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妙玉范文
时间:2023-03-17 19:4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楼梦妙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仅凭感觉也会想到,妙玉身世,远不止此。那么妙玉的身份到底若何?
从全书看,妙玉用度在贾家之上;妙玉行事,在贾府是居高临下,连贾母也在她之下。凡此种种,可以推测,妙玉绝非一官宦之家可解释,试问贾府以皇家外戚之位,还有哪一个官宦家族可盖?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就是妙玉乃金枝玉叶,有皇家身份。既如此,为何又以修行之身隐居蟠香寺十年余,后又迁居贾府继续隐居?难道也和秦可卿一样,与废太子有着密切关系?确实如此。而且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妙玉的原型才是废太子的女儿,是真公主,秦可卿是假公主,是妙玉的贴身丫鬟,作了妙玉的替身,隐居贾府,关键时刻代妙玉赴死。
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推测,但这种推测一形成,关于妙玉的种种疑惑就豁然洞开,一下子明朗起来。原来只可以断定妙玉与皇家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到底是什么关系?曹公已经设计了一个秦可卿,不可能再以同样的笔法让另一位公主也去贾府避难,且若果妙玉与秦可卿是两个完全独立、毫不相干的人的话,那就与贾家失去了关系,这个人物就是孤立的,这在《红楼梦》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网中,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可以设想妙玉与秦可卿都是废太子的女儿,两人是姐妹关系。既如此,为什么妙玉早不进贾府晚不进贾府,在蟠香寺一待就是十年多,直等到可卿死后才进贾府?细思细量,这显然是贾家与“坏了事的义忠五老千岁”等一党用的障眼法,等他们一直盯着的“公主”死了,才使个法子使真公主进府。
书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林之孝家的在汇报妙玉身世征求王夫人意见时,有一句“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这句话的前一句“自小多病”实际是虚话,但由这句话却引出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买了许多替身儿”。曹公为什么要让林之孝家的说这一句话?他是在告诉我们,妙玉是有替身的,且光有替身还不行,既有替身,真身兴能隐匿,所有才亲自入了空门。这就是林之孝家的说的,“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这一句“方才好了”,实际上是说,这才瞒得住。
当然,秦可卿这个替身也不是随随便便找的,她必须熟知妙玉的言行举止,了解皇家仪止规范,方能替的像。林之孝家的说,“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说明在秦可卿之前还有其他替身,但都不像妙玉,均被识破,最后不得已才选了秦可卿。之所以最后选中秦可卿,一是秦可卿与妙玉关系相当密切,彼此比较熟悉,基本条件符合;二是妙玉非常喜欢秦可卿,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舍不得让秦可卿去做这个替身,毕竟这是九死一生的事,秦可卿的死也证实了这一点。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可卿与妙玉长得很像。第五回中宝玉被警幻仙子引至一香闺绣阁中,见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女子自然是秦可卿无疑,但为什么说她既像宝钗,又像黛玉?我们知道,宝钗和黛玉的容貌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玉肌丰润,一个娇弱瘦削,若像宝钗,就不可能像黛玉,若像黛玉,则必异于宝钗。曹公却非让秦可卿既像黛玉又像宝钗,其用意不在像谁,而只在一个“像”字,是说秦可卿很像。像谁呢?像自己替的那个人,也就是妙玉。综上所述,秦可卿是极得妙玉喜爱的一个贴身丫头无疑,且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若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可卿”解为“可擎”,也就是可托呢?
在曹雪芹的笔下,妙玉不但气质脱俗,而且才华横溢,《世难容》曲子说她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兰,兰花,第一句是说她象兰花一样高雅脱俗。妙玉的居所,简直是人间仙境:红梅疏掩,暗香轻浮;拒俗绝庸,幽雅洁静。妙玉喝茶,茶具是连贾府也“未必找的出”的古玩奇珍,沏茶的水是放了好几年的她亲自“收的梅花上的雪”融的水,非常人所能比。所交之人,必是颇具慧心,能超然物外 “些微有知识的”,正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阜,多也,第二句话是说她的才华超过了神仙,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妙玉的才华在大观园中确实是首屈一指的。第七十六回中,黛玉与湘云写诗,还未写完,她跑来续写。这首诗一共做了三十五韵,黛玉与湘云二位合起来才做二十二韵,每个人只做了十一韵,这二十二韵是怎样做出来的?“想了一想”,“ 半日”,“ 一步难似一步了”,两个人可谓绞尽脑汁。而妙玉做这余下的十三韵是“一挥而就”,并且将前二十二韵中的“颓败凄楚”给 “翻转过来”了。黛玉与湘云读了她的续诗,赞赏不已,说道,“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妙玉对写诗所发表的看法,黛玉与湘云也认为极为中肯,“皆道极是”。这些当然都是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就是妙玉是个诗仙,是真正“才华阜比仙”的。无论气质还是才华,在人才济济的大观园中,妙玉都堪称是一块真正的“妙玉”。
以妙玉的才气,她应该生活美满幸福,有一个美好的归宿,但她却命运多桀,一辈子凄苦孤单:少时因体弱而入佛门,妙玉不能享受家庭的幸福和父母的疼爱,每日与青灯古佛相伴,心中的凄苦,自不必说;及稍长父母亡故,妙玉无依无靠,任人欺凌,以致为 “权势不容”, 只得如浮萍一般,远离家乡,投奔他处,尝尽生活的辛酸;贾府衰败,妙玉的栖身之地再遭损毁,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再度破灭,结果怎么样呢?“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妙玉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最终还是陷入了一个于己不利而又无力自拔的“淖泥”境地,过着 “违心愿”的生活,以了余生。其实,妙玉这一生不都是生活在淖泥中么?
篇2
【关键词】《红楼梦》;章回目录;英译
从19世纪开始,《红楼梦》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英译版本,这使《红楼梦》在西欧和美国等国家得到的广泛的流传并得到高度评价。当然最具有权威性的就是杨宪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不同背景的译者对《红楼梦》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本文就章回目录的分析,比较出不同译本作品的特点,进一步说明翻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其翻译的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侧重点,又不一样的翻译结果。
一、《红楼梦》章回目录第四十一回
第四十一回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在四十一回中,首次提到了栊翠庵。栊翠庵的主人妙玉,她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子,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但清高、孤傲、聪颖、才华横溢,使其不得他人的喜欢。妙玉不爱权,不贪名,凭着自己的尊严和傲气活着。在这一回中,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初见端倪。一向对权贵不屑一顾的妙玉,对宝玉可谓有情。在这一回中茶便是妙玉对宝玉爱的体现。
在后来写到“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怡红院”的得名是这样的:在宝玉住的院子里有绿色的芭蕉(绿色)和红色的海棠,所以宝玉就取名“红香绿玉”,元春改名“怡红映绿”,后来简称怡红院。在这一天贾母带领刘姥姥游览大观园,在游览时吃了很多东西又喝了许多酒。不一会儿刘姥姥感觉到了不适想要如厕。而下人偷懒没有陪刘姥姥一起。刘姥姥正在酒晕之时便迷了路,便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休息。最后被袭人发现,袭人只得为她掩饰说是在山石上打了一个盹儿。这一回使刘姥姥的个性更加明显,她的质朴坦诚不遮掩。
二、两个译本的比较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Baoyu Sips Tea in Green Lattice Nunnery
Granny Liu Succumbs to Wine in Happy Red Court
大卫・霍克斯译文 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Bower Hermitage;
And Grannie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
杨宪益、戴乃迭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是《红楼梦》译本中很受欢迎并且得到广泛流传的译本,之所以被大家广泛接受,主要在于其语言的精炼保存了原作的精髓。用简单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两个翻译在结构句式上都能与原文对应起来,都采用了顺译法。
杨和霍的翻译社会认可度都很高,但是不难看出他们的翻译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在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在于两种文化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文本或者不同的译者,翻译的策略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怡红院”在这两个翻译作品中是翻译差距是最大的词语,杨宪益译为Happy Red Court,霍克斯译为Green Delights。其实从这个词语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翻译策略不同,杨宪益和戴乃迭倾向于异化,霍克斯倾向归化。杨译的Happy Red Court与源文的“怡红院”,在形式内容上都有所对应,杨的翻译中每一个字都有对应的英语,与霍克斯最不同的翻译就是“红”字,杨宪益译为Red;而霍克斯译为Green,这晃眼看上去就与我们平时的翻译习惯有所不同。杨宪益的翻译,遵照了中国的语言文化,翻译出了每一个意思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使中国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霍克斯主要考虑的是“红”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所以没有直接翻译成Red。在中国“红”代表,喜庆、祥和、旺盛、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而在英语国家中,提到“红”多是色彩的意思,还带有点血腥、暴力的意思。霍克斯认为绿色在意义上与红色在中国的意义上有所相同,绿色在英文中有春天、青春、活力、欣欣向荣的意思,正好与文中的“红”映衬。《红楼梦》中的红,预示着这个家族的兴旺强大,虽然霍克斯抹去“红”看起来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有利于西方国家读者的理解和文化沟通。
在第一句的两个翻译中,霍克斯的翻译用superior突出了茶叶的质量,这是在原文中没有的。霍克斯这样写能够使读者更理解原文的内容,这也在侧面突出了妙玉对宝玉的一往情深,霍克斯翻译出了文章的内涵。在后面“栊翠庵”的翻译中各有各的不同。杨宪益的翻译主要是按照中文的意思,保持了原作品的原味,忠实于源文和作者;霍克斯把“庵”翻译为Hermitage,Hermitage的意思是隐士住处,“庵”在中文中的意思是尼姑庵。这样看来翻译的不是很准确,但是这个章节的主人翁妙玉她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子,可见霍克斯没有把她当做真正的尼姑来看,只是觉得她是一个想要逃脱世俗的隐居女子,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在第二句中,除了之前研究过的”红“字翻译差异较大以外,还有一些小的不同,例如:“醉卧”,杨宪益译为Succumbs to Wine,霍克斯译为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这两种翻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造成了翻译结果的差异。显然杨宪益认为“醉卧”中醉是重点,表达了刘姥姥的坦率真挚,自己不甚酒力却在众人的鼓动下还是喝的微醉。霍克斯的译文主要强调了刘姥姥第一次睡在宝玉的床上,并没有说明是醉或者清醒的状态。所以从这两个词组可以看出译者的翻译着重点不同可能会影响读者的思维和理解,想要表达的意思不同都会影响读者的理解。
杨宪益、戴乃迭和大卫・霍克斯都是公认的翻译大家,他们的翻译作品都被认为翻译的经典之作,特别是《红楼梦》。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策略主要是异化,手法主要是直译,这样的翻译更加忠实于原文,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好的传达了《红楼梦》中的古典中国文化内涵。而大卫・霍克斯主要是归化和意译,他的翻译主要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消除了文化的障碍,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遗漏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两者的翻译方法其实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是作者怀有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这样就达到了不同的翻译效果。所以对于不同的文本,不同的翻译目的,我们要认真考虑和选择最优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段志华.从《红楼梦》两译本目录的翻译看归化与异化[J].安徽文学,2009(11)
[2] 高密.《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8).
篇3
关键词:《红楼梦》 茶 赏鉴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饮用历史,然而,作为文化载体要素,其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解渴之范畴。《红楼梦》中,宝玉对“有凤来仪”所题之联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妙玉也曾经在诗中道:“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就连古板拘谨、认为“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贾政,也说过“煮茶操琴”的话。可见,在古人的笔下心中,茶与琴棋书画诗一样,是有韵致之雅物,拥有了寻常之物所不具备的形而上的美感,可赏可鉴。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红楼梦》在哪些方面折射出了“茶”的赏鉴意义。
一、氛围:“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品茶需要好的物质条件,但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叶、水、器,就可以品鉴茶了。因为,品茶时的所在是非常重要的,要想鉴赏茶,还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氛围。关于这一点,《红楼梦》是这样描写的:
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母一行人)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具各色茶具。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贾母喜的忙问:“这茶想的到,且是地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贾政浏览大观园时,看到一处清雅的所在,想到的是在“在此轩中煮茶操琴”;贾母是一个见识和品味都极高的人,她所说的“这茶想的到,且是地方”的话,和贾政见了清雅之处即想到煮茶操琴一样,都是在称赞之余表达了品茶是要讲究地方的这一理念,亦即“须一特殊之情调与环境,乃得饮茶知味。”[2]P124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定的氛围,才能真正谈得上赏鉴。
二、境界:“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
品茶是讲究境界的,并不是说有了好的物质条件就拥有了品鉴茶的资格,这关乎着个人在相关修养方面的造诣之深浅与口味之高低。
我们同样先来看一下相关的描写:
“……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妙玉)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由贾宝玉对茜雪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他知道什么茶沏多少次出色,由之可见他的品茶境界的不俗;而妙玉的话更是体现了她对品茶的造诣之深,竟然认为品茶不可多饮,第二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了,这似乎与卢仝的看法相左,卢仝曾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其中因写到吃七碗茶的不同感觉,又被称为“七碗茶诗”。其诗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3]P4379
但是,对于“七碗”,明代人罗廪即有疑义,他说:“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之言,未是实事。”[4]P182正所谓“猛咽浅尝,皆失味”。[2]P124也。
关于对茶的赏鉴,我们还要提一个《红楼梦》中小厮的名字,即宝玉的心腹茗烟。在第二十四回他再次出现时,忽然就成了焙茗,原因是宝玉嫌“烟”字不好,给他改了。
《红楼梦》中宝玉为身边人改名非此一例。贾宝玉因与袭人等大丫头呕气,眼前只留两个小丫头侍候,他与那个大些儿的生的十分水秀的丫头有这么一段对话:
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宝玉便问:“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咧,什么蕙香呢!”又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贾宝玉嫌袭人改的名字俗,认为反而不如简简单单的“四儿”清新自然,这充分表明了贾宝玉对俗气的不满与对雅趣的追求。如果说他这次为丫头改名还有赌气的成分,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由此可以看到,宝玉改名之举,是出于文人雅士对美的审视与向往。那么就让我们本着此种认识回到宝玉将“茗烟”改为“焙茗”的问题上来。为什么要给小厮改名字?果真烟字不好吗?实际上,《红楼梦》提到过“茶烟”了的,文前引过的一副对联,其上联就是“宝鼎茶闲烟尚绿”。而且,在古人笔下,“茶烟”之美之韵是可以入诗的,如元代谢宗可的《茶烟》诗:“玉川炉畔影沉沉,淡烟萦空杳隔林。”[5]P205~206明代瞿佑的《茶烟》诗:“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幕讲帷。”[5]P250等。
既然《红楼梦》中有关于“茶烟”的描写,且“茶烟”有入诗的先例,那么,宝玉为什么又要“嫌‘烟’字不好”呢?明代许次纾在《茶疏·火候》中曾言:“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4]P159可见,茶在烹制过程中是忌烟的,因为制茶也好、品茶也好,都讲究色、香、味,而茶性一遇烟焰,则色香味俱败损,宝玉为小厮易名是因为烟字不好,也许就是因为“茗烟”二字没有点明这“烟”是茶经烹调后自然冒出的还是在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理解上的含糊就要把它换掉。如果真是这样,从“茗烟”到“焙茗”,虽仅一字之易,却反映了宝玉对茶道的认识进了一步,显示了他境界修养的提高,即真正进入到了谙晓茶理的艺术境地。
宝玉为小厮更名这件事,虽然由于《红楼梦》流传及版本上的原因,我们无法知道其究竟,但是,不管是为了与别的小厮(扫红、挑云、伴鹤)名字相对仗还是为了“嫌烟字不好”,他都在一个侧面为我们反映了古人对“茶”作为雅趣载体的认同。
三、 饮者:“偏你们喝梯己茶呢”
茶作为雅趣载体,在赏鉴时注重处所、境界还是不够的,正如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宜茶》中所言:“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莸,罪莫大焉。饮之者一饮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4]P224《清稗类钞·饮食类》“冯正卿论烹茶”条也将“佳客”列为“饮茶之所宜者”,而将“主客不韵”列入“饮茶亦多禁忌”[7]P6310之中,由此可见,饮茶之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此,《红楼梦》也有相关描写,如在栊翠庵中,给贾母一行人上过茶之后: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妙玉是个深谙茶道、非常讲究的人,她之所以单独约宝钗、黛玉去吃“梯已茶”,显然就是因为她对品茶之人有所要求,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品味到“茶”之雅的。
这里要荡开一笔,说起一个与本文关系不是特别紧密的话题,即《红楼梦》中有那么多的超凡脱俗、多才多艺的女子,为什么偏偏将谙晓茶理的人安排为女尼妙玉,并在她的修行之处进行了一次全书中最为集中和深入的茶的描写?这应该不是一个随便的安排。因为,“茶禅一味是茶文化的一个主要的学术分支。”[8]P273“茶”与出家人本就有着密切的联系,郑板桥为扬州青莲庵所题对联的下联即是“自古高僧爱斗茶”[5]P34。《红楼梦》之所以要将妙玉这位出家人处理为品茶高手,也许与此有关。
正所谓“煎茶烧香,总是清事。”[4]P168古人甚至煞有介事地列出了饮茶的宜忌:“饮茶之所宜者,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咏、五会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饮茶亦多禁忌,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陈,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7]P6310伴随着这种现象而生发的,自然就是它的雅化。如宝玉“四首即事诗”中,有三首言及茶:《夏夜即事》云:“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秋夜即事》云:“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冬夜即事》云:“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第四十一回的回目《贾宝玉品茶拢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的“品”字,更是鲜明地点出茶文化丰厚的底蕴,从而使普普通通的饮茶具有了极其深厚的审美内涵与赏鉴意义。(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钱穆.晚学盲言[M](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全唐诗[M]卷三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
[4]龚建华.中国茶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叶羽.中国茶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一、采用饥饿疗法治疗感冒
《红楼梦》中的人物,从主子到丫环,一日三餐吃得都很少,感冒伤风时尤其如此。贾府中的大夫在医治感冒时,首先不是开药方,而是让患者先“清清净净地饿两顿”,或者要求饮食一定要清淡。小病不吃药是古人的养生良策。所谓饥饿疗法,并不是指一点东西都不吃,而是可以适当地喝些米汤。人们在患普通感冒时,可适当喝些白米粥。夏天可在粥中放些绿豆,冬天可在粥中加点糯米,中老年人可在粥中加入适量的山药和大枣。对于胃肠型感冒,表现为厌食、腹泻者,可以用白萝卜加少量的盐一起煮汤服用,最好连萝卜一起吃下去,可以起到助消化的作用。
二、饮茶不可过量
《红楼梦》中的妙玉说过,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研究证实,茶叶中含有鞣酸,大量饮茶会造成体内鞣酸过多,从而极易引起胃肠功能失调。此外,喝茶不仅要限量,还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茶。红楼梦里每个人喜欢的茶都不同。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作者写道:“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便吃了半盏”。在这里,妙玉捧给贾母喝的“老君眉”也叫“君山银针”,此茶形如老年人的长眉,有增寿之意,因此特别受到贾母的喜爱。妙玉精于茶道,知道人们若在吃了油腻食物后饮用六安茶容易停食、闹肚子。因此,她才捧给贾母这种具有消食解腻、养心安神功效,非常适合老年人饮用的老君眉。而六安茶也是贾府中很常见的一种茶饮,它的味道偏苦,具有清热解毒、清心明目、提神消乏、延年益寿的功效。书中还提到宝玉在吃了面食之后要喝女儿茶。女儿茶是普洱茶的一种,具有促消化、排毒的功效,还有一定的通经作用,非常适合女性饮用。根据体质喝茶很重要,年龄大、寒性体质、胃寒、月经期的女性,都要少喝绿茶。在冬春季节,就是普通人也要少喝太浓的绿茶。下午2点钟以后,最晚4点钟以后,应禁止饮用浓茶。
三、经常捶背
在《红楼梦》里,丫环给贾母、王夫人捶背的场景比比皆是。捶背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养生保健法。人体的后背上有三条重要的经络,沿着脊柱的是督脉,为人体的阳中之阳,督脉两侧各旁开1.5寸,即是膀胱经,它关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捶背养生法的关键是要捶得“轻”,即五指并拢稍微弯曲,呈握空拳状,以手指一面捶背,捶背的顺序应沿着脊柱自上而下,从中间到两侧。捶背的时间,最好选在下午的3点钟至5点钟。因为此时正是膀胱经当令的时候,此时捶背效果最佳。
四、寿从乐中来
贾母去世时83岁,刘姥姥85岁依然健在。两人虽然一富一贫,生活环境也大不相同,但都是高寿。那么她们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呢?贾母重视享受天伦之乐,她喜欢和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爱热闹,不喜欢孤独。而刘姥姥生性多动,性格乐观幽默,且有一颗平常心,受了他人的戏弄也不生气,常常自嘲“端多大碗吃多大饭”。这是她们的长寿秘诀。研究证实,许多疾病,如胃病、肠炎、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都和心情有很大关系。现代人,特别是老年人,应摆脱孤独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有乐观的心态才能得享天年。
五、常吃豆腐皮包子
豆腐皮包子是用豆腐皮做皮,用木耳、香菇、青菜等做馅。在清朝,豆腐皮包子曾长期作为贡品献给皇上食用。在《红楼梦》第8回里,有宝玉舍不得吃豆腐皮包子,要把它留给晴雯吃的情景。豆腐皮包子也叫“长寿包”,其中,木耳、豆腐皮都有降血脂的作用,尤其是豆腐皮,其中含有很多植物雌激素,具有延缓衰老、美容的功效。对于“三高”患者来说,豆腐皮包子是非常好的一种健康美食。
六、酷夏防着凉
“夏不敞胸,热不晾背”是《红楼梦》中的酷暑养生法。该书中说,即使天气再热,也不能光着身子睡觉,至少要穿个肚兜,保护好胸和肚子;不能睡在太凉的地方,比如石凳子上,否则会睡出病来;三伏天不要吃冰,顶多是将茶壶浸在井水里,使之有些许的凉意就行了。人体最怕着凉的几个部位是:咽喉――太凉的食物会对咽喉黏膜造成损害从而导致咽炎;颈部――颈部着凉以后容易造成肌肉痉挛;腹部――腹部着凉会引发很多妇科疾病;胃部――胃脘受寒会引发胃胀、腹泻等症状;肩部和膝部――肩、膝着凉会伤害肩膝关节。
篇5
《红搂梦》确实有些隐晦之处,这或是因为作者有所忌讳,或者是故为闪烁,用暗示的方法来表达。此类情况通过仔细阅读,依赖常识和逻辑进行解析,可以得其大端,不能尽则存疑而已,不需奇特的手段。妙玉的故事即是一例。
妙玉出场在第十八回。贾府为迎元妃省亲而遣大观园,园中建有栊翠庵,是一个点缀。为此聘买了十个小尼姑,小道姑,又请来一位庵主,便是妙玉。她的情形,借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回事的情节作了交代: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为多病,只好入了空门,带发修行,后随师父来京。如今父母俱亡,师父圆寂。如此说来,妙玉不过是独自漂泊在外的一名女尼,虽说贾府念其出身宦门而给予礼遇,但说到底只是借她妆点风景而已,身份应该是相当低微。
然而第四十一回写贾母领着一群人游庵,妙玉奉茶,却有令人吃惊的细节:给贾母用的,是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用的,上镌有“晋王恺珍玩”和“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两行小字,表明它是曾经为皇家所收藏的古玩珍器;给黛玉用的叫作“杏犀”,是用犀牛角制作的贵重之物;宝玉说给他用的“绿玉斗”是个俗器,被妙玉抢白道:“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这一段描写与第五回写宝玉在秦可卿房中所见之物属同样笔法,是用带神秘气息的夸张暗示主人公的某种特点。它让人感觉到,妙玉的家庭非同小可,若非王公贵族,至少也是巨室。脂批说:“缈卿家世非凡”,他知道其中的暗示?
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此人家,就算父母俱亡,又怎能让他们的小姐以出家人身份流落异乡、寄人篱下?唯一可以成立的解释是这一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已经彻底败落;而大族巨室在短时期间内败落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唯一可能的原因是突发的政治变故。所以,曹雪芹给出的暗示其实并不是很含糊。进一步说,写妙玉因病而入空门,恐亦是故为闪烁之辞。她恐怕是“遁入空门”吧?中国古代社会的习惯,政治上的失败者到此一步,表明与世间的纠葛已然了结。何况一个女子,危险有限,仇家或者政敌也就任由她燃青灯诵黄卷去了。至于贾府收留妙玉有没有特别原因,就不好猜测了。
回头还说茶具,那个给贾母用的明成化官窑五彩茶盅乃是名贵之物(放在今天拍卖至少在千万元以上),但妙玉只因刘姥姥也拿它喝了一口,便吩咐将它丢弃了,这个细节用来凸显妙玉的洁癖,而咪“金陵十=钗”的曲子中关于妙玉的一首,也特别强调她“过洁世同嫌’’。过度的洁癖是常见的心理病症,而最常见的原因则是由于环境的压迫造成的内心紧张;它是排拒,又是恐惧。
篇6
《红楼梦》里的人名读起来不像别的书那样艳俗,而是个个标新立异,含蓄且耐人寻味。《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名,还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皆大有深意。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则妙用谐音,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妙用谐音类人名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遭遇和作者的爱恨褒贬、创作意图都蕴含于名字之中。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出场了两个人物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的命名富有深刻的含义,其本意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从谐音中我们能找到作者对这部小说创作申明是虚构之作,亦非伤时骂世;其次又给读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故事环境,陡增了艺术的奥妙。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多雕。又如“霍启”谐音为“祸起”,他的出场就引起一连串的祸起:甄家先丢失女儿,继遭火灾,从而由荣转枯。这一谐音是提示情节发展的,属于因事命名。再如贾宝玉寓意假宝玉,贾宝玉自然是贵族公子的高贵名字,寄托着家人对他光宗耀祖的期望;同时也呼应了序曲中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点明他就是那块被遗弃的石头――对贵族家庭光宗耀祖来说,那不是一块真的宝玉,这就向读者暗示了人物的叛逆性格和被摧毁的命运。“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王熙凤,凤为雄性神鸟,喻意凤姐像个才干卓越、犀利锋快的男人。也谐音“枉是凤”,虽然才干出众,也免不了香消玉殒,一领草席裹尸丢旷野,女儿差点被卖的下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
诸如此类的人名,在《红楼梦》中举不胜举:甄英莲(真应怜)、娇杏(侥幸)、冯渊(逢冤)、秦可卿(情可轻)、秦钟(情种)、秦业(情孽)、封肃(风俗)、钱华(钱花) 、石呆子(实呆子)、贾化(假话)、晴雯(情文)、平儿(瓶儿)、坠儿(罪儿)、戴权(大权)、贾琏(假廉)、蘅芜苑(恨无缘)、詹光(沾光)、余信(愚性)、冯渊(逢冤)、单聘人(善骗人)、卜固修(不顾羞)、张如圭(张如鬼)、孙绍祖(孙臊祖)、张友士(张有事)、夏金桂(下金龟)、卜世仁(不是人)等等。
暗示人物关系类人名
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是书中的4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给他们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曹雪芹把“钗”给了未来的“二奶奶”,“宝钗”是个闪耀着珠光宝气的名字。贾雨村那首充满封建功名心的联句“钗于奁内待时飞”,可以看作是这个名字的注解,寓“神女留玉钗、后化燕飞去”的古代传说。从这里读者便会联想起她的“好风须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而“玉”则为至坚、至硬、至宝、至贵之物,所以一心攀龙附凤、削尖脑袋往上爬的“红玉”是不配拥有“玉”的,只能更名为“小红”,难怪王熙凤曾不无妒忌地说“你也玉、他也玉,倒好像人人都沾了玉的光似的”。而“林黛玉”这个名字,自有一种孤高、忧郁、清秀的格调,但惜其只能“林中待玉”、“黄土陇中,卿何薄命;红绡帐里,公子无缘”。 丫环茜雪因一杯茶的事故被贾宝玉赶出贾府,果然有点“歉意”, 等待“昭雪”。 脂砚斋说“歉雪” 在后四十回出来了,探望监狱中的贾宝玉,果真如此方如其名。
表现人物性格类人名
贾元春才气超群,年轻入宫作了女史,后来又因才晋封凤藻宫尚书,继而加封贤德妃,她的丫环是抱琴。二小姐迎春性情木讷,人称“二木头”,虽与贾琏称兄妹,但非一母所养。迎春的性格只一个字:“懦”。她奶妈因打牌赌博输了钱,私下里偷偷当了她的累丝金凤,此事已经破发了,探春与司棋正在追究下落,迎春正该乘势追究才是,可她懦弱怕事,故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与人争纷,最后干脆“我也不要那凤了”。她身边除了照例4个引教嬷嬷外,还有司棋、绣橘、莲花――迎春有下棋的爱好。三小姐探春,人称“带刺的玫瑰”,性情敏锐,口角锋芒,她不仅无情数落自己的亲娘,还敢挥手打了刁奴王善宝家的一掌。探春是个小书法家,她房内的对联是:“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她的丫环都是她这样的品格,一个叫侍书,一个叫翠墨。四小姐惜春最为可怜,自幼丧母,父亲贾敬炼丹升仙去了,兄长贾珍又斜马歪道的不行正道,哪里有心教导妹妹!惜春养成孤介性格,交友专好尼姑、道姑一属。她不争利,不求物,冷漠无情。惜春曾引用古人的话:“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又好读佛家真经,终了“独卧青灯古佛旁”。小姑娘喜欢画画,因此丫环有入画、彩屏、彩儿。有这3个人在,四小姐当个小画家也“实至名归”了。贾府4位小姐的贴身丫环名字包含了琴、棋、书、画四字,从字面上看好像显俗,但雪芹修饰了反而变得很雅: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但不管其具有怎样的尊崇的地位,终不免成为别人生活的点缀,琴、棋、书、画仅是人们生活中的而已。
“莺声燕语”应是古人对美女的代称,因而宝钗的侍女名为“莺儿”,黛玉的丫环名为“雪雁”,但“莺声燕语”终不是清高脱俗、孤傲高洁的黛玉的追求,因而,雪雁虽为黛玉从家乡带来的贴身丫环,黛玉与其感情却不甚深厚,反倒与紫鹃情谊甚笃、情同姐妹,最后,宝玉大婚之日,自是被“莺声燕语”环绕,而叛逆、苦命的黛玉最终“望帝春心托杜鹃”,化作啼血的杜鹃魂归离恨天。
暗示人物命运类人名
《红楼梦》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再如《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大多都有雅号别称,这些别号是曹雪芹精心设计与安排的。这种命名方法起到了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贾迎春的别号是菱州。菱花虽有清香,但是甚为细小,色彩不鲜,象征迎春一生怯弱,最后惨死的命运。贾惜春别号藕榭,藕莲相通,莲花是佛教的圣花,暗示她皈依佛门与莲台为伴。史湘云别号为枕霞旧游,与第五回判词曲子中的“云散高唐”、“湘江水逝楚云飞”一致,云霞虽美,但很快就飞散。暗示湘云未来美好时光一闪即逝。
人物名字中暗含了人物最终的命运结局。如“李纨”,则是“桃李春风结子完”、“枉与他人作笑谈”;王熙凤则是“王熙凤荣归故里”,可不就是“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聪明反被,反害了卿卿性命”;丫环鸳鸯,一个反比的名字,鸳鸯鸟本是成双成对的,是爱情的吉祥物,但“鸳鸯女”却不能拥有自己的爱情,被贾赦逼死,人不如鸟,可悲可叹。
篇7
《红楼梦》美女图,盖以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眠芍三出为最,而后来宝琴以踏雪一节,欲与众芳争艳。
2 、榜眼(第二名) “擅风情,秉月貌”可卿
之所以不写“秦可卿”而写“可卿”,是因为红楼中明有两可卿:一是蓉哥媳妇秦氏,一是警幻仙子的妹子,出于宝玉梦中。明为两人,实则一人,我们这里说的,就是梦里梦外,秦氏可卿和神仙妹妹可卿的合体。
3 、探花(第三名) “风流袅娜”林黛玉
有资格争这三甲最后一个名额的,只有两人:宝钗和黛玉。
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得赤瑕宫神瑛侍者“甘露灌溉”,后来又“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自然不是寻常颜色。
4 、“鲜艳妩媚”薛宝钗
薛宝钗进贾府,没有林黛玉、薛宝琴的大阵仗,不过“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作者这里是含混一写,不知道说的是黛玉不及宝钗的是“品格端方”,还是“容貌丰美”,抑或两者兼有。
5 、“眠芍”史湘云
最出彩的一回是醉眠芍药裀:“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好一幅美人花间沉醉图。正如美人方可藏花,方可扑蝶,也唯美人方可眠芍。醒来时,又是 “慢启秋波”。
6 、“好个模样儿” 香菱
香菱小时候就“生得粉妆玉琢”、“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整一个美人胚子。
7 、“风流灵巧”晴雯
晴雯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凤姐儿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贾母也说“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可见是丫头里面第一美人了。小丫鬟四儿“虽比不上晴雯一半,却有几分水秀”。
8 、“古今有一无二”尤三姐
照宝玉的说法,尤二姐、尤三姐“真真一对尤物”,尤三姐“难得这个标致人,果然是个古今绝色”,贾琏说尤三姐“品貌是古今有一无二的了”小厮兴儿也说三姐“面庞身段”和黛玉差不多,可见真真是个绝色的美人。
9、 “花为肠肚雪作肌肤”尤二姐
书中有一回写到尤二姐“只穿着大红小袄,散挽乌云,满脸春*,比白日更增了颜色”贾琏搂他笑道:“人人都说我们那夜叉婆齐整,如今我看来,给你拾鞋也不要。”二姐倒也自认“标致”,贾琏的话,作不得数。但以凤姐之威,贾琏敢丧中偷娶,自显出尤二姐的美色来。
10 、“又红又香”贾探春
黛玉进贾府,作者画过迎、探、惜三姐妹,以探春容貌为佳:“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后来借兴儿之口,探春浑名“玫瑰花”,取“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的意思。“又红又香”,透出探春的美貌来。
而怡红夜宴探春花签杏花,题曰“瑶池仙品”,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
11 、“心眼里爱还爱不过来”王熙凤
黛玉进贾府,眼中只看两个人出彩,一个是宝玉,另一个就是凤姐儿:“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2、 “气质美如兰”妙玉
篇8
在2008年6月,新版《红楼梦》剧组陆续公布主要人物定妆照之后,“雷人”这个词,一下子救了很多人的命:在他们拼命调动脑细胞想词时,它,及时地涌现了。
黛玉、宝钗宽袍大袖,头顶铜钱妆;带发修行的妙玉变成了戴花修行,额头贴片,头顶一朵大牡丹花。元、迎、探、惜四春个个头上戴花,或红或白,二丫头迎春索性像刘姥姥一样,满脑袋都是大花和小花;而探春则一身黑马甲,像是顶替妙玉出了家;宫廷贵妇人元春还从王菲那里得来了灵感,画上了红眼妆。也许她下一个造型,会又和王菲不谋而合,来个“晒伤妆”也不一定;眼神犀利、轮廓鲜明的老太太周采芹,居然被拉来演富态雍容的贾母――虽然她是京剧艺术家周信芳之女,上世纪60、70年代曾在007系列电影中两度扮演邦女郎,但以她相当西化的长相来演贾母,实在是让人无语。
很独特的昆曲版
在网友们纷纷讨论黛钗们是青蛇版还是昆曲版,有论坛发动“万人签名抵制”,大声呼吁叶锦添下岗时,李少红导演力挺叶锦添,费力帮我们计算着红楼小姐们额头的铜钱妆是几个圈好。比如让妙玉一个圈、黛玉、尤二姐五个圈、宝钗七个圈。“我们剧中的额妆是经过改良的,并非完全沿袭戏曲中的造型。在戏曲中,旦角额妆看起来是平的,上面的泡子(扣状金属饰品,分金、银、翠、钻等)通常是7个到9个,而我们采用的是1、2、5个,且额发都用油脂勾勒出立体的曲线……很独特。”
被众多网友操心“下不下岗”的大师叶锦添最近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李少红解释如此造型的目的是“为与世俗文化拉开距离,体现她们与世俗的不同之处。”但她恰恰不了解,《红楼梦》是中国最写实、最世俗的一部小说(论到世俗程度,估计仅有《金瓶梅》能与之媲美)。这些剧中人是要活生生地生活的,要宴饮玩乐、吟诗作对、葬花游园,赌气吵架。丫鬟们为了抢洗头水会打架,下了雨会把鸭子放在积水里看着取乐,还要“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的。
裹在叶大师设计的华丽隆重的衣服里,在惨白哀怨的妆容下,你还能想象黛玉会笑骂宝玉“放屁”,宝钗会气喘吁吁去扑蝶,香菱会和小丫鬟们斗草弄脏了裙子,湘云躺在芍药花丛中香梦沉酣吗?那些由浓重的绿色、压抑的紫色和素雅的白色所剪裁成的华丽衣物,只适合于阴风阵阵的宫闱故事(比如《大明宫词》),或是悲情时代的畸情故事(比如《桔子红了》),而绝不可能是生活气息浓厚、生动鲜活的《红楼梦》。
虽然鲁迅说过大观园里“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但那只是“颓运方至,变故渐多”之后的清醒感受。在前80回中,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仍旧是一群青春明媚的少男少女,有着生动鲜明的个性,和最有血有肉的家常叙事。叶大师大概觉得给《红楼梦》设计服装并无特殊之处,和他其他的作品一样,比别的服装设计师要多花些工夫而已。“《红楼梦》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既深入又不完整的梦,每个人都有一种填补它的欲望,所以我只是在实现属于我的那个梦。”
而对于很多人的“昆曲妆”的疑问,他说:“《红楼梦》的真实时代背景本来也是很模糊的,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明朝的影子,但很多细节都是清朝的。就作者曹雪芹而言,当时正是雍正乾隆年间,一个文学家、知识分子不可能不受到昆曲的影响,所以我在设计上加入了很多我个人对昆曲美学的理解。”
其实叶大师本不必这么费事去联想(搜狐联想2008奥运、联想官网),曹雪芹在书里明明白白写过宝玉、凤姐、宝钗、晴雯、紫鹃、袭人、鸳鸯等人的服饰甚至发型的。87版的《红楼梦》,有幸请来了穷后半生之力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当顾问。感谢沈从文、杨宪益、朱家、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等老爷子们,让这一版《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服饰很老实,老老实实地鲜艳绚丽着,也老老实实地符合每个人物自身的个性特征。
《红楼梦》中人到底什么样
在网友一边倒的反对新版《红楼梦》造型声中,也有人持赞成意见。比如反反复复用“国际化”来标榜新版《红楼梦》的创新和独到之处。所谓国际化或是创新、意境、写意之类的说辞,其实都是在给自己找累。在服装上,时代就是如来佛,任凭你再大胆、再有想象力,终究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西游记》里“雨润红姿娇且嫩”的杏花仙子唐僧时,应该是把自己最好的行头穿上身的,却不料作者受时代所限,对女人衣裳见识可怜,让仙女“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
没有哪一个小说家能够脱逃时代的印记去想象笔下女主角的衣裳,也没有哪一个服装设计师能逃脱时下的服装潮流去缝制什么国际的、空前绝后的衣服,还不如老老实实尊重原著。
要不,就学学英国人改编名著的劲头吧。无论是在演员选择、情节、场景还是服装等各个方面,都严谨地遵循着原著。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形容她笔下的大侦探波洛有鸡蛋一样形状的脑袋。英国人真的就找来了小个子、长着鸡蛋形脑袋的演员大卫・斯科特,他精明而敏感的外貌就像是为波洛而生。还有1983年BBC版的《简・爱》里,那个娇小白净、有深深酒窝、明亮眼睛的女孩,直让人怀疑以她那样的身高和长相除了演简・爱以外,还会不会得到别的机会。但她实在是太适合演简・爱了――你不得不佩服英国人在选角方面所下的工夫。
再回头看新版《红楼梦》的选角。让人几乎怀疑李少红们是否完整看过原著。演宝玉的于小彤(少年)和杨洋(成年)都是清瘦、冷漠的样子,要知道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书里王道士一见宝玉就说:哥儿又发福了。一句“发福”,活脱脱画出一个可爱、带点婴儿肥的少年形象。而宝钗是“肌骨莹润”“脸若银盆”的,87版的宝钗张莉就很有这种味道,是老少皆宜的丰润甜美,但新版宝钗几乎和黛玉一个模子,看照片几乎分不清钗黛。
去采访王扶林导演时,他夫人说她昨晚看了个电视节目,里面请来一个外科医生,对着电脑指点《红楼梦》诸人物的面相,比如宝玉的鼻子怎样,黛玉的下巴怎样,诸如此类。“王夫人”很疑惑,有些忿忿不平:“《红楼梦》能这样选人吗?不讲气质、味道,纯以外科医生的眼光来挑剔面貌?”
在87版《红楼梦》中出现的那些演员,除了邓婕之外,没有谁红起来,此后,他们几乎消失在影视屏幕上。导演王扶林对欧阳奋强说:“你适合演贾宝玉,就说明在今天这个时代,你不会适合演别的角色。”后来的欧阳奋强转行当了导演。同样的话,王扶林也告诉过陈晓旭,“你要是什么角色都能演的话,你就不是林黛玉了。”
篇9
论文摘要:《红楼梦》手抄本名为《石头记》,而书中更有女蜗补天之石、通灵宝玉等和石、玉相关的意象,甚至男女主人公也以“玉”命名,可见玉石在书中的地位.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作品中浓孟的玉石崇拜心理.并挖掘其文化底蕴,以求更深层次地理解曹曾芹的创作本竞。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和玉石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像玉石一样把富贵、高雅与纯洁、质朴如此有机地融合成一体。玉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我们形容富足的生活是“锦衣玉食”,我们比喻高贵的出身是“金枝玉叶”,我们赞美高雅的品质为“冰清玉洁”.我们祝福幸福的婚姻为“金玉良缘”,我们向往的最美的居所是“雕栏玉砌”.我们坚定自己意志的时候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这就是中国独特的玉石文化。
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氛围中,《红楼梦》深受其影响也就不是一个什么难以理解的问题。很明显,《红楼梦)手抄本名为《石头记》,而书中更有女蜗补天之石、通灵宝玉等和石、玉相关的意象,书中重要人物也均以‘.玉”命名,如“宝玉”、“黛玉”、“妙玉”等等。都体现了浓重的玉石崇拜心理。但对作品中出现的女蜗所炼补天之石以及贯穿全书的通灵宝玉如何理解.还有诸多相关问题,历年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若能揭开这个谜.也就更能理解曹雪芹的思想情感.更接近他的创作本意。
在此,本文试从中华民族的玉石文化人手,透过作品的玉石崇拜心理.挖掘其文化底蕴,以求更深层次地理解曹雪芹的创作。
人类对石头的崇拜,应始于石器时代。当先民们面对强大的自然界以求得生存时,从石头或石头磨制的石器中得到勇气和力量,由此产生了崇拜.敬畏的心理。特别是当我们的祖先从石头中认识了比石头更精美的玉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于是,在把它从石头中分离出来的时候更加感受到了玉的珍贵。因此,人们把各种想法寄托在它上面,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
早在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玉就已经成为通灵的神器。因此玉常常被称作通灵宝玉。西方用宗教来通神,而中国人则用玉来通神,也就是说一开始玉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
提到玉。不能不让人想起中国历史上关于玉石的最著名的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他先后两次向两代楚王进献,因其不识宝物.以为是块石头,卞和便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等到第三个楚王上台,卞和又将璞玉献上,这回楚王命人剖开石头,一块宝玉出现在楚国君臣面前。卞和洗清了罪名,他所献的宝玉也被雕成了象征最高权力的玉璧。后人为了纪念卞和,就叫它和氏璧。在这个故事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卞和的执着精神,还有玉石的非凡价值。后来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和氏璧被加工成一块御玺。显然,秦始皇希望能借助宝玉的神力护佑他的王朝千秋万世。从此以后.历代君王将各种宝玉雕琢成玉玺,玉便成了王权的象征。
在中国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很多,人们相信:食玉成仙.饮玉还童,玉能使生人长命百岁,使死人灵魂升天;玉有神兆,能因人而变,因世而现;玉法力无边,能驱凶避邪,惩恶扬善……
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把很多美好的想法熔铸在玉石上面,使其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如幸福、吉祥、和平、圈满、高贵、圣洁……最为重要的是:玉石的天然品质竟如此惊人地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特质相吻合。玉坚硬而柔和.晶莹又剔透.圆润且丰满.恰好成为我们这个温文擂雅、坚强平和的东方民族的绝妙象征。我们所创造的美玉文化,以其独到的方式连接着古老的文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它已悄悄地渗透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当中.历久不衰。
可以说,曹雪芹深得中国玉石文化的精髓。所以才会在这部被演绎得如此美纶美焕的(红楼梦》中将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今天的读者已深深感到,《红楼梦》中的玉石意象最吸引人也最令人费解。
作品第一回就讲到,“女蜗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蜗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人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此后被一僧一道幻化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并携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替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立业。”由此“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作者在开篇独具匠心地设置了这个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为J’吸引读者、引起兴趣,更重要的是从作品的总体构思出发,使这块女蜗补天之石即后来的通灵宝玉成为连接梦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实物依托,从而实现作者写’‘梦”、写“幻”的’‘立意本旨”。同时,通灵宝玉还是结构全书情节的线索,种种纷繁复杂的事件、亦真亦幻而又众多的人物皆因通灵宝玉而相互钩连。且看前八十回的几个重要情节:宝玉衔玉而诞—宝。黛勿见,宝玉摔玉—探宝钗通灵遇金琐—路祭秦可卿.北静王赏玉一一姐弟逢五鬼,癫头和尚、踱足道人说通灵一边是神仙世界,一边是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又是一个多重的世界,包含着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大观园的女儿悲剧、宝黛钗的爱情悲剧、贾府的盛衰悲剧等等.这些悲剧彼此牵连,形成诸多线索,最终皆由通灵宝玉而收拢,从而建立了全书的立体结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更为重要的是这块女蜗补天之石即通灵宝玉由大荒山无稽崖被携人红尘,在“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后又回到青埂峰下,使全书形成了一个完整、周密的圆形结构。自然天成而又浑然无迹。
仍是第一回.因甄士隐的一梦.则又引出了绛珠仙草还泪的美丽神话: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使她“久延岁月”,“修成个女体”:只因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也和他一起下世为人,并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于是,便有了宝(神瑛侍者》黛(绛珠仙草》缠绵排侧的爱情故事。应该注念的是,作者在这里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独具匠心,道含深意。瑕,“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瑛,即美玉。可见.贾宝玉和玉的密切关系。也因而首先设置了一个机缘,让那一僧一道借“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人世”之时.将补天石幻化的通灵宝玉夹带其中,去人间“经历经历”。由此.补天石(通灵玉)、神瑛侍者同时降临人世.与贾宝玉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其次,“还泪”故事给宝黛爱悄蒙上了一层浪漫而又神秘的色调。这个宝、黛身前的因缘,倒极容易令人想起《搜神记·韩凭妻》、《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娇红记》、《梁山泊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身后化成鸳鸯、比翼鸟、连理枝、蝴蝶的动人情节。身前也好身后也罢都象征了忠贞不渝、流芳千古的爱情;第三,交代“木石前盟”,以便展开后面的情节,形成“金玉”与“木石”的对立。‘.金玉良缘”意味着富贵婚姻,而“木石前盟”则代表着最素朴、最单纯、最坚实、最浑厚、最符合自然本性的爱情。这也正是全书所要突出的核心而这一核心又贯穿于贾府的荣辱兴衰之中。
再看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亦讲了金陵甄府的宝玉。按脂砚斋甲戌本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蒙古本侧批:“灵玉却只有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它进一步点明了全书的总体设想,有一贾府便对应一个甄府,有一个贾宝玉就对应一个甄宝玉。二者不仅相互映衬.也彼此对照,并因通灵宝玉而连接挽合。
由此不难看出.补天之石即通灵宝玉在全书的总体构思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曹雪芹只是平铺直叙地讲故事.恐怕不会像现在这样有韵味、有深意,其艺术魅力无疑要大打折扣。
玉石本身的魅力在普通中国人的心中世代流传,而曹雪芹则作了最绝妙的诊释。
先说这块补天之石。在中国遍布名山大川,山中奇石自然众多。而作者独独选一块他自己杜撰出来的女蜗补天未用之石,这又有什么深意呢?“无才可去补苍天,枉人红尘若许年”,这是石头的自怨自艾之词。而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于国于家无望,.从世俗的眼光看就是无用.恰好说明了贾宝玉对传统人生道路的背离,尽管贾府盼其“补天”。一方面,作者慨叹石头亦是慨叹自己无力回天,充满悲凉之感;另一方面,对贾宝玉似贬实褒的评价又是肯定其行为。于是,作者在将石头、贾宝玉融为一体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明显的悖论,可以看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
再看这块通灵宝玉。玉是将石头精心雕琢而成,可谓集天地之精,必然更具灵性。宝玉衔玉而生,自是祥瑞之兆,且玉上还有字,人皆以为“来历不小”,故名宝玉,因而深得贾母的喜爱。不仅如此,宝玉自小聪明过人,显然是借玉而生出与常人殊异的灵性,通灵玉便成了他的灵魂。从中不难看出.贾宝玉是一个非写实的意象化了的人物,以玉命名是取其高贵、灵性之意。更何况.贾宝玉也确实如宝似玉.在贾府玉字辈乃至三代人(‘.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中地位最突出。犹如蒙古本第三回脂砚斋回前批:‘.宝玉衔玉来.是补天之余,落地已久、得地气收藏,因人而现。其性质内阳外阴,其形体光白温润.天生有眼可穿。故名曰宝玉,将欲得者尽爱此玉之意也。”
篇10
1、首先这是对联形式的(扩展描写对联的美学特征),形式美和意像没兼具。对这一回目的文章概括很形象。然后是宝,钗,黛在妙玉处饮茶。和刘姥姥吃醉酒的情景。饮茶,表现了妙玉清高。茶友需符合她的心意。给贾母喝的茶用的隔年的雨水。而给宝钗和黛玉的茶却是5年前的雨水所砌的茶。
2、可见她用茶也分人的。刘姥姥那种低等人她是不屑一顾的。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即便名贵,她也不想要了。可见,她是大家族的后代。对粗俗的人有明显的歧视。妙玉对贾宝玉的态度是微妙的。竟然给宝玉用自己日常用的茶杯。可见一般。
3、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