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格式范文
时间:2023-03-27 06:2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申论格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写啦,没有给要求写啦,没有给要求按老师的要求做请分别告诉我字体、字号,是否加粗大标题摘要关键字正文参考文献另外摘要和关键前要空两格吗?大标题下的作者及个人信息用什么字体、字号?参考文献需要居中吗?看到格式版本太多了,不知道该用哪个的 完整的医学护理论文格式范文,Word格式,最好能发给我邮箱论文格式是PDF,在我电脑看不了,怎么才能看?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格式中一 ,(一),,1的前后顺序关系是什么,关于论文分段初中生化学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格式问题
4.规范的格式:采用三级目录,第一级'2',第二级'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5.标题为三号黑体字居中,内容为五号字体,首行缩进二个字 注意写作格式1.公式单独一行写,应另起一行写在稿纸中央 2..分开打印后后装订在一起即可,这个简单易行,非常方便;其二就是二楼所说的插入分节符的办法,可以从任意页开始,设置页码。2,选择目录,格式,制表位,全部清除,在制表位位置框中输入40(具体值根据你水平标尺上的显示确定,单位为字符),右对齐,前导符选择2,设置,确定.我怎样才能从引言开始计算页码呢?我试过网上说的什么按分隔符的办法,但是我总是找不到分隔符在什么地方。2 目录部分,文字后面的点点点大家都是怎样点上去的?一个个点吗?我试过这样,样子还是很想的,但是就是最后写了页码之后右边对不齐,我该怎样解决呢?3 目录要求做个.
毕业论文的一般格式是什么?
篇2
关键词:葛洪《神仙传》,人物塑造,行为特征,神格特征
葛洪《神仙传》上承《列仙传》,下启类传体仙传小说,在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神仙传》中塑造的一系列仙人形象,不仅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还对当时的仙道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仙道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一、《神仙传》中人物的行为特征
“神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2]神仙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不管神仙思想如何的发展演变,神仙的基本特征总离不开如下两方面:首先,神仙必须能够不死或长寿;其次,神仙必须要有各式各样的仙术。不死和仙术是神仙的最基本的标志,缺一不可。这两种特征的构想,是根据道家对人生的定位而产生的,在道教的神仙观念中,仙人不仅要能摆脱时间的束缚超越生死,而且还必须具有各种各样的神秘法术,来摆脱空间的束缚和现实的束缚。后世神仙形象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的特征。不死,表明能够冲破时间的限制,带来时间的永恒,这样仙人就能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接受人们的景仰;各种仙术又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让仙人可以任意变化、随意飞升,获得世人所向往的自由,并增加自身的神秘色彩,让人们寄予更多的憧憬。
《神仙传》中的神仙神格特征,都具有这两种最基本的仙人特征。除了不死之外,仙人们还具有各异多样的法术特征。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出了作者自己对各种变化之术的认知,详细指出了时人的变化观念、当时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变化实施的具体方法。这一系列神仙观念、成仙方式、成仙方法、仙法仙术,在《神仙传》中都有实例记载。如《蓟子训》记子训有大幻化之事,京师贵人欲得见之,“凡二十三处,便有二十三子训,各在一处。诸贵人各各自喜,自谓子训先诣之”;《孙博》记孙博能入“山间石壁,及地上盘石…初尚见背及两耳出石间,良久都没”;《栾巴》中栾巴“乃平生入壁中去”,穿墙入壁,熟练娴熟。
《神仙传》中的仙人具有仙术之后,并不就此弃世,而是仍与尘世保持自如往来,即他们虽然经过修炼成仙了,但是仍然可以继续享受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凡人经过修炼成仙之后,可以往返于天地之间,仍然可以享受着人世间的一切。彭祖在《白石先生》中指出,神仙的可贵之处,不只在于其超强的法术,可得长生不死的优越性,而在于能自由出入天地人间,能在人间不受人间之苦难,却能享受各种正常人的乐趣,而且能够长生,能永久地享受。这种超脱人世间一切患难,又不失人情的本真和享乐的观念,给一般修习仙道者以更大的希望和鼓励。
《神仙传》中的仙术,具有生活化、平民化的特点。仙人的法术都是源自真实的社会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在具体的生活中来感知它。如《封君达》:“常骑青牛,闻人有疾病,便过与药治之,应手皆愈。”修道者修炼成功之后,所炼之术,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多是医病救人,服务于民的。这是上古巫医思想的体现,亦是早期道教在民间传播的需要。
任何文学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神仙传》中的神仙思想背后,亦反映人们对现世的愿望。人们追求成仙,并不是要企图穿越现世,升天享乐,而是为了永享现世的荣华富贵。
二、《神仙传》中人物的神格特征
《神仙传》创作于道教分化时期,此时的道教仙位官秩还没有形成系统毕业论文格式。因此,《神仙传》更多还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其艺术表现中更多的表现现实的成分。在《神仙传》玄想的神仙中,大多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去,他们的行为与现实中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基本是围绕现实中的事情来展开的。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宣扬神仙“人人可学”的思想,因此《神仙传》中仙人并没有太多的体现封建等级制度,也没有体现繁多的神仙世界仙官的秩位,只是有古仙人,谪仙、地仙和尸解仙几类。据统计,《神仙传》中天仙有22位,尸解仙有4位,地仙有60位。
在时人的眼中,仙人有飞升或变化之术,可以长生不老,但是不食人间烟火神格特征,不能得到正常人的享受,失去了人的本真。这虽然符合葛洪创作《神仙传》的初意,证明神仙实有的观念,但是还不足以吸引人们去追求成仙。要宣扬人人可以“学以致仙”的思想,还必须根据时人的需求来构建成仙目的。因此,《神仙传》中的仙人必须既具有仙人的不死和拥有变化之术的本质特征,还要拥有能继续享受人世间的一切的特权。因而,《神仙传》中出现了大量的地仙。所谓地仙,即处在人间的普通人,经过服食、修炼或遇仙而成仙,他们虽然名列仙籍,但是却可享受人世界的一切。《彭祖》中曰:“人道当食甘旨,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世间,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莫敢犯,五兵百虫不能近,忧喜毁誉不为累,乃可贵耳。”修仙只为长生,人世间的快乐还能继续享受才是最可贵的。这样,神仙的神秘的色彩更去一层,人人想成仙,人人能成仙的宣传目标更进一步。
《神仙传》中亦有古之仙人,如若士“古之神仙也”,但是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作为一个帮助凡人成仙的引导者,向想成仙者传授成仙的方法,与仙人之优越性。这类人物的出现,就构建了仙人与凡人之间的桥梁,既能宣传神仙世界的神秘,又能宣扬神仙的可学,增强道教的吸引力。
《神仙传》中另一类神仙是谪仙,即是触犯天条,被受到贬谪惩罚的仙人。这类仙人在文中的作用,亦是起引导指引作用。仙人在天上做错事情,亦会受到惩罚,被贬罚至人间,可见,天上仙界亦是人间社会的写照。但即使是在人间受罚,这类仙人,仍然不同于一般人,仍具有仙术仙法。这是道教宣传的另一类主题,一旦成仙,仙术仙法就会成为个人的特性,是会一直存在,永不消逝。这类仙人,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神格特征,一般是指引凡人成仙的方法,如壶公传授费长房修炼方法。也兼有对可教仙法之人,进行考察,如壶公对费长房的历练、考验,最终确定长房只是有缘之人。
《神仙传》中还有一类是尸解仙,所谓“尸解”,即通过各种方法,去除肉体,使体内气体能够上升,如蝉蜕一般最终飞升成仙。如《沈文泰》:“以竹根汁煮丹黄土,去三尸”,而得以成仙;《王远》:“汝生命应得度世,故欲取汝以补仙官,然汝少不知道,今气少肉多,不得上升,当为尸解耳。”这类仙人在文中出现,多是教导时人一种成仙之法,照应作者理论中成仙的具体途径。
综上所述,《神仙传》中的神仙基本都是凡人经修炼而成的,所以虽然已经得到成仙,位列仙班,但是在他们身上更多的还是体现的与凡人相似的品质,具有生活化和世俗化的特点,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作品中表现道教玄想的神仙世界,用道教的特殊语言和表现形式书写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注释】
本文所有引文均据.(晋)葛洪撰,胡守为校释《神仙传》,中华书局,2010年版。
【参考文献】
[1]卿希泰:《中国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晋)葛洪撰:《抱朴子》[M].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篇3
2、歌词: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 又一圈的 年轮
浮图塔 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 一盏残灯 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 等你弹 一曲古筝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煞许多人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狠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 认真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如你在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 浪迹一生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篇4
[关键词]职业体育改革;终身教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52-01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思想在体育中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以及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随着职业教育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已逐渐被我国体育界和教育界所接受。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校体育最后阶段的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
一、终身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终身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1970年,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编写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终身教育显然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它包含着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问题,新的态度、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生存意义问题上。终身教育使我们理解和认识个人在其中显示出的新的意义的整整一系列基本情况;它为影响着个人和社会命运的某些重大问题找到了新的答案”。郎格朗还指出教育应贯穿于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学校教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占一个人一生的10%~20%,其中80%的教育是在学校以外得到的。我们面临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学习充实完善自己,终身教育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实现自我,能够真正的实现机会均等,使人生的一个阶段的教育改变为终身的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
二、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1968年,终身教育第一次成为国际会议的议题,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理论,形成当前国际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终身体育概念随之产生,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以及接受体育指导和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一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兴趣和爱好,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从事体育锻炼做好准备,体现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三、终身体育与职教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终生健身者。职教体育是贯彻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坚持性,主要表现在能持久地保持充沛的精力,有始有终地不懈工作,能以坚韧的毅力,勇直前地去克服困难。二是自信心,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优柔寡断的现象,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自信能克服。三是自制力,主要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够抑制感情冲动,和善地与人合作共事,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在各种情形下理性地处理问题。职教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综上所述,职业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它不仅要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应在于必须大胆地实现挂念上的转变,必须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必须以使学生全身心都得到发展为出发点。尽快建立顺应现代教育思潮和体育思想,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郁水萍.更新学校体育观念实施终身体育教育[J].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
[2]陈章玉.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2).
[3]罗晓勤.对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4).
篇5
一
一、审前程序的涵义和相关规定
(一)审前程序的涵义
审前程序即审理前的准备程序。对于其具体涵义,学者表述不一。但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即广义上的定义:审前程序即审理前的准备,指法院受理案件后开庭审理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另一类为狭义的定义:审前程序指为使案件达到适合开庭审理的目的而设置的,让当事人在开庭审理之前确定争议焦点和收集证据的诉讼程序。两种定义相比较,前者未把审前程序当作一个有机的体系化的程序予以描述,后者则从根本上突出了审前程序的实质和本质精神,较为准确地确定了审前程序的内涵。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民事审前程序予以涉及探讨。
(二)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相关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至119条对民事诉讼审理前的程序问题作了相关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法院审查立案后送达起诉状、应诉通知书等诉讼文件;(2)告知合议庭组成人员及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3)承办法官认真审核诉讼材料,全面了解案情,调查搜集必要的证据;(4)通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开庭时间和地点。此外,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6月19日颁布的《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的第五部分,也对庭前准备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内容与法典规定基本相同,只增加了法官应当“审查有关诉讼材料,了解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案情比较复杂的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两方面的规定。
二、我国当前民事审前程序的弊端
上述有关规定,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其弊端已显现得愈来愈明显:
1、我国的审前准备活动具有浓重的职权注意模式特征。法院是审前程序中的主要主体,其所实施的一系列诉讼行为构成了审前准备程序的全部内涵。审前程序中权利义务的配置严重偏离当事人,属于他们的权利义务非常有限,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性,如关于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未明确当事人举证期限及举证不能的后果。实践中,审前活动中权利义务向法官过度倾斜,法官包揽大部分工作,负担很重,而且,本着追求客观真实的目的,又规定法院须按照实际需要依法自行调查搜集证据。这容易使法官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定势而导致法官专断,甚至暗箱操作,影响了法院的形象。
2、有违诉讼公正。诉讼公正,包括诉讼过程的公正和诉讼结果的公正,这二者都是诉讼公正的有机组成部分。诉讼过程的公正对诉讼结果的公正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审前准备活动实际上就是法官调查取证、查明案情的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庭审的地位,成为对判决形成有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法官在庭审之前已对案件的事实及处理结果有了成形的意见,其在庭审活动中就难以排除预断,做到居中裁判,导致了“先审后开庭”、先定后开庭“的结果。使庭审中举证、质证、辩论等一系列对抗式活动形式化、使严肃的庭审活动形式化。与诉讼法所确立的公正、公开、辩论和直接言词等诉讼原则相违背。此外,关于法官主动调查取证的规定,有可能会人为地造成拼命为一方当事人取证,使当事人双方攻防力量失衡,审判有失公正。
3、影响诉讼效率、效益和安定。我国民诉法规定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亦未建立有效的审前程序,使当事人在开庭前的观点和争议焦点并未明确,鼓励和放纵了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搞突然袭击,甚至有部分当事人借机拖延诉讼,重复开庭,多次再审。再有“当事人动动嘴,法官跑断腿”情况的大量存在,稀缺的审判资源消耗在本应属于当事人分内的义务上,诉讼成本增高,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当事人以新证据推翻原判决,有损法院裁判的稳定性和严肃性,也造成诉讼程序的浪费及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三、民事审前程序改革情况概述
针对以上弊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事审判审前程序经历了几个不同思路的改革进程。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目的均是为了克服旧有诉讼模式导致的暗箱操作、庭审走过场、效率低下等弊端,把开庭审理放到审判的中心位置。在我国司法界所进行探索最多的改革是“一步到庭”或称“直接开庭”。
所谓“一步到庭”,具体做法是弱化甚至取消庭前的准备工作,在受理起诉到法庭审理的一段时间,法官不接触当事人及证据材料,让当事人当庭举证、质证,法官不进行任何涉及案件实质内容的准备活动。这种改革的出发点是强化庭审功能,减少滋生腐败的条件,保证庭审活动公开进行,体现了程序公正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审判实践中这种改革方式矫枉过正,走进了另一个误区。
首先,因当事人之间对案件事实上的对抗就是证据的对抗,证据是双方争取法官认可的唯一武器。当事人未举证或举证不足,无法对双方的证据及争议的焦点在庭前进行整理,造成质证困难或举证拖延,影响了庭审功能。第二,削弱了庭审程序的公正性。不经过庭前准备的直接开庭,使一些当事人面对繁杂的证据无所适从,有些当事人为争取主动,又采取证据突袭的方法,使对方当事人没有防御准备,不能在庭上充分抗辩;法官庭前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一无所知,完全处于一种无备状态,无法有针对性地组织、指挥庭审的进行,庭审活动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上述情形,虽有公正的形式,但由于不利于优势证据的充分展示,因此也是不的。第三,影响了审判效率。由于没有举证时限的规定,当事人举证意识不强,到庭时未举证或延时举证、进行证据突袭,造成无法按时开庭或庭审无法持续进行,不少案件出现重复开庭。庭审成了反复整理当事人所提供之新证据和争议焦点的场所,重新开庭率比较高,上一次的开庭实际上仅成为下次开庭的证据准备阶段,庭审的连续性不强,诉讼一再拖延。而庭审中最主要的言词辩论阶段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可调解结案的案件也要排期进入庭审程序,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造成了有限的审判资源的浪费,亦不利于一些纠纷的及时解决。所以“一步到庭”,在实践操作中,既未达到审判公正,也不能提高诉讼效率。
90年代末期,最高人民法院总结各地法院的改革经验,通过了《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该规定第5条明示,“开庭前,对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这条看似简单的规定,却从注重诉讼经济原则的角度出发,把证据交换作为减轻庭审工作量,优化庭审活动的审前辅助手段。之后,上海、北京、广东等高级法院在制定本辖区民事经济案件的办案规则中,相继制定了庭前交换证据的具体操作方法。一些法院特别是受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对证据开示或准备程序制度的启示,开始推出了“分步到庭”的审前改革措施,即在立案到庭审中间,一个对双方证据及争议的焦点进行整理的准备阶段,以保证庭审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
庭前准备工作的思路借鉴于国外审前准备程序。所谓审前准备程序,指在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的诉讼程序设置中,在审判前设置一个专门的准备程序,为审判作准备和使某些纠纷得到提前化解的程序。具体而言,有两种模式:
一、当事人主义审前程序模式
1、美国审前程序
在美国联邦法院所进行的民事诉讼中,审前准备程序(pretrial procedure)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诉答程序(the pleading)、发现程序(discovery)和审前会议(pre-trial conference)。
(一) 诉答程序(the pleading)
诉答程序是指当事人之间为明确双方争点而交换诉状、答辩状的程序。具体包括原告起诉和被告答辩。根据《联邦规则》第12条第1款的规定,除非被告提出关于送达及管辖权异议的申请或者攻击诉状内容的申请《联邦规则》,被告必须在诉状送达后20日内向对方送达答辩状,就是说,美国法将被告在法定期间向原告送达答辩状规定为被告必须完成的一项义务,被告是不能放弃的。否则,法院可视被告的不作为为默认原告之诉讼请求,将作出缺席判决。被告一旦提出答辩,就意味着案件进入实质阶段。
(二)发现程序(discovery)
发现程序,又称证据开示程序,是指当事人在庭外直接向对方当事人索取或提供与案件相关的信息和证据的一项程序制度。证据开示的进行是以当事人召开审前会议为前提的。美国《联邦规则》第26条第6款规定,双方当事人应尽早召开当事人会议,对制定证据开示计划的方案进行会晤,并在审前会议后的10日内向法院提交证据开示计划梗概的书面报告。如果当事人无法协商一致,当事人可以要求法院召开审前会议,法院也可依职权为之。具体的开示程序可以从下述几方面介绍: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实施策略
审美能力体现着内在德行,是追求高雅人生的重要一面。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应将审美教育与教学观念相联系,开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个性化教学意义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全国高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都进行了大力的创新和改革,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符合了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作为我国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学好语文是学好爱他课程的基础。语文包括了语言和文学,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如果我们的语文水平低,就会被他们耻笑,当别人用很有文化的语言跟我们交流时,我们就那么很难读懂其真实的意思,也就很难准确回答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学好语文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中包含着许多美的东西,在高中语丈教学中进行审美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通过对实践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有一部分高中教师在实施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反应和需求当做参考值,这为审美活动的有效开展设置了一定的阻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审美教学的内容是突发的和随机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就无法深入和持续的开展审美活动,不能激发学生的生没兴趣,也让学生的审美学习缺乏整体的设计性,不能为学生的系统化学习提供教学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兴趣,也不能提升审美经验,从而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停滞不前。因此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行为并不是教学成功的个性化教学,而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配合教学资源的基本特点和需求来达成学生审美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不能认可学生学习的主题意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审美教育对于实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审美体验不能有更直观的引导,学生在审美教育中不能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在判断学生的什么教育成果中教师对于成果的重视度要大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程度,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能力的差异对于审美教育的积极性也有所不同,达成的效果也不同,这就与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背。
三、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施措施
1.教师坚持自己角色,注重理性。
教师是审美教育成败的关键环节,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引导者、传递者和评判者。教师应该坚持自己的角色,减少个人思想、个人意见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处理问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关系处于不断转型的状态,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在不断的变化。从审美教育角度看,教师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思想世界,确定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人物,是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在必要时刻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对学生的错误审美进行批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注重教学体系的个性化设计。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全面规划,为学生的审美教育制定个性化课堂设计方案,让学生的审美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形成体系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针对教师的审美教学方案中宣传的态度应积极乐观向上,学习应注重基础知识。审美教育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个人思想、提高道德情操,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学习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采用个性化设计方案可以为学生带来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得到理性的审美系统。
3.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不需要进行统一化的思想管理,反而需要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特长进行进一步发展,形成自己处理信息、认知世界的审美能力。
4.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
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条件。国家在审美教育上已经将其与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一并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2"。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在实现教学目标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审美教学个性化的研究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具备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基于此,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研究,要让学生有追求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并实现审美教育的实际价值。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审美个性化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审美能力,就必须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改革;政策思路
一、我国农村改革的政策思路
1.积极推进农村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在“十一五”期间,金融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应该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只有这样,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才能确立起来。
(1)使农村资金资源实现市场化,农村金融市场得到发展。第一,改革农村信用社和中国农业银行势在必行,并且重点要将农业发展银行一直以来的模式进行改革,要使它可以多元化地进行发展,内容要逐渐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等综合性较强的政策性银行。第二,要对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小额金融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农村金融市场一定要合理地进行降低,这样的话,农村中小银行才能有更好地发展空间,农村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出现弱化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同时,使民间借贷更为规范,并且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
(2)使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市场化,农村土地市场得到规范。站在法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承包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是农户拥有的权利,这样的话,土地权利人针对使用过程中相关事宜都具备知情权和参与权,在这种情况下,就为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促进农民身份和职业的非农化。“十一五”期间,政府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拆除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藩篱,尽快完成由农民劳务输出到农村人口迁徙的转变, 实现非农就业的扩大与农村人口减少的有机结合。
(1)促进农民市民化。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 “ 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 必须让一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村, 成为城市居民和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就是说, 建设农村,必须繁荣城镇; 振兴农业, 必须发展非农产业; 富裕农民, 必须减少农民。因此, 政府需要做的, 就是为这个转变创造条件,打破户籍藩篱, 清除政策壁垒, 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 建立起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
(2)促进农村新型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既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城市, 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的新型农村, 即成为“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 成为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切实得到加强、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切实得到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的农村。
二、深化农村改革的措施
1.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实行失业有限保险金制。由于允许土地转让、买卖,部分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必然会转让或卖出自己占有的土地股权,也必然会发生土地兼并现象。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必然地出现一些农户破产,使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面临失业的窘境。为了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国家可以规定在转让或出卖土地时,按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缴纳失业生活有限保险金。
2.建立农业开发保护区,实行优惠政策。从支撑国家农产品市场的目标出发,政府分地域划定农产品开发保护区,运用科技优惠、信贷优惠、开发资金优惠、物资优惠等保护政策,建立一批商品粮基地、商品棉油基地、商品茶果基地等.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
3.重新制订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土地级差制。按现代生活和现代农业的需要,重新规划好集镇村庄用地(含交通、工厂、商业、体育用地)、农田水利用地。做到村庄集镇化、城市化、农田方正化、林网化、水利化。仿照韩国实行土地级差制的办法,将土地划成城市(集镇)、准城市、农林区、准农林区和自然环境保护区,实现计划用地,目标护地。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好处
1.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投资开发者在土地股份化、证券化、市场化的影响下,投资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同时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农业应该结合现实情况调整结构,只有这样,经营才会实现规范化,农村产业分化和经济发展就会得以实现。在两种股权的设置,不仅可以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成分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私有制的经济成分也在其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不仅可以使集体利益得到一定保障,而且针对个人利益也有足够的重视;不仅可以使土地满足个人需求,而且国家针对土地的控制也得以实现,在适合的时候,将其卖出或者将其中的股权全部抽出。这样的话,集体和个体功能优势就能得到很好地结合,相互产生作用。
2.实行“一条鞭法式的完粮制”。第一,国库粮食的储备总量应该有一定的保障,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保证粮食的供应和需求;第二,针对税、钱、物的结算手续进行了简单化,这样的话,农民的负担就会在根本上得到控制;第三,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农业产业逐渐向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发展,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够得以实现;第四,“完粮制”的制定,可以使粮食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同时,还要将农业品种、布局、茬口进行优化和结构调整,粮食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有更大的提升。并且,针对一些农民不用土地去种地,而是利用土地作为自己生存的基本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方式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3.制定完粮法规,实行依法完粮,有利于强化农民的国家观念、全局观念、法制观念,减轻基层干部压力,搞好干群关系。
4.实行失业有限保险金制。第一,在这种制度下,农民失业的困扰就会有很大的降低,农民对于新产业也会比较积极;第二,为一些失业者带来了更多再就业的机会,一旦失业,社会就会对其给予相应的保障和资助,可以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第三,失业者对于社会的压力和构成的不安因素会有所减轻,只有这样,社会稳定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立形以传神” 直译 美学价值
一、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
诗歌是文学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谈诗歌翻译要先从文学作品谈起。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在流派纷呈的西方美学领域,就有诸多如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乃至解构主义美学等流派将形式置于中心地位来考虑。他们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即是艺术本体所在,形式是第一性的东西。语言是作品存在的形式本体,形式的意义是文学之为文学的质点。正是借助于语言,艺术才呼唤出了那原本是不可见的东西。文学语言通过形象、比喻、象征围绕一个中心组织起来。以描述表现作品结构中的“张力”、“反讽”。谈到文学作品的意境构成,综众家学说之论点,可以用“言、象、意”三个字概括。中国意境美学中的文学作品本体论也呈现为三个层次,即有形(境)、末形(境中意)、无形(境外意)。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由表层(语言)、中层(形象)、高层(意蕴)逐层逻辑发展的整体。
二、直译“立形以传神”的美学价值
1.翻译面临的问题
文学翻译的目的正是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而让人类共享各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翻译中要极力保存和传达的是作品的第三个层面――意蕴,因为意蕴是作品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普遍永恒的人性,是可以被世人所共享的。歌德认为艺术摹仿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应着重于从特殊性出发表现普遍性,从现实人物的个性出发反映其心灵无意识的幽深之处。文学翻译正是基于此才具有可行性的,翻译的内容才可能最终被理解和接受。翻译中最难处理的是无论采用直译或意译哪种方法,都会存在意义损失。一般来说读者对文本的欣赏是因言取象,由象悟意,从而由语言透过形象而抵达作品的哲思层面。将之直译过来,即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译文读者面对的将是陌生的概念,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如果交际者之间不具备共有的背景知识,那交际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而如果采用变通手法进行意译,即不再拘泥于原文的表面形式,而以传达原文的深层意义为主旨,舍形似而求神似,就会使语言和形象两方面都损失掉了。
2.直译的美学意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则直译有着比意译更根本、更深远的美学价值。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来看,直译面临的“言”、“象”陌生问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逐步解决的。想象凭借记忆库中所提供的表象作为材料创造新形象,而记忆表象则来自人们审美体验是一个生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动态过程,它往往呈现出一种起伏发展的流动深化性。辛弃疾的《丑奴儿》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和T.S.艾略特的“读一首诗即使一时的体验,也是终身的体验”,分别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说明了审美体验的深入过程是与读者人生体验的深入进程同步的。直译因为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意蕴所依附的物质形体,也就为读者通过学习必要背景知识以了解语言所指的概念,从而引起相应的形象联想直至最终较为准确地领悟作品的灵魂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它的美学意义是深远的,具有可发展性。
对于翻译语言,鲁迅曾有过“宁信而不顺”的主张,鲁迅是这样看待“顺”与“不顺”的问题的:“一方面尽量的输入,一方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去,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我们今天使用的语言中,已经含有不少是从外国的词汇和语法里译过来的成分,它们经过考验、洗练,便沿用下来了。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语言的约定俗成这一特性。引入语经过一段时间的约定,便也成了民族语汇的一部分。事实上,在我国达千年之久的翻译历史中,像佛经、西方文学、哲学、科学著作等的翻译不仅引入了外邦思想文化的精髓,而且在语言形式(词语、语法、文体)上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应该说,直译在丰富民族语言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诗歌翻译中直译界限的把握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且是“最高艺术”,本文以下部分就集中在诗歌译本的讨论上。先看Thomas Gray的一首题为“Elegy Written in a County Churchyard”(墓园挽歌)的诗歌的几个不同译本。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译文1]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卞之琳译)
[译文2]晚钟殷殷响,夕阳已西沉。/群牛呼叫归,迂回走草径。/农夫荷锄犁,倦倦回家门。/唯我立旷野,独自对黄昏。(丰华瞻译)
[译文3]暮钟鸣,昼已暝,/牛羊相呼,纡回草径。/农人荷锄归,蹒跚而行,/把全部的世界,剩给了我与黄昏。(郭沫若译)
[译文4]暮钟报告着白昼的殉没,/鸣叫的牛群从草地纡回走过,/农人拖着疲倦的脚步返回家园,/把世界留给了黑暗和我。(江水华译)
[译文5]晚钟声声像送别白昼的丧钟,/哞叫的牛群在草地蜿蜒走过,/耕夫步履踉跄地踏上归程,/把世界留给黑暗,留给我。(涂寿碰译)
诗歌翻译要求很高,因为诗的语言具有音乐性,又具有形象性、象征性等,要做到“形神皆似”,即形象、音韵、意韵效果兼顾实属不易,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以上译本均属于名家之作,他们在诗歌方面的造诣都很深。所以本文只是运用文体学的一些理论对以上各译本的美学欣赏效果作一些局部性的分析,以说明直译所特有的“立形以传神”的审美价值。
原诗是一首挽歌体诗,在遣词造句方面要求语气严肃、节奏和缓,以体现哀伤的气氛。原诗运用了lowing和lea这两个诗化词语来代替更为常用的moo和ranch,正是为了避免这后两个词可能会给人带来的喧闹、世俗的生活图景。英语O,尤其是长元音/ou/,会赋予词语的一种铿锵有力、庄严而且常带有凄惨之意的修辞效果。所以在葬礼及类似的场合,要避免活泼轻快的/?蘼/元音和明快的节奏,应使用长元音/ou/和平缓庄重的慢长节拍。/t/,/d/,/p/,/k/这些被认为听起来比较生硬不悦耳的声音在原诗歌中反复地出现,也是为了呼应挽歌的凄凉的气氛。而读以上几首诗,或由于诗体形式发生变化,或由于译词文体的不对应译成“吼声起落”、“牛羊相呼”、“哞叫的牛群”等,总觉得哀伤凄婉的情调少了许多,倒是有点田园风光的味道。
拿译文二和中国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相比,即可见两者在诗味上相差很大。另外,无论是这首英文诗还是马致远的散曲,其诗意的最浓烈之处都是在最后一句的点睛之处,通过对周围景致的冷静的描述,最后一笔反衬出人物的凄凉的心境,读来让人感受强烈。原诗的最后一句“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les and to me”中的介词to的重复的使用大大加强了对诗中人物的了解,翻译中也应把这种强调表达出来。如果说改变了文体就有可能改变原诗歌的味道的话,那直译也就是较为保险的一种译法了。以上五个译本各有所长,挑出一些语句重新组合成一首诗:
晚钟声声像送别白昼的苍钟,/鸣叫的牛群在草地上纡回地走过,/耕夫拖着疲惫的脚步踏上归程,/把世界留给黑暗,留给我。
这首新组合的诗以平和的语调、朴实的词语勾画出了一副动态的草原暮归图,它渲染的是一种凄婉哀伤的美学意境,基本上与原诗的语言风格和底蕴相一致。
从诗意的构成和诗歌欣赏的角度出发,我们同样可以在美学领域中为直译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诗的功能就是制造形象的功能,制造形象的方式首先是用一种具体形象描绘所写对象本身固有的某种特性,因此,诗有留恋事物外表的倾向。作者在创造诗的过程中,通常会借用一些特殊手段如使用古字、铸新词、精心安排的选择和组合、使用特殊句型等,而其中“词的安排是诗的一种最丰富的外在手段。深刻的心情本来用不着说很多的话,特别是在浪漫型的诗里,凝练的心情宜于用亲切简练的方式,才会产生效果”。王佐良先生也认为诗歌的语言“要丰富,要尖锐,要有各种风格,但是朴素最难,白文最难,而大诗人都是运用白文的高手。诗的散文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一种可喜的发展,但这种散文首先是精练的好白文”。由此可见,语言形式本身对于诗意的构建是何等重要,诗歌语言并不在于它华丽不华丽,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构建的形象鲜活不鲜活。译者要琢磨透原文的思想、精神和风格,尽可能使用原文的口气,运用与原文相应的词汇,尽量接近原诗的形式,这样才能把形象传译生动,使后人读后饶有余味。
从诗歌欣赏的角度出发,同样可以论证出诗歌翻译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文形式的重要性,以及随意增损、变通对原文诗意的破坏性。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的灵魂。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和特殊魅力,正在于作品中所包含的意义的含混性,这些含混“使人们能够欣赏朦胧与空灵的审美境界”,如果文学作品失去了含混多义性,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魅力。艺术创作需要想象,艺术欣赏同样需要想象。如果说优秀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种语义张力场――在文字之少和内涵之大中间造成的中间地带,既融有作者审美体验的澎湃激流,也留出了可供艺术接受者再度体验的广阔天地,那文学翻译就有义务不去破坏这种语义张力场,即尽力保存原作中的想象空间。以这样的美学观点来审视诗歌翻译中的一些变通、增损情况,就觉得很没有必要,反而有以辞害意之弊。在没有特别的文化障碍的情况下,直译会让人多了解一种诗风,多一种新的审美感受。
四、结语
中国的古诗古词、成语典故的魅力在于它们的原汁原味,而我们的鉴赏力则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熏陶才逐步提高的。对于外国文化的引入和吸收,笔者同样认为要形神皆收,在所有方法中直译(加批注)是一种较为根本、本身具有可发展性的方法。如果将原作者和读者各比作一条河的彼岸与此岸的话,那译者就是中间独立存在的桥梁。成功的翻译应使此岸的读者明晰地辨别出哪是桥梁,哪是彼岸,当然桥梁上如果同时配有导游,那是最好。即使没有,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那些求知欲旺盛的读者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而不断加深对彼岸的认知的。
翻译是一种创作,但它是有限的创作。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形和神结合的独特与和谐,意和形是一致的。翻译家本应该是谦虚的,只能从原作的“形”中得“意”;言和味的关系亦如此,言外之味“是要由读者自己去体会的,翻译家的任务不是将这味表现为文字,而是要用文字引导读者体会这味,译者要自设藩篱,寻迹而行”。
参考文献:
[1]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M].译林出版社,1996.
[2]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3]朱克玲等.青年与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4]江溶.艺术欣赏指要[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篇9
华语乐坛是周杰伦拯救的!
美邦衣服是周杰伦穿出的!
RAP是周杰伦唱红的!
孝顺妈妈是周杰伦教的!
蔡依林是周杰伦捧红的!
费小哥是周杰伦再红的!
方文山是周杰伦提带的!
中国风是周杰伦传播的!
功夫是周杰伦光大的!
天马行空是周杰伦带给歌坛的!
四大天王是周杰伦拼下去的!
MOTO的新效益是周杰伦创造的!
李宇春是周杰伦比下去的!
头文字D是周杰伦带进中国的!
《满城》的票房奇迹是周杰伦贡献的!
台湾音乐超越香港是周杰伦率领的!
阿尔发是周杰伦支撑的!
每年乐坛是周杰伦策划的!
南拳妈妈是周杰伦发明的!
排行榜是周杰伦常占据的!
很多公益是周杰伦推动的!
很多歌手的歌是周杰伦作曲的!
狗仔队的聚集是周杰伦引发的!
很多杂志是周杰伦的名气养活的!
很多孩子的听话是周杰伦教育的!
很多最佳是周杰伦拿走的!
最好听的歌曲是周杰伦带给大家的!
很多创意是周杰伦想出的!
很多语言是周杰伦说出的!
很多惊喜是周杰伦带来得!
很多期待是周杰伦带给的!
很多快乐是周杰伦赐予的!
很多爱情是周杰伦歌颂的!
很姻缘是周杰伦牵手的!
很多悲伤是周杰伦不原说的!
很多演唱会是周杰伦挑大梁的!
很多节目是周杰伦增加收视率的!
很多商品是周杰伦代言的!
很多网站的生存是因为周杰伦的名气的!
很多人爱上音乐是因为周杰伦写的歌的!
篇10
本报讯(记者 高敏)昨天,市教委《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称,大学教师在学术研究中,不得有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有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不端行为。
如果出现这些行为,视情节轻重延迟1~3年申报。如果情节特别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取消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资格,这意味着永远都可能评不了教授、副教了。
你有什么意见或是更好的建议,可发送电子邮件到cqsjwzgbzqyj@sina.cn,或寄信到:重庆市华新街鹅石堡山26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