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西湖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7 02:5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西湖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赞美西湖的古诗

篇1

【片段一】创境导入,感知画面美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风景名胜数不胜数。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天下的杭州西湖。

(课件播放杭州“西湖十景”的美景,并配上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生:西湖的水是那么碧绿,岸边的桃花是那么鲜艳,碧绿的柳条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让我感到心旷神怡。

……

师:是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宋著名的诗人苏轼泛舟西湖吧。(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饮”的读音)

【赏析】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需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新课伊始,教师创设了与古诗相应的情境。优美的音乐、动态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西湖的情境中,开启了美的大门。学生情不自禁地激起了急于走进诗文的欲望,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片段二】品读想象,体味意境美

师:诗人是怎么用区区28个字写出西湖之美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想想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生找出相关诗句,师出示前两句诗,生齐读)

师:在诗人眼中,晴天西湖的什么最美?

生:水光潋滟的时候很美。

(师课件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生发出惊叹声)

师:请你描述这美丽的画面吧!

生:太阳照在碧绿的湖面上,湖水闪烁着点点金光,就像一颗颗小星星眨巴着眼睛。

师:你真会想象!在明媚的阳光下,除了一池碧水,想想还会有什么样的美景跃入眼帘呢?

(生相继说出美丽的荷花、跳动的鲤鱼、弯弯的小桥……)

师:这样的美景呈现在面前,诗人不禁赞叹——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正当诗人沉浸在晴天的西湖美景中时,天下起了雨,雨中的西湖在诗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男生读第二句诗)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山色空■的景象吗?

生:每天清晨,学校对面的小山上就云雾缭绕,山就像害羞的女孩躲进了雾里。

师:你喜欢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为什么?

(生在说的过程中叙述诗意,师多次引导回环读诗句)

师:是啊,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这样美!不禁让大家想起了一个人,她是谁?

生:西子。

师:西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师出示课件,简介西施,并讲述《沉鱼》的故事)

师:西施美吗?什么时候美?

生:化淡妆和浓妆的时候都很美。

师:所以诗人说——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就是说——

生:淡妆浓妆都好看。

师:西施是这样的美,诗人在这里仅仅赞美西子吗?为什么?

生: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赞美西湖,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美。

师:是啊,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的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这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得到了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师(引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杭州有美丽的西湖,长阳有秀丽的清江,你能把清江美景介绍给大家吗?

生:清晨,清江犹如一位美少女,穿着薄薄的轻纱,在江面上随风舞蹈。

生:中午,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好像一面金色的大镜子。

师:因此可以说,欲把清江比西子——

生(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湖如西子,美景如美人。诗人饮着美酒,看着美景,深深陶醉了,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传诵千年的佳作——

(生齐读全诗)

篇2

新课改的十年间,江苏小学语文界以饱满的改革热情,在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开拓, 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 涌现了众多新生代名师,逐渐形成了“厚重如山,灵动似水”的教学风格。

1 山的厚实,彰显丰富文化底蕴

厚实的课堂,要有足够的容量,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内涵。厚实的课堂善于把教材作为根本,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丰富充实的知识体系。厚实的课堂并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是期待学生在更高的起点上产生更多的疑问,注重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厚实的课堂能广征博引,挥洒自如。厚实的课堂源自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厚实的专业知识、厚实的道德修养、宽广的胸怀。

1.1 注重积累,丰富知识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剑离开了积累知识就得不到深化、充实。在苏派教学中,对于字词的积累、常识的积累、诗歌文章的积累、阅读感悟的积累要求很高。在很多公开课中,“课堂练习”环节,经常汇集一些重点词语,最大程度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甚至学会运用。一线的老师们也乐于利用课前预备的时间积累一定的诗歌,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背诵默写,更重要的是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教学《山行》时,提供一些关于秋天的古诗让学生进行积累,又如,在教学《西湖》时,让学生积累关于赞美西湖的古诗。

1.2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批判能力

在苏派教学的主张中,要让学生学会怀疑和批判,首先教师要要具备这种能力,允许学生质疑权威,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但要引导学生质疑,而且要教会他们大胆假设,拓宽求证的思路,在分析文本中展现自己独到的推理。孙双金说过“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最大的道德”,例如,在教授《赠汪伦》这一课,让学生思考李白为什么要在汪伦走了以后送他,让学生抓住矛盾点进行思考,体会人物之间深厚的友谊,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绪。

1.3 走向实践,深刻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语文实践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写作训练穿插在教学设计中,在体悟文章的基础上,科学地解读作者是怎样来写作的,再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层层递进,将理解化为运用。在孙双金老师教学《春联》时,他不仅仅注重文本,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文本中的春联外,孙老师还提供了许多对子让学生尝试对,例如“大江东去”对什么,“春回大地”对什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2 水的灵动,透出智慧与尊重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应该触及人的灵魂,好的教学是灵动的。何谓灵动?这里,“灵”主要指“灵魂”,“动”主要指触动学生的心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时,重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将词语放进具体的情境当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灵动的意境,多方位地激活了词语潜在的意象,使教学显得灵动扑闪,透出了课堂的诗意和老师的智慧。

2.1 注重学生的完整情感体验

“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认识表示欣赏,但不能就此结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是会随着深入了解文本之后改变,并且对文本初步、整体的认识常常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只有通过老师艺术地指导才能真正实现对文本价值的提取。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苏派教学主张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认识起点,只关注学生对文本局部语言的个性化解读,忽视了对文本整体价值的探索。例如,教学《如梦令》一课时,让学生从“论画”、“悟情”到“品人”,分层次进行体会,对文本进行整体全面的感知。

2.2 强调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

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又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学机械、刻板、理性泛滥。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强调将语文置身于画面、想象、情境中,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感性教育亦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它视语文为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是释放生命、激发生命潜能的过程。

2.3 语文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

“创造性”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规律与本质要求,也是苏派教学与时俱进特点的体现,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创新要求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倡导创造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写作。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写,不拘泥于形式、教条。教师如若指导得太具体,反而框住了学生的思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者,发挥自己的匠心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2.4 让课堂流动儿童的“孩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