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检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8 21:1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巡检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消防中控室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熟练操作消防控制设备,清楚卖场地形、环境、消防设施和监控系统的位置,会使用各种灭火器。
二、熟悉商场整体情况,对商场各区域、各大厅的防火分区、经营物品了如指掌,对商场内消防设施、设备(消防泵房联动设备、室内外消火栓、喷淋、烟、温感、湿示报警阀、水流指示器、安全出口标志灯、安全通道等)是否完好无故障,灭火器材是否过期损坏、缺少移位,对消防设施和器材经常进行检查维修保养,时刻保持消防设施、设备、器材完整好用。
三、巡查商户落实防火责任书及防火制度情况,检查商家对基本的防火知识、灭火器材的使用、自救报警疏散等情况的了解,商家不了解的应对现场进行培训。
四、巡查商户有无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如:油漆、稀烂、万能胶、酒精等化工产品,货物堆放是否堵占遮挡消防设施、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
五、巡查商户、顾客有无吸烟现象,有无私自使用电、气焊、大功率电动工具和私拉电线,使用不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麻花线等情况。
六、巡查巡查装修商户是否办理完整装修手续,是否按装修审批方案施工。
篇2
一、明确教学目标,领会“读写结合”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的能力,即是小学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阅读和写作就好比蜜蜂采蜜和酿蜜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戏剧小说、童话故事、科学文献等,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经过吸收消化,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实现读到写的过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认真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策略,主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使得学生自觉形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学习行为,才能不断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提高教学质量。
二、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读写教学
1.按照教材整体要求,设计读写教学。教师应当把握教材的重点,对课文进行深入教学,包括课文描写的事物或人物,以及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充分领悟课文的思想脉络、课文结构、修饰手法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比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写到:“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了黄金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作者将秋天各种果实成熟的现象用生动形象的句子描绘出来,将秋天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来,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领悟秋天赋予人们怎样的感受,设计读写教学方案可以为:要求学生学生画出作者描绘的春天,模仿作者的修饰手法描写夏天,让学生说说秋天的特色等,通过读、画、想、说、写、练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
2.根据学期时间,设计读写教学。读写教学应该贯穿小学语文的整个学期,教师应当进行有效规划,安排科学完整的读写教学计划,通过多次阅读,反复写作,通过课堂培养和课外练习相结合,增加学生阅读积累量,丰富视野,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寒假读写练习,比如,针对性的安排学生阅读杨红樱的《五3班的“坏”小子》,要求学生特别关注文章的选材和语言风格,并要求学生写写本班富有个性的人、鲜活动人的事。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
1.善读文章,以读带写。通过多次反复阅读文章,深刻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方式、结构、手法等,通过仿写、续写、改写、扩写、改写等方式,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不但对课文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相关课外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比如,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仿写,在“黄河象”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重新猜想黄河象落水的故事,让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写作。
2.以写促读,丰富阅读知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利用写来促进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升。比如,教师通过设计话题作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选题,并拟定提纲,再根据提纲广泛收集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和材料,不断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读写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把握教学方法,在读的教学中穿插写,在写的教学中穿插读。比如,“桥”这一课中,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暴雨、洪水的词句,要求学生练习描写下雨场景下树木、风、鸟儿等各种事物的句子,在读中穿插写,通过学写句子,加深了学生对暴雨的理解和领会,使得读写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多元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多元化,使教学内容以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喜爱的一种动物”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录像《猫》,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篇3
为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师资管理,有效掌握和利用全省卫生监督员培训专家资源,进一步提高全省卫生监督员的培训质量和效果,根据《200-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和《200-2010年**省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现决定建立省级卫生监督员培训师资库。我省卫生监督员培训师资人选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推荐,省卫生厅组织进行审核遴选,审核通过的人选和省卫生厅特邀专家纳入我省省级卫生监督员培训师资库。各地级以上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推荐区域内师资。现将推荐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推荐条件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卫生监督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二)熟练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和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基本情况;
(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事卫生监督管理或相关专业工作8年以上;
(四)曾承担地级以上市卫生监督员培训工作或从事卫生监督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相关专业理论水平;
(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掌握基本教学技巧,能用普通话授课;
(六)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岁,身体条件胜任教学工作。
二、推荐范围和名额
省级卫生监督员培训师资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所属各类卫生单位、高等院校中推荐产生,推荐名额按卫生监督专业分类,每个地级以上市每个专业推荐1-3名,没有符合条件的可不推荐。特殊情况(如具有卫生监督教学专长等)可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和推荐范围。
三、推荐原则和要求
(一)师资推荐工作应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被推荐人员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二)严格掌握标准和条件,确保把群众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人才优选进入我省卫生监督培训师资库。
(三)推荐材料要求:
1.被推荐人员要认真填写《省级卫生监督员培训师资推荐表》(见附件)一式二份,电子版请从**省卫生监督所网站(资料下载栏目下载。
2.各地级以上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对被推荐人员填写的《省级卫生监督员培训师资推荐表》进行审核,出具推荐意见并签章。
3.请于2008年5月30日前将推荐材料一式二份报省卫生监督所,同时将电子版发至
篇4
一、我县企业职工培训现状调查
(一)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企业20户,其中国有企业2户、非公企业18户,企业共有从业人员4738人,管理人员535人,占从业人员的11.3%;在从业人员中有专业技术人才867人,技能人才1260人,分别占年末从业人员总数的18.3%和26.6%。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中有130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仅占企业管理人员的24.3%。大专以上学历人员588人,占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12.4%,高职人员168人,占从业人员的3.5%。企业业绩不佳的有2户,占调查户10%;业绩一般的有8户,占调查户40%;发展平稳的企业有9户,占调查户45%。企业业绩突出的1户,占调查户0.5%.
(二)被调查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制定情况。
企业本年度有技术人员培训计划的企业8户;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随时安排职工培训的企业10户;没有培训计划的企业2户;企业今年计划培训高层管理人员3户;计划培训中层管理人员7户;计划培训普通管理人员8户。
(三)被调查企业师资需求及培训方式情况。
企业对培训师资有高等院校讲师、教授讲座需求的2户;对管理咨询公司讲师讲座需求的3户;对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讲座需求的15户;企业希望专业老师授课的2户:专家讲座培训方式的2户;帮带传授培训方式12户;外出考察培训方式的4户。
(四)被调查企业需要培训的人才情况。
企业目前最需求的人才是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纳税等实用的、有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
二、我县企业带薪培训现状分析
1、企业培训意愿较强,各方面条件缺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同职工培训不仅与职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相关,而且与本单位的发展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这表明,企业对于职工培训的认可度较高,能充分意识到培训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个别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更倾向于资本的积累,对职工培训的关注和投入比较缺乏。大部分企业没有系统的培训制度和培训规划。有些企业即使提取了职工教育经费,但由于资金总量少,培训预算不高,职工培训的组织难度比较大。
2、企业重使用轻培养走捷径。
本次调查显示,我县受地理条件限制,围绕有色金属采选、加工企业相对较多,职工流动性大,因此企业在生产中只是按照行业管理要求,对特种工种进行培训,如“四大员”、绞车工、压力容器、特种机械操作等特行工种进行强制培训,忙于应付检查,不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招聘技术岗位工作人员时只考虑熟练工,不愿意招聘新工,企业培训上岗不能按照要求达到标准,培训形式简单粗放、走捷径,造成在生产中有章不循,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职工参与培训参差不齐。
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中高层管理岗位、行政岗位的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小,一线岗位尤其是一线技能岗位人员流动性相对较高。进一步调查发现,从事管理岗位、行政岗位的职工一般学历较高,受过一定的职业教育,比较重视自身的职业发展,愿意为了提升职业竞争力参加相关培训,一线岗位尤其是一线技能岗位人员相对学历较低,外来务工人员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这类人群就业的主要目的是“赚钱”,因此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与其花钱、花时间参加培训不如多做一份工、多赚一笔钱。只要薪资有所上涨他们就会放弃企业对他的培养而“跳槽”,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对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三、企业带薪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企业负责人对员工培训认识有偏差,缺乏系统规划。
尽管大部分企业能意识到职工“三级”培训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多企业主对培训的理解还是注重尽快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岗位技能,培训主要是为员工上岗服务走过场,简化职工培训,要么把新员工培训等同于职工培训,追求培训内容与岗位职责高度匹配,力求培训效果立竿见影匆忙上岗。这些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意识,职工培训缺乏系统性,培训经常是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随时安排职工培训。
2、受企业效益因素影响,业主不愿承担培训费用。
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为避免用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采用企业用工合同承包制的形式,造成了企业职工培训职能部门的缺失;还有些企业普遍认为职工是培训的直接受益者,职工因培训提升的能力和素质会进一步提高职工“跳槽”的风险,投入大量的成本组织职工培训可能得不偿失。所以有些企业不组织职工培训,而是让职工自己参加由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拿到结业证书后按照比列报销或个人承担培训费用。
3、待遇不高造成人员培训匮乏。
我县国有企业每年技术人员招聘信息,专门招聘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由于技能型人才在传统观念中属于工人,社会认可度较低,其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仍然较低的影响,大专院校学生基本招不来。加之企业和个人对这类职业的重视度都不够,缺乏培训意识,职工待遇不高,由此造成了一线技术性岗位人员匮乏流动性高的现状。
四、健全企业职工带薪培训的意见与建议
1、建立健全职工带薪培训制度。
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思想教育,全面推行企业带薪培训制度,一是在新建企业前根据企业发展模式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里面要有企业培训方案,要有企业职工培训经费预算,不断建立长效的职工带薪培训机制;二是对现有企业修订《企业章程》完善企业带薪培训制度,从而提高职工素质,稳定企业人才队伍;三是对初、中级培训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如果企业不愿意做的,可以由政府以补贴培训费的方式进行;四是对高级以上技术人员培训,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军人才”培训工作要求,可以由有需求的个人进行自我的深造,单位实行按照比例承担培训费用的方式进行,既提高了个人技能又稳定了企业高管人才。
2、抓现有企业业主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
一是由政府财政补贴举办的各类高层管理学习培训班(会),如《企业经营战略报告会》、《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大讲堂报告会》、《突破企业资金瓶颈报告会》、《高层次经营管理讲座》、《银河培训计划》、《领军人才培训》等,组织企业主和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提高了他们对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清华大学《MBA工商管理核心课程研修班》的学习,拓宽企业业主的知识面,不断提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组织企业厂长、经理走出去到国外和国内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较大的民营企业参观、考察、学习,开阔眼界。通过对企业主和高级管理人才的一系列培训学习,提高了他们对人才工作重要性认识在企业管理上也实现了飞跃;二是做好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企业将一些有潜力的管理人员和技工,做为重点培养对象,对他们压担子,定任务,促使他们加强学习和工作实践,对他们学习上给予更多的机会,工作上给与更多的支持。在人员录用上,优先录用有较高学历和有专业技能的青工,做好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缩短实习期,提前办理相关保险。对业务尖子,优先提拔重用,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以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
3、建议建立企业管理奖和企业技术创新奖。
对在企业管理岗位上和技术岗位上做出贡献的人员根据其创新含金量,由政府给予专项奖励,以此来鼓励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激发起更多职工的创造热情,以便在非公企业内部形成抓管理、讲技术、比贡献的良好氛围。
4、进一步推行职业就业准入制度。
继续推行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的制度。职业介绍机构要在显著位置公告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对涉及就业准入的岗位,在职业介绍工作当中也应要求求职者出示职业资格证书,凭证推荐。用人单位要凭证招聘,在招聘广告中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对招收未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机构应依法查处,并责令其整改。
篇5
关键词:短跑训练 速度 耐力 训练方法
前言
随着世界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科学训练早就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运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差别也在日益缩小,我国的400m跑虽有一定进步,但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400m跑与100m、200m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截然不同,速度与速度耐力是相辅相成的,处理好这种关系是跑好400m的关键,速度是基础,400m的速度必须借助于相应的耐力水平才能得以发挥。速度耐力则是速度在一定时间(或距离)的最大保持,没有良好的速度基础,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速度耐力。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众多的中外文献资料。
1.2归纳分析与逻辑推理法。
2 分析与讨论
2.1 400m跑速度分配的分析
温科波洛理(1980)的研究结果:400m跑成绩在43.8―44.9秒的运动员,跑完前后程200m的平均成绩分别为21.5(20.7―22.4)秒。
据此,优秀运动员前后半程差距之大是没有保持高速度跑完全程,即有机体不可能长时间地以快速度工作,所以需要速度耐力保持高速度疾跑的能力。
2.2 400m跑的成绩与速度的关系
近几年来国外许多专家研究表明,400m与100m、200m的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400m成绩提高0.44秒,100m成绩能提高0.1秒;如果400m成绩慢0.22秒,200m成绩会慢0.1秒原联邦行德国专家莱第尔利和斯特鲁特曾对一些成绩在44″5―49″之间的运动员进行调研,证明了400m跑成绩与100m、200m跑成绩的密切相关。(见表1)
从表1中看出,400m成绩要达到45″5的一般国际水平就必须拥有100m成绩10″4、200m成绩20″6的水平。相反,拥有了100m成绩10″4、200m成绩20″6的水平,400m成绩也不一定会达到45″5,它还要拥有足够的耐力。
2.3 400m的能量供应分析
400m跑其能量供应来源于高磷酸化合物的分解(20―60%)、无氧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ATP(55―60%)、有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ATP(15―25%),由此可见需要最多的是糖的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能量。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受以下因素影响:1. 乳酸供能能力,2. 非乳酸无氧供能能力,3. 有氧代谢能力。在400m跑、长跑及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在一个短时间内达到疲劳的过程中,这三个因素分别达到57%、31%和5%的差异。
平均最好成绩为45″6和平均最好成绩为48″0的运动员之间的显著差别在于成绩较好的运动员能从非乳酸无氧代谢能量系统中得到多的能量,尽管这种差异并没有得到统计,但这一结果使我们工作者推出这种假设:高水平运动员具有很高的增强非乳酸无氧代谢能力的特征。
乔利和克劳德(1985)发现:经过训练的短跑运动员比未经过训练的短跑运动员,在加速和保持最大速度方面,能持续跑更远的距离,由此推出经过训练的短跑运动员在自己无氧酵解供能之前,其肌肉中的PC水平就会上升,用来延长工作时间。
2.4 提高速度耐力训练方法
2.4.1大强度间歇训练和重复间歇训练最适合提高速度耐力。大强度训练可产生高质量有氧能力,而重复训练则可提高加速率和速度。大强度间歇训练的最佳跑程为133米,练习方法:由高速到中速跑133米,然后慢跑133米,此训练程序重复4次之后,便可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间歇,使脉博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再进行下一次训练。
2.4.2重复间歇训练的最佳跑程是66米。练习方法:先加速跑40米,接着全速冲刺66米,最后减速跑40米。运动员在通过间歇使脉博降到每分钟120次之后,就可开始进行下一次高速跑训练。
大量变速跑可提高运动中承受持久的有氧负载应力训练的能力。
运动员在训练后的每分钟脉博不能低于160次,也不能高于180次,因为过低表明运动员运动量不够,太高则表明运动量过大。通过检测脉率,还可以决定负载的应力训练之间恰当的间歇时间。当脉博降到每分钟120次时,教练员就可开始安排下一次练习。运动密度及运动强度应根据运动员承担负荷及练后身体的恢复能力来调节。在运动员训练后两分钟内脉博降至每分钟120次,就应增加他们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
2.4.3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可知,无氧供能是100m的主要供能方式。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发展速度用90―100%的强度跑100m、200m是提高氧供能的有效方法,据此,采用90―95%的强度高密度、多次数地反复跑200m以内的各种距离,总长度达300m―400m,可提高绝对速度和100m的成绩。但是,100m跑的基础是力量,力量训练可有4种训练方法,即:①最大力量训练法,以个人次极限到极限负荷的重复来发展力量的大负荷训练法。训练强度为极限负荷的85―100%,重复次数为1―6次,一般认为用70―85%的负荷强度,提高重复次数也属最大力量训练范畴。其主要训练效果在于改善肌肉协调性,缩短快肌纤维的收缩时间,增加肌肉横断面的快速力量,提高最大静力力量。②快速力量训练法,以个人中等以下负荷的重量来发展快速力量的方法。采用个人极限负荷的70%以下,重复12次左右,要求练习者尽可能快速完成动作,其训练目的是通过改善肌肉之间的协调性来发展快速力量。③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数据的情况下,按照既定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如练习直角蹲,选极限重量的70%为负荷重量,完成5组,每组7次。每组之间休息时间没有严格控制,一般以机能基本恢复为益。④塔式训练法,重量轻时练习次数多,随着重量增加而减少练习次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许多高水平400m运动员都有很高的短跑速度,要提高400m成绩,就要先提高短跑的速度。
3.1.2 400m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强的无氧糖酵解作用产生能量的能力。运动员与无氧代谢能力是决定400m跑成绩的因素。
3.2 建议
3.2.1 400m训练应以速度为主,速度耐力,力量训练为辅,以短为主,长短结合。
3.2.2 放松能力的高低也是决定400m成绩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夫.约翰逊余中跑技术作分析[M].山东体育科技,200.9.
[2][美]威廉・布莱克.400m跑的训练[N].武汉体育译报,1989.2.
篇6
一、《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日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有其特定的背景。一是日益紧迫的废弃物处置问题。近十年来,日本一般废弃物(从一般家庭排放的垃圾)大约增加了20%,产业废弃物(产业活动发生的废弃物)大约增加了30%。尽管做了大量减排处置方面的努力,但每年的最终填埋量还是达到6000万吨,同时填埋处置场的使用年限逐年减少。随着近年来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变化,且不易自然分解、加工处置中容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对环境构成极大的危害。二是资源的约束。目前,日本每年资源的投入总量约为20亿吨,其中占资源投入总量30%多的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天然资源,几乎完全依靠进口,而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占总量60%的岩石、砂砾等土木和建筑的资源由国内供应,但国内生产这些资材,要消耗约达3亿吨能源以及排放4亿吨的废弃物。每年建设使用的公路、桥梁、港口和建筑等,经过几十年以后,也将变成需要处置的产业废弃物,如果能够开辟出一条有效再利用的路子,就会使其成为重要的资源供应源。三是全球性的环境共识和对策。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日本承诺削减6%的二氧化碳。因此,面临以上形势,日本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二)日本已构建起完整的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根据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及需要向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1999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地球环境部会和废弃物再生利用部会提出了“构筑资源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展望)”报告书。根据此建议,经济产业省立即开始着手彻底修改1991年制定的《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将此法律改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并于2000年6月通过,自2001年4月实施。与此同时,相关的政令省令也开始完善,逐步形成以《资源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法》为框架法(2000年6月颁布)、《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家电再生利用法》(1998年颁布)、《汽车回收再生利用法》(2002年7月颁布)、《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等相关子法和政令省令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
根据《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2001年4月,经济产业省对10个行业、69种产品(基本覆盖一般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种类的50%)的“3R”出台了省令规定。
(三)《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是《日本特定家用电器回收和再商品化法》的通称,是对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四种废家电进行有效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特定法律,1998年颁布,2001年4月1日起全面强制实施。
1.《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的主要规定:消费者处置废旧家用电器,必须交给零售商,并按要求支付回收利用的费用,包括收集、运输和再商品化的费用;零售商有责任回收特定的四种废旧家电,并交付给制造商再商品化;制造商有责任回收特定的四种废旧家电;应在指定的场所回收;回收场所必须具备再商品化的条件,以利于零售商和市镇村顺利交付废旧家电;对回收的废旧家电应按标准实施再商品化;市镇村可将收集的废旧家电交给制造商,也可以自己再商品化。
零售商、制造商必须预先公布特定家用电器回收再利用的费用,费用额度不得超出有效实施再商品化的标准成本,不得妨碍消费者交付废旧家电。目前日本每台空调的回收费为3500日元,电视2700日元,冰箱4600日元,洗衣机2400日元。
国家应加强国民对特定家用电器回收和再商品化的认识,采取要求国民共同努力的必要措施;都、道、府、县及市镇村必须以国家实施的政策为依据,采取措施,促进废旧家电的回收和再商品化。为确保制造商、零售商履行义务,主管事务大臣可采用劝告、命令、处罚、干预、检查等措施实施监督。
废旧家电资源循环工厂的建立与运行需由经济产业大臣和环境大臣共同认定。
2.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费用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按照法律规定,日本目前实行的是消费者废弃时付费制度。
征收:消费者必须向零售店或回收点废弃这四种家电,且同时向零售店或通过邮局交纳回收再利用费用和相关的运输费。
使用:征收的回收再利用费用用于废弃家电回收点、从回收点到处理工厂的运输、处理工厂的费用补助,总费用的5%用于费用的运营管理。消费者到零售店、零售店到回收点的运输费由消费者按照零售店自行确定的标准,另行交纳。
费用管理和管理券制度:为实施法律对家电生产商的责任要求,日本家电制品协会内成立了一个家电再生利用券管理中心(RKC),负责家电再生利用费用的运营管理,并按法律的要求,发行家电再生利用管理券,管理券记载废弃家电排出者,家电的生产厂家、规格,零售店,接收运输业者、费用等相关信息的五联单,管理券在消费者废弃家电,交给回收者(零售店、回收点等)时,贴在废弃家电本体上,管理券相关页联随废弃家电回收、运输、处理等环节,分别交由相关单位和个人,资金最后汇集到RKC。RKC根据管理券的信息将资金补助发放相关回收点、处理厂。管理券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由零售店接收再生利用费,另一种是通过邮局邮寄再生利用费。
(四)电脑的再循环利用。在日本,电脑、复印机的回收处理未纳入2001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特种家电回收法》的规定范围,而是按《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的规定,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处理。一般情况,办公电脑由排出单位与再生资源化工厂直接联系,双方以报价形式协商确定资源化费用,费用由排出单位直接交给处理企业;家用电脑由制造商负责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由消费者在废弃时交纳各厂家设定的回收再资源化费用。
从2003年10月1日开始,家用电脑回收再资源化费用的征收改为销售环节负担方式,即在家用电脑销售时,由销售商代为征收,并粘贴上PC循环利用标志,粘贴有标志的电脑在返还厂家时,各厂家必须无偿取货。家用电脑的回收再资源化的实施由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JEITA)电脑3R推进中心组织相关企业,并与日本邮政公社合作,通过设定邮局为指定回收场所(全日本约有网点2万个),以“邮包”的形式从各家各户回收旧电脑。
二、《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实施近五年,废弃家电回收再利用已经形成产业化。
(一)日本已建设成覆盖全日本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和资源循环处理工厂。《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规定,为避免垄断,全日本国内回收处理体系必须是两个以上,而且设置指定回收场所时,制造商等必须考虑地理条件、交通状况、自己制造的特定家用器具的销售情况以及其他条件,进行适宜的配置,以确保对特定家用器具废弃物再商品化等采取有效的措施。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在半径30公里的范围内要考虑设一个回收点,乡镇半径50公里考虑设一个回收点。
为此,日本家电生产企业根据自愿组合的方式,成立了由松下、东芝组成的A组,索尼、日立、夏普等其它电器生产企业组成的B组,两组各自负责承担本组别产品的回收处理,进口的产品,由家电制品协会确定其回收再利用费用金额和回收处理组别。回收点由有关物流公司等与A组、B组签订合作协议,处理工厂与相关组别确定合作关系。A组的处理工厂是家电生产企业新建,以联合股份制方式运营,B组大部分是依托现有的资源循环企业。目前,A组有24个处理工厂、B组有16个处理工厂,分别拥有190个回收点,日本全国境内有近7.5万家零售店和上万家邮局可接受废弃家电。可以说,日本废弃家电的回收处理网络已有序建设起来。
(二)《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的实施准备充分。日本1998年颁布了《家电再生利用法》,2001年4月正式实施,期间有3年的准备期,在3年的准备期内政府和企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该法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准备期内政府的主要工作有,指定回收和再商品化的家电品种,定义再商品化率,以及确定责任分担,征收费用,管理票制度,与废弃物处理法的关系,罚规等。经济产业省与环境省配合,分别召开了对制造业以及地方政府的说明会,分别介绍法律概要,用了3个月时间,召开对零售业者的说明会,分别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举办,除了法律的概要外,还介绍了家电再生利用券系统,要求零售商履行义务,作好准备,促使零售商加入家电再生利用券中心,并向零售商颁发运作手册。制造商的主要工作有,建设废家电处理工厂,完善指定的回收场所,在法律正式实施前一年在报纸上公布指定的回收场所和再生利用费用;零售商的主要工作有,许可收集搬运业,公布收集搬运费用;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有,宣传和让居民了解该法律;家电制品协会的主要工作有,建立家电再生利用券系统及信息管理等工作。
(三)《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实施近五年,全日本的废弃家电的回收处理得以稳步发展,回收及再利用成效显著,并已成为资源循环产业的重要内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测算,日本一年销售的四种家电近2200万台,每年报废的四种家电近1800万台,其中近1100万台得到了妥善处理,700-800万台作为二手产品出口到海外,每年环境省查获的非法丢弃废弃家电15万台左右,不到废弃家电量的1%,相对于每年回收处理上千万台的量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据了解,日本明年拟修改家电法,有可能增加品种(与欧盟要求的一致),另外考虑由现在废弃时付费的方式转变为从新品销售时加收回收处理费,预期会有效地解决非法丢弃的问题。
三、体会与建议
篇7
1 激发兴趣,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
教师总认为低年级的学生需要重复的讲解,长时间的朗读难以维持学生的课堂兴趣而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由此引发的充斥于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满堂灌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而在有的课堂中,学生朗读的整体时间却连10分钟都不到,朗读这一方式的运用往往是来去匆匆,仅是走过场而已。殊不知低年级学生更需要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增强领悟能力。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摒弃那些繁琐的课文分析,高度重视课文的诵读,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及接受能力较弱的问题,在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中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做到由易入难——将课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和图片或者视频结合起来,借助多媒体出示画面,低年级的学生看到各色的图片一下子来了兴趣,促使他们愿意保持朗读的注意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乡下孩子》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词语,并且给词语配上相关的美美的背景图,学生来了兴趣,愿意把这些有着美美背景图的词语一遍一遍地读好。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笔者再出示课文段落。为了让学生能保证充分的时间更流利地读课文,笔者给课文的每一自然段配上了相关的卡通图,于是当学生看到这些充满童趣的图片之后很高兴地读起了课文。尤其当看到出示的“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配套的图片之后,学生都被图上小猪圆圆的肚子逗乐了,更起劲地一遍又一遍地读起了这句话。
利用多媒体辅助低年级朗读训练,让学生增强朗读兴趣,多次读课文,增加了与课文对话的机会,保证了学生充足的朗读训练时间,使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2 多种形式促进朗读有效性
在低年级课堂中,不少教师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但朗读训练的效果却不好。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寻求有效的朗读训练。首先就要避免出现朗读形式的单一。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偏爱指名让学生个人读或者全班齐读的方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在这种单一的朗读形式下,低年级学生没多久就丧失了朗读的积极性,仅有个别学生在为课堂“撑场面”,完全没有达到朗读训练的效果。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性,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应追求不同的训练形式,包括传统的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分小组读、教师引读、分角色朗读……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借助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增加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时,努力地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把这篇活泼快乐的课文读好。笔者请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各朗读一小段,以此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并帮助学生相机正音,请男女生赛读课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篇课文也是一首童谣,于是笔者借助多媒体把这首童谣放给学生听。听着朗朗上口的曲调,学生惊异地发现这篇课文竟是一首这么好听的童谣,一下子来了精神,再读课文的时候马上兴致高涨。而教学古诗时,笔者发现学生难免把古诗读得有如机关枪,缺乏“古诗味”。这时,在学生已经把古诗读熟的基础上,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配上点儿轻柔的音乐,学生读古诗的声音也会变得轻柔动听起来。综上,多媒体辅助也是朗读多种形式的一种,善加利用,多媒体更将大大促进朗读训练的有效性。
3 重视情感体验
不少低年级课堂朗读训练指导方法单调机械,教师常常会在请学生朗读时告诉学生“请把××的感情读出来”,甚至有教师机械地告诉低年级学生哪里要读重音,哪里读轻一些。诸如此类的朗读指导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当低年级学生听到类似的指导时,只会机械地把朗读声音提高或降低,往往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朗读效果。
篇8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严重稀缺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循环经济制度发展的障碍进行分析,为我国循环经济制度的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要求将一般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因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物质循环和提高生态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约束问题的一种现实求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已逐步将循环经济作为指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因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克服原有制度框架存在着的根本性的制度制约与障碍,为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就成为我国顺利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问题。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由于循环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现行体制下发展循环经济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能同时体现为企业收益的增加,这种投入和收益的不相匹配,决定了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不可能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因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制度障碍:
(一)政府强制性制度缺乏
强制性制度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而施行的制度体系,它在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结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政府强制性制度的主要表现为:
1.我国现行的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以末端治理模式为立法核心,不能适应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摒弃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末端处理”的思想及生产模式,而转换为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进行“管端预防”为主的模式,因此,要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末端治理思想为指导的制度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废除。
2.我国现行环境和资源法律制度没有具体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缺乏更加具体的专项法律法规。法律细则也比较笼统,缺乏系统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普遍偏轻,极少追究刑事责任,因而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强制性都受到极大的制约。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等,都没有具体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实施缺乏强制力。
3.各级地方政府的强制性制度供给意愿和能力不均衡,阻碍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全面执行。虽然我国中央政府表现出强烈的循环经济制度供给意愿,但是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资源富集而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地方政府缺乏提供有效循环经济制度的意愿,往往采取过度消耗自然、环境资源的方法以求得经济发展、就业增加、收入提高,至于经济运行是否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则常被忽略。
(二)市场诱导性制度不健全
市场诱致性制度指通过市场制度不均衡供给,诱导交易主体在响应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变迁,其是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结构的重要潜在运行制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诱导性制度缺乏主要表现为:
1.资源定价机制不健全。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健全的市场价格机制能够使资源价格真正成为利益范畴,使它的变动对企业利益的增减有直接影响,具有较强诱导力量而能左右企业活动。其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资源的价格,进而改变企业的利益来促使企业主动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目前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资源定价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发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2.市场产权制度不清晰。科学的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础,可以促使产权拥有人和产权使用人愿意为循环经济投入改革成本。由于我国缺乏市场化的产权制度,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是作为一种半公共产品来使用,在产权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行为,从而导致环境使用(污染)和资源开采的低成本性,不仅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也造成了资源的紧缺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3.技术创新制度发展落后。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废旧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更重要的是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高。目前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发展落后,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护,也限制了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
二、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合理的制度创新是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制度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它通过调整制度来安排和协调经济利益主体关系,有效刺激与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为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根据上文分析,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体系:
(一)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创新体系
法律制度是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它是规范各个行为主体,明确消费者、企业和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使其按照循环经济的规律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约束和依据,同时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解决目前环境保护法律与资源性法律相互分割,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应包括3个层次: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专门性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在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中充实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
(二)加强循环经济的领导和监管组织制度创新体系
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实和监督执行更重要。首先,应考虑设立专门的、至上而下的循环经济领导和治理组织体系,赋予更大的执法权限,加大执法力度,使循环经济建设真正有组织保障,以克服由于涉及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国土资源等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导致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等问题;其实,应改变过去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方法,明确将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决策者政绩的考核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最后,应建立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签订循环经济建设目标责任制,督促其行使循环经济职能,抑制地方保护主义。
(三)建立技术创新制度、产权制度和资源定价制度的互动创新体系
一方面,通过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制度创新,明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形成排它性的产权机制,使得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不再是一种无价的公共产品,并能够通过资源定价机制显现其稀缺价格,使得市场竞争主体可以将其与劳动力、土地及资本一样,作为生产要素计入企业成本,诱导企业主动寻求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更合理利用的环境友善技术,推进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在环境容量资源产权可转让的情况下,对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的技术需求就会增加,新的需求就会对现有技术创新制度的供给带来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技术变迁的激励制度和技术产权的保护制度的强烈需求。从而带来环境友善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加迅速。而环境友善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则会促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容量资源供给量的逐渐增加,从而形成技术创新制度、产权制度创新和资源定价制度的良性互动演进,推动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篇9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技术革新精神的智能型、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努力,高职院校己经出现了一批条件较优越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但从全局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单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学生校外实习组织难度大、效果难以保障、产学研结合难度大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股份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另一种重要途径。
2 股份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增大,这对各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场地与设备的要求更高,但受到资金短缺的约束,因此成立了股份制的实训基地,股份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拔地而起,初具一定规模。由于管理不力,在股份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上,很多学校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各类先进实训设备虽不断购进,但却因管理不力、制度不健全,造成了设备严重损坏,实训环境差,浪费资源、教学监管松散,运行无序等问题,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
3 整章建制
各职业院校应该首先成立基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资产处、各二级学院、督导室等组成,本着“权、责、考、评”的原则,将制度分为“运行制度、相关人员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体系”四大类。
第一类,运行制度。运行制度是校中厂实训基地管理的基本制度,由基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这是整个基地管理最重要的一步。另外,学院实训基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的相关事宜,共同制订、完善运行制度,具体包括“工作职责”、“工作细则”、“工作流程”、“使用管理规定”、“开放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制度”、“校中厂实训基地耗材管理制度”、“校中厂实训基地经费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废弃物处理规定”、“安全管理办法”等文件。
第二类,相关人员管理制度。任何一项管理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管理,“谁来管,管理谁,怎么管,怎么用,何时用,谁来监督,谁来考核”。相关人员主要包括基地的工作人员和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学校人事处与教务处共同制定相关制度,具体包括:“工作人员职责“、“负责人聘任办法”、“负责人工作量计算方法”、“负责人考核办法”、“保管员聘任制度与要求”、“保管员岗位职责”、“保管员考核制度”、“保管员工作量计算办法”、“实训指导教师聘任办法”、“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实训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学生实训守则”、“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条例”、“督导人员职责”、“督导人员工作量计算办法”等。
篇10
关键词:培训 制度 任职资格
高质量的培训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智力投资,在欧美发达国家,员工培训被认为是企业最有价值的可增值投资。当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重视员工的培训将会快速地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因此培训是帮助企业降低业务成本、达成业务快速扩张的最佳手段之一。因此企业要把培训工作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作为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和企业重要的议事日程。具有高效率的、符合企业对员工培训与开发要求的培训制度的建设,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企业战略的培训目标
在任何企业中,有效的培训制度建立的关键是要基于企业战略。首先是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的策略,然后选择具体的培训与开发的方式和方法,确定培训制度,并有效落实。衡量培训制度是否适合企业的标准之一就是培训制度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培训的战略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战略分析的时候,企业必须充分考虑现有人力资源的特点,其优势和劣势,哪些优势需要通过培训来进一步发挥,哪些劣势可以通过培训来弥补;二是在进行战略实施的时候,企业的战略转型方案落实到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方面,对培训开发提出了哪些要求。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企业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让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达到公司经营目标,以实现公司的愿景乃至社会的共赢。因此,企业培训制度的建设必须密切结合公司的实际和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为公司培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人才。
二、基于任职资格的课程体系
任职资格是根据任职等级标准对员工从事相应工作活动的能力证明。任职资格体系的核心思想源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同时借鉴了IBM技能测评、HAY公司素质测评等体系的管理思想。也就是说,任职资格是在素质测评、技能测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相比较而言,任职资格管理更侧重于完成工作所需的工作能力,而传统的素质模型更侧重于潜质,与工作本身没有太直接的联系。要明确各个职位的知识、技能、固化行为的要求,根据各职位的任职要求,形成培训课程。例如华为公司采用任职资格来认证员工目前的能力状况,从人力资源的政策上,为员工发展设置了五级双通道,即横向上分为管理通道和专业通道,纵向上划分为初做者、有经验者、骨干、专家、资深专家五个不同等级。专业技术好的员工,可以选择走技术通道,从技术员一直到总工程师若干个不同的级别。
基于任职资格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员工自身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是公司,给员工提供的施展能力的舞台,也就是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管理。如果企业培训制度和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够与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就可以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在员工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公司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企业内部重要的岗位有空缺时,首先考虑在内部进行选拔,这样就给有能力的员工或愿意挑战新岗位的员工提供了机会和发展空间,再结合该职位的任职资格提供相应的培训。
这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但要考虑管理通道所通用的管理类课程,同时还要根据技术通道任职资格的要求,设计不同层级和不同水平的专业课程。开发和设计职能部门的培训课程时,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企业培训需求和能力的要求都不相同。在开展业务时,员工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加分析就盲目地设计课程或实施培训,结果必定不会理想。所以需要以各职位的任职资格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内部讲师的培训队伍
培训讲师体系是培训制度的关键环节,培训讲师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具体的培训活动的实施效果,而且可能会影响到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培训开发工作的基本看法。培训讲师可以分为内部讲师和外部讲师,内部讲师包括企业的领导干部、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讲师指专业的培训人员。
企业内的培训讲师理应成为企业培训讲师队伍的主体。内部讲师能够以企业欢迎的语言和熟悉的案例故事诠释培训的内容,能够总结、提炼并升华自身和周围同事有益的经验和成果,能够有效地传播和扩散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有效实现经验和成果的共享与复制。同时,内部讲师制度也是对某些有着个人成就需求的员工进行激励的一种有效方式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因此,企业应该大力倡导和促进内部优秀员工勇于担任培训讲师。
确定了内部讲师后,应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从企业内部选的培训讲师,一般情况下,他们在业务方面都非常优秀,但是有关课程设计、授课方法、课堂组织等技巧性的东西比较欠缺,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例如对培训者进行培训,即TTT(Train the trainer),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培训者。
内部讲师的安心授课同样需要制订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多数企业的内部讲师通常是兼职人员,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讲课是额外的任务,所以有的内部讲师的直线上级就不愿意放人,担心“不务正业”会影响部门工作。因此,企业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制度,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员工担任内部讲师。同时,要营造上下认同的文化,不但让讲师自己感到做讲师光荣,也要让部门领导感到骄傲,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培训顺利地开展下去。
外部讲师的主要优势在于培训的专业水准、课堂氛围的有效掌控以及水平的稳定发挥,可做为内部讲师的有益补充。
四、基于多维度、多层级的效果评估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培训效果的评估、并将培训成绩和结果纳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作为部门评比先进、员工定级、定岗、定薪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培训评估是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指企业在组织培训之后,采用一定的形式,把培训的效果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以从三个维度衡量培训效果:首先,从企业的角度去评估,看企业培训费用和时间是否合适,看是否改变了受训者的工作行为,看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从受训者的角度评估,看受训者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看受训者是否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再者,从培训机构的角度评估,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检验是否达到了当初的培训目的。
评估的标准通常应用美国培训专家柯克帕特里克提出来的培训成果四个基本层级的框架体系,即衡量学员对具体培训课程、培训师与培训组织的满意度的反应评估;衡量学员对于培训内容、技巧、概念的吸收与掌握程度的学习评估;衡量学员在培训后的行为改变是否因培训所导致的行为评估;衡量培训给公司的业绩带来的影响的结果评估四个层级,也就是培训从业者所讲的“柯氏四级评估”。
有的公司建立了一些培训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落实到位,这和公司的文化也不无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并有效地遵守和执行,就可以避免一些问题。比如培训对象的选拔,如果制订培训的积分制度,要求每个员工的培训积分都要达到公司制订的要求,并且和员工的考核、晋升挂钩,就可以防止和避免“替代”培训的现象,可以让应该接受培训的员工都能按时参加相应的企业管理培训。企业培训制度的建立需要时间和过程。尚未建立企业培训制度,或企业培训制度尚不完善的企业,要一步步地积累资源。
在以信息取胜的知识经济时代,培训成为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培训制度不仅能鼓励员工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主动权,使企业保持活力,更重要的是能以此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基业长青。当下,企业建立符合企业战略的课程体系、讲师体系、评估体系的培训制度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