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6: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窗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天窗课文

篇1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智慧的光彩,迸发出生命的火花,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教师应努力创设“三味”语文课堂,尽可能让语文课摆脱“板着面孔”的刻板模样,从而使其充满活力,彰显魅力。

一、突出生活味,让语文贴近实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脱离生活的语文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应立足于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拓展生活空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回归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味”,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必要也是首要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所选课文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郁,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时代性、乡土性、人文性、趣味性和新闻性的结合。尽管新编教材注意到了贴近学生生活,但是由于学生活动区域的局限和生活积累的相对匮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仍然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仍然需要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生活感受相结合,真正地打开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例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中,作为一位关怀子女健康成长的父亲,作者巧妙地回答了14岁女儿所提出的敏感问题:什么是爱情。对于学生而言,课文涉及的话题非常敏感,也让他们十分关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联系社会现实及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学生对爱情问题的懵懂认识和糊涂观念,予以评论;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介绍爱情生活方面的正面典型。这样的教学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净化,不良的人生态度得到纠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发现“语文中的生活”,还应该趁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印证和观照“生活中的语文”,形成敏感、强烈、稳定的生活语文意识,做到语文生活化,也做到生活语文化,完成从语文到生活的迁移。

二、增添人情味,让语文感动心灵。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所选文本也不是“无情物”,它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波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设置悬疑味,让语文充满诱惑。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乎每个学生都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有的甚至是冒着违反纪律和挨教师批评的风险上课偷偷地看。经过调查和研究得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小说中的悬疑让人心驰神往,每个读者总想尽快知道结果。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也可设置一些悬疑来激发学生对语文文本的阅读兴趣呢?

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我先出示了教材中这样一段话:“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然后向学生发问:“这是我们即将学习的《项链》一文中的一段话,文中的女主人公与项链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串项链究竟是怎样的一串项链?大家试着大胆地猜想一下!”听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那串项链可能是她的传家宝抑或是定情物,有的说那一定是一串价值不菲的项链。我看已经把同学们的胃口吊起来了,便说:“想知道你的猜想对不对,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吧。”因为前面设置的悬疑激发了大家的阅读兴趣,后面的阅读氛围就不再需要教师三令五申便可自然形成。

篇2

遵循“理念引领、发展引领、品牌引领、认同引领”的工作思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正确国企领导观、“信仰、信念、信心”和幸福观教育,培育弘扬油田核心价值观,在全油田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以主流价值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围绕“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和“东部硬稳定、西部快上产、非常规大发展”的战略大局,坚持文化向战略层面提升,向企业管理渗透,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向专业化拓展,向品牌信誉转化,向班组岗位下沉,向社区大本营延伸,大力推进文化强企工程,不断增强胜利文化软实力,提升油田核心竞争力,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和实现“百年创新,百年胜利”愿景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文化支撑。 1.1 企业文化向战略层面提升

文化引领战略,又服务和支撑战略。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目标,必然要求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与之相匹配、相适应。胜利油田“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共同愿景,既是长期的发展战略,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文化向战略层面提升,就是要为“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做好文化建设的引领和谋划,结合实施资源战略、市场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等不同的战略层次,制定从油田层面到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目标任务,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1.2 企业文化向企业管理渗透

要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企业文化的管理学属性,把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和环节,使文化成为管理的灵魂。要认真总结油田管理经验,积极推广“系统节点”精细管理模式,形成具有胜利特色的管理文化,把文化“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使之在现场中看到,在岗位上体现,在流程中沉淀,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1.3 企业文化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国企传统政治优势,强调要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保障企业目标任务的完成。企业文化融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整合各方力量、发挥整体优势,既有利于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积累阶段成果,又能够解决根本性的长远问题,形成文化积淀,保持基业长青。要坚持党建思想文化建设一体化运行,彰显优势和特色,保持生机和活力。 1.4 企业文化向专业化拓展

文化向专业化拓展,就是要与生产经营实现深度的对接融合,创建专项文化,引领各项工作。要重点研究建设勘探开发文化,促进增储上产;借鉴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经验,抓好西部施工队伍试点,强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持续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创新安全管理模式,保障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大力培育机关文化,转变作风,为民服务,提升素质,树立形象。

1.5 企业文化向品牌信誉转化

品牌是文化的结晶,胜利品牌是胜利文化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集中展示着油田的整体实力和信誉形象。要强化品牌意识,创造品牌成果,增强文化含量,提升品牌价值,实现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统一,打造信誉卓著的胜利品牌。 企业文化向班组岗位下沉。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也是文化实践落地的“根”。文化建设要真正做到落地生根,就要重心下沉,进班组、到岗位、入家庭,丰富班组井站文化,践行岗位励志格言,营造亲情和谐氛围,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6 企业文化向社区延伸

社区是油田生产建设的大本营和主营单位的大后方,是油田党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向社区延伸,不仅要求社区管理中心创建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改造完善文化基础设施,而且要求主营单位的特色文化主动拓展延伸到社区阵地之中,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文化共同体。进一步发挥党员服务社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共建和谐温馨的胜利家园。 2 创新企业文化载体

坚持“魂”与“体”有机结合,弘扬“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以“百年创新,百年胜利”为根本任务,以“共创百年胜利,共建和谐油田,共享美好生活”为文化动力,以“融入中心,深入人心”为文化追求,以“油田与心田共建,文化与文明共创”为文化建设路径,努力培育坚强有力的国企领导文化、规范高效的管理文化、特色鲜明的专项文化、温馨和谐的基层家文化、展示形象的品牌文化,保持文化创新活力,实现文化持续发展。 2.1 推进国企领导文化建设

引导教育油田各级领导干部以“负责任,能力强,正气足,大作为”为目标指向,大力践行“为党和国家干事、为员工群众干事,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的正确国企领导观,占据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发挥重要的价值导向、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油田各项工作上升到文化主导的新境界。 2.2 推进新时期会战文化建设

石油行业具有会战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在新时期增储上产会战的背景下,要传承发扬会战优良传统,对不同时期的会战做法和故事进行系统梳理,挖掘精神内涵,把握规律模式。大力宣传新时期会战中涌现出来的英模群体和感人事迹,总结提炼新时期会战精神,培育形成新时期会战文化,用科学理念指导会战,把精细管理、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等新观念融入其中,创造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会战模式。 2.3 推进胜利网络文化建设

适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胜利网络文化,充分利用胜利新闻网、胜利信息网、胜利文化网和胜利手机报等网络媒体,净化文化环境,弘扬主流价值。充分运用红色小段子、短信课堂等新形式,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牢牢占领媒体传播新阵地,使网络媒体更好地发挥传播正面声音、树立品牌形象的积极作用。密切关注和研究论坛、博客、微博、QQ群、贴吧等社交网络,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畅通渠道,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网络成为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2.4 深入推进基层家文化建设

以“聚情爱家、聚力建家、聚心和家、聚智兴家”理念为指导,大力培育弘扬催人奋进的团队精神,深入创建“以油为业,以队为家”的家文化。完善“达标、创优、争银、夺金”创建机制,细化文化考核标准,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根据行业性质差别建立不同队种的家文化模式,促进基层家文化规范提升。坚持“重心下沉,着力点前移”,通过征集班组理念,提炼岗位格言,办好“班组文化园地”,让温馨和谐的家文化进班组、到岗位,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5 深入推进实施胜利心田工程

篇3

鉴于此,如何从散文特征出发,在科学性研究与普及性教学中寻找到契合点?怎样使学生从散文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汲取语言营养,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熏陶?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基于文本解读确立教学目标

基于文本解读确立教学目标指的是依据散文的特点,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正确的文本解读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 生命文化类散文,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本真意义和作者对生命的赞颂。比如《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泉水表达对生命精神的赞美,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体会作者“以物写泉、以声赞泉”的写法,以及对泉水孕育生机的赞美之情。 风情类散文,教学定位应是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对风土人情的描绘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85年8月季羡林先生重返德国的所见、所感,所以教学目标就是抓住描写德国街头景象的语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之美,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之美。 哲理类散文,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领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的思想深度。比如《落花生》这篇课文,通过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文人情趣类散文,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那份真性情。比如《天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大人们在屋顶开了一个天窗,让看天窗的孩子们展开无限的想象,慰藉孩子们的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就应是让学们感受到大人们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这天窗就是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二、基于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确立了教学目标以后,接下来就是基于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什么的前提。如果教学目标是感悟生命意义和作者对生命赞颂,就要选取能突出生命精神的人、事、景、物展开教学,比如《松坊溪的冬天》,就要抓住凸显生命精神的溪石、溪水、溪鱼展开教学。如果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在对风土人情的描绘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就要从自然风情和人情人性之美的角度选取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作为教学内容,比如《乡下人家》,就要引导学生聚焦“瓜藤瓜架、花、竹、鸡、河”等事物和夏秋两季的景象,感受乡村生活的风俗风情之美。如果教学目标是领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的思想深度,就要从“哲思”的视角审视文本中的人、事、景、物,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桃花心木》,就要抓住树的变化和人的不确定性的浇水及每次都带来树苗等内容,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如果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真性情,就要从文本的情趣、性灵角度看待文中的人、事、景、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猫》,就要从猫的古怪、淘气的内容中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那份独特的喜爱之情。

三、基于教学内容探寻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内容探寻教学策略指的是,在实践研究中依据不同类型的散文,建立人、事、景、物之间的联系,在感悟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策略一:“读”占鳌头。

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小语教材中的散文文字朴实、情韵绵邈,只有引导学生沉浸在语言的音韵、节奏中,才能感悟语言的滋味、情感的滋味。

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在学生的读上多做思考,把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通过朗读,把课文中那些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进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蕴藏在文字里的韵味及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体会到文章的精妙;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那些情感极浓的散文,如《山中访友》《乡下人家》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哲理类散文,一般是夹叙夹议,读起来要舒缓、平稳;风情类散文描写生动、形象、细腻,就要读出其中的意境;生命精神很浓的散文,由于作者的情感变化起伏,读起来轻重缓急应变化不断。还有一些课文,自身特点明显,如《白鹅》语言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所以朗读时的语音应该清亮、明快,节奏感很强;而《白杨》《丑石》等课文,则要指导学生读好能表现人物形象、思想的对话,从中有所体察、感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以在教学需要时进行朗读示范。

策略二:咬文嚼字。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人手。”散文具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特点,所以散文又被称为美文。散文教学中要抓住散文语言的特色,通过赏析重点字词段落,让学生感悟散文语言的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品析作者语言。散文教学,仅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品析语言,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进而增加积累。有些散文用词华美、有气势,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索溪峪的野》等;有些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如《与象共舞》《金色花》等;有些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如《天窗》《草虫的村落》等;有些散文语言简洁、精当、有韵律,如《鼎湖山听泉》《音乐之都维也纳》等。面对不同语言特色的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品味、感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鼎湖山听泉》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就很相似,使用排比、叠词,使语言简洁、明快、有韵律感;再如老舍先生的《猫》和丰子恺先生的《白鹅》,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语言进行品悟、比较可以发现,前者语言平实、朴素一点,后者则词句华丽、活泼一点,但都表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品悟语言环节,引领学生细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蕴藏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发展学生语言。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散文教学除了感受、欣赏外,还要力求适时适度地让学生学习用一用,使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语言。比如,对于文中一些优美的特点鲜明的句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背一背,因为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在需要表达和输出时得心应手。教师还可以在不离文言、不离文境、不离文意的环境中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例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让学生扩写:

我是一位留学生,流连在这花团锦簇的街头……

我是一位疲惫的游客,当我看到这姹紫嫣红时……

我是花的主人,我看到人们都在欣赏这怒放的鲜花……

我是(

),漫步于花的海洋中……

通过动笔使学生在想象中引起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使他们得到审美的感受,领会到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4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这扇天窗,才能让智慧的阳光洒满心田。”但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的注意力时常会被周围的一些动态的事物和声音所吸引,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淘气、可爱,但课堂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尽管五、六年级的孩子自制力有所增强,但上课走神也是常有的事。作为老师,我们怎样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克服小学生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每一节课都要带给学生新鲜和好奇。例如上语文课,如果我们总是按照“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朗读课文——理清条理——理解感知——拓展延伸”这样一种模式来上,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学程序了如指掌,从而会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走神也就接踵而至。因此,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如上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意,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上《科里亚的木匣》一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教学中的画图法,引导学生直观地体会到科里亚长大了,步子也会变大;又如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在情境中真切体会到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产生的四次幻觉;还有上《两个铁球可以同时着地》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一实验,从而证明伽利略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样多姿多彩的课堂,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二、要多采用图片、课件等直观教具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我们缺乏精心的课堂设计,没有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心不在焉,如古人所云“教学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样的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引入课堂和教材中的“趣”因子,让学生因“趣”乐学。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图片、音乐、动画等非常感兴趣,这些教具、学具的使用无疑增加了学生课堂的“趣”。例如在上《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在课前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让孩子们在直观的录像中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盛况和的伟人风采。再如上《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准备各种有关秋天景物的图片,如天高云淡的田野、颜色各异的、形形的树叶及新鲜诱人的水果等等,也可以制作声色兼备的课件,当同学们看到这些色彩明丽的画面后,对课文的兴趣一定会油然而生。再如同学们在朗读语言优美的课文时,为他们配上音乐,会将课堂的气氛推向又一个。记得我在引导学生朗读《牧场之国》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描述的内容我为他们配了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当悠扬的乐曲响起时,同学们的朗读充满了深情,既读出了荷兰的美,又读出了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在这样有声有色的课堂中,谁会走神呢?

三、课堂语言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在课堂中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孩子,他们正处在需要关爱的成长时期,同时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有限。因此,我们在课堂中的语言一定要以亲切、温和、通俗、生活化为主,让同学们在充满老师爱的一字一句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学《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我们要采用活泼、可爱、儿童化的语言,把小壁虎及其它动物的声音和性格特点体现出来,这样易于儿童理解,同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寓学于乐。再如学《新型玻璃》这篇常识性的说明文时,我们不可以采用成人化的语言,从纯粹的科学角度出发让孩子们弄清新型玻璃的特点,这样会让语文课堂显得很生硬、很乏味。我们要站在和孩子们同等的位置上,用亲切、温和的语言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逐步展开学习,从而对学习充满爱。另外,当孩子们的精神状态的确不佳时,我们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以引起同学们的有意注意。总之,要使教学语言达到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效果,我们要做到:1、语气要有亲和力。2、语言要有启发性。3、语言要生动。4、语言要幽默诙谐。5、语言要有感情。

四、要让每个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课堂的主宰者已由原来的教师转变成了学生,进而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们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还有喧宾夺主甚至忽视个别“待优”学生的现象。我曾犯过这样一个错误:肖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等生,我一度在课堂上忽略了她的存在,不管是朗读课文还是回答问题,没有给她足够的机会,结果由于我的忽视使她成了一名学困生,我感到痛心疾首。所以,今后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主人,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发展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切感觉到,他们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样一来,责任心会驱使他们专心致志地上课。

五、要注重仪表,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篇5

1 程序――五个环节

1.1 第一环: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阅读“导学稿”(课前编好,引发给学生)上的学习目标,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1.2 第二环:探究“导学问题”。这个环节共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点巩固、跟踪练习、环节小结和评价七个步骤。①自主探究。全体学生根据导学稿上的“导学问题”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和图片,读课文要标注关键词,读图要明确图片与课文的联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②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并互相解答疑难问题,组长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③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提出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帮助解决,从而实现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互助。④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对学生表达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探究直至形成正确认识。这个过程教师一定不要直接说出结论,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互相讨论交流,直至问题解决。⑤知识点巩固。教师指导学生对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知识点加强记忆和理解。⑥跟踪练习。学生通过完成跟踪练习锻炼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跟踪练习的设计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坚决不用那些一问一答、“开天窗”式的练习题。⑦环节小结和评价。除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口头表扬鼓励外,对各小组的表现打分量化并将量化分记录在提前设计好的“评分表”里。

1.3 第三环:构建“知识网络”。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所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知识网络的雏形可以在导学稿上提前设计好,由学生填写某些重点的内容。

1.4 第四环:搞好“当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自我检测题,组员交换批阅,然后互相纠错,教师发现共性问题并点拨。

1.5 第五环:用好“评价杠杆”。各学习小组在每个环节的表现都由对应小组记录打分,每节课结束前由各组长宣布对应小组的得分,教师根据得分点评各小组的课堂表现。将评分表保存好作为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依据。

2 前提――设计出高质量的“导学问题”

设计“导学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备课时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探究兴趣的结合点。首先,生物学知识与农牧业生产、生活、健康、医学、生物科技等很多方面有密切的关系,要利用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导学问题”。其次“导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语言生动活泼,要引人入胜。例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小明将手伸到未晒干的粮食堆里,他感到里面热乎乎的,你想知道粮食里面为什么会发热吗?②为什么萝卜放久了就会变成空心大萝卜?③一个小孩到地窖里取白菜时晕倒了,幸亏家长及时发现才将他救出来,你想知道他为什么会晕倒吗?学习“消化与吸收”的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①有些同学对篮球特别入迷,因此有些同学连饭后的时间也不放过,你知道饭后剧烈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吗?②我们每天吃三顿饭,但每天大便的次数一般是一次,而且大便的量远远小于吃饭的量,你想知道减少的部分到哪里去了吗?这些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 核心――探究

“探究导学问题”环节分成了7步,其他环节的实施都是围绕这个环节进行的,都是这个环节的辅助,所以“五环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这个环节,抓好此环节必须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为基础。

3.1 探究导学问题需要高效的方法。我最看重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法”,就是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分三步走――即“读课文标关键词”、“看图片再读课文”、“将关键词融入图片”三个环节。我们用的济南版生物教材的课文内容都搭配了精美的图片,在研读课文时要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做到“图文结合”、“以图为主”,以图片为载体将课文内容融入图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深刻。

篇6

“爸爸帮我去吃肯德基。”

“我们在捉迷藏游戏。”

……

这些从学生习作本上信手拈来的病句,读后真让人费解。可见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极不乐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怎样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呢?

一、注重词语积淀

叶圣陶曾经说过:“厚积言有物。”没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就言之无物,也就很难写出生动有文采的文章来。由此说来,学生作文,脑子里词语的积淀是非常关键,词语储存多了,丰富了,用的时候才有选择的余地,使用时才能更准确,才能写出词汇丰富的文章来。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很多。1. 引导学生多读书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词语的方法,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和优秀课外读物,都是文字规范,词语丰富的文章,应该让学生多看书,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或生动的词不妨多看几遍,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如何用于自己的文章。积少成多,日久天长,何愁词语贫乏?2. 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好词好句是很有必要的。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积累词语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把课堂上学习的课文尽可能的背出来,此外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各取所需,自由积累,背诵精彩的片段或绝妙的语句。3. 摘抄也是扩大积累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要注意把平时看到的好词摘录下来,随时进行适当的归类。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适时运用,这对我们掌握词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有帮助。如果学生经常积累,长年坚持下去,到了小学毕业,那“涓涓的细流”必将汇成“大海”。

二、注重词语运用

指导学生运用词语,一定要在准确上下功夫。作文写得生不生动,不在词语用的多,关键是用词是否恰当。如“我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妈妈就夸耀我”,这句话中的“优秀”和“夸耀”都是用词不当,“优秀”与成绩搭配是不准确的,应用“优异”,“夸耀”是贬义应用“夸奖”。指导学生准确使用词语时,可以在比较词语的训练中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如“俯视”和“仰视”这一组词都表示“看”的意思,但却有差别。“俯视”是往低处看。而“仰视”则往高处看。特别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现炒现卖”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语时,就让学生用上刚学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个话题。如,我指导学生学习了《神鸟》一课中的“聪明伶俐、婉转、枝繁叶茂”后,就让学生现场用词写话训练,如:“聪明伶俐的小娜,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每次经过枝繁叶茂的树林,她都要驻足欣赏那鸟儿婉转的啼叫。”可见用词准确,文从字顺,立意明确。其次在指导运用词语还要加强句的教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将有关语法知识渗透进去是有必要的。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学国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随机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也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天窗》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一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从而引出“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在明白了什么是“排比”之后,让同学们用“也许”的排比方法造句。如“我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很难预测,也许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师,也许是艺术圈里的歌星,也许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医生,也许是教育界的专家。”语句表达的意思集中,并增强了语言气势。

篇7

1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及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这样一种观念:语文学习主要是书面语的学习,这样致使口语交际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地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了出来,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语文综合能力一起在每个学段的目标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开展课标下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时,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策略、评价手段和方法,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仍处于自发的阶段。广大教师应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推行新课程标准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口语交际问题,首先是针对当前我国学生整体上口语交际能力不高的现状提出来的。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总体上存在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对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口头的现象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较慢。这些都成为了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迈向成功的绊脚石。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2.1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只要有兴趣,便有了自觉性。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如此。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途径。

2.1.1老师要以生动的语言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充满神奇的想像,欲罢不能,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想说,争着要说。比如《天窗》的教学中,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使天窗给孩子带来慰藉的快乐情景再现在学生的脑海,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思维活跃。这样不仅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2.1.2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使学生有话想说。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它直观形象地帮助我们生动地再现情境,达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我把威尼斯小艇的动画图像利用电脑屏幕投影出来,小艇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争相介绍小艇的特点,说得活灵活现,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

2.1.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表演、游戏、角色扮演等引进课堂,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提高口语交际的兴趣。例如《滥竽充数》这寓言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我在教学之后,让学生以“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样”来续写这个故事,再让学生上讲台说故事,看谁编得好、讲得好。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积极性特别高,说得也特别好。

2.2丰富说话内容,使学生有话可说。

2.2.1密切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也正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口语交际训练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去。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好的课堂。老师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言语交际训练。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你是怎样认识新朋友的;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请求帮助的……诸如此类,都是生活中的小镜头,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再现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2.2.2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口语交际训练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读书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文艺晚会、背古诗比赛等,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很好的平台。除此以外,我还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在语文综合课让学生上讲台朗诵诗歌、讲个笑话、说一句名言、读自己最好的作文、说说自己近来最开心的事情等等。这样的做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了说话材料,又激发了说话兴趣,活跃了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2.2.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典范,也可以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这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何演小导游、讲解员、推销员的身份,向人们介绍某个景点,讲解某些知识、某种产品。这样既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

3语言要规范,落落大方,文明有礼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要文明礼貌。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3.1老师规范化的语言是学生习得的规范语言的表率。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要注意自身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化,语言要简洁、生动,表达要清楚明白。

3.2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对学生在说话、交际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要迅速、准确地指出,并启发学生用规范化的语言来表达。3.3尽量开拓规范化语言的环境,积累语言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多听、多记、多练.不断规范化语言,并在交际中应用。

篇8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1)运用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优美描写,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秀丽美,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等等。但它们却在千里万里之遥,不可能让学生随时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电教多媒体可以助一臂之力。通过优美的风景录像再现课文景物。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春》时,就用录像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教学中,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一碧千里”“流水淙淙”的美丽内涵,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2)运用音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储蓄上。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我在教《送元二史安西》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古曲《阳关三叠》,再加上教师的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维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1)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勇于搏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2)在进行说话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幻灯片展示的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

(3)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我教《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放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例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

三、运用多媒体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如:《藤野先生》一文,在文章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行政管理相识相交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地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

篇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我们看到教师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日常的教学活动,这种变化无疑给传统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毕竟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目前,许多课堂对多媒体的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开发与使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员”,学生成了屏幕前的看客与听众,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使用误区。

一、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多媒体是现今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现代科技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全面调动学生感觉器官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超越有限的教学时空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明显效果。但是,在课件制作和现实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

1、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

2、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3、忽略师生对话,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有的教师的多媒体课往往是这种模式: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多媒体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

4、答案单一,课堂简单划一

由于教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计算机,教师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活泼丰富、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惟师独尊”的一言堂。这样,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像一颗果树还没有开花就已经结了果,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5、以视听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和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很多非语文学科的教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我们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这种偏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二、对策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优点。

1、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教学媒体。

(1)用在疑难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投影、学具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把课文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如教《麻雀》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同时也能领悟到爱的伟大、文中深藏的哲理内蕴,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画面:在一阵狂风中,一只小麻雀从摇摆的树枝上掉到了地上,这时一条狗跑了过来,对着小麻雀看了看,贪婪地张开大嘴。突然,一只老麻雀快速冲下来,挡在狗的前面,不停地扇动着翅膀,保护着小麻雀。在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显现的同时配以恰当的解说,不但使学生获得审美上的愉悦,而且加深了对文章中心、文章哲理的理解。

(2)用在“不可言传”处。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模式遇到了挑战。这时,必须采取“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对象”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方能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电化教学传达给学生。

(3)用在激发灵感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例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骆驼和羊去找老牛评理时,老牛说它们两个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自己的短处时,骆驼和羊会怎么想,鼓励学生发言,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2、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超级链接,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增加课件的智能化。

3、素材共享,优势互补

篇10

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讲课妙趣横生是吸引学生的法宝,同时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教师生动性口语的运用不但有助于教学信息的传递,也有助于调动学生智力心理因素的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口语应做到形象、活泼、鲜明。生动、活泼、鲜明的语言,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何能把口语做到恰到好处?

首先,语言要通俗,要注重口语化,低年级要儿童化。举例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可超越他们的认知水平。

其次,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师用形象直观的口语说话,可以诱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再次,表达要有感情。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播知识的过程,也是感情交流引起共鸣的过程。授课时要饱含丰富的感情,尽量做到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让学生把握所学课文的目的及意义,这就需要增强口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教师口语要注重用修辞来增强口语的表现力。妥贴的比喻能诱发学生联想;精当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深究到底;抒彩强烈对比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有时候教师的一句幽默的插话也会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开启学生智力的天窗,使学生受到美的强烈感染,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位教师指出某个学生对作文厌烦心理时说:“真是‘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其实做作文并不难。”这个例子就成功地运用了教学幽默艺术,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振奋学习情绪,改善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乐观主义精神和热情开朗的性格,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师口语耍倾注充沛的真实情感。教师口语作为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具有其他口语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和作用,语言不是无情物。人类语言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折射着人的心灵,浸透了人的情感。教师口语也同样,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这些优秀的成果就要靠教师的口语来实现传播。

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把自己对学生、对事业诚挚的爱熔铸在教学的口语当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滋补,也让他们得到情感的陶冶。以情感人,以教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一片真情感化学生,使学生与老师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教师口语要讲究姿态、表情、动作。用来增强口语表达效果。教师的态势语是教育教学口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口头语言作用于听觉,态势语言则弥补口头语言的不足或不便。讲好一堂课,不仅需要口头语言的表达,也需要态势语言的辅助和配合。同志早年在时期制定的“十大教授法”中就提出“以姿势助说话”的要求。态势语言在讲课过程中.已成为传递思想、情感和意图的重要手段,它对口头语言起着加强、配合的作用。在表情、手势的配合下,口头语言的说服力更强,更具魅力、节奏和形象感.能达到比纯言语表达更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恰当的态势语加上有声语言,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教师口语显得生动有力而顿然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