均为田园派当中的大师级人物,可是这两位诗人的诗作当中传达出来的田园情绪却各不相同。不但如此,陶与王关于归隐和田园诗在写作中,也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两位在隐居的态度上有着很大差别,这令两位诗人在诗歌描绘内容、写作方法以及诗作基调上都有着很多差异,因此这两位诗人的诗作里自然就体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笔者这篇文章试图就这一点来进行对比。
一、内容上的差别:躬耕生活之欢喜哀伤和赏析山川河流之闲情逸致
陶渊明隐居田园致力农作20多年,尝遍了农民生活当中的辛酸苦痛,因此产生了欢喜、愤怒、哀伤、快乐等一系列的原始感情变动。于是对情感的亲身感悟,便成为其在诗歌中体现的关键内容。最初回归田园之时,他的生活显得安定稳当,衣食无忧,内心充满了欢喜快乐的情绪,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展现了优美田园生活的状态以及自己内心体验到的快乐。[2]或是描写劳作时见到的美丽景色,和因此产生开心的情绪;或是描绘在耕地时的辛劳和劳作心愿;或是表现耕地空暇时的愉悦、怡然自乐的心绪。这些内容均是其在那个阶段所经历的真实情况,展现了醇厚朴实的情趣以及怡然自得的情绪。但是,改朝换代之后,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农田耕作辛劳,生活艰难,他从经常感觉到生活愉悦慢慢变为时常感慨生存艰辛起来,这些心绪的变化也引发了其作品展现内容的悄然改变,诗作的基调从开始的欢快逐渐变得沉重起来,“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鸡鸣”,这个时期的陶渊明已经开始尝到了艰辛的滋味,希望改变现状填饱肚子,此时耕作就成了赖以生存的必须。到“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时候,不仅贫寒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他还滋生出怨愤的情绪,甚至发展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到了这个时期,他已是一贫如洗。总而言之,他切身“参与”到田园生活中,亲自到田里耕作,从无需为衣食烦扰一直到贫寒潦倒,遍尝所谓“田园生活”中的各种滋味,由此引发了感情上的各种改变。而根植于农田耕作中的充沛情感以及固穷却要守志、绝不忘记最初信念的情操,还有每时每刻在农田边上劳作所获得的快乐心情,这些情致却成了他诗作当中展现的重点内容。
王维的确是在仿效陶诗中那类醇厚朴实的诗作意象,继续传扬其作品中包含的田园之乐,“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这首诗作和《渭川田家》都是描写乡下农家安静、优美、淳朴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这样一种生活的艳羡情绪。但是,这仅仅只是乡下农家生活场景中的一小部分,也仅仅是为人所看到的表面情况。王维只是用一种旁观欣赏的身份在农家生活,并未似陶潜那般有亲身耕作的经历,也便难有陶潜经历起伏的生活感悟,因此他创作的田园诗很难传达出类似陶诗那般的情致与深刻。陶渊明生活在乡下,从亲身经历的角度来描绘自己经历的生活场景,但是王维只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农家生活场景。所以,王维直接描述乡下景色的诗并不是很多。[3]王维用旁观欣赏者的身份居住在农家,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踏足山川河流,去自然当中探寻、捕获贴合自身想象的审美感受。如此一来,就把归隐田园和赏析山川河流融合为一体,把田园诗和山水诗融合为一体,构成了其特有的田园山水诗。王维展现的多是其踏足的大自然所见的景象,且寄情山水之中。他的足迹遍布其居住周边环绕的山川河流,所以与裴迪吟诵唱作出山水诗集――《辋川集》。王维到了中年之后,作品之中经常散发出孤独、冷幽之意象。王诗更多的是展现其纵情山水,游遍田园的归隐生活状态,较为具体地表现出其生活上热衷的事物以及审美上的追求。
二、展现手法的差别:事中有“我”、叙事抒感和景中无“我”、寄托情感于景色之中
篇3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反用古典;激昂情感
中图分类号:A14文献标识码: A
钟嵘《诗品》评价陶渊明“协左思风力”[1]9,指出陶渊明作品有刚健、激昂的一面。这一面不仅体现在《过去来兮辞》等诗文的“高蹈独善”[2]2、《咏荆轲》等诗文的“金刚怒目”[3]286、《有会而作》等诗文的“固守甘馁”[4]216,以及《行影神・神释》等诗文的“纵浪大化”[5]37之中,而且在诸如《归园田居》这样的田园诗平和冲淡的文字背后,也有所体现。在“耕也,馁在其中矣”[6]167思想占据主流的时代,在“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7]56极度注重容貌举止的魏晋时期,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等一大批诗歌里直录自己的躬耕劳作,并且直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42,这种立意和抒怀,本身就是一种不同于世风的傲骨,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用典,则更可见出陶渊明田园诗字里行间暗含的激昂情感。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诗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42
逯钦立按:“种豆南山,是即事,也是用典,表示唾弃富贵,种田自给。《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5]42笔者认为,陶渊明此诗援引杨恽故事,不但是诗人“表示唾弃富贵,种田自给”,而且更是诗人有意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种豆南山,截然不同于杨恽士大夫之流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种豆南山,以此宣誓自己义无反顾隐居躬耕的决志笃行。
关于杨恽的种豆南山,《汉书》本传这样记载:“恽,宰相子,少显朝廷(早年因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而被宣帝封为平通侯,迁中郎将。笔者注,下同),一朝[以]暗昧语言(政敌的诬告)见废(被罢官,贬为庶人),内怀不服,报会宗书曰:‘……恽……田家作苦……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卯,顿足起舞……’”[8]1246-1247这里的“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三句颇值玩味。“荒秽”为杂草;“萁”为方言词,指豆秸;秸是作物脱粒之后剩下的茎。可见,杨恽耕种的田地,是杂草丛生、残茎遍地,全不打理的极度破败景象。“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管子》),真正的农民又哪能容许自己的庄稼这样白白荒废呢?再结合“恽既失爵位,家居治产业,起豪宅,以财自娱” [8]1246的表现来看,杨恽的“须富贵何时”,不是真愿固穷;杨恽的种豆南山,更非由衷――只是不能接受自己“见废”与“宰相子,少显朝廷”的落差而对自己的“内怀不服”的一种宣泄。
对杨恽这种功名思想、世族做派、玩世不恭的种豆南山,陶渊明虽然没有直白批判,但他却以更有分量的方式,直录自己一板一眼的躬耕,以此旗帜鲜明地充分亮出了自己的相反观点。于是,针对杨恽种豆南山的“荒秽不治”,陶渊明直书自己“晨兴理荒秽”;针对杨恽草草种豆南山之后的“拂衣而喜,奋袖低卯,顿足起舞”,陶渊明直书自己“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这样对比地反用古典,以士大夫耕作之伪,明己耕作之真,于平和冲淡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强烈的坚持自然真道、坚守真实自我、与士大夫追慕名利鄙视农耕的主流思想相违的叛逆的激昂情感。《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这样反用古典,带着个性锋芒,透出激昂之气,亦可谓豪放已觉之作。
参考文献:
[1] 钟嵘.诗品(一则),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研究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颜延之.陶征士诔,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研究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
[3]鲁迅.题未定草・六(节录),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研究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研究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 论语・卫灵公,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篇4
我对所有豆类食品来者不拒很可能源于童年的饮食习惯,热爱豆腐、豆干,连零食都爱吃“一心豆干”。然而却直到最近才意外发现我非常喜欢的“毛豆”的身世!原想上网找找,毛豆除了水煮、炒豆干、肉丁之外,还有什么新奇的做法,这一查不得了,赫然发现原来毛豆就是黄豆的“小时候”!毛豆在荚果发育至八分满时采收,是为毛豆;等到荚果发育成熟,豆荚干枯了,采收到紧实坚硬的“老毛豆”,就是“黄豆”了。那么毛豆与黄豆正确学名是什么?大豆!原来小时候背各地物产,大豆、玉米、高粱……那“大豆”就是在说它们啊!
而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种的到底是什么豆?黄豆、绿豆、红豆都是中国自古有之的食物,更别提还有豇豆、四季豆、扁豆、豌豆各式各样的豆了!初读《归田园居》,可能因为发音、文字的美感,我想象的是豌豆,自从长大在啤酒屋吃到好吃的毛豆之后,忍不住幻想,嗜酒的陶渊明,会不会已经发现毛豆连荚加点盐、八角、黑胡椒汆烫之后非常非常下酒?他一定没发现,不然怎舍得放任“草盛豆苗稀”呢?怎么样也要想办法种出满山遍野的毛豆吧!
我常炒毛豆,也常做黄豆烧肉。做黄豆烧肉,黄豆要先泡水数小时。五花肉炒到逼出肥油,然后加盐、酒、酱油、冰糖炒匀上色,再加黄豆、淹过整锅食材的水,小火炖煮四十分钟即成。
还喜欢一种与黄豆相关的食材:豆豉。比如豆豉排骨。把排骨在水龙头下反复冲水去腥,然后用香菇素蚝油、酱油、酒、糖、盐、豆豉(切碎)、辣椒丁(不吃辣的可用糯米辣椒,取其香气)略腌,再加上先油炸过的蒜末、一小瓣陈皮或酸梅(切碎),进电锅里蒸二十分钟,揭开锅盖撒一把碧绿葱花……啊,我忍不住说:那香啊!
豆豉真是做菜的好伙伴,如此善于提味,炒山苏、水莲之类的野菜也对味,这时,它跟小鱼干是一伙的。据说它还能治病。那是初唐天才诗人王勃的故事。恃才傲物的王勃,这一回非但没有得罪人,还立了功!那时一位姓阎的都督,于重阳节为重修滕王阁落成而大宴宾客。王勃就是在这席间落笔写成传世之作《滕王阁序》。隔日,阎公因贪杯又感“外邪”(中医说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等从外侵入人体之病),浑身发冷、汗不得出、骨节疫痛、咳喘不已——听起来很像是流行性感冒!群医诊治,都主张用“麻黄”,但这阎都督最忌讳麻黄,说它是峻利之药,他年事已高,岂可乱用。于是群医束手。这时王勃拿出了一把豆子。他日前在河边遇见一老翁摊晒豆子。那豆子浸泡了草药汁后煮熟发酵,老翁告诉他这叫豆豉,可做小菜,下饭极好。他抓几粒放口中咀嚼,香中带甘,滋味绝佳,便掏出银钱买了一大包。王勃建议以豆豉为药,立刻引来群医讪笑,都督也觉得那土民小菜,焉可为药!不过豆豉是食物,吃吃也无妨,想不到都督吃了三天,果真见效!王勃告辞时,都督以重金为谢,王勃辞而不受,却对都督说,这是河边老翁的生计,与其谢我,何不为老翁扩大作坊,让这豆豉的制作广为流传?从此,豆豉传遍各地。我想,如果都督真是感冒,本来休息三天也该缓和些了,而豆豉——不知道阎老先生是否让厨子做了豆豉排骨或是豆豉蚵仔、豆豉鱼、豆豉苦瓜来吃?胃口一开,会好得更快吧!
我还喜欢黄豆做的豆腐,各种“家常豆腐”胡乱搭配着做,经常是冰箱里有什么配什么,有时烧鱼,也随手切块豆腐放进去同烧。在馆子吃饭时,清蒸龙虾、鱼、蟹常以豆腐衬底,我专吃那吸饱了汤汁的豆腐,尔爱龙虾,我爱豆腐。
篇5
摘 要:就其诗文本身而言,陶渊明的诗文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情况却很奇特,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不一样的状况,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度。这与陶渊明诗文的风格特征和各朝代的期待视野有必然的关系。审美风尚、接受语境、读者群体的变化,导致了对同一作家、相同文本的不同评价和接受处境。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文 接受 朝代
陶渊明诗文的接受是我国文学史中引人注目、发人深思的一个文学现象。在历史的不同朝代,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接受处境。陶渊明的人格和诗文创作皆已定型,即接受的客体基本是稳定的。随着接受环境和接受主体自身条件的变化,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陶渊明创作时的晋末宋初到元明清时代,陶渊明诗文的接受大体上呈现了拒斥和推崇的两种处境。
一、接受客体——陶渊明诗文的风格特征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更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驰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饱浸着他对自然生活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始终贯穿着他对人生、功名的思想态度和立场。陶渊明的诗文,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他以自然真淳的鲜明个性特征,形成了诗文纯朴、自然、超然、独立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文也是其审美情趣、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他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是在田园生活中通过从事诸如饮酒、弹琴、读书、耕作、和亲友叙旧、和邻里议论农事等平凡的日常活动而升华涌现的。他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不但显现在精神生活中,还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并且通过现实生活与自然的贴近来陶冶精神上的情操。他的诗到了情、景、理、事的浑融: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能够悟出之理。陶的诗文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渊明与自然的合一,是清淡的,是玄妙的,超越现实的束缚,直通人的灵魂。
陶渊明的素朴任性,隐逸的田园生活方式,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冰清玉洁的消穆人格及其自然质朴的诗风,为后人构建了一个极为清雅高洁的理想境界。陶渊明把蔑视富贵、不与黑暗污浊之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融入到了他的诗文创作中。他的诗文也呈现出平易自然、意味深远的风格特征。
二、接受主体——不同朝代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评价及其原因
随着时代的推进,对陶渊明诗文评价的主体也在改变。由于不同朝代的主流思想、文化环境和主体自身条件的变化,对陶的诗文的态度在历史中总体上呈现两种:拒斥和推崇。
陶渊明创作时期的魏晋南北朝,对陶的诗文采取拒斥的态度。当时,社会审美风尚正处于过渡时期,从崇尚恬淡、枯燥的谈玄论理,逐渐转向清新、秾丽的日常写景,随后,强调藻饰雕琢的骈文大畅。而沈约等人又提倡以追求声律美为核心的声律论。在前人重清新秾丽和时人重声韵、文采的审美风尚影响下,崇尚美文成为南朝批评界的普遍审美期待。而陶渊明诗文带有玄言诗于平淡中寄深厚的语义特征,又在一些辞藻明美的诗句中显示出与后来诗歌的吻合,不过相比其他诗人的清奇秾丽而言,又颇显质朴平易。由于与时人尚美尚奇的审美期待具有较大的距离,《文选》定他的作品为中等,钟嵘的《诗品》定他为中品。虽然萧氏兄弟及其推崇陶渊明,对其诗文赞赏有加,但仍不能改变当时公众崇尚美文的审美期待而对陶的诗文的评价。
隋朝和初唐,陶渊明诗文的地位仍旧没能得到明显改变,但原因却不同于前朝。隋朝力娇齐梁浮靡文风,却强调文学“上明三钢,下达五常”“征存亡,辩得失”“济乎义”的功用性。陶渊明倡导隐逸出世的态度当然不能得到肯定性评价。唐初文坛依然畅行南朝华丽绮艳的风气,陶渊明仍然被冷落一旁。高祖武德年间编纂的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中对陶的诗文收录甚少。
时代精神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陶渊明终于在审美期待多样化的盛唐时期被多数人青睐,诸多人争相歌咏、引述与其行事和作品相关内容。他的诗歌风格已经为唐人接受,并成为时人效仿与学习的对象,陶诗文的意义正在慢慢显露出来。李杜等人或多或少受到陶渊明诗歌率真个性的影响,而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则与陶诗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中唐而后,虽唐诗气格逐渐衰颓,但陶渊明伟岸人格力量的影响开始显现,中晚唐诗人普遍推崇陶渊明,并仿效陶渊明生活方式,于乱世中保持精神世界的独立与满足,元白等人对陶渊明人格与诗歌皆大加推崇,创作了大量效陶体诗歌,诗风或平和、或冲淡,成为流行一时的诗歌风气。可以说有唐一代摹陶体诗歌大量出现,慕陶诗也不可胜数,陶渊明的地位一跃千丈,人格得到众人景仰,诗歌也得到广泛地接受和传播。唐代是一个青春焕发、热烈辉煌的时代,崇尚弘丽富艳之美、追求个性价值是整个社会的主导风尚。唐代的政治环境极为宽松,文人多追求人格的独立与个性的自由,魏晋风度中饮酒与隐逸两大洒脱不羁的生活风尚对于唐人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出于对隐逸人才的重视,唐历代帝王也屡次下诏搜求隐逸之士。最高统治者礼遇隐士的做法,也使得与道家思想相应的隐逸风气长盛不衰。因而陶渊明的诗歌在盛唐及其以后开始得到重视,其对其态度逐渐变为推崇。
在宋代,陶渊明的诗文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其身价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诗文的接受程度已经处于推崇的境地。苏轼赞赏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黄庭坚肯定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远离斧斤趋自然的语言风格。陶渊明诗文在宋代大受推崇,原因是多方面的:宋代政治弊端日深,朝内党争剧烈,社会风云变化,许多官员经常遭贬谪,而陶的不得志而隐逸的风格正好安抚了他们壮志难酬的痛苦;宋代大力提倡平易晓畅之自然风格的古文运动,这一运动引导了重散轻骈和好平易非奇涩的创作与批评风气,而陶渊明的诗文都表现出自然流畅、平易生动的特点,与欧苏古文运动的审美指向非常吻合。宋人论诗尚“理趣”,重淡而有味。不以词采取胜的陶渊明与简要为华美、清淡为真味的宋代诗学品味极为契合。对陶诗文的欣赏,宋人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诗味,而意在品读其理趣。陶诗自然而活脱生动,平淡且寓意深远,不似玄言诗的枯燥乏味,正合宋人对诗歌的“理趣”追求,因而大受美誉。宋朝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奠定了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元、明、清,已经确定的陶渊明的地位更加稳固,对他诗文的态度达到推崇备至的处境。在元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文采,与陶诗风格正相契合,对功名的否定,对自然美景的品赏,对艺术化生活的体味,最终达到的是对自己人格、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完全肯定。所有的这一切,和陶渊明是不谋而合的。正因为如此,元代文人大力推举、称颂陶诗。明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转型时期,主要成就是戏剧、小说,但诗歌领域却异常活跃,虽然诗歌理论纷争、流派众多,对陶渊明的评价却没有分歧,一致推崇陶的诗文,并给予高度评价。明代文人不厌其烦地论及陶诗的自然、本色、平淡,说明明朝对已被前人公认的陶诗艺术风格的认识达到了高度自觉、统一的程度,并且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更加深入、细微。清代的陶渊明研究再度掀起,清人直接继承了明人对陶诗艺术价值的评价,一致标举、备加赞赏陶诗的真朴、自然,言简意丰。王国维、梁启超等对陶诗文的研究,使清代对陶诗文的理解更加全面。至此,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非凡地位得到了最后的确认。
陶渊明诗文的接受,虽然总体上呈现两种不同的处境,但究其规律是一条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主线,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闪现出其熠熠的光辉。由于接受主体自身的不断发展变化,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及其研究还在不断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友林.从著名隐士到第一流诗人——从接受美学角度解读陶渊明诗歌之接受[J].南方论刊,2006,(12).
[2]刘中文.论隋唐士人对陶渊明的拒斥[J].求是学刊,2006,(03).
篇6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06-01
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1.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1.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
2.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
2.1山的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南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
2.2水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
3.陶诗中的山水性情
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
3.1山一样的性情--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山独立无畏。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3.2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山水相依,正如仁智不可偏废。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容让。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时,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使得它拥有遇形象物的本事,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即是圆融通脱的生存方式。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水的性情始终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
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是清新自然、冲淡古朴、物我浑融、富有真趣,而且他的诗重在写心,即骨子里的山水情怀的自然流露。透过山水意境,反映出诗人不慕荣利、回归自然、关心下层人民生活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
[2]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a〕.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参见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篇7
古木扶疏,依依村落冉炊烟。
怡然,犬吠鸣,真辨忘尘言。
童孺绕唱膝下,五柳闲立舍堂边。
种豆南山,移居陌上,德馨心乐绵绵。
秋菊佳色好,但道桑麻,相思穷年。
折腰五斗谁为,丘山本性,隐逸返园田。
樊笼里,久萦双翅,怎展翩翩?
息交游,重拾猛志,书琴卧起,断曲无弦。
菜蔬有储,糯谷初熟,独斟独品芳妍。
俯仰真名士,风流魏晋,雅慕流连。
寄语尘嚣龌龊,叹乖张左世美高玄。
纵得屡罄箪瓢,寡俗禀气,难与污泥伴。
隐于大、居闹心偏远,透大化、生死孤眠。
断利名,莫系心间。赏奇文,归去有遗篇。
篇8
大家兴致勃勃地发表见解。
家长1:“去掉中间的逗号。”
家长2:“去掉‘儿童’,只留‘少年’。”
家长3:“‘每个’和‘都’不能对应‘一个’,矛盾。”
……
“答案?”
“老师你说说看。”
“老师你公布标准答案吧。”
我看了一下,觉得有些晕。再一细看,更晕。这到底是啥题呢?说不行,好像也行,说行吧,总觉得有些别扭。我竟没看出门道来。
我将这题朝一个教师群一丢。
教师1:“‘每个’‘自己’‘一个’对应有问题。”
教师2:“把‘自己将来’改为‘将来自己’。”
教师3:“去掉‘将来’。”
……
基本没人认同对方。
我将这题朝一个作家群一丢。
作家1:“‘建设人才’搭配不当,改为‘建设祖国的人才’。”
作家2:“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少年’和‘儿童’。”
作家3:“不讨论。”
……
我非常奇怪,使用百度,原题是一个小升初的选择题,四个选句,三句错误明显,唯独此句没有错误!都上了他的当!
我大笑,对大家说,真辛苦出这试题的老师了,把大家都难住了!要是早问他多好。
刚将病句搞定,一个同行问:“《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中的‘夹’怎么读?原来老师都教我们读二声,可是现在查到的是一声。”
这问题难不倒我,我毫不犹豫地答:“读一声。”
我试着解释读一声的原因:“一声有‘左右两边’意,二声指‘双层的’‘夹衣’之类。”
朋友1:“古文中读阴平。古诗中有时读去声。古代没有阳平的发音,所以没有二声。”
同行:“我还说呢,我们读那么多年,难道全是错的呀?”
刚告一段落,一个朋友跳出来。
朋友2:“不是指河流的左右两边――是指桃花林和岸之间。”
我一愣,明明是溪,何时成河了?明明是两岸,何时又成桃花林和岸之间?从小到大,头一次听到这种解释。
同行大概翻了字典:“是的,‘夹’有‘过道’的意思。”
我愣得更厉害了,‘夹’有‘过道’的意思?翻出《汉语大字典》,没找到。找《古汉语词典》,也没有。不过翻一本文字解读的书,看到有“两者之间的空隙”的说法。朋友2大概是这意思。按照他这种说法,人教版的解读就错了。使用百度,有朋友说“夹”是“沿,靠”之意。
我想,这事儿问谁能解决呢?毕竟都没见过真正的桃源洞外之景。
篇9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谥号靖节。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七万茶企敌不过一家立顿”这是中国茶叶行业不争的事实,中国茶企如何迎头赶上就看企业如何去做了,从目前中国茶行业情况看,尽管一些茶企号称“航母”或“巨头”,但从市场占有率来衡量的话,“航母”、“巨头”无疑还是纸老虎,中国至今还没有茶企可称为大企业。中国茶行业目前的确有些茶企具备一定的财力,只是现代企业的成长更多不在于财力而在于智力。让我们回头看看其他行业的一些巨头,他们成为巨头无一是凭借资金实力起家,而是充满智慧的模式制胜的结果。如希望饲料的刘家兄弟,当他们想进入饲料行业时,行业内早有一些上规模的饲料企业了,创业初期连1000元贷款都遭到银行拒绝,这样的穷小子在短短数年时间就成为中国饲料界的老大;而黄光裕17岁闯商场只有4000元资本,18年成为中国首富;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万,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6年打造出一个年收入超过70亿的巨无霸企业;小肥羊从一间火锅店开始,仅用三年时间打造出中餐业的老大;1988年,宗庆后率领校办企业借款14万元,组织专家和科研人员,开发出了第一个专供儿童饮用的营养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到第四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净利润7000多万元,完成了娃哈哈的初步原始积累。还有很多诸如史玉柱、姚良松等人物,他们的创业资金起点都远不及现在的许多茶企,但他们都成了中国企业快速成长的典范。
茶企业能否出现像其他行业一样的真正巨头,唯一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企业的商业模式,而如今市场上能看到身影的茶企业,都在沿袭着茶农卖茶的方式,在茶行业有许多企业号称自己有多少茶山、有多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普遍认为谁占有了源头谁就能够最终制胜。此外,门店的数量又是茶企炫耀的另一资本,认为“连锁全国”就是老大。这些被茶企看成是企业资本和优势的东西,其实是意义不大的泡沫,因为决定胜负的不是茶企掌握的生产源头,而在于谁真正掌握了终端消费者资源,市场占有率才是最具话语权的。此外,茶企能否快速成长壮大,不在于资本有多雄厚,而在于是否具有可复制的模式,不在于散落在各地的门店多少,而在于每个所到城市的市场占有率。现在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茶叶供过于求,剩在手里产品最多的无疑就是那些掌握生产源头最多、开的门店最多的企业,因此茶行业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笔者日前应邀再度前往武夷山,行程中见过一些经营十几年的老企业,见过一些新入行而资金雄厚的新企业,但这些企业都不具备可以快速做大的商业模式。笔者曾经很偶然地见到一家有些与众不同的小企业,那就是武夷山桃渊茗茶叶有限公司。该企业规模不大,是武夷山市前几年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但该企业所采用的模式却极具复制功能。该企业此前也和广大茶企一样,试图从多开店入手带动产品销售,很快也在各地发展了数十家门店,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种做法有很多局限,渠道发展需要太多先决条件,产品销售量上也难以快速成倍突破。对此,他们把目光投向卖场,而且以超大型城市为目标,一旦做透一个城市的市场,所带来的销量将是无法估量的。目前该企业已经把产品成功打进上海市的百余家超市卖场,茶叶进卖场货架就意味着将接受更多的产品检验检测,据悉桃渊茗公司早就为产品进大卖场而准备着,他们还总结了以往其他企业茶叶产品进卖场都失败告终的教训,在产品上和营销手段上采取全新的策略,实行了线上推广与卖场终端相结合,原产地与终端城市推广相结合等做法,在产品进入所有超市后将通过线上的推广,让上海市民快速熟悉“桃渊茗”这个品牌。
桃渊茗的做法正是现代企业占领市场的有效办法,在茶业界很少人会认为小企业能做什么大事,但事实上能够最终成为老大的一定是“投资很小即可、项目有新意、经营模式可复制”的企业,从渠道上突围、从经营方法上创新是广大茶企必须去思考的问题。一个好的模式一定是简单而又容易操作的模式,但简单的模式也需要不简单的做法,相信不久人们就会发现桃渊茗的做法“原来如此”。对中国广大茶企而言,茶行业还很稚嫩,处处充满机遇,武夷山桃渊茗茶叶无疑是中国茶企在竞争中迈出创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