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河范文
时间:2023-03-19 21:1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条小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河用它的泪作墨,仅剩的一点清澈河水当笔,写下了略带伤感、悲哀、怨恨,还有对人的愤慨的“信”。
“人类,你们又充满智慧的大脑,可你们不顾我们这些生灵们的悲伤,不懂我们的感情!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可一个个水泥,塑料厂、化工厂带来的污染你可知晓?日本在我们中国一次次的购买廉价的一次性筷子,他们都知道保护自己的森林,而我们随之倒下的却是成片的森林,我没时间了,我没时间了!我马上就要死了,我要永远的离开曾经美好的人世间……”
一滴来自小河的最后一滴泪水,滴在小河向往那美好生活的最后一句话中,像圆圆的句号……
篇2
我的家乡原本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乡村,可这几年来,人们不断的破坏环境,山上的松树,柏树,小河里的小鱼小虾早已不见踪影。特别是那一条小河都被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也给人们的生活带了极大的不便。
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夏天,住在楼上的人呆在家里,都能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引文小河的连杆已经成了文们倒垃圾,排放污水的场所,昔日清澈见底的河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成群的小鱼小虾早已不见踪影。孩子们此也失去了欢乐的笑声。
破坏小河的人,由于你们做的一切,影响了许多人的身心健康,为什么有垃圾不往垃圾堆里扔,而遥望小河里扔呢?有些人还为了这缘故离开了这个地方。我发自内心地问破坏环境的人,你们觉得这样做对吗?你们这样做不仅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还给许多人带不便。你们再看看那条小河,它好像在向我们求救呀!
看完我的文章,你们会有些感触吗?如果有的话,那就让我们好好保护环境吧!让那条小河重现昔日的光彩,让那条小河重新露出灿烂的笑容。
篇3
时而低吟
时而高歌
既然钟情大海的浪涛
那每一声奏鸣都是壮美的音色
生活是一条缓缓的小河
时而静美
时而漾波
如果人生是一次旅程
那每一抹波纹都是珍贵的收获
生活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时而幽深
时而开阔
只要心中充满热爱
篇4
上个星期,村子里来了一批人, 据说是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回村了,他们回来的时候还带回了许多大箱子,从此以后,这里就永无宁日了……
原来他们带回了一批先进的器材,准备在村子里开办一个工厂,于是,我身边的树木一棵棵减少,只有几棵孤零零的木桩,草地已经不再绿了,花儿已经不再香了,天已经不再蓝了,云已经不在白了……而我也因为工厂排出的废气和污水变的不再清澈明亮,而是又黑又臭,这里再也没有欢声,再也没有笑语了……
从此,我的身边再也没有那昔日的美好了只有成堆的垃圾和漫天的黑烟与我相伴,我很失望,也很痛苦,更加悲伤,我从来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前那美好的生活不是很快乐吗?为什么要刻意的去改变什么呢?
篇5
空调一级能效与三级能效的区别
1.耗电量不同
空调的能效指的是空调的额定制冷量与额定功率的比值,这个指标是直接和耗电量挂钩的。在三个等级的效能中,一级效能最为省电,三级能效最耗电,所以说比值越低,就更加省电。
2.价格不同
一级效能的空调,所采用的技术更加先进,所以价格上自然也就比三级效能的空调要贵得多,但是从长期来看,一级效能的空调能帮你省下更多的电费,而且体验感更好。
3.废气排放量不同
众所周知,空调在工作时,它的外机都会排放出各种废气,包括热量和二氧化碳,这两个东西都是直接影响环境的,从大方面来讲会使温室效应更严重。在一、三这两个等级的空调中,一级效能的空调排放量是最低的。
当然,如果预算不足,也不是非要选择一级效能的空调,还是可以退而求全选择二级或者三级的空调。此外,在选择空调时还需要考虑到使用面积的大小和具体需要来进行选购。
一级能效和三级能效哪个好
空调能效就是额定制冷量和额定功率的比值,能效比是能源转换的效率之比。能效比越大,节省的电能就越多,空调能效比分为两种:制冷能效比和制热能效比,国内空调上面都有‘中国能效标志’字样的蓝白彩色标签,分为1.2.3共3个等级,一级能效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省电,2级能效比较省电,3级能效为国内的平均水平。这是购买空调的重要参数之一,如果能效比越高,则越省电。当然是1级能效的空调要比3级能效空调更节能,但是在同样款式和同样匹数的情况下,价格相比也贵不少。
虽然在电费上1级能效空调更省钱,但是一级能效价格比3级能效价格贵几百到一千不等,如果在南方买一级能效可能更实惠,必定南方天气炎热室外温度高达40度之多,用的时间更长,如果在北方一年也就使用三至四个月,电费是省了一些,但是购买时的差价也要考虑一下。
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一级能效的空调比三级能效的空调价格略高,还知道一级能效空调又比三级能效的空调耗能量低且省电,实际上,选择空调能效等级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据自家的使用情况,如果每天使用时间较长,可以选择一级能效,如果每天使用时间较短,也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钱去买一级能效的,选择三级能效的空调是一样的。
篇6
1、繁华是指繁荣热闹;容貌美丽或地位显贵。出自于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吾乡素尚繁华,至此日之争奇夺胜,较昔尤奢。”
2、萧条,形容词,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长时期的高失业率、低产出、低投资、企业信心降低、价格下跌和企业普遍破产会导致经济萧条。萧条是实际GDP严重减少的时期,一个完整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3、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 唐 司空图 《春愁赋》:“贪壮岁之娱游,惜繁华之易度。” 明 刘基 《感怀》诗:“繁华能几时,憔悴及兹辰。”;《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实现校务公开 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近年来,校务公开问题一直是校园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广大师生对学校重大事务和涉及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是否以适当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做到民主、科学决策;对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是否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广泛接受监督;对升学、调级、晋职、任职等事项,是否进行校内公示都很关注。对学校招生就业、财务收支、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干部廉洁等关键领域校务的决策和执行更是有着越来越高的透明度要求。可以说,校务公开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首要问题。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按照一定的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组织。在这个特殊组织里,客观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虽然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校务公开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但他们都希望各自的利益被充分表达、调配适当。实践表明,校务公开一旦实现,就意味着学校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利益群体的权益能得到反映、重视和兼顾;就意味着以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权益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公平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并能够发挥作用;就意味着广大师生建设和谐校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同时,实现校务公开也是实现校园诚信的主要基础:暗箱操作可能导致腐败,而公开操作则可以把校务放到阳光下,让师生能听到看到知道,并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判断真伪对错,通过这种方式在学校与师生之间建立起诚实守信的互动平台。因此,在新的时代,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全面地推进校务公开,对构建民主、公正、诚信的“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整制度安排 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所谓和谐校园,应该包括个人身心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组织之间和谐以及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等多方面内容,但其最集中的体现还是校内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要实现学校各个层面、各个群体利益关系的大体平衡,必须使制度安排与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让个体的自由、平等及合理的利益要求与整体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始终处于协调有序的良性状态。因此,要围绕教学和谐、管理和谐、服务和谐、环境和谐,全面调整制度安排,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要从地域差别、内外差别、贫富差距、强弱差异的实际出发调整制度安排,消除校园不公平因素,激发师生的创新潜能;要围绕学生权益、教工收益、结构矛盾、体制障碍重点调整制度安排,把握校园和谐的关键,着力破解校园存在的各种利益纠纷难题。在调整制度安排的方式上,也要认识到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的统一,校园和谐也是以矛盾和差异的存在为前提的。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实际和大局出发,分类分层开展渐进式调整和突变式调整,并着重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比如:已在学校实行十多年的全员岗位聘用合同制度,因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仍处在渐进式调整之中。只有在教师人才市场形成,职务评审与聘任分离等条件下,用“岗位管理”完全取代“身份管理”,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岗位聘用合同制,“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是渐进式调整基础上的突变式调整,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能就的。因此,无论采用渐进式调整还是采用突变式调整,都要寻找事物矛盾双方合理兼顾的制度“临界点”,急于求成或者保守僵化都是不可取的。
更新思维方式 化解不同利益矛盾
篇8
[关键词] 绩效工资;医院管理;内部分配;绩效系数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2(b)-091-02
医疗机构具有知识密集、高风险等特点,如何衡量医务工作者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一直是困扰各级医疗机构的难题。根据《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同时结合作者对威海市直医院的一些调查发现:医院改革工资结构、启用绩效工资考核来确定资金(效益工资)分配的方案对促进“两个效益”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推行绩效工资考核的指导原则
推行绩效工资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以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为基础,把过去注重外延扩张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②坚持按劳分配、公平合理原则,按职工的业绩定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体现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③坚持“两个效益”同步发展规则,既要提高经济效益,又要提高社会效益,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④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强调人是劳动的主体,是开展一切业务的决定性因素。⑤坚持人文精神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原则,强调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人文精神不能丢。
2 绩效工资考核的具体方法
2.1工资结构
现行工资大体划分为3个部分,即:职工工资总额=固定工资(包括各种津补贴)+绩效工资±各类奖惩金额。其中,固定工资就是现行档案工资中固定部分,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就是现行档案工资中活的部分和单位创收中可用于分配的部分捆绑在一起作为发放基数,乘以职工个人的绩效系数即为个人所得值,每月发放数量不等,它体现了职工的业绩和收入的联动制约关系。各类奖惩金额是各类正、负激励所得。
2.2 确立绩效工资的构成是关键
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发放基数×绩效系数±各类奖惩金额。绩效工资总额组成相当于原档案工资中活的部分和奖金。
2.3业务创收科室绩效工资分配是重点
业务创收科室绩效工资=(业务收入-业务支出)×科室百分比系数±各类奖惩金额。对于发放到科室的绩效工资,再依据科室内部人员分配情况制定的个人绩效系数二次分配。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应注意对业务创收科室的重点倾斜。
2.4 合理调节非创收科室的绩效工资
对于非创收科室,需要综合考虑,合理安排,根据职位、职称、工作的质量等制定个人的绩效系数,避免不稳定、不合理的现象发生。然后,根据创收科室绩效工资的平均值结合系数完成个人分配。改革后,非创收科室的职工收入相对业务创收科室而言可能较低,但有利于引导他们充实一线。
3 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考核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通过询问、调查发现,威海市直大部分医院实施绩效工资考核以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单位收入和职工个人收入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为了激发职工持续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工作。
3.1 绩效工资考核需要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
医院实行绩效工资考核既要科学合理,又要体现职工的业绩和效益。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较灵活的政策,不至于出现医院奖金发放过猛,造成资金周转不灵的尴尬局面。因此,绩效工资考核在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时,可以采取“虚拟收入”方式:首先要对当月收入进行分析,了解将跨月结账病人的详细情况;其次对于将跨月结账病人的费用视情况在当月按同类病种或其他收费标准进行合理地分摊(分割),最后对于存在跨月结账病人的科室将收到“虚拟收入”,其当月的结算收入将增加,而下一个月的结算收入有可能减少。这既体现了收入与费用(支出)的配比、付出与收获的结合,又能够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2 用绩效工资考核促使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医疗技术力量雄厚与否,关系到医院能否实现“两个效益”的完美结合,关系到能否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首先是设立科主任奖励基金。科室主任除了负责日常业务外,还要负责培养医疗技术中坚力量,指导培养年轻医生多上手术台,半年考核一次,效果明显者将获得奖励基金。其次是完善实施“三级医生负责制”。三是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吸引医院外部技术精英。在贯彻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把握选人进人关的同时,多引进高素质人才。既可以积极聘用知名的专家教授,为医院当前的利益实现增加实力,又可以选拔著名院校的优秀学生(特别是硕士、博士类人才)进入医院,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储备力量。对于吸引来的优秀人才除了给予医院职工的同等待遇外,同时给予较高系数的考核奖励,用绩效工资考核来留住人才。
3.3 用绩效工资考核来细化创收节支目标
在绩效工资考核的过程中要让医院职工明确收入的多渠道来源,掌握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各种手段,真正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医院“创收节支”的目标。绩效工资考核一是可以细化医院成本和收入,各科室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在结算表上都有详细的列示;二是可以降低医疗风险;三是增加科室收入。在“医疗服务成本”概念里涉及到多项成本内容,对于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来说不易理解、不好把握,而在绩效工资考核中可以把一些项目具体化,这种收支的明细化能够使工作人员一目了然,从而自觉地控制不必要的开支。
3.4 用绩效考核来设计感情投入机制
“感情投入”机制是指将单位与员工之间的相互投入、相互回报纳入人类特有的感情之中,体现单位对员工的爱护,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对医院而言,这种“感情投入”概括为如何建立和睦的“家庭”与“家庭成员”关系。未来医院的竞争主要体现于医学人才的竞争,而医学人才一旦对医院投入感情之后,其创造力、忠诚度和公而忘私精神是无法比拟的。推行绩效工资考核就是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体现职工的业绩和经济效益的合理配比,在收入上拉开档次、在分配上体现公平,目的就是要重视人才、留住人才。加大感情投资,要让各类人才特别是医学人才产生非此不留的忠实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量和才华,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服务。
3.5 用绩效考核健全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管理
会计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做法是正确确立企业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医院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就是将各个非创收科室确定为成本中心,将各个业务创收科室确定为利润中心,进行成本和利润考核,并将考核业绩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这种做法打破了标准工资(档案工资)固定不变的限制,大胆地将其中的一部分“释放”出来,以业绩定收入,强化了每个职工的责任。因此,医院的绩效工资考核打破了常规,在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上提出了新概念,将医院过去的单纯式记账转化为职能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医院管理会计完成计量记录和分类编报医院经济信息的任务,通过预测和决策履行管理会计的经营管理职能,从而达到健全医院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红波.浅析医院年度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69-70.
篇9
关键词:刑事和解困境出路
作为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刑事和解制度契合了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及国际恢复性司法的刑事司法潮流,因而受到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个传统刑事法国家,中国目前的司法理念、诉讼制度及工作机制等均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探索造成了极大的困境,影响了刑罚目的的有效实现。要推进刑事和解的立法,势必需要对司法理念、诉讼制度、工作机制等进行全面的改造和革新,才能为这一制度的构建及施行提供可能的出路。
一、刑事和解制度运行的现实困境
虽然刑事和解制度在运行中实现了被害人、加害人、国家及社会利益契合的多赢局面,但作为舶来品,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探索仍然存在西方经验语境下的制度移植与本土化法制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实务部门在刑事和解制度运行中遭遇种种现实困境与障碍,从而影响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理念冲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难以统一
作为建立在恢复性司法基础上的刑事和解制度,其目的是修复因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遭破坏的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原本的和谐关系,并使罪犯因此而改过自新,复归社会。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法律效果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效果的选择中,刑事和解更多强调的是社会效果。“在刑事犯罪和解的理念中,刑事案件的解决状态应当是针对不同的案件有着灵活的处理模式,而不拘泥于现有绝对化的实体性规定,甚至有去刑化的倾向”。况且,刑事和解以经济赔偿为基础,加害人的赔偿能力成为能否和解的最关键因素,因而理论界有人质疑刑事和解成为“富人专利”,使富人成为“漏网之鱼”,穷人因为无法赔偿而只能接受刑罚处罚。“很显然这样会导致定罪的不均衡,使国民形成不公平感”。甚至有人质疑刑事和解往往只是满足个体和解,而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并不代表社会的和谐,而且从本质而言,“这种所谓的‘和谐’还以牺牲社会的大和谐为前提”,“刑事和解只是一种和谐幻觉”。
(二)角色矛盾——犯罪追诉者与矛盾协调者的身份难以统一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奉行以法定主义为原则、便宜主义为例外的刑事追诉制度,检察官扮演着犯罪追诉者的角色。绝大多数案件只要有足够的事实根据,检察官就有义务对犯罪行为提起公诉交付法院进行审判。只有在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才可以由检察官酌定不。但在刑事和解案件中,检察官在担负犯罪追诉者角色的同时,又要担负矛盾协调者的角色,“刑事司法的使命从国家刑罚权的实现、法制权威的维护让位于社会冲突的调停和纠纷的平抑”矛盾协调者的角色要求主持和解的主体必须始终确保中立的地位,才能确保刑事和解始终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形下进行。但在检察官主导的刑事和解案件中,由于检察官同时担负追诉者的角色,容易使刑事和解偏离意思自治的轨道。一旦刑事和解不成功,检察官将代表国家对加害人提起公诉,检察官处在加害人的对立面,这种可能遇到的境遇会促使加害人在和解阶段尽量“配合”检察官的引导,甚至为了表示对检察官的友好,在不太情愿的情况下,也尽力满足被害人的要求,以免给检察官留下认罪态度不好的印象,从而招致一个对自己不利的刑罚处置结果。
(三)价值失衡——和解协议的多功能性难以有效把握
按照现有的制度设计与实务操作,刑事和解的效力是在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司法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不论是何种模式的和解,其内容将最终体现在双方签名的和解协议书上,这是国家司法机关对加害人是否作出从宽处理的主要依据。和解协议一般承载三部分内容:一是加害人认罪及悔罪的意思表示;二是加害人对受害人的经济赔偿或服务性赔偿的数额及履行方式;三是被害人的谅解及请求对加害人从宽处理的意思表示。从内容上看,和解协议承载着客观与主观因素,对司法机关来说,物质损失及赔偿等客观因素因其外在性而容易衡量把握,但认罪、悔罪及谅解等主观因素却因其内在性而难以衡量判断。由于加害人获取从宽处理的前提是其作真诚的认罪与悔罪,以及受害人的谅解,所以,加害人与被害人协商谈判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理博弈的过程。但是,现实的复杂性告诉我们,一方面,加害人的认罪可能是基于对司法权威的恐惧而被迫承认自己犯罪;其悔罪也可能是为了求取公诉机关从宽处理,从而掩盖其主观恶性及人身危险性,而并非出于真正的悔罪。另一方面,被害人的谅解可能是由于加害人的威胁、利诱等潜在危险而被迫表示,也可能是基于现实困苦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没有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及时有效的救助。所以,作为司法机关,刑事和解多方利益契合的局面其实难以有效把握:即被害人的精神抚慰程度、加害人的悔罪诚意以及国家刑罚目的的实现程度等难以有效把握。刑事和解制度设计的“悔罪——赔偿——谅解——从宽”的多重程序,在实践中可能最终演变成为“赔偿——免责”的单一程序,导致其刑罚替代功能难以实现,因而难逃“有钱人专利”的质疑。
(四)制度缺失——现行诉讼制度、工作机制难以支撑刑事和解制度有效运行
刑事和解制度的有效运行有赖于配套制度的强力支持,但建立在对抗性司法模式基础上的现行刑事法律,却无法为刑事和解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缺乏面对面的会商制度。在刑事和解中,加害人只有通过与被害人面对面的交谈,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痛苦,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认罪与悔罪的态度;被害人也只有从与加害人的面对面交谈中,才能更好地通过加害人的悔罪表示得到精神抚慰,从而减轻对犯罪行为的恐惧心理。可见,面对面的会商制度对于达成和解的结果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现阶段罪犯羁押率高,加害人一旦被羁押,则很难实现加害人与被害人面对面的直接会商。
2.缺乏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和解协议的自愿性是司法机关考虑是否从宽处理的基础条件。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没有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被害人在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容易因为生活陷入困境而被迫与加害人和解,以尽快获得经济赔偿,从而影响了和解的自愿性。
3.缺乏社会诚信档案制度。加害人平时的工作、生活表现如何,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及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也能够反映其悔罪的真实程度,但现阶段我国缺乏社会诚信档案制度,司法机关在案发后才深入乡村、社区了解加害人平时的工作、生活表现,未必能掌握到真实的情况,也势必影响司法效率的提高。
4.缺乏公、检、法协调一致的配合机制。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及机制上的束缚,现阶段撤案率及不诉率的高低等因素仍然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的评判标准,导致任何一个机关在作出撤案或不决定时无不受到其他机关的巨大压力。如检察机关运用刑事和解程序结案的方式可能是公安机关撤案、检察机关相对不或是法院从轻处罚,检察机关除了相对不由自己决定外,其他两种方式均需要取得公安机关或审判机关的支持和配合。但在司法实践中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和解成功的案件,检察机关要求公安机关撤案,但公安机关坚持不撤案,或者检察机关建议法院从轻处理的案件,法院在处理时不考虑检察机关的建议。鉴于没有强制性法律规范规定公安机关和法院必须接受检察机关的建议,所以刑事和解的结果始终存在不确定性,势必影响检察机关的威信。
5.缺乏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由于刑事和解以对话与协商为基础,相对于普通刑事诉讼程序,刑事和解程序缺乏对正当程序原则的关注,且和解的结果能够为各方当事人带来切身的利益,因而可能成为法外因素干预司法的新途径以及产生司法腐败的新窗口,可能产生当事人为寻求免予刑罚处罚以金钱疏通关节的情况。
6.缺乏附条件不制度的过渡空间。对轻微刑事案件,由于没有附条件不制度,和解后检察机关一般只能作出相对不决定或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处理。但加害人与被害人在和解后均存在反悔的可能,由于已经作出撤诉或不决定,因而案件必须重新启动侦查或程序,势必浪费司法资源。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出路
(一)理念重构
在针对具体案件适用刑罚时,要提升被害人个人在司法程序中的主体性地位,赋予其更多的纠纷解决自。在个体意识逐渐苏醒、国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的今天,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不仅要关注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保障,同时也要关注对个体利益的保障,体现在刑罚适用上,则“要求在适用罪刑法定和罪刑相当原则时要做到保障个人权利与维护社会秩序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体现刑罚的一般预防和个别预防”。“在考虑罪刑相适应原则时,不仅将处刑与其已然犯罪相对应,而且要与其未然改造相对应,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不是对其报应,而是对其加以改造,以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开始新的人生”。总的来说,司法机关在处理个案选择适用刑罚或刑事和解结案时,既要严格执法,以期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又要以刑事政策为指导,努力实现司法的最佳社会效果。
(二)角色转变
在社会的新形势下,司法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保障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应当不断提高运用司法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应当从犯罪的追诉者、审判者演化成矛盾的协调者,积极化解社会冲突与纠纷。“以维护社会和谐为宗旨的刑事司法不仅应当致力于查明犯罪事实和正确适用刑罚,体现司法公正,控制和预防犯罪,而且应当致力于恢复被犯罪破坏的和谐社会关系”。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对刑罚措施的合理补充。
(三)制度构建
1.刑事和解适用的阶段。基于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及加害人能够顺利回归社会,刑事和解应适用于刑事诉讼的任何阶段。但为防止刑事和解的滥用,应在公、检、法、司机关之间建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机制: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和解撤案的,应报检察机关审查批准,由检察机关实行侦查监督;检察机关因和解而作出酌定不决定的,公安机关可以申请复核复议,同时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检察机关因和解作出附条件不决定的,因一定程度上行使了审判机关的定罪权,所以应由审判机关批准;审判机关在审判阶段主持和解的,应将影响判决的和解因素列入判决书,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刑罚执行阶段因和解而作出减刑决定的,应当报请审判机关批准,并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
2.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刑事和解是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解,所以,只要有明确被害人的案件均可列入和解的范围,但是要排除累犯及严重暴力性犯罪案件。同时,由于犯罪同样侵害了社区的利益,能否适用刑事和解,应听取社区组织的意见。
3.刑事和解的适用前提。适用和解的前提应该是司法机关、加害人及被害人对加害人在有罪问题上没有争议,“事实上必须达到有罪的证明标准,并符合刑法上的犯罪构成要件”。
4.刑事和解的模式。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运用恢复性司法方案于犯罪问题的基本原则》的规定,恢复性过程是在一个公正、不偏私的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的。笔者认为,为确保加害人与被害人和解的自愿性,刑事和解应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达成,或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社区矫正机关等基层组织主持达成,司法机关只履行告知及审查、确认、监督职责,以确保中立性。同时,应在基层社区组织逐步完善社会诚信档案制度。
5.刑事和解的原则。为防止当事人通过和解形式规避刑罚处罚,应将合法性原则、公序良俗原则、自愿原则、尊重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原则确立为适用刑事和解的原则。
6.刑事和解的效力。从追求刑事司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角度出发,现阶段的立法不应过度地扩大刑事和解的效力。笔者认为,制度构建中应区别犯罪主体,把刑事和解的达成和履行分别作为定罪量刑的酌定情节与法定情节。对成年人犯罪达成和解的,作为从宽处理的酌定情节;对未成年人犯罪达成和解的,应当作为从宽处理的法定情节。
(四)配套制度的建立健全
1.完善刑事强制措施。检察机关在批准和决定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应贯彻慎捕少捕政策,必须同时具备证据要件、刑罚要件和必要性要件才可实施逮捕措施。同时扩大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的范围,为加害人与被害人的直接会商创造条件。
2.扩大检察官酌定不的自由裁量范围。对于主观恶性小、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过失犯,加害人与受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受害人主动书面要求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作出酌定不决定。
3.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当加害人不能赔偿或不愿意赔偿时,国家应承担民事补偿责任,防止被害人因各方面压力而被迫与加害人达成和解协议,以确保和解的自愿性和真实性。
4.改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应参照民事诉讼制度的规定,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范围扩大到精神损害。同时突破“先刑后民”的限制,对加害人认罪的案件,民事诉讼可先于刑事诉讼进行。
5.建立加害人对被害人的服务性赔偿制度。主要针对赔偿能力较差的加害人,若被害人同意,可由加害人通过履行劳务等形式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平衡不同当事人因经济能力的差距而导致刑罚执行的不公平现象。
6.构建附条件不制度。对构成犯罪,法定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若加害人与受害人已达成和解协议但无法即时履行的,或和解协议规定的是长期劳务性义务的,应允许在附加条件的情况下,由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若加害人没有按照协议履行义务的,根据被害人的申请,检察官应当重新决定。
参考文献:
1.刘伟:《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5期。
2.刘伟:《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5期。
3.欧阳晨雨:《刑事和解只是一种和谐幻觉》,载《民主与法制》2006年第4期。
4.刘伟:《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5期。
5.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6.李卫红:《刑罚的变迁、回归与突破》,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篇10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如何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如何化解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背景下的“非标准化”办学问题,是当前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加强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因如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仍应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优先位置,对农村义务教育予以倾斜照顾,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更优惠的政策,办好农村中小学。
二是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是促进均衡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扶困济弱的态势逐步形成,但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不断提升,但城乡差距仍然非常明显。在“软件”方面,尽管义务教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城乡差距并不明显。但在义务教育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方面,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必须切实加大各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对于保留、新建和恢复的教学点,各地应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倾斜,切实保障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在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背景下,化解农村学校“非标准化”办学是提升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除了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之外,“非标准化”办学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校均规模和班额过大。农村小学、初中的大班额现象,突出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规划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的现实。
化解农村学校“大班额”问题还需标本兼治。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并严格执行,重点解决超大班额问题,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真正为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在各地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中,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扭转“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简单化做法。在撤并乡村小学,新建和恢复镇区、县城小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撤并镇区初中、新建和恢复县城初中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学校的办学规模,防止校均规模和班额过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