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9 13:4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再别康桥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多媒体运用要为学生的学习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去想着学生的学,只是想着如何展示自己的多媒体技术,那么,这样的“教课件”就会回到“一言堂”的老路。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该从学生学习的需要来设计,不能从为了自己上课不慌乱、消除公开课的紧张的角度来安排。多媒体课件只是起一个辅助与展示作用,它不能完全代替我们的课堂教学。
案例一:
第一时段
PPT1:华丽的美图,英国剑桥大学外景。
PPT2:作者介绍,徐志摩诗人,有《花雨》、《志摩的诗》等。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PPT3:冰心的诗歌。
PPT4:梁启超的评价:中国新诗的基础。
PPT5:读准字音:荡漾( ) 青荇( ) 揉碎( ) 斑斓( ) 漫溯( ) 笙箫( )
初步分析及建议:这个观察的时段里一共出现了五张PPT,第一张对诗歌的背景介绍很有必要,毕竟学生对英国剑桥还是很陌生的,这一张以图为主的PPT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诗题,作为导入很好。第五张PPT是字词的识记,也是很有必要的。另外的就值得讨论了:①“作者介绍”这张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上网搜索整理,培养学生整理信息材料的能力。②第三张和第四张的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短时间很难读懂,不如举例学生熟悉的诗歌来导读,如李白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③引用课外资料应该注意目的性,要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多媒体运用要为教学的有效设计
多媒体课件在制作初期就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辅助地位,可以着重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举一反三。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多媒体课件中,然后按照课件预设的程序走,课件完了一节课也结束了。没有启发学生,也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被繁乱的课件扼杀了,更谈不上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多媒体课件变成了问题加试卷的课件,这种课堂也变成了另一种“满堂灌”的传授式教学。
案例二:
第二时段
PPT6:整体感知。
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PPT7: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_____;“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抒发了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_____等复杂感情。
读《再别康桥》的感受像( )。
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D.聆听阿炳的《二泉映月》
一句话概括《再别康桥》抒发诗人____________的感情。
PPT8:赏析揣摩。
研读诗歌,揣摩特色。
人们都说《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例如,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再如,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为每一个画面起一个动人的名字?
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①说说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②《再别康桥中》我认为用得最好的词是_____,理由是_____;写得最好的句子是_____,理由是_____。
比读诗歌,背诵默写。
《再别康桥》中写诗人荡舟河上寻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步分析及建议:本时段出现了3张PPT,虽然数字少内容却不少,15分钟内解决的几乎是全课最主要的内容,师生都有些忙碌,课堂环节就出现了过渡的问题,然而这不是多媒体课件所能解决的,需要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往往为了消除忘词和紧张的情绪,怕空堂冷场的现象发生,就在课件里大容量地安排教学内容,都是预设的,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情况,这样的多媒体运用自然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了。
多媒体运用要为教学的动态生成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教师把握利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一堂课要完成它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多媒体设计时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
案例三:
第三时段
PPT9:探究质疑。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彩虹似的梦”究竟指的是什么?
PPT10:读写结合。
①再读全诗,作者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一个小诗人:选择与亲人团聚或分别时的场景,学写一首小诗。
初步分析及建议:这一观察时段,有2张PPT的展示,探究和读写,给予学生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开始练笔了,要求是6分钟之内,完成8句以上的小诗的练习。教师在教室里不停地巡视,观察学生的练笔情况。5分钟之后,教师提醒学生抓紧时间。6分钟之后,大约有一半多学生完成。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互相浏览,并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优秀习作。2分钟之后,教师实物投影学生的习作,并要求:能否用学到的方法充实习作内容。有一学生提出:可以运用修辞。又一学生提出:不妥当。但不知怎么修改。教师让学生坐下,没做进一步的评点与指导。
这节课选择的观察主题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很有指导价值。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6分钟之内完成诗歌写作,对刚刚接触诗歌的初一学生来说,时间紧迫,学生并不能充分思考和练笔。②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导致所谓的小组交流并没有充分展开。
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还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填空式的问答,答案预设好,再做成课件,即便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也无法随机应变地更改,不利于学生的思考。②课件不能代替板书,课件一旦形成就是死的了,而板书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变化,更趋完善。③课件不能代替阅读,多媒体课件应该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看课件、读课件永远不能替代学生的读教材。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以人为本;学习情趣;主体意识
语文课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它不仅仅是谋取职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打造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自身品味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庸俗化、功利化地低估了语文课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彻底摒弃“以教为中心,进行知识讲述”的旧模式,真正做到:在教学立足点上,应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在教学目标上,应由侧重“传授知识”向侧重“能力训练”转变;在教学模式上,应由“讲解――接受”型向“研讨――发展”型转变;在教学空间上,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深切地感到:教师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收效也显而易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具体做法有: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情趣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性格等。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是支撑学习知识的强大力量,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1]。
本人主张语文课实践“情境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2]
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尤为突出,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融身于课堂,成为学生的朋友,声情并茂地讲解,语重心长地引导,引人入胜地设疑,慷慨激昂地演讲,形成教师个人的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并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课堂中愉快地学习,逐渐树立起“主角”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营造良好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语文教师花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课堂内外有关学生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多方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选择常规教学手段或现代声像工具等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笔者在教读《再别康桥》一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上网找到徐志摩和剑桥大学的照片,到音响店找到电视连续剧《人间六月天》,用系统软件截录部分情景,还找到歌曲《再别康桥》作为朗诵的相配音乐,精心制作了课件《再别康桥》,此课件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因为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诗歌理解力不够,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诗歌意境之中。精心制作课件,可以结合音、画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原来学生对诗歌有的深奥、难以理解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诗歌鉴赏的程式,积累诗歌鉴赏的常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开展积极的“双向互动”,诱导学生的主动投入
有人认为;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到黑板上写一写,就叫做教学创新,但课改的目的不仅仅止于此,而是要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主动、积极地回应,并养成这种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使语文课堂上能时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我校的刘彩梅老师在上古诗《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以背诵古诗导入,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一种作品能致力于学生个体情感的本真呈现,推崇个性化的写作应该成为新时期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用写作引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让作文的真实,成为个性生命的真实。这件事情,任重道远,但我们将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谢辉《将德育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J].湖南:《科教新报》2009年5月20日19版
[2]王金萍《高中作文教学窥见》[J].《教育研究论坛》2011,(16)
[3]赵桂珠《在作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J].《写作》2011年18期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师大附中八里街校区 541213)
留传百世”,接着在大屏幕上打出张晓风的文章《不朽的失眠》,请学生感受、鉴赏、感受、体悟,渐渐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然后才开始上《天净沙.秋思》正文内容,刘老师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判断、决定:
①“夕阳西下”是怎样的一种色彩?②“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在大屏幕上打出两种观点,其一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反衬出身在异乡的旅人对家乡的思念;其二是“小桥流水人家”是冷冰的,表现的是游子们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③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断肠”两字,有什么不同?
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学生兴趣高涨,回答问题十分积极。比如第三个问题,有同学说:“‘断肠’两字去掉好,去掉之后与上句“夕阳西下”形成工整的对仗结构”;有同学说:“怎能去掉‘断肠’两字?自古到今的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断肠”两字,如成语“肝肠寸断”、“断肠草”等,可见“断肠”两字在形容“伤心欲绝”的程度时非常贴切,去掉“断肠”两字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情感”……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学生在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的诱发下,形成了争鸣的局面,群体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自然而然地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主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
四、重视知识拓展
新课标实施之后,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重视语文实践性环节,要求做好课内外沟通,真正实践“大语文”的理念,语文课教学更强调生活化、现实化、实践化,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其一、活动式拓展。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如在教读话剧《雷雨》节选前,让学生先观看电影《雷雨》,然后根据课文,利用课余时间排演话剧,在课堂拓展阶段表演。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其二、辩论式拓展。如在教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文时,设计辩论话题“诸葛亮起用马谡究竟是对是错?”将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其三、情节补充式拓展。
总之,语文课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把课堂回归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其真正的主角,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长才干,收获美的熏陶,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简红光《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龙岩师专学报》1996年4月
[2]王义高《向凯洛夫教学论体系的挑战》;《读书》1983年7月
篇3
学生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活动中很难有积极的表现,他们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机械式的记录笔记,他们是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工作中来的。可见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为了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去死记硬背,根本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当然学生的态度是需要进一步的端正的,而同时教师更应该进一步的研究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中的具体要求,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真正的树立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1师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奠定情感基础
在学生们的高中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了,所以他们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都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的。而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时,如果其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存在偏见,以成绩的高低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做一些打击学生自信心的事情,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应重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环境,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这门学科,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2更加高效的应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激素的出现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也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在使用这一技术时,应遵循适量、适时和适度的原则,不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下面我们以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如何能够更加合理、高效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徐志摩在再游康桥时写下的,他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到了康桥的美丽景色中,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使学生们驰骋在他想象的美丽世界之中,而教师就必须采用形象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语言将这些内容讲解出来。而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其重点内容就是对其的朗读,那么就应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网络上教师可以下载一些朗读这篇诗歌的范本,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配乐、暂停和快慢等多种功能,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加充分的掌握朗读这篇诗歌的技巧,从而提升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应实行分层教学的方法,以保证教学的兼容程度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个人素质水平是有着一定差异的,那么他们在学习语文这一学科时所具备的能力就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都是会应用“一个标准”的教学模式的。那么教师通常都是更加重视成绩好的学生的,而忽略了成绩差的学生,这不但对这些学生是不公平的,同时其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发展也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能够理性的看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应在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兼顾学生的整体情况,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从而提升每一名学生的语文水平。另外,教师还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课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们创造更加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举例来说,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趣味性较强的竞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参加,如课文朗诵大赛和语文知识竞赛等,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4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我国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从思想上就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是枯燥乏味的,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们也就逐步的形成了语文学习就是考试技巧练习的这样一种观点,而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上课之间就应进行充分的准备,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们创设活跃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切实的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意义 不足
一、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营造了理想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四个“一”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借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大量的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了语文课堂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营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
比如,我对《再别康桥》一诗的处理是,在学生熟读全诗后指导他们进入诗歌网“诗歌鉴赏”栏目找到《再别康桥》一文观看图片,品赏动画,入境绘形,将那十分凝练、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语言形象化。“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畔边的树在夕阳的照射下镀上了一层明丽的金色,那金色般随风轻轻摇曳的柳条,倒映在康河的绿水之中像一位美丽娇艳、妩媚动人的新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天上的彩虹甜美而文静地卧于潭水里,轻柔而飘然地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我彩虹般的梦——梦想悠悠,美好永远。通过音像与诗句的融合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畅想,使同学们情感怡悦,与诗人轻悄同步,与作者一道把美景共享;或将自己化为诗人,漫游于康河畔边,漫步在康桥之上,悠然自得,轻声歌唱!
再比如教授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几组春意盎然的画面,伴之以轻松悠美的轻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逐层展示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欣赏课文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等等。在充满诗情画意图文并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实感,对春天的感受更深刻,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必定会大大提高。
2.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将促进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法的变革等。教师要会熟练地操作多媒体,能够快速地从网络上查询教学资源,能够制作精美的课件。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素养不过关的教师如何能够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由于网络的存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主动学习,这样,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自主性、自我学习能力。
3.搭建写作教学平台。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我们通常运用的方法是出示题目,写前指导、学生作文,至于学生积累了些什么材料,积累了多少,积累的材料对训练的题目有多大帮助,我们无从得知,只有在作文批阅的时候才能“查漏补缺”。而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利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在写作评价方面,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所以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借助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不仅学会了对作文内容本身的修改,更主要的是感悟了修改作文的态度和过程。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和合作,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和评价能力的提高。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也有一定的不足
1.不能取代传统语文教学形式中的精华部分。传统语文教学注重以真情感染学生,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这其中包含深刻的思想感情,是网络难以演绎的。一个好的课件也许可以有助于对课文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眼前老师一段深情并茂的优美的朗诵来得真切?
2.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现在的课堂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太片面,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看似丰富多彩,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不去思考,只看热闹。一节课下来很热闹,但老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情感互动 提高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声情并茂、游刃有余地上出语文味,就要看语文老师能否展现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组织教学个人能力,课堂展示的智慧、魅力,从而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果语文老师能够打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一个感悟性课堂,一个想象的课堂,就一定能给学生带来美妙的享受、美好的情感、美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就能更好、更高效地实现课堂三维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载体,老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情感火花,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领略语文特有的艺术魅力,真正把语文课堂作为自己的乐园。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要摈弃填鸭式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新理念、新模式,淡化权威意识,对学生坦诚相待,倾听心声,真情对话,构建人性化的课堂,从激趣入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根据智商、情商的不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敢于质疑,大胆讨论、争论,引领学生在错误中明理,在欣赏中倾听,在快乐中接受知识,这样也许老师会得到意外的惊喜,从而激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避免老师在台上吹得天花乱坠,不顾学情的自娱自乐,而学生死气沉沉,其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高效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这是高效的关键,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点。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个学科充满兴趣,对这节课充满兴趣,转化为学生自发学习。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不扼杀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可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佚事、典故、谜语等,以幻灯片、图片、课件及相关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亲自动手将相关素材制作成课件),这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情境,从而积极主动思考,感受领悟。
二、开展多彩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取长补短
高效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互动,生生研讨,富有成效的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独学无友,进步自然慢,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合作探究首先要根据班情、学情分成合理、科学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组成方案:位置要相邻,便于就近共同探讨;根据智商、情商差异;对基础知识不同,本着教学相长、互帮互助的原则。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终实现语文成绩齐头并进。其次便于均衡各组成为平等的竞争伙伴。同时各组之间交流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还能建立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培养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再次,合作问题既要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体现合作方式要新颖、新鲜,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展开基础知识竞赛、抢背抢答,展开小组之间的辩论会等,使课堂活而不乱,使优等生在合作中思维得到拓展,学困生在合作中迅速追赶,使中等生更快向优等生靠拢,从而共同提高语文成绩,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在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要精心、巧妙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披情人文,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深刻领悟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达到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从而引感共鸣。可以运用浑厚富有情感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下载了用悠扬的音乐配备对诗歌《再别康桥》的朗诵,通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让学生自然而然融情于意境柔美的诗歌意境之中,使学生陶醉于厚重的情感和曼妙的美感之中,从中体会出诗歌里裹挟着作者对母校厚重的情感,从情感的朗诵中细致入微想象到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以及对眼前现状的无可奈何,使学生与音乐、诗、作者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怦然心动,最终产生情感所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做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做主动的探究者,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总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创设愉悦的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多读、多听、多写、多说、多问、多思。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会思考探究,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寻找作者、老师、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产生心灵共鸣,教育家夏D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只要老师能精心备课,认真组织教材,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就能打造高效、优质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篇6
一、细读文本,巧妙创设,引领课堂诗意氛围形成
要让诗歌文本的美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学生走进课堂的时候,让他们马上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歌的美的意韵。这就要求教师细读文本,精心设计,让学生走进课堂就能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设计《乡愁》的教学环节时,我反复细读文本,把握乡愁诗“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在课件中插入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乡愁》的诗朗诵视频,配以如泣如诉的名曲《二泉映月》伴奏。接着进行了教学尝试,让学生一踏进课堂就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乡愁气氛,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淡淡的哀愁之中,情境创设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学习席慕容的《乡愁》时,他们很快在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诗中的感人意象,更为自主地去探究隐藏在意象背后的感情,感受联想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行围绕我已总结的学习乡愁诗的方法,自我设计问题并自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立刻展现。学生这种思想感情的顿悟,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显然更符合当代语文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人文性的要求。
同时,想象类文本学习的情境营造离不开教者在细节上的打造,老师的授课语言也要极富诗歌韵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诗歌情境的富有诗歌美感的导入语激趣。
如在《乡愁》中,我设计导入语如下:“同学们,乡愁是一种美丽而忧伤的情怀。黄昏时分孤单的身影,静静黑夜里的‘床前明月光’,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勾起对故乡的依恋。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忧伤又何曾不一次次激荡你我的心灵?”教师诗一样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气氛,进一步引领着课堂诗意氛围的形成。
因此,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教师进行巧妙的甚至是精彩的情境创设,是想象类文本教学的关键,而这一切皆源于教者对文本的再三咀嚼,精心设计。
二、细读文本,反复诵读, 激发师生内心情感火花
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诗歌艺术,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赏读想象类文本时,离不开对文中物象的捕捉,通过语言的媒介和自身的想象,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反复诵读,才能体味文本的精妙。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饱含情感的诵读是学生进入文本意境的桥梁,是理解作品情感的主要途径,是激活学生语文兴趣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的必要而有效的条件。所以想象类文本的教学离不开教者自己对文本的反复朗读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教师要根据诗歌作品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方法,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恰当地调整节奏、音调等。只有这样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才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学生整体感悟《再别康桥》诗环节,我让班上一个中等生朗诵全诗,针对他的朗诵效果让学生讨论究竟怎样朗诵才能出彩,学生们指出,首先要根据诗歌情感把握节奏,这首诗情感基调有些淡淡的哀伤,朗诵节奏不能快,一快就破坏了感情表达;学生还指出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要用舒缓的语气来表达凝重的感情;有学生还指出要通过对重点词的重读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在整理这些诵读技巧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朗诵才艺,让他们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出文本丰富的情感。
朗读方式的灵活使用,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朗读比赛等,更能激发师生和文本、作者间的情感碰撞的火花,师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让彼此得到更深的情感体验。
三、细读文本,循象入境,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
诗人郑敏对意象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这话也指出了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成分,一首诗也就是有许多意象组合而成的意象系统。可以说,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大白话,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所以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诗歌的钥匙。诗人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意象来表现。抓住重点意象,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所以,在想象类文本的教学中,我们不妨把透过意象把握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以联想和想象为拐杖,以形象取代抽象,把握意象背后的浓浓的情感。在《七颗钻石》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闭上眼睛试想,如果没有爱心的行动,世界会变得怎样”,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学生化文字为画面,用心灵去感受情感,理解情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到位了。
想象类文本的细读还要侧重于炼字与修辞的品析。炼字对培养语感、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推敲”“月下门”等都是很好的炼字示范。
炼字的重点放在精彩的动词和形容词上,炼字的方法通常是进行替换比较、赏析品评,要指导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丰富性、新颖性等角度用心揣摩赏析。修辞手法重点放在对偶、夸张、比喻、铺陈、反复等常用修辞手法上,着重指导学生赏析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先以一例让学生掌握其基本修辞作用,然后举一反三,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细读文本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出字词的语文味。像《再别康桥》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金柳”“新娘”“揉碎”“沉淀”等词,《乡愁》中玩味“浅浅”“这头”“那头”等词,让学生品出语文味,悟出丰富情。
篇7
关键词:拯救;创新;灵动;激情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4-01
语文作为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整个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完善,课程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中职语文教学面临许多问题,诸如生源素质低;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现象严重;某些教师受普教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在教学中无创新、不变革等;这些因素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使中职语文课堂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任何波澜,学生对语文课根本毫无兴趣可言。针对这种现状,拿什么方案来拯救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呢?本人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兴趣爱好,增加欢乐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源普高落榜的中下层学生,素质一般,语文水平与能力普遍较差。他们在学习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首先学习态度不明确。学生由于升入职中,受社会上及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迷恋玩乐,贪图享受,认为学习无用,所以上进心不强,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学习方法不对路。许多中职学生入学时,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很低,作业基本“参考”完成。结果,学习成绩不对劲,普遍较差。针对学生现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运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进行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欢乐性,使沉寂无波的语文课堂一石激起千层浪,拯救了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例如,当面对语文课堂上昏昏沉沉,疲惫欲睡的学生时,我也佯装打瞌睡,并喃喃自语:“暖风吹得师生醉,直把教室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语调阴阳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学生们一下被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睡意。
2.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活跃性
教育家布鲁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
所以,为把僵化的模式变得灵活,把沉寂的气氛变得活跃,我鼓励学生创新,有创新精神是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教学活动中,要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主体参与讲课(教师犹如导演或教练在旁指导),有助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更有益于学生的认知和创新。有《雷雨》、《项链》等作品的改编表演,也有《祥林嫂之死》、《林黛玉与贾宝玉》等创作小品演出,甚至还有《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还是情人",《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诚信"的大讨论等等。这些体验、实践给学生的感受是全新的,每一种说法都是美的,思维方式都是富有创造性的,因为它们是学生创造出来的。教学引入这种栏目形式就在于能让学生充分地表现他们的"灵性创意",让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乐趣和智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他们发挥 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
3.改善观摩示范,突出灵动性
改进观摩示范课,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坚持并注入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让学生充分地感悟语文作品,进入激情学习的状态,提高教学的主动性、灵动性、互动性。那么激情从何而来呢?又怎么把激情洋溢呢?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收集作品中的话题,这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其实,中职学生的想象思维还是挺丰富的,只要抑制他们的长期养成的惰性,那么他们便可以从课本中来挖掘出许许多多的材料话题,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集体讨论并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看法说出来。学生可以各抒已见,教师要鼓励每一种有见解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归纳并分析学生们的各种观点,让他们全面了解作品。比如:在学习和观看完《林黛玉进贾府》后说说“戏里戏外的林黛玉”,有人或说主人公笨、懦弱、娇气、美丽、悲怆等;有人或说演员的演技、化妆、对白的优劣等。学生们见仁见智,从而加深了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刻理解。也可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相关的专业技能,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拯救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又结合了学生所学专业,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篇8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多媒体的滥用
媒体与网络走进了语文课堂,这是高科技带给当前教学的最大亮点,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在扩大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等方面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些教师“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尤其是上公开课,如果没有运用多媒体的话,这样的课堂就不够“新”,就对不起听课的老师。于是一堂课大部分时间用来展示课件,鼠标不停地“运动”,用声像的欣赏代替了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图像代替了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教师不写一个字,学生不读文本,不揣摩语言;教师该讲的没讲,教材该挖掘的没挖掘,学生该掌握的没有掌握。这样的课堂更像表演,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厚重,缺少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是好的,但过多地强调或者放大现代技术的作用,过多地依赖现代技术,那就远离甚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二、迷信多媒体课件,缺乏目的性
任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忽略了教学目的,或把它摆在次要地位,而单纯发展教学手段,那么手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沁园春·雪》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1936年像、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等画面一一呈现,并配上适当的音乐,这确实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但作为诗歌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扼制。表面看,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异常,但学生真正有多少收获,给人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为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而忽视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使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相背离,本末倒置,语文课成了现代媒体技术的演示课,学生则充当了普通观众,教学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三、应用不当,缺乏合理性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学的灵魂,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都不可能取而代之。现在网上的多媒体课件很多,年轻教师直接下载使用非常方便,但这恰恰滋生了一种懒惰的教风,更何况这种课件不一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课件信息表达方式不当,或过于花哨,或与讲授脱节,形同虚设,或出现差错。结果是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走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误区,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呢?笔者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准确定位,优化组合
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组织学习材料,巧妙地设计制作课件,通过计算机大屏幕系统,为学生提供声像并茂、直观形象、超越时空限制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涨,情感体验深刻,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思考,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多媒体处于辅助地位,是教学双方的剂,更是教学目标的催化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需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继承传统教学的有效成分,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从而得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妙用媒体,点亮课堂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富有艺术感染力。教师通过巧妙展示,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宽松、和谐和愉悦的氛围。例如,教学《再别康桥》时,可以播放康河旖旎的风景画,再把诗的内容配以音乐的形式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感情,学生都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3.巧用课件,突破重、难点
篇9
在上《虞美人》一课时,我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借助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归古代,体悟心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先将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的片段,用视频编辑软件截取下来,加入到课件当中。视频的背景音乐正是《虞美人》,场景就是小周后和李煜分别的场景。通过放大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痛苦离别时李煜的动作、表情和眼神,并且再要求学生在博客上写一段文字来描写当时的场景和主人公的心情,互相交流。那一段视频正有对主人公眼神的大段特写,学生透过眼神来走进人物的内心,对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到自然真切的情景中,不但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网络世界的无穷魅力,更是打破了虚拟视听环境和真实多媒体世界之间的壁垒,这样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期盼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并获得感悟和思考。
二、“添香”———网络与教学模式整合,营造学习“快乐点”
教师要通过网络新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自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实施相应的同化和顺应,于快乐学习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为了不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评价,尽力追求学习之快乐感受。我借助网络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突破各个学习障碍,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利用网络优势,把本课的课堂授课内容,设计成五个学习板块:学海导航、课文朗读、指点迷津、语言赏析、大展身手,用flash程序做成课件、发至学生的邮箱。上课时,就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学习情境中,边观看各种鲜艳的图片、引人入胜的动画、隽秀的文字,边欣赏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对各个板块进行了选择。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主要体验在“指点迷津”、“语言赏析”、“大展身手”等板块;基础较差的同学则把“学海导航”、“课文朗读”、“指点迷津”等板块作为重点。这样,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语文课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尊重与快乐”。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为主动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笔者一直锲而不舍所追求的“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三、“品香”———网络与课堂评价整合,体现学生“创新点”
电子邮箱,特别是近年来已风靡互联网世界的“博客、网志”,作为一个具有跨时空优点的交流平台,恰恰弥补了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做一一点评这一缺憾。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谁,都可以阅读到老师、同学的评价,也可以随时给予回复。这样就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改变了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更能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了解长处、知晓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体现不断的创新。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已成为深化初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多媒体课件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苏轼当时写此诗歌的情境引入教学,并在短片展示的同时,播放名家对诗歌的诵读。那么,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内容的情感激荡,在形象性思维的调动中,激发阅读兴趣。从教学实践来看,基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将阅读意境与学生融为一体,进而提高阅读质量。当前,多媒体技术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工具,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有了本质性转变。
2.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好的学习环境,好的阅读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阅读课堂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才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前,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围绕升学、分数转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教学形态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而且极易造成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如偏科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均衡发展。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整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选择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符合阅读素养培养的阅读内容。这样,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并有助于教师立足课本阅读教学,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学。例如,在《再别康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基于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在阅读教学之前,进行阅读引导,就诗歌中的优美诗句,进行“热身”,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优美、细致的情感流露,足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前的引导、热身,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
3.创造良好的阅读体验环境
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强调良好阅读体验环境的营造,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在《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中,细腻描写荷塘景色的段落、含蓄情感表达的句子等都是体现文章“情”、“采”的重要部分。教师抓住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品读。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热情逐渐被点燃,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同时,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阅读热情的基础,特别是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引导,以迎合中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需求。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消除学生阅读中的疑虑,保持一个好读、好学的心态进入阅读环境。
4.鼓励自我展示与交流
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有助于其发挥主动性。一些教师为了考试需要,硬性规定学生的阅读内容,学生只能依据教师规定,不情愿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阅读教学中来。学生如果依循这种阅读方法,是很难提升阅读能力并养成阅读情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多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内容,而教师在其中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内容,正确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兴趣的引导下,打开阅读的心扉,整个大脑参与到阅读行为之中。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阅读教学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种尊重学生兴趣、个性发展的教学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教师也应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技巧、方法,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状态,这比教师硬性的传授更有效果。
5.优化阅读教学模式
单一的课堂教学形态,极易僵化课堂教学环境,致使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疲惫。所以,优化阅读教学模式,应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课堂教学形态。例如,在《雷雨》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角色定位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领会角色的灵魂。所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