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寻白羽范文

时间:2023-03-30 15: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明寻白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出自唐代卢纶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语文课堂的深度。 一节语文课上完以后,除去“水分”,剩下什么,应该能拿出来“见人”。一教师上《伤仲永》,从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此,引出课文作者,引出课文。课堂上有朗读教学,有课文分析,还有续写训练,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乍一看,不错。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觉有“苍白”之嫌。朗读教学,始于教师范读,继之于分散朗读,终于齐读。文言文语言精练,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教师应联系课文把这些特点给学生讲授清楚,以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体特点,按规律诵读。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用现代文表述应为“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全句按现代文标点,中间要加两个逗号,在文言文中是通过停顿表现出来的。学生明白了这中间的道理,自然会读会用。教学中泛泛而读,不讲,始终在层面上摇摆是难有突破的。分析课文,教师要学生找出文中写方仲永奇才的句子,学生凭直觉也能找出“忽啼求之”等句,仅此而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凭直觉,只能粗略感知,老师应设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不妨设问“这些句子能说明方仲永是奇才吗?”深入讨论,落实字词。至于读写课文更有画蛇添足之嫌。由此观之,上课如射箭,“靶子”或硬或软都要用力“射”进去,从“箭入石棱”中显示教学的力度。

二、“塘狭鱼可跃,林展鸟仅飞”———语文课堂的宽度。 课堂教学要深入,训练重点确定以后,就必须设法组织有效的训练。一位都是正在组织学生进行“十二生肖成语运用对抗赛”,他把学生分成男女二组,抽签将十二生肖平分给两组,比赛共四轮,依次名曰:“一长一短”、“说长道短”、“扬长避短”、“长短结合”,其中“长”“短”分别指含有宿相的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如“马到成功”、“鼠目寸光”。第一轮每组每人依次说自己组的一长一短,第二轮各组说自己的长,道别人的短,第三轮扬自己的长,补自己的短,第四轮把自己的长和别人的短合起来,编一个富有新意的小故事。纵观活动的全过程,展得开,收得拢,形式活泼多样,训练集中有效。如果活动不安排这样的轮次和形式,训练便无从进行。如果活动完全放开,听其自然,那场面可想而知。我们说宽度恰到好处的语文课就像鱼塘,也像树林。塘虽狭,可供鱼逐跃,林虽阔,仅够鸟练飞。

三、“过江千重浪,入竹万竿斜”———语文课堂的进度。 课堂进度,与课堂宽度和深度息息相关。前面那位老师之所以不很难堪,是因为课堂进度把握得还可以,各环节衔接得紧密,过渡照应得好,推进速度适中,课堂容量足,有宽度。后面这位老师上课时急于求成,推进速度过快,缺乏对学生活动的必要评点,课堂略显草率,影响了课堂深度。好的创意,不能很好的实施。所以只有课堂进度处理得巧妙,全堂课才会疏密有致,有快有慢,有,也才谈得上有课堂深度。进度适中的课堂教学,犹如骤起的疾风,吹过江面,烟波荡漾,美不胜收;吹进竹林,万竹摇曳,幽韵无穷。

篇3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5、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6、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7、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8、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0、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2、渭城春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5、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7、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篇4

一、把词语写完整。12%

千()百()()()勃勃德()望()

慢()斯()不()不()()()不吭

二、填上合适的词。9%

一()墙()的稻田()地走

一()马()的乐曲()地问

一()秤()的感情()地看

三、选词填空。6%

感觉发觉察觉

1.我的心事到底还是被母亲()了。

2.熟透的杨梅太甜了,吃起来都()不到一点酸味了。

3.掩耳盗铃的人刚把手触到门铃,就被人()了。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

1、一个人无论(),都(),要()。

2、()照在(),没有(),湖面()。

五、将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4%

()许多行人被吸引住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拉琴。

()有一天,他在河边练琴,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

()聂耳拉小提琴的时候常常会入迷,忘了周围发生的事情。

()悠扬的琴声飘荡在林间小路上,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六、读一读,连一连。10%

独坐幽篁里早有蜻蜓立上头王维

蓬头稚子学垂纶弹琴复长啸胡令能

平明寻白羽侧坐莓苔草映身卢纶

月落乌啼霜满天没在石棱中张继

小荷才露尖尖角江枫渔火对愁眠杨万里

七、阅读。29%

小老鼠赏花(14%)

春天到了,山上开满了wǔyánliùsè()的鲜花,小老鼠哼着歌儿去赏花。

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小老鼠踩着了路旁的一朵蒲公英。“对不起!”小老鼠连忙说。

蒲公英那长长的茎都被踩弯了,可它还是摇着头说:“没关系,我不会倒下,我要坚持到花开的那一天,让更多的人来xīnshǎnɡ()。”

小老鼠感动了冲着太阳喊道太阳公公快让蒲公英开花吧太阳听了它的话,把温暖的阳光洒在蒲公英的身上,蒲公英开出了美丽的花儿来。

1、拼读音节,将词语写在文中的括号中。(2%)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

急忙()感激()

保持()暖和()

3、在里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

4、“着”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在“小老鼠踩着了路旁的一朵蒲公英”这句话中应该读(zháozhe),用“√”勾出。它还可以组成词语:()(4%)

5、小老鼠为什么而感动呢?请用“”划出相关的句子。(2%)

乡间绿阴(15%)

乡间,是树的天地。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悟)桐树。梧桐树枝连着枝,叶盖着叶,像绿色的长廊。小河两岸是成行的柳树。柳条儿细细的,柳叶儿绿绿的。山坡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拨拔),枝繁叶茂。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值)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春末夏初,各种果树舒枝展叶,郁郁葱葱,一(座座坐坐)农家小院就掩映在浓浓的树阴之中。

1、把括号里错误的字划去。(4%)

2、文中描写植物长得茂盛的词语是()(),

你能再写两个描写植物的词语吗?()()。(4%)

3、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照样子写一写。(2+3%)

,像。

4、短文中“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句中省略号(……)表示()。(2%)

A、省略了其他的果树B、省略了其他的景色C、省略了其他的人

八、看图写话18%。写字分5%。

篇5

1、春景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

2、夏景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梅五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3、秋景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4、冬景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

5、爱国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陆游《示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

6、水田园诗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山水:日照香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田园:昼出耘田夜积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范成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送别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

7、友情诗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思乡诗

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9、动物诗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根本林间自在啼。——宋欧阳修《画眉鸟》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0、鸟类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1、托物言志诗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12、边塞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卢纶《塞下曲》

13、描写月亮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篇6

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先人的思想观念、朝代的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浓缩积淀在其中。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我们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对汉字曾这样评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写字教学既能育人,又能培养高尚情操;既实用,又关联民族艺术,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途径之一。

中国的方块字极具特点,可以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进行形义联想,如:美,羊大为美,它的本义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漂亮”的意思有所不同。“红、绿、紫、线、纱、细、纺、织、绣、经、纬”,形旁都是“绞丝旁”,包含了染色等与纺织有关的一些概念,说明丝织品是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纺织品。因而“蚕”就成了天底下最好的虫——天虫。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造字之初,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的结合,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生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解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

用毛笔写字与会用筷子吃饭一样,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从写字教学的实践中,我感受到写字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利用综合性学习发扬传统文化。我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记得《中国娃》中有这样的描述,“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这样的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到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指导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头正身直脚放平,一寸、一尺、一拳要保持。”的正确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二、在诵读积累中品味传统文化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段的诵读内容。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每学期一周,每单元一两节课,也可利用晨读等。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被称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人一辈子受用。

新教材推出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十首。我从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始,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古诗词积累本,然后印发了七十首必背古诗词的目录让学生把它贴于积累本扉页。然后展开我是“小诗谜”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这一活动:周一、周三早读时由老师在黑板一角开辟的“古诗词天地”中提供一首,全班共同背诵积累。周二、周四由学生自主进行,但不能随意或盲目,要求至少一首不得超过两首。周五在班队活动课上举行十分钟的赛诗、对诗比赛。双休日还可以和家长一起再赛诗、对诗。这一活动深得家长认可和推崇。

由于学生记忆力强,加上古读词字句简洁、短小精悍、韵味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一首古诗一般不到五分钟就会背了。由于活动旨在积累,只要求能大声吟诵,耳熟能详,熟读至背即可,对诗词的音律、情感、内涵等不要求做透彻的理解,所以遇到难以理解的诗句或生僻的字词我也只需稍加点拨就足矣。这样每周至少四首,等学生们升入四年级时,他们所积累背诵的古诗词已远远不止七十首了。其间我们还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情景吟诵。例如:清明时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时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新年时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篇7

【关键词】精心设计;激发兴趣;联系体现

一、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布置实践型的作业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做或不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不觉得是为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被动做作业。我曾尝试过下列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学。

1.续写。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再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和时间赛跑》一文后,我让学生续写和时间赛跑赛过时间后有哪些优势?通过续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文中蕴含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2.观察体验。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如学完《做一片美的树叶》一课后,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我给学生布置观察我们身边的春天,学生兴趣特别浓,通过观察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观察日记中有些同学春天景色描写特别美,还写到了春天的绿叶也美,从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那种无限热爱的感情。

3.画图想象。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例如,在教学古诗《塞下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将军拉弓的图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从中也切实感受到了"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意境。

4.排演课本剧。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例如学了《军神》一文后,学生就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了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兴趣非常浓厚。

5.办小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如学习了《西湖》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名山大川的各种风景名胜的图片、文章、诗歌,举办一次“山水风景”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又扩大了视野。

三、联系学生生活,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

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走访、查阅有关资料,对所熟悉的周围环境,人物等进行调查活动,了解生活的变迁,环境的变化,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的进步,学习身边的榜样。这对丰富学生的阅历,学会与人相处很有帮助。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理答;温度;深度;宽度

何谓“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动态过程,它包括教师的提问、侯答、学生的回答及教师的理答几个环节。过去关注和探究较多、较深的往往是教师的提问,教师的理答则鲜有人探索,而事实上,有效的理答能变“冷漠”的课堂为“温暖”的课堂,变“平面”的课堂为“立体”的课堂,变“狭窄”的课堂为“宽阔”的课堂,能使有限课堂彰显无限的生命张力。

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理出课堂的温度

所谓“课堂温度”,这里是指无论学生的回答状况如何,都要通过积极的理答,构建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创设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快乐,彰显课堂的温暖,从而让学生装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回答出彩时,赞美有加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出彩时,教师往往会给予激励性反应。但是激励性理答并不是指“好”、“不错”等诸如此类给人敷衍了事、冰冷生硬之感的简单理答。

撷取几则笔者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理答:

“你真了不起,刚才你用的词语其实是文学中的专业术语呀!”

“你找的这些词语都是成语,你的眼光真高,因为成语运用到文章中比一般的词语更有力量。”

“我不得不敬佩你,因为你从文章中读出了自己,并反观自己的生活,这可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呀!”

诚如以上的这些积极的、富有激情的理答,既消除了学生紧张的心理,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眼里,这时的老师成了一位可亲可爱、可信赖可交流的朋友,因而其思维也就不受约束,表达方式也不受限制,课堂的温度自然也被调适到最佳。在如春风拂面般的言语中,在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和智慧风采,也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欢乐。

(二)回答欠缺时,充满期盼

当然,更多时候,学生的回答是有所欠缺的。这种时候,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通过指导,让它的思维走向完美。

请看徐金国教师执教的《散步》片断: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师:你说的很概括,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呢?

生:初春时节,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师:这次比上一次具体一些了。我们一起来看他概括的这句话“初春时节,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初春时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田野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我们一家人是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是散步。有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几个要素,不过,具体讲述一件事,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还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具体讲述一件事,就应该把这些要素都交代清楚,当然。如果要把故事讲得生动,还要有些波澜。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按照上面所说的几个要素来讲述故事。

生:初春时节,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本想遵从母亲,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是后来还是母亲怜爱小孙子,改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于是,一家人向小路走过去,在遇到母亲走不过去的地方,我就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家人幸福地走在初春田间的小路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面对学生“不够具体”的欠缺,徐老师并没有否定,或改叫下一位,而是表扬肯定其“概括”,这样的理答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信心,坚定了他思考的意志。然后徐老师又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导,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这对学生的帮助是最有效的,学生的认识和能力都有了提高,思维火花被拨亮,最终走向完美,享受到了思考的愉悦。

(三)回答错误时,宽容激励

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我们要学会宽容,善于从学生失利中寻求成功的一面,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你的答案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如果你再认真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同学们都想了很多的办法。”“没有答对不要灰心,只要保持像今天这样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总有对的时候。”这些出自老师肺腑的鼓励的话,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情感。学生把老师对他的鼓励化作行动,师生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信息,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促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当然,充满睿智的言语理答确实可以四两拨千斤,而有时候,一抹微笑、点头默许、拍肩鼓励也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理出课堂的深度

掘进课堂的深度,其实就是拓宽学生发展的道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理解能力、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停留在浅表。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有效理答,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进行哲学思考。

(一)掘井及泉,提升思力

学生思维的能力决定了其人生的高度。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运用有效的理答策略,深化学生的思维。

请看王君《满井游记》教学片段:

(对于“《满井游记》以什么为美”的问题,学生先后说出了很多答案,比如:乐、劲、媚、喜、繁、静、闲、痴、和、意、纯、醒、变……)

师:太多了,大家的归纳都很有特点,我们从任何一个词语探讨下去,都可能吃透文本。但现在同学们做个归纳,你觉得这些词语可以怎么分类?

生:有的很抽象,有的很具体。比如“喜、痴、闲”等就比较抽象,而“静、媚、变”等就比较具体。

生:有的是从眼睛看到的,有的是由心灵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它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形”,注重的是景物的描绘,一类是“情”,注重的是感情的抒发,一类是“神”,注重的是神韵的领悟。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选择的词语很多,很散。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一般会择其一二,抛开其它,分析讨论,直入主题。这也未尝不可,但学生的思维仍是一个“模糊场”。所以此时,王君老师及时的追问显得非常高明,“词语分类”的训练,廓清了学生的懵懂迷糊,帮助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的思维层次,提升了学生的思力。

(二)化隐为显,走近哲学

哲学可以为人生培植一种形上姿态。在社会功利化倾向和人的功能化倾向颇为严重的今天,确立人生的形上(超越)姿态尤为重要。语文中处处闪现着哲学情思。语文教师在课堂理答过程中,应积极地将学生带往哲学的层面,让学生走近哲学,让哲思滋养性灵。

请看干国祥《斑羚飞渡》片段: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师:为什么杰克要向他的情敌卡尔说“没有说好吧”?

略沉默,一个学生:他也想逃命,他不想死。

师:同样身为健壮男人的贵族青年卡尔为什么能够逃命?

(全场沉默,肃静。)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干老师以三个极具“含金量”的探问,将学生带向敬畏生命的哲学高度,也在一个侧面解构了以前的有自我牺牲的“崇高”、“伟大”的宏大叙事,还原了个体生命的本质。此时的探问也并不要求学生作多么精彩的回答,但它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学生,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敬畏生命”这一哲学命题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嵌入了他们的生命中,学生思维的高度也一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三、塘狭鱼可跃,林展鸟仅飞――理出课堂的宽度

没有宽度的语文课堂,语文也就不成为语文了。语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引子”,我们要借这个“引子”走进文化,走向生活。通过有效理答,让文化的神韵滋润学生的心田,让生活的活水浇开学生的心灵之花。

(一)蕴蓄积淀,传承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多是历代的名篇佳作,饱含深厚文化意蕴。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理答,对这些蕴涵丰富文化信息的内容加以点化,让学生了解文化丰富和悠久,受到文化的熏陶,让“文化”守护孩子们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成为有民族根基的全面发展的人。

先请看《屏》教学片段:

师:作为一个研究中华文化的泰斗――陈从周先生看到自己钟爱的“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他有作何感想呢?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

生1:他一定感到痛心。从第四段可以看出说明屏在当今现实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的,自然引出下文作者的写作缘由和期待之情。

师:作者的忧虑我想还不仅仅表现在这一点,还通过哪些内容进行了暗示?

师:作者引用的诗词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2:都是表达一种凄婉的,哀怨的,痛苦的,孤独的,感伤的情感。

师: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师:联系作者的生平。满腹经纶,无人领会;刚直不阿,备受摧残;愚氓灭美,令人痛心。为挽救传统文化奔走相告。

生3:他想诉说自己的心愿,无奈,痛心,愚氓灭美的悲剧时时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前看看新闻就看到内蒙古一个建筑公司毁掉古长城进行开发的令人痛心的事。

师:一种文化的消失比一种物种的消失更令人痛心、揪心。物种的消失只是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而文化的消失,却把一个民族代代相因的精神的链条断裂,甚至造成一个种族的消亡。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陈从周先生才有《说“屏”》问世。

小小的屏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一个符号。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透过它恰可以诠释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正是紧紧扣住文化因子去追问,引导学生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触到了现实的因子,历史的因子,个人的因子,民族的因子,学生的视野在教师的追问里变得无限宽广。

(二)知行合一,走向生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所以应让学生跳出课本,跳出课堂,和生活进行全息互通的交换。有效理答恰可作为一座连接起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的桥梁。理答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文化、生活并磨砺人生。

请看《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片段:

师:这一些都已成过去式,如今,我们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

生:需要。

师:我们国家现在不是国运昌盛了吗?

生(沉默)。

师:虽然国运昌盛,但是你看日本不是还死死盯着我们的的吗?

生:所以,我们仍然需要雄健的精神。

师:还有哪些人也需要?

生:中国足球队。如果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要有雄健的精神。

生:我们班级也需要雄健精神,因为要成为优胜班。

生:我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