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19 09:0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白写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原来,他遇到的对手是崔颢(hào)。有一天,崔颢去武昌游玩。他到了天下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站在黄鹤楼上,崔颢向四面极远之处望去,长江在此与最大的支流汉江交汇,江汉平原一望无垠。眼前的景象引起了崔颢无尽的思乡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给黄鹤楼带来美名、也使自己诗名永传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古代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经骑鹤经过此地,另一个传说是三国时的费文伟就是在此地驾鹤登仙的。所以人们在此建造了楼宇,寄托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而且将此楼命名为黄鹤楼。崔颢的诗就是以此地的神仙故事开篇的,首联写昔日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归去了,只留下黄鹤楼伫立在这里,让凡俗之人心生惆怅。第二联诗人说,那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只有楼头的白云百无聊赖地飘浮在那里。后两联诗人写出了自己在黄鹤楼头所见的景色以及自己的情思。第三联,阳光下的江面波光粼粼,远处汉阳城中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芳草依旧茂盛,而写《鹦鹉赋》(传说鹦鹉洲因《鹦鹉赋》而得名)的祢(mí)衡却已成为历史早已远去。第四联诗人即景生情,天色已晚,我的故乡在哪里呢?江面辽阔,烟波浩渺,怎么也望不到自己的故乡,徒增人的忧愁罢了。

篇2

唐朝着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篇3

1、这句诗是《清平调其一》中的一句诗,是李白为杨贵妃写的。

2、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3、这句诗是从空间上写杨贵妃,将其与花相比,极言贵妃之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 便携式倒立摆;现代控制理论;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18-03

Educational Reform for Modem Control Theory based on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PAN Juntao, LIU Fang, ZHANG Bai, WEI Haicheng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 reform metho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mong curriculum of modem control theory. With idea of task-driving, the modeling,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por-

table inverted pendulum are introduced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effectively inspiring students’ pass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workable which yields excellent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 modem control theory; task-

driving

1 前言

自动控制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1]。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在生产、军事、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随处可见自动控制的身影。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自动控制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为此,全国各高校相继设立自动化专业,以期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工程素质,掌握自动化学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自动控制技术人才。同时,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诸多特色鲜明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指出的是,各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有一定的差别,但都会把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作为其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2-4]。

北方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委属民族院校,根据旨在服务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的,培养优秀少数民族人才的办学定位,针对高年级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48课时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其中理论课时数为40,实验课时数为8。该课程在教学要求上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数理基础课程有较强的依赖,并且课程中的抽象概念繁多,加之民族院校学生基础薄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吃力。此外,课程实践课时数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质量地完成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培养出具备一定工程素养的合格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开设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为背景,针对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便携式倒立摆实验平台,并在该平台下提出一种以任务驱动法[5]为核心思想的控制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以改善现有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夯实自动控制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

2 课程特c及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特点 现代控制理论是北方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以状态空间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一般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鉴于学校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综合考虑区域性学科发展,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的特点,将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目标定为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具备一定运用基本数理知识和MATLAB辅助设计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能力。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理论性强。控制理论类课程是一类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定性、定量分析与设计一般控制系统的基本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电路原理、模拟电子基础、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等基础课程有较强的依赖,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电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课程知识概念抽象。由于控制理论类课程是以数理知识为基础的,因此,课程所涉及的许多重要控制概念,如系统稳定性、能控性、能观性、鲁棒性等,都以数学形式给出,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课程内容上较为吃力。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薄弱。作为一所民族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来源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较弱。因此,在学习控制理论类课程的时候,学生很难对该课程涉及的数理基础知识及抽象的课程概念做到基本的掌握,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难度,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降低。

2)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能够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目前学校虽然对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理论类课程配套了相关的实验学时,但由于学时数少,且实验内容也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这样的实践环节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整体课程理论知识的把握,无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机会加深理解专业理论,从而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改善控制理论类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具备一定工程素养的自动化技术人才,针对控制理论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3 课程教学改革

鉴于控制理论类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倒立摆系统是一种从工程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控制模型,是一个绝对不稳定的控制系统,其高阶次、强耦合、多变量等特性,使得对它的控制极富有挑战性。目前,国内外的控制实验中心均普遍将其作为控制算法验证的实验平台。

有鉴于此,本文以“便携式倒立摆”为载体,围绕该平台,设置一系列“任务”,并将其穿插在控制理论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控制理论类课程改革新方法。

不同于传统倒立摆实验平台,便携式平台的便携性和易维护性打破了现有实验场地的空间约束,方便地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课堂,借此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的弊端。此外,其特有的USB通信方式,可使学生非常方便地利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控制设备,无形中开放了“实验室”。如此,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不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且易于维护。这不仅最大程度上增大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更建立了学生对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兴趣,在“授之以~”的过程中“授之以渔”。

受篇幅限制,本文以系统建模为例,围绕倒立摆系统,设置“建立便携式倒立摆系统数学模型”教学任务,并将该任务贯穿于课程“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的教学中。

众所周知,系统建模是学习控制理论类课程的第一环节,也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前提条件。受学时限制,现有教学方法仅仅以简单电路系统或机械系统为例,在理想情况下说明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方法。然而在工程实际中,建立一个系统的数学模型绝非易事,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国家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形势下,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亲历这一建模过程。

首先让学生熟悉认识便携式倒立摆系统的结构及控制原理,然后运用“数、理、电”三方面的知识去分析对象的机理特性,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现有知识,并辅以相关文献资料,推导出系统数学模型的“雏形”。一般而言,推导出来的数学模型往往是非线性的,这使得学生无法利用课程知识去解决其控制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课程引入线性化的理论知识,此时学生需要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控制问题的联系,如寻找倒立摆系统的平衡点,如何在平衡点附近进行线性化,从而理解局部线性化、系统平衡点等知识概念。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能抓住系统数学建模的本质及核心。

在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状态空间描述的知识概念。依据往年教学经验,学生对“动态系统状态空间描述”中的“状态”的理解一直是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的难点。在建立便携式倒立摆数学建模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状态”都是明确的物理量,学生对此抽象概念理解起来十分方便。此外,为进一步说明状态空间描述的不唯一性,要求学生围绕便携式倒立摆,选用不同的状态(或状态组合)建立其状态控制表达式,并以此模型,展开后续的课程学习。

同样的,在系统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MATLAB仿真设计等部分的教学中均可以“便携式倒立摆控制系统”为平台,设置一些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课程中的抽象概念,提高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随着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控制理论类课程也受到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青睐。本文结合民族院校特色,针对北方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控制理论类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以便携式倒立摆控制系统为平台,基于任务驱动法,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邹伯敏.自动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潘双来,邢丽冬,胡寿松.信号、系统与控制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24-26.

[3]戴先中.自动化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浅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5(2):19-21.

篇5

次日,李白申请了一个QQ号,网名叫“李白”。他刚把号挂起,一位叫“小龙女”的MM找他聊天。

李白:在下李白,不知道姑娘芳名?

小龙女:我就是小龙女。

李白:难道你就是沉鱼落雁之容的小龙女?

小龙女:就是,小女子不敢称沉鱼落雁,可谓倾国倾城。

于是李白就和“小龙女”聊上了,每天天还没亮李白就在网上等她直到午夜12点才念念不舍地离开。

又一日,李白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李白:我们以相识多日,不知道你愿不愿意与我见面?

小龙女:只要你写满99首诗,你自然就会见到我了。

刚说完,她的头像就暗了下去。李白下定决心,于是他整日做诗,就连吃饭也在写。终于,他写满了99首,他立刻把诗发给了她,等待回复。

篇6

李白的诗让我越读越有味,他的诗中不仅仅是对人生的感叹,似乎还有很多很多更深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它。他的诗很开放,能让大多数人接受他。他写的东西即使我咬烂笔头也想不出来。点到为止,却又点得精确,点得透澈,让人忍不住被这个“李氏黑洞”给吸进去。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相思,摧心肝。”这些令人深感谢无奈的诗句就是这样融入我们的社会的。

我只是去听去看去想,李白的诗却成了我脑海里抹不去的光亮。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将进洒》这首诗,最让我为之动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金钱在这位诗仙眼中早已成了毫不起眼的蚂蚁,在酒后也只剩无几了。回来想想,真是天妒英才,要不然李白早就当上“高级白领”了。那么好的文笔,那么气派的思想,那么坚定的雄心壮志,要是李白来到现代,那他肯定没那时间享清闲,而是为了工作和生活埋头苦干。

篇7

关键词:谢灵运 谢朓 李白 山水诗 造物取境 兴象玲珑

中国山水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两朝之中,谢朓与李白是两位杰出的山水诗人代表,他们的山水诗写得颇有几分相似,但由于时代不同,因此又表现出许多不同之处。

谢灵运为我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的山水诗将眼中之景物进行一一描摹,表达一定的哲理,但并未达到盛唐山水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清人贺贻孙说他“往往深密有余而疏淡不足”,“虽多佳句,然自首至尾,讽之未免痴重伤气”(《诗筏》)。在齐梁诸多诗人之中,谢朓山水诗创作可谓是开拓疆宇,超其前辈。清人沈德潜对其有“齐人寥寥,玄晖独有一代”(《说诗晬语》)之誉。东方树对其评价则更高:“玄晖别具一副笔墨,开齐梁而冠乎齐梁,不第独步齐梁,直是独步千古……太白称其‘清发’‘惊人’。玄晖自云‘圆美流畅如弹丸’。以此数者求之,其于谢朓,思过半矣。”(《昭昧詹言》)。而唐人李白,一生轻狂,且一向轻视齐梁为文作诗之“轻薄”“浮艳”,正是这位才笔横九州的诗仙,却做到了“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

东汉,佛教传入我国,佛经翻译工作逐步展开,但佛教对当时的文学并未起到深刻影响。而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文人深受佛学影响,他们开始对宇宙、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此同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山水诗歌作品中,不仅以浓彩去描摹万物,且不可避免地加入对人生的思考与体认,表达一定的哲思。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极能代表当时之文风,对景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对人生思考也极为深刻,如其所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谢灵运虽开创我国的山水诗,但处于齐梁时的他,创作的山水诗自然避免不了当时文人作诗的套路,即写山水诗先记游,而后写景,最后以阐发玄理结语,其所作山水诗大凡都有此种结构。如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此诗足以体现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即细笔将景物进行勾勒。但诗中却很难见到诗人心灵的表白,有的仅是结语的玄理相推。

唐代诗人所作的山水诗已经看不到魏晋时期山水诗的穷形尽相与露骨的推理,他们的诗歌中更多的是对诗歌境界的刻画,努力做到以景表情,以境达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其山水诗,真如一幅水墨山水画,淡淡几笔,将山林秋色描写得惟妙惟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人以空灵秀丽之感,诗人的心境也在此诗中得以折射。

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足显两代诗风之不同,魏晋时期追求的乃是一种穷形尽相的表现方式,而唐人作诗讲究的则是诗中的神韵,这正是唐诗能独步千古的原因所在。

谢朓的山水诗足以与谢灵运相抗衡,甚至可以说他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谢灵运。他一改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方法,不仅对眼中之景物进行描摹,同时亦能将自己的感受与名山大川相融合,使读者不仅于诗中看到诗人游览山川之足迹,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内心独白,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契合。

谢朓在其山水诗中尽情渲染登山泛水之乐趣,如其《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南齐京城建康的山川地貌,其中“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给人的视觉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朱楼”环绕着“绿水”,使得这“金陵帝王州”一派生气。《京路夜发》同样生动地描写了京城建康城外的黎明美景:

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犹沾馀露团,稍见朝霞上。

诗人将日出前的天地万物进行了细致的描摹,犹如一幅细致的工笔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其《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对大江的描写更是被称为“压卷之作”,其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不仅写出了江水的滔滔不绝,更写出了诗人客居异地时心中之苦闷。谢朓已改变了谢灵运山水诗仅对景物进行细致描写的风格,不仅写景,更能将情景交融,从中可看到唐代山水诗的影子。清人王夫之就夸其“廖天孤出”,刘熙载在其《艺概》中称其“谢玄晖诗以情韵胜”。谢朓的山水诗创作使齐梁诗风为之一振,李白的“一生低首谢宣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白所作山水诗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其《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只有洞庭湖五首》之五: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洞庭秋草涧。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此诗虽仅写洞庭湖如镜般的水面,君山倒影,湖边秋草,但却很好地体现了唐人的神韵,更加体现出李白的神来之笔。

李白是杰出的诗人,创作众体兼备。一生傲岸不屈的他,对谢朓最为仰慕。通观其诗集,大凡十五首诗是直接吟咏谢朓的。而“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他的作品当中不少作品描写的山川景物也都曾在谢朓的诗中出现。如《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又如《新林浦阻风寄友人》:“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中的林浦、板桥。由此可见李白的游山行迹在不同程度上是跟随谢朓,他希望在游览名山大川的同时能够在心灵上与他所仰慕的谢朓有所契合。

李白如此推崇谢朓,究其原因是谢朓清丽的山水诗创作深深令他折服,李白有诗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风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更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所主张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创作理念,正是他与谢朓的共通之处。李白在谢朓的诗中找到了他的诗歌理想。他所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也是极力秉承这一创作理念。如:

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如此清丽的山水诗,明显带有谢朓的遗风。李白作山水诗学习谢朓的清丽诗风,突出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艺术境界,整个诗篇浑然一体,毫无斧凿之迹。李白的山水诗除了谢诗一以贯之的清丽之外,还有他那令人心跳的雄浑豪迈。李白的山水诗与谢诗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白的山水诗虽继承了谢朓山水诗的特点,但更多保留了他自己的诗歌风格。更准确地说,李白对谢朓的山水诗进行了改造,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谢朓所作山水诗虽一改齐梁山水诗之风格,但最终仍逃脱不了齐梁文风的藩篱。他的山水诗不似谢灵运那般只顾极力描摹所见之山川景物,在其诗中已看到情的融入。如若拿其山水诗与李白的山水诗相比,明显地看出其山水诗有不足。他虽做到了情景交融,但却没有李诗那般“羚羊挂角、无计可求”[1]。如二人都曾在诗中描写了敬亭山的美丽景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敬亭山》)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託,灵异俱然棲。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廻谿。……绿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谢朓《敬亭山》)

同样是对敬亭山的描写,李白的描写丝毫不见细笔的勾勒,诗中只有“众鸟”“孤云”与“敬亭山”三个意象,便将敬亭山的自然风貌描写殆尽。全诗仅有二十字,却写出了山的高寂与人的孤寂。更让人称叹的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之语,体现了物与象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只在“相看两不厌”中浑然一体,无迹可求。而谢朓却对敬亭山进行了层层渲染,对于山势的描写也可谓是极尽描写之能事,在体物方面,可谓胜于李诗。他的抒情却丝毫不及李诗,情与景的交融究竟不能如李诗那样浑然天成。如说谢朓的诗是在为山水写貌,那可以说李白的诗则是为山水写神。比其轩轾,由此可见。

李白山水诗能够突出山水之神而谢朓却仅是图貌,究其原因乃由两人所处时代不同而导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2]。齐梁诗歌的总体特征是诗风绮丽,浓墨渲染,仅是造物取境。所见之景,直叙其事,描摹山水时无法做到情景交融,也不曾注意景物描写的韵味。谢朓虽是此时山水诗圣手,也体现着与此时诗风不同的风格,但从他的《敬亭山》中可看到其山水诗创作仍是前半首仅是写景,后半首仅在抒情,写景与言怀不曾融合,终不似李白那般灵性相通。

唐人做诗讲究兴象玲珑。所谓“兴”乃感兴,即诗人情感之兴发;“象”为形象,即诗中之物。唐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即追求情与景的浑然天成,做到兴在象中,兴在象外。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3]此处,“兴”是“感发意志”而并非文学创作之手法。此后,《毛诗序》中提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此时的“兴”才真正成为了一种诗歌创作手法。“象”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4],此时老子对于象的描述虽晦涩难懂,但可看出,象与物有着密切联系,看似可得实为不可触。此后,历代文学理论家便在文学理论中不断地探讨何为“象”这一理论问题。而“兴”与“象”之结合,始于唐代。在唐代,将“兴”与“象”结合为一个新的文学理论概念的则是殷璠。

唐人殷璠之所以能够将“兴”与“象”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文学理论概念,与盛唐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是分不开的。他总结了盛唐诗人们创作的大量情景交融的诗歌作品,同时又继承了此前文艺领域内早已使用的“兴”与“象”这两个名词概念,将他们自然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兴象”成为文学理论当中的专业术语,以此来表达情景交融的诗歌境界。

盛唐诗人作诗始终追求是一种“兴象玲珑”“无可凑泊”的纯美诗歌境界。而在有唐一代,将诗歌当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做得无迹可求、不落言筌的则是诗人李白,这在其山水诗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乃李白长流夜郎,行至白帝城时遇赦,乘舟东返时所作。盛弘之《荆州记》云:“早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而李白仅仅数字便将辞别白帝城时那愉悦的心情抒写殆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何尝不是李白轻快心境的写照。又《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乃思念友人之作。全诗连用“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将他对友人的思念尽情抒发。李白仅仅数语,却可以将景物描写得如此传神。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诗境清丽淡雅,更为重要的是他那毫无斧凿的抒怀,很好地完成了情与景的交融。

李白不仅“一生低首谢宣城”,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谢朓山水诗创作的改变。也正是有了这种因袭与变革,才有了一代诗仙李白,才有了唐诗的繁荣与兴盛。

注释:

[1]何文焕:《历代诗话·沧浪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8页。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程树德:《论语集释·阳货下》,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12页。

[4]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8页。

参考文献:

[1][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篇8

人际关系的好坏还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各种素质都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剥夺了与人交往的机会,这个人的身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成为心理残疾的病人。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重视和支持。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要学会与人交往。要增进交往,首先就要改变对人的冷漠态度。人际交往的真谛就在于真情互动。请看下面这首著名的唐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755年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当地人汪伦热情款待,并亲领众人送行。诗的前两句叙事,写分别时的情景。后两句,用比物的手法表达了与汪伦等人的深厚友情,充分展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诗的最后一句被后来广为用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相 思

王 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唐诗中著名的绝句。红豆产于南方,果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思念卒于边地的丈夫,忧伤过度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人们因此称此物为“相思子”。在唐诗中常用它来表达相思之情。这既包括男女情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相思。此诗题一作《江南赠李龟年》,李龟年是当时著名的歌者,可见诗中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思,这里的红豆亦是赤诚友谊的象征。

交友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十分复杂。刘禹锡在《竹枝词》(其七)中感慨地说: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险滩甚多,被称为“天下险”。但人心比瞿塘峡还要凶险,“等闲平地”都会涌起波澜,真是令人防不胜防。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此诗是杜甫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反复之苦后的激愤之作。诗以“贫交”为题,是因为古歌中有贫贱时才能见真交的说法。诗的第一句写为世情翻云覆雨变化迅速而震惊,接着嘲讽那些妄谈交友之道的虚伪议论,作者将其斥之为“纷纷轻薄”,不值一提。后二句由冷漠多变的现实想到古人管仲、鲍叔牙注重友谊的故事。相传管仲当初生活贫困,还曾欺负过鲍叔牙,但鲍叔牙知其贤,一直友善待他,还向齐桓公引荐,使管仲得以实现抱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古人如此以友谊为重,但今人却弃之如粪土,作者怎能不气愤呢?

孟郊一生坎坷,吃过不少亏,因此在交友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写有若干首关于交友的诗歌,其中一首是:

审 交

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

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君子芳性桂,春荣冬更繁。

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

莫蹑冬冰坚,中有潜浪翻。

唯当金石交,可以贤达论。

诗的意思是说要审慎交友,只有君子的金石之交才会长久不衰,值得称道。所谓金石之交,指的就是坚贞不渝的友情。

在人际交往中,挚友和诤友是最为可贵的。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也堪称典范。

公元744年初夏,33岁的杜甫与44岁的李白在洛阳第一次相见。当时李白已名扬天下,杜甫还不为人所知晓,但两人一见如故,并成为终生的朋友。据统计,杜甫谈及李白的诗篇有15首以上。公元745年秋,李白与杜甫同游齐鲁后,李白要去江东,杜甫要赴长安。分手时以诗相赠: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题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诗的意思是说,没有几天就要分别了,那就醉酒而别吧。鲁地的胜迹虽然游览遍了,但什么时候才能旧地重游再次痛饮呢?秋天这里山清水秀,但好朋友却要各自飘零。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就让我们尽饮杯中酒来作别吧。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在诗里表露无遗。

李白、杜甫石门一别,从此再无相见的机会,但二人始终相惜相知,心意相连。送别杜甫去长安后,李白倍感寂寞,想起与杜甫同游相聚的情形更觉友情的可贵,于是又写了下面一首诗: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是李白在山东的寄寓之地,在汶水附近。诗歌开头说与杜甫分手之后自己在沙丘城过着闲居乏味的生活,竟怀疑起自己为什么到这里来?听着城边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的秋声,更令人愁思难解。此时饮酒也觉乏味,听歌也无心情,只有对你的思念犹如这汶水浩浩荡荡地随着你南行。据考证,此时李白是在沙丘的家中与子女团聚,但思念挚友之情却胜过了亲情,足见李杜二人感情之深厚。

李白的这种思念之情似乎被远在长安的杜甫感知到了。于是他写下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是杜甫与李白与杜甫分手第二年或第三年春在长安时所写的。前四句是盛赞李白的诗才超群,集前代诗人之所长。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著名的诗人。后四句抒发对李白的怀念。渭北,借指长安,是杜甫所在之地。江东,指李白漫游之地。二人遥望思念,好像“春树”与“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聚,把酒论诗呢?

公元759年,安史之乱中李白因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湖南。杜甫此时也正在遭受离乱之苦,但对李白十分惦念,于是写下了: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诗的开头写秋风乍起,无限悲凉,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好反问对方有什么打算?我迫不及待地希望得到挚友的信息,但又怕江湖多险鸿雁不到。接着用古往今来许多才智之士的不幸遭遇宽慰挚友。最末由李白流寓湘江想到自沉汨罗江的屈原千载同冤,一定会作诗相赠。诗中所表达出的殷殷思念、细微关注,都发自杜甫的心灵深处。

李白获罪后,不少人议论纷纷,落井下石。杜甫则力排众议,为李白鸣不平。他在《不见》诗中写道:

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杜甫写此诗时,已有十五年未曾见到李白了,故诗题和第一句都表明了这个意思。接着写对自称是“楚狂人”的李白的哀怜同情,在一片要杀李白的叫喊中鲜明地表达自己反对的态度,勾勒出一个以酒为伴飘零的天才诗人的形象,并希望他能度过危险,回到他少年读书的匡山,落叶归根。全诗表达出了杜甫对这位挚友的无限关心和祝愿。

篇9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明月载着对朋友的思念,随着风到夜郎西。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他对朋友的思念是让人佩服,但他所创作的三千多首诗,更是让人无可言喻。“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自懂事起学的李白是第一首诗。当时,愚蠢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想起,真是把这首诗给玷污了。我愿与你同行,我敬佩的“诗仙”李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千多年前,一位着名文学家,思想家诞生了,他所写的这句诗主要表示了像那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的后果。他以诚信为主,教了一共有二千多名弟子。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使我们奋发向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经成为流古至今的名句,他受人崇慕。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我愿与你同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真是让人仰慕,嫉妒。他把西湖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迫不及待想到西湖去看一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有着广阔,坦然,乐观的心扉,虽然被贬,但他不像柳宗元那样伤感,惆怅。苏轼,我愿与你同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10

一、李白的诗中有涉及“黄鹄”一词的诗句:“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古风(其十五)》。在这首《古风》里,李白借春秋时代田饶的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据《韩诗外传》中记载,春秋时代田饶在鲁国长久未得到重用,决心离去时对鲁哀公说:“臣将去君,黄鹄举矣!”鲁哀公问他“黄鹄举”的意思。他解释说:“鸡衷心为君主效劳,但君主却天天把它煮了吃掉,这是因为鸡就在君主近边,随时可得;而黄鹄一举千里,来到君主这里,吃君主的食物,也不像鸡那样忠心效劳,却受到珍贵,这是因为黄鹄来自远方,难得之故。所以我要离开君主,学黄鹄高飞远去了。”鲁哀公听了,请田饶留下,表示要把这番话写下来。田饶说:“有臣不用,何书其言!”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燕王立他为相,治燕三年,国家太平。鲁哀公为此后悔莫及。此处的“黄鹄”就是鸟名――天鹅,喻指高才贤士。唐代诗人杜甫《秋兴》诗之六:“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起白鸥。”此诗中的黄鹄即天鹅。唐朝韩愈《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黄鹄据其高,众鸟接其卑。”国学大师钱仲联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中引陈沆曰:“黄鹄谓元稹、李绅也。”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李白自身的诗词看,还是从同时代的诗人的诗作看,黄鹄本义是天鹅,比喻义指高才贤士。李白在《蜀道难》中写作“黄鹤”,在《古风》中写作“黄鹄”,并不是笔误或随便写的,而是有意而为。虽然,“黄鹄”(天鹅)是飞鸟中飞得最高的鸟,能飞到17000米的高空,能轻易飞跃珠穆朗玛峰,但它还不是李白的理想飞鸟。

二、李白中意的飞鸟意象是――黄鹤。纵观李白的诗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唐诗》中李白的诗歌提到“黄鹤”的诗歌不下24首。除了《蜀道难》外,还有《拟古》“安得黄鹤羽,一报佳人知。”《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鸣皋歌,送岑征君(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君不行兮何待,若反顾之黄鹤。”《书情题蔡舍人雄》“黄鹤不复来,清风愁奈何。”《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黄鹤久不来,子安在苍茫。”《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送储邕之武昌》“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感兴六首》“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寄远十一首》“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此外13首是以“黄鹤楼”为对象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江夏行》、《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等。在这些诗歌中,李白借黄鹤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理想无法实现,才华不能施展后的失望与不满,隐隐透露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而这种仙鹤道家思想乃是社会因缘和诗人自身的个性特征的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