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范文

时间:2023-04-11 09:2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说明文;选材分析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因此,初中生学习说明文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而初中说明文的教学也应有其自己的规律,分析初中说明文的选材情况,有利于掌握其教学规律。本文将从初中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的要求来分析初中语文说明文的选材情况,并进行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框架式探索。

一、说明文教材选编篇目及所占比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旧版(2001版)和新版(2013版),所选课文总篇目都是169篇,说明文选编也都是15篇,说明文所占总篇目比重均为8.9%。两个版本中相同的篇目高达13篇,具体如下:

《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除了相同的这13篇以外,旧版选取了《山市》和《你一定会听见的》,而新版则选取了《河中石兽》和《落日的幻觉》,略有不同。

二、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选编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就整套书而言,讲究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七年级(上册)只是了解、接触说明文,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然而八年级(上册)首先要求注意抓住事物特征,要理清说明顺序。其次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再次周密的语言。最后要求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所选篇目数来看,新版和旧版教科书都是15篇,没有增减。从说明文所占比例来看,都是8.9%。从所选篇目内容来看,大部分内容没有变动,只有两篇进行了替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适用于智力快速发展的中学生,说明文选编过少,不利于中学生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说明文选编过多,又可能挫伤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锐气,经常学习说明文,让中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反而助长学生的叛逆心理。

(三)选文安排过于集中,外国说明文所占比例不大。新版语文教材选录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在初中学段三年中,有两年时间初中生会接触、学习说明文,可以使中学生很好地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说明文集中于系统性较强的单元中,且在九年级整个学年里都没有涉猎说明文,不利于初中生说明文知识的巩固。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占到初中总说明文的6.6%,比重显得薄弱。本人觉得这样选取外国说明文的态度是可取的,初中阶段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此阶段中学生对说明文的了解还很薄弱,没有对说明文形成自己的基本认知,盲目地接触太多的外国说明文,有可能会引起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偏向,采取稳定、保守的态度对待外国说明文是有道理的。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提出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不难看出,在初中阶段对处于智力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在说明文方面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了解领会为主,不要求掌握。反映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上,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说明文是准确的知识传递,生动的语言结合的产物,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这种科学的探究精神。其次,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逐步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养成良好的说明文写作习惯,掌握基本的说明文写作技巧。

四、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对人教版教材中初中阶段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教学要求的分析,对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探索如下:

(一)着眼于教材整体,熟悉教材,系统规划,稳步推进。放眼于整套教材,对说明文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根据说明文单元难度的层次性,逐步进行说明文教学。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刚接触说明文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灌输说明文独特文体,以区别于之前接触的记叙文,要先入为主,确立说明文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对其进行整体认知。立足于系统地整体规划,对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进行转化处理。为了巩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说明文知识,并为其在更高学段能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结合九年级整个学年没有选编说明文的实际,可将学习说明文课文进行转化处理。例如,进行适量的说明文阅读训练和说明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二)单篇教学要把握选文整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特别重视知识性和科学性,教学中总是将说明文分解为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淡化了文章的整体性,使课堂变得程式化,十分死板。因此,教学说明文必须把握选文的整体性,不能过分地强调具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当然不过分强调不表示不讲,因为做必要的技巧分析是在实际教学中绕不开的,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在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教学中就要由整体分散到部分,让学生去掌握学习说明文的具体方法,具体去把握说明顺序,品味说明文准确凝练的语言,寻找事物特征,进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篇2

(贵州省册亨县第三中学 552200)

一、巧设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巧妙设计学习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巧妙设计学习问题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一)设计的学习问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感到陌生。这样的问题是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如在教学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的过程中,我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由于这个问题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比较陌生,进一步思维的兴趣也就没有了。

反之,假如我们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效果就迥然不同了:“课文围绕恐龙向我们讲述了哪些知识?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教学中,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都急于想知道关于恐龙的一些知识。他们往往表现为:一听到这样的问题,睁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眉头紧锁,不停地转动着明亮的眼睛,自主学习探究的劲头就来了。

(二)设计学习问题时,要善于把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的问题,方便学生解决;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方便学生在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后,能“势如破竹”的解决下面的问题。

譬如教学《老王》这篇课文,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1、阅读读课文,了解到老王的一些基本情况。(老王身体弱,有眼病;靠拉三轮车维持生活;住房简陋,家庭贫困;没有亲人,十分孤独,只有一个远房的侄子经常来烦他,拖累他。)2、“这些可以看出老王的生活怎么样?”(苦!)3、他在给作者一家拉车的过程中又是怎样做的呢?”(老王拉作者丈夫去看病不要钱;送的冰块比别人大一倍,价钱减半;临死前还要送鸡蛋和香油给作者,而又怕麻烦作者再去送鸡蛋钱,无可奈何只好收下鸡蛋钱。)4、老王的这些举动,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这样,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就像剥洋葱一样,使学生很顺利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设计的学习问题,要有利于实现教材和大纲的目的要求。

学习问题不能设计得过细。如果问题设计过细,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一路走一路看一边聊,学生只是在充分解决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花费了许多时间,学生得到的只是关于课文的一个个局部的零碎的知识信息,却得不到一个完整的认识,更谈不上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必须从过细的细节中跳出来,让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在设计学习问题的时候,要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纵观全局。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巧点拨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俗话说的好:“聪明绝顶,也要人提醒”。在我看来,“点拨”就是“提醒”。而巧妙的提醒,就是在学生遇到难题而“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教师用“只言片语”让他们“茅塞顿开”,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活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即:课堂教学低效化,教学形式过于追求活动化,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到位,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互动等。因此,初中教师急需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一、制定导学方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重点,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制定相应的导学方案,最后让学生根据导学方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冯骥才《俗世奇人》一课中,教师首先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为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领会文章人物的精神风貌;情感目标为让学生深刻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能力目标为让学生认真精读文章,品味文章语文的特点。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具体的预习任务。即了解冯骥才的生平及写作此文的背景,并且对《俗世奇人》的全文进行相应的了解;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的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深刻体会文章中小人物的大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课后练习题,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在这样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语文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使得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应有的

保障。

二、创设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初中阶段不但是他们生理变化的时期,也是心理的成长时期,各种各样的烦恼接踵而至,假如调整不好,极易使得学生产生叛逆厌学的心态。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适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便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情境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香菱学诗》一课中,由于《香菱学诗》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电视剧版《红楼梦》的一个片段,使得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作者写此文的真正意图所在,即作者写香菱写诗,就是为了抬高香菱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一来,当香菱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得悲剧性更为强

烈了。

再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中,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离学生较远,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映相关的影像,把当时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的故事重现,学生便很快地进入特定的环境,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就是说,通过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三、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应把学生引向“问”之源头,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读出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等,这样一来,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能生成问题,会问才会学。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关于“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恐龙的灭绝和地球的构造有无联系?对于“被压扁的沙子”一文,教师可以紧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恐龙又和压扁的沙子有何联系?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本质,而且可以让学生懂得不同的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可以互为见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再如:老师在讲解鲁迅《藤野先生》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即作者写自己在东京的经历目的是什么?又为什么写在仙台的一些生活情况?写藤野先生的缘由是什么?写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与后文作者放弃医科学习有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问题,通过教师适当地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而且使得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导学方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此外,还需要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呼啸.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郝小柱.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现代阅读报,2013(2).

篇4

关键词:说明文 有效性 价值观 知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9-02

重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是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的,这样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既符合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也表明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其他文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引导学生喜读、善读说明文很有必要。

但是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主要因为大家认为说明文教不出“语文味”,难入情境,致使课堂乏味低效。教师对于语言平实、堪称典范的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就“认真耐心”地将其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美其名曰“授之以渔”,其余说明文尤其是科学小品文就以学生容易读懂为由,让其以自学的形式自行解决。如此一来,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

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念,改变教学理念,重视说明文教学。相比较语言生动、情感丰富、文学色彩比较浓的课文,说明文在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方面起到的作用看似低些,其实反之,它们更能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更能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更便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1 从长远来看,加强说明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影响

1.1提高默读速度,在潜心阅读中提炼信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说明文语言不便于诵读的训练,但是有利于加强精读、略读和浏览方法的指导。知识性强的文字更需要专注阅读才能将内容了然于心,所以,说明文的阅读更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潜心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一定不可错过教学良机。

1.2锻炼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缜密习惯

说明文语言的精炼准确性虽然缺乏朦胧的诗意、感人的情怀,少了语言品味赏析环节,但是它对于学生语意笼统、缺乏条理等不良倾向的纠正起着有力的作用。现在的学生敢于表达但是不善于表达,主要存在思维不清、条理失度方面的毛病。认真学习说明文的语言,从锻炼归纳能力入手,练习言简意赅的表情达意,长期坚持,定能日见成效。

1.3尊重客观事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学生往往对一些熟悉的事物形成了概念化感性化的认识(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比如:蚂蚁是勤劳的,狐狸是狡猾的,狼是凶残的等等。对其具体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停留在肤浅的认知上,流于片面甚至歪曲。只有虚心学习说明文,在求知的动机上对作者以及科学工作者怀有敬意,才能认真地去分析阅读,不仅拓宽知识面,也防止主观臆断行为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寻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1.4留心观察事物,初步形成格物致知意识

文学类作品以其语言的感染力打动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的确容易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课堂洋溢着“语文味”,体现出语文课堂的精彩魅力。但这仅仅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说明文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探究心理、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有效集中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5关注地球生物,切实热爱自然,珍视生命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以救世主自居。如果总是摆着高姿态俯视万物,即使高喊一些漂亮的口号,其行为本身仍是矫情做作,没有诚意的。热爱自然就应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尊重生命就应该以友好的姿态走近它们体察它们,走近,不是为了伤害;体察,不是为了控制。这种真正平等的态度才能产生和谐相处的行为。法布尔的《绿色蝈蝈》就向我们诠释了这样的诚意。学生在此基础上读名著《昆虫记》还会有什么阅读压力可言?

2 提高说明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2.1树立明确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认为说明文既不中看也不中用。其实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所以无论是从当前应试角度来看还是从长远利益来看,学好说明文至关重要,应让学生提高意识,明确学习说明文的重要性。

2.2激发学习兴趣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课前介绍了恐龙的知识,用幻灯片放映各种恐龙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落日的幻觉》一课时,让学生背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再提问题,落日真是“圆”的吗?因为夕阳西下是学生所熟悉的景象,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2.3掌握文体知识

说明文毕竟是三大文体之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能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这些说明知识并不是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体会。说明方法这部分知识一向是大家认为比较简单的一块,其实有几种概念学生不易把握。具体是:(1)打比方和比喻;(2)引资料和引用;(3)摹状貌和描写;(4)作比较和对比。应该引导学生分清概念类别,防止混淆。

2.4拓展说明内容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适度补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比如,《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为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2.5训练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