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弘祖范文

时间:2023-03-19 11:4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徐弘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重庆私生女蜕变为知名华人作家

虹影,原名陈红英,1962 年出生于重庆,乳名小六或六六,长大后发现自己竟是私生女。曾移居伦敦,已入籍英国,现常居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虹影是笔名,相信是本名红英的谐音,但在公开出版的著作中,虹影绝少提及她的本名陈红英。而在《K》和《女子有行》等书中,虹影引经据典,曾对“虹”字进行过多次阐释。这或许是她在为自己的出身寻找经典证据,也或许是在暗示其私生女身份,而这个身份在童年、青年、成年阶段都曾带给她无尽和无形的压力。

1981年,虹影开始写诗,加入“流浪诗人”行列。1983年,发表处女作《组诗》。1988年出版诗集《天堂鸟》。1989年,到复旦大学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

1991年,虹影持留学签证到伦敦,与当时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也是诗人、作家和翻译的赵毅衡结婚。婚后的虹影安心写作,在台湾《联合报》等华文报刊频频获奖,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背叛之夏》。

1992年,台湾文化新知出版社出版《背叛之夏》,之后,虹影又在台湾和大陆出版了七本散文和短篇小说集、四本诗集,还编辑了海外华人作品集在大陆出版。

从1993年到1996年,先后出版诗集《伦敦,危险的幽会》、中短篇集《你一直对温柔妥协》、《玄机之桥》、《带鞍的鹿》、散文集《异乡人手记》、短篇集《玉米的咒语》、《双层感觉》、《六指》。

1997年出版《女子有行》、《饥饿的女儿》、中短篇集《风信子女郎》、《里切之夏》。其中《饥饿的女儿》获1997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背叛之夏》同年被翻成英、荷、日等十五种语言在各国发行。第三部长篇小说《K》在台湾《联合报》连载。

1998年出版诗集《白色海岸》;《饥饿的女儿》被翻译成英文,书名改成《大江的女儿》(Daughter of the River)。1999年出版短篇集《辣椒式的口红》、诗集《快跑,月食》、长篇小说《K》。

2000年,虹影开始定居北京,被大陆权威媒体评为十大人气作家之一,出版中短篇集《神交者说》。2001年,被评为《中国图书商报》十大女作家之首,还被称为“脂粉阵里的英雄”。

2002年,长篇《K》由于涉嫌侵犯现代作家凌叔华与其丈夫陈西滢的名誉权,而被中国法院判为“”罪禁书,这个判决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官司打输后,《K》被迫改名为《英国情人》。《英国情人》被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评为2002年十大好书之一。同年出版《阿难》、散文集《虹影打伞》。

2003年,虹影与第一任丈夫赵毅衡离婚,出版《孔雀的叫喊》、短篇集《火狐虹影》、《英国情人》、《上海王》。和2002年一样,被《南方周末》、新浪网等平面和电子媒体再次评为“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

2004年,出版重写笔记小说集《鹤止步》、中篇《绿袖子》、散文集《谁怕虹影》、《饥饿之娘》。在一个驻北京的英国记者朋友的生日聚会上,认识英国作家亚当・威廉姆斯,此人后来成了她的第二任丈夫。

2005年出版中短篇集《康乃馨俱乐部》、《上海之死》,获意大利“罗马文学奖”。2006年出版《上海魔术师》。2009年,《好儿女花》 出版,该小说爆出和“小姐姐”共侍一夫的情史,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她与赵毅衡离婚的重要原因。

从2011年到2015年,先后出版《小小姑娘》、《53种离别:一种自我教育》、《奥当女孩》和《里娅传奇》。

另有编著《海外中国女作家小说精选》、《海外中国女作家散文精选》、《以诗论诗》、《中国女作家异域生活小说选》、《墓床》等。

主要获奖情况:曾获“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中国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奖、新诗奖、美国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意大利“罗马文学奖”等多种国内外文学奖项。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出版。

二、“无法归类”的作家:勇于探索、尝试改变、勤于实践

虹影一直在尝试做多方面的写作探索:尝试写剧本并公演成功;喜欢写诗歌,已有《鱼教会鱼歌唱》、《天堂鸟》、《伦敦,危险的幽会》、《白色海岸》、《快跑,月食》等诗集问世;同时也写散文,已有《虹影打伞》、《异乡人手记》、《谁怕虹影》等散文集出版。

单是写小说,虹影就进行了多方面尝试,已出版重写笔记小说《鹤止步》、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反映三峡移民题材的《孔雀的叫喊》(对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中度柳翠故事的改写)、以优伶、名人与抗日历史等为题材的《上海王》(也是题材)、《上海之死》(也是间谍题材)、《上海魔术师》、《绿袖子》、《阿难》、《K》、旅馆小说《上海之死》、纯幻想型作品(虹影自称未来小说,赵毅衡也曾以此名称谈及虹影小说)《那年纽约咖啡红》(本书又被赵毅衡归入“流散文学”范畴)、《女子有行》(又名《一个流的未来》),还有被称作典型女性主义写作的《康乃馨俱乐部》,在小说《阿难》出版后接受访谈时自称为“流散文学作家”等。

名目众多的类别、涉猎广泛的题材,足可显示出虹影在小说创作探索上所做的努力、所费的心血,但这许多名目也同时令虹影被一些论者归入“无法归类”的作家行列,她自己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和各种访谈中提及“无法归类”这一点,或许“无法归类”就是读者、评论界和虹影自己所认定的创作特色,另外,“无法归类”也反衬出虹影在创作上是一个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改变、勤于创作实践的作家。

虹影重视市场、走市场或通俗路线。《中国青年报》曾评价说:“虹影的小说,一向题材多变,情节诡谲,发出夺目慑人的光彩。”应该说这句话道出了虹影创作的一部分事实。从现有创作来看,虹影热衷于讲故事,而且重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和小说的可阅读性,似乎有意让读者在读完故事后获得一种猎奇感。无论是重写的笔记小说,还是抗日时期东北的优伶故事;无论是上海滩的昔日传奇,还是今日三峡的移民工程,虹影都在不停地向读者显示她重视把故事讲生动,让小说吸引人,以刺激读者购买和阅读她的小说。

离开中国之前,虹影曾有“新锐诗人”、“先锋作家”之称,出国之后转而重视讲故事、吸引读者和阅读市场,与先锋创作理念南辕北辙,她在文学写作态度上发生的重大转变有点耐人寻味。

有资料显示,虹影其实并不满足其小说只在市场上赢得读者的支持与青睐,也不满足于仅仅走通俗路线,她同时还想给人留下走纯文学路线的印象,想赢得主流作家、学者或批评家对她作品的关注与青睐。她曾抱怨说,自己始终未得到主流作家和评论家的认同,只是处于边缘状态,形同异类。这说明虹影不光想得到普通读者在市场上的支持与拥护,同样还想赢得作家同行、学者、评论家在写作专业上的认同与肯定,为其在纯文学领域、在文学史中争得一席之地。但她仍然乐意将自己归入“无法归类”的作家之列,究其原因,不俗不纯,多向探索,不易归类,应该是虹影对自身创作形成独特风格的一种理想追求。

另外,由于专事写作,并未从事贴近现实、亲身经历所有新移民为了求存而不得不从事的各种职业,也不像严歌苓等新移民作家为了生存不断打拼,对异域生活有着深刻的切身感受,因此虽然长期身处海外,虹影却并未真正了解海外,更没有真正融入异国生活,而是游离于移居国的主流生活之外,其小说对异域他乡的描写也因而显得浅层次、表面化,是近乎印象式的。

虹影已出版的众多小说,大多涉及的仍都是中国生活,以大陆为其小说人物的活动背景,跟她的异域生活并无多大关联,只有《那年纽约咖啡红》、《千年之末布拉格》、《阿难》等少数几部作品以纽约、布拉格和印度等地为背景。细读这几部小说,读者不难发现,这几部小说虽然有部分内容以异域为背景,但作者并未深入描写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细节,而是以观光客或过客的眼光来描述人物在当地的所见所闻,其描写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并无多少深度和生活气息,因而无法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增加小说的厚重感,虹影还通过翻查史料,在小说中增加有关历史事实的陈述,再加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使自己的作品血肉丰满。这样做固然可显示出虹影的努力,某种程度上或许也能弥补小说厚重感的不足,但跟《饥饿的女儿》等有分量的作品相比,能打动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成分不多;跟严歌苓等其他新移民作家的创作相比,其作品的海外气息明显不足,对异域生活的描写和感受明显单薄和浅层得多,能打动人的地方更少。这进一步证明虹影的作品没有深刻揭示华人移民在海外求存的真实生活面貌,难以取得理想的厚重感和震撼力,也无法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冲击力。

虹影只用中文作语言媒介进行创作,而海外知名新移民作家中大多数都在使用双语进行创作。她的作品大多以中国为背景,很少以海外生活为题材,涉及的海外文化元素也很少,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移居英国多年。因此,她与同期国内作家差别最小,是海外纯中文小说作家的重要代表。

迄今为止,虹影的小说作品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最成功的要算是与她个人生活经历有关的作品,如《饥饿的女儿》,叙述细腻,感受真切,生活气息浓郁,最能打动读者,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是史料+想象式的作品,如《K》、《阿难》。虹影通过翻查大量历史资料记载,再加上丰富的想象,赋予人物以真实感和新面貌。

第三类是改写中国古典作品+结合中国现当代社会现实的重写或改写之作,如《鹤止步》、《孔雀的呐喊》,以古典笔记小说或经典传奇故事为蓝本,加以改写或重写,融入当今或现代社会现实因素,赋予原著以时代感或新生命。

第四类作品则是以传奇故事的方式写成的,如“上海三部曲”、《绿袖子》等,虚构色彩很浓,虽然虹影极力强调这些作品有其真实性和历史感,但它们明显生活气息不足。

以上分类概括了虹影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除少量与现实生活结合得较紧、生活气息较浓郁的作品之外,虹影创作大致是遵循史料+想象+传奇或+游记的写作套路,这决定了其作品生活厚重感不足,虽然好看、可读性较强,但文学价值有待提高。

虹影迄今所走过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学习写作到《背叛之夏》(1992)完成,虹影处在创作摸索阶段。具体表现为她想学习先锋式的创作风格,甚至有时冒充先锋,但事实证明其模仿之路并不成功。

第二阶段,以《饥饿的女儿》(1997)的出版为标志。虹影回归自我,不再盲目模仿。该小说回到现实,深入底层,没有写“”给知识精英所造成的迫害与痛苦,而是着重写“”时期底层人民――那些非知识精英们的生存状态,写“”给普通人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可以说这部自传体小说是虹影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篇2

各二级分行:

梅雨季节将至,据气象预报显示,我省即将迎来大范围、持续性降雨,为防范洪涝灾害导致我行业务运营中断,现组织全辖开展防洪涝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各二级分行可于即日起至6月19日前完成该项工作(我省平均进入梅雨季时间为6月16日,请尽量在此日期前完成)。

二、工作安排

(一)开展风险摸排

要对以前年度发生过内涝、面临洪涝威胁、地势较为低洼、可能发生山洪等网点进行梳理,确认高风险网点。

(二)制定方案

各行可在以前年度防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对预案、流程进行完善。

(三)实施演练

演练应当包括所有高风险网点,且至少应当安排3家网点实施演练。演练期间,应当安排风险内控部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在场指导。

(四)演练报告

各行应于6月23日前,将防洪涝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报告、应急预案发送至内控团队信箱(notes:内控团队/法律与合规部/安徽/BOC)。

三、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演练工作

该项工作纳入本年度各二级分行自行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情况相关考核,省分行将根据各行演练、流程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演练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请各二级分行高度重视,认真开展演练工作,确保实效。另外,如发生内涝、山洪等灾害造成业务运营中断的,要第一时间按《安徽省分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施细则》要求报告,并通过行信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联络群进行汇报。

(二)丰富极端场景下应对策略

各行可参考《关于做好近期业务连续性相关工作的提示》中6个极端场景(见附件),对此类灾害可能造成的极端场景进行丰富充实,特别是关注与客户服务、第三方相关的应急保障措施,考虑替代措施适宜性,并在方案中体现,提升预案的有效性、前瞻性。

(三)加强资源建设

各行要通过本次演练,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如发电机、抽水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沙袋等防涝物资是否能够及时供应等。一旦发现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各行应当在演练报告中反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计划。

(四)注重演练质量

各行要以本次演练为契机,通过高质量的演练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增强演练的真实性,各行应当在演练过程中“预埋”突发事件,事先不与演练机构沟通,考查员工敏捷反应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

特此通知

篇3

想必大家都听过《徐霞客游记》吧!我也读了《徐霞客游记》。以下便是我读的这本书主要内容与我自己的心得感受了。

《徐霞客游记》主要讲了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的山河土地,他自二十二岁开始出游,30年间,东渡普陀,北游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登太华,西南游边疆。足迹及于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云南等16个省区及京津沪等地。《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载精详而忠实地记录了徐霞客大半生跋山涉水见闻与心得。

我读的《徐霞客游记之山篇》,大家如果要读整版的买简易版,因为如果要读原版你可就死定了,原著六十多万字,不持之以恒是不可能读完的,我读的山篇就花了我一星期的时间。如果读原著一二年都是有可能的。徐霞客原名徐弘祖,字振之,别号才为霞客。《徐霞客游记》我发现他是以日记的方法编写而成。《徐霞客游记》它不仅是一部闻名于世的地理巨著,更是一部我们值得观看与品读的山水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文学价值极高而见称于世,而被人们推为“古今游记之最。”这就是人见,花见花看,车见车要看的《徐霞客游记》。

这便是闻名于世!经徐霞客花了30年之久才写成的《徐霞客游记》。

篇4

一、气论自然观与晚明科学的关系

气论自然观可概述为气本、气化、气物感应三大观点,贯穿在晚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引导着中国古代科技在晚明时期取得卓越成就。

(一)气为天地万物之本根。晚明科学家认为,气为天地万物之本根,就是说,气为宇宙的本源,万物皆由气所化生,一切有形物终究要复归于气。

1.李时珍之“变化皆由于一气也”。李时珍(1518~1593年)所著《本草纲目》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李时珍发挥宋明哲学家张载、王廷相等人的气论思想,认为气是宇宙的本根,万物“变化皆由于一气也”。他提出人和万物都是由一气所化生:“太初之时,天地絪缊。一气生人,乃有男女。男女媾精,乃自化生。如草木之始生子,一气而后有根及子,为种相继也。人之变化,有出常理之外者,亦司命之师所当知,博雅之士所当识。”[1]

2.宋应星之“盈天地皆气也”。宋应星(1587~约1666年)不但撰有科学巨著《天工开物》,还著有《论气》《谈天》等气学著作。他认为“气”是客观存在的“浑然之物”:“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杂于形与气之间者,水火是也。由气而化形,形复返于气,百姓日习而不知也。”[2]宋应星对张载的“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3]作了新的补充,在无形之气与有形之万物之间插入了水火这一过渡层次,由元气生水火,由水火进而构成“土”,再由水火与土金木相互作用而化生出宇宙有形之物。元气无形,充塞于天地之间,附载于万物之中,是宇宙万物的本根。

3.方以智之“气贯一切实、充一切虚”。方以智(1611~1671年)在《物理小识》中提出:“天以气为质”、“地以气为质”[4],“质皆气也”[5]。丰富多彩的世界归根结底“皆气所为也”,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根,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气所构成:“气形于天曰五运,产于地曰五材。七曜列星,其精在天,其散在地,故为山为川,为鳞、羽、毛、介、草、木之物,声、色、臭、味,别其端几。”[6]他发挥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认为有形之实物与无形之空虚,都充满着气:“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虚固是气,实形亦气所凝成者,直是一气而两形交济耳”;“气之为质,充一切虚,贯一切实”[7]。

4.揭暄之“无空不气、无气不空”。揭暄(1610~1702年)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根,宇宙充满着刚健之气;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秉气以生是一个自然过程:“元气磨荡……阴滋阳长,太息不已,遂豁然内空,有若浮沤,日月星辰,从兹丽矣。”[8]揭暄把宇宙空间分为从地球到月球、月球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到空洞无物三层,每一层都充满了气,每一层的气又不同。地球与月球之间为虚气,万物得以滋生;月至二十八宿的气坚凝深厚,可以息泊日月星辰:“无空不气,无气不空……自地至月,月至二十八宿、自二十八宿至空洞无有为三停。自地至月内一停,为虚气,故能浮云往来,鼓异生息。自二十八宿至空洞无有为外停,亦虚气往来,蒸蒸外向,故能恒存不已不徙。中一停,则坚凝浑厚,栖泊日月星辰。”[9]

(二)气的大化流行。“气化”是指有形的万物是由无形的气变化而来,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已的过程。气的变化包括气化形、形生形、形化气,气化的动因在于气所固有的阴阳对立统一。

1.李时珍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气化的结果。他以沙石为例,阐明物质形式的转化由气化所决定:“石者……气之凝也,则结而为丹青;气之化也,则液而为矾汞。……金石虽若顽物,而造化无穷焉”[10]。他还以草木为例,进一步阐释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性质都由禀气不同所造成:“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有五行、五气、五色、五味、五性、五用。”[11]一切草木,其形其质,其色气味,其性其用,都由气化而成。人也是由气化而成:“盖人受阴阳二气,合成形体。魂魄聚则生,散则死。死则魂升于天,魄降于地。”[12]人的生与死,是阴阳二气的聚与散的自然过程。

2.宋应星把气化看做气和形的转换过程。“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13]这种转换是一个双向过程,即“由气化形”、“形复返于气”。根据这一双向模式,宋应星解释了“土石五金生化之理”:“气聚而不复化形者,日月是也。形成而不复化气者,土石是也。气从数万里而坠,经历埃壒奇候,融结而为形者,星陨为石是也。气从数万仞而坠,化为形而不能固者,雨雹是也。”[14]关于“草木与飞潜动植生化之理”,他阐述道:“气从地下催腾一粒,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为几何,其余皆气所化也。”[15]宋应星还描述了万物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即“元气—水火—土金木—草木(生物)—动物(高级生物)”,万物最终复归于气:“草木有灰也,骨肉借草木而生,即虎狼生而不食草木者,所食禽兽又皆食草木而生长者,其相传,故骨肉与草木同其气类也。”[16]

3.方以智用《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观阐述气化规律。“本一气也而自为阴阳,分为二气而各具阴阳。有时分用而本不相离,有时互用不碍偏显,有时相制而适以相成。”[17]方以智提出气有四种变化形态:“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空激为声,皆气也;而未凝、未发、未激之气尚多,故概举气形光声为四几焉。”[18]第一种是气凝成的形,第二种是光,第三种是声,第四种是未凝成形之气。这气、形、光、声,便是世上四种最基本的物质现象,方以智称之为“四几”,它们本质上“皆气也”。“气凝为形,畜为光,发为声。声为气之用……气且不死,而况所以为气者乎?……天地间凡有形者皆坏,唯气不坏。”[19]

(三)气物感应。“气物感应”是指各种物质形态的一切相互作用都是感应;气能自感、感物,并且是有形物远距离相互感应的中介,由此气把有形的万物联结成一个整体。

1.宋应星的“物声气关系说”和方以智的“光声气关系说”。宋应星提出声在气中传播:声“不能自为生”,必须“气动而有声”、“两气相轧而成声”、“气得势而生声”[20],这个“势”表示一种能量。他讨论了飞矢、弹弦、挥椎等发声现象:“气本浑沦之物……冲之有生焉,飞矢是也……振之有声焉,弹弦是也……持物击物,气随所持之物而逼及于所击之物有声焉,挥椎是也”[21]。方以智通过光的实验论证气的波动性:“日光常肥,地影自瘦,不可以圭角直线取也。何也?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也。屋漏小罅,日影如盘,尝以纸征之,刺一小孔,使日穿照一石,适如其分也。手渐移而高,光渐大于石矣。刺四五穴,就地照之,四五各为光影也,手渐移而高,光合为一,而四五穴之影,不可复得矣。光常肥而影瘦也。”[22]方以智提出光和声的传播可以绕行,所以物体的影子要比物体本身小;光线穿过小孔后向四周扩散,原因在于光是气的“蕴发”,声是气的“窍激”:“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空激为声,皆气也。”[23]光和声都是气运动的产物,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24]

2.揭暄的“月地潮汐气关系说”和邢云路的“日月星辰气关系说”。揭暄用气论来论说潮汐理论:“月为水精,以月为主潮者是也。月之所临,则潮起为正摄;月之对冲,潮亦起为反摄。月之气从前顺虚,至对冲而极,极则不能前而聚,聚则盈。故月之所在为一月,月气所聚,又一月也。月与水,如磁之吸铁,珀之拾芥。”[25]揭暄与友人游艺绘制了《两月对摄潮汐图》,用虚线表示气在月对水的吸引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关于日月星辰的关系,邢云路在《古今律例考》卷七十二提出:“月道交日道,出入于六度而信不爽,五星去而复留,留而又退,而伏而期无失,何也?太阳为万象之宗,居君父之位,掌发敛之权。星月借其光,辰宿宣其气,故诸数壹亶于太阳,而星月之往来,皆太阳一气之牵系也。故日至一正而月之闰,交转五星之率皆由是出焉,此日为月与五星之原也。”邢云路认为太阳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对星月施加影响,是天体周而复始运动的成因。

3.中医中药学的“秉气说”。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26],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体。李时珍提出,人与天地之气“类相感应”[27],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所受五行之气也不同,因而在生理上有不同特征:“山林之民毛而瘦,得木气多也。川泽之民黑而津,得水气多也。丘陵之民困而长,得火气多也。坟衍之民皙而方,得金气多也。原湿之民丰而痹,得土气多也。”[28]明代医学以气论建构了温病学说。吴有性在《温疫论》中提出传染病是“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感”,他认为“戾气”是“从口鼻而入”,“戾气”的种类很多,一种特定的“戾气”会引发某种特定的疾病。此外,徐光启、徐弘祖、朱载堉的杰出研究也和气论自然观的影响密切相关: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物候与气候相关说与传统气论有关;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中提出溶洞地貌的成因是气流水流交互侵蚀崩削所致;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比欧洲音乐理论家梅尔生(1588~1648年)的发明早半个世纪。这充分说明,尽管晚明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但无论是从实质性影响还是从成果份额看,这个时期的主流是中国传统科技思想而不是西学。

二、中西比较中晚明气论自然观的缺陷

气论自然观已上升到哲学思辨的维度,并由于其指导认识和探索自然的功能而成为了一种自然哲学观。但是,如果用西方近代的科学观作为参照系对它进行审视,晚明气论自然观只是一种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它虽然使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在晚明时期发展到总结性阶段,却未能引导中国传统科技转型而走向近代科技革命的道路。

首先,晚明气论自然观并非一种纯科学研究的产物,它大体上是中国古代气论成果的继承与弘扬,这与晚明科学技术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总结性阶段的状态相对应。这种情形,与宋明理学三派的发展与衰落密切相关。宋明理学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载气学三派。自南宋到明初,程朱理学占主流,到明中、后期之交愈益显谬,走向衰落。随即陆王心学成为社会思潮主流,但由于“唯心”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和荒诞的论证,陆王心学很快走向衰落。晚明时期,以朱子之解释为法式的科举八股取士,被有识之士如李时珍、宋应星、方以智、徐霞客、朱载堉、揭暄和徐光启等所诟病,加之西学东渐(以传教为目的,以文艺复兴早期及其以前的科技成果为手段)对中国传统科技的挑战,被朱学与王学长期压抑的张载气本论(到了晚明已兼杂儒道佛诸家显学成分)被重新发掘而释放,形成了一种脱离朱、王二学又对应西学的晚明气论自然观。因此可以说,晚明气论自然观是一种对应西学、上承传统气论的复兴性回归。

其次,晚明气论自然观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哲学。以西方近代科学作参照系,晚明气论自然观的缺陷就会凸现出来。比如,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宇宙一切都是气并一切有形物终究归于气,这种气本论并不符合科学的物质观。“气为天地万物本根”这一思想,虽然与西方近代科学观中还原论思想极其相似,二者皆致力于寻找某种能够组成世间万物的本原,但西方科学并不满足于从思想层面提出万物本原的假说,而是以实证的方法、实验的手段对原子论的假说进行检验,从而诞生了诸如元素周期表等近代科学的产物。西方至迟从英国的玻义耳《怀疑派化学家》(1661年)开始,就从实验中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提出了科学的元素概念,指出万物皆由此四种元素组成的假说是站不住脚的。瑞典科学家舍勒(1742~1786年),通过实验发现气体中的氧、氮、氯等并区分为不同的物质。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年)于1860年发现了气体的临界温度,提出了液体的热膨胀经验式,并在1869年发表了《论元素的性质和它的原子量的关系》。至此,人类大致上可以知道物质的形态由气态、液态和固态这三态组成,世界就是由一系列物质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物态及其演变的学说,才是科学的物质观。

篇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途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满足于游山玩水,而注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既可领略到历史文化精粹,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因此留住了越来越多游客匆匆的脚步。

博物馆旅游——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

博物馆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一个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它属于非营利性文化机构,负有人类生存及其环境见证物的收藏、保管、保护、科研、信息传播、展示、公民教育等神圣的公益性使命。人们通过博物馆,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历史进行对话,打破岁月的定义对某个文物或某段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它是一个民族乃至于全球的精神传承。它的存在实现了让过去的历史输送到现代人心中这种伟大的奇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这种博物馆文化。

旅游正是为历史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媒介。旅游不外乎两大类:人文旅游和自然风光旅游。在人文景观游中,博物馆占据着重要的一席。因为,大部分的旅游者都希望在游山玩水之间能发思古之幽情,了解地方文化,体验异域风情,进而加深对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博物馆的存在取决于人们传承文化的需要,而旅游正是为这种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媒介,任重而道远。

博物馆的核心是遗产,是遗产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的见证。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当然就是要把遗产文化精神展示、弘扬和传播出去。而对于旅游来说,旅游者通过旅游就可以传播文化,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在经历了游山玩水之后,写下了不少的游记。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都是传世不朽的著作。这些著作流传至今,起到了很好的文化精神传播的作用。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出行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口头传播文化和以文字形式记载文化的人数不胜数。旅游可以传播文化,如果加入博物馆旅游就能更好地传播文化。

因此,可以把“博物馆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出于接受教育、考察研究、增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或者休闲娱乐等目的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的短暂停留过程,获得审美与愉悦体验,并由此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博物馆是重要旅游吸引物

博物馆的存在提升了城市的地位和价值,它承载和展示了城市的文明。试想一个城市如果博物馆众多,那这个城市绝对是一个重视文明的城市,旅游者会很放心地选择这个城市作为自己旅游的目的地。在国外,很多博物馆就是由于它的名气,而成为了这个国家或城市的缩影,进而成为了游客选择这个国家或城市旅游的原因。因为有了卢浮宫,世界各地游客选择法国旅游;有了大英博物馆,人们选择了英国旅游;有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人们选择了美国旅游;也因为有了故宫博物院,世界人民选择了北京。

2008年,部分博物馆相继对外免费开放后,引来了博物馆参观热。各地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不断创新展陈方式,积极对接市场,实现了从静态资源展示向更具有吸引力的动态资源的转化。拥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品位的博物馆,正渐渐成为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的演奏一直是湖北省博物馆的特色项目之一。从2007年开始,湖北省博物馆将编钟乐团作为培育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开拓演出市场,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深度挖掘游客体验性项目。从应邀出访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到参加建国35周年大典、庆典等演出;从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交响乐团等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到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的常设演出项目……一组组清脆悠扬的编钟古乐演奏,不仅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更是将“荆楚文化”发扬光大。

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市场化经营,湖北省博物馆的游客数量稳步上升。自2007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共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年均观众量140万人次,是之前年观众量的7~10倍。

如今,类似湖北省博物馆这样以独特的文化特性集聚人气、吸引游客的博物馆已不在少数,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博物馆旅游尽显魅力。

博物馆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一种旅游资源。如今,它已不再仅仅是“文化的守望者”,博物馆与旅游的联姻,打开了博物馆的院门,丰富了旅游资源,依托博物馆的特性与功能开发博物馆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提升和推动作用。

旅游激活博物馆文化资源

博物馆几乎涵盖了各种文化形态,如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是含金量极高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如果没有旅游开发,这些文化资源恐怕只能被束之高阁。

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5亿年至1.3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展馆之一。

虽然自贡恐龙博物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开放了,但是门票收入无法满足日常运营需要,每年要靠政府大量的财政支持。

而邻省云南的禄丰世界恐龙谷同样是恐龙博物馆,且资源远没有自贡恐龙博物馆丰富,但是却因为在2004年便开始招商引资,用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博物馆“叫好不叫座”的难题。

目前,禄丰世界恐龙谷靠门票收入已经能够收支平衡,并有望实现盈利。世界恐龙谷已经从原来的一个博物馆,发展成了国家4A级景区,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恐龙化石保护遗址,还有以恐龙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乐园。

旅游开发也成为很多小型博物馆提升“人气”的方法之一。杭州市刀剪剑博物馆、扇子博物馆、伞博物馆等中小博物馆就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原本分散的单体博物馆被旅行社设计成了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不仅为其带来了人气,也带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旅游的发展还极大地促进了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挖掘。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个。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在馆内开设优雅茶艺馆,包括自然标本学习室、文物鉴赏厅、歌舞文艺表演厅、茶艺讲座等多项服务功能,将博物馆打造成社区文化休闲中心,让观众在参观瓷器的同时啜茶品茗,在欣赏中得到休闲享受。

此外,旅游的发展还促进了博物馆服务质量的提升。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自2010年12月正式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来,中国航海博物馆进一步加强了服务设施配套,规范博物馆内外引导标识系统,设置咨询服务、纪念品经营、讲解导览等多项服务功能,实现以观众为中心的全方位个性化旅游服务。

相关专家表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博物馆的文化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和更有效的保护,旅游业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动力。

博物馆旅游面临新机遇

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遗产旅游的兴起、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等都为博物馆旅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如何让更多的大众百姓走进博物馆,实现博物馆与旅游的双赢,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市场经济考验着博物馆搏击市场的魄力和创新的智慧。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营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博物馆正常运作的两大块——行政、业务,应该转变为三大块——行政、业务、经营,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能谋求长久的发展。

湖南博物馆将自己定位为综合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并特别强调马王堆的重要地位,将它定位为该馆的核心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2007年该馆的门票收入达到2811万,为该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湖南省博物馆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立了两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下属公司,如包括这些公司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007年湖南省博物馆的收入达到3740万元。

上海博物馆将自己定位为现代化大都市中的历史艺术博物馆,青铜器的收藏形成自己的特色,种类很多,在全世界来说都很有影响力。他们非常珍惜并利用好手中的资源,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策划很多有影响力的展览和其他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它的社会价值,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上海博物馆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上海的文化品牌。

湖南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都属于近年来博物馆界公认的较为成功的个案。而现阶段我国博物馆的普遍情况是,由于博物馆的展品大都是静态展示,旅行社组织的博物馆旅游大多还停留在初级的游览观光阶段,互动性活动较少,体验活动不多,也因此单纯的博物馆路线吸引力较弱,难以调动普通游客的参与积极性。

的确,博物馆内的遗产旅游展示类服务毕竟为公益属性,进行非营利性经营。但餐饮、纪念品销售、休闲娱乐服务等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可以通过转让和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进行营利性经营,既可以获得效益,又丰富了博物馆旅游的内容。同时,可在旅游开发方面整合博物馆资源,不同特色的博物馆打破隶属关系,分门别类设立博物馆参观专线,并与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对接,整体包装,打造“博物馆专线参观品牌”。

博物馆还可以和旅游部门联手,参与国家性、地域性的文化活动或文化节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活动,如端午节、龙舟节、中秋节等,每个城市对这些节日的庆祝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手法。博物馆和旅游部门联手参与这些活动,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来活跃节日的气氛,既能提高节日的品位,又能给双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