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文学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4-02 07:5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爱文学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爱文学手抄报

篇1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1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2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3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4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5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资料: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内容:李白古诗欣赏

1、《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2、《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精美的古诗词手抄报内容资料

2.关于古诗手抄报的内容设计

3.古诗手抄报大全

篇2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来。语文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语文课堂空间广阔得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得多。这样在实施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有效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做一回小记者”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之前,我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按一定的标准制作一张“小记者证”,插在胸卡中,让学生有做记者的感觉;其次,填写“采访记录卡”,把采访的主题、采访的对象、采访的问题一一填写好。这样实践就可以开始了,每位同学的兴致都很高,他们积极投入到采访中去,采访自己的同学、老师,甚至是学校的领导。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陡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活动也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大都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如请人帮忙,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等。如:初一时我班开展了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四人小组组合,有的负责找资料,有的负责设计版面,有的负责抄写,有的负责绘画,等等。他们必须认真地思考、查找,把各自的任务独立、高效地完成后再进行合作。在这过程中他们要相互帮助,交流,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手抄报出来。这次的手抄报活动,不但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活动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辩论会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极好形式。我在组织好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基础上,还定期召开小型的辩论会,选取社会或校园内的“热点”问题,如在学习到名著时,提出“看课外书有害还是有益”的话题;学习到《论美》时,提出“中学生要不要追求外表美”的话题,以及“钱是否是万恶之源”,等等,拟定辩题,分别布置给正反两方,让他们围绕话题,在课外各自广泛查找资料,寻求论证。辩论活动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有趣的内容,学到了抽象、概括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高频词,它更开放更多元,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道理、事例,都要靠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然后进行整合。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叶”专题教学前,我就布置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网上查阅有关“叶”的诗句、成语、谚语等相关资料,在校园中观察各种叶的形状、颜色,思考叶与根、叶与花、叶与果实的密切关系,同时搜集有关“叶的非凡本领”的资料,等等。他们所需的数据、资料都要靠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然后才能进入有趣的专题学习中去。

当然,语文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我感到还有以下三方面的注意点。

(一)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以及活动后的总结老师都需要认真付出,这样的活动课才能真正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才有机会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活动要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合理轮换,从而既发挥各学生的特长,又有效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三)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 活动课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9-02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不仅是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有利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文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

笔者是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语文综合实践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与研究,下面我就以2011年实施的一次爱家乡语文综合活动课案例来谈谈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能力的。

一、设计初衷

高邮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才辈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没有理由不热爱她,可能因为经济较周边地区相对薄弱的原因,随着人们对社会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邮人热爱家乡的观念逐渐淡薄,这种情绪对青少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初高中学生都流露出成年后不愿在家乡工作、生活的念头。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责无旁贷,所以,设计了这样一堂综合实践课让我们的学生认识高邮、了解高邮,从而热爱这片土地。

二、活动目标

根据我所在学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且组织实施。

3.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4.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5.调动学生阅读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收集素材,并进行整理。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难点1.如何收集整理资料,以何种方式进行。2.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教时安排

1.第一阶段为课前准备,用两周时间,其中一周收集资料,一周用来整理资料。

2.第二阶段为课堂展示。

第一阶段

(一)活动前的准备:将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进行搭配分组,每组12―15人,推选一个组长负责。

(二)搜集资料

围绕“我爱家乡”这个主题,把学生分为3个组:

第一小组:以“寻访家乡名人、搜集家乡作品”为主题

活动内容及过程:

①引导学生通过询问家人、亲戚朋友或上网了解古今家乡名人。

②引导学生阅读家乡名人的作品以及和家乡有关的作品,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

③引导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收集成果,在课堂展示之后张贴在班上,使其他组的同学加深印象。

第二小组:以“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为主题

活动内容及过程: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③收集有关家乡的一些图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资料(也可拍摄一些照片)。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③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3)本组成员在第二阶段后精心设计一期黑板报,展示所搜集材料中的精华部分。

第三小组:以“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为主题

活动内容及过程: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2)商讨调查计划。

(3)调查,整理资料。

(三)整理资料: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书面展示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确定展示方式,作好展示汇报准备。

在准备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了解各组准备情况并适时进行指导点拨。

第二阶段

课堂展示:学生自主展示成果。由学生主持,每组派出代表展示完毕后,该组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当点评、鼓励,相机播放幻灯片或视频(图片播放时将高邮民歌设置为背景音乐)。

(一)第一板块:了解高邮

1.第一小组的成员介绍高邮名人及相关作品。

重点介绍秦少游、汪曾祺及其作品

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及人物介绍(幻灯片)

2.第二小组的成员介绍家乡风景名胜、传统文化。

风景名胜的介绍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进行,配合播放盂城驿、文游台、高邮湖等景点的图片

3.第三小组的成员介绍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二)第二板块:歌颂高邮

1.吟咏诗词及散文名段(写高邮的);吟咏高邮文人的优秀作品。(首选第一组成员,其他组同学也可以踊跃参加)

2.欣赏高邮民歌。

①学生演唱《数鸭蛋》、《拔根芦柴花》等歌曲

②欣赏视频材料《我的家乡在高邮》或《高邮西北乡》

3.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手抄报、收集的图片和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

(三)第三板块:建设高邮

1.畅想未来:经历了这次活动,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我们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经济繁荣、特产丰富、商贸发达,家乡的现在让我们自豪,未来一定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展望高邮的明天。

学生自由发言:五年、十年、二十年……后的高邮

2.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我们家乡与苏南的许多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心里肯定也有一些想法,现在请大家为我们的家乡建设出出主意,每人提供一条金点子(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等各方面皆可)。

3.付诸行动:高邮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我们全班同学都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你会做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校园、在家庭、在社会)。

五、活动小结及课后作业

篇4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已占课文很大比例。教材中收录的有古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等。诗歌进入教材后,教师要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提高儿童文学修养。但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重视不够,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能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儿童诗集很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赏诗诵诗写诗等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童年充满诗意。

正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诗诵诗、尝试写诗、编辑诗集等活动,对儿童欣赏诗歌、自创诗歌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诗性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教师的诗性智慧和业务素养的提高,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新天地,实现教学由文学、到美学的升华。

一、引导学生与诗同行,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搜集诗歌。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采访记录等信息渠道,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

指导学生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再阅读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让学生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2.整理资料。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从不同角度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还可以按国家和作者分。搜集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个人和小组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一步开展诗歌欣赏打下基础。

3.欣赏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在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在小组内阅读,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4.动手写诗。在学生赏诗诵诗后有了一定的积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推荐优秀儿童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写的诗。

5.诗歌朗诵。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

6.知识竞赛。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用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7.编辑诗集。小诗集里可以编入收集到的诗和同学自己写的诗,也可以编入诗人的故事或诗歌的相关资料或给诗配上插图。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装订后在班上展示。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编订出一本小学生诗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办手抄报。举办“我爱诗歌”手抄报评比,通过“我爱读”“我会赏”“我会写”及诗歌知识答题等板块,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引导学生在诗里发现美,提高诗性文学素养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提高诵诗赏诗水平。教学中与诗同行,通过诵读所传达作品的情,所阐述的理。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新奇丰富,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诗歌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走进校园,常能听到朗朗诵诗声;看到孩子们在比着谁诵的诗多;时常能听到学生在游戏中,在与人交流中不经意地吟咏出几句蕴含诗意的话;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富有鲜明个性。学生在一次次的美读指导中,渐渐掌握了诵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诗歌更加喜爱,渐渐体悟到了诗歌的美,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素养。

2.加强学生诗歌创作指导,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模仿、创作和评价,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会了欣赏、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诗、写诗兴趣盎然,他们以此为乐,互相传阅,互相品赏,积极进行诗歌创作。2011年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花瓣飘香》,刊号为:ISBN978-7-204-10902-92011,诗集的正式发行,突破了目前国内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反应。同年我校成立花瓣飘香文学社,至今出版六期《花瓣飘香》校报。2012届毕业班优秀作文选《五彩斑斓》出版发行。2013年毕业班又编印了第二辑《花瓣飘香》诗集,共选入213首儿童诗歌。

3.构筑诗意校园,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美化等形式,达育人、美育的效果。事实证明,受诗熏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情感更细腻,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校园蓬勃生机,充满诗意。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乐观,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发表与获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悄无声息中丰富并提高了学生诗性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诗同行教学相长

1.探讨了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经过实践,总结了搜集整理―诵读赏析―仿写创作―成果展示的诗歌教学模式。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经典诗歌或感兴趣的现代诗歌、民歌、童谣。小组搜集到的资料,按一定的类别把诗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诗作,指导学生把握优秀诗作的字音、节奏、轻重、缓急,读出诗歌蕴含的感情,美读成诵,促进学生理解诗作。对经典诗作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后,指导学生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与此同时,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体验生活,取舍素材,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进行诗歌知识竞赛,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汇编学生创作诗歌,出版了一二辑儿童诗集《花瓣飘香》,优秀诗歌选《五彩斑斓》,内容富有生活情趣,编排更系统更科学,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尝到了写作诗歌的甜头,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篇5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创新

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使教学效率不高,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如学习《一个降落伞包》,学生搜集了总理、将军、等知识,同时还要搜集飞机飞行时的有关知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合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四年级学生就表演了课本剧《山沟的孩子》、《刻舟求剑》、《东郭先生和狼》等故事。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就让学生画出各种水果,并写上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些水果……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按修订板《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在上《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再如教学《白杨》一课,第16节里写到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教师设计这段教学时独辟蹊径,挖掘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逆向思维,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是怎样去新疆工作的。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落下这样和那样的病。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把他们接去的真正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不知道”,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书写工整 交际 审美 实践创新

笔者参加了一场留美招生说明会,会中主要说明中国学生要想留学美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如,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也是中国现实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另一方面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任。

一、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能力

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写得一手好字,是每一个学生的愿望,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大多数学生书写潦草,字迹不清。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重任,往往会落到语文教师的身上。首先,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认识,尽管电脑普及了,但书写无论何时还是必要的。其次,语文教师自己的字要漂亮、美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教师的板书就感到赏心悦目,从而点燃学生把字写工整、写漂亮的愿望。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选字帖,悉心指导学生刻苦练习,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书写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可以阅读文学名著,收集名人逸事、名人传记,了解自己喜爱的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的星路历程,把他们作为说话训练的材料,开展《我最喜爱的明星》《我最喜爱的作家、作品》等演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都能得到积极的锻炼。

初中语文教材对口语交际也按不同年级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问题来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如针对七年级口语交际中的“委婉拒绝”,可以这样设计情境:小明正在做数学作业,同学小华来请他去打球,假如你是小明,你应该怎么说才能委婉拒绝又不伤害同学感情呢?

语文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语文阅读课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按不同文体设计相应问题。如记叙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记叙了什么事情?主人公有什么性格特点?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通过设计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文本,充分阅读,充分讨论,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需要锻炼。有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与同学与教师正常对话交流,可是一到课堂等正式场合,就会显出窘态,没有眼神交流,说话声音很低,不敢表现自己。针对这种问题,语文教师平时就可以多提供一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言,到讲台上演讲,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流畅地与人交流。

说话还要用到肢体语言。如面部表情、动作神态、手势等。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诗词的朗诵、演讲等活动来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平时交流中能调动自己的情感,运用肢体语言来加强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从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等几个方面描写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风光,让我们随作者一起领略了江南美景,学生读到这一段优美的文字,也会联想到家乡的美好风光,顿时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寄寓了作者对人物的好恶,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描写了少年双喜这个人物,在双喜的带领下,一群小伙伴陪着“我”月夜行船去看社戏,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充满了野趣。通过这个人物的描写,让读者也对小伙伴们的活泼勇敢、纯朴天真、热情聪明心生钦佩之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节奏美、音韵美。语文教材中有的古诗文、现代文具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品味,充分感受语言的美妙。如梁衡的《夏》,文中多用短句,读起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把夏日农忙时的紧张、激烈,农民的辛苦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作品内在的精神境界也熏陶了学生的审美。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 语文作业 优化 提高 语文素养

“减负”一直在提,可作业总也少不了, 究其原因:一怕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牢,影响教学质量;二怕家长怪罪担当不起。于是学生的作业堆积如山。可布置作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作业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己有所创造。教师批改作业,需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次学习进程中的运用程度,而不仅仅停留在判断某个答案的正误;发现学生存在的差异不是去指责和向众人宣告,而是要精心地去呵护和弥补, 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选择科学的教学手段。

语文教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

一、基础性知识变教后巩固为课前预习

基础性知识如生字新词我们习惯了教后抄写几遍,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可实际效果呢?大多有手无心,抄完完事,不乏错误出现,有的甚至从头错到尾,后进生照旧需要教师一遍遍、一个个地追踪。低效原因:作业没有挑战性,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可若换一种顺序,变为课前预习,课上反馈,效果截然不同。一句“自己预习本课生字新词,明天上课检查,看谁能够全部攻破!”足以让学生兴致盎然,教师越是虚夸作业难度大反倒越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实践证明这样比教后巩固后的效果要高出不少,更易发现难点知识和难点学生,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我们把类似字词的一些基础知识,课文学习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素以规范的模式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很多课文学生在预习时就已基本掌握了,良好的预习为其参与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在批阅预习作业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住易错点,则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基本技能变单项操练为综合创新

建构理论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作业设计也应有所创新,努力创设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学生以看、听、触、尝闻等多种感官体验知识的存在。

如《我爱我的祖国》的诗歌教学,在疏通了课文知识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下节课,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该首诗歌朗诵比赛,我和每组选出的一位同学当评委将从音乐选配、诵读方式、节奏处理,感情把握等几方面打分,颁奖。看看学生的准备过程我们就知道这项作业的魅力了:有的请教音乐教师学配什么样的曲子;有的负责外借服装说要有舞台效果;有的探讨如何分工,谁最适合读哪一段,语速的缓急,声音的高低,手势的搭配,等等。朗诵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学生的点评竟然相当的专业。类似《半截蜡烛》等文章我也布置排演课本剧的作业,上课的过程则自然就成了小导演吃透剧本的过程了。

现在的教材多以一个主题为一单元,则更利于设计大主题综合型作业,如名人单元创设《我也追星》手抄报比赛,名著单元则可创设阅读相关名著、进行知识擂台赛等。

以上综合性作业,正是创设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地品味文本、领悟内涵,进而走出文本,融合音乐、美术、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这样的作业中,不同的学生因爱好特长的不同均有不同的舞台、展示的空间,不同层次地获得发展。

三、生命底色靠坚持阅读打造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识字能力 培养方法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v1―2年级w提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它首先要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从促进大脑发育的角度看,由于识字活动必须通过视觉、听觉、动手等多条渠道获取外界信息,强化大脑各区的神经联系和贯通,从而形成对大脑的综合刺激。既然识字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呢?

一、从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入手,开展各种活动,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新大纲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识字学习。”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大纲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通过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识字,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激趣:

1.故事启趣。比如,当我教“日”这一字,给学生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圆圆的恰似太阳的形象,中间一横好似是后羿射的箭,生动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马上就掌握了这个字。

2.情景导趣。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词串、儿歌、对联、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儿童识字兴趣,引导他们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引导学生从《人体识汉字》、《看画识字真有趣》、《边看电视边识字》、《我在街上识汉字》、《我读对联识汉字》等拓展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之中,去亲自体验感受,产生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从而缩短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热情,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识字的过程中去。

3.表演引趣。如学《小母鸡种稻子》一课,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母鸡、小猪、小猫等,让孩子们在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及滑稽的表演中感觉学习的乐趣,使课堂气氛大大提高,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既丰富了口语知识,又从中学到识字的技能。

4.比赛激趣。开展练一练、说一说、动一动等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如语文课前三分钟可安排3-5人进行识字比赛,内容包括练字、讲故事、诵读等方面,让学生在边学边读、边练边写中提高了他们的识字技能。还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指导学生办《我爱识字》专版手抄报,评选“识字大王”、“读书小状元”,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巩固识字。努力为孩子们搭建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不仅锻炼了识字能力,而且增强了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

二、吸取各种识字教学的成功经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提高单位教学时间效率。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低年级学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要认识2000多个的汉字,显然要求教师尽快地“授之以渔”。我们可以吸取各种识字教学的成功经验,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1.找出汉字特殊规律,归类学习。由于儿童的认知不是很多,因此,应从偏旁部首开始,通过分析汉字结构以帮助学生识字。如:“扫”字可分为提手旁。可根据生活用品、扫帚来帮助学生识字。“打”字由提手旁组成。而有些字,它们的偏旁部首不一样,则字意也不一样,如:“作”是单人旁意思是工作,而日字旁是“昨”,意思是昨天。归类学习的方法还有义旁归类法,声旁归类法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应用自己最喜欢、最得力、最习惯的方法尽快地识字。

2.借助插图练习识字。如以《值日生》一图为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指导:A说说“谁在干什么?”B说说是什么时候?C加上地点后,说说“谁在哪里干什么?”D把时间和地点合起来再作说明。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后,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也为读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9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社会人生、自然科学、亲情友情、文化积累和方法指导等五个板块,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其中,“人与人”的内容包括: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走上辩论台、背起行囊走四方和我也追“星”等内容;关于“人与社会”的内容包括“让世界充满爱、微笑着面对生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金钱”和共同面对的话题等内容;“人与自然”的内容包括“感受自然、追寻人类起源、寻觅春天的踪迹”和“探索月球奥秘”等。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了现代文化的特色。新课标规定:“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能提出、讨论、研究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如“让世界充满爱”、“我爱我家”及“这就是我”等内容;以人文专题编排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人文精神进行大力弘扬,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进行综合性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将审美情趣、品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等渗透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完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和学习功能的整合性,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又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不难发现,传统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制约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

由于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没有形成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针对综合性学习,只把目光停留在试卷中可能出现的试题类型和相关解答知识上。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重视,不能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其他学科性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与其他课程相联系,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其落脚点在致力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中,学生极容易把目光放在“奥秘”两字上,借助对地理、物理、自然知识的掌握,了解月球的有关知识及月球的自然现象。如:月貌、月相、月食、地质构造等。或者是了解世界上科学家对月球的探索情况,认识到高科技在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搜集有关月球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成语等。在科普的同时真正学有“语”成。

3.缺乏创新的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还局限于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大多数初中生只限于循规蹈矩,学习方式陈旧、单一,基本依赖教师,依赖题海战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倡导的研究型学习要求相差甚远。

4.评价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化、唯量化等弊端”,导致学校和教师缺乏具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压力。

三、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语文综合学习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社会问题为核心,并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1.转变初中语文教育理念,正确定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为综合性学习的直接实施者和直接责任人,学校和语文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认识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质、扩大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从而有利于初中语文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从而自觉而主动地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

2.实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渗透。

在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同时,发掘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和联系点,尽可能地实现学科综合。例如在《雨的诉说》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抓住“诉说”二字,一下子就能进入到“雨的韵味”、“雨的情丝”这些抒情达意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就将重点放在了“语文”上。对于其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雨”的本身,联系地理、物理、历史等学科,用科学的语言阐释雨的形成,了解历史上降雨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关注“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观点,联系社会实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安排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方法。

初中三年正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较快的时期,不同的年级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相差很大。所以,教师必须在新课标的总体要求框架内,根据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安排综合性学习的比重、学习目标、活动的方式方法。如针对七年级的同学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注意力难以持久等特点,尽可能安排一些主题较为浅显、难度不大的、持续时间不长的学习活动,比如在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中,就可以以课文《黄河颂》为切入点,听歌曲《黄河颂》,唱小学阶段学习的《保卫黄河》大合唱,通过这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迁就他们的兴趣,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而要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贯穿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筛选、整理、设计成果展示,加深对黄河的了解。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避免活动搞得热热闹闹,教育目的却没有达到。

4.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篇10

如何打破窠臼,从作业入手,有效促进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笔者认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作业设计,还语文作业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独特的魅力,从而提升作业布置和完成的有效性。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拓展作业设计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一)让作业和就业联姻

在就业教育日益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重视的今天,作为为学生进入职场打好基础的学科,语文作业的“表情”可不仅仅以其“语文”而存在,也可以“变脸”为与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实际应用环节相关联的某一应用场景。例如中职语文新教材“口语交际”的“拜访”一章的作业,融入了预约客户、接近客户、晤谈交流、告别客户等专业实用场景后,对经贸类学生来说,更具实战和挑战性,也更能激起他们完成“作业”的兴趣。此外,像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创业实体“巧取店名”等,教师在布置这一类作业前适当创设情境,做好指导,对于职校生来说他们是乐于去做的,这样的“应用语文”实为个人职业能力和语文素养双赢的好凭借。

(二)让作业和生活拥抱

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树立大语文观,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作业设计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解决学习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等。例如:利用节假日开展“店名大聚会”活动,那些五花八门、新潮另类的店名,让学生学会品味其语言精华,体察其精妙创意;或者“大家来找茬”——找出店名或招贴广告中的错字、别字等语言不规范现象,这样的融入生活、富有生趣的语文作业就会深受学生欢迎。此外让学生春节期间摘抄春联对比赏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实训内容,鼓励学生根据某设备的操作流程,写作说明文……这些和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作业丰富了语文的内容,比分析解答式作业效果更好。

(三)让作业和流行同行

随着我校语文组省课改课题《流行文化元素与中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也围绕流行文化元素做足了文章,如布置“我最熟悉的流行语”调查活动作业,让学生分析自己对流行语的理解,明白网络和生活语言环境与正规语言环境的不同。学生们明白了规范语言的重要性后,“孩纸”“hold”“躺着中枪”等不规范的用语便不再出现在正式的读写当中了。当然,流行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文作业设计也要追随形势,不断改进和变化,做到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优化。

(四)让作业和“精神”交友

在社会和用人单位日渐注重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也确实更应注重“人文性”,重视道德精神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堂进行精神道德渗入的同时,作业设计也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例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可教完该文后,当笔者问及谁知道父母的生日时,却只有1/3的学生点头。笔者当天的作业便是:请“回家拥抱父母并说‘我爱您’”,让学生在爱的付出和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教育,在朴实的行动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和提升。再如,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笔者会让学生自己原创祝福短信,以表达对父母的深情。

二、创新作业设计形式,让学生在挑战中提升

(一)注重作业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保证教学目标内容完成的情况下,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定会唤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他们会愉悦地主动完成。如在小的细节上,笔者可以用多媒体辅助,可配乐读背;可设置与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有关的作业;可激发想象的作业;也可让他们分角色参与表演等。“说”、“画”、“听”、“唱”、“演”……诸般“武艺”均可登上作业的舞台,相信学生总能找到自己擅长的一“般”。

(二)区分作业的层次性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设置相应的作业,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作业布置的数量、难度、完成时间上有梯度。

如学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笔者布置了如下作业:①摘录文中你认为三峡风光壮美的句子,积累写作素材。②根据课文描写瞿塘峡的段落创作一幅三峡的山水画。③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④任选一处景观,写一则介绍三峡风光的解说词。⑤思考:现在由于三峡工程的建成,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文中很多美丽的景观不复存在。对此,同学们,你们怎么想?(自主选择二到三题)。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作业有了弹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体现作业的实践性

中职语文课程要求指出,应“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因此,作业设计要与实践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并逐渐转化为能力。

比如:中职语文新教材选取的课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雷雨》等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口语交际行为过程,这就不妨让学生对这些经典篇章进行改编,排练课本剧,从而既可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能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再比如,在《走进家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上,笔者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从“综合简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名人”等四方面去收集相关资料,他们或去图书馆查阅信息、或上网搜索、或实地调查访问……可谓各展其能,亮点纷呈,然后做成资料卡片,在课上以小组名义参加“我的家乡”风情介绍会,并最终设计出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这个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施展才华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的意识,并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除此之外,学生在《我的亲人们》、《成语交流会》等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也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语文知识,提高了综合素养。

(四)呈现作业的多样化

作为省职教学会课题《网络信息技术在提高中职生阅读写作素养中应用的研究》的核心成员,笔者在布置语文作业上也试着借助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改变作业的呈现方式,促使学生想做、乐做作业。比如学习诗词单元,笔者布置预习作业,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将自己收集的信息摘抄在作业本上,也可以通过QQ发给笔者,或者直接将信息转载在QQ空间。笔者还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去文学网站阅读电子书籍,告诉他们读完后可以写“阅读推荐”发至笔者的邮箱。学生阅读兴趣很浓,量多的竟达上百本。也有的学生在家时经常用智能手机下载网络作品进行阅读。当然笔者引导他们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进行阅读,以提高鉴赏能力。

笔者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课题组举办的写作竞赛活动,如“我身边的好老师”“我的梦·中国梦”等征文比赛,笔者告诉学生作文可以直接写在作业本上,也可以写在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日志中,本来对着白纸要搜肠刮肚一番的学生,一到网络上却“对屏如有神”,并且不乏精品之作。

作业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作业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

(一)评价主体多元

在作业评价中,不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都成为作业评价的主体。一般的文本作业,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有了主动权,调动了积极性,参与作业的热情和兴趣自然更高。同时笔者又引入家长和社会的评价机制,促进了作业的有效实施和质量的提升。

(二)评价内容多元

笔者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内容包括评价学生作业的态度、作业的兴趣、作业的成果等方面。作业态度的评价注重激励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最佳水平,使他们的努力得到承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设计过程中,笔者不但注重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同时也注重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保持兴趣。例如,对优秀作业以“成果展示”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激励等。

(三)评价方式多元

笔者注意运用激励性、建议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作业以鼓励表扬为主,同时对作业的不足之处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愉快地接受并不断改进。例如作业优秀的学生可获得教师发的奖状和小礼物;对于作业拖拉或态度不佳的学生,适当给予补充和改进的机会;对于进步者同样给予肯定和奖励,让所有学生都处于一种对作业高度关注的情绪之中。

总之,笔者在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中,尽量走出传统模式,让学生从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中获得信心和乐趣,帮助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中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朱宝娜.谈谈作业形式的优化[J].江西教育,2001,(10).

[3]刘松明.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分层作业设计[J].现代阅读,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