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26 13:1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劳动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劳动的诗

篇1

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5、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劳动的名言:

1、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2、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3、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4、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5、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

篇2

一、双方在签订本合同前,应认真阅读本合同。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二、本合同必须由用人单位(甲方)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委托人)和职工(乙方)签字或盖章,并加盖用人单位公章(或者劳动合同专用章)

三、本合同中的空栏,由双方协商确定后填写,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不需填写的空栏,划上“/”。

四、工时制度分为标准工时、不定时、综合计算工时三种。实行不定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应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

五、本合同的未尽事宜,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作为本合同的附件,与本合同一并履行。

六、本合同必须认真填写,字迹清楚、文字简练、准确,并不得擅自涂改。

七、本合同(含附件)签订后,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备查。

甲 方(用人单位)____ 乙 方(劳动者)____

名 称:____ 姓 名:____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____ 身份证号码:____

户籍地址:____

通讯地址:____ 通讯地址:____

经济类型:____

联系电话:____ 联系电话: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

(一)合同期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__种方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1.固定期限:从____年__月__日起至____年__月__日止。

2.无固定期限:从____年 __月__日起至法定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从____起至____工作任务完成时止。该工作任务完成的标志为_____.

(二)试用期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__种方式确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合同期内)

1.无试用期。

2.试用期从____年__月__日起至____年__月__日止。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一)乙方的工作部门为____,

岗位(管理技术岗位或生产操作岗位)为____,

职务(或工种)为____.

(二)乙方的工作任务或职责是 ____.

(三)乙方的工作地点为 ____.

(四)甲方在合同期内因生产经营需要或其他原因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或派乙方到本合同约定以外的地点、单位工作的,应协商一致并按变更本合同办理,双方签章确认的协议书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__种方式确定乙方的工作时间:

1.标准工时工作制,即每日工作__小时,每周工作__天,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2.不定时工作制,即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即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以__为周期,总工时__ 小时的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二)甲方因生产(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除《劳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外,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最长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三)甲方按规定给予乙方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婚假、丧假、探亲假、产假、看护假等带薪假期,并应按本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四、劳动报酬

(一)乙方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按下列第__种形式执行,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1.计时工资:

(1)乙方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按____执行,初始工资额为__元/月或 __元/时;

(2)乙方试用期工资为__元/月(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甲方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本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甲方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计件工资:

(1)计件单价____;

(2)劳动定额____(确定的劳动定额原则上应当使本单位同岗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时间内能够完成);

3.其他形式(如实行年薪制或者按考核周期支付工资)____.

4.甲方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物价水平和政府颁布的工资增长指导线等情况,依法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经甲乙双方协商或者以集体协商的形式,依法确定工资正常增长的具体办法和幅度。

(二)乙方的绩效薪酬或奖金的计发办法为:____.

(三)乙方的津贴、补贴的发放标准和办法为:____.

(四)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五)甲方每月__日发放 (当月/上月)工资。如遇法定休假日或休息日,则提前到最近的工作日支付。

(六)甲方依法安排乙方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加班的,应按《劳动法》、《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的规定支付加班工资,但乙方休息日加班被安排补休的除外。

五、社会

保险和福利待遇

(一)合同期内,甲方应按国家、省和本地区的有关规定,依法为乙方办理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手续,按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缴纳应由甲方承担的社会保险费,并按规定从乙方的工资中代为扣缴应由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甲方应将为乙方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和扣缴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如实告知乙方。

(二)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甲方应按国家和地方的规定给予医疗期和医疗待遇,按医疗保险及其他相关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并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支付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数额为__元/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六、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一)甲方按国家和省有关劳动保护规定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卫生标准的劳动作业场所,切实保护乙方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如乙方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甲方应如实告知乙方,并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保护乙方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二)甲方根据乙方从事的工作岗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发给乙方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并按劳动保护规定每__(年/季/月)免费安排乙方进行体检。

(三)甲方按照国家、省和当地的有关规定,做好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工作。

(四)乙方有权拒绝甲方的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对甲方及其管理人员漠视乙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对甲方提出批评并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五)乙方患职业病、因工负伤或者因工死亡的,甲方应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办理。

七、合同的变更

(一)任何一方要求变更本合同的有关内容,都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二)甲方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本合同的履行。

(三)甲方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本合同继续有效,由承继甲方权利和义务的单位继续履行。

(四)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并办理书面变更手续。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八、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一)解除

1.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其中由甲方提出解除本合同的,应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1)乙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乙方严重违反甲方规章制度的;

(3)乙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的;

(4)乙方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甲方提出,拒不改正的;

(5)乙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甲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本合同或者变更协议无效的;

(6)乙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本合同约定的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甲方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8)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9)本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未能就变更本合同达成协议的;

甲方按照第(7)(8)(9)项规定解除本合同的,需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乙方(或者额外支付乙方一个月工资),并按规定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其中按第(7)项解除本合同并符合有关规定的还需支付乙方医疗补助费。

3.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在履行规定程序后,可以裁减人员,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1)甲方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2)甲方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3)甲方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的;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

4.乙方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在试用期内的,提前三日通知甲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解除本合同,甲方应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1)甲方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甲方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甲方未依法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甲方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乙方权益的;

(5)甲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乙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本合同,致使本合同或者变更协议无效的;

(6)甲方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乙方权利,致使本合同无效的;

(7)甲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致使本合同无效的;

(8)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乙方劳动,或者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乙方人身安全的;

(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甲方有上述第(8)项情形的,乙方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不得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本合同:

(1)乙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乙方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乙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乙方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终止

1.本合同期满或法定终止条件出现,本合同即行终止。

2.本合同因下列情形之一终止的,甲方应当按规定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

(1)除甲方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乙方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满的;

(2)甲方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3)甲方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甲方决定提前解散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乙方有第八条第(一)项第5点情形之一,合同期满的,甲方应当续延乙方合同期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乙方在甲方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

(三)甲方

违法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乙方要求继续履行本合同的,甲方应当继续履行;乙方不要求继续履行本合同或者本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甲方应按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乙方赔偿金。

(四)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的手续

甲方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乙方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九、调解与仲裁

双方履行本合同如发生争议,可先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甲方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申请调解;调解无效的,可在法定仲裁时效内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讼。

十、服务期与竞业限制

(一)如甲方为乙方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双方作如下约定:________ .(乙方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甲方提供的培训费用,并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二)如乙方掌握甲方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双方作如下约定:________ .(乙方负有保密义务的,甲方可与其约定竞业限制,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乙方经济补偿。乙方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甲方支付违约金。竞业限制的人员仅限于甲方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后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十一、其他

(一)本合同未尽事宜,按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规定办理。在合同期内,如本合同条款与国家、省有关劳动管理新规定相抵触的,按新规定执行。

(二)下列文件规定为本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5.________.

(三)双方约定(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可另加双方签名或盖章的附页)____________

甲 方:(盖章)____ 乙 方:(签名或盖章)____

法定代表人:____

(或委托人)

____年__月__日 ____年__月__日

鉴证机构(盖章)____

鉴证人:____

鉴证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一致同意对本合同作以下变更:________

甲 方:(盖章)____ 乙 方:(签名或盖章)____

法定代表人:____

(或委托人)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势头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趋向拐头,以中国为首,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复苏。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企业订单逐步回升,生产呈上升趋势,招工数量增加,经济出现回暖迹象。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劳动关系的新特征。

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趋向拐头,经济回暖,降低了劳资矛盾集中爆发的风险。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劳动关系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问题仍然突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9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44万件,同比下降1.31%,涉及劳动者人数101.69万人,同比下降16.26%,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38万件,涉及劳动者人数29.96万人。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的新情况、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劳动关系管理的策略,已是现实所需。

(一)劳资双方利益诉求的变化。

劳资双方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利益对立面。金融危机使中国各类企业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外向型企业订单大幅减少,资金紧张,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停产关闭,导致裁员或变相裁员,部分企业减薪或变相减薪,拖欠工资情况加重,欠薪逃逸事件时有发生。在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之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更加剧烈。企业要争取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弥补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亏空和损失,一方面储存资金,壮大力量,为应对类似金融危机这样巨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做好准备;裁员、减薪与工作压力给职工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危机过后,职工“涨工资”的呼声此起彼伏,他们想挣取更高的工资收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因此,金融危机虽然转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关系却有更加紧张的趋势。

(二)金融危机成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遮羞布”。

后金融危机时代,生产逐渐回暖,一些企业生产订单明显增多,招工数量也随之增加。很多企业呈现“生产忙、加班忙、招工更忙”的繁忙景象。但在企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的同时,劳动关系中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订单上涨,对工人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但不少企业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企业生产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超时加班现象严重,职工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二是职工超时加班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借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依然困难,扯起“共度时艰”的旗帜,少发或者欠发加班工资。

(三)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

企业联合会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销售收入下降,不少企业用工成本比重增加,有的企业人事费用率达25%以上。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用工需求减少,用工谨慎。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控制或减少正式用工,替代使用劳务工来减轻人工成本压力。对于用工单位来说,劳务派遣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试用型派遣,劳务派遣人员的薪酬、社会保障和参加工会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所调研证实,全国各地超“临时性、辅、替代性”使用派遣工现象大量存在。根据全国总工会的估计,全国约有劳务派遣工2700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计也在1500万左右。

(四)政府相关政策的后续影响。

劳动保障部门出台的“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危机期间为企业减负的短期政策可能会给经济复苏后劳动关系的协调留下隐患。“五缓”是指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是指阶段性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三补”是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两协商”是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这些政策在危机时期可能会起到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但也可能引发通胀、社会保障支付能力下降等问题,为劳动纠纷日后的集中爆发埋下隐患。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做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灾后”

重建工作,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新阶段,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目标,在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促进实现体面劳动上取得新进展。

(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还是劳资利益不均衡。因此,就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开展集体协商,逐步扭转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下降问题,是我们争取分配领域公平、职工队伍稳定和劳动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尤为艰难。一是政府为了舒缓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没有像往年那样按期出台企业工资指导线,工会和劳方失去了政府这座“靠山”;二是协商谈判的方式、方法不对称,这是由劳资双方的利益地位所决定的;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方以自己“亏损”为由压低工资,但是企业丰年补欠究竟能补到什么程度,工会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面对以上诸多问题,需要工会找准企业发展需求和职工权益保障的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为切入点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我们可以探索和推进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把工会在企业中的弱势状态,调整和发挥为区域中的优势状态,以保障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率的同步。

(二)稳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

劳动合同法根据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实际情况,针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用工不规范等问题,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并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多来,应该说总体情况是好的。进一步扩大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范围,组织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行动”。继续开展“春暖行动”,对农民工集中的中小企业通过推行简易劳动合同文本等方式,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研究规范家庭服务业用工,将家庭用工中大量口头协议转化为简易的契约管理。研究制定劳务派遣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促进劳务派遣在发展中,以规范促发展。

(三)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体面工作。

改善劳动条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是要引导企业自觉落实国家劳动标准,增加劳动投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把维护职工权益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对改善劳动条件急需、目前仍然缺失的劳动标准加快制订,对需要完善的标准抓紧进行修订。目前政府已经以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结合订单增减、急缓变化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灵活调整工作和休息时间。探索研究家庭劳务协议和特殊工时、劳动报酬及休息等劳动标准。落实国家有关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使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

(四)完善劳动危机管理措施,有效处理劳动争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争议的预防为中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预防劳资冲突。这一机制包括劳资关系预警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劳资冲突应对解决机制等一整套内部劳动危机管理措施,并努力实现对劳动争议的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各方应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处置工作,实现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掌握协调劳动关系的主动权。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劳动关系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统一研究应对措施,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的调解机制,建立企业调解、乡镇街道调解和人民调解等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运用我国传统的、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经验”的柔性化调解方式,及时将小额、简单的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切实把劳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加强仲裁实体化基本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建立快速处置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工作机制。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执法管理水平。

部分企业遭遇危机后,未经劳资双方协商即选择降薪、换岗和调动工作地点等“软裁员”手段,迫使员工主动辞职;有些企业采取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来规避使用劳动合同工,甚至通过异地派遣、异地参保达到少缴社会保险费、逃避劳动监察的目的;而一些想要离职的员工也采用消极怠工、破坏生产工具等行为设法让企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获得经济补偿金。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要依法调整企业劳动关系,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保障职工权益的关系,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将扶持和服务寓于执法之中,继续指导企业依法用工,引导职工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要严厉查处使用童工、非法职介、欠薪逃匿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重大违法案件。各级劳动执法部门和人员要通过贯彻执行法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劳动保障监察责任网格化和监察信息网络化,推动监察执法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由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志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求是,2010(4)。

[2]林晓洁。分析新特点,探索新途径,努力推动劳动关系工作取得新发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05-12(A1)。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施杨,张国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1)。

[5]唐鑛。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战略性劳动关系管理[N].光明日报,2009-12-12(A7)。

篇4

1、 行政认识论

建国以后,经过民主改革,所有国营企业也建立了与当时苏联体制相仿的管理体制。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体制大体效仿前苏联,形成了对国营工业、基本建设、物资供应等部门的管理体制。而我国的通过劳动立法及有关的劳动政策,形成在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几方面相互配套、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这一阶段对劳动关系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行政认识论的阶段。

在这种体制下,劳动关系被当作一种依附于行政关系的社会关系来看待,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劳动关系和劳动行政关系往往不加区别,许多劳动法规对这两种关系的调整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虽然,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但劳动关系行政认识论的影响依然存在,这种影响,造成了人们对劳动争议的性质产生错误认识。例如,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过程中,很多劳动者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希望通过这种合同,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而长期的劳动关系。而事实上这种想法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定工制度给人们留下的影响。又例如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人数众多的团体性争议,当事人往往更愿意直接通过行政部门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因为按他们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劳动争议,而是国家对劳动者的就业分配问题。而这种对劳动争议性质的错误认识,又导致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错误认识。例如,有很长一段时间内,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竟然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为被告,将其诉讼到行政庭作为行政案件处理。这显然是把劳动争议仲裁制度错误理解成行政制度的结果。

2、 民法认识论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和平等经济。与此相一致的是,注重平等、自愿原则的民法理论开始在我国得到重视。这一理论进而被用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劳动关系。这一理论把每一劳动者都视为他自己的“劳动力”的所有者,作为平等主体,劳动者可以“自由地”把他的“劳动力”转让给任何一个雇佣他的人。这时就出现了所谓“自由”的劳动关系。很多民法学者主张将这种劳动关系视为民法的调整对象。

这种看法忽视了劳动力所有关系背后的资本增殖关系,在表面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具有局限性。持这种理论认识的学者往往将劳动争议看作一般民事争议,或者将劳动争议与一般民事争议相混淆。例如,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发生工伤,很多学者就认为应该以民法上的人身伤害赔偿来追索用人单位的责任。而事实上,一旦将此案件作为人身伤害赔偿案来处理,对劳动者并不公平。因为,在人身伤害赔偿案件中,执行过错责任,也就是用人单位有过错才承担责任。而事实上很多工伤案件,用人单位是没有过错责任的,过错往往在劳动者一方。如果用民法理论,将此案件视为一般民事案件,而不是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的权益很难得到“平等”的保护。

正是这种民法认识论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采用了民事诉讼制度。而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许多制度沿袭了民事诉讼制度,导致劳动者在看似平等的诉讼制度下,得不到真正的保护。例如,举证责任,民事诉讼案件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处理民事案件,法院主动调查的职能极其有限。而劳动争议案件中,这一原则被机械地套用,导致在劳动关系中处于被管理一方的劳动者无法提供证据,同时,法院又不主动调查取证。这种结果显然是对民法原则适用劳动争议案件的一种否定。

3、 社会法论

社会法是国家为保障社会福利和国民经济正常发展,通过加强对社会生活干预而产生的一种立法。公法一般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私法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社会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而劳动法就是一种社会法,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

一般意义上,关于劳动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劳动关系是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从法律研究的角度,这一定义并没有揭示劳动法学所要研究对象的特点,与“经济学”上对劳动关系的定义差别不大。从狭义上说,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一定义从劳动法学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所要研究的劳动关系的主体为劳动者、劳动力使用者,劳动关系的性质为社会关系,而且是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这就排除了很多劳动过程以外的许多劳动行政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而从社会法的角度,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1)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

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而生产力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劳动者凭借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因此,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劳动者是主导因素,因为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能动的要素,物的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根到底要为人所用,而且物的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人的劳动技能及其劳动过程中的发挥程度。因此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但是,在现代社会,劳动者往往不是劳动资料的所有者。劳动资料通常为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所掌握。这时,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必须通过生产资料所有者才能实现。

在目前阶段,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因此劳动者只能通过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以获得生活的条件。而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其不存在谋生的问题,而存在获利与否的问题。因此两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地位上的差别,可以说这种差别是先天的,同时又是渗透在劳动关系的每一个方面。其次,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决定了劳动者依附于生产资料所有者,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依附于劳动者;第三,这也决定了劳动力依附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而不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依附于劳动力。

(2)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劳动者为了谋生,将自己所有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商品交换,这种交换应具有商品经济的共性,即平等性。但由于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差异,又决定了这种交换过程具有隶属性。这种商品交换使劳动者一方获得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因此具有财产性。但同时,这种商品交换过程,是劳动者的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应此具有人身性。

a、 劳动关系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的特征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劳动者作为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满意的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在选择应聘者时,也可不受干预的作出选择。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双方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是相对的。从总体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经济利益上是不平等的。但作为个体的劳动者,尽管其在经济利益上弱于用人单位,但由于用人单位的数量很多,因此他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平等的用人单位。因此,这种平等性是在总体上的不平等而给予的部分的平等,或者说是受限制的平等。

正是因为这种平等是有限制的,而要劳动者正真要享受到这种有限的平等,还需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而在劳动关系中,如果所有的用人单位达成一致,以非常扣克的待遇支付劳动者,则无论劳动者作出何种选择,其结果显然是不公平的。而用人单位是否有可能达成如此广泛的一致呢?历史与现实均证明,这是可能的。由于用人单位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给予劳动者的待遇越低则越能实现这一目标。于是,用人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很容易达成这种默契。这种情况,类似于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的平等选择权。商家与消费者在地位上是天然不平等的,如果任由双方采取貌似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易,则商家为了获取利益,必然会出现标准合同、除外责任等损害消费者的做法。因此,为了保证劳动者有限的平等,国家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干预,以确保任何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不低于劳动者的生活底限,以此确保劳动者选择就业时的相对公平。

劳动关系的平等性,一般只体现在劳动关系建立前;而且这种平等性具有触发性,即一旦劳动关系正式建立,劳动关系的平等性即为隶属性所替代。当然,这种替代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以劳动合同的签订为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可以对劳动条件和劳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进行商榷,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劳动关系的平等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隶属关系(这是由双方的经济差别所决定的。)当劳动合同签订的一瞬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转变为隶属性为主,平等性为辅。劳动者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成为被管理者。

商品经济是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个体的劳动力归用人单位所支配,以使他的劳动力现实地成为集体劳动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用人单位成为劳动力地支配者,也就成为劳动者的管理者。这种隶属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个体劳动者作为整个用人单位地一部分,必须服从于用人单位的生产需要;在分配过程中,个体劳动者必须依赖于用人单位整体的分配制度,而不能自行决定。只要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的一员,则这种隶属性就会保持下去,直至劳动者脱离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但劳动者随即又会寻找新的用人单位。如此反复,因此劳动者是不断地由劳动关系地平等性走向隶属性,再由隶属性走向平等性,不断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必须保持其连续性,这是劳动关系的重要特点。任一环节的中断,对劳动者均会产生损害。

b、 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性质

人身关系是基于一定的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体现的是人精神和道德上的利益。它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从权利角度,与人身关系相联系的是人身权,它分为身份权和人格权。人格权是主体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为维护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它一般包括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权等。身份权是指一定主体依一定的行为或身份关系所产生的权利,如亲权、配偶权等。

劳动关系就其本来意义说是人身关系。劳动力的消耗过程也是劳动者生存的实现过程,这种劳动力消耗过程与劳动者生存过程的高度统一是劳动关系的重要特征。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既包括劳动者的人格权也包括身份权。前者以劳动者的“工伤保护”和“劳动保护”为代表,一旦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劳动者可以从保护人格权的角度进行维权。后者以劳动者的“用工手续”及“劳动手册”为代表,一旦劳动者的录用或退工手续未被及时办理,劳动者即可以维护身份权为理由来主张自己的权利。

财产关系是经济关系的法律用语,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从广义上说是经济关系的一部分,因此也具有财产关系的一部分。劳动者通过劳动关系,将活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用人单位,同时自用人单位处获得用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这种伴随着劳动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交换关系,是劳动力财产与物质财产的交换关系。而劳动关系中的工资、福利、劳动力成本等概念,均是这种财产关系下的概念。

篇5

1.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就业人员总量稳步增长。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在全国19省市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新疆依靠自身的资源、能源和区位优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就业人员增长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社会秩序不断趋好。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2》相关数据可知,从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新疆就业人员从685.5万人增加到924万人,增长了34.8%,年均增长约3%。可以看出,新疆劳动就业总量在这十年期间呈稳步增长趋势,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2.新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吸纳就业人员有限。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疆劳动力市场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就业人员逐渐增加,就业岗位趋向多元,就业渠道逐步拓宽,就业结构渐趋合理。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2》的相关数据可知,新疆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56.64∶13.45∶29.91调整为2011年的48.66∶15.63∶35.71。由此可知,新疆产业结构的现实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有所增长,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增长较快,成为吸引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的重要途径。此外,由于起步晚、质量不高等因素,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行业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吸纳了较多就业人员,作为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现代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3.就业人员构成复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加之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致使新疆劳动力市场基本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专毕业生、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和剩余劳动力等群体共同作用,加剧了新疆就业问题的严峻形势。新疆民族构成复杂,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但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同胞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阻力。此外,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信息等因素的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少,使得市场能容纳就业人员的数量有限。目前,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失业人口数量难以准确统计,城市中大量劳动力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使得新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堪忧。

二、新疆高等教育结构与劳动力市场

高等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系统的顶端和劳动力市场高级人才的输出口,对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只有进入劳动力市场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结构,当两者相协调即供需平衡时,高校毕业生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互促进。[2]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来说,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和形式结构。[3]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2》相关数据可知,2011年,研究生培养机构12所,研究生在校生人数14099人;本科院校11所,本科生在校生人数141763人;专科院校21所,专科生在校生人数116956人,成人高等学校8所,成人本、专科生在校生人数59609人。实践表明,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一)新疆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调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既要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对不同人才类型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不断调整的外部动力,因此,新疆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新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随着制造业、房地产业、信息通信、旅游业、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急需大量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人才,而高校学科建设脱节了市场需求,造成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偏多,实用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其次,新疆高校的专业类别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某些专业设置重复导致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类型雷同,致使在某些行业出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超越了岗位需求,超越了社会产业发展的实际容纳能力,进而出现了教育过度的问题;再次,专业口径划分过细,法律、计算机、管理学等传统学科专业设置过多,如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电子商务等新兴、交叉、综合学科专业发展缺乏力度,基础理论型学科较多,应用型学科偏少,造成高校毕业生难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4]

(二)新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失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发展,使经济结构不断趋于合理,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结构需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金字塔”型的高、中、低层次人才结构更能促进经济腾飞。目前,新疆经济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劳动力结构特征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为辅;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表现为以职业教育为主,以研究生教育为辅;劳动力需求类型表现为以实用型、技术型为主,以知识型、研究型为辅。然而,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新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存在失调现象,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2》可知:2011年,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在校生人数比例约为1:10:8,呈现出典型的“腰鼓型”人才发展结构,也说明近年来,新疆专科教育规模偏小,特别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比较薄弱,本科、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本科层次的教育规模偏大,发展过快,使得整体就业压力增大,研究生教育与本、专科教育相比,比例仍然偏小。

(三)不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剧了新疆劳动力市场分化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东中西部依次从发达到落后的三级阶梯分布,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在人才需求总量和类型方面也不尽相同。与此相呼应的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较少,质量较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成为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呈现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集中了大部分高等院校,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的社会经济因素。新疆地域广阔,南北疆在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南北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北疆高校数量多,类型齐全,分布较广,培养出了类型多样的高层次人才,促使经济快速发展;而南疆高等教育数量较少,类型较单一,致使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加剧了南北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此外,南北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也使得就业人员在地域、产业、职业等方面的分布不均。

(四)新疆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割裂,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必须主动把握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积极推动自身结构的合理配置,而不是消极等待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再作调整。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影响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疆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实行“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办学、管理等方面影响着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发展,制约了各层次高校的办学自主性,致使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比例失衡、发展失调。其次,由于体制、高等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民办高等教育融资困难,办学力量不足,大部分民办高校只能在公立高等教育的夹缝之中寻求生存,致使民办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社会认可度较低。再次,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办学目标趋同现象严重,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目标定位不准确,脱离自身实际盲目攀比求高,致使专科院校为“升本”需要,过多、过度进行理论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实用教育。[5]

三、优化新疆高等教育结构的应对之策

在高等教育大幅扩招的背景下,新疆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局面随之出现,加之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劳动力市场相互分割,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分析新疆高等教育结构与劳动力市场不相适应的基础上,从推进新疆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构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高等教育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优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不仅遵循其内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必须适时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科类结构调整的方向性和前瞻性,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应进一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将对高校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使高校充分享有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的自。为适应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新疆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开设复合专业和交叉学科,切实拓宽专业面,培养基础扎实、职业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发展偏实用性、应用类专业。在十二五规划中,新疆明确提出“三化建设”的总目标,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必然对理、工、农、医等学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新疆高校应在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现有的学科结构,减少专业设置的重复率,增设市场需要的新型专业。其次,借助外力支援,开设新型学科。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支、受援高校数量逐渐增多,新疆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契机,克服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通过联合培养、插班学习、教师支教等方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名校的师资、学科、实验室等优势,为高新技术产业培养一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再次,新疆高校应从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能力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与市场需要紧密结合的学科调整动态机制,在原有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凝练学科特色,突出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目前,新疆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培养院校、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院校规模较大、人数较多,致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呈“腰鼓”型,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因此,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规格的人才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合理调整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间的比例关系,随着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因此,在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还应把大部分增量主要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逐步控制本科教育规模。其次,明确不同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新疆高校应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本科院校要以建设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侧重于培养高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专科院校不盲目跟风,凝练自身的学科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技术,培养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形成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

(三)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推动南北疆经济协调发展

南北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新疆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北疆集中了全疆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聚集了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某些专业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而南疆高等教育水平较落后,急需大量高级人才,致使“马太效应”的发生。为提高南疆人力资本水平,加快南疆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应统筹协调,立足现有基础,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政府可以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加大对南疆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重点建设一两所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高校,能够很好的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在新建高校、学科布点和扩大高校办学规模等方面对南疆地区重点扶持。其次,南疆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努力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着重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借助兄弟院校的优势,通过联合培养、教师支教等形式为南疆培养紧缺的高层次人才,进而支持南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次,政府应重点在南疆地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适当扩大当地生源的招生人数,满足当地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四)优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篇6

一、“海底捞”传奇发展的人文底蕴

说起海底捞不能不先说其董事长张勇。十多年来,“店小二”起家的张勇不仅早已娴熟营运、矢志奉行着服务差异化战略,带领着投身海底捞的一批批“店小二”、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创业宗旨和“用心服务”的基本经营理念,以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个性化特色服务,致力于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完美服伺;更一意笃行、身体力行“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和“双手改变命运”的人文价值观,鼎力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人本管理模式,精心营建和谐劳动关系,真诚提升员工价值。“将心比心”的“内外服务”,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张勇的生意奇迹般一天天壮大,赢得了令世人惊羡的辉煌业绩。今天的海底捞已由当初不足10平米、4张桌子的小店、发展到开有近百家直营店、拥有员工两万多人、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跨国民营餐饮公司。近年来先后在四川、陕西、河南等省荣获“先进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名优火锅”等十几项称号和荣誉,赢得了“五星级”火锅店的美名,被大众点评网评为“最受欢迎10佳火锅店”,甚至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小微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经典案例。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民营餐饮企业的海底捞真切赢得了广大员工众口同声、异口同心的钟爱和信赖。

二、“海底捞”人文管理秘诀解析

1.践行“把员工当成家里人”的人本管理理念,实行体面劳动,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家是最能触动中国人神经的情愫,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归宿。家对那些离乡背井进城谋生的农民工来说更是魂牵梦萦!因为他们常年不在家,所以特别渴望家,因此,一旦他们真切感受到企业像家一样温馨,就会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无限激情来爱护这个家、共建这个家。怎样才能让员工把企业当成家呢,海底捞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要真心把员工当成家里人。张勇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会对你好;只有想办法让员工把企业当成家,员工才会把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让员工把企业当家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要让员工通过点点滴滴的亲身体验真实感受、真正认同。海底捞许多员工的工装是上百元一套的好衣料,脚上的鞋子也是名牌运动鞋,以至于有些农村来的新员工即使下班也舍不得脱掉,上街时也穿着,觉得很有面子。为了让员工们吃得饱,吃得好,海底捞安排专门的厨师制定丰盈的食谱为员工服务,每天要管员工四顿饭,周六周日还要加餐;员工们感觉从早到晚都是饱饱的,从无馋食挨饿之感。住,海底捞规定,必须给所有员工租住正式小区或公寓单元房,不允许给员工租住地下室,并且要求宿舍距离店面走路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员工宿舍都安装了空调、饮水机、可上网的电脑,并安排有专职人员管理打扫,连员工的工作服也有专人来洗。如果夫妻在同一地海底捞店铺工作,还专门为他们提供单独的夫妻房间。为保障员工安全,新员工上下班都有领班以上管理人员接送。为了让员工更好地感受家的温暖,海底捞每个月还分片区集中为当月生辰的员工共庆生日,并把活动现场拍成录像制成光碟,随同价值30元的礼物一起赠给大家表示祝贺。

关照员工家庭也是海底捞增强员工归属感的独到之处。在海底捞,功勋级以上的员工,其父母每月也能领到400元生活补贴。海底捞还时常督导员工孝敬老人、关爱家庭,鼓励他们及时适量寄工资给家。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一些员工肆意挥霍掉自己的工资;另一方面也使员工及家人都感受到了企业亲情般的关怀。为增加员工的职业幸福感,实现员工体面劳动,海底捞在福利待遇上可谓想方设法无微不至地为员工着想,除给员工享受比法定更优惠的社保规定外,还在休假、子女教育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真切感人的善举。

2.崇尚双手改变命运的企业文化。海底捞把“双手改变命运”的文化理念深深根植于员工心中,绘成员工的愿景、梦想和目标,激励着员工的职业成长。更重要的是海底捞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作而行之”。它用大量真实的事例让员工们相信了,在海底捞干,靠自己的双手能改变命运;如果干的好,自己也会成为优秀员工、领班、经理,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董事袁华强的成长历程即是海底捞许多通过双手改变命运员工中极富代表性的典范。1980年出生在四川农村的袁华强家境贫寒,1999年中专毕业后招进海底捞,干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后来由简阳店被派到西安店,从传菜员到门童、会计,再到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片区经理等等,几乎干过所有的职务。这个勤快、踏实、肯干的小伙子由于表现突出,一路升迁。2009年公司改制,他拿到部分股份,现在已任公司董事,年薪百万。

3.打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在海底捞企业文化建设三大目标中,“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是首要目标,也是张勇情有独钟、势在必得的HR管理规则。它所带来的效应是给每个员工都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凭自身努力成为企业佼佼者的职业成长机制。调研中我们访谈过的海底捞员工,大多数都认为海底捞比别的企业公平,因为海底捞对员工的评价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干!

公开公正的晋升制度让员工们看到了努力工作后的希望。海底捞根据员工的不同情况设计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并清晰地向他们表明进步阶径及相应待遇。公开公平的内部选拨机制让海底捞所有员工都充满了上进的期望。在人事晋升上,海底捞不屑搞 “空降”领导,因为他们深知,空降领导极易泯灭员工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海底捞只有技术总监与办公室主任、财务总监与物流经理等个别岗位从外部招聘。其他所有的干部:领班、店经理、厨师长、片区经理等都是从最基层服务员培养起来的,全是从基层干起、从内部晋升上去的。海底捞的“底”,就是指基层,海底捞的“捞”,就是从基层发现和培育干部,它意味着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进取晋升为领导,今天的努力一定会换来明天的更好!

三、海底捞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1.“双爱”(企业爱员工,员工爱企业)才能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告诉我们,劳动关系是不是和谐以及和谐程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群众利益的实现,而且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维护劳动者的经济权利、民利和发展权利,才能为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和劳动者的全面发展造就共同的条件、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才能为企业的事业成功和员工的职业成长赢得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明天。对此,海底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雄辩的实证和深刻的启示:大家知道国内员工流失率最高的行业当属餐饮业,可在海底捞,员工的稳定率始终保持在80%之上,流失率基本维持在13%。这一切都源自于企业对员工的真诚关爱。

2.和谐才能实现“双赢” 。西方劳资关系的波折经历悟出了这样一个教益:劳资关系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劳动关系是原点,劳资亲和程度是半径;劳资关系越和谐,半径越大,圆面积自然也越大,企业的发展就越趋于良性。由此喻证,企业要顺利发展,劳动关系和谐是必备条件!

海底捞的经验雄辩证明,企和才会万事兴,“双爱”就能达“双赢”。在非公企业开展“双爱双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能够更好地尊重劳动、保护劳动、激励劳动,进而实现职工的诚实劳动、勤奋劳动、创新劳动,有利于维护职工权益、有利于协调劳资关系、有利于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保障和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要借鉴海底捞成功的经验做法,努力把“双爱双评”活动与形成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团体意识、企业道德等人文品质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梳理、提炼、升华,形成非公企业应有的卓越文化内涵,为非公企业健康永续发展提供持久不竭的动能。

3.海底捞经验对民营企业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借鉴意义。通过调研发现,海底捞经验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劳资关系属性的民营企业如何健康成长、发展壮大进行了可喜探索和成功实践,它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所创立和践行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机制及其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经验都具有很强的思想力量和现实意义,非常值得大量非公企业、特别是餐饮行业借鉴学习。

篇7

【关键词】 劳动关系;诚实信用;法律;道德

我国自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以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就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普遍并广泛的存在于社会当中。因此,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主要有《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其通过具体法律规定,对现实中的劳动关系加以引导和规制。但是,纵观我国目前企业实际情况,一切却显得不尽如人意。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员工普遍缺乏“归属感”,企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建立的劳动关系都是临时的或短期的,缺少长远打算,进而双方在实施自己的行为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企业活动中不能做到尽职尽责。现实中表现为,用人单位不能将员工当成“自己人”,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对员工进行培训,不能在工作中很好的保护和照顾员工,从而损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而员工也将企业当成自己的临时落脚点,随时想着另谋出路,于是,在工作中不能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出现出工不出力现象;不能正确使用和妥善保护企业所提供的机器设备、劳动工具,浪费原材料和能源;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泄露其所掌握的本企业的商业秘密等林林总总的不和谐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关系,除了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与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这一基本内容之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经常是隐形的、弹性的,不好进行量化。但同时,这些内容却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经营及竞争中起着决定作用,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和生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纵观我国法律,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的主要有《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在这些法律中,不但具体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而且由于立法者认识到劳动关系的复杂性,为避免具体法律规定不全面,不能涵盖所有,因此,在基本原则中又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来加以弥补。在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既然法律对劳动关系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仍然会出现上述问题呢?在此,本文抛开法律规定的具体权利义务,而就诚实信用原则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诚实信用,作为法律用语,是一个外来语,在拉丁文中的表现为Bona Fide,法文中表现为Bonne Foi,英文中表现为Good Faith,其直译都是“善意”,德文中表现为Treu und Glauben(忠诚和相信),日文中表现为“信义诚实”。我国自继受大陆法系之后,最初在民法中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其含义基本沿用了德文的直译,即忠诚和相信,之后随着其他法律部门的产生,逐渐在很多法律部门的立法中将其作为了基本原则,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从域外学者关于诚实信用原则见仁见智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就诚实信用原则的宗旨而言,他们都认为是为了维持某种秩序,这种秩序或体现为一定的利益平衡,或体现为一定道德基础的可供依赖。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立法者通过诚实信用原则,实现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平衡。在当事人间的利益关系中,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以对待自己事务的注意对待他人~务,以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从事相关行为,保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不得损人利己。当发生特殊情况使当事人间的利益关系失去平衡时,应进行调整,使利益平衡得以恢复,由此维持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在当事人与社会利益关系中,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不得通过自己的活动损害第三人和社会的利益,必须在权利的法律范围内以符合其社会经济目的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是以公平为核心内容的规则,但其公平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法》基本原则中同样也包括“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它是为了弥补条文中具体权利义务之不足而做的规定。但是,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诚实信用”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公平,但其内容是模糊不确定的。面对劳动关系这样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与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这一基本关系的基础上,还存在着许多隐形的、弹性的复杂关系时,仅仅在基本原则中规定诚实信用原则,就想实现劳动关系中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达到其追求的公平,就显得有些过于空泛,难以发挥其应起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对劳动关系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尽可能的细化它,在法律法规或具体司法解释中进行明确,使“诚实信用”原则尽可能的具体化,让“诚实信用”不再空泛,不再根据感觉走,而是落到条文制度中,使劳资双方的行为在法律制度的框架范围内进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比如,用人单位在支付劳动报酬的同时,对劳动者负有照顾保护的义务,这里就需要细化,照顾包括哪些照顾?保护又包括哪些方面的保护?同样,作为劳动者,除了提供劳动力这一主要义务之外,是否负有忠实义务,忠实义务的内容又具体包括哪些?哪些是禁止性的,哪些是保障性的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细化、完善和解决。当然,法律即便规定的再细,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况且法律也不宜于规定过细,因此,就需要道德发挥其规范作用,以良好的道德秩序来弥补法律之不足。

在我国,自古以来,诚实信用就是我国传统道德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为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和最高层次的伦理规范,是主体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是人内心的自我约束,是一种道德自律,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品行、品德、修养和情操。它与法律一起调整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础,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自改革开放、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诚实信用作为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由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人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一地,流动性加强,逐渐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更多的需求由陌生人提供和满足,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由简单的血缘或地缘决定,而是通过契约确定,比如劳动关系就是通过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的。因此,形成于自然经济状态下传统的熟人之间的诚信就不再适用。同时,我国经济体制也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前所未有的显现了出来,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于是整个社会每一个社会主体都在追逐着自己的利益,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是本身相对的,在利益巨大的诱惑面前,诚实信用这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自律,就显得过于苍白和无力。于是,双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选择其行为,不讲诚信,钻法律的空子,互相算计,不惜损害对方或整个社会的利益,从而出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种种现象。由此看来,产生于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下的传统诚信观已不能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需求。因此,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稳定性,减少组织人员置换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成为“经济共同体”,我们必须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现代诚信道德观和诚信制度。从内部来讲,我们要加强诚信教育,并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入契约意识、法律观念;从外部来讲,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为诚实信用这种主观行为,提供理性的制度保障。比如建立整个社会的诚信系统,使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主体的信用与其利益挂钩,实行信用奖惩制度,对守信者给与奖励和方便,使失信者得到惩罚并举步维艰。通过全社会上下一致的努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观,为法律的顺利实施及运转提供有力的保障。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诚实信用既属于道德范畴,又属于法律范畴,在劳动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劳动关系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因此,我们要想打造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解决目前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从法律、道德两个方面入手,既要深入细致的厘清法律中诚实信用包括的内容,同时又要打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诚信道德观,并使其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规范作用。

篇8

一、 劳动竞赛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

劳动竞赛起源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提出组织竞赛来吸引群众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列宁说:“组织竞赛在苏维埃政权的经济任务中应当占有显著的地位,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竞赛应该是我们的一项最重要而又最有成效的改造社会的任务。”从此,劳动竞赛便一路走过来,见证了一个个时代,涌现了一批批模范人物。应该说,劳动竞赛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职工群众劳动积极性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深刻认识劳动竞赛存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㈠劳动竞赛是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

现代企业管理不仅是计划、指导、监督,更主要的是组织、协调和联系,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直接对象的一种组织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特殊的竞争环境里,必然引发出一种特殊的竞争心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种或多种不同于平时环境里的特殊效果。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劳动者来说,劳动竞赛可以满足他们两种需求,一是能力需求,二是精神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有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依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是人的本性,有能力的人就更需要一个平台来让他们施展、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容易造就先进人物,有利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竞赛就是依据人的多层次需求原理,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制定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考核评比和总结表彰等具体环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它熔人、财、物、思想、行为管理为一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群体效应,是名副其实的职工群众科学管理方式。

㈡劳动竞赛是企业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的有效实现形式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的组织性质决定了工会是广大职工群众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应多元化。1995年,鞍钢被亏损的乌云笼罩着,公司买原料都要向职工借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工会组织开展了“清仓挖潜,修旧利废,大力降低成本,争做孟泰式职工”的双增双节活动,充分挖掘了职工的潜能,为企业摆脱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劳动竞赛既能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引导到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等建功立业的实践之中,同时又履行了维护职工根本利益的基本职责。工会组织既较好地摆正了“服务大局”和维护权益的关系,又有利于两项工作同时并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 劳动竞赛所面对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由于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劳动竞赛也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的竞争意识日趋增强,大家更加关注竞争能力和竞争结果,对开展劳动竞赛日趋淡化。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⑴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竞争,不讲竞赛,对开展竞赛没有积极性。⑵认为随着企业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企业的劳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干活拿钱,不干没钱,开展劳动竞赛实际意义不大。

竞赛内容上的不适应。劳动竞赛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竞赛的内容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为:⑴注重赛速度、数量,忽视赛效益、质量。⑵注重赛经验、体力,忽视赛科学、技能。⑶注重在一线、生产人员中赛,忽视在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中赛。⑷注重赛生产过程,忽视赛经营管理过程。

竞赛形式上的不适应。劳动竞赛作为一项独特的群众生产运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从整体上说,劳动竞赛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一是行政命令式的多,企业自觉主动式的少;二是群众运动式的多,立足岗位成才式的少;三是固定、重复式的多,创新式的少;四是形式主义的多,结合实际的少。

激励方式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激励制度不健全,激励方式、标准和程序没有形成制度,人为的因素比较多;二是偏重精神激励,忽视物质奖励;三是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标准弹性大,很大程度上是轮流“坐庄”。

针对劳动竞赛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模糊认识,应该从加强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入手,有效地发挥劳动竞赛的作用。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使劳动竞赛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监督系统、考评系统和奖励系统都成为高效运行的有机整体。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要因人因地制宜开展劳动竞赛。开展劳动竞赛是为了解决生产当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就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挖掘大家的潜能和创造力,力争全员参赛。在具体组织上,可以分类进行,使竞赛在同类人员、在有可比性的群体之间展开,这样有利于公平竞争,也便于进行考核。开展劳动竞赛还要注意发现和培养骨干,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劳动竞赛就容易发动,组织起来也会顺利得多。

二要协调好与劳动竞赛有关的各种关系。劳动竞赛是在企业的大环境中开展的,与企业的各个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劳动竞赛的顺利进行。劳动竞赛一定要取得党政工团各级领导的支持,特别是要取得党政主要领导的支持。此外,还要取得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劳动竞赛要与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劳动竞赛更合理有序地进行,同时也保证了职工主人翁地位和民利在竞赛中得到落实。

三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劳动竞赛多是围绕某些点来展开的,要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劳动竞赛必须与企业的整体工作协调一致,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来选点,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出对企业整体工作有突破意义的点,并善于发挥这个点的辐射作用,以求更大的效果。

四要统筹好劳动竞赛的全过程。从过程性来讲,劳动竞赛都有组织发动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总结阶段,这就要求开展劳动竞赛必须进行全过程筹划、全过程管理。不应只是提出设想、拿出方案,就坐等收获,还要跟踪竞赛的全过程,注意信息反馈,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注意解决活动中“重视两头,忽视中间”、“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的现象,实行动态运筹和管理。

三、勇于创新,大敢实践,实现劳动竞赛的转型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劳动竞赛在新时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各级工会不仅要创新劳动竞赛的理念,还要创新劳动竞赛的抓手,及时完成转型,使劳动竞赛走上从认识到实践、从创新到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㈠找准传统优势与时展的“融合点”,实现劳动竞赛新转型

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手段、追求目标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传统的劳动竞赛工作思路、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竞赛是以统一的、大型的、体力型的居多,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竞赛应更强调个性、针对性和实事求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竞赛的目标和方式也应有所变化。新时期的劳动竞赛的内容应该包括:智力型,强调科技、技术改进;开发型,强调创新、新产品的研发,不守旧;实用型,强调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型”,体现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目标由“物”提升到“人”的全新理念。

新时期劳动竞赛应在继承中求发展,做到“五个转变”。组织形式从注重阶段突击型向常态长效型转变,把劳动竞赛的机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目标管理,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贡献力由单一的劳动、体力型向管理、智力型转变,特别是围绕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动员一线职工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为技术创新建功立业;竞赛范围由偏重一线型向全员参与型转变;竞赛目标应由追求生产指标型向生产经营、效益型转变;激励机制从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充分体现利益公平原则,保持劳动竞赛的内在驱动力。

㈡找准企业发展与劳动竞赛的“纽结点”,推动劳动竞赛的创新发展

21世纪世界钢铁业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竞争既是资本、技术、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关键在于职工队伍的

素质和创新能力。新时期的劳动竞赛就是要以创新为灵魂,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工程”的关系,通过劳动竞赛实现这两个工程的良性互动,助推企业发展。

1、创新劳动竞赛形式,提高职工群众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创新劳动竞赛的基本要求是不拘一格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多层次、大跨度、多形式、宽覆盖地将劳动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提高劳动竞赛的吸引力。

近几年,鞍钢开展劳动竞赛注重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条主线,通过在重点工程开展攻关立功竞赛、在科技领域开展新产品开发竞赛、在销售系统开展促销保供竞赛,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更好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创新劳动竞赛内容,提高企业和职工创新意识和能力。新时期劳动竞赛的内容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创先、创优。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新产品开发、降本增效组织职工开展对标擂台赛、技术攻关、技术发明和提合理化建议等科技型劳动竞赛;围绕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组织开展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竞赛等素质型建功立业活动,使劳动竞赛成为激发职工自觉为企业建功立业的有效载体,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广阔舞台。

篇9

    一、我国现行的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制度,事实上已成为一种无条件的“终身制”,它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结合一体,形成了“铁饭碗”、“大锅饭”的严重弊病。其主要表现是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技术高低一个样,一线二线一个样。在这种制度下,有些人心安理得地躺在企业和国家身上吃“大锅饭”,自己不劳动或少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果实;勤劳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大批人才被埋没。这种制度在客观上起了打击先进,保护落后的作用,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极不利于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因此,用工制度上“铁饭碗”、“大锅饭”的积弊,势在必改。

    二、试行劳动合同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真正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充分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劳动合同制的基本特征是,用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义务与权利,实行责、权、利相结合。把劳动合同制与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对职工个人来说,只要积极劳动,工作就有保障,并能多劳多得。因此,劳动合同制是用工制度方面破旧创新的一项重要改革,应当坚决而有秩序地推行。

    三、劳动合同制的适用范围,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也包括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既包括普通工种,也包括技术工种。实行的大体步骤,我们初步设想,当前主要在新招用的工人中试行,一个时期内以新人新制度(即新招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老人老制度(即原有固定工仍实行现行制度,但也要本着打破“铁饭碗”的精神,逐步加以改革)作为过渡;经过若干步骤,最终达到所有职工都实行劳动合同制。目前已试行的地区和单位,需要适当加快改革的步伐和搞好各项改革的配套;没有试行的省、市、自治区,希望能在今年内抓好一两个市、县的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四、招用合同制工人,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常年性生产、工作岗位,需要长期使用的工人,可以签订长期合同,也可以签订短期合同(例如三五年);合同期满后生产、工作仍需要留用的,可以续订合同。有毒有害的工种,从保护工人健康出发,需要定期轮换的,可以签订定期轮换的合同。临时性、季节性的生产岗位,仍使用临时工和季节工,也可以签订合同。

    签订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政策,坚持平等互利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合同的主要条款一般应包括:生产或工作任务、合同期限、试用期限、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劳动保护、解除或变更合同的条件、违反合同的责任以及双方的其它义务与权利。

    五、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合同制工人,必须根据生产、工作的需要和国家下达的劳动计划(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劳动计划由省、市、自治区下达),尽可能在城镇经过就业前培训的待业青年中招收。从农村招收合同制工人,必须从严控制。少数国营企业的某些工种(如矿山井下等)确因生产需要从农村招用合同制工人时,须经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招收合同制工人,要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合同制工人在企业工作期间,由企业管理;解除合同后,城镇人员由劳动服务公司管理,农村人员回社队安置。

篇10

2.五月阳光明媚,日子有滋有味。美食对你口味,身子不再劳累,精神格外矍铄,天天十分陶醉。压力烟消云散,笑容甜美灿烂。劳动节快乐!

3.水在流,鱼在游,忘掉所有的忧愁,风在吹,雨在下,很想让你笑一下,天有情,地有情,祝你时刻好心情,愿劳动节开心!

4.五一将至,祝你千分快乐,万分幸福!

5.劳动创造了文明,文明产生了科技,科技发明了手机,手机承载了信息,信息传递了词语,词语表达了心迹,心迹肯定了问候:五一快乐。

6.劳动,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是啊,无论你是做什么的,无论你是生活在低层的普通百姓,也无论你是工作在政府机关的高级领导,劳动,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7.短信送上祝愿,短信捎去思念,温情拨动心弦,真情滋润心田,问候带去平安,祝福带走忧烦,愿快乐与你相伴,好运在你身边。五一将至,预祝你节日快乐!

8.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9.亲爱的,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是我在心里想你的开始,每天月亮升起的时候就是我在梦中想你的开始。月亮太阳让我爱你一生一世。

10.五一将至,提醒我的朋友:劳动节里不劳动,工作日程全排空,放飞心情游玩乐,山水之间留影踪,合理安排调节好,节后日子更轻松。祝节日快乐!

11.送:是我的爱,寄:是我的思,托;是我的梦,一路飞翔,一路追随,梦中传颂着我对你忧郁的思念;想你,念你。

12.在肥沃的.土上播种感情,用清澈的溪水浇灌言行;在蔚蓝的天下工作不停,用鲜艳的花朵送来闲情;祝你五一快乐。

13.有一种间隔叫远;有一种东西却叫缘;有一种情怀叫思念。有一个人不在你身边,但却用微 信来祝愿,但愿你五一假期里快乐每一天!

14.大漠的孤烟,缓缓升上了天空,我宁静的心遇到了你,泛起了涟漪,确定你就是今生要找的爱人,祝“五一”节快乐!

15.有你相伴的日子,即使平凡也浪漫!祝你一路顺风,五一节快乐。

16.五一到,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劳动,劳动不如运动,运动不如走动,走动不如手动,手动让短信动,短信把你的心情带动,从此快乐监视你的一举一动!

17.时工作太忙碌,累得感觉向谁诉,为了今生别无撼,累点苦点自己受。五一期间来放松,趁这几天狂购物,两手不空满而归,慰劳自己不能误!劳动节快乐!

18.马加爵,被毙了!药加鑫,判死刑!加爵、加薪都是绝路末路一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加班才是最安全的!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