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意思范文
时间:2023-04-05 15:0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唇亡齿寒的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古今成语词义差别主要因其演变情形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词义的改变
成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变有时会发生改变,我们在理解运用时不能一味拘泥古义。
1. 词义的扩大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其中的齿原指门牙,后指牙齿,语义扩大了。意思为: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其中“江”本指长江,“河”本指黄河,后来泛指江河,意思为: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2. 词义的缩小
“臭味相投”语见《醒世恒言》卷二六:“这二位官人,为官也清正,因此臭味相投,每遇公事之暇,或谈诗,或弈棋,或在花前竹下,开樽小饮,彼此来往,十分款洽。”
臭,xiù,是气味的总名,臭味相投本指双方的思想、志趣、脾气性格一致,十分合得来。现在指不太好的气味,多指思想、作风、兴趣合得来的坏人。
3. 词义的转换
有些成语因为读音的变化导致词义的转换,我们需留心。
“丧家之狗”语出《史记·孔子世家》:“累累若丧家之狗。”原句中“丧”读sāng,“丧家之狗”即办丧事人家的狗,因为主人无暇顾及而得不到食物,因而常用以比喻沦落不遇的人。《史记》中称孔子为“丧家之狗”,杜甫也多次在诗作中自称“丧家狗”。后来,“丧”音转读为“sàng”,“丧家狗”义为丧失了家的狗,因而比喻为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难兄难弟”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原文中“难”音nán。“难兄难弟”义为兄弟才德双全,难分高下,后或用于讥讽两个人同样坏。今“难”读nàn,“难兄难弟”指彼此同处困境或共过患难。现在多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必须留意它们读音的变化,清楚它们词义的转换,否则容易出错。
二、 感彩的转变
时代在变迁,成语的感彩也经常处在变化之中,我们不能一味古为今用,那样就会闹笑话、闹误会。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该词原是称赞人镇定自若、态度稳重、涵养高深。但是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呆若木鸡”的感彩发生了变化,由褒义变成了贬义,多形容一个人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
篇2
确实,孩子们的名字里面名堂还真不少,用得好的话,还是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呢。
姓氏起源,破解生命密码
一般而言“帅”是男孩,“妍”是女孩,但也有个别女孩叫“伟”。起名,往往与家长的审美观有关:“浩”“川”“宇”如长江之水,代表家人审美观较为豪放;“宁”“梓”清新如茉莉,说明家人审美方面倾向于婉约。个别孩子的名字联合了父母的姓,表明孩子是两个家庭的希望。
尤其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个姓的后面都有美好的故事,也算是乡土教材。
比如“宫”———公元前655年,晋献公要攻打虢国,就派人带着稀世名马和珍贵玉璧为礼物,要求虞国国君准许晋军过境攻打虢国。虞国与虢国本是友好邻邦,两国订有攻守同盟,但虞君却垂涎于名马玉璧,答应了晋的要求。虞国大臣宫之奇知道后连忙劝阻虞君说:“不能借路啊!虞虢两国的关系就像人的牙齿和嘴唇,俗话说‘唇亡齿寒’,失去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冻。再说晋献公是个贪得无厌的人,虢灭亡了,他还会允许虞国单独存在吗?”但虞君却鬼迷心窍一般,听不进他的忠告。宫之奇仰天长叹说:“看来虞国是注定要灭亡了,我不能等在这里做晋人的俘虏。”于是,宫之奇率领族人奔往曹国(山东定陶县西南)去了。晋灭虢之后,果然在回师途中,顺便把虞也灭掉了。宫之奇的后人,便成了宫姓。
我给孩子们讲姓氏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宫姓的孩子还感到挺自豪。之后,讲姓氏故事便成为我班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
克制惰性,激起心中的小宇宙
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性格单纯,但很贪玩,满脑子都是篮球明星。他亲昵地称姚明为“大姚”,称科比为“球神”,可惜,就是记不清该背的唐诗宋词。
考试一再失利后,他被我叫到办公室。我耐下性子,开始别开生面的训话:“孩子,你知道妈妈为什么给你起名叫泽吗?”他摇摇头说不知道。我说留个作业,回家问问妈妈,明天告诉我。
第二天,他告诉我,妈妈希望他长大能成为大人物。
我故意睁大眼睛说:“大人物能恩泽一方。老师希望自己是伯乐,不耽误你这匹千里马。伟人要不断地开拓进取才是啊!”
之后,我从图书室里给他借来名人传记,贝多芬“扼住命运喉咙”的坚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用书籍激发少年要强的心。他发奋学习,现在各门功课都很努力,成绩由一般到了优秀,正朝着“伟大”迈进!我在心里祝福他,亲爱的泽泽。
“一字师”,强化规范用字意识
我班上学生30人,统计起名字来总计涵盖了44个字(重复的不计)。这是我班的活教材,每个人负责选择自己名字中的字,帮全班同学过关,达到会读、会写(笔顺对,结构好)、会解释内涵。
语文课前,每天交流一个字,效果不错。课前,在讲台上板演自己名字的时候,每个孩子都特别用心。这些“一字师”,有的语文成绩并不好,但不会写错自己名字中的字。别人写错这个字的时候,会很不乐意,纠正起来一丝不苟,比如:“潇”字为左右结构,“胤”字先写里面再写两边,“斌”字不要多一撇……
有时候,我也将自己的名字一笔一划地写在黑板上,分解着“廉”字给孩子们看,并开玩笑说:“不会写老师名字可不行。将来我们分别了,想我了,邮递员叔叔看不懂信封上的错别字,我就收不到你的信啦。”
篇3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种语法现象在成语中也大量存在。
如“兵”,在古文中多解释为“兵器”,而不是今义“士兵”,相关成语有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厉兵秣马等;再如“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相关成语有涕泗滂沱、感激涕零、痛哭流涕等;“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煮东西的汁液”,相关成语有赴汤蹈火、扬汤止沸、斧钺汤镬等;同样“走”的古义为“跑”,相关的成语有不胫而走、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等。
三、成语中的通假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这种现象自然也延伸到了成语之中,所以正确识别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对成语的正确理解。
例如“受益匪浅”中“匪”是“非”的通假字,“图穷匕见”中“见”是“现”的通假字,“新婚燕尔”中“燕”是“宴”的通假字,“没而不朽”中“没”是“殁”的通假字,“拨乱反正”中“反”是“返”的通假字,“胆战心惊”中“战”是“颤”的通假字,“秀外惠中”中“惠”是“慧”的通假字等。
四、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但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也非常的普遍。
总的来说,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同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如“秣马厉兵”中“秣”和“厉”分别表示“喂”和“磨”,“不毛之地”中“毛”的意思是“长毛、长植物”,“一鼓作气”中“鼓”的意思是“击鼓”;“汗牛充栋”中“汗”的意思是“使……出汗”,“生死肉骨”中“肉”的意思是“使……长肉”;“席地而坐”中“席”的意思是“以……为席”,“鱼肉百姓”中的“鱼肉”的意思是“以……为鱼、肉”等。
2.名词做状语
如“狼吞虎咽”中的“狼”和“虎”便是分别作“吞”和“咽”的状语,翻译为“像狼一样……”、“像虎一样……”,“云集响应”中的“云”和“响”便是分别作“集”和“应”的状语,翻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便是分别作“餐”和“宿”的状语,翻译为“在风里……”、“在露天里……”,“南征北战”中的“南”和“北”便是分别作“征”和“战”的状语,翻译为“向南方……”、“向北方……”;“言传身教”中的“言”和“身”便是分别作“传”和“教”的状语,翻译为“用言语……”、“用行动……”。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既来之则安之”中“来”和“安”的意思分别是“使……来”和“使……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沉”、“落”、“闭”“羞”的意思分别是“使……沉”、“使……落”、“使……闭”和“使……羞”,
4.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而表示“丢失的东西”,类似的还有“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量入为出”中的“入”和“出”等。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富国强兵”中“富”和“强”的意思分别是“使……富”和“使……强”,如“正本清源”中“正”和“清”的意思分别是“使……正”和“使……清”;如“厚此薄彼”中“厚”和“彼”的意思分别是“以……为厚”和“以……为薄”,如“不耻下问”中“耻”的意思是“以……为耻”。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温故知新”、“扬长避短”、“删繁就简”、“弃暗投明”等成语中的“故”、“新”、“长”、“短”、“繁”、“简”、“暗”、“明”等词,便都是形容词用为名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五、成语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分为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两大类。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这些特殊句式在成语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里主要分析一下成语中比较常见的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句式。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式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如“何患无辞”正常语序应为“患何无辞”,“毛将焉附”正常语序应为“毛将附焉”。
在否定句式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如“时不我待”正常语序应为“时不待我”,“莫予毒也”正常语序应为“莫毒予也”。
借助“唯……是……”、“是”、“之”等标志词将宾语提前。如“唯利是图”正常语序应为“唯图利”,“马首是瞻”正常语序应为“瞻马首”,“何罪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罪”。
在介宾短语中宾语往往前置。如“文以载道”正常语序应为“以文载道”,“夜以继日”正常语序应为“以夜继日”。
篇4
向来不随便说空话的俞敏洪,“闭嘴”论的出现是他经过测算后的结果。从俞敏洪为自己做出的统计结果发现:作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2013年他投入到自己公司上的时间只有五分之一,其余五分之四的时间,都用在了对外应酬、社会活动、团队活动以及演讲上。
他之所以要闭嘴,是因为说得太多了。
俞敏洪确实说的有点多。在新东方20周年的档口,他终于有所醒悟。再不“闭嘴”,极有可能会“病”从口入——
好在钉嘴铁舌
想要走出农村,俞敏洪必须先要解救他自己。他要开口。
那时候,一个能看得见的年轻人,看不见他的未来。走出农村、走进北大如果是用连续3年参加高考换来的,俞敏洪会觉得没有比这更值的。
虽然带着与生俱来的钉嘴铁舌,但是俞敏洪必须更努力,好不容易走出去,他不能被打回原形。
最终,脸型瘦削、带着眼镜、英语专业出身、极具老师范儿的俞敏洪留校当老师。他走出了农村的包围,守住了教师的职业。
如果命运就停在这里,那俞敏洪就不会是现在的俞敏洪。
俞敏洪的人生注定是为一件大事而来的。
贫寒的家乡踹了俞敏洪一脚,俞敏洪考上了北大;北大又踹了俞敏洪的一脚,俞敏洪办了所学校。
1991年离开北大,两年一晃而过。1993年11月,俞敏洪在北京的首家新东方学校“开门营业”。13名学生第一次走进了俞敏洪的课堂,他们不会知道,他们的俞老师在不久的将来很牛逼,当然,俞敏洪本人也并不了然。
本以为离开北大,意味着俞敏洪永远离开他痴爱的三尺讲台。实际上,在新东方,俞敏洪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又过了三年的光景,俞敏洪决定要到国外去找他的朋友徐小平和王强,他心想着,他手里的大把大把的美钞,一定能把他们“骗”回国内。他们回来了,不是因为那一大把的洋钱,而是因为大学四年的热水。北大的精英都聚在一起了,强强联合,以他们各自的能力来看,就是这个意思。
你不得不相信一个人的个性、胆量还有人格,俞敏洪就是一个丰满的人。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天生会有一种自卑感。俞敏洪巧妙把自卑当成盾牌,一路披荆斩棘。他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俞敏洪拉来了有才气有能力的大学同学、中学同学,再把家族成员清理出新东方。有勇有谋的事,是外表看起来瘦削的俞敏洪干出来的事。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今天新东方从家族式到合伙人,到中国国内股份公司,到国际股份公司,再到国际上市公司的巨大转型。
再看看今天的新东方,在全国50座城市设立了57所学校、700多家学习中心、7家产业机构、32家书店,年发行图书1200万册,累计面授学员1600多万人次。俞敏洪把新东方做成了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私立教育品牌和行业领导者。
做教育是俞敏洪的理想,因为是教育打造出俞敏洪的铁齿钢牙。而把教育做到上司公司并不是俞敏洪的目标。他曾经过:“不管我有多少钱,我肯定只做教育。”到目前为止,俞敏洪说到做到。
难在火烧唇舌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出国热的火爆,是俞敏洪成功的诱因,他不会站出来否认这个说法。而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的十八所新东方学校,意味着俞敏洪的新东方正在全球覆盖。这完全是靠俞敏洪的本事。
帮学生实现出国梦想的时候赚钱不丢人,毕竟,俞敏洪在努力把梦想照进别人的现实里。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培训业已经是一片群雄四起的景象。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
新东方是长在俞敏洪身体里的,新东方出问题,就等于俞敏洪出问题。互联网冲击新东方,俞敏洪能发觉出异样来。
2010年10月左右,老友徐小平替朋友请俞敏洪去演讲,俞敏洪拒绝了。徐小平读懂了俞敏洪的顾虑。徐小平以顾问的角色给俞敏洪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直指俞敏洪要害——没有互联网心脏。俞敏洪知道,在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互联网的心脏,再强大的公司,都会“心律不齐”。
等待俞敏洪的还不止这些:
2013年,龚海燕、李勇等明星创业者进入了在线教育领域。
5月,在线教育在俞敏洪的一个公开演讲中占据了重要篇幅。
11月16日,新东方20周年庆典当夜,俞敏洪把150位干部拉到北京郊区封闭思考新东方未来的20年到底要怎么走。
11月18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教育平台问世。
11月19日,俞敏洪在《创业家》5周年年会成立现场发表了以“新东方基本上就要死”为主题之一的演讲。
12月1日左右,新东方的更换基因计划准备启动,俞敏洪打算把话说在前面。“我准备发一条微博,通知全社会:明年是我的闭嘴年。”
事情一波接一波。当初想做鸡头的俞敏洪,现在差点要当了牛后。俞敏洪心急了。
多年来,演讲给新东方带来太多的间接好处。但是演讲毕竟不是俞敏洪的主要任务。稳住舵,瞄准方向,在劈面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巨浪中开稳新东方这艘大船,在外语培训教育领域的潮头浪尖站稳脚跟才是职责所在。俞敏洪深知这一点。所以,在一些方面“闭嘴”,在一些方面“张嘴”,成了俞敏洪的当务之急。
急在唇亡齿寒
新东方经历了20年的辉煌。20年后再次起航,教育市场的天已经变了。俞敏洪用20年苦心经营的教育壁垒,随时都有可能被在线教育颠覆。“本来你想娶一个女人好好过一辈子,结果娶回家被窝还没有睡热,这个女人可能被别人抢走了。”
没错,俞敏洪的“女人”,处在被抢的境地。
在线教育是一块硕大的蛋糕,它正在以每天新增2.6家的速度激增。2004年国内网络教育市场规模约为143亿元,到2012年已达到723亿元,预计到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45亿元。
争夺蛋糕的队伍日渐庞大:早在今年8月,阿里将涉足在线教育领域的消息一度传出。时隔不久,12月4日阿里进军的号角正式吹响,祭出“直播”的大招;原本一心为剩男剩女谋幸福的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也跑去做了在线教育;学而思更名为好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大力进入在线教育领域。多贝网有C2C模式;沪江网校有B2C模式;能力天空有B2B2C模式;第九课堂有C2C+O2O模式。再加上91外教、YY教育、传课网、和君商学院在线班。甚至像有道词典、金山词霸,这些词汇工具,也正在逐步向在线教育平台转型。
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在线教育行业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
在地面教育时代,俞敏洪的新东方是当仁不让的霸主,而在移动互联时代,俞敏洪只能顺势而动。
原来新东方的成功是靠个人的勤奋努力,但是今天这种能力没法跟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未来想让新东方更加成功,俞敏洪必须更换基因,更换整个新东方的发展基因。更换基因这个坎过不去,基本上就要死。
俞敏洪不是没有互联网的基因。2013年新东方在线营收在2亿左右,而新东方线上线下整体上的营收高达60亿以上。在线教育的贡献只占到了3%左右,还是很低。
IDG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课外辅导行业规模已经达到195亿美元,而到2014年行业规模更可达325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小学的线上培训市场目前每年的份额只有3亿元人民币左右,线上和线下的市场差距已经接近千倍,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巨大的市场,有时又是陷阱。在在线教育平台上拼打,没资本根本就玩不起。
俞敏洪有强大的资金后盾,有20年丰富的经验。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大军,身经百战的俞敏洪同样受到唇亡齿寒的危机。
俞敏洪急了。机会丢失了怎么办?只能去抢回来。“下一步我也去抢,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不断改变自己。”
俞敏洪决意在这个改变的时代改变自己。他深知未来的二十年,新东方的路不好走,但是他不想眼看着一批批新生代把自己超过去,然后干掉他。
过去五年里,俞敏洪眼看着一批批新生代把老势力干掉,“诺基亚是这样,我相信苹果也会,国内传统零售企业也在遭受电商冲击,不改是死路一条,改也是死路一条,所以我现在已做好准备,宁可在改的路上死掉,也绝不在不改的路上卑微。”
俞敏洪是老,但是他不服输。
真要闭口藏舌?
2012年的夏天,俞敏洪的新东方遭遇了创业以来“生死存亡”的困难时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式调查、浑水做空评估。
2013年的年尾,俞敏洪的新东方遭遇了在线教育的洗牌。这就是商业。这就逼着俞敏洪要改革,俞敏洪身上的担子不轻。
要么死,要么活。俞敏洪选择要死也死在改革的路上。
俞敏洪要行动了。不管怎样,他都再也回不到单纯想要教学生,数钞票的日子。
线上还是线下?以方便为主、还是以体验为主?到底把方便和体验互相结合起来,还是把两者分开?俞敏洪同样在思考。稍有偏差,上亿的资金打水漂,一半的员工会失业。玩儿偏了,害人害己。
过去俞敏洪、王强、徐小平三个人锁在规则和原则笼子里的友情的时代已然过去,如今的俞敏洪从兄弟创业到独自相守,大局,兄弟再出手,俞敏洪还要自己拿主意。过去用哭去解决问题的俞敏洪,哭不出来了。
一面是华尔街要求每年25%增长的规则;一面是互联网以及新技术带来的颠覆力量。俞敏洪张嘴容易闭嘴难。
尽管2013年新东方在外界看来还不错:
浑水做空事件淡化。新东方的截至2013年8月31日未经审计的2014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新东方第一财季营收为3.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归属于新东方的净利润为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8.5%。无论是净利润还是学生人数仍在高速增长。加之以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为原型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给新东方做了一个好广告。俞敏洪的新东方,看起来还不错。
然而,把未来的新东方地面教育发展到占整个培训教育总量的60%左右,网上教育占到40%的目标,无论对于新东方现有架构还是俞敏洪自己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
更换基因是一个长期痛苦的过程。变革自己,不要指望任何人,也不能指望任何人。“天下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能挽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俞敏洪“闭嘴”论的出现,被更多的理解为准备发力的信号。
12月8号,俞敏洪发出一条微博:“艾力老师关于听力练习方法的讲课,还不错的。”“艾力”是北京新东方酷学酷教研组长。
俞敏洪的“闭嘴”宣言仍未露面。
篇5
一、厘清理念和实践的关系
先进的理念对实践活动无疑会带来良好效果,反过来说,成功的实践对理念的完善和修订又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大走访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警民关系建设的先进理念,是我们开展一系列爱民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然而,公安部以及**部长提出的大走访理念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全国公安机关,是粗线条的规划,作为一个基层派出所,面对的实际社情肯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开展这些爱民实践活动的同时,要大胆对一些理念进行深化和完善,要努力切近辖区社情民意,真正向辖区老百姓问计求策,使得大走访能访出实情,结出真果。大走访期间,我带领民警走村串寨,深入到各乡镇、社区的干部当中、个体老板中间、治安积极分子中间、普通老百姓之间,在此过程中得出了很多具体的方式方法,跟不同人流使用不同的方法,而没有死扣文件、照本宣科。事实证明,只要大方向把握正确了,采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得到的效果好得多。
二、厘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
大走访,顾名思义是要走到群众中去,走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去,发现老百姓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当地存在的实际困难以及社会矛盾源,而不是把群众请到派出所来。发现最真实的问题,发现最现实的情况,但这只是大走访的一个环节。要使得大走访出实效,还必须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大走访也就失去了意思,流于形式了。例如,在走访中,我们发现,经过2008年爆发的吉首地区非法集资风暴后,普通群众对公安队伍,对社会治安都戴有一副有色的眼镜,普遍都抱着消极的态度,为了缓解这一现象的发生,扭转群众的消极观念,树立他们对公安队伍以及社会治安形势的乐观心态,我决定组织全所民警每天上午从8点半开始,开展为期半个小时的拉练。通过拉练活动,不但提高了群众见警率,提升了队伍形象和群众信心,对犯罪分子也起到了很强的震慑作用,辖区人民群众反响较大的侵财性多发案件普遍下降,“两抢”案件几乎实现了“零发案”。找到和发现问题的所在,然后找出一个适当的方式,很好地解决问题,才是真正地做好了大走访工作的所有环节。
三、厘清近期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关系
在大走访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做一些看似非常“琐碎”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情一些人认为根本不值得去做,甚至有些同志认为超出了一个警察的职责范围。比如帮助社区居民做一些很实际的事情,比如为了调解一个很小很小的纠纷,常常花费几天的时间等等。积少成多,任何大事件都是由小矛盾引发的。我们绝对不能忽略这些小矛盾、小纠纷,万万不能以公安机关调解不好,让当时双方上法院打官司为由推脱麻烦。一个优秀的民警,善于从当事人心理出发,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心怀终极目标,要有大局观念。化解一起小矛盾,这是近期的目标,而扫除这个隐患,以免日后引发“大事件”,才是终极目的。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在调解矛盾纠纷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不厌其烦,真正为民着想为国家建设着想,具体的工作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大走访过程中,我所民警及时化解各类纠纷、矛盾多达近百起,明显地高于往年同期数据。这就是大走访带给大家的财富,无论爱民实践活动何时结束,民警的终极目标思想已经确立,从而使得全所民警在日后工作中更有大局观。
四、厘清大走访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女儿们已经接受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母女两代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后来,在女儿们遭遇到情感婚姻方面的挫折时,母亲们以“讲故事”的方式重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以此找到了与女儿们沟通的方法,也完成了文化融解。
母亲仍旧是中国式的母亲,而女儿已是美国化了的女儿。母亲说着整脚的英语,用儒家思想教育女儿;女儿们受美国教育熏陶,崇尚自由平等,倡导个人主义,能够说流利的美式英语。
女儿们不理解中国文化,产生排斥情绪,源于母亲的沟通不利。吴素云准备煮一锅黑芝麻羹和琳达的赤豆汤相比较,尽管她想比琳达略胜一筹,但她说:“这两种汤差不多是一样的。”由此昊精美认为:“这是中国式的咬文嚼字,一种措辞的技巧—这其实是在混淆某种基本概念,在中国,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尽量使之婉转,这一套我是永远也学不会的。”丽娜因圣克莱尔对中国成语不了解,对“唇亡齿寒”作出另外的解释:“假如嘴唇不复存在.牙齿当然就会觉得冷了。我想,那意思就是:一件事物的发生,常常会导致另一件事的到来,世上万物,彼此依附,互相牵连。”母亲“万事要不露声色”的策略对薇弗莱毫无用,她更倾向于美国的直爽。母亲们身在异国,即使取得了美国国籍,也还是有陌生人在异乡之感,于是借助于打麻将这种形式,倾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点点滴滴。女儿却不理解麻将背后的深层含义,把喜福会比作三K党的集会,以及电视片中印第安人出征前的典礼。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对母女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正如帕特里卡,林在谈到母女差别时所说:“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深深地感到传统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反差。尽管她们熟悉中国生活中文化的细微差别,但还是常在自己的‘中国性’与‘美国性’之间摇摆。与之相比,她们的中国母亲却不怎么被自己的中国性、美国性、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复杂性所困扰。” 二、女儿们的中国情结
四个女儿毕竟在华人家庭中长大,无意识中接受的某些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琳达批判里奇脸上有许多雀斑,瞬时,薇弗莱只觉得芒刺在背。“那是雀斑,妈。雀斑代表福气呢,这你知道的……”“是的。雀斑越多,福气越好,大家都这么说的。”丽娜虽然不相信母亲的五行说,但她留下碗底时,母亲预言,她将嫁给一个麻子。
“你将来的丈夫,将是个麻子。你碗底留剩几颗饭粒,他脸上就有几颗麻子!”她立即吃完碗底的剩饭,对隔壁脸上长了麻子的阿诺德充满憎恶。露丝遇到婚姻困境时,觉得自己的脑子越来越糊涂,成一团浆糊。她误用“黑雾弥漫”来描述“糊里糊涂”的感觉。她潜意识里认为只有中国词汇才能描述这种坠人云里雾中感觉。
三、中国的谦虚
为了帮里奇获得母亲的好感,薇弗莱特意设计了一个聚会,让里奇去品尝母亲的菜。赴宴前她反复叮嘱里奇,要赞不绝口:“饭后你一定要对她说,她烧的菜,是你尝过的最好的中国菜,要远远好过素云姨的手艺。千万千万!”因为烧菜是母亲最拿手的一招,是她的全部才能、力量、智慧的凝聚点和总表现,但里奇的行为不但没加分,反而搅了局。琳达为接见准女婿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最后一道菜是清蒸排骨和腌菜。端菜时她故意说:“哎呀,这菜不够咸,淡而无味。”她不满地摇摇头:“简直无法人口。”这是中国式的谦虚,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为螺旋型,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这番话是想得到大家的肯定。但里奇理解为是真的不好,自作主张地加酱油。他买了薇弗莱父母不喜欢的法国酒,还自顾自的连饮了满满两大杯冰镇酒。拒绝吃绿叶蔬菜、拒绝第二筷在中国餐桌上是十分失礼的。离别时他还没大没小地称呼薇弗莱父母大名龚丁、琳达。在中国,按照长幼有序的要求往往不允许晚辈直呼长辈的姓名,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不懂规矩。
四、苛刻的教育
母亲用两种方式教育女儿,一方面想让她们摆脱自己的不幸命运,独立自主,另一方面无意识地以中国传统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女儿。这是成长在美国文化中的女儿所不能接受的。她们把母亲的爱当作霸道的干涉,无法达到母亲的需要,继而反抗。可见母女之间既没有母亲们要的顺从听话,没有女儿所熟悉的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母女关系。
薇弗莱在比赛中胜出,母亲虽然高兴却说:“这次你丢了八只棋子,上次是十一个。你已经进步了。不过最好再少丢几个。”这让薇弗莱不耐烦、失望。母亲总想参与到女儿的活动中去,把女儿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她不自觉地评价、赞同或惋惜。女儿觉得个人生活被打扰,提出抗议。争吵的结果是薇弗莱说母亲是拿自己出风头、炫耀,母亲则认为女儿瞧不起自己。这导致母女关系从此疏远。而精美在弹钢琴失败后,则以和母亲作对为乐,彼此都耿耿于怀,互相揣摩对方的意思。
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
五、集体主义
篇7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师生互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进行再创造。“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自身和学生间的角色转换。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教师的地位由“主导”变为“指导”,教师的作用转化为一个“组织者”和“帮助者”。本文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前提、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课前预习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对政治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更缺乏对政治科知识的探究心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就政治课进行课前预习。为了引导学生坚持课前预习的方式,推动学生提早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上进行互动式学习作好准备。我校曾到金华一中学习过学案教学法,具体的做法是:提前由教师精心编写好学案,然后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此为导向,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预习,把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合理地延伸。
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老师根据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的问题和练习,尽量多搞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社会热点的问题(如“议一议”、“想一想”、“问一问”的小栏目),对一些简单的文字记录、整理工作,则在学案上加以明确表示。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能及早进入课堂角色,做到“若有所思”,“学有所虑”,带着收获、带着兴趣和问题走进课堂,避免了课堂学习中,学生思想注意力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同学大量的文字记录和抄写笔记的时间,保证师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性的师生互动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教学效益。课前预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自觉性,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情感和谐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采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首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在哲学教材中,讲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原理时,我撇开教材问学生:你们熟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吗?学生并不完全知晓。我利用多媒体录音给大家听了一遍这个故事的梗概,学生听得很认真,完全投入进来了。我接着提出了问题:“故事当中的甲鱼聪明在什么地方?”学生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想到了甲鱼的聪明在于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失火想到了水,又由水想到了鱼,故甲鱼就马上劝说鱼赶紧逃生。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极浓,有人提出了农业区为何禁止捕抓青蛙,松毛虫多的地方为什么要种上一些灌木和乔木等,把政治原理与身边的许多现象联系起来。之后,我又与学生们一起利用学校的网络,上网查询了“唇亡齿寒”、“洛阳纸贵”等成语的具体意思,并让学生自己分析其中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使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架起了一座师生共同探索的桥梁,情感上与学生走近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无疑,师生间亲近、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时,会自然地促进其认知需要的提升,克服和减少学生发展认知能力和扩大知识领域的犹豫和动摇,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个性张扬是师生互动的目的
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不再强调“以知识为中心”,而是强调“以人为本”,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将偏重于人文性,这里的“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指的是学生,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鼓励学生,宽容学生,让学生主动表现自己,使他们的思维变得开阔、多元,精神显得勇敢、坚强。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贯彻教学中的民主,鼓励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学生有自主的活动天地,对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具有明显的作用。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对政治原理单向性的讲授,只能让学生记住某个结论,难以形成对事物进行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很有必要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以求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互动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中硬性灌输和说教式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张扬。
四、角色转换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
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学角色转换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高二哲学的教学时间相对宽余,教学内容也适用于学生自主阐发,所以,角色转换大有用武之地。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内容时,由学生广泛搜集各种素材,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自己的其他学科知识积累,准备好教案,上讲台进行宣讲,既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锻炼了口才,锻炼了胆量。使学生能自觉地用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觉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罗曼・罗兰说得好:“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尝试角色转换法,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这些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自己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请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
五、鼓励提问、启动思维是师生互动重要方法
斯宾诺莎曾说:“教育的目的应为教人如何思考”。而创新思维的兴趣从何而来?应该从问题情境中来。因为从本质上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发展创造能力。
问题情境应源于现实生活,紧扣教材,短小精悍,且是有启发思维或激发兴趣等功能。例如,教学“量变和质变”内容时,引入如下情境材料,并提出问题。
[案例]在国庆50周年庆典中,国旗卫队走上了地毯,众所周知,地毯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消除人的脚步声。而国旗卫士们却在地毯上迈出了脚步声。其主要奥秘在于技术人员将地毯绒毛的长度,从6.5至7毫米缩短到出音的最佳值4.5毫米,并加大纺织的密度。阅兵的坦克威武地在长安街受阅,却没有给长安街留下一点“伤痕”,其原因是坦克穿上了经过辐射技术辐照的“橡胶鞋”,辐射使橡胶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
篇8
《财经》记者 温秀 方会磊 吴莹
4.58万亿元――2008年倾其一年完成的信贷增量,在2009年只用了一个季度就完成了。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此信贷增长速度亦令人瞠目;更为人注目的是,从政策层面,这一态势并无刹车的动向。
信贷的疯狂增长是缓解通缩压力、提振经济的良药,还是埋下通胀风险、侵蚀金融体系的毒药?为了完成诸多宏伟目标,未来的信贷投放还会增加到何种程度?又将对资本市场、实体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把虚火。”一位国际投行分析师断定。
“现在盖棺定论,为时尚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最近一次的信贷吹风会上表示。
信贷竞赛
4月的前20天,一些大型银行的新增贷款余额出现了负增长。一位大型商业银行高层认为,今年4月的贷款投放不会超过2月。但是,和2月一样,这也许只是各家银行在刚刚结束的3月信贷竞赛后,停下来的一次喘息。
一季度天量信贷的,就发生在季度的最后两天。
就在这两天,1月创下1.62万亿元的信贷天量记录被戏剧性地刷新,3月信贷增量冲上了1.89万亿元。
银行间信贷互换数据显示,建设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0939,下称建行),在3月末的最后两天封住了信贷投放的阀门,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01398,下称工行)、农业银行(下称农行)、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3988,下称中行)却发起了季末冲锋,月末两日平均投放贷款近900亿元,其中投放最多的一家高达1200亿元。
“在3月最后两天里,建行为了防止基层行因考量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而突击放贷,在审贷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所以,最后两天信贷投放极少。”一位资深银行人士这样解释建行被“赶超”的原因。
但另一家大行风险管理部门人士对此不以为然。他辩解称,在一季度信贷竞赛中,每家大行都未能免俗,只不过有早有晚,“我们是被迫跟随。这是个恶性、无序竞争的时代。”
历史数据显示,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巨头实际上占据了全行业贷款的50%以上,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但寡头之间,谁也不愿、不敢在这个关键时候让出市场份额。信贷投放后的经济刺激效果,是不是能使得经济复苏?这显然是一个难以预卜的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哪怕要冒风险。更不用说,四大行的领军人物至今仍有副部级的行政级别,支持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责无旁贷。
事实上,四大行中,建行在年初贷款受基础设施项目储备较多等因素,贷款发放较猛,一直领先于同业。1月时其他银行票据占比颇高,甚至超过30%,但建行只有18%的票据。
但到了3月,原本显得比较谨慎犹疑的工行迎头赶上,新增贷款近3100亿元,农行则延续了较猛的势头,新增贷款亦达工行水平;中行新增贷款2260亿元;建行则相对最少,为1700亿元。
从历史上看,商业银行有在一季度多放贷的习惯,但今年的情况则很难套用这个原因来解释。
一位国有银行公司部负责人透露,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对基层行的投放行为影响不容忽视。他介绍,除北京等个别城市,多数地方政府都对当地的银行业分支机构有考核指标,包含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市场份额等,还会定期通报,表现突出者有奖,银行因此面临一定的压力。
但来自一家国有银行地方分行的一位高管则称,今年以来,总行多次找分行开会,要求放贷,“这种声音比来自地方上的要求还要强烈”。
银行界人士一直对银行信贷竞相冲高有一种解释,认为部分企业和银行担心信贷政策突变。比如,会不会因为一季度信贷太宽松,货币当局要进行从紧的调控,甚至使用去年初的规模控制法来限制信贷,因此纷纷通过抢规模的方式,提前把本该分数年投放的贷款一步到位。
但有些意外的是,无论是国务院还是货币政策当局,这次都对巨量信贷出笼表现得十分平静和宽容。
不踩刹车
4月22日,央行召集主要银行分管信贷的高管开会。央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易纲在会上表态,从2008年11月以来,信贷快速增长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他强调央行不会搞信贷规模限制。
一位与会者转述易纲在信贷会上的话:“现在看信贷快速增长利大于弊,但究竟是稳定器还是放大器,要由时间来检验。”
按照这一定调,与会人士预计,央行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不会对信贷采取“刹车”。
第二天,央行网站全文刊发了易纲的署名文章“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印证了上述判断。
易纲称,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利大于弊,有利的方面,一是基本打掉了通货紧缩预期;二是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三是加速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四是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
与此同时,易纲称,应考虑信贷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下一步信贷投放须平稳理性。
易纲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造诣颇深,是一位学者出身的央行官员。他本人曾因较早地预言1998年的通货紧缩,并对当时调控政策的及时转向做出贡献,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位“海归”学者,变身为央行货币政策司的司长,并于2007年升任央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他的著作《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首次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一个当时全球关注的问题,即中国货币为何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却未导致严重通胀。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并非央行的独立意见。此次易纲分析的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好处,一定程度亦可代表高层的态度。
比起个位数的温和通胀而言,意味着企业生存困难的通货紧缩对宏观经济而言,感觉更加令人痛苦。而在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的时候,通胀的压力要远远小于通缩。另外,一位国有大行风险部负责人亦分析,如果信贷投向基础设施等行业,未来将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事实上也能起到抵消通胀的作用。
信贷快速增长对稳定资产市场则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股市从去年底不到2000点开始起步,至今已经涨了600点,涨幅近30%。“现在中央觉得有点泡沫要比没有泡沫强。”一位国际投行中国区研究部负责人分析。
加速企业存货周期调整,则希望是信贷投放刺激实体经济获得的效果。按照易纲原文,意指“如果企业尽快结束去库存化行为,使存货进入正常状态,将有利于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周期的调整”。
在“防风险”的基础上“保增长”,是去年11月以来,国内银行业信贷投放的主要基调和基本目标。不过,与防风险相比,保增长更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与国外处于“惜贷”状态的众多“僵尸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热情投放,使得市场和民众感到有些迷惑的同时,的确“未过多感到经济危机风暴之残酷”,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信心。
更深一层的意思则在于,无论是1998年还是2003年的经济低迷期,经济刺激和振兴计划的最终结果都是等到了又一轮高速增长,如果在延缓痛苦的过程中,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外需再回升,中国岂不是成功实现了熨平经济周期的调控目的?
“银行的经营业绩与经济周期休戚相关,要控制不良贷款大幅反弹,必须防止经济过度恶化,所以支持经济发展,银行义不容辞。”不止一位国有银行高层向《财经》记者分析银行与企业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
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初现回暖迹象。从较为微观的层面看,今年一季度,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行业生产指数等在内的经济指标已呈现积极变化。其中,该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增幅比去年同期和第四季度分别加快4.2个和6.4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由去年同期下降4.4%逆转为增长87.7%。
但这是复苏的迹象,还是形成经济周期的W型底,意味着新一轮的经济下降通道,至今各方对此争议不绝。
美联储理事、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W. Fisher)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美国相比,中国企业信贷需求对于利率政策敏感度低很多,中国政府可以非常精确地控制信贷扩张的规模与方向,在微观层面的干预可能是可行的。但是,政府项目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问题,因此要担心的是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另一种暗流
事实上,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银行业、监管当局包括货币当局诸多不愿透露姓名的中高层人士,却都对当前信贷投放的效率、效果、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乃至蕴藏的风险,表示了种种忧虑。
“这样的经济刺激计划固然好,但会不会扰乱了经济周期自身的调节功能?经济低迷的最大贡献就是实现优胜劣汰、结构调整。”一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表示。
从更微观的层面观察就会发现,“各地在‘有保有压’政策实施过程中,‘保’有余而‘压’不足,部分地方小产能上得很快,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未得以淘汰,库存压力上升。”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如此直言。
以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中国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以上。但钢铁行业的社会库存在去年12月降至谷底后,由于开工率恢复过快,库存再次上升,今年1月至2月钢铁行业库存增幅达到86%。3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跌至97.6点,比2月上旬高点下跌10.7%。
信贷激增无疑对银行风险控制提出了挑战。“如果说1999年是信贷风险控制元年,那么今年才是对中国银行业风控水平的一次真正考验。目前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全都放松到了极点。”深谙情况的一位大行信贷管理部门人士直言。
就在易纲讲话一周前的4月15日,银行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召开。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特别强调了要“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直言贷款高速增长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管理弱化和不审慎行为在积聚新的风险。这次内部会议的内容很快在业内广为流传,被认为是相当中肯地分析了信贷快速投放之“弊”。
刘明康表示,一季度信贷投放多投向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和地方投融资平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货币当局官员亦表示,此类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接近70%。这虽然缓解了外界对过快的信贷投放将在未来形成过剩产能的担心,但这些地方项目的风险又成为新的忧虑。
“部分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负债率极高,举债速度还在加快,但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在经济下行期财政收入锐减。目前体制条件所限,银行也很难对地方政府真实的财政情况进行评估。但过度负债的结果必然是透支未来。”前述国有银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首先来自于项目资本金缺口风险,目前普遍存在资本金“不到位”和“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先前,监管部门对于部分经发改委立项、政府同意的项目,表示可通过搭桥贷款形式筹措资本金,甚至发改委正在筹划降低某些项目的法定资本金要求,已充分说明资本金缺口问题之严重。
近年来地方政府多用土地作为资本金,一直存在争议。曾任央行行长的现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出席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就表示:“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让收益做资本金或者担保,有些外国金融机构是把这个作为关注类贷款来看的。”
贷款挪用也成为监管当局关注的风险点。受访的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贷款挪用是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顽疾,这轮信贷投放中,不少基层行都承受了极大的信贷投放压力,因此流动资金贷款挪用、贷款挪作用于开具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或是将贷款用于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等现象,屡有发生。
篇9
百炼成精,在中国本土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朱新礼,以五张不同肤色的面孔,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精彩战例。
9月9日,刚刚雨后的北京顺义区北小营镇,经历了一轮全国性风暴中心的汇源总部,有些略显平静。在接待过几拨记者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常态,在车水马龙的喧闹中,细心的人会发现路边的树叶已经开始斑驳泛黄。
汇源集团新闻发言人曲冰对本刊记者的采访要求温和而坚决地拒绝了:我们能说的,都已经公开宣布了。限于法律规定不能说的,现在也不能说……
奥运之后的北京乃至中国最吸引眼球的经济事件,莫过于汇源果汁以179.2亿港元的高价卖给可口可乐公司了。这个交易额创造了外资企业并购国内企业新纪录的重大事件,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神秘色彩:
先是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宣布;
然后是朱新礼的神秘消失;
再是对并购事件的三缄其口;
最后是新闻会后闪烁其词的矛盾语言……
然而,抽丝剥茧,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的这一并购案冲击波的背后,一圈一圈的谜团被慢慢解开,其中蕴含的悲喜因子,也自然毫无遮掩地袒露了出来。
1.隐士:传言满天飞,安能辨我是雌雄?
9月3日,香港联交所,被反复折腾的股民们被一纸公告吸引了:代号为1886-HK的汇源果汁集团突然宣布停牌。作为内地果汁市场的领导企业,汇源的一举一动,牵引着香港股民们的心。
旋即,又一纸公告打破了死气沉沉的平静: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将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若交易完成,汇源果汁将被撤销上市地位!
这一突如其来的惊人消息如冲击波一样迅速蔓延至全球。在一天之内成为业界最主流的话题,24亿美元的并购交易金额,是迄今国内食品饮料业最大的一起并购案,并超过了2004年底联想并购IBM的交易金额。
短短几天之内,事态的发展似乎如共振效应的层层叠加,累积起越来越沉重的能量:
先是网民集体抵制收购。在一份调查中,逾23万网民投了反对票,占参与调查总数的近80%,一位网民甚至宣称:如果汇源不卖给可口可乐,我今后喝果汁只喝汇源;如果汇源卖给可口可乐,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喝汇源果汁;
接下来,国内多家企业商讨商务部反对收购,理由是“可口可乐和汇源合并之后,将垄断一半以上的渠道,加上可口可乐的财力支持,其他企业基本没有生存空间”。这些企业还提出了替代方案:如果汇源确实要出售,应当将汇源果汁的品牌、净资产等分拆拍卖,由国内企业参与竞拍。“这回真的是唇亡齿寒了!”一位饮料公司老总表示。
一片喧嚣声中,法律界人士提出:商务部是否最终审批通过尚是未知数,因为涉嫌垄断。这个论断,为扑朔迷离的并购未来更添上了一笔重重的问号。
然而,9月6日,突然消失了三天的汇源集团掌门人朱新礼又突然现身,在营销分析会上面见了部分媒体。面对外界质疑,朱做了几点说明:
1.卖掉汇源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具有六大好处。第一,让中国政府有更大的筹码与美国谈判。因为此次并购需要中国政府审批;第二,作为可口可乐历史第二大投资,而且是在股市的低谷进入,会让美国对中国刮目相看;第三,表明可口可乐对中国的未来更有信心;第四,汇源可以打入可口可乐的全球采购系统;第五,对国家、人民、自己及他人都有好处,是多方共赢;第六,汇源员工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和机会。
2.企业家把企业当儿子养,当猪卖,是实实在在的市场行为。
3.自己的未来梦想是向果汁产业的上游发展,经营果园和水果加工。
4.品牌没有国界,不应该动不动以民族大义责人。
5.商务部对此次并购审批通过与不通过,自己都会感到高兴。
营销分析会后两天,又一个惊人消息曝出:朱新礼出售汇源实属无奈,因为此前汇源的股东达能、华平基金和朱新礼曾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备忘录,约定三方将一起捆绑转让股份。在对方报价之后,三方将一致行动,当有一方反悔时,反悔方必须承担相应损失。
根据这个计算,可口可乐对汇源是股价溢价三倍收购,报价高达12.20港元,朱新礼如果不同意出售汇源,对达能和华平基金的补偿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接近朱新礼的人士称,备忘录是英文书写的,朱新礼对当中的关键条款并没有领悟清楚,特别是其中的惩罚性条款,同时签订备忘录也没有告诉家人。
旧疑未消,又添新问。朱新礼的高价售卖,难道真是另有隐情?
坊间人士都清楚,长期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朱新礼有太多机会出售汇源,但却一向高调挂起“中国品牌”的大旗。奥运前夕,朱新礼就豪迈地表示:“奥运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商机,更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的舞台。我们应借机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更加认可中国品牌。”在面对汇源果汁与“两乐”同台PK的担忧时,朱新礼一如地慷慨:“汇源要做的,就是向‘两乐’看齐!”言犹在耳,汇源突然易主。其间的变故,实在让人思索。
即使“捆绑说”是真的,但朱新礼是确被蒙蔽暗算,还是有意为之在被外界质疑时以苦肉计博取同情?以朱新礼之精明,似乎后者更为可信。
作为香港上市公司,严格的监管使汇源不得不三缄其口。但土生土长的中国商人文化,却又让朱新礼不得不闪烁其词,示敌以弱,示众以难。此时,朱新礼更像一个高明的隐士,我自乘云去,一任众人猜度。
2.江湖豪客:乐善好施成就霸业
商人绝不可能与隐士划上整齐的等号。隐士朱新礼的前身,其实更是一个叱咤风云大碗喝酒的江湖豪客。正是这种豪迈奔放的性格,使汇源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厂,在中国市场一路过关斩将,登上了内地果汁饮料的头把交椅。
1992年,正担任山东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的朱新礼做了一个大胆而意外的决定,接手当地一家濒临停产的水果罐头厂。
此前当过多年村长的老党员朱新礼,厚道,认真,没有架子,更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沂蒙山的果农卖果难,生活艰难,于是,“身体好,精力也旺盛”的朱新礼希望通过生产果汁,解决乡亲们“卖果难”的问题。
创业之初的山东淄博汇源果汁厂所做的就是收购当地的水果,然后在罐头厂榨出浓缩果汁,出口国外。朱新礼与德国一家浓缩果汁设备供应商达成补偿贸易协议,并通过“远期信用证”的融资方式,引进了当时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的浓缩果汁生产设备。后来,又辗转从德国高薪请来了食品行业的工程师,专门帮忙把关工艺、化验和检测,后来老外们再也不愿意呆在沂蒙山区里,为了解决人才、技术、辐射面等诸多问题,1994年9月,朱新礼带着20名员工在北京顺义县安营扎寨。
在当时还荒凉的顺义县,朱新礼与离乡背井的员工们一块儿吃员工食堂,一块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外出住100元以下的宾馆,他甚至还改编了一首歌《咱当兵的人》来鼓励员工:“咱汇源的人,有什么不一样,自从离开了家乡,就想干出个样……”虽然他自己晚上望着对面山坡和深邃的天空,也不知所措。
在江湖大佬朱新礼的恩义感召下,汇源员工们在很多年内的“程序”都是,早上6点起床,白天生产销售,晚上开会研究推广方案,凌晨三点睡觉。
到2000年时,进京6年的汇源果汁已经悄无声息地占领了北方市场,销售额10亿元,利润上亿元,成了国内果汁行业的老大。
登上江湖大哥地位之后的朱新礼,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辐射其热心、仗义。在中欧管理学院读EMBA的时候,朱新礼是班长,同学中就包括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当郑俊怀因MBO惹祸入狱时,朱新礼感慨,需要钱为什么不早点说出来,“我们都可以帮他”。言毕,潸然泪下。
汇源与德隆的合作盛传于世。据说初次见过朱新礼,一起只呆了三天后,唐万平就铁了心要和朱合作。后来朱新礼听说,原来是因为唐万平看到朱新礼脚上穿着一双破洞的袜子,“老朱也是很大的老板啊!”
而后被问及和德隆分手后的感受,朱新礼语音凄然:“其实挺难过的,毕竟合作过一场。”他说,他依旧记得,在上海和唐家三兄弟一起喝酒,每个人都酩酊大醉的场景。
行走江湖,朱新礼以其古道热肠,赢得了朋友和市场的一次次追捧与认可,也赢得了汇源的一次次升腾。
3.悲凉剑客:内忧外患萌生退意
商业江湖有豪放的一面,也有悲凉阴诡的一面。事实上,正是日益严峻的数据和形势让朱新礼感到江湖的悲凉。正因为此,倾注了16年心血、并被认为极度看重控股权的朱新礼,会在谈判时间不到两个月之内,突然放弃汇源旗下上市公司,萌生退意。
2007年2月上市募得资金以后,汇源在业务扩展方面诸多不利,并没有交出符合资本市场期望的答卷。2007年,汇源果汁上市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销售成本增长22.8%,虽然略低于同期销售额的增长率28.6%,但是如果考虑到其果汁产品的平均售价提高7.5%,公司的销售成本压力显而易见。而且,为了保持市场份额,汇源果汁需要在广告、推广等方面投入更多。公司2007年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增加50.3%,从2006年的3.8亿元增至5.7亿元。
自去年下半年来,农产品涨价凶猛,作为单一果汁饮料生产商的汇源,压力巨大。2007财年,汇源失掉了包括四川和贵州在内的3个销售区,并首度没能完成销售任务。在2007年下半年,另一家本土饮料企业农夫山泉后来居上,甚至夺去了汇源在果肉果汁市场第一的宝座。
而在外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果汁饮料的战团。2007年,可口可乐制定了一个欲做中国市场第一饮料品牌的战略计划。而其他的竞争对手,统一、康师傅、达能等,同样是越战越勇,市场竞争加剧。
朱新礼可谓“表面风光,内心忧苦”。
从山东沂蒙的小厂起家,开创中国果汁饮料的新局面,朱新礼与所有中国第一代创业企业家一样,其创业自然有着完全不可复制的偶然性。
这种偶然性导致了汇源的两大困境:一是因为培育继任者形成的家族管理积重;二是第二代企业家无法顺利上马,从而使汇源的高价卖掉成为必然的选择。
必须承认,朱新礼在公司治理的架构中,似乎并没有给创业者和后来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留出分享空间。近年来,从汇源离职的副总级别的经理人有10个左右,其中很重要的一大原因便是汇源的激励措施缺位。
尽管汇源一直渴望“资本开门”,但无论是2006年6月雄心勃勃筹备上市的汇源集团进行的一轮私募,还是2007年2月汇源果汁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首日其股票大涨66%,真正受益的都只是朱新礼以及他的家族。而不像同在香港上市的蒙牛,造就了一大批亿万、千万、百万元级的富翁。
据汇源集团某离任高管透露,朱新礼将汇源的家族味道做到了极致,这在中国企业界实属罕见。汇源从成立那天起,内部斗争就没有消停过。在汇源内部,80%是山东人,20%是外地人,“山东帮”与“非山东帮”的斗争一直存在。
而且数量众多的亲属介入到管理层,为汇源的管理与治理埋下了隐患。长时间以来,朱新礼的儿子、女儿、胞兄、胞弟、女婿等诸多亲属均在汇源出任要职。朱新礼的女儿朱圣琴多年主管汇源的广告业务,朱新礼的女婿高勇目前是汇源集团副总裁,朱新礼的胞弟朱新德是汇源集团总经理。特别是朱新德,位高权重,负责浓缩汁业务,管理着多家工厂,而这块“上游”业务并未出售给可口可乐。
“现在的汇源,已经没有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的机会和平台了,汇源是‘朱氏家族’上演独角戏的舞台,职业经理人都是跑龙套的。”汇源集团一位前任高管如是说。
多年以来,朱新礼忙于资本运作,无暇顾及公司治理,而当意识到家族式管理的危害时,他已经身心疲惫、无力变革。
为人敦厚、豪爽仗义的江湖大哥朱新礼,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江湖大哥的深厚城府与深重疑心。
“整个汇源集团,朱新礼是唯一的最终决策者,不可能有第二个人,包括他的亲属、儿女。”汇源集团一位离任高管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2003年前后,汇源谋求脱离德隆,一天晚上朱新德单独和德隆的人吃了顿饭,第二天上班,朱新德向朱新礼汇报了和德隆见面的事情,朱新礼当时并未表示出什么异样。但很快,朱新德被免职,“挂”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重新启用。
据汇源集团某离任高管透露,朱新礼很强势,向来是说一不二,下属们想不通的事情也要坚决执行。
在汇源,朱新礼频繁发动一场场“变革”,比如建专卖店,比如分拆“事业部”建立“大区制”。很多经销商反映,汇源是“三月一小变、半年一中变、一年一大变”,变动过于频繁、密集,使得很多政策缺乏持续性、连贯性。
豪气十足的朱新礼,在家族管理碰壁,后继乏人的两难困境下,面对汇源未卜的前景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卖掉成为最好的选择。
“如果中国政府不阻拦的话,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卖掉企业将会成中国的一股潮流”,在第一代企业家纷纷走近退休门槛的时候,锡恩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姜汝祥做了如此预言。
4.资本玩家:不离不弃成就奇迹
从离开山东的14年来,朱新礼只做了把汇源做大这一件事情。多年来,国际巨头们就一直追着朱新礼跑,在资本世界里耳濡目染的朱新礼而后逐渐变成一个资本高手。几次资本腾挪,把汇源的价值放大到了顶峰。
2000年之前,一心一意做实业的朱新礼甚至没听说过德隆的名字。2000年9月6日中午,朱新礼第一次接到德隆总裁唐万平从新疆打来的电话。通过汇源集团的新疆办事处,朱才知道原来德隆在产融领域早已声名鹊起,“很了不起,收了很多企业。”
彼时资金雄厚的德隆正在急切寻找可以整合的对象,这时的汇源也正面临资金不足的窘迫,通过三次电话之后,朱新礼接受了唐万平的邀请,在当年秋天踏上飞机去新疆看看。在新疆,唐万平全程陪同下,朱新礼看到了屯河基地一望无际的番茄,“顿时便有些动心了”。
唐万平还给朱新礼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汇源”梦想。希望通过双方合作,“以北京汇源为平台,逐步收购其他饮料巨头,构建产业巨无霸”的蓝图。在这幅蓝图中,未来三年(即到2003年)北京汇源将实现销售额百亿目标。而2000年汇源的销售收入刚刚超过10亿元。
5个月后,2001年3月双方迅速组建的“北京汇源”成立,德隆以5.1亿现金出资持股51%,汇源则以资产出资持股49%。朱新礼将大部分核心资产装在合资公司里,他甚至计划将汇源集团的其他资产全部注入合资公司。
德隆的到来让朱新礼第一次见识到了资本的强大力量。在“资本老手”德隆的推动下,此前在全国只有6家果汁生产基地的汇源,合资不到两年,新增20余家大型生产基地,地域由山东、北京大举扩张至西部,在重庆更出手6.6亿元投建了亚洲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汇源还先后引进11条PET生产线,其时国内PET生产线(包括汇源)一共仅有14条。在德隆的谋划下,新成立的北京汇源还计划收购承德露露、旭日升、健力宝、蓝田等企业,朱新礼承认,“汇源的发展至少提前了10年”。
这桩在当时被看好的婚姻以德隆后来不断向公司借钱,引起了朱新礼的怀疑而渐生沟壑。2003年,朱新礼与已经陷入资金危机的德隆不得不进行摊牌。通过“对赌”,朱新礼在一周的时间内筹集到了7亿元资金,回购了先前德隆占有的汇源股份。
此后朱新礼不得不为还钱而苦恼,不过这时,嗅到风声的达能、统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外资巨头开始找了上来。朱新礼选择了统一,他认为“统一的渠道做得很好,鲜橙多与汇源产品类同,合作了竞争就没你死我活那么厉害”。还有一点,文化差异小,沟通比较容易。此次合作让朱新礼再次领略了资本的厉害,经过几轮谈判,统一愿意以303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2.5亿元仅仅占有汇源5%的股权。
到了这个时候,“朱新礼对自己手上的牌,已经是心里有数”。
2004年6月,已经熬过危机的朱新礼将电话直接打到了“多年的追求者”、法国达能集团中国区总裁秦鹏那里,在电话里他镇定地对秦鹏笑言,“我现在变漂亮了,你来吧。”
求之数年未得的秦鹏立即展开了对汇源的追逐,2006年7月,达能联合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作为汇源战略投资者进入。这一次,收购价格再度上涨,对方以2.2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汇源22%股权。
“我用7亿回购了德隆51%的股权,但两年后,统一和达能进来,花了20亿才拿到我22%多的股份!”朱新礼为此很是得意。
其后,他对汇源集团进行了MBO改制,3人通过一个只有5000万元资本的公司全面掌控汇源集团。
2007年2月,汇源果汁在港上市,共发行4亿股,筹资规模达24亿港元,成为香港当年为止最大规模的IPO。汇源果汁也成为香港股市历年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第五大新股,其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达937倍,冻结资金2250亿港元。
而2007年年报显示,汇源果汁收入仅为26.563亿元。
奇迹的发生,在于对各种机会的尽心把握。尽管引入了达能,但资本玩家朱新礼并没有放过其他任何一种机会与可能。当各路资本追逐汇源的时候,朱新礼每求必应,跟谁都交好,就是不做决定,“资本玩家们挠挠直痒”,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他对来了数次毫无结果、已经筋疲力尽的达能中国区总裁乐呵呵地称:“亲爱的,可口可乐每年都要来谈一次,谈了六次都没让进入。”正是不让进入而又并不完全拒绝的高明手段,才使朱新礼在股市低迷的窘境下,获得了溢价三倍的丰厚收入。
一个未被可口可乐、汇源官方渠道证实的说法是:在结束与德隆的合作后,2004年底、2005年初,包括达能、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统一在内,都被朱新礼圈定为汇源战略合作伙伴的备选对象,最后汇源选择了与统一合作。据称,当时“两乐”提出直接单独收购汇源80%、甚至90%的股份。“两乐”为防止对方抢先获得汇源,搬来其全球相关业务负责人来协谈,可口可乐甚至请其中国的合作伙伴――中粮集团新上任的董事长宁高宁电话“游说”朱新礼。
在此次收购之前,可口可乐的每股报价高出百事可乐2元,于是胜出。
5.操盘手:有备无患的八卦阵
高明资本玩家朱新礼在多年的打拼中,对资本的神奇与凶险深有体会。也正因为如此,可口可乐对汇源的并购完成之后,朱新礼的操盘手风范将会继续一一展现。
一位投资界人士分析,其实自从汇源香港上市以来,朱新礼频频高调露面于各种场合,亲自参与美洲杯帆船赛,470万天价竞拍NBA慈善晚宴拍卖品,尤其是在央视创业节目《赢在中国》做评委,可能就已经在为退出实业界、涉足投资界埋下伏笔。现在,即将手握74亿港元的朱新礼很有可能会选择做创业者的幕后英雄。
但事实上,朱新礼选择进入投资界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其高明的操盘布局,已经为自己的未来摆好了有备无患的八卦连环阵。
据透露,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要约里,朱新礼获得了极大的权利:可以继续经营生产、供应及分销与果汁生产有关的可回收容器、外部包装及原材料的业务。同时,朱新礼还获得了收购方――可口可乐旗下大西洋工业公司的承诺:从收购达成之日起至供应合约终止之日止(若此供应合同指目前的持续关联交易,这个期限是2010年底),大西洋工业公司及其联属公司“不会直接或间接于中国投资或收购任何与朱新礼先生所拥有生产、供应及分销与果汁生产有关的可回收容器、外部包装及原材料的业务构成竞争的业务或营运的权益”。
这个承诺意味着,如果可口可乐要进入上游,则必须与朱新礼合作。
同时朱新礼也对可口可乐承诺,在交易达成两年内,他和联属公司“不会直接或间接自行或联同或代表任何人士、商号或公司,于中国经营或参与任何目前与或可能与汇源集团的核心业务(乳品业务除外)构成竞争的业务或于当中拥有权益或从事或收购或持有任何该等业务”。
在这笔交易中,朱新礼获得了可口可乐在中国不与其在果汁上游竞争的承诺,可口可乐要进入上游,必须与朱新礼携手;相反,朱新礼要取得相对同行的竞争优势,则必须与身处下游的可口可乐合作。
事实上,单从这份要约里,并不能完全看出朱新礼娴熟的操盘技巧。要约之外的精心布局,才能展现朱新礼作为超级操盘手的真实的一面。
从刚刚公布不久的汇源果汁2007年年报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份关联企业交易表:
北京汇源果汁饮料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
北京百利哇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集团肥城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汇源集团桂林生态果业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集团冀中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龙腾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齐齐哈尔有限公司
北京永新果业有限公司
汇源果汁(赣南果业)有限公司
汇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山东省永新实业有限公司
涛涛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汇源莫哈夫食品(北京)有限公司
汇源饮料食品集团应县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重庆三峡果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集团万荣有限公司
北京她他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康乐包装有限公司
北京蓝猫淘气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汇源九龙沟绿色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汇源饮料食品集团右玉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汇源果汁饮料集团宜昌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延边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集团怀化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集团南丰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集团砀山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集团乐陵有限公司
北京汇源集团右玉有限公司
山东福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沂源永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上表所列公司,均为朱新礼拥有的公司。
换句话说,这些公司均非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也就是可口可乐收购要约里的上市公司所直接拥有。
这里的伏笔很有意思:朱新礼要履行要约里的义务,必须把相关的中下游产业出售。如果出售给他人,那有可能会造就一个新汇源,成为可口可乐的新对手。而按理说,可口可乐会有优先购买权,那么,有可能又是几十亿港元的交易在等着朱新礼。
一个伏笔并没有结束。
在这些非上市的关联公司里,不乏实力惊人的强手。汇源果汁(赣南果业)有限公司和重庆三峡果业集团有限公司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两个公司的任何一个,都具备了上市公司的实力。这些公司在朱新礼的未来布局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假以时日,一个掌控上游资源的新汇源,甚至比老汇源具有更强实力的新汇源出现,也并非仅仅是空想。
根据对外宣布的消息,出售汇源果汁之后,坐拥70亿元现金的朱新礼的未来梦想是经营果园和水果加工等前端业务。因为汇源集团(汇源果汁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集团,有果树种子、苗子、果园、水果加工、果汁罐装,到消费者的货架,一直到品牌和营销网络。这次出售给可口可乐的汇源果汁上市公司主要是做中游业务,主要是果汁、饮料和灌装。前端还有果园、果树、苗子、种子,水果加工很长的部分。目前汇源集团还有6000多名员工、近20个工厂在做前端的业务。
汇源的非上市部分一直扮演着上市部分“汇源果汁”重要的上游供应商角色。他们包括:北京汇源饮料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汇源果汁饮料有限公司等等,向“汇源果汁”供应的果汁原料接近上市公司该项目成本的4成。而在出售汇源果汁股份之前,朱新礼已经在果汁产业的上游领域接连投资布局。
从2007年开始,汇源集团分别在湖南怀化、山西右玉、吉林舒兰、安徽桐城、山东乐陵等地签约新建了多个大型水果基地项目。资料显示,目前汇源集团已在国内连建了400多万亩水果生产基地。朱新礼曾对外称,汇源此轮在全国新建的生产基地,“主要着眼于产业链源头的扩张,对源头资源进行整合”。
朱新礼显然看清了一点:中国纯果汁消费量一旦快速增长,原料将成为果汁产业链的重点。
中国是世界上水果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水果的产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中国果汁行业的果浆却高度依赖进口,例如汇源果汁生产橙汁的原浆基本都从国外进口。整个行业,果浆的生产都非常之少,行业发展的瓶颈其实更多存在于上游产业。如果真能做大做强果汁业的上游空间,无疑将带来巨大的利润,并占据整个行业的制高点。
朱新礼宣称,即便身家几十个亿,他也不会转行去做投资,“如果要投也会继续投资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农业特别需要投资。”
当然,高明的操盘手朱新礼更不会把74亿拿去存银行买基金,最大的可能是:把精心布局的上游企业整合之后打包上A股。这些比今天A股市场多数农业股实力更强、潜力更大的资产,将为朱新礼带来更加丰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