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朗诵范文

时间:2023-04-09 02:3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恨歌朗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长恨歌朗诵

篇1

关键词:音乐;诗歌;教学

一、音乐与诗歌是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

音乐与诗歌有着浑然天成的关系,音乐和诗歌是两门密不可分的艺术。人类艺术早期萌芽时期,诗歌与音乐就是一对同时诞生的姐妹。中国古代“诗”与“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一般老师更加注重的是学习音乐学科本位的内容,而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则会忽略,这在教学中无疑是一种缺憾,学生就不能更加深刻的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

二、诗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和诗歌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区域文化的产物。饮水思源,音乐和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不可否认。在音乐的教学中重视诗歌的学习,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1.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各艺术形式之间既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又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从而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如欣赏德彪西的《月光》,教师在钢琴上弹出乐曲《月光》,多媒体投影仪上出现了几幅月色朦胧之感的画面,教师请学生谈自己对音乐的印象,学生们有的引用唐诗,有的则是自己创作的新诗,教师还介绍了印象派诗人写的诗《月光》。多媒体的画面上呈现的是诗与画,学生的耳畔流淌着《月光》的旋律,整堂课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如此美的意境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美,体味音乐与诗融合的韵味。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一方面是对音乐的感情体验,另一方面也来源与音乐的相关文化。例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最具典型的代表之一,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可以欣赏民乐合奏、钢琴、电子琴或者其它乐器的演奏,运用不同的乐器及不同的严重风格,让学生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同时也可以学习与《春江花月夜》有共同意境的诗歌,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及白居易的《暮江吟》等,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领读能力,对音乐的感受也更加丰富。

三、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学习音乐与诗歌

音乐、诗歌、舞蹈是三门密不可分的艺术。音乐和诗歌在表现美的层面有很多共同点。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借助诗歌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

1.在音乐教学中进行诗歌的学习,要多种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不仅要有学科内部的互相渗透,而且要有多种学科的互相渗透。一是可以选取与诗歌意境或感情表达相一致的音乐,例如,冼星海的《黄河船夫曲》,它与除汤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运用配乐朗诵,在音乐与诗歌的整和中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音乐的情感启发,可以使学生调动各种情感触觉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三是欣赏后放音乐,可以强化感情,提升诗歌感染力。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2.运用探索性的学习方法。把问题留给学生,把结论留给学生,锻炼学生追求新知的学习能力。例如,老师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查找《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相关资料。如有的学生了解到乐曲是大型声乐套曲《长恨歌》的~部分;有的学生了解到《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首先,学生自己介绍《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其次,欣赏与《长恨歌》有关的图画。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感受。

3.把戏剧表演运用在课堂当中。戏剧表演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如在学习京剧《贵妃醉酒》时,可把贵妃醉酒的故事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然后让同学们扮演里面的角色,唐明皇、杨贵妃、梅贵妃、裴力士、高力士等等,通过同学们的表演,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不仅音乐课堂上生动活泼,而且同学们也对《贵妃醉酒》了解的更加深入。

在音乐中融入诗歌的学习,我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尝试,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涉猎、去学习,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篇2

关键词:教学;琵琶行;导入;艺术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集意境美、形象美、音乐美、情感美、结构美等诸多美学元素于一体的脍炙人口的音乐诗,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那么,教学时,我们又将如何向学生展示这颗璀璨的明珠,让同学们感受这颗璀璨明珠的诸多美学特质的兴趣,继之获取愉悦的审美体验呢?我的教学实践是:运用多种艺术方式创设与白居易《琵琶行》内容、情境、情感等相一致的情境导入课堂教学,可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

一、视频导入,以情激趣

视频是流行于当代网络中的一种将声音、文字、符号、画面等诸多美学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唤起读者多种感官感知文本内容,继而产生多种愉悦的审美体验。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上课伊始,我曾将从网络中下载的康桥配乐朗诵的精美的视频《琵琶行》播放给同学们视听。当视频中传出康桥哀婉、幽怨、深沉的诵读之声时,当画面中幻化出一幅幅颇具动态的拟古场景和拟古人物形象等情境时,同学们对白居易的《琵琶行》文本的阅读、探究兴趣被强烈地激发出来。顿时,教室里飘荡起了同学们高声诵读《琵琶行》的朗朗书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二、预设问题导入,启动多维思考

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学生对白居易的《琵琶行》亦然。所以,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曾结合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精心设计了几道新颖独特的预习题供同学们思考并导入新课,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快速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琵琶行》文本的阅读、理解、品鉴、感悟、审美等浓厚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琵琶行》强烈的探究欲望。我设计的预习题目如下:

1.有不少学者认为《琵琶行》是一首音乐诗,也有学者认为《琵琶行》是“一曲才子佳人的长恨歌”。请问,你同意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2.很多学者都认为《琵琶行》至少具备意境美、形象美、音乐美、情感美、结构美等五个方面的美学特质,请你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诗句为这个观点的五个方面补充论据。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阅读、探究《琵琶行》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顿时被强烈地激发出来,纷纷边读课文边在读书笔记本中记录。不一会儿,同学们就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自己的独特见解了。为此,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而持久的

掌声。

篇3

一、文学和音乐的关系

我国的唐诗在文学性和音乐性的关系上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从诗歌诞生之日起,我国的诗歌就和音乐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音乐和诗歌就是相伴而生的,到了唐朝,我国的古典诗歌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不仅在数量和质量大为突破,在艺术上也空前发展,尤其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更是得以极大升华。

《集异记》中有个故事,讲述唐朝三大诗人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相约郊游,图中饭店吃饭偶遇几个歌手,三人即兴打赌看谁的诗歌被传唱的数量多,结果,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先后被演唱,难分伯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唐代,诗歌就是人们传唱的歌词,唐诗可以直接入乐歌唱。

(二)内容上与音乐美的结合

诗中有乐不仅仅体现在唐诗入乐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还体现在音乐入唐诗更是时尚之举。据不完全统计,在唐代流传下来的五万余首诗歌中,有近两千首的内容都与音乐有关。许多著名诗人不仅仅是文学大家,同时也对音乐很有研究,精通音律善于作曲。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唐诗名家,都写下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诗篇。其中, 酷爱丝竹之声和操琴之乐的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下有关音乐的诗歌近五十篇,由此可见“音乐入诗”之广泛性。音乐入唐诗,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1.描写音乐演奏的场景

《长恨歌》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是众多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在诗歌中,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来形容“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闻”。而在“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中, 李商隐也借用音乐来描写了非常浓厚的思念和惆怅。

2.强调音乐强烈的感染力

唐代边塞诗人李益的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最广为人传诵的就是“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垂髫牧童的芦笛声,竟能使镇守边关的铁血将士整夜抬头回望故乡,音乐那强烈的感染力,在这十四个字里一览无余。李白的名作《听蜀僧睿弹琴》中,也有“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诗句,用自己听琴音入迷而忘记时间的表现来渲染蜀僧琴声的感染力。

3.借音乐抒发丰富的情感

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写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虽然简单易懂,耳熟能详,但是这两句诗句所蕴涵的节奏感非常强,在无言绝句中属于佳品,将音乐节奏和文学性融合得很好。《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阅读时如果将重音落在“/吹芦管”“尽望乡”上,将“一夜”读得平缓,“征人”开始上升,“尽望乡”达到顶点,“尽”字更重,则可读出诗的韵味,深刻理解诗人的感情和诗作流畅的感觉。而王维一向以精通音乐著称, 其《秋夜曲》中“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以夜半弹筝这一行为,抒发了独守空房的妇人对远行丈夫的殷切思念。

二、唐诗中的音乐美与文学美的结合

(一)唐诗声韵中的音乐美

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之相互呼应,以便在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声律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以宫、商、角、徵、羽分韵,以五声配字音。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在唐诗中,正是由于在押韵、声律、对偶等方面都很讲究,使得诗句有规律地高低起伏、长短变化,音节组合整齐,节奏对称,平仄交错,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富节奏感,吟诗如同高歌,很有音乐美。

(二)比喻手法营造出音乐的意境美

除了遵守声韵规律使唐诗朗读起来富有音乐美之外,唐代诗人更注重在诗歌中运用比喻手法,营造出充满音乐气息的意境。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几句诗词中,作者妙笔生花,将琴声描绘如急雨般沉重舒长,似“ 私语”般细促清幽,像“珠落玉盘”般的圆润悦耳,类“银瓶乍破”“刀枪鸣”般的铿锵雄壮。大弦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将之比喻成急雨,比喻成私语,比喻成大小珍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种琴弦的美妙和各具特色。读者虽未身在现场听琵琶女演奏,却似身临其境。试想,要是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琵琶行》怎么会给我们带来极富音乐之美的享受,又怎能成为千古流传的作品?

篇4

关键词: 多媒体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广泛应用于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并带来了全新的广阔空间。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这一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解决了很多问题,如教学的直观性不强,教学内容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等等。从借助多媒体用于语文课教学的实际效果看,笔者感觉到在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需要及学生的认知需求选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才能使模拟的教学情景更加逼真,才能形成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探究。下面,笔者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工作的原动力。多媒体创设丰富的生动画面,表现力很强,因此,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独特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内容特点,适时发挥多媒体动态逼真的模拟真实的教材内容的背景,屏幕画面的新奇和独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课文时,只能借助录音磁带朗诵或夹带音乐渲染,或是利用挂图显示,运用文字说明,费时费劲,但是收效甚微。现在我们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氛围的营造,利用多媒体超时空链接、大屏幕呈现的功能,下载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的声音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再现语文案例的情景,美的氛围和近乎真实的教学背景意境真实美妙,在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美的氛围中体味文本内涵,咀嚼鉴赏作品的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完美教学艺术的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提高理解力,增强记忆力

多媒体动态逼真、形象直观的画面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这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竞教材内容巩固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加强记忆,强化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体会到运用多媒体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及时把握教学重点的教学新模式。一节完整的语文阅读课,既要进行作者介绍,又要让学生了解背景,更要进行字词积累、课文赏析、学结及课后练习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要深入挖掘,做精做细,恰当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抓住教学内容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更佳。例如:在《琵琶行》一课中,“人物情感变化及诗歌主旨”和“成功的音乐描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音乐描写的高超技术。音乐是抽象的,而诗歌使人如闻其声,学习的艺术就要紧密结合教材,并在教学中适当引申,寻找相关材料。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运用多媒体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代表作,自学生字、生词。如《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等存诗近三千首。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内容背景的教学情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模拟出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在这样的氛围下分析课文,了解诗人及琵琶女的情感变化“惨将别”、“琵琶声”、“欲语迟”、“声声思”、“起敛容”、“良久立”、“弦转急”……这样,既有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又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很好地处理教学难点,巩固重点,培养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添教学信息容量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其广泛的交互性大大拓宽了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时空,教学容量随之增加,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和快捷,课件教学存储信息内容量大,以及教学时及时反馈,不仅节省了有效的教学时间,而且内容广泛,信息量大,大大提高了课堂实践的有效性,避免了课堂耗费太多时间,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开展更多实践和思考,给予大部分学生沟通的机会,更有机会获得更多体验,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学现有的教科书教学内容,由于受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制约,学生不能进行拓展练习,从而限制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例如,教学《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先用图片展示、配乐朗诵创设声情并茂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助于梳理课文内容,促使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合作探究。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教学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多,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命题作文《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中,适时播放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翻番,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与提高。展示播放一组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照片:富足的生活,肉、鱼、蛋、菜应有尽有,不仅吃得丰盛,而且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在农村不仅诞生了中国超级村庄华西村、永联村,而且出现了温州、义乌、白沟小商品批发大市场。这样,通过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数据对比展示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感召下,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和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了全新的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丰富了课堂容量,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拓展了学生的空间和途径以获取专业知识,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之忠.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04).

[2]黄巧玲.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安徽教育,2012(09).

[3]邵永坤.命题作文的训练不应忽视[J].山西教育,1999(07).

[4]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36-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学校关注到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问题,高中语文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对于培养高中生的高尚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意义非凡。本文深入探讨了高中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如何将人文精神渗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等问题。

一、高中语文课程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具体体现为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尊重,对人类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塑造的渴望。人文精神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其内在核心就是人。

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怎样为人,却不能形成完整体系自成一派,所以,必然要以一门具体的学科当做媒介来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将二者融为一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实现学科当中的人文教育。语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学科毋庸置疑,高中语文又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在高中语文当中教授人文精神也是最佳良机。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如今在枯燥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现状基础上,加入人文教育无疑会给如文课堂带来新的活力,既响应了时代的号召,也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快了与世界文化接轨的步伐。我国的教育方针越来越倾向于培养人文精神,选在高中这个阶段,就是期盼着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影响能够减弱,培养出全面复合型人才。所以,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践行教育方针的榜样。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后各界更加关注人文精神教育,在新课程标准影响教育内容不断深入后,语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实施的步骤,都愈加贴合人文精神。

三、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1、采用人文教学的思想

首先,纠正高中语文教育传统理念的不正确之处,纠正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味注重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的思想。我们应把人文精神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结合,两种理念取长补短,发挥人文精神对语文知识技能学习的辅助作用和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领路人,唯有教师自身真正的理解了人文精神的精髓才能引导学生走上人文精神语文基础知识共进的正确道路。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人文素质,重新树立新型的人文教学理念,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督促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2、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学习的效果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人文精神渗透表现在可以帮助建立一个人文精神浓厚的教育环境,学生们身处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当中,长久下去定会耳濡目染。教师要给学生们充足的沟通机会,以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性和踊跃性,使之爱上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培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积极影响。

3、用一定量的课堂时间,教授人文知识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几乎全是针对考试进行的应试教育,想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老师就必须改变原来的课程结构,利用一定课时进行彻底的人文教育,例如在讲解《长恨歌》时,我们不但要分析和背诵文章,更要深层次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意识,作者个人的遭遇等进行深入讲解,尽量从人文关怀角度让学生领悟文中的情感。

4、配备齐全的硬件设备做为人文精神教育坚实后盾。

高中语文教学知识较为丰富且较之初中语文来讲更加深邃,因此,为了让学生更立体的感受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应竭尽所能准备硬件设备给学生运用。比如,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将诗歌以标准的朗读方式读给学生听,为学生表演提供道具,例如老师教授完《雷雨》内容后,可以让学生们以表演方式重回那个年代,即复习了知识又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了那时那物。

5、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接受人文精神影响

多姿多彩的人文活动利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比如可以采取诗歌朗诵或者话剧表演的形式开展比赛,学生表演前定会身临其境的从文章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深入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深刻的感受文章作者的初衷,领会其中的人文精神。总之要在高中大力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活动,多角度的帮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的美。

6、采用人文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于能够全方位掌握学生知识熟练程度和能力强弱,更有助于老师自我反省以求教学更加完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心理差别来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教师要用心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对于好的方面要给与肯定和奖励,学生得到肯定后一定会带着愉快的情绪,更加努里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刻板,要学会灵活教学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总之,前文所讲的人文精神不止涉及精神层面,对物质方面构建也是有益无害。所以,身为一个千年古国身为一个文化大国,怎能在人文精神上败下阵来,怎能没有一个完善而优秀的人文价值体系作为软实力。完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措施,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6

大学生对与古代文学的学习缺乏主体意识,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大学课程设置过多。学分制实行后,学生不仅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还有公共选修课、通识通选课等,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以四卷本的文学史及六册作品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无法投入足够精力去学习。其次,古代文学课程被严重压缩。这是大学课程设置过多以及新专业不断出现而引发的后果。以往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古代文学教学至少需要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修改后的教学计划中,根据不同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时间被缩短为三个学期甚至一学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保持四学期的时间不变,但为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具体的教学时数也被削减了。课程被压缩,教师必须赶教学进度,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囫囵吞枣,知识消化不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其三,课程考核体系有缺陷。教师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分一般是: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试题目基本以课件内容为主,学生既无暇也无兴趣去涉猎其他内容。平时成绩以课堂考勤为主,此外再布置一到两篇课程论文,这也是流于形式化的考核,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没有促进作用。目前,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亦缺乏督促学生学习的动力。其四,单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不可谓不足,课前查找丰富资料,制作图、文、音、画并茂的精美课件,课堂上也注意教学技巧,即使如此,教学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在古代文学课堂上,除了少部分学生积极回应教师外,其他学生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低头不语。究其根源,教师单向度讲授,而忽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课件再精美,声音再洪亮,学生们也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其五,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足。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工业化进度越来越快,商业气息渐趋浓厚,以及全民娱乐的时代氛围中,古代文学知识对于个体人格涵养、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魅力和价值已经淹没在一片喧嚣繁华之中。学生们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享受,而不喜欢需要时间去沉浸在其中方能体会魅力和价值的古代文学知识。

二、强化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意识的方法

在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主体意识不能靠单纯增加课时数或逼迫学生自学等老旧方法来实现,而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去扩大学习的面,并深入吸取知识的精华。笔者提出的一些方法或许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角色反串法角色反串法即为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上讲台教,教师旁听。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习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记为辅,而往往忽略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在具体实施上,教师可结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在每次课中布置一到两篇教学内容之外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准备要讲授的内容并制作PPT,在下次课亲自展示,每位学生所需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学生讲授后,教师进行简要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让其他同学来评价。在课程已被压缩的情况下,角色反串法一方面能以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融入的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另方面可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角色的互换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反串教师也让他们有扮演好这一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一大动力。

(二)团队表演法这是基于角色反串法的一种延伸。在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叙事诗、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时可以考虑用此方法。因为无论教师或学生,单纯讲授,其生动性、趣味性依然不够突出,而通过表演方式可解决此问题。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多,一人无法完成表演,教师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在课外一起琢磨作品,体会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团队合作编排,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团队表演法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喜欢表现自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了切身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协调合作能力。此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发挥文学想象力加以创新。由此可见,团队合作表演法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三)课外拓展法由于目前大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教师尽最大努力让每位同学都来反串教师角色或进行团队表演实属不易。鉴于古代文学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讲授、学生反串讲授和团队合作表演的作品之外,仍有很多优秀篇目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既定内容之外安排课外拓展学习的篇目。具体而言,课外拓展可细分为研读、改课程教育研究CourseEducationResearch2013年4月下旬刊综述•专著写、诵唱等几个层次。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较多,在学习《长恨歌》、新乐府诗等作品后,可安排学生以将诗歌改编为剧本等形式改写《琵琶行》等篇目。此外,还可根据情况适当让学生自主安排一些古典诗词朗诵、古典诗词演绎会或者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这些环节可增加他们主动学习的乐趣,也丰富了他们课余的学习生活。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还是体现为成绩。为了使上述措施能落到实处,还需制定更完善的考核体系。具体而言,要把目前以期末考试成绩和以课堂考勤、课程论文为平时成绩的二元化考核体系,改变为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等为指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自主学习成绩指标包括学生在反串教师角色讲授、团队合作表演、课外拓展学习等环节中所获得的评价分数。如果说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可以通过教师的直观感受来评价,那么课外拓展学习的评价则可通过随堂考核的形式来打分。教师可在上课过程中随堂抽查,以便检验课外拓展学习的效果。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但是仍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够的现状,教师必须展示出以古代文学知识为涵养的人格魅力,从气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现身说法来打动学生,以此感召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是也"观点,在当下更有警醒意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教学设备、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对增加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都不如一位学有造诣、魅力四射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师来得强烈。教师们唯有不断增加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学养,以期有朝一日能达到大师的高度。

三、主体意识强化所取得的初步效果及其意义

篇7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身边的文化,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2)弘扬民族文化。

2.知识和能力:欣赏歌词能力的培养。

3.过程与方法:体验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歌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问题讨论法

五、学法指导:抓关键字句运用联想、想象品味意境

六、教学时数:二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周杰伦吗?喜欢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让经典成为流行,让流行成为经典的,由周杰伦演唱,台湾著名词作者方文山作词的《东风破》。让我们运用语文的知识来欣赏身边的流行文化,更深地感受身边的生活。同时也为第一单元的诗歌学习做好铺垫。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活得非常接近大自然天性,高兴了就唱,不高兴也唱。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四平八稳写在纸上的,而是唱出来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般地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似地清脆响亮。

(二)第一环节――“读”(语速、节奏、轻重音)

①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歌词内容。(落寞的游子回到惜别多年的故乡,良久伫立在墙面班驳的老屋前,头脑里儿时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②感觉这首歌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调子是(惆怅、悔恨、伤心、落寞、孤寂、怀念交融的复杂而朦胧的味道。)概括得很好,本诗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

③带着这种感情基调朗诵、歌唱这首歌词。(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伤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注意节奏、轻重音)

(三)第二环节――“品”(意象、语言、意境)

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一般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品诗的钥匙。意象,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请同学们于下列歌词词中出现的一个意象(烛火、圆月、酒、琵琶、枫叶、古道),挑一个歌词中你最喜欢的,说说为什么喜欢?

1.“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轮圆月往往会勾起人们无尽的思念之情。南朝民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的都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天上月圆人难再圆,却要时时担起那份千古不化的感伤,无语话凄凉!这年年依旧的冰冷月光,哀婉依旧,千回百转,这千年不变的月光从古时照到了今夜,凄清长夜,映照着孤寒清瘦的背影,摇曳的身影是一种刺骨的寂寞。

2.“烛火”――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无生命的烛火写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看到我的痛苦、烦恼,心里很疼而不忍心过严责备我,来反衬出游子的彻夜难眠,表达了游子因思念而痛苦的心情。

“烛火”的红,反衬游子倍受思念的煎熬。我仿佛看到游子彻夜难眠,对着微弱的烛火回忆往昔,一幕幕,一桩桩,清醒到天明。

3.“酒”――代表了落寞、忧愁、伤心、思念、忧郁的情感。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形象地描绘一个倍受思念的困扰而容颜黯淡、面容憔悴、神情清瘦的游子的痛苦心情。

4.“古道”――历来为人们送别亲人、友人的必经之地,因此,它成了人们抒写离愁常用的意象。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写的都是离情别绪。

回忆起古道上“温婉的小手”,如今却只留下古典的歌声,表达游子的甜蜜、失落、伤感的情怀。我仿佛看到漫漫荒烟,丛丛蔓草记录着心情的文字。让人回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

5.“琵琶”――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多是诉说怨恨和相思,如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琴声幽幽,倾诉着你的痛苦,我的忧伤。仿佛是有情的东风,蹉跎了岁月,一如从墙上落下的块块印记,而这一切都记录在“琴声幽幽”里。千万年前,是谁镌一把古琴琵琶,哀怨的弹奏一曲《东风破》,落了一地细碎如珠的乐符,留下绵绵无绝期的幽怨凄婉。那琵琶声里的哀伤是谁在哭泣?

6.“枫叶”――曾有词人这么来解释“愁”字,那就是――“离人心上秋”,秋天原本是丰收的季节,但在离人眼里,却象征着萧瑟、肃杀、万物凋敝的死寂,如《东风破》歌词中的“枫叶”,在旁人眼里,火红的枫叶给秋点染了生机,而在离人心中火红的枫叶只能更令人觉得寒意逼人。《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也使用了“枫叶”这一意象并着重从色彩角度来突出感情,用一个“染”字突出枫叶红的原因(那分明是莺莺用带血的泪染红的),这样写,进一步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一种哀婉、凄苦神伤之情跃然纸上。

小结:以上意象诗歌表达得很美丽,同学们分析的也很感人,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文学潜力嘛!

我们也由此可知成功的意象描写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诗歌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形象描写表现出怎样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的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就是诗歌的意境。孤寂凄清,沉郁忧愁。

下面我们将印象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最后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

1.漆黑的夜晚,我伫立在窗口,看着一轮明月独自挂在天际边,没有星星的陪伴,再圆的月亮只会更寂寞。它象一面冰冷的镜子,将逼人的寒光打在我单薄的身上,好冷好痛。这种孤单寂寞凄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枫叶似火,如翩翩的蝴蝶,它们纷飞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交织成了一张美丽而痛苦的网,我被困其中,拼命挣扎解脱,越来越紧,我无法呼吸。

3.琴声在耳边悠悠回响,凌绝凄绝,如泣如诉,一声声音律拨动着他忧伤哀怨的心弦。

品味诗歌,还应品味语言。在文学文体中,诗的语言最为凝练,是一切文学语言中最具艺术魅力的语言。诗人们总是在语言上精细琢磨挑选,以期生动形象地抒情状物,巧妙地表达旨意。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讨论:你认为哪句最巧妙,为什么?

方法:抓关键句――关键字词/修辞/词语搭配/句式

思路:哪句――关键字词(动词、形容词、表示色彩的词、叠词)/修辞/词语搭配/句式――表达效果(字义/句义+所传达出的情感)

1.“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最特别的那个字是“瘦”,它特别在与“思念”搭配在一起。说到“瘦”字,让我联想到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思念会让人消瘦,反复的咀嚼思念也会令思念的内容淡薄而消瘦。

形象地描绘一个倍受思念的困扰而容颜黯淡、面容憔悴、神情清瘦的游子的痛苦心情。

2.“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最形象的那个字是“偷”,它形象在将一去不复返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具体化了。说到这个“偷”字,让我联想到朱自清《匆匆》里的一句话――“是谁偷了它吧”,说的也是时光的流逝。时光易逝,岁月难再,让人怅然若失。

而“偷”的本义是什么,“偷”将时间具体化了,这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呢?,

“偷”字里头有一种不知不觉的含义,可以形象表达时间流逝的特点。

“偷”东西的人往往非常迫切想得到那件东西,所以用来说时间,可以深刻表现挽回流逝光阴的渴望。

3.“花开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机会难得,却与之失之交臂的痛苦、悔恨的心情。

是的,人们说,人生短暂如朝露,在阳光洒散之际转瞬而逝;永恒如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西落。万物生灵的全过程,对于拥有无穷力量的造物主而言,只是宇宙的一瞬间罢了。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并努力使它变慢乃至停滞――可谁又能做得到呢?曾经当流星划过星空,我们错过了许愿;当海浪拍打岩石,我们错过了祈祷;当你讲述故事,我们错过了聆听……同学们当机会来临,请不要错过。

4.“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无生命的烛火写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看到我的痛苦、烦恼心里很疼而不忍心过严责备我,来反衬出游子的彻夜难眠,表达了游子因思念而痛苦的心情。

5.“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点拨:诗词讲究押韵、声调、节奏等音乐性,再加上诗境的创造的需要,这种种因素使诗词造语时经常出现词语搭配反常的常见现象。

词人巧妙的将“离愁”来替代“灯”与“一盏”搭配,一是为了“愁”和“口”押韵,短句长句结合,二也更好地强化了孤单、寂寞、惆怅的意境。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它巧妙在不用“酒”来搭配“一壶”,一是为了“泊”和“喉”押韵,短句长句结合,却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游子漂泊异地的孤寂。孤枕独酒难入喉,饮不下的是那浪迹天涯的无边哀愁。

小结:很好,同学们的回答能捕捉住动词“偷”和形容词“瘦”来赏析;能关注修辞、词语搭配、句式来赏析,并能形成独特的见解,富有创造性。记得,著名诗人、哲学家周国平在《度一个创造的人生》中说道:决定一种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有无灵魂的真正参与。如果你真正陶醉于一片风景,一首诗,一段乐曲的美,如果你对某个问题形成了你独特的见解,那么你就是在创造。同学们的赏析也是一个创造活动。

讨论二:你认为哪句最富画面感,为什么?

点拨:这里所说的画面感,并非用绘画、雕塑手段,而是借助语言这一媒介。歌词的创作要给读者以形象、生动的可感的立体感觉,能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感觉器官,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的可感性。

歌词语言的可感性具体表现为:

有色彩(注意:非颜色的字,而事物本身有色彩,能使读者产生颜色的感觉);

有音乐性(叠字/押韵)等方面。

色彩: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调动语言的色彩感来创造意向。加强诗境的创造。另外,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虽没有用表色彩的词,但因为“月”“霜”“枫”“火”等非颜色的字能让读者产生颜色的感觉,也就有了色彩,大量诗作运用无色之色来写意向,使读者的视觉有色彩感。

叠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一个重复一个的音响,鲜明地暗示出一种单调和枯燥,而这种单调枯燥的音乐性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感到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1.最富画面感的那一句是“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侯”。

从色彩、视觉―――墙壁的斑白、灰暗,表现岁月的流逝,表达游子内心的落寞、惆怅。令人仿佛看到落寞的游子回到惜别多年的故乡,良久伫立在墙面班驳的老屋前,头脑里儿时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2.最富画面感的那一句是“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从色彩――“枫叶”,在旁人眼里,火红的枫叶给秋点染了生机,而在离人心中火红的枫叶只能更令人觉得寒意逼人。“逝者如斯夫”,每年枫叶变色的时候,又经历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所以“枫叶将故事染色”了。仿佛感受到了在那萧瑟的秋天,如火的枫叶并没给漂泊的游子带来温馨,却如冷冷的爝焰,让人不寒而栗。

3.最富画面感的那一句是“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从色彩――“烛火”的红,反衬游子倍受思念的煎熬。我仿佛看到游子彻夜难眠,对着微弱的烛火回忆往昔,一幕幕,一桩桩,清醒到天明。

……

小结:字句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拾撷品味了一番,原来没读懂的同学有没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呀,看来只有用心咀嚼才能品尝出味道。无论是字、句还是语言的画面感都是一种惆怅、悔恨、伤心、落寞、孤寂、怀念交融的复杂而朦胧的味道。

(四)三个环节――“悟”(意蕴)

大家能不能开动自己睿智的头脑,用敏感的心去想象凄美言语背后的故事。(60字左右),或许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1.想象是一位男子因一个不可抗拒的原因离开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依依不舍的儿时伙伴。在外的日子苦难孤独,他想念着故乡的一切,尤其是他的伙伴。若干年后,返回故土,一切都不复重来而百感交集。

2.想象是一位男子迫于无奈离开了故乡离开了青梅竹马的女孩,异地漂泊的日子令他饱受相思之苦,好不容易返乡时,看见日夜思念的故乡,却不见心爱女孩的身影,或许她已出嫁了吧。

感悟:是的,人们说,人生短暂如朝露,在阳光洒散之际转瞬而逝;永恒如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西落。万物生灵的全过程,对于拥有无穷力量的造物主而言,只是宇宙的一瞬间罢了。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并努力使它变慢乃至停滞――可谁又能做得到呢?曾经当流星划过星空,我们错过了许愿;当海浪拍打岩石,我们错过了祈祷;当你讲述故事,我们错过了聆听……同学们,当机会来临,请不要错过。

补疑: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作者方文山有深厚的古诗词底蕴。“东风破”原是古琵琶曲,词作者藉由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长恨歌》中的意境入歌的想法,让古诗词令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打破现今新诗与歌词分家的模式。在方文山的特别经营下,歌词古今交替,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东风破》就是代表这首歌曲的新名词。

一个民族的传统并非某些不变的无生命的典籍,而是始终处在生成之中的活的有机体,当然,传统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一代人对人类永恒精神价值的不息追求,凡是不拥有传统的人,同时也就不拥有创新的凭借和可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古诗文的阅读应显示这方面的眼光和觉悟,为今后的创新夯实基础。

(五)总结

语文课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同生们能够运用课上的知识,来扩展自己欣赏的范围,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来不能理解的艺术样式,更好地欣赏身边的文化,更深地感受身边的生活。其实,无论一个人,还是一种艺术的存在,文化积累构成了其血肉,精神内涵构成了其灵魂。这也是周杰伦、方文山成功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