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祖国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5 18:2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歌颂祖国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歌颂祖国的诗句

篇1

歌颂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在我的心中

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

如果我用一生的希望

去顽强我的生命

我的生命在我的眼中

就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

如果我用一生的祈福

去送给我们人类

我们人类在我的世界

篇2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一

 

最近读了《艾青诗选》,诗歌中蕴含着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

 

擅长绘画的艾青,他的诗歌中体现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比如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紫蓝的”、“青灰的”、“绿的”构成了一副美丽、色彩鲜艳的图画。同时,诗人还注意动静结合,前几句是静的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而“草原上流着……的烟……”这句是动的描写,使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时光流转,斯人已逝,诗情永存。我有幸读到这本《艾青诗选》,重温慷慨激昂的历史,体会诗人艾青博大深沉的情怀。这些诗句就像春雨一样润泽着我的心灵,使我感触颇深。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二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我们这些后辈永远的歌颂,因为艾青的诗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岁月》其中有一句写的很有道理:“失去的岁月甚至不知道丢失在什么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是啊,过去的岁月都不知道丢失在了哪里,我的时间都丢失在了发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学习,我却在那里发愣,别人的时间安排很充实,还觉得时间不够,而我却在那里浪费时间。

 

鲁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费时间是在慢性自杀。我却浪费了多少时间,本来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后天才去做这件事。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三

 

艾青,浙江金华人,曾在乡下的保姆家中寄养因此对土地和民众产生了依恋的感情。他的求学之路比较坎坷因与父亲的意愿相违背而被中断学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种沮丧愤懑的情绪,在他一段习画的经历中他所形成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的思维方式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本诗选在内容中介绍并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1937---1941年是艾青创作的期,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则是铺垫,过渡和结束。诗选基于客观评价期作品选用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种陪衬的角色。虽然这种取舍让本书看起来有点失衡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会更加突出。诗选也着重挑选作者抗战时期的短诗,短诗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当中不容忽视。

 

在导读中了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艾青的诗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然这期间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进入新时期之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出了很多影响很大的诗篇。而与他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进入晚年期的这些诗篇感情比较沉郁,内敛,深沉手法更为朴素自然,缺点就是艺术感染力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四

 

中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今年暑假,我再一次与艾青同志“见面”,与他的那些饱经岁月的洗礼的文字见面,也再一次见识到他的撕心裂肺地对祖国的热爱,体会到他的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广大的普通劳动人民的最真切的关心,一次又一次的动容让我不得不铭记这位现代诗坛的伟人,不得不为这位永恒的诗坛丰碑肃然起敬。

 

读着《北方》,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黄土地给我带来的一种浓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无垠的荒漠上,望着远处从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并不刺骨,却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在,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作者的笔尖带我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看见了他的浓郁的爱国情,尽管这片北地上到处都是抱怨与痛苦,可是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五千年的时间的历练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有他们那无私的博大的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啊,这国土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五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

 

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在“五四”战斗之前,艾青写出来的诗歌一般是描写太阳、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病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而在建国后艾青的诗还在歌颂人民的劳动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艾青的爱国心,我想到了那时的中国还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者……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学画画,1919年徐悲鸿到巴黎深造在那时中国落后留学生备受欺凌。后来徐悲鸿憋足了学习的劲儿,势为祖国争光。徐悲鸿在1924年画展引起了轰动,使整个美术界震惊。

 

篇3

南通市实验小学四(2)班 赵天烺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腾飞的巨龙,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远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许多多有特色的节日,如果把它们比作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么,春节便是其中最亮丽的一枝奇葩。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由来更是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最多的便是为了驱赶每逢除夕出来的凶兽—“年”,因此春节又称为“过年”,也因此有了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大多数是民间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除了放爆竹以外,贴春联更是沿袭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有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它的踪迹。而春联流传至今,更是丰富多彩,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展现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歌颂美好生活的:“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有表达美好祝愿的:“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等等。春节贴“福”字,同样也是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代表了福气、福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还有很多人把“福”字倒过来贴,就是取的“福”倒,福到了的意思。怎么样,我们的祖先很有才吧。除此之外,在祖国的各地,还有拜年、守岁、包饺子、蒸年糕、贴年画等很多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团团圆圆、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著名诗句《元日》。不仅生动地告诉我们宋代过春节喝屠苏酒和贴桃符的习俗,还寄托了诗人对新年的祝福。除此之外,从古至今描写春节的诗句数不胜数,如北宋苏轼的《守岁》、南宋文天祥的《除夜》 等,大多表达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欢乐情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热气腾腾的团圆饭里,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在一句句祝福语中,又一年过去了,而春节的种种更是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我想我们不仅要传承祖国的优良传统,更要努力学习,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

篇4

【关键词】文学语言诗文歌谣谜语美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文学语言是其中的一支艳丽奇葩,包括有被喻为“人类文学宝库奇珍”的诗歌,有通俗易懂的谚语,还有言简意赅的成语等。将其中富含旅游地理知识的文学语言巧妙运用于旅游地理教学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在运用有声语言配合无声语言教学时,使学生从中获得艺术美感。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中丰富的地理知识。并将其恰当运用于旅游地理教学之中。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爱学,最终达到学会。

1.古诗文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我国有许许多多流芳不朽的诗篇,其中对地理事物的描写不仅丰富而且全面。虽然不少描写是服务于文学创作的需要,并非自觉的地理行为,但其中能清晰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地理科学内涵的诗作不胜枚举,另外部分诗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理规律,反映了当时社会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地理科学价值。

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材中《华东旅游区》一章的教学内容,就诗文的巧妙引用,加以举例: 本区内的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歌颂的对象,苏轼将西湖比喻成美人西施。诗中这样写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寥寥数语,却让学生在诗人描绘的西湖中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再如,在给学生介绍长江这一黄金旅游线时,开篇可用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来引入。

在讲授江西风景名山庐山时,不妨把大诗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时所作的《大林寺桃花》加以巧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其中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庐山的垂直自然带。当给学生介绍庐山瀑布时,我们不妨和学生一起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到了瀑布的壮观。

此外,在旅游地理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到我国的季风气候这一知识时,学生往往感到很抽象,但在课堂中通过引用他们都较熟悉的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冬季常有风雪降落,可以用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描述。也可引入在《沁园春?雪》中的描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我国古代诗词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当时的士人、学者、僧道、从整体看他们是具有社会最高水平的知识群体。他们因为赴任、征战、迁徙、游历或流放等原因,足迹遍及海内,所以对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地理事物有了较多的观察、了解或研究。因此,在旅游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地的恰当引用诗句,即可增进教学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歌谣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歌谣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语言艺术形式。众所周知,旅游地理知识包罗万象,要想使学生掌握这么既多又杂的知识点,使用歌谣法在旅游地理教学课堂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如此。现就旅游地理教学内容,试举几例加以说明:为便于学生掌握我国的十大旅游胜地。教师可将内容编成如下歌谣教给学生:“故宫长城避暑庄,兵马鏖战三峡上。苏州园林映西湖,黄山日月好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十大胜地美名扬。”

要完全掌握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是学生记忆的一个难点。但是,如果将其编成歌谣教给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运用歌谣如下: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渝蒙海台北上天,港澳早已把家还。”

再如讲到我国宝岛――台湾,将其富饶的特产编成如下顺口溜教给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森林山中富,盖世推樟树。稻蔗蕉菠菜,盛产在西部。山区金铜硫,西部煤石油。 浅海石油气,渔场盐仓著”。实践表明,歌谣法在旅游地理教学的使用过程中,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谜语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人们常说谜语是文学语言中的一种文字游戏,但当我们在游戏之余细细品味时,就会发现谜语在启迪人们智慧的同时,又培养和锻炼了人们的创新思维。所以,如果将其运用于旅游地理课堂教学,起到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并达到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妙处。同时又利于学生对个别知识的记忆,现举如下几例:我国的一些地名,可猜成如下谜语:

船出长江口---上海 风平浪静---宁波 太阳落山―

圆规画蛋-----太原 银河渡口------- 天津 海上绿洲 ----青岛 等等

4.美称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美称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特定称法,其表达的特征显著而丰富。通过在旅游地理教学的实践运用中结果表明,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有利用对知识的准确掌握。现举一些常见的例子: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江河被喻为“地球的血脉”等等。

又如中国有许多旅游名城,它们有着生动的别称,我们不妨这样总结给学生:哈尔滨被称为“冰城”;齐齐哈尔称为“鹤城”、广州被称为“羊城”、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和“水城”、昆明以“春城”著称、而“泉城”早已成了济南的代名词,拉萨也是众所周知的“日光城”等等。学生得此启发,纷纷上网查找、收集古今中外的地名乐此不疲,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师而言,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中职教师的基本条件。旅游地理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丰富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语言更加形象化和艺术化,教学手段更加新颖和多样化。旅游地理教师巧妙使用文学语言,从而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沉闷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适时的引用学生所熟的诗文、歌谣、美雅称等汉语言知识,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祖国名胜美的熏陶中又全面提升了中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此举,不愧为打造魅力旅游地理课堂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胡新天.试谈唐宋诗词的地理价值[J].《地理教学参考》,1987,(1):25-26

[2]胡新天. 试谈唐宋诗词的地理价值[J].《地理教学参考》,1987,(2):22-23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展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古诗词。入选课本中的这些古诗词,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登峰之作。有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有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有歌颂朝代太平盛世的……学习这些古诗词是学生夯实语言功底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提升语言水平的重要途径。一些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总是感到困惑:在教学目标中古诗词属于背诵的篇目,学生一遇到背诵的篇目学起来总感觉比较费时费力。那么,在教学古诗词时,有没有哪些好的方法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呢?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确实有这样的方法。下面笔者将在潜心研究相关课堂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粗浅地谈一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读”――丰富形式,采取多样的读诗形式,理解古诗的准确意思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准确理解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丰富读诗的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诗过程中,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准确意思。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时,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古诗。在一开始教师播放了一段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视频,并配有男女声两种不同的朗读声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了古诗。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了自由朗读,然后抽生展示朗读。针对展示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又进行了范读,之后教师让学生配乐朗读……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有趣的形式读古诗词,使古诗的学习处处充满了“新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反复地诵读古诗词自然而然促使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了古诗词的意思。

二、“悟”――了解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真挚情感

置身作者所处的时代,站在作者所处的情景,才能切实地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兴致勃勃了解背景的过程中,真实地感悟作者通过诗句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已经在庐山度过了夏、秋、冬三个季节,他已经从天子近臣变成江湖文人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十年间,他虽然历经了生活磨难,饱受了世态炎凉,但他仍然不趋炎附势,整日饮酒赋诗,自得其乐……学生通过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让自己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站在作者的位置更加确切地感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创”――自创新诗,模仿古诗的写作手法,创编自己的隽永小诗

诵读完古诗词优美的诗句,见识到古诗词完美的结构,不禁激发了学生创作小诗的欲望。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小诗,是对古诗词理解的进一步升华。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创作小诗的机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致的写诗过程中,升华对古诗词的理解。还以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写的是作者第一眼看到瀑布时的样子。“挂”字用得非常巧妙,通过一个“挂”字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瀑布一泻而下的壮观情景。“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中的一个“飞”字写出了瀑布喷涌而下的生动景象。“直下”出了山之陡峭,水之湍急。“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更进一步描绘出瀑布蔚为壮观的景象……在引领学生详细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了新诗创编,并抽生进行了展示。学生在模仿古诗词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小诗的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在夯实自身语言文字功底的同时,切实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煞费苦心地丰富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形式,借此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欲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古诗词的意思;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借此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站在诗人的角度,让学生处在那情那景中确切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触发学生自创小诗的动机,让学生在赞叹诗人优美的诗句、高超的手法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想要创作自己的小诗。简言之,在教学小学古诗词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创作,在创作中更好地诵读。

参考文献:

[1]吴敏.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J].生活教育,2011(21).

篇6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与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描绘到了“儿子远行,母爱切切”的画面,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了千古绝唱,真切地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五、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边塞艰辛、悍卫的教育。

篇7

1、通过以"寻觅春天"为主题的畅谈,和春天对话,体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丰富学生的积累。

2、通过收集、吟诵、描画、感悟等这一系列活动,创造"春"的儿童诗。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感悟春的含意,让学生更加热爱春天。激励少年积极进取,焕发活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春的特点,创作童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春美

导入:春天是美丽的。春天,一个富有生命与希冀、充满梦幻与成长的季节,它总是尽情展示着勃勃的生机,让我们感到幸福与欢悦。

1、一提到"春",你有什么感觉?

(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温风拂絮、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好画卷。)

(一提到"春",我就会感受到无限的活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所以,许多画家、散文家、诗人都会用他们传神的笔,去描绘春天的景象。

二、配乐吟诗 寻觅春美

1、吟诵──满园春色关不住,:

古往今来,人们向往春天,描绘春天,歌唱春天,赞美春天的诗词歌赋,美词雅语不可胜数,真可谓"满园春色关不住,枝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是什么?春天是怎样的多姿多彩呢?

(1)请同学们快速汇报"春"是怎么来的诗句。

(春是杜甫感受到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春是崔护看到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是白居易眼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是僧志南诗中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

(春是贺知章笔下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是啊,读到有关春的诗句,总让我们向往,总让我们激动,总让我们感到美好,下面,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起来,让美丽的

春光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2)逐个展示有关春风、春雨、春草、春花、春柳、春山、春水等诗与词。配乐,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情感表达、吟诵。

看来,寻找春天的过程就是积累、丰富的过程,春天能在诗人笔下生辉,我相信,她也会在我们心里多姿多彩,让我们继续寻找吧。

三、描画春景 歌颂春美

描画──万紫千红总是春:

(1)同学们,在诗人的笔下,春是秀美的、雅致的。仿佛一伸手,便可触摸到她湿润的发梢,感受到她温暖的呼吸。春天是怎么来的?春天在哪里呀?每小组成为一个智囊团,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大自然中的春天,让我们的笔下"万紫千红总是春!"

2)矫正画面,评出最佳的"春"的画面。

看来,春天是同学们画出来的,春天是同学们评出来的。

让我们动用视觉、听觉、嗅觉感受画中"春"的信息。

请用"春天是(怎么)来的?它来到了(哪)?(那)成了!"句式把你真切的体会,用儿童诗的表达形式描绘出来。

例如:春天是太阳公公晒出来的。太阳公公来到田野里,庄稼探出了头。田野成了色的天堂!

汇报:(春天是北飞的大雁喊出来的。大雁一路飞,一路喊。它喊醒了蛙民,唤醒了熊族。处处成了动物们的练功所!)

(春天是风姑娘吹出来的。她来到小溪边,溪水跳起了奔跑舞,唱起了欢快歌。山间成了溪水的舞台!)

(春天是春雨淋出来的。春雨来到公园里,淋红了桃花,淋粉了杏花,淋白了梨花……整个公园成了多彩的世界!)

(春天是朱自清爷爷写出来的。他来到了课本上,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成了同学们最佳的营养品。)

(春天是同学们读出来的。同学们来到学校,书声琅琅,歌声一片。校园成了开心的乐园!

……

同学们说得好,让春色装满你的眼,让春风染绿你的思绪,然后,把春天采回来,放在你的案头枕边……

四、春天如画启迪人生

1、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

(1)从自然界的春天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感受到深刻的含意。)

春天是怎么来的?春天在哪里呀?春天是同学们长出来的,春天在同学们的心中。当你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一定有很多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正处于人生之春的你们,有怎样的感想呢?

(除了大自然的春天,还有人生的春天,学习的春天,事业的春天,祖国的春天……)

2、请同学们自写,小组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悟:

(面对春天,我多么想说:风雨算什么……

我们要抓紧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

我们要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要把握好这人生之春,让信念长成一棵粗壮的树……

我们从春天出发,向着太阳,向着未来,放飞我们的理想和希望……)

春天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积极进取、创造美好生活。)

篇8

[关键词]诗歌;无理而妙;移情;想像;修辞方法

诗歌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因此,诗人在创作中常常要按照自己的情感逻辑和想像逻辑,或用荒谬的情节,或大胆想像,或用修辞手法,写出反常背理的诗句,这些诗句违反了生活的真实,但却是艺术的真实,常常是悖理的,但却是通情的,常常是无理的,但却是无理而妙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是诗人对情感审美体验的个性化、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解读。

造成无理而妙的艺术审美效果,其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荒谬的移情;其二、奇特的想像;其三、巧妙的修辞。

一、荒谬的移情

“移情”即作者所抒之情,并非直白地表露,而是“移情于人”或“移情于物”,含蓄地传达出来,使读者获得一种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且极富韵味的审美艺术情趣。移情虽“反常”,却“合道”。事必无,而情必真。

唐代李益有绝句《江南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以一个商人妇的口吻,叙述了一件无奈而又可悲可叹的事实。丈夫常年在外经商,自己长期独守空房,孤独寂寞。诗歌抒写了妇人的怨情。这种怨情的表露并非像“真成薄命久寻思”(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四)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妇人荒唐无稽的想法“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曲折地抒写出来。我们试想:潮水有信,弄潮儿也有信吗?恐怕未必。妇人真的想“嫁于弄潮儿”亦未必。但我们仔细揣摩长期生活在孤寂难奈之中的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又不难理解这种因盼而怒,因怨而悔的非非之想,确是她“似谬而怨情极,似痴而真情至”之语,确是她内心百般滋味的曲折再现。

清人贺裳认为这首试与宋人张先《一丛花令》中“沉恨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诸句,均为无理而妙。

唐代贾至《春思二首》(其一)写道:“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被贬为岳州司马的贾至,身处逆境,愁重难遣。他看到春光明媚,而自己那流入之愁逐客之恨却难以排遣,这时他没有像南唐冯延巳《鹊踏枝》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那样直陈事实,而是平中见奇,别出心裁,迁怒于“东风”和“春日”。“东风”带来了“草色青”“柳色黄”“桃花乱”“李花香”,却不能将作者心头之愁吹去;春日使得白昼延长,而日益浓重的“逐客之情”却与时俱长,使得自己度日如年。迁怒于“东风”和“春日”看似无理,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想法又是合理的,诗人借助移情,达到了感情表达上的婉曲与深度。尤其是“惹”字,不为“吹愁”,反而“惹恨”,抱怨东风,实在妙绝。

有一首当代诗《伞内,伞外》这样写到:“二月底三月初\我摺起伞外的雨季\你敢不敢也摺起我\收在贴胸的口袋里\黄昏时,在望园楼\有一抹霞色\如何从我的双颊飞起\染红湖上的一轮落日。”

诗中有两点是反常悖理的:我怎么能被你摺起,并被收入“贴胸的口袋里”呢?“湖上的一轮落日”的颜色,岂能是“从我双颊飞起”的一抹霞色染红的呢?

是的,它是荒谬的,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却符合诗人的感情逻辑。只有这样强烈地期待着与对方如胶似漆,心心相印的感情,才会向对方提出敢不敢的挑战,也才能感到“人面落日相映红”,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出内心世界涌动着的真情实感。

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开篇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穷落后的历史,诗人没有单调的直接地去描绘这些贫穷、落后、停滞等,而是用荒谬的移情手法,先把贫穷落后与停滞转化成“我”,然后又把我转化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泥上的驳船”等,比喻新奇,耐人寻味。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祖国疲惫的,仿佛看到了祖国迈着艰难脚步的身影,仿佛能触摸到祖国在历史的隧道中摸索的痛苦。

二、奇特的想像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要丰富的想像,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的意境。奇特的想像,是“无理而妙”的另一种表现手法。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梦游”的形式,极力地驰骋想像,描写了梦境――理想之境的绚丽景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理想的境界中,自然现象充满了神奇,云变成了衣,风变成了马,动物也被拟人化了,能鼓瑟、回车……这个光明神奇的境界与现实社会的黑暗污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李白追求光明美好生活的理想,也体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

同志的著名词章《蝶恋花。答李淑一》,以神奇的想像把我们引入一种美丽的神话境界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希望敬爱的人死后能升天,这是中国人纯朴感情的传统愿望。杨、柳二位烈士的忠魂升上了九重天,他们骄健的英姿,浩然的正气,深深地感动了仙人们。吴刚捧出了桂花酒,嫦娥翩翩起舞。碧海青天,万里长空,都为忠魂的莅临而增光添彩。一声霹雳,地覆天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被了,烈士们献出生命而追求的理想实现了,怎能不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呢?这是欢乐的眼泪,振奋的眼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种眼泪,只是羁居客舍,面对妻儿的纵情,比起这里天上人间的倾盆大雨来,就显得太局促了。这澎湃的激情,热烈的场面,是对无数为中国革命捐躯的英烈的颂歌,是对伟大的中国革命的颂歌。这首词,将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紧紧地揉成一体,在描绘现实当中既有幻想的因素,而在驰骋想像当中又有现实的基础。这首词把对烈士的歌颂同优美的神话境界结合起来,因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巧妙的修辞

诗人们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又高于其他文学语言的诗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未定性、随意性和广义性等特点。

唐代李益的另一首诗《宫怨》是一典型例子:“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铜壶滴漏是古代的记时工具,宫漏则为宫内专用的滴漏。用时其内盛水,一夜漏尽,水不尽则天未明。诗中想像用海水注入其中,哪里还有漏尽之时?海水添宫漏,极其夸张地写出了失宠的长门宫人彻夜难眠,而觉得宫漏之水滴不完流不尽,漫漫长夜难以挨过的主观心理感受,表达了个人的真切怨情。似无理却蕴意丰,似荒谬而怨情极,耐人回味,实在妙绝。

李白的不少诗作中就有着极度的夸张,如《蜀道难》一开头,就以一连串的惊叹词“噫,吁喊,危乎高哉!”引出一个使人触目惊心的警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它的山峰是何等高峻啊,“扪 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伸出手来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辰,抬起头来简直不敢呼吸。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李白极力夸张蜀道的艰险,旅人的愁惨之情,实则是抒发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一句。“绿云”有点失真,为何不用“乌云”呢?用“云”和“鬟”可以构成比喻,其本体和喻体都有浓密、高的特点。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为何要用“绿”限制“云”呢?作者抓住同是描绘青春少女容颜这一关系,并运用“绿”的色彩鲜艳和女子发髻梳得艳丽这两个事物之间深层的相似之处,置色彩的相异而不顾,异乎寻常地建立了比喻关系,使“绿云”(喻体)和“鬟”(本体)贴切吻合,突出了宫女在梳妆时的刻意打扮,追求艳丽。而且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有助于揭示中心思想。“绿”字是作者用比喻联系甲、乙两个事物时加进去的主观意象,这种描写虽然客观现实并不存在,但是能满足更高欣赏情趣。

再如当代诗人沙白的《秋》:“湖泊上漂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个秋天。”把红叶比喻成扁舟,再把秋天拟人化,形成绝妙诗句。

总之,我们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富于诤隋的感l生的语言。“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真实的谎言,是清醒的梦话、醉话,是貌似无理而实则有情的心语,它以感情为灵魂,使诗歌获得了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华,李如鸾《新千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安旗《李诗咀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谈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木手法

邓新纯

[摘要]本文例析了形成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的三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诗歌;无理而妙;移情;想像;修辞方法

诗歌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因此,诗人在创作中常常要按照自己的情感逻辑和想像逻辑,或用荒谬的情节,或大胆想像,或用修辞手法,写出反常背理的诗句,这些诗句违反了生活的真实,但却是艺术的真实,常常是悖理的,但却是通情的,常常是无理的,但却是无理而妙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是诗人对情感审美体验的个性化、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解读。

造成无理而妙的艺术审美效果,其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荒谬的移情;其二、奇特的想像;其三、巧妙的修辞。

一、荒谬的移情

“移情”即作者所抒之情,并非直白地表露,而是“移情于人”或“移情于物”,含蓄地传达出来,使读者获得一种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且极富韵味的审美艺术情趣。移情虽“反常”,却“合道”。事必无,而情必真。

唐代李益有绝句《江南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以一个商人妇的口吻,叙述了一件无奈而又可悲可叹的事实。丈夫常年在外经商,自己长期独守空房,孤独寂寞。诗歌抒写了妇人的怨情。这种怨情的表露并非像“真成薄命久寻思”(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四)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妇人荒唐无稽的想法“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曲折地抒写出来。我们试想:潮水有信,弄潮儿也有信吗?恐怕未必。妇人真的想“嫁于弄潮儿”亦未必。但我们仔细揣摩长期生活在孤寂难奈之中的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又不难理解这种因盼而怒,因怨而悔的非非之想,确是她“似谬而怨情极,似痴而真情至”之语,确是她内心百般滋味的曲折再现。

清人贺裳认为这首试与宋人张先《一丛花令》中“沉恨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诸句,均为无理而妙。

唐代贾至《春思二首》(其一)写道:“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被贬为岳州司马的贾至,身处逆境,愁重难遣。他看到春光明媚,而自己那流入之愁逐客之恨却难以排遣,这时他没有像南唐冯延巳《鹊踏枝》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那样直陈事实,而是平中见奇,别出心裁,迁怒于“东风”和“春日”。“东风”带来了“草色青”“柳色黄”“桃花乱”“李花香”,却不能将作者心头之愁吹去;春日使得白昼延长,而日益浓重的“逐客之情”却与时俱长,使得自己度日如年。迁怒于“东风”和“春日”看似无理,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想法又是合理的,诗人借助移情,达到了感情表达上的婉曲与深度。尤其是“惹”字,不为“吹愁”,反而“惹恨”,抱怨东风,实在妙绝。

有一首当代诗《伞内,伞外》这样写到:“二月底三月初\我摺起伞外的雨季\你敢不敢也摺起我\收在贴胸的口袋里\黄昏时,在望园楼\有一抹霞色\如何从我的双颊飞起\染红湖上的一轮落日。”

诗中有两点是反常悖理的:我怎么能被你摺起,并被收入“贴胸的口袋里”呢?“湖上的一轮落日”的颜色,岂能是“从我双颊飞起”的一抹霞色染红的呢?

是的,它是荒谬的,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却符合诗人的感情逻辑。只有这样强烈地期待着与对方如胶似漆,心心相印的感情,才会向对方提出敢不敢的挑战,也才能感到“人面落日相映红”,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出内心世界涌动着的真情实感。

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开篇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穷落后的历史,诗人没有单调的直接地去描绘这些贫穷、落后、停滞等,而是用荒谬的移情手法,先把贫穷落后与停滞转化成“我”,然后又把我转化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泥上的驳船”等,比喻新奇,耐人寻味。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祖国疲惫的,仿佛看到了祖国迈着艰难脚步的身影,仿佛能触摸到祖国在历史的隧道中摸索的痛苦。

二、奇特的想像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要丰富的想像,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的意境。奇特的想像,是“无理而妙”的另一种表现手法。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梦游”的形式,极力地驰骋想像,描写了梦境――理想之境的绚丽景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理想的境界中,自然现象充满了神奇,云变成了衣,风变成了马,动物也被拟人化了,能鼓瑟、回车……这个光明神奇的境界与现实社会的黑暗污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李白追求光明美好生活的理想,也体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

同志的著名词章《蝶恋花。答李淑一》,以神奇的想像把我们引入一种美丽的神话境界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希望敬爱的人死后能升天,这是中国人纯朴感情的传统愿望。杨、柳二位烈士的忠魂升上了九重天,他们骄健的英姿,浩然的正气,深深地感动了仙人们。吴刚捧出了桂花酒,嫦娥翩翩起舞。碧海青天,万里长空,都为忠魂的莅临而增光添彩。一声霹雳,地覆天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被了, 烈士们献出生命而追求的理想实现了,怎能不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呢?这是欢乐的眼泪,振奋的眼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种眼泪,只是羁居客舍,面对妻儿的纵情,比起这里天上人间的倾盆大雨来,就显得太局促了。这澎湃的激情,热烈的场面,是对无数为中国革命捐躯的英烈的颂歌,是对伟大的中国革命的颂歌。这首词,将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紧紧地揉成一体,在描绘现实当中既有幻想的因素,而在驰骋想像当中又有现实的基础。这首词把对烈士的歌颂同优美的神话境界结合起来,因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巧妙的修辞

诗人们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又高于其他文学语言的诗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未定性、随意性和广义性等特点。

唐代李益的另一首诗《宫怨》是一典型例子:“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铜壶滴漏是古代的记时工具,宫漏则为宫内专用的滴漏。用时其内盛水,一夜漏尽,水不尽则天未明。诗中想像用海水注入其中,哪里还有漏尽之时?海水添宫漏,极其夸张地写出了失宠的长门宫人彻夜难眠,而觉得宫漏之水滴不完流不尽,漫漫长夜难以挨过的主观心理感受,表达了个人的真切怨情。似无理却蕴意丰,似荒谬而怨情极,耐人回味,实在妙绝。

李白的不少诗作中就有着极度的夸张,如《蜀道难》一开头,就以一连串的惊叹词“噫,吁喊,危乎高哉!”引出一个使人触目惊心的警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它的山峰是何等高峻啊,“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伸出手来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辰,抬起头来简直不敢呼吸。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李白极力夸张蜀道的艰险,旅人的愁惨之情,实则是抒发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一句。“绿云”有点失真,为何不用“乌云”呢?用“云”和“鬟”可以构成比喻,其本体和喻体都有浓密、高的特点。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为何要用“绿”限制“云”呢?作者抓住同是描绘青春少女容颜这一关系,并运用“绿”的色彩鲜艳和女子发髻梳得艳丽这两个事物之间深层的相似之处,置色彩的相异而不顾,异乎寻常地建立了比喻关系,使“绿云”(喻体)和“鬟”(本体)贴切吻合,突出了宫女在梳妆时的刻意打扮,追求艳丽。而且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有助于揭示中心思想。“绿”字是作者用比喻联系甲、乙两个事物时加进去的主观意象,这种描写虽然客观现实并不存在,但是能满足更高欣赏情趣。

再如当代诗人沙白的《秋》:“湖泊上漂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个秋天。”把红叶比喻成扁舟,再把秋天拟人化,形成绝妙诗句。

总之,我们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富于诤隋的感l生的语言。“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真实的谎言,是清醒的梦话、醉话,是貌似无理而实则有情的心语,它以感情为灵魂,使诗歌获得了生命。

[参考文献]

篇9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篇10

关键词:曹植诗歌 抒情 艺术特征

一、曹植的创作思想

在父亲曹前,曹植的诗歌都是汹涌澎湃、激情飞扬的。大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比如表达英勇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白马篇》,就是曹植的一个典型诗歌,诗中激情飞扬、感情真挚,洋溢着不朽的青春和活力。诗人通过《白马篇》来表达自己为壮烈事业奋斗的渴望。寄托了诗人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豪情。随着曹操去世,曹植诗歌逐渐消沉,后期作品多数表达自己壮志不愁悲愤压抑的郁闷心情。

二、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特征

1、精巧的叙事抒情

曹植笔下的山虫鸟兽、林木山水的内容里,涵盖着极其浓厚的思想情感,有着不同的意境,把自己的情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的联系起来,做到了真正的情景交融。这种把抒感与叙述事件、写景相互的紧密联系起来,堪称是曹植诗歌的特点。例如《赠白马王彪》,曹植在此诗之中把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慨联系起来,又联想到任城的王曹彰、如今的白马王曹彪,二者的生离死别之痛,采用叙述事、描写景、抒相互发生的方式,再加以沉重悲痛的笔调和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抒发出自己强烈的悲伤情感,使读者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悲痛情感。正是由此,便造就了此诗无比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建安时代之后的岁月里,文人的五言诗开始逐渐的兴盛起来。无论任何一种诗体在刚刚诞生的时候,都会面临着一种新形式的制约,因此,诗词语言推敲的重要性便会接踵而来,促使诗人们用最直接、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身所要表达、抒感。实质上,当诗人们在对诗词歌赋不断的推敲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把诗体的体制、形式等逐渐的完善、完美起来了。新事物的诞生是在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的,乐府民歌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其便是东汉文人的诗歌五占诗的前身。

2、崇高壮美的艺术感

诗歌往往都是优美的,充满着思想,所描绘的画面有雄壮的、孤寂的等。曹植的诗歌也不例外,若是细读其抒发自身理想壮志的作品,还能感受到其内充满着无限崇高的敬意与美感。从此可以看出,古代的诗歌内,大多数都充斥着人生的感悟与思索。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诗人们深入观察生活,发现与体味人生之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这些不断冲击着诗人们的创作神经,使得诗人们激情慷慨的悲歌长鸣,这便也由此成为了一个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重要模式。其中,这一个悲伤的主题在汉代的时候最为流行,也就是到了汉代文人的手里,才达到了高盛的地步。如《古诗十九首》,堪称为汉代诗歌的代表。然而与曹植相比,特别是在对于有限与无限的表现层面上,曹植更为激情四溢,更有着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朝气。其间表露的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崇高人生理想,“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欲展露自己的人生才华,报效为国。

3、音韵华美,辞藻华丽

节奏感与韵律感称为音乐美,曹植十分的注重与推崇这种语言形式的音乐美。这在其“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等诗句是深有体现的。此类诗句语调明快,节奏鲜明,读起来使人朗朗上口,富有意蕴,别有一番趣味。细观其《斗鸡篇》:“游木极妙技,清听厌宫商。

泥人张在泥塑之上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因此便有了较高的成就与声誉;而千年之前的曹植用诗歌的形式,也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曹植比较的注重象征与比喻手的表现手法,并用此来增强诗作的形象性。“皎若日出扶桑,夜同白昼辉煌”,把时光岁月匆匆离去、眨眼即逝形容的准确生动。

4、反差手法抒感

所谓反差,在曹植的诗歌中主要是指情感的巨大变化。如倾盆瓢泼大雨转瞬即为风和日丽;如涓涓小溪慢慢淌忽为浊浊河水急急落;再如微风习习碧波面即变波浪滔滔丘陵石,其行为变幻莫测,觅无踪迹,甚是诡异。例如《野田黄雀行》“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吟过三爵,缓带倾庶羞。”此诗于开始之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众人在一起饮酒食肉,歌舞助兴,鼓瑟吹笙,无比热闹欢乐的场景,但紧接着作者却笔锋一转,言之曰:“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道。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三、总结

“曹植作为建安年间诗歌大家,在当时对诗歌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曹植在诗歌创作上的经历、性情、天分和志向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曹植诗歌语言华丽,手法多样,诗歌的布局也非常完美,在吸取汉乐府诗歌和古诗的创作特征之后,并加之发展,最终被后人歌颂并名垂千古,开创了我国五言六诗的新的里程碑,对我国的古代诗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同时,曹植诗歌在抒情艺术上也独具匠心:非常擅长借助时空之势,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加上鲜明生动的语言和巧妙的章法,使他的诗歌在建安文学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4)

[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3]萧子显.南齐书EM].北京:中华书局,1974(2)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岳麓书社,2002(9)

[5]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

[6]祝尧.古赋辩体[M].四库全书珍本第32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