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8 23:0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雪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5、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韦应物《调笑令·胡马》
6、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赵嘏《喜张沨及第》
7、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8、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9、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篇2
1、《溶雪的时刻》席慕蓉。当她沉睡时,他正走在溶雪的小镇上。
2、渴念着旧日的,星群,并且在冰块互相撞击的河流前,轻声地,呼唤着她的名字。
3、而在南国的夜里,一切是如常的沉寂。
4、除了几瓣疲倦的花瓣,因风,落在她的窗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000年,香港前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为快速增加具大专学历人口,而引进了副学士学位,等级上等同于高级文凭。副学士课程,由大学里的相关学院提供。
副学士学位与高级文凭在性质上有很多地方相似,副学士学位课程涵盖较多通识教育科目,而高级文凭和专业文凭则较注重专业知识。
副学士学位与高级专科文凭相比,更侧重于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减少手工操作技能的培训成分,同时学校提供学制较短的高等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高等教育学历资格,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直接入读本科课程,或者入读高级专科文凭课程。学生副学士毕业后升读本科,拿到的学位和直接入读大学本科的学位证书没有区别。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听说交际活动
一、英语教学的实质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合理的英语教学模式,那么,英语教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为什么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呢?
第一,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是彼此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也可以说:教学即交际(Teaching is ofcommunication)。
第二,教学是活动,通过交际活动,学生在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上认识、 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也可以说:教学用交际(Teaching is by communication)。
第三,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英语的进展离不开教师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教师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正是教学促进了这种交流,也可以说: 教学为交际(Teaching is for commmunication)。交际法提出交际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这是外语教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课堂听说交际活动的特征
交际包含"听、说、读、写"四种形式,对于它们在课堂中的具体安排,我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一方面,我们认为:这四种形式不能绝然分开,而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在现实生 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能力大大落后于读写能力,学了多年外语却是"聋子"、"哑巴",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 必为良好的读写创造条件。因此,我们的观点是:听说交际活动应当作为外语教学的突破口。那么,课堂里的听说交际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有人认为让学生开口就算是进行交际了。其实这种观念是有失偏颇的。举个例子来说,老师先教学生被动结构,然后要求学生口头把一系列主动句改为被动句,再让学生用be done结构一一造句。这是不是交际呢?显然不是。 又如,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 ,这算不算交际呢?显然也不是!事实上,课堂内的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注重掌握语言形式,后者重在实际运用,两者绝对不能等同。如果我们的听说训练一直停留在语言能力的阶段,那么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一个令人遗憾的盲点。
三、听说交际活动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活动与交际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言活动是顺利开展交际活动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构与交际并不矛盾,必须引起同样的重视。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具体归纳为PMMC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chanical 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 Drills)到交际性练习 (Communicative Drills)。
转贴于
虽然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机械性训练稍显过时,但正如Littlewood所讲的: "我们对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了解太少,不能断言什么对语言学习有帮助,什么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结构操练 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尤其是当教师希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毫不含糊地集中在结构体系中某一重要特点的时候。当然,机械性训练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运用恰当,为以后有意义的操练及交际性练习作准备。
有意义的操练是把"意义"介入到结构中去,是我们在语言和功能间所架设的桥梁。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 例子来说明它与纯机械操练的不同之处:
(教师板书)I don’t feel like…(go to the cinema/have aswim)
Task 1:用所给词组完成句子。
根据要求,学生会给出两个句子:
I don’t feel like going to the cinema/I don’t feel likehaving a swim.
Task 2:设计简短对话,假设由于某种原因,你拒绝了朋友的两个提议。
学生经过讨论,给出下面的对话:
A: Shall we go to the cinema?
B: Oh no, I don’t feel like going to the cinema.
A: Then how about swimming?
B: Oh no, I don’t feel like having a swim. I’m reallytired.
通过对比,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后者的生动性。因为功能与意义的结合更接近于生活情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有意义操练的重要性就在于其"桥梁"功能。否则,功能与交际之间的距离是不会自动消失的。在经过了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 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语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综合性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从一开始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不加控制。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交际训练。交际性练习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最高形式,设计得当,学生乐于参与,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发挥达到,课堂气氛的活跃达到顶点。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练习,这是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虽然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教师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可谓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际,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同时我们也认为,听说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根据需要具有了多元的特征,如: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时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与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者等等。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也更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开拓,真正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造能力。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认为,听说交际活动是英语教学的突破口,也是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1. William Littlewood ( 1991) Communicative Language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ss
2.王才仁(1997)《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5
一、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
1、阅读自学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分析知识,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2、总结归纳的习惯。每课的知识是发散的、孤立的,要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要把分散在各课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成面、结成网,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3、反思和改错的习惯。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尤其是再回头看从前做错的题时,更要反思。
二、语文学习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可以从“课前、课上、看书、练习、家庭应用”五个环节抓起。
1、课前环节:(1)学有计划。(2)预习。
2、课上环节:要听好课,首先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同时,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篇6
一、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引导,加强合作、交流与探究
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应现今教育的发展。对于新课改,教师观念上还是转变不过来,所谓的理解就是教材又换了,教学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的过程,只是一味的“注入”,不注意对学生引导和启发。以前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路,现在不少教师身上仍普遍存在。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是主要的,而且还应是主动的,在教学中不管老师教得多么辛苦,多么呕心沥血,如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那么一切的投入都是徒劳。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在于教师能转变观念,不要讲死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引导。教学不要脱离生产生活的实际,不要离开知识产生的过程。要注意回归课本,回归生活,回归生产,回归对知识的体验过程。
二、 改进实验教学,勇于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中学普遍条件较差,发挥好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1.做好演示实验,改进传统实验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实验教学的重点要从过去放在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上转移到问题处理上,学会怎样实验和思考,尽可能增加探索性实验,从而增强研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发展微型实验、做好替代实验
农村经济基础落后,实验条件差,发展微型实验,可以降低实验成本,又能做到人人参与。例如废弃的干电池锌皮代替锌粒,用蛋壳、贝壳代替石灰石(青石子、大理石),用铝塑药板做点滴板,用医院废玻璃瓶做试管,用医院废弃的毛细吸管做微型实验,废包装材料做微型试管架等。
3.认真开展好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相应家庭小实验,使学生动手动脑,再加上向家人讲解,这样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4.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通过模仿现有的实验方案,经过独立思考、探索,就能设计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体验出学生个性的方案。学生在进行实验评价时,通过解释化学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误差等,综合分析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 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由过去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学转变,由重启发学生答问向重启发学生发问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耳听、动口议”,能根据教师设定问题情境来探究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不断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经验: 1、培养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上课时也很认真,忽视了听课,与其说他们记笔记,不如说他们抄黑板。3、加强记忆方法训练.4、建立错题档案5、及时复习6、编制习题,制作考卷7、命一些开放性试题,重命题技巧,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8、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板报宣传、竞赛培训、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9、自制仪器 ,寻找实验代用品10、开放实验室。我的信箱地址和QQ号码给学生公开,便于我和学生交流。网络的方便、快捷、高效已被我们广大教师和学生认同,它搭建了学生与教师、与名师的平台,同时为新课改提供了交流、互通经验、同步探索的平台。
四、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开阔学生视野,探索教学新模式
1.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积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最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摆脱“应试教育评价”的干扰。我们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在方法上,不能老是对学生呵斥批评,而要多鼓励多表扬;在内容上,评价不能只关注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学习方法的运用、知识的运用等。教学评价的改革不只是形式的变化,更应从评价的内容上体现出观念的更新,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关注。
2.我们也可以尝试把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贯彻到自己平时考评训练、命题改革中去。更要测评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实践能力,注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考评及常规管理机制。对学生,不能只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评价,忽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评价;对教师,不能注重对考试结果的评价,忽视教育过程的评价。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激发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要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好每一节课。
3.要结合实际,学以至用。例如;植树环保,大蓬反季节蔬菜种植、特种养殖、香菇木耳的种植、果树栽培与嫁接、农村办沼气、辛夷采摘、养柞蚕、花卉苗木的管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有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机会。
篇7
一、关于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外语教学领域中,不同的教学流派争奇斗艳,新颖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传统的翻译法、有现代的交际功能法,也有博采众长的折衷法。那么,我们该采用哪一种方法呢?《基础英语》作者,埃克斯利先生的回答是:"凡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方法,则是教英语最好的方法;而使学生厌恶学习英语的方法,则是最坏的方法。"由此可见,方法的好坏不取决于流行或传统。关键要看实际效果。我认为,选用教学方法要考虑教师本身的条件,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以及周围的教学环境。例如,目前不少教师采用的一种"全英教学法",即教师用英语讲授、解释英语问题,使学生通过听与讲来学习英语,以达到掌握、运用英语的目的。用英语来教英语,当然是种理想的好方法。它对于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能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但问题是: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也不管什么教学对象,完全排斥母语,全部用英语,这是否有悖于一般学生的接受能力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处理方法是:课堂组织教学、词汇教学、课文教学、教师尽可能地讲英语。而在作业讲评、答疑,特别是语法教学中,教师就宜用母语。这样,讲授语言知识时,教师就不会因一些生僻的语法术语,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同时,也能节省课堂授课时间。总之,"在英语教学里没有万能的方法。情况不同,方法也要跟着改变。"
二、关于教材、教参的使用问题
通常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进行教学。这种操作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然而,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具体到每一个教学单位,情况又千差万别。"课本是工具,而不是圣旨。"依我看: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与个人的教学经验,大胆稳妥地调整教材编排程序,既可行,也必要。例如:高中语法中的定语从句教学,按教材顺序,是分散在高中第一册教材前四课中。上期,我打破了以往分散教学的惯例。开学初,集中四个课时,一次讲练完毕。然后再分散在段考前进行巩固性练习。作这样调整依据是:1、集中学习,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强。2、升入高中后,学生有新打算,学习劲头足,课堂投入充分、作业完成不打折扣。教学内容、印象深刻。后来,几次检测结果都肯定了这一做法。我国外语教学界老前辈张士一先生曾说过:"教科书无论编得怎样好,决不能完全适合每个教师所有的特殊教学情形,全在于教师自己运用他的教学法来变通这教科书,这就是所谓教科书的活用。" 教参的合理使用也是一个值得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注意的问题。据我平时观察,一些教师在讲课中,全部或大部分照搬教参内容。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讲课贪多求全,必然削弱教学中的重、难点的突出。我个人认为,使用教参,教师心中应有一个"准绳",应有自己取舍材料的主见。只有这样,教参才能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三、关于课堂容量问题
一些教师常抱怨道:"不知为什么?这些知识,我在课堂上都讲过,考试中,学生还是做错。"教师讲过的知识之所以学生仍掌握不了,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少教师都认同:在语言学习中,教师讲了的东西,不等于学生就懂了,而学生懂了,更不等于学生就会用了。由能懂到会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要让学生实践,老师就不能垄断课堂。重视语言实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实效,看来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教改的一个主攻目标。为增大课堂容量,我近些年的作法是:1、结合教学实际,运用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精心组织好45分钟。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心中有数。2、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讲练的材料、各类教具、课前都要全部准备到位。宁愿课前多花自己的时间,也不在课堂上浪费学生一分钟。3、充分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来组织教学,改变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讲台单一、落后的状况。如利用投影仪,减少板书时间,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快节奏的限时定量专项训练。利用光电阅卷机对作业、试卷进行电脑分析,以便在讲评中避免那种"题题讲到、遍地开花"的弊病。又如,利用录音机在课堂上进行读、听同步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速度。课堂45分钟是一个常数。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大有文章可做。
四、关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
社会上经常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生的功课越做越多,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令青少年学生叫苦不迭。一些教师认为这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社会问题,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的事。教师就无能为力吗?我却认为不然。例如,学生整天泡在"题海"中与"满天飞"的各类练习题有很大的关系。学习上必备的参考书,少量有质量的练习题无可非议,但不能多,更不能滥。我为学生当参谋、选资料中,我抓了两个环节:1、向学生推介一、两本实用、有质量的工具书、参考书,并介绍其使用方法。2、精选练习题。如高三学生的习题主要来自三种全国高考题,部分省市高考模拟题和一部分程度相当的海外试题。凡学生做的题,原则上教师都先动手做一遍。经挑选后再给学生。教师为学生把住了关,学生就少走了弯路、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负担。 又如,中学生普遍反映单词难记。特别是面临高考的学生。各门功课都要背,都要时间记。英语考纲上近二千个单词的词汇表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学生单词记不住,一是方法不对,二是接触单词的次数不多,时间不够。怎样增加次数、保证时间,我的办法是:每堂英语课让出五分钟时间给学生做单词循环巩固练习。有时中、英互译单词,有时用单词造句,反复操练单词的音、形、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单词天天练、文章天天读"后,学生单词的遗忘率明显下降,学习的自信心显著增强。我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要求,更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落实要求。教师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样,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才会落到实处。纵观我国十余年来的中学英语教学,如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五个因素、一个公式"来衡量,成绩显著,前景喜人。但也毋庸讳言,新世纪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怎样面对这种挑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李诞芗《英语教学法》
埃克斯得(英)《基础英语教师手册》诸论
张国扬 黄子成《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多视角;通识教育
一、大学英语教学和通识教学的争论
1.关于是否让大学英语通识化教学的争论
大学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语言文化,所有人都承认语言无法离开文化单独发展,语言在文化中萌芽、生长是客观事实,就在人们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出现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既然英语是语言文化,就应该用通识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另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缺乏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不可能完全的依靠纯粹的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式来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
2.关于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
当前大学英语正在由学科英语向综合英语过度,强调英语综合化教育,这和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同,于是一部分人认为大学英语应该以人文性教育为主,让学生学习回归到人文知识,文化本质中;另一部分认为大学英语虽然向综合英语过度,但毕竟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就应该按照专业学科的教学思路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工作。
3.关于英语学习角度的争论
大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英语,满足日常的交际需求,于是一部分人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就应该从多个角度、社会不同层面开展大学英语教育工作;另一部分人认为大学英语始终是一门学科,既然是一门学科,就应该仅仅的围绕大学英语本身来开展工作
4.关于英语培养目标的争论
一部分人认为英语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即对英语和与英语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有所精通的综合性人才;另一部分人认为英语培养目标是英语专业人才,即对英语专业非常精通,未来专门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专业性人才。
二、多视角切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关系的探析
通识教育可以加强国家话语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避免学生出现偏科问题,在教育方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把大学英语教学和通识教育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析对于更好的英语教学具有关键的意义。为了将两者的关系分析的更为全面,我们将采取多视角切入的方式进行研究。
1.从课程目标角度切入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英语知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语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应用。因此,大学英语的试题结构一般分为听力、选择、翻译、阅读理解和作文,在一些重要考试中还增加了口语面试环节,最终成绩以笔试加面试综合分数为准。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育还是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来开展教育工作,运用传统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综合英语素养。通识教育并不以应用性为教育目标,它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比起大学英语教学重视的应用性、交际性、实用性来说,通识教育更注重优秀公民的塑造,即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智力、体育、审美情趣培养。由此可见,从课程目标角度切入,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侧重点完全不相同,前者重视语言的应用和实践,后者重视培养优秀公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首先应该划上“不等于”的符号。
2.从课程设置角度切入分析
大学英语课本中很多内容以介绍西方文化为背景,大学教师通过英语课本教学既可以教授相关英语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英语背景文化,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大学课本中虽然引入了西方文化背景,但并不代表大学英语采用了通识教育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块化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大学英语教育分别从基础知识、理解与运用、技能培养对学生模块化教学,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可以让知识细化,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加清晰。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完全相反,它更强调知识的交叉与互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采取的是一种知识整合型的教学方式。通识教育不会因为现在进行时这个时态问题而专门开设课程专门讲解,而是在学习一个整体文化的过程中提到现在进行时,并作出讲解。由此可见二者的知识传授方式并不相同,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模块化教学方式,通识教育采取的却是它的相反,是一种整合式的综合化教学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大学英语教学不能等同于通识教育,单独的用通识教育的方式也无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结合我国的实际英语环境,我们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用通识教育的思维去传递模块知识,把通识教育当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补充方法,最终目的是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这是由我国当前英语学习条件所决定的。我们有理想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和国际友人加入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会得到改善,当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中国人和外国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就是大学英语通识化教学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杨庆华.《基于多视角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J].教师,2013(5):59-59.
[2]章黉.《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上海交通大学,2007.
篇9
关键词:课程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试验;教学模式;网络
教育部于2004年1月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其新规定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与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制定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的教学目标有了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强调的主要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显然,在新世纪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强调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的。
《课程要求》在开篇部分还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这就表明,《课程要求》是一个宏观性指导文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要求》还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模式”部分还建议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来达到教学目标。“应该说《课程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它对于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听说能力,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起到预期的积极作用。”(蔡纪刚,2004a)
以《课程要求》为基础,教育部又从2004年开始在1000多所全国大学中挑选了180所各层次水平的大学开展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对《课程要求》进行微观实践。到目前为止,《课程要求》试行已两年,180所院校的试点工作业已完成。各学校从本校大纲的制定、试点设计、实施、成效、问题等各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成绩斐然。
《课程要求》颁布后,对其学术性的探讨也在全国各种学术期刊上不断涌现。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及试点研究报告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对《课程要求》做一初步评估,以促其不断完善。
一、《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积极促进作用
1.《课程要求》要求各校制定个性化教学大纲,这促进了各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自主发展。《课程要求》充分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学生生源不同、英语基础存在着差异的现状和事实,把制定教学大纲的自给予了各高校,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教育部改革其行政文件的称谓,使制定教学大纲的权力民主化、自主化,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在教育领域的一次展现,将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陆建平,2005)试点报告也表明,各校在进行试验之前,首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自己的教学大纲,而这些大纲都各具特色,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综合类大学与专业类大学的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了显然的区别。
2.新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课堂正常教学的开展,避免了应试教学。《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做出了说明和解释,提出大学英语“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以听说领先的教学目标,纠正了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向培训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严重倾斜(陆建平,2005)。试点学校的报告在研究发现或结论部分都明确表示,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网络学习与面授辅导)把教学与学习的精力与重点放在了正常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上来,没有一所学校进行类试考试辅导性的教学,而效果却明显提高。
3.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魏丹华等(2005)在他们的试点报告结束语中也指出,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但利用了现代先进技术,而且继承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因此,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180所大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真正体现了如上要求,实现了按学生的水平与进度自主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之教师的面授与辅导,教学真正从注重“教”转移到了注重“学”上来。许多试点学校的问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庄智象,2005)。
4.有利于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课程要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者、传递者、导航者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者的作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从英语教学者转变为英语教育者,从讲授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课堂控制者转变为课堂组织者,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导航者,从语言知识培养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从180所大学的实验报告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验中确实做到了角色的转变,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刘红中等,2005)。
5.增加的形成性评估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要求》对教学评估做了分类,分成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把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形成性评估”与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等“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评估标准的人文类化,不以考试“定终身”,对发挥教师创造力、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的。
二、《课程要求》对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
《课程要求》从各层次提出的要求无疑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以对学生听力三个层次的要求为例,较高要求(中等层次的要求)为“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并能掌握其中心
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要达到这一要求,平时老师在授课时,不坚持用英语训练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果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一窍不通,也实现不了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授课技巧、组织能力、课堂设计能力等,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潜心钻研高效率的学习策略,对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好处。《课程要求》指出,这次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当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很流行的“过程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于实现这一目标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还应向专家型教师逐步过渡。专家型的教师具有丰富而高度组织化的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能深入、高效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具有灵活性和独特性的教学风格。同时,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应能够做课题、写文章,经常与同行交流切磋。也应定期地阅读一些关于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章,把握当前最新动态,并把先进、科学的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黄伟明,2004)。
三、学校加大了教学投入,改善了教学条件和教师地位
《课程要求》的提出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校加大了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投入,特别是硬件环境的投入,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这一点我们可以各校试点结项报告中看出,如湖南某大学“已投入8万元作为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配套经费,并购置配备了200台专门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计算机”。北京某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校提供专用机房(80座)一间,并准备建立3个机房作为明年推广使用。”地方学校如广东一理工学院“新建了五间电脑教室(每间有50台电脑)专供试点班的200名同学网上学习。为三名教师购置了三台电脑,其中包括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复印机。另外,有3~5万元流动资金,可供试点工作实施小组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校际交流、购买教学软件和办公用品”。其他各学校的教学投入情况也类似,有的学校投入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可以说是教育部《课程要求》颁布实施各校对大学英语教学重视的具体步骤,这也客观上从硬件条件上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教学的向前发展。
四、《课程要求》需要进一步修订与完善的方面
《课程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试点院校主要提出了如下两个方面意见。其一是基于网络获得学分的比例制定偏高。《课程要求》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学分的30%~50%”。此建议也许适合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高校计算机还未曾普及到每个学生每天有上网的机会。即使在某全国一流重点大学,每半天有40个班级上公共英语课,学校能提供给公共英语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自主网络教室的配置却只够13个班级使用,不可能全面铺开,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再好的课件没有设备也无法应用,无法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此外,计算机网络的不稳定、服务器功能的不完善使得使用网络课件的教学活动受阻的事件频频发生。有经验的教师也许备有应急措施,年轻的教师以及那些十分信赖、甚至依赖计算机网络的教师就会无以应对,进而影响教学(陆建平,2005)。
其二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自发性形成。《课程要求》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学业评估,“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种种此类设计都非常理想化,折射出设计者美好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自主学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概念,它展现的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在外语的学习环境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程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即使是在英语本土国家的“浸润式”学习环境中,完全的语言学习自主也只是“一种理想化而非现实的情形”。没有常规有序的监督,很大一部分学生“找不到方向”、“不知自己该做什么”。因此自主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中,使其成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陆建平,2005)。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要求》从宏观上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指导性的方针,各学校如何在微观实施上能够有效地落实其要求是一个需要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不断完善、取得成果的渐进过程。从目前试点的结果来看,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各学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能够形成以《课程要求》为宏观指导的各学校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智象.《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荫华.一场事关重大的教学改革――写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公布之际[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3]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4]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9).
[5]贾国栋.新模式,新要求,新发展――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教学模式部分[J].外语界,2004(5).
[6]蔡纪刚a.《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5).
[7]蔡纪刚b.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8]陆建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人文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9]魏丹华等.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A],载庄智象主编.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刘红中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研究[A].载庄智象主编.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1]黄伟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剖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12]章恒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从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谈起[J]高教探索,2004(1).
[13]黄建滨.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与四、六级考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
篇10
初级中学教学管理问题建议一、初级中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目前,很多中学都制定了一系列繁琐冗杂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师与学生的言行,这样虽然有助于督促教师如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却弱化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及创新意识,还应注意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正处在认知、成熟和转变的时期,对压抑他们的规章制度有天生的反叛思想,如果教学管理处理不恰当,则很容易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中学对教师的管理十分苛刻。比如,要求教师提前几周备课,每周做一次教学效果测验,当众公布测验结果;进行平行班评比;召开各类质量分析会,并要求教师书写测试后的总结报告。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时刻严格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把学生的在校活动全部细化,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多且严格地规范了学生的言行,教师必须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教学及管理,严重挫伤了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一些教学规范和制度十分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教学管理违背教学实际,造成教师疲于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很难发挥自身优势。再加上一些中学本身处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缓慢甚至极其落后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不足,各项教学活动的展开受到限制。缺少必要的物质支持,教学管理也跟不上,管理水平较差。
二、加强和改进初级中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探讨
1.明确教学管理中的各部分职责
应积极明确教学管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且负直接责任的校长与各年级主任的职责分工,要明晰各自的分工。比如,负责教学工作的校长,应该了解中学教学理论,明确中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协助管理教学的教务主任,应该明确教学管理的目的和目标,做到及时提出问题,有效组织听课、教学检查,保证中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各教研组领导应组织好教师的业务学习,管理教师的教研活动;年级组长负责督促学生学习,有计划地管理学生,帮助教师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分清教学工作的主次,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教学管理只有深入教师课堂,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和意义。定期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课堂突况的处理能力、作业的批改情况及是否迟到、早退等一系列有关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教师上课的基本步骤是备课、讲课、教学反思,同时还要写教学后记。这些是教学日常需要做到的工作。教师应当不断完善备课技巧,一份好的教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出一份足以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案,真正的教学反思应该在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堂反映的基础上,及时反思自己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漏洞,给出改进措施,对教案进行补充、修改,在下次课前或自习课上讲解学生不清楚的知识点,但要注意不能影响其他课程的进度。
3.加强中学教学的细节管理
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细节的管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共同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宗旨。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培优补差制度。比如,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使之取得更大的进步,对学习成绩稍差些的学生应该补其知识,教其方法,增其信心。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应该随着学生的特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而灵活转变,应该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方面,首先要以教案为突破口,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让新思想、新观念走进课堂,注重教案的创新性。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教师可以采取每节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附于该节教案后,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同年级组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提出改进目标。期末将每个教师的教学后记收集起来展示评比,对教学设计有创新、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应予以表彰。
4.主管教学领导应带头进行监督、管理
在中学教学管理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学校的各级主任、校长,他们随时对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但是,在检查监督的同时,还要注意领导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检查教师的业务时,务必先对领导等人的工作进行抽查、考核,并公布于全校教师面前,不搞特殊化,做到判断与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在管理机制方面,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从而创设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新的管理制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向自己发问,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就是要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发现、再体验,由己知不断引出未知,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在管理方法方面,课堂教学管理应提倡全过程管理,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提倡全方位管理,不仅要抓“教”的管理,关注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学效果,还要抓“学”的管理,关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效果。
5.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