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威船长范文

时间:2023-03-23 11:2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哈尔威船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掩书而思,心潮激荡,我真想对哈尔船长说:

——假如我是你的船员,我会觉得很幸福。生活中的你,和其他船长一样,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船长。你指挥着我们在大海上驾船前行,但我知道你比其他船长更多了几分细心,多了几分认真,多了几分执着。你虽是平凡的,可我又认为你是平凡花中最明艳的一朵。那次的海难使我对你的认识升格了:你是何等的伟大呀!你为了大家都能安全脱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你不仅关心船客,还关心着每一个船员,你的机智,你的勇敢,你的果断……你一切的行动,都令我敬佩,我为有你这样的船长而自豪。

——假如我是你的乘客,我会觉得很幸福。从一开始的人群混乱,到后来的救援工作秩序井然地进行,如果没有你——船长,想必人群一定会更加疯狂,而我们也定是死路一条。这短短的二十分钟,对于我,对于每一位乘客而言,却是如此漫长,在我们即将陷入地狱的刹那,我分明觉得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我们上空。船长,那就是你呀!你就是耶稣,就是上帝,你给予了我们第二次生命,你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哪!感谢你船长,我为我是你的船客而骄傲。

——假如我是你的家人,我会觉得很幸福。你的离去虽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哀伤和寂寞,但每逢想起你,更多的是对你的眷恋和满心的自豪。亲爱的哈尔威,你在千钧一发之际,把身边的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并像你所希望的那样所有人都被安全获救了,我们知道这使你很满足。是啊,怎能不满足呢?求生是人的本能,但你还是履行了你的做人之道,忠于职守的你最终选择了与船共存亡,用忠诚、大义书写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哈尔威,我们尊重你的选择,希望你在天堂过得好。作为你的家人,我们因你而自豪。

——假如我是你的那只爱船‘诺曼底’号,我会觉得很幸福。因为我的主人在我即将沉入海底时,果断地选择了与我同在。我亲爱的船长,在我沉下去的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你钢铁一般坚强的意志,触摸到你那颗如火一般炽热的对事业忠诚挚爱的心。船长,你永远与我同在,与大海同在,与所有人同在。我为有你这样勇敢的主人而骄傲!

篇2

您好,今天又是3月17日了,令我想起了您,我是1870年3月17日乘“诺曼底”号上的其中一名幸存者,我还在人世。我多么感激您对我的救命之恩,救人一命,胜做七级浮屠。您虽已离开人世,但您的音容笑貌、伟大的精神却深深地刻在我心中。

您还记得当天的情景吧!记得“玛丽”号刚撞在船上时,我正在船舱里看书,忽然,我的身子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撞击声猛地朝前一倾,整个人倒在地上了。随后,船舱里孩子们的哭声、妇女们的尖叫声如雷贯耳。我冲出了船舱,看到人们都半裸着身子,直朝着甲板的方向跑去。当到了甲板,我看到了您,您对着惊慌失措的我们大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然而,您说的话,我们不但没有维持秩序,反而由惊恐万状变得像疯了似的。但是,您看到这情景,仍然镇定自若,没有惊慌失措。您为了稳定我们的情绪,用对话的方式告诉我们还有20分钟船才会下沉,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逃生,您还用枪维持了秩序,使我们逃出了困境。但是,当船要下沉时,您却屹立在舰桥上,根本没有打算逃生。大家都和我一样看着您,惊呆了。其实,您有逃生的机会啊,你为什么放弃这个机会呢?当您和“诺曼底”号徐徐沉入大海时,我的心一阵隐痛,我为失去了您而痛哭了好久好久……

但是,您现在不必担心了,克莱芒已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船长,您可以放心了,您现在是不是和“诺曼底”号在你们的家里休息呢,我还是不耽误你们了,安心生活吧!

篇3

您好,今天又是3月17日了,令我想起了您,我是1870年3月17日乘“诺曼底”号上的其中一名幸存者,我还在人世。我多么感激您对我的救命之恩,救人一命,胜做七级浮屠。您虽已离开人世,但您的音容笑貌、伟大的精神却深深地刻在我心中。

您还记得当天的情景吧!记得“玛丽”号刚撞在船上时,我正在船舱里看书,忽然,我的身子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撞击声猛地朝前一倾,整个人倒在地上了。随后,船舱里孩子们的哭声、妇女们的尖叫声如雷贯耳。我冲出了船舱,看到人们都半裸着身子,直朝着甲板的方向跑去。当到了甲板,我看到了您,您对着惊慌失措的我们大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然而,您说的话,我们不但没有维持秩序,反而由惊恐万状变得像疯了似的。但是,您看到这情景,仍然镇定自若,没有惊慌失措。您为了稳定我们的情绪,用对话的方式告诉我们还有20分钟船才会下沉,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逃生,您还用枪维持了秩序,使我们逃出了困境。但是,当船要下沉时,您却屹立在舰桥上,根本没有打算逃生。大家都和我一样看着您,惊呆了。其实,您有逃生的机会啊,你为什么放弃这个机会呢?当您和“诺曼底”号徐徐沉入大海时,我的心一阵隐痛,我为失去了您而痛哭了好久好久……

但是,您现在不必担心了,克莱芒已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船长,您可以放心了,您现在是不是和“诺曼底”号在你们的家里休息呢,我还是不耽误你们了,安心生活吧!

篇4

人生路上,免不了会有一些困难,那每个人不同,解决的办法也就不同。

我就很佩服《“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哈尔威,这篇课文讲的是:一艘名为“玛丽”的船,在浓雾中不小心撞了一艘名为“诺曼底”的船,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有秩序地安排了船内的60名乘客救出去,自己却随着船沉下了大海……

哈尔威船长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想当时哈尔威船长肯定是看到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才下定决心要把大家救出去,但是哈尔威船长肯定也想过自己的,只是他已经下定死亡的决心。能够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别人的生命,那这个人真的很伟大了,要知道人得生命只有一次啊!

其实不但船长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这种临危不乱的精神呢!是啊!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又有谁不着急、慌张呢?而哈尔威船长却能静下来仔细思考,这并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

回顾起我们的世界,几乎公共汽车站,汽车一经过时,迎上去的总是蜂拥而上、争先恐后的人们。是啊!现实生活中的哈尔威船长太少了。是不是我们的世界应该多培养几个哈尔威呢?虽然不用像哈尔威船长一样舍己为人,但起码也要学习他的先人后己,不是吗?

篇5

——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有感

孙天霖

“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这是法国作家雨果笔下《“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最后时的呼喊。

雾海夜航,“诺曼底”号邮船不幸在海上被撞,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选择留给自己,在最后时刻,“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看着课本的插图,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忠于职守、沉着机智、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但他最后时的呼喊却牢牢地印在被救的每一个人的心中,也深深地记在我们这些小读者的心中。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哈尔威船长这样的英雄,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习。

作者学校:青岛新世纪学校五年级(一)班

联系地址:青岛市燕儿岛路19号永乐花园1—2—501室

篇6

关键词 珍视学生 参与学习 把握生成

教学片段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

生:“老师,哈尔威船长肯定会游泳,为什么不想办法逃生,进行自救呢?”师:“这个想法与众不同。大家想一想,哈尔威船长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吗?(学生互相争论)下面我们就来辩一辩。正方观点是:船长能生存;反方观点是船长只能牺牲。大家自由组合,开始准备。”

(10分钟后,辩论赛开始)正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透过阴森可怕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徐徐’就是‘慢慢’的意思,船慢慢地下沉,不是可以有时间自救吗?”反方:“请对方同学结合句子再思考思考,我们觉得这里的‘徐徐’不是指时间长,而是表达人们对舍己为人的哈尔威船长的留恋之情以及人们的悲痛之情。”正方:“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能做到如此沉着冷静,他应该能想到自救的办法。”反方:“我们认为,这时的哈尔威船长根本没想到自己。他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共有61人,他把自己给忘了。在这生死关头,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正方:“请反方同学思考一下,船长这么机智能干,他难道不懂,如果不尝试,是任何生存的希望也没有的呀?他为什么不尝试呢?即使船沉了,他也可以游走呀!”反方:“请正方同学再好好地看看书,哈尔威船长没有时间了,20分钟内,船长秩序井然地指挥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乘客和其他船员。当第20分钟到的时候,轮船沉没了。这意味着哈尔威船长没有时间了。文中写道:‘船头先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浸没了。’船长已经不可能游离沉船了,因为沉船产生的巨大漩涡会把他吸入海底,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不就是这样的吗?”

师:“辩论太精彩了!真理越辩越明确,文章的中心越辩越清晰。哈尔威船长那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刚才大家的辩论也充满了智慧,想一想,你是怎样来辩驳对方的呢?”生:“我根据当时的情境,大胆想象,大胆推测。如猜测沉船时会产生巨大的漩涡,电影《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就是这样的。”生:“我是抓住文章中具体的句子来仔细揣摩的,特别是哈尔威船长的动作和语言。”师:“大家讲得太好了。你们今天辩论时运用的方法就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今后我们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去运用。”

课后反思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诱导”前加“相机”二字,正说明“诱导”成功与否,关键在“相机”运用得恰当与否。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艰苦的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举重若轻地驾驭课堂,机智巧妙地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动态,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流光焕彩。在这个案例中,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教师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感悟、激烈争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清晰,使哈尔威船长这种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形象变得更为高大。

一、要珍视我们的学生

我们的课堂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如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方面要靠老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只顾着自己口若悬河而让学生成了旁听者。对于学生的“插嘴”可能很“感冒”,不会去在乎他们的想法,有时甚至会因为个别学生的“插嘴”而大发雷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活力,也才会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这节课中,我们班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出乎我的意料!“哈尔威船长能不能逃离危险获得自救”这是孩子很关心的一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这个孩子的问题才引发出了多数孩子潜伏在内心的关爱!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问题。我不能这么随便地抹杀掉这个问题,更不能这么轻易地否定掉这个问题。要珍视这个问题,更要珍视孩子的真切感受。对他们这种勇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珍惜和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敢说、会说、乐说。

二、老师要参与学习

老师拥有的知识确实比学生多一点,但我们往往因为这样而站在比学生高的角度,居高临下,扮演着不可挑战的知识权威的角色。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越发感觉到知识的匮乏。在教学中,我时常被学生的问题问得一愣一愣的甚至有时是哑口无言!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知识的急切渴望,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快要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以教给学生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当中,与他们共同讨论交流,不要以高姿态看待学生。有些学生其实想的比我们老师还要深刻,不能小觑我们的学生!

篇7

一、加强预习对话,开发生本隐性资源

课堂是动态的建构过程,师生在共同参与中不知不觉会生成资源。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捕捉并挖掘、探索其中的价值所在,首要就是要将学生当做积极的资源进行探究,不遗余力地和学生教学相长。在《船长》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并不能完整解读哈尔威船长身上那种临危不乱的精神。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从预习环节入手,让学生查找相关沉船的资料,包括有些学生看到过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问:“船长居然命令要开枪杀人,不是太可怕了吗?”有的学生问:“如果真有人要乱,船长真的敢杀人,那他能是个英雄吗?”还有的学生问:“哈尔威船长那么好,居然死了,他救的那些人里说不定还有坏人。这样的英雄到底有意义吗?”

通过学生的提问,我发现生本资源的隐匿性需要教师用心来捕捉。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读文本,问题在于,有些看法和经验与文本价值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异,教师不能对此听之任之,而是要“拨乱反正”,正本归源。如何才能挖掘到学生的隐性资源,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捕捉,从预习入手做好学生各种经验和认知的调研,然后选择施教策略。

要让学生回归价值主流,教师既不能单讲大道理,更不能剥夺学生自主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加强对话,找到学生本身的经验所在,从学生经验出发展开探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阅读教学的品读环节其实就是深入探究最终达成共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学习的过程。

二、深入课堂对话,开发生本显性学情

品读环节是阅读教学深化课堂探索,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认知都可能会与文本产生矛盾交叉,而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善于开发生本学情资源,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感受并体验文本,最终得到情理的升华和领悟。

《哈尔威船长》是雨果名著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短篇之一。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设置入手,让学生深切感受危急关头船上人群的“乱”和船长的“定”,并以此展开对话。

师:当时出了什么事?

生:船被撞了,船身剧烈震荡,海水疯狂涌入。

师: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你能找出来是什么吗?

生: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船上乱成一团。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整合了一段视频和录音让学生感受当时疯狂至致的乱。水声、哭声、叫喊声,人人都在慌乱地奔逃,却又逃不出去。当学生找到感觉之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船长的句子,并将重点词语圈划一下。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关句子:“大声吼,巍然屹立,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学生还体会到作者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并找到文本关键句子:他把每个人每件事都考虑到了,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命令;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通过和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对话,使得学生能够从自身经验体会到当时绝境中哈尔威船长精神的高贵,而正是这种精神才最终使得船上除他之外的所有人获得了生的机会。由此达到了课堂资源的开发。

三、引领写作对话,开发生本潜力资源

阅读教学进入实践运用环节,学生要从文本汲取滋养,而后生成资源,进行输出——也即写作练笔。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堂阅读探究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具有潜力的资源库。教师要善于挖掘引领,将学生心中的创作激情释放出来。

生:我觉得船长应该会游泳的。

师:嗯,你说得有道理。可是,当时船长有没有想到要自己逃出去?

生(思考):没有。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命令要将船上的所有60人救出去。但他却少算了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我从这个对话中开发学生显性的学情,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最终明白船长压根就没有想到要活着,因为他早已经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这样,学生领会到为了表现船长的临危不惧和舍己救人,文本主要突出描写了危急时刻人们的惊恐之状。

师:这就是雨果最鲜明的写作特色。如果要你写一个人,打算怎么写?

生:从侧面多写,反衬出来这个人。

我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进行试写练笔:描写一段紧张的救火场面,再写一个消防英雄。

篇8

课文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沉着镇定、果敢坚决、保护弱小、以身殉职的英雄形象。我们从他简短有力的声音中听出了不可动摇的意志,我们从他威严冷峻的指挥中感受到神圣而伟大的智慧与人性,同样,我们也从他那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般的身影中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涤和激荡。

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本课的教学中,用声音和影像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教学本课时,用声情并茂的对话范读让学生轻易地走近船长哈尔威,在沉重的音乐声中,哈尔威船长徐徐沉入大海的画面,教室里的空气都快要凝固,没有谁,即便是平日里再调皮再不安分的学生也一个个都沉浸在对英雄的敬仰和无限的折服之中。

到这里,教学任务似乎完成了,但也有人意犹未尽,进行拓展练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很时尚,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居然有许多人在这样一个话题上大做文章:哈尔威船长可不可以不死,不死的方法有许多种!网络上有这样的讨论,语文教研活动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可谓不遗余力,甚至于教学参考用书上都提出这样的合作探究题:他为什么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后探究练习题第一题就是“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那么这个话题错了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只要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哈尔威船长动容,无不为他的牺牲惋惜。世俗的人们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好人一生平安。更何况,面对如此一位感天动地的英雄,有什么理由不让他雕塑般永远屹立在人们的面前?

敬畏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善良的人们总是有着与生俱来的美好和完美。一个能在生死存亡关头忠于职守,果敢指挥,挽救了全体乘员和船员生命的英雄,他一定有能力自救,他也完全可以自救,他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上帝!但是,当这种美好的希望一旦破灭,人们除了痛苦哀怨之外,就自然而然地讨论着属于消防队员在事故抢险之后的经验与教训,并且津津乐道,出谋划策,好像除此之外就没有表达敬爱的方法了。

事实上,我们知道,《船长》只是一部小说,哈尔威只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家创作文学形象是依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生活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后,创造出来的具有情感因素和审美感染力的策略图画和具体情境。人物形象是凭借语言媒介传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哈尔威正是雨果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雨果要通过这个典型人物来表达自己渴望正义,鄙视邪恶,讴歌英雄,崇尚壮烈的思想。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哈尔威船长就是雨果为了表达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一个形象,是他在对生活进行加工后的提炼,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说的更明白一些,如果哈尔威没有死,他的人格魅力还能如此感染人、震撼人吗?可以肯定的是,其影响与结果必定会大打折扣。

言归正传,从语文教学的理论角度来思考,我们面对的是语文教材编制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材内容,语文教师则根据其既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思考与实践“教什么”“用什么去教”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必须由教师来“创设”和“生产”,而“创设”和“生产”的前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本解读”。崔峦理事长说:“解读文本的功夫在课下,要深入钻研文本,站得高、想得开、钻得深。但不要就人过度发挥,提倡多元解读,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经验与能力,要深入浅出。”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也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特别强调教师与文本对话这一课,这正说明了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做到高屋建瓴式的解读,只有居高临下,才能正确引领,否则“以己昏昏”必不能“使其昭昭”。

因为对文本的误解误读、浅解浅读或深解深读,以至于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料。图格列夫的短篇小说《麻雀》本意是要赞美“勇敢”与“爱”,但当学生责怪麻雀“冒险”之后,某教师居然附和并感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安徒生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表达他对家庭、亲情和母爱的渴望,谁知“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在“控诉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篇9

【关键词】:熏陶,感染,渗透,人生理念,人生观。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师更是责任重大。我近几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深切体会到在渗透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或牵强附会,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使蕴涵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意识的给学生以暗示、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思想性很强,重在引导学生心临其境地感受哈尔威船长衷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在教学时,把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上。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把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定位在感受船长的人格美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授课时分三步: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挈合点。然后,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问题“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适时渗透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最后,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很容易的,但对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可能不太理解。再有课文的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学生理解起来也有难度,教师应适时引导。“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贵的品质。忠于职守,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等。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这既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用含蓄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讲授《想当一棵树》这首现代诗时,我有意在开场中设下悬念:有人想当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反复读诗歌,找到诗歌的四个关键语句:“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沉默。”“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姿态。”“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雅量。”“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幽默。”一是加深对诗歌的内容的整体感知,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中所阐述的树的特征的感知,三是找到了这四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说说大树的“沉默”、“姿态”、“雅量”、“幽默”分别暗喻的是什么,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默默奉献、顽强不屈、正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长城在我心中》一课,文笔精彩,词汇优美,是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极好范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感悟长城的巍峨壮观,认识到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叹,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篇10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生相伴,互为依存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仅仅抓工具性一端,思想深度必将大打折扣;但若是仅仅抓人文性一端,则如空中楼阁,无法落实语文双基训练。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整统一,就要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品读、评析、领悟,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解读,感悟人文精神。现以《船长》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抓住一声“吼”,初步感知船长形象

《船长》一文描写了“诺曼底号”轮船遭遇沉船险境后,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指挥船员积极自救,最终使乘客全部顺利脱险而自己却以身殉职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英雄风范以及他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在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人文内涵,让人心灵震颤不已。船长的高大形象不是一开始就呈现在学生眼前的,要在文字的逐步品析中才能展现出来。为此,我从文本入手,抓住一声“吼”,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船长的形象。

师:用简单的文字,说说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诺曼底号”遇险,后来遇到了救援队,大家都获救了,但船长却牺牲了。

师:找出描写船长的句子。

生: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

师:他为什么要吼叫?

生:因为灾难降临,当时太嘈杂了,到处一片混乱。

从“吼”这个关键的情节入手,学生体会到当时的灾难情境:“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把“诺曼底号”撞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到处都是惊慌的哭喊;而船长则临危不乱、坚守职责。他大声吼叫着要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必须要把60人全部救出去。我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想象船长的吼叫,脑子里逐步形成一个在生死关头毫不畏惧、冷静沉着、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为进一步理解船长的英雄精神奠定基础。

二、抓住一句“够了”,体会船长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呢?这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有所体会。为此,我抓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极富张力的文字品读,感受人物的精神所在。

师:文中有一段对话。船长说“够了”,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1:救生艇放下后,人们都疯了一样抢着要离开。

生2:炉子灭了,机器停了,只剩下20分钟。

师:船长说“够了”,这表明什么?

生:他非常冷静,而且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在雨果的笔下,文字极富张力,能够表现船长鲜明性格特征的就只有简短的对话。而正是因为寥寥数语,才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通过一句“够了”,学生体会到船长很有把握;正因为这“够了”,带给船上慌乱的人们信心,使救援工作得以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抓住“开枪打死他”,探究英雄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人物精神同文章的中心思想混为一谈。这样解读破坏了语文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也影响学生的体验。学生体会人物精神,必须要有具体可感的文字、呼之欲出的立体形象,否则只会让学生距离文本愈来愈远。要让学生体会船长的“英雄”精神,就必须找一个能够有所体验的突破口。笔者找到富有争议的“开枪”,让学生探究船长的行为,据此理解船长。

师:文中船长命令大副拿出枪,开枪打死哪些人?为什么

生1:走在女人前面的男人。

生2:只想着自己的自私男人。

师:船长居然命令开枪,你怎么认为?是否很残暴?

生1:我不认为残暴。这是形势所逼。

生2:我认为这是船长用命令构建铁的纪律。

师:文中作者怎么评价船长所做的一切?

生1:他在给灾难下达命令。

生2:面对死亡,他再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建立“英雄”这个概念,故事提供了鲜明而立体的形象:看似暴力的开枪命令,冷静得要让人恐惧的吼叫,沉着得让人无法置信的救援信心。生死关头,船长既是凡人,又是一尊英雄的神像。

通过对“开枪打死他”这一命令的解读,学生理解了当时船长所作出的英明决定。正因为这一句话,所有的人都冷静下来,服从船长的指挥并安全转移。而在后面的情节中,船长的一声“快救克莱芒”,更验证了他命令开枪的人文内涵:在他的生死概念里,女人和孩子是弱小的,要先保护弱小,而后才是自己。正因为如此,他选择了以身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