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篇范文
时间:2023-03-23 14:4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木兰诗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最早制作电视栏目片头,需要美工人员在画纸上手工设计出美术字幕、图标图案后,运用专业电视摄像机拍摄下来,再于编辑机上对编,与栏目内容串成一体。当时,由于电视制作者拥有专业的电视设备和技术,所以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专业人员易于接受,但工作效率极低。在形式上,即使手工设计的艺术感较强,却因受制于创作时间及制作人素质修养的不同,而缺乏艺术品位高、表现细腻复杂的佳作,致使片头内容简洁,形式单一。由于当时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机会、条件不多,欣赏要求不高,虽然片头制作水平低下,却无很大压力,大家对于这个新的传播媒体在创始之初,所表现的必然的单调大多能够接受。
当时,栏目片头的信息承载量少,很难体现出该栏目的类型、特征及制作人的修养和品位,观众也无法从片头中感受与电视制作人的交流和沟通,加之由于制作手法耗时耗力,更新缓慢,使观众被动地接受这种单调长达2-3年,甚至更久。中央电视台的主打新闻栏目《新闻联播》的片头,以手绘宋体大字“新闻联播”,配上实拍风景或摄影照片等为背景,由专业镜头实拍下来,或静止拍摄,或简单推、拉,形成了早期的固定模式,被大多数电视台的栏目所采用,延续了数年,电视人和观众均感到习以为常。
应当说,这种现象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一方面电视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带给观众的新奇感受,使栏目的主要内容比片头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栏目数量较少,尚未形成竞争局面,可视性、趣味性、艺术性、栏目个性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尚未成为观众选择的主要动因,所以,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模式过于单调粗糙,但却是当时各种综合因素、条件的必然产物。
电脑业的发展,给电视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字幕机的运用。80年代后期,以电脑图形图象技术结合电视信号处理技术的字幕编辑方法,使制作人员可以从电脑中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字库里挑选适合栏目特征的字型、字体进行字幕设计,还能够从电脑丰富多样的美术图库中采集适当的画面、图案及活动素材,作为画面背景的点缀设计。在电脑中直接完成合成后,采用专业A/D、D/A转换卡将计算机信号转换为电视机信号,再用专业录像机录制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栏目片头制作水平的限制,由早期的手绘技术转向对电脑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上,也曾因为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而导致非线编使用差别较大,片头质量差距较大、工作效率差异较大的现象。
随着字幕机的普及,电脑操作技术也趋向由繁到简,熟练掌握运用的学习过程逐渐缩短,使大多数专业制作人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并能够根据电脑所提供的最大表现空间来编辑变化多样,视觉丰富,形式美观的栏目片头,无论在艺术美感、观众认同度,还是信息承载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字幕机设备更新换代较快,技术难度系数不大,掌握运用不难,同一栏目片头更新很快,往往播出不久就被更换,使片头存在的生命周期缩短,适应观众口味的能力明显增强。观众凭借设计有致的大量字幕内容,表现细腻的艺术品味以及丰富多样的视听效果感受到栏目的特征,类型和制作人的良苦用心,并对其萌生认同,与观众交流沟通的途径也逐渐增多起来。主导思路不变,画面效果多变的模式持续了近四年的时间。如《新闻联播》的栏目片头,开始采用深蓝渐变色为背景,假三维渐变金字作主标题,红色或黄色小字为副标题,配以地球、卫星做艺术点缀,使片头的政治气氛、庄重的特征及恢弘的效果表现得恰如其分。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时期的片头制作时发现,新电脑技术的运用,虽然给栏目片头带来了里程碑性的巨大变革,但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过于依从技术条件的保障,致使制作人主观的艺术个性受到抑制,也就是说,在有限的电脑技术控制领域,制作人因为忙于形式花样的追逐变换,而忽略了人机合一的艺术追求,单一栏目的丰富多彩,毕竟掩盖不了整体模式的同一,常常是一种新的手法在出现之初能够统治几乎所有栏目的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或先或后的时间差异而已。
90年代初,“巴塞罗纳”奥运会那制作精美、充满悬念的电脑三维动画片头令世界瞩目,它吸引着国内无数电脑科技人和艺术人疯狂地追逐、探索,并很快将三维动画技术引进中国。199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片头便采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虚实结合,场景宏大,由此揭开了中国三维动画片头制作的序幕,为电视制作人实现心中梦想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崭新的技术手段。
三维动画是电脑高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计算机图形图象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融入绘画、摄影等艺术门类的专业表现技巧,在电脑中营造具有三维空间感的虚拟物体和场景,如三维立体字、立体标志、宇宙天体、大型体育场、城市建筑、家居摆设、舞台、电器等等,然后设计运动路径,使虚拟物体自由运动,再设置虚拟摄像机位、虚拟灯光等,搭建成虚拟的摄影棚。传统摄影棚实现不了的场景在计算机中成为现实,设置不出或难于设置的灯光、镜头位通过三维动画系统得到完美展现,电视制作人自由驰骋的想象也终于得到了施展的空间。于是,人们开始用三维动画技术来改变电视的现状,提高电视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感染力,制作了大量的电视片头、药品化妆品广告、汽车广告、房地产广告、园林设计、室内装修、军事教学、科幻特技电影等等,一时间三维动画技术以丰富多彩的内容频频出现,成为电视业的新宠。
在计算机中建造立体字幕模型,赋予其逼真而又超乎自然的材质,再设立灯光以突出材质层次、物体层次-根据需求设立太阳光光源、柔光灯光源、追光灯光源、点光源或雾气等,然后设置摄像机-可任意设置其位置、焦距,调整其旋转角度,以实现摄像机的推、拉、摇、移,并给物体、灯光、镜头设计运动轨迹,调整完毕,再进行上色、渲染,最后用专业A/D、D/A转换卡将生成好的系列图象连续输出到录象带上即可播出了。这就是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栏目片头的简要过程。
高科技的手段,超现实的画面和自由转换的空间感,为栏目片头笼罩上一层神秘、绚丽的光彩,它呈现出脱胎换骨的改变,标志着我国电视事业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里程碑。电视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造电视节目、片头,观众怀着艺术欣赏的心情观看,猜测它的由来,敬慕它的玄妙,挑剔它的不足。如著名栏目《东方时空》、《新闻联播》的片头-虚拟浩瀚的宇宙,旋转运动的地球,拔地而起的大厦......漫漫舒展回转的空间,博大恢弘,充分体现了栏目思想性强的主要特征以及凝重庄严的个性品位,代表了中国电视栏目片头的制作水平。
所以,现代的栏目片头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观众认同度上,信息承载量上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制作技术的超越再一次为形式的超越乃至思想内容的凝练升华提供了最为有效的保障。但是,三维动画系统制作设备的投入也是巨大的,技术难度高,专业人才少,对于中小型电视台来说,大多还是力不从心。而大型电视台花巨资作好的一条片头,基本上也要持续保持1-2年,因此,三维动画片头花费高、风险大的客观原因,最终导致了其更新慢、生命周期长,出现精品难度较大的特点。
字幕机时代的发展结果是非线编系统的诞生。它吸收字幕机及三维动画的优势,精化系统硬件、简化操作界面,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的造价和操作难度,而功能却基本是合二为一。为了弥补电脑三维动画的缺陷,部分中小型电视片头采用非线编系统制作,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片头的更换频度,满足了观众及电视制作人不断丰富的需求。它的表现形式类似三维动画,观众认知习惯自然,信息承载量同样不错,是目前采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制作手段。
大型电视栏目除了采用单纯的三维动画技术外,近几年又出现了电影胶片与三维动画结合生成的作品。虽然三维动画制作、非线编合成为主流,但其情感诉求能力较弱,画面尚显生硬。正在播出的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形象广告《出水篇》,便是采用了这种形式制作的,画面形象丰富,色彩亮丽自然,亲切感人,观众认同度明显增加,信息承载量也大幅度提高。从人力物力等制作投入角度,这种形式花费较大,不能普及。
从上述电视栏目片头的制作技术发展角度,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新的制作技术的出现都为片头的制作质量带来了突破性的飞跃,使各栏目的片头逐步走向追求个性化、特征化的艺术表现道路。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无线、有线电视台的层出不穷,电视行业的竞争已日趋激烈,各种类型的电视栏目的竞争更为强化,观众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那么,要办好栏目,要吸引观众在短短的时间内将遥控器的按钮固定在自己的栏目中,除了必须确保栏目内容的质量以外,栏目片头的艺术性和指向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篇2
1922年,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是民族志影像的开山之作,此后,理斯芬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国内近二十年来的纪录片,如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武汉记者陈为军描述艾滋病人生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央视大型的纪录片《再说长江》等,均在不同层面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各自的诠释与延伸。
2002年,凤凰卫视拍摄的《唐人街》大型记录栏目,采用“民族志”方法在全球五大洲40多个华人集中的国家展开拍摄,以海外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主线,以华人的风情为辅线,以华人的移民历史为背景,全景式地展示华人真实而多彩的海外生活。将狭义论中限于乡村、部落的“田野民族志”扩展到国家、洲际“地球村”的广度,令人耳目一新。
一、释义“民族志”
“民族志”是人类文化研究对异文化考察时所采用的一种质化方法,是指对一个特定的民族群体的社会和文化生活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它是描述性的、文字性的,主要指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深入到其特殊的社区生活中,以“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通过观察和认知,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民族志,然后再对这些民族志描述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1
(一)记录栏目《唐人街》中的民族志特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随着华人的移民而向世界各地散布。目前,华侨华人广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毫无疑问当今世界的华人族群是一个庞大的分布极广的群体。
由于西方社会反映华人内容的不客观性,华人形象在世界范围里面临着严峻的境况。凤凰卫视在这个背景下制作了长篇幅、大跨度的系列纪录片栏目《唐人街》,《唐人街》摄制组依次走访非洲、西亚、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的近40个国家,深入探访各地唐人街、华侨社团社区和家庭,接触超过100名海外华人华裔人士,题材涉及华人参政、移民史、新移民生生活等。
《唐人街》选择用最平实和平静的拍摄手法深入到华人生活中记录下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个体命运与生活过程,进而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更接近生活本质的群体面貌。
1、 强调情节化描述
人文学科是需要描述的。没有描述,研究者就不能记录大量生动的、情感的、个性的人文现象,也就不实事求是地对人文现象做分析和研究。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民族志是深描。所谓的“深描”民族志方法,是阐释性的描述,是把文化象征符号(或文化行为)放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意义结构中进行综合考察,通过一层又一层地揭示这些象征符号或行为的背后真正意义。2
情节化描述的提倡也是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对于纪录片主观认识的一个转变。过去对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认识过于狭窄,对于纪录片精英文化和意识则过分强调,而忽略了纪录片中的故事、情节,限制了纪录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限制了纪录片自身的发展。随着西方纪录片传入国内,一些新的纪录片创作理念随之入境,对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者形成了很强的冲击。
我国的纪录片工作者重新定义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他们意识到纪录片实质上是在真实的生活蓝本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传达给受众生活的意义,传达给受众美的享受。纪录片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内容的多元化要求形式也应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纪录片的情节化描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唐人街》的影像中曾反复出现过“家书”“钢笔”等生活中细小的物品,且对这些物品进行过反复的拍摄以及表现。这些细节描述旨在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深描,表现流落在海外的华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自身身处于海外的“异文化”中的不适与无奈。
分集《温哥华:秋天的选举》讲述的是温哥华华人周炯华以独立候选人身份竞选温哥华市议员的故事,全片具有很多的细节描述。这一分集的叙事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的,但不完全遵循现实时间流程的发展,而是以竞选活动当天为时间标,展示时间不断向竞选当天临近的倒计时过程,描述“距竞选还有12天”、“距竞选还有8天”等时间线上人物的相关活动和人物心理的变化细节,全片叙事形成一种紧迫感和庄重感,而这些细节也透漏出华人在温哥华政治生存空间小、自身权益得不到保证等问题。
2、 介入者身份的双重性
Anderson(1991)指出:民族志的田野工作固有的辩证就是研究者影响及被他期望了解的现象所影响;这个研究者及参与者的双重性导致更深入地了解特殊文化现象之变迁。
《唐人街》分集《留在缅甸:中国远征军的最后故事》,讲述的是李锡全等流落在缅甸的原军人在异乡的生活。在这期节目中节目的采访者作为个体介入到这些老兵的生活,跟随着他们一起去寻访老兵故友。在采访者的影响下,年过花甲的老兵们忆及故土,讲述起60年前的往事。这个过程中,采访者的到来又唤起老兵们多年“回家的愿望”。另一方面,老兵们在异国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对祖国的依恋和向往之情也深深的影响着采访者。他们回国后致力于完成老兵们的心愿。2009年,在胜利60周年之际,他们终于收到了由主席签发的纪念奖章。这是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回家心愿达成的第一步。
3、对“他文化”的一种探索
《唐人街》所探寻的地点是远离传统中华文化、且没有遭受中华文化强势占领的地域。在这些地域内生活着一群华人,这些华人原本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新的地域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中华文化的“他文化”,这种“他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亚文化”,但是又受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使之异变为一种不同于中华文化的“他文化”。
之前传统的民族志关于这类人群的生存状态以及文化的研究都是来自西方社会的描述,这些描述、民族志记录带有很重的倾向性、歧视性。这种以中国人的视角描述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的纪录片更加客观。但同时又是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对另一种文化的探索。《唐人街》以中华文化的视角对这些“异文化”进行探寻、分析,比之西方学者更加具有文化基础,同时更容易产生文化共鸣。
4、强调特定的社会和时空
现代民族志写作将自己的描述和分析规定在单一的社会和时空,它的优点在于使人类学研究注意到文化元素所处的社会场合和时空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学者能采用被研究者的观念分析“他文化”。这样也避免了民族志中的现实关切导致的不真实性。
分集 《活在东京歌舞妓町》讲述的是自费来到日本留学的李小牧,因东京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他不得不放下曾是芭蕾舞演员的清高,寻找每一个可能的工作机会,最终成为了一名歌舞伎町的皮条客。在这一分集中,采访者很明确的将环境和背景交代的很清楚,即所在的背景为日本的歌舞伎町,在这里皮条客是一种正当的职业,这种背景的交代以及限定的社会和时空,有利于采访者能够以一种采访对象接受的观念对其进行采访,采访探寻到被访者最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同时,这也是能使采访者能深入的了解在这种环境中的“他文化”。
三、《唐人街》与“海外民族志”
所谓“海外民族志”,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海外民族志”是一个中国现象, “海外民族志”是相对于中国人类学通常作的“乡土研究”而言。旨在以中国的学术语言描述和分析非中国文化。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以中国为处境,以汉语为学术语言的研究与论述方法,这种民族志所描述的人、事、物,主要存在于中国之外。那么《唐人街》即属于“海外民族志”的研究范畴。3
在纪录片《唐人街》中,研究记录的不是马来人,不是美国人,而是海外华人,就这一群体东西方的学者研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西方学者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当作是当地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来对待,而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是习惯把那个群体社会当作是中国社会的延伸,有一点像是嫁出去的女儿建立的另外一个家一样。慢慢地,这种观念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有所变化了,中国学者逐渐地把这一群体社会看作了一个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异文化”社会。
从《唐人街》的研究记录来看,经过漫长的国家认同的转变,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群体无论其民族心理,还是文化特质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中的很多人的婚姻、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他们在海外的家庭越来越多,而在中国的家庭关系却越来越少。《唐人街》对世界各地的华人的研究记录是表明他们与当地的南亚人、欧洲人、美洲人等有区别,在文化上是存在着差异性,是为了探寻这一群体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为了强调他们与中国有怎样的亲缘关系。
四、结语
在多元化的学术语境中,民族志已渐与社会学、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结合,变得生机勃发。“民族志”引入纪录片创作,为纪录片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有其值得肯定的存在价值。
注释:
[1]李 潇.新闻传播学方法论研究——论“民族志”方法论[J].大众文艺.
[2]邱建彬.浅论格尔茨的民族志方法——深描[J].大江周刊·论坛,2011年3月
[3]王铭铭.所谓“海外民族志”[J].西北民族研究, 2011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
[1]王晓江.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新方法的引入——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例[J].新闻前哨,
2011
[2]何虹.纪录片栏目“唐人街”的叙事研究[D].硕士论文
篇3
一
纪录片栏目化,就是按照电视传播规律与要求进行纪录片创作,即纪录片的选题、拍摄、编辑、制作和播出都是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先按照编导意志拍摄,然后按题材内容编好了不定期地播出。地方台纪录片栏目化,从幼稚走向成熟是要经过一个攻艰克难的过程,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整合、采编及制作体系才行。
第一,地方台领导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台领导既要拿出专项资金扶持纪录片栏目化,又要帮助纪录片制作人及时了解和掌握纪录片题材信息情况,避免造成纪录片资源浪费;既要把好的题材告诉社会,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纪录片制片领域,又要对重点题材加大引导力度,把各类力量集中到重点题材,做经典文章。
第二,要加大纪录片栏目化的整合力度
首先,就是对整个节目规划进行投资预算,分块操作,定任务、定质量、定经费,不仅切实可行,也有利于纪录片栏目的生存和发展。另外,电视纪录片栏目化,必须实行制片人制,在人力充足的情况下,应该设独立制片人。有条件的话,栏目编导与纪录片编导应由两个人担任,二者分兵把守,并肩作战,尽量杜绝“二合一”甚至“多合一”的“单兵”做纪录片的情形。
第三,要对纪录片采编队伍加大待遇上的倾斜力度
纪录片的采制是相对更加艰苦的创作过程,以纪实为主,以现场画面说话。由于现场事件不等人,所以必须费工费时抓拍到位,甚至常常经费没到位但必须提前进入拍摄。地方台领导必须给纪录片创作人员多一些理解和待遇,让其无忧无虑地带着天赋与创作激情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
第四,要强化评奖机制的推动作用,调动各种手段促进纪录片栏目化
地方台不仅要直接对优秀作品、杰出人才及先进创作集体加大表彰力度,也要鼓励本台采编播的纪录片作品积极参加省、国家甚至国际上的评奖活动,一旦获奖就按规定实行重奖。
第五,要强化纪录片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地方台起点低,基础薄,加之上星电视及网络视频的普及,观众的审美标准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只有不断“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各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或通过认真学习、培训和考察,才能使地方台的纪录片创作管理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走上新台阶,才能充分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视听需求,让纪录片栏目在挑剔的目光中渐渐趋于完美。
二
地方台在科学进行纪录片栏目化的同时,也要重视开发其衍生产品,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仅仅以优质播出作为考量节目的唯一标准。
目前纪录片栏目的衍生推广手段多为DVD发行、海外版权出售等。地方电视台还要主动为DV打开通道,创造电视与DV合作的平台,这对于给纪录片栏目开发出更广泛的影像资源和培养新的受众群,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移动电话3G平台的建成,手机电视将成为每个人的移动媒介终端,这一终端的普遍使用,也会依赖大量的视频资源,凭借栏目积累,纪录片资源可以在这里充分展现。同样,应重视互联网在传播纪录片栏目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电视台 素质教育 微电影栏目 生产力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95-01
一、创作前期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视频创作领域再合适不过了,尤其是微电影创作。因为在拍摄前期,具体的讨论、分工、策划等前期工作都不需要耗费太多人力、物力以及资金,一旦进入到拍摄阶段,各项前期工作没有准备到位,那么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可以说几乎所有栏目的成功与否都与创作前期工作的开展息息相关。那么作为以制片人为管理核心的制片人制校园栏目而言,如何才能驾驭好前期的各项工作与人员分配管理呢?
为了充分发挥制片人制的人员组织优势,作者通过在校园电视台长期的工作研究,得出以下最优人员分配方案:制片人1名(作品的总负责人);导演1名(作品创作的总指挥);编剧1名;摄影1名;灯光1名;录音1名;策划:1名;场记1名;后期:1名;美术指导:1名;场务1人;这样,各司其职,只需要11人,就可以开始进行微电影的创作。
(1)第一阶段:栏目策划阶段(参与人员:制片人、策划)。校园电视台的主要传播目标是学校师生,而宣传目的也是以教学或信息、文化艺术传播、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为主要目的,所以它的栏目策划相对来说简单很多,只需要按照制片人对于微电影的各项具体要求,写出微电影的拍摄策划案,包括主题、立意、宣传内容、传播途径以及大体涉及的场地、大概预算还有最后达到的效果等。由总制片审批通过后,就可以进行第二阶段。
(2)第二阶段:剧本或脚本创作阶段(参与人员:编剧或总撰稿)。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作品好不好,剧本是首当其冲的。编剧或者撰稿,应当根据策划案的要求,写出与之相适应的微电影剧本,要在具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既接近学生和校园生活,又要不失观赏性和艺术性。
(3)第三阶段:剧本可行性讨论阶段(参与人员:制片人,导演,编剧)。以制片人为主导,充分讨论剧本的可行性,对剧本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保证剧本在制片人的把控下,符合预期的整体要求,编剧对剧本进行修改后再次进行讨论,以制片人意见为主,直到制片人确定剧本为止。
(4)第四阶段(同时进行):场景选择阶段(参与人员:导演,摄影,制片人)。导演与摄影对剧本中涉及的场地进行分析,由于校园电视台投资较小,不适宜摄影棚搭景棚拍,所以需要实地考察,确定拍摄的场地,将场地需求反馈给制片人,由制片人协助确定场地使用权。
(5)分镜头脚本创作阶段(参与人员:导演,摄影)。导演与摄影一起进行分镜头脚本创作,将每一个要拍摄的镜头的技术参数和艺术要求以脚本形式写下来,以确保能够在拍摄时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6)选角阶段(参与人员:制片人,导演)。
导演通过分析剧本,对剧中涉及的角色进行选角活动,保证演员符合要求。
(7)服装道具与拍摄器材准备阶段(导演,美术指导,摄影,灯光,录音)。
导演与美术指导讨论确定好演员所需要的服装、妆容,以及所需要的道具。导演与其他相关人员确定好器材,然后进入拍摄期。
二、拍摄期(参与人员:除编剧外所有人员)
拍摄期考验的是团队的协同合作能力,只要前期工作到位,那么拍摄期也会是顺水推舟,乘风破浪。
(1)统筹表制定与演员排演阶段。
策划根据分镜头脚本,建立统筹表,包括每天不同时段的拍摄任务,吃饭的时间、地点,剧组每天的行动路线等等,与此同时,导演指导摄影进行镜头的预练,指导演员进行重要场景的排演。以及确定服装道具、妆容的效果。
(2)实拍阶段。实拍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各个人员的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每个环节都相辅相成,使拍摄过程顺利进行。制片人管理经费的使用,人员的管理,场地的协调;导演负责整个作品的创作;美术指导负责服化道等。
(3)后期制作(参与人员:制片人、导演、后期)。
后期制作是对作品的三次创作(编剧一次,导演二次),所以后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导演和后期需要在制片人的整体要求下,对作品进行剪辑、调色以及增加相关特效和字幕。
篇5
铺排有两种常见的形式:一是纵向铺排,一是横向铺排。
纵向铺排,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铺排。
汉乐府民歌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其中有对主人公刘兰芝这样的一段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17为君妇”。这里就巧妙地运用了纵向铺排。诗句以时间为序,勾勒出刘兰芝从13岁到17岁的生活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刘兰芝的经历、教养,了解到她既具备家庭主妇的才干,又具备琴棋书画的才艺。结合全文,更能明确焦母的蛮横无理,自然引起我们对兰芝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为下文兰芝被遣回家后媒人不断上门的情节作了铺垫。
有趣的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陌上桑》中,也有类似的铺排:“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可谓少年有为,步步高升。纵向铺排的运用,通过对夫婿事功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其不同凡俗和赫赫声势。秦罗敷盛夸“丈夫”的目的,是想借此来吓倒提出“宁可共载不”无理要求的使君。秦罗敷,这个普普通通的民间女子,在展示勤劳的一面的同时,其智慧的另一面,就是通过这个铺排显露出来的。
横向铺排,就是以空间转换为序的铺排。
汉乐府民歌《江南》是一首内容短浅而意境隽永的诗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短短的七句诗,铺排竟有四句,占据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这是典型的以空间转换为序的铺排,它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不厌其烦地交代“鱼戏莲叶间”的位置,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又觉得极其巧妙:表面是细致描绘鱼儿四方嬉戏、游动,是多么地自由自在,实际呢?巧妙地烘托了采莲人的心境。喜悦的心情、欢快的气氛就是通过铺排的手法充溢全诗,让人回味无穷。
不独《江南》如此,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状写花木兰出征前“市鞍马”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横向铺排,请看这段描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个集市购买一件用具,肯定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但这恰恰是诗句的妙点,你看,东西南北,一点不乱,一刻没闲。铺排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力渲染了花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一种闹哄哄的戏剧场面,在读者眼前展现出来,真是风趣横生,兴味淋漓。
篇6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伟大的祖国”.
祖国,您伟大而神圣,您的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英豪;您美丽而富饶,您以巍巍的昆仑 、滚滚的长江,引无数英雄为您折腰,我为您骄傲,我为您自豪,我爱您伟大的祖国
爱国是炎黄子孙血液里永不改变的情愫。古岳飞精忠报国,饥餐俘虏肉,渴饮匈奴血。陆游“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李清照为祖国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丽诗篇,这一切都是多么感人啊。
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引发 课堂生态 构建策略
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具体到学生的学习实质就是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反应。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反应如何,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成功与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教学中所要引发的心理情感应当是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生态化的情感。笔者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学生积极情感的引发,实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化。
一、学生情感的引发需求学习活动的情境性
新的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四条建议,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虽列为最末,但作用不可小视。可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如同一块磁铁吸引学生,实际上就是教学中优化整合的情境资源。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情境的优化可以使参与所有学习活动的人处于十分亢奋的状态,尤其能使学生于情于景中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创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优化的氛围里接受更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譬如教学一代伟人气贯长虹的《沁园春·雪》,这是一则抒发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伟大抱负的诗篇。让学生走进伟人,就必须以一定的情境加以渲染。教学中以一定的镜头展现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并配说解说词。我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诵,范诵时所配的曲子与作品的感情基调一致。学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更被诗人伟大的抱负所折服。尤其在播放了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后,又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现状节录给学生,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对学生走进诗词,走进伟人,感悟诗词所抒发的情感,感悟伟人无比宏大的情怀,是任何讲述都无可比拟的。学生由此感悟到:这首词,在当时不仅以气势磅礴的文学价值轰动文坛,而且以其政治影响激起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充分表现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的雄心壮志。学生的价值观念有所提升,对以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产生无比崇敬之情。
二、学生情感的引发需求互动学习的和谐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初中学生学习语文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容易通过合作引发学习情感,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稍有不慎学生已经引发的情感会顿时消失甚至泯灭,这一点问题学生和极具好胜心的学生显得尤为严重。我们必须引起注意,积极思考:利用怎样的途径永葆学生积极的互动情感呢?保证互动的和谐可以达成这样的目标。因此,阅读鉴赏的互动课堂首先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尤其要求学生注意尊重每个人的劳动成果,不管表达的属于何种层面,都要侧耳倾听他人的表达。尤其要求学生在听完他人的表达后,不要忙于表达自己的可否意见,可以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这样可以进入更理想的探究状态,也可以穷根究底。其次,对学生激烈的争辩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尤其是争辩要语气委婉,不要总是咄咄逼人,可以是不伤害他人的面红耳赤。告诉学生若对方说得有一定道理,则可以不采纳,但他也有保存自己观点的权利。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在思维的结果上产生了碰撞,有的学生持有这样的见解:作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人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金钱关系主题的。有的学生持有这样的见解:作品表现了作者对于勒十分同情的主题。还有的学生持有这样的见解:西方国家男女关系严重不平等。菲利普之所以对亲兄弟这样,完全是因为菲利普在家里根本就没有地位,所有钱财都是由他夫人掌管,要不于勒怎么那样矛盾地想回又不回到自己亲人的身边?他穷困,但他又深知嫂子的心更狠更辣。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见解,也许有些见解是牵强附会,但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下探究,合作探究的和谐局面利于学生探究情感的引发。
三、学生情感的引发需求鉴赏感悟的创造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建设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相关意义上讲,学生学习情感的引发需求学生跟上语文课程建设的步伐,甚至还可以超越语文课程的建设。我们要努力通过学生阅读鉴赏的创造性感悟更加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应当看到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能力,颇具创造欲望,极想发现诸多文学作品的个中奥秘,特别希望能够独立解决阅读感悟的诸多问题,而且应当是带有独到而创新的见解。譬如教学《木兰辞》时,学生被花木兰的形象感动,深知花木兰不但具有雄壮美,还颇具柔情美。有的学生从花木兰的形象联系到当今社会现实,认为花木兰的形象对当今仍然具有的激励价值,有学生言明: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安定而又和谐的,但是不是就不要弘扬木兰的精神?学生首先看到的是自然灾害吞噬人类的无情而又残酷的现实,需要发扬木兰精神。有些学生深深感到: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多少人员的伤亡,如果没有那么多人员奋力抢救则会有更多的家庭妻离子散。我们在充斥着诸多柔情美的同时,切切不能忘记柔情美需要悲壮美的支撑。学生发现,周边一些国家特别是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不顾历史不断挑起事端,我们不能在和平年代就忘却了危险,政府必须关注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建设,必须培养国民的忧国意识,必须具备悲壮与柔情完美结合的理念。这就是学生阅读鉴赏感悟的创造,如果我们能够将文学作品与当今时代联系起来,则学生将会获取更多的鉴赏方面的创造。
总之,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情感,构建生态化语文教学课堂,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篇8
[关键词]民族音乐 现状 发展 保护措施
我国民族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真实,并高于生活真实,而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我国,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犹如繁茂的鲜花,竞相争艳。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巩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的有力武器,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虽然十分得丰富多彩,但是有些并没有很好的被重视起来,有的在目前只是一些潜在的、等待开发的资源,甚者有一些正在濒临着灭绝。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
(一)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多人趋之若鹜。这直接导致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中国好声音,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教学情况几乎处于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的状态,致使音乐教育无法从根本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课教学几乎只流于形式。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怎样在新时期保护并发展好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资源也成为值得考虑、探索乃至最终解决的问题之一。我认为,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民间采风制度,专家组团实地考察,搜集整理一线资料。实地考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实施因地制宜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对于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并制定不同的方案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专家学者可以从土生土长的乐种中吸取营养,汲取素材,为个人创作所用;可以增加自身对音乐文化或音乐现象论证评论的真实性、精确性和权威性。
第二,搭乘现代传媒的便利快车,使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广而告之,实现真正深入民心。搞调查,出专著,固然是保护乃至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方式,但是所涉猎的受众群似乎并没有那么广泛,而差不多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等高文化水平这一受众群体。问题也正在于我们能不能以感性、具体、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培养一个稳定的民族民间音乐受众群。答案是肯定的。在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三,把握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支持各项繁荣民族民间音乐的赛事。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也越来越懂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规律,而许多种民族民间音乐也被推介给国外的爱乐人士,引起他们的极大关注。当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的歌声相继飘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与悉尼歌剧院音乐厅,我们国人不禁为我们祖国有这么好的音乐而感到震撼,感到骄傲与自豪。本土的音乐被推介给外国友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一种文化的散播,也关乎一个民族民间乐种的传承。这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有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掘者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使得保护并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初衷遭遇尴尬;使得本来被看好的、极具可实施性的决策遭遇瓶颈,更有甚者竟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变成了经济利益的婢女,使原本朴素纯朴的民间艺术蒙上了一种很深的商业性色彩,从而改变了本土民间音乐艺术的乡土味,也自然不自然地造成了令人痛心的音乐文化价值的损失。由此,搞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实乃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掘者、创造者来说,应该本着适度利用的原则,使民族民间音乐在有着充分的经费支持,从而能使民间音乐的发展有着反哺的养料;能够提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四,体现时代精神,实施精品战略,真正使之成活并传播开来。民族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人民是她的主人,拥有她,共享她。诚然,她有一定的受众群,在人民心目中有一定的声誉。但我们仍有必要拿出某些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通过精心创编与打造,使得原本土得掉渣的民族民间音乐上升为精品或是经典,使之被纳入到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取向获趣味上来,摆脱仅局限于某一定地域的审美观念这一束缚。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许多民间歌曲小调,都是经过多次的改造与完善的,否则,她不易在人民中间形成在审美观上的共识,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经典,也不会那么得久经流传。如今的《木兰诗篇》就是一个打造品牌典型实例。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和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已是家喻户晓,在我国多种戏曲剧种中,反映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有很多,而以豫剧《花木兰》最为著名。
篇9
一、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如六年《山海关》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领略它的“天下第一关”雄伟庄严的同时,感受到它可歌可泣的历史,感受到它鼓舞着人们顽强的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还有六年级《圆明园》一文,从断垣遍地、文物被洗劫一空等,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五年级《我的战友》一文,通过图文结合,体会“我”矛盾的心情和顽强的意志,认识到严格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进而让学生谈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六年级《美丽的规则》一文,让学生明白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这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
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六年级《永远的歌声》一文,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秋天的怀念》一文,体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伟大爱。七年级的《鹤群》一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三年级《倾斜的伞》一文,洋溢着祖孙二人间互相关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想一想,家人为我们做了哪些事,这样就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二、用好诗歌对学生进行德育
诗歌是文学的女神。它以经典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借助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诗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诗歌来愉悦心灵、传递情感、教育后人的。因此,加强诗歌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年青一代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文天祥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陆游在《示儿》中写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死还念念不忘收复失地。七年级教材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可联系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之情、日本强占了等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名声,他那无比高尚的操守跃然于纸。近代诗人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表现了诗人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这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诗篇,无不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民族之魂,只有从中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六年级《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不怕外国嘲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隐姓埋名三十年》中,科学家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为了祖国的强盛,牺牲自己的事业、家庭,甘愿默默奉献一切,毫无怨言,这是多么伟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日益强大。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历史长卷中五彩缤纷的文学园地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向我们迎面走来,小小孔融就知道让梨;六年级《将相和》中,胸怀广阔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可塑造一个人高尚的灵魂。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延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组织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的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寓德于语文活动中。在“六一”汇演时,学生将《花木兰》改成话剧,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在观赏之余,为花木兰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可谓一举多得。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采访活动,调查家乡环境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家乡变化,关心环境保护。
篇10
青云不举掩尘埃
“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这种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影响了无数的中国妇女,但同时也涌现出了不少有才识的女子。倩桃、萧观音便是其中的代表。
倩桃,北宋政治家寇准的侍妾。当时,寇准已是两度为相,为北宋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是在生活上,他却奢侈豪华,经常让歌女唱歌,中听的就赏绫一匹。倩桃心有所感,于是写了《呈寇公二首》:
(一)一曲清歌一束绫,
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
几度抛梭织得成!
(二)夜冷衣单手屡呵,
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
何似妖姬一曲歌。
这两首诗从多角度表现织女劳动的艰辛,并与歌女唱歌进行比较,突出绫绸的来之不易,流露出作者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之情。可惜的是,寇准并没有听从她的委婉规谏,还对她发了一通玩世享乐的议论。这从他和倩桃诗中可见: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
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倩寇对照,更衬出倩桃的超人见识与胆略。
萧观音,辽道宗初,被封为懿德皇后。由于道宗生活奢侈腐化,荒于游猎而不理政务,她多次写诗苦心规劝。如《怀古》: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表面写汉朝历史的败落,实寓深意大旨于其中。遗憾的是道宗不但不听从她的忠谏,反而因此而疏远她,导致她后来倍受诬谗,被迫自尽。
关河梦断泪空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上国破家亡之际。许多女诗人留下了不少令人慨叹不已的传世佳作,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思。
五代时,后蜀主孟昶有一位贵妃――花蕊夫人徐氏。当时,数万宋军压境,但后蜀有十四万多人。徐氏劝孟昶挑选精兵良将,亲自督战,但一向奢侈享乐的蜀国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自缚请降。徐氏被俘后,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吟诗,她口占一绝《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全诗直述亡国之事,对腐败无能的蜀君臣进行尖锐的讽刺,活画出一个具有大丈夫气概的有血性的女子形象。
其次是宋朝的蒋兴祖女、徐君宝妻、王清惠,她们都有着相同的被掳北去的遭遇,都在迢迢旅途中写下了血泪诗篇。
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兵围城时不屈而死,女儿被掳,北上过雄州时,题《减字木兰花》于驿壁:
朝云横渡,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上片以开阔意境,写苍凉荒寂之景;下片抒悲怆情思,蕴爱国之心。
徐君宝妻,岳州人,宋亡后,被元兵掳至杭州,沿途历尽艰难,元兵屡次胁迫她为妻,不遂。她恐难以续保贞节,遂严妆南向,焚香饮泣,拜别故园,题《满庭芳・汉上繁华》一阕于壁上,而后投池自尽。这首绝命词是她血泪愁思,家国双悲的心灵写照。上片抒国破家亡的无限悲慨;下片反思历史悲剧,显阔襟,寓遥深意蕴。“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爱国思想自然流露;“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足可与文天祥的“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相媲美。
王清惠,字冲华,南宋末年度宗宫中嫔妃,才女昭仪。1276年,临安陷落,她随三宫被元兵掳往大都。在经过汴京夷山驿站时,题《满江红・太液芙蓉》一阕于驿壁,极抒亡国之痛。上片“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写出了元兵的凶猛气势,高度概括了南宋灭亡这一历史;下片“千古恨,凭谁说?对江山百二,泪盈襟血”,语调慷慨悲壮,显示出她非凡的政治见解,凛然有一种大丈夫的忠烈之气,难怪当时中原颇为盛传。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是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的自我写照。她作为一个革命的女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留有光辉的一页。其早期作品多在歌咏离情别绪中显出追求理想的精神;后期作品多抒革命襟怀,英雄气概,表爱国思想。其中以《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量为出名: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崇高的思想境界,伟大的政治抱负尽蕴其中。尤其后两句,铮铮铁骨,掷地有声。
重重禁锢几时休
古代几条封建绳索把中国妇女捆绑了几千年,但其中也不乏追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女诗人,如唐朝的李冶、鱼玄机即是其中代表。
李冶,字季兰,女道士。善弹琴,工诗,有“女中诗豪”之称。其性情浪漫,好作雅谑。常与陆羽、刘长卿、刘禹锡、朱放、释皎然等诗人来往,互有题赠。其诗清雅婉丽,许多诗句都表现出她开朗的思想、大胆的追求。如《明月诳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寄朱放》: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春闺怨》:念君辽海北,抛妾守家东。
这些都直抒深情厚意,不事雕琢,明白如话。在那严守闺训的封建时代能写出如此诗句,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礼教的一次挑战。后来,李冶因上书叛将朱,被德宗以“言多悖逆”为由杀害了。
鱼玄机,字幼微,一字蕙兰。自幼喜爱读书,有才思;稍长,甚想在政治上施展才能。曾为补阙李亿侍妾,后因夫人妒嫉,不能相容,只好到长安成宜观出家为道士。常与温庭筠、李郢等人唱和。所情诗热情大胆。如《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凄苦之情,渴盼之心蕴含其中。尤其是她诗中名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更表明了她的大胆、放诞不羁、不为封建礼教所束缚的个性。后因鞭笞侍女绿翘致死,被京兆尹温璋处以死刑。
斜晖脉脉水悠悠
爱情是诗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痴情女诗人,写下了深切感人的优美诗篇。如南宋的幼卿、乐婉、聂胜琼、唐琬等。
幼卿,少时与表兄同砚席,雅有文字之好,二人感情笃厚。后来,表兄想娶她为妻,但幼卿父母因表兄无功名而故意为难不允,不久把她嫁给武弁公。次年,表兄登甲科,与幼相遇于陕府驿,表兄策马向前,形同陌路。幼卿见此,内心痛苦不已,遂题《浪淘沙》一阕:
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低沉哀婉,感情真挚,将一个爱情不幸的封建女子的心曲直抒而出,令人叹惋不已。
乐婉,杭州的一名女妓,与施酒监相处甚好,施题赠《卜算子》一阕: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栏,满目围芳草。乐婉亦以《卜算子》一阕和赠: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肝胆相照,心心相印,一个豪爽果决、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