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范文

时间:2023-03-25 02:1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辛弃疾西江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词牌名,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词人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封疆大吏,由于他那英伟磊落的笔触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这首词是他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作,因为上饶县西的黄沙岭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天・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老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其中《语文》第一册第30课《诗词五首》中的“西江月”的最后两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注释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是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其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西江月”最后两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是,道路转过溪桥,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是“溪头”还是“溪桥”?

首先,黄沙岭溪边路旁的社林浓密。“溪头”这里可想而知不指溪水的源头,而是指溪水的前头,“路转溪头”是说“路到溪水前头转了一个弯”,然后词人来到那里猛然抬头,嘿!一个熟识的客舍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是一幅宁静、优美、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风景图,由于“老教材”至今无人提出质疑,“溪头”应默认具有权威性。

再者,“溪桥”这里可以是指“小溪前面的桥头”,也可以是指“小溪桥上的那头”等等。无论怎样,“溪桥”总比“溪头”多了一个景点――山里溪水上的一部桥,让这幅本来就已经优美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锦上添花,给人以更加丰富、完美的享受,“新教材”这“桥”也许是词人原本早已就锤炼出来的。

篇2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请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改写:

夏夜,炎热的夏夜,让我无法入睡。

我走出房门,走在江西黄沙岭的乡间小路上。只见月光非常的明亮,我抬起头仰望天空,感受吹来清风的丝丝凉爽。停在枝头上的鸟鹊可能被我的脚步惊醒了,也可能被风给吵醒了,纷纷从树枝上飞下来,引起树枝摇来摇去。这棵小树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风中甩动着她那飘逸的长发,真是美极了!瞧!连蝉也被吵醒了。蝉声、鸟声,如同一个杰出的乐队在为我演奏乐曲,真是好听极了。谢谢这些劳动者们。清风中飘来了一股稻花的香味,我吸了几口,感到格外心旷神怡,连心情也不枯燥了。这时传来一阵清脆的青蛙叫声,它们好像在谈论今年收成有多好呢!

我看看远方,只见天边有七八颗星星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它们不时在朝我眨眼睛呢!好像对我表示友好。这时,我感到凉风习习,原来下起了零星小雨,点点雨粒滴在我脸上,好清凉,好清爽!

篇3

——改写《西江月》

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县的一个小路上,静静地走着。边走边说:“白天是那样炎热,而这傍晚却这样的凉爽。我走在这里好惬意呀!”

在朗朗的月光下,突然听见几声喜鹊的惊叫声,好像被那皎洁的月光吓到了。清风徐徐地吹着,突然树上正做梦的夏蝉叫个不停,好像是被那清风摇醒了似的。这时我的鼻子不禁闻到了稻花的香味儿。向不远处望去,一个个正在弯腰的稻子,正在向我们点头致敬呢!田野里的青蛙们呱呱地叫着,仿佛在说:“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的大年呀!”

这时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中,大多数的星星都在月亮那儿给月亮祝寿呢。不久,远处下起了雨。那雨活像个调皮的孩子们,纷纷落到地下,东躲躲,西躲躲。有的还进入我和辛弃疾的怀里,争夺自己的地位。一看到这里,我和辛弃疾快步来到原先那家小客店里。可是怎么不见了呢?没办法,我们踏着小路的溪水转了个弯。突然,原先消失的小店便出现在眼前了。而且那在眼前的店,在雨中显得格外雅致。

篇4

2、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汪藻《点绛唇》

3、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行香子》

4、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南乡子》

5、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韦庄《菩萨蛮》

6、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8、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朱敦儒《好事近》

9、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10、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

11、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浣溪沙》

篇5

〔关键词〕拟话本;词调;明词曲化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1-0177-06

①参见胡元翎《依时曲入歌――明词曲化表现方式之一》,载于《吉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词曲互动研究”(12BZW047)

〔作者简介〕胡元翎,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据任二北先生“词曲同源说”理路,“曲”不仅限于散曲,“曲”的涵义应扩大为剧曲(传奇、杂剧)和民歌小曲等不同时代的流行音乐文学体式,即“时曲”。“流行音乐性文学”应是词曲最本质的归属。虽然自元曲勃兴之后,流行音乐文学的主导已由词转向了散曲、剧曲,但词的流行音乐文学基因使得词在合适的土壤中会向当下流行的音乐形式倾斜。不同时期正在活跃的音乐形态都可能是它寻找并吸纳的对象,“曲化”也就因此而发生了。明词受时曲影响而呈现部分曲化,其表现形态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从音乐功能上,部分明词依然可唱,只不过是“依时曲入歌”①;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文词风格上受当时流行音乐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或多或少的流行性元素。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

明词中总有些词调被认为是俗调,词家在运用此类词调时不自觉地就把时曲民歌风味融入其中。为了说明这个现象,本文试从明代盛行的拟话本小说中所用词调来考察,期待着或可从这种当时最流行的俗文学样式中找寻到形成部分词调曲化现象的部分缘由。

一、 拟话本对话本中词调说唱功能的传承

明代嘉靖时期是明词与明散曲共同的复兴期,二者几乎呈同步倾向,而且二文体间的互动也自这一时期开始变得显著。晚明作为一特别的时代,准确说是自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整个封建社会的大势看,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呈现衰亡之势。然而此衰亡,并非仅是朱明王朝一代之衰亡,而是整个封建社会走向全面崩溃的开始。几千年来维护这一封建制度的宗法礼教、道德伦理亦随之逐渐解体。此时的城市工商业相当繁荣,东南沿海一代纺织、冶铁、造纸、印刷等手工业迅速成长。反映在文学观念上,一向被视为俚俗不堪、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的俗文学,如小说戏曲,一变而与传统儒家经典并列。人们开始重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同时雅文学也不同程度地融入近人近情的娱乐尘俗之气。由此,明代复杂开放的社会形态助长了部分文体的界限开拓,晚明人的潇洒放达使这种文体间的互参互动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文学风景。

通俗小说中的词调具备应歌性、流行性、娱乐性等流行音乐文学应有的三元素。流行性、娱乐性很好理解,然应歌性还需加以说明。明代拟话本小说,以冯梦龙“三言”为例,里面的组成部分很复杂。其中有宋元话本,也有明文人改编创作的拟话本。而“话本”, 鲁迅界定为:“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1〕据郑振铎先生的考证更加具体:

“话本”即是说书先生的“底本”,我们就说书先生的实际情形一观看,便知他不能不预备好那末一套或短或长的“入话”,以为“开场之用”。一来是,借此以迁延正文开讲的时间,免得后至的听众,从中途听起,摸不着头脑;再者“入话”多用诗词,也许实际上便是用来“弹唱”,以肃静场面,怡悦听众的。〔2〕

指出了当时话本中入话诗词的“弹唱”功能。再如张兵认为:

“说话”是我国古代讲说故事的一种伎艺,它相当于现代的说书。当时演讲故事的艺人,就叫“说话人”。他们在演唱时所用的底本,就叫“话本”。 〔3〕

也指明话本为说话艺人“演唱”所用。综上所述,宋元话本应是一种说唱形式,里面的词调曲调在当时说书人表演时应是或演唱或吟诵,特别是在宋词尚具流行音乐这一主要功能时,宋人说书时更多地是在演唱这些词调。

而“拟话本”,据胡士莹所论,“拟话本和话本有所不同”,他认为“话本是口头文学的记录,是民间说唱的记录”,而“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4〕那么拟话本中的词调不能不受此影响。最初冯梦龙的“三言”多采用宋元旧本加以编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中大量的篇首词与文中穿插词调就是宋元时的原歌词。

《草堂诗余》初选本在当时就具有为说书艺人采引的工具书性质。吴世昌先生曾特别说明:

当时艺人说唱故事,既须随时唱诗或词,而故事虽可临时“捏合”,诗词则须事前准备;非有素养,难于临时引用。……其中素有学养者,固可翻阅专集,而一般艺人则颇需简便之手册,以资随时应用。《草堂诗余》将名人词分类编排,辄加副题,实为应此辈艺人需要而编,故虽为选集而又名“词话”。说话人得之,才高者可借此取经,据以拟作;平庸之辈,亦可直采时人名作,以增加说话之兴味。其为宋代说话人而编之专业手册,非为词人之选读课本,昭然若揭。〔5〕

施议对先生亦指出:

《草堂诗余》所选都是两宋名家代表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说话人有时直接采择其中名什用以演唱,有时变换语句,或更改作者姓名,将歌词移入话本。〔6〕

可见,《草堂诗余》本具流行歌曲唱本的性质和功用。而明代最畅销的词集就是《草堂诗余》,一版再版,留传的版本最多,对明词创作的影响自不待言,这本身已说明明人对作为流行歌曲性质的曲词概念的认同以及对此类曲词风格有浓厚的模仿倾向,这构成明词曲化形成的大背景。而拟话本对原话本中词调的模仿也更多地在模仿这些词调当初作为演唱词时所具有的风格和特点,小说家在创作和选用这些词调时意识深层更是将它们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来定位的,因此这些词更应属于曲化词的一部分。在该意识下的摹写创作渐渐形成了一个创作惯性,遂而成为与说唱文学相似的词调表达模式,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这类曲化词在文人摹写中的大致特点。

二、拟话本中常用词调特点考察

冯梦龙“三言”恰是晚明时期最热门的拟话本小说集,自此之后,拟话本大兴,晚明相继又涌现出《西湖二集》《石点头》《欢喜冤家》等,笔者初步统计了一下这几个小说集中所用的词调情况。其中“三言”因为有来自话本的也有属拟话本,为了划定出属于明代文人的创作范畴,我们统计的是学界基本认同为拟话本的篇目。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集大成者是胡士莹,他在《话本小说概论》“明代拟话本故事的来源和影响”一章推断出“三言”中拟话本共83篇,但是其中有13篇有学者考证为话本,若将这13篇排除,剩下约有70篇作品。这70篇作品,是经胡士莹考证为拟话本的作品,虽然个别篇目不无可议之处,但大体上还是可信的。参见温孟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相关统计。笔者试着从以上所提及的小说中加以统计,可得出结论:小说中常用的词调有:《西江月》《如梦令》《长相思》《沁园春》《望江南》《满江红》《千秋岁》《踏莎行》《鹧鸪天》《念奴娇》《南乡子》《眼儿媚》《瑞鹤仙》《行香子》《贺新郎》《桃源忆故人》等。本文从中且选出运用最普遍的《西江月》一调加以考察。

因为要配合小说的情节叙述,小说中的《西江月》大多用来说平常道理和描摹俗事俗情,语言通俗流利,不避纤巧,甚或带些俏皮。《西江月》词调,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第一句无韵,第二、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这种平仄通押的调子,在词调中是很少见的。但是《西江月》却是当时最流行的曲调。一般前后阕首两句要用对仗。这个词调以前只是作为表情的一般词调,因为六字句较多,偏于俳体,读来整齐流利,易于俚俗,但开始并不偏俚俗,查柳永词就很少用此调,只有一首“凤额绣帘高卷”,虽然后人常以他这首为中吕宫之范例。反而苏轼选用此调较多,然风格也大多属清雅一流,如其《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穑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7〕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该词最后两句“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乃“爽语也。”〔8〕杨慎亦叹道:“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9〕所以说此调最先也是表达高情雅致。然而到了辛弃疾笔下,此调又别有风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0〕

全词充盈生动活泼的气息,写出了一个一个惊喜,语言也通俗灵活,给人以很亲切的感受。可能正是这番潜质,使得小说中也多用此调。比如翻查《全宋词》,可以发现蔡京有一首《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11〕

针对这首词,郎瑛《七修类稿》有言:

予旧读《说郛》,中蔡元长临卒前一日之词曰:(从略)意无此事,亦不成话。况蔡死时,止年八十,此必恶之者托名为之也,后见《宣和遗事》载蔡京之事,亦有此词,乃《西江月》也。较之小说反是。后月余而京卒,亦可谓谶也。《遗事》词曰:八十衰年初谢,三千里外无家。孤行骨肉各天涯,遥望神京泣下。 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夕漫繁华,到此翻转成梦话。〔12〕

本文意不在辨析这两首词的真伪,而是想说明稗官野史开始以《西江月》词为首选。而且风格特点为配合说唱文学遂愈发往通俗浅近方向发展。以前人们的思路往往是说因为《西江月》本身的俳句体式,易于俚俗,遂成为小说中之首选。参见祝东《“三言”“二拍”多用西江月词原因探析》,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其实也可以换一个思路,从说唱文学一开始的导向,遂使此一词牌成为后世承载俚俗的代表,应该也切合实际。明人拟话本中的大量《西江月》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且举传说为柳永《西江月》“师师”“香香”“冬冬”那首词为例。薛瑞生《乐章集校注》将这首作为辑佚之作,标明选自《古今小说》中《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全词如下:

调笑师师最惯,香香暗地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独自窝盘三个。“管”字下边无分,“闭”字加点如何?权将“好”字自停那,“Α弊种屑渥盼摇!13〕

同时选入的还有两首《西江月》:“师师生得艳冶”与“腹内胎生异锦”。其实这首《西江月》参考了宋元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的《西江月》。《清平山堂话本》有录:

师师媚容艳质,香香与我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独自窝盘三个。撰字苍王未肯,权将“好”字停那。如今意下待如何?“Α弊种屑渥盼摇!14〕

柳永词“]c从俗”,也得歌妓之见爱,然其《木兰花》“心娘”“佳娘”“虫娘”“酥娘”词与这首比,也只是在形容女子样貌姿态歌舞伎艺方面多下笔墨,而不像这首谐谑调侃甚至有涉之嫌。可见,说唱文学赋予《西江月》之特点。而冯梦龙等人的拟话本基本上是如法炮制。除了做这方面的导引之外,还有大量拟话本将《西江月》放在篇首来点明小说题旨,更多讲说俗世道理。如《警世通言》中《苏知县罗衫再合》的二首《西江月》:

酒是烧身V,色为割肉钢刀,财多招忌损人苗,气是无烟火药。四件将来合就,相当不欠分毫。劝君莫恋最为高,才是修身正道。〔15〕

三杯能和万事,一醉善解千愁,阴阳和顺喜相求,孤寡须知绝后。财乃润家之宝,气为造命之由,助人情性反为仇,持论何多差谬!〔16〕

《西江月》是如此,与其相类似的《长相思》《如梦令》《鹧鸪天》等也是如此。如《石点头》第九卷《玉箫女再世玉环缘》有《长相思》:“花色妍,月色妍,花月常妍人未圆,芳华几度看。 生自怜,死自怜,生死因情天也怜,红丝再世牵。”〔17〕第十卷《王孺人离合团鱼梦》有《如梦令》:“门外山青水绿,道路茫茫驰逐。行路不知难,顷刻夫妻南北。莫哭莫哭,不断姻缘终续。”〔18〕《贪欣误》第五回有《鹧鸪天》:“佳气盈盈透碧空,洞房花烛影摇红。云来仙女游蓬岛,瑶阙嫦娥降月宫。 诸恶退,福星拱,阴阳变化古今同。石公机变真奇诀,又被仙姑道达通。”〔19〕总体而言,均具有纤巧流利,俚俗上口,谐谑俏皮等流行小唱之特点。

三、 拟话本中常用词调在明代词家笔下的曲化表现

小说中的词调运用不能不影响到明人对词调的认识,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而落实到词的创作中去。以上所说写俗事俗情,语言通俗流利、不避纤巧、机警甚至幽默俏皮的令词遂形成一类,存在于明词创作中。翻检《全明词》,此类词调大致有:《长相思》《如梦令》《鹧鸪天》《西江月》《一翦梅》《河传》《十六字令》《望江南》《渔歌子》《调笑令》《生查子》等。

可能因为明人如此大量地运用这些词调,故而清人加以总结:吴衡照曾指出“词有俗调,如《西江月》《一翦梅》之类,最难得佳”。〔20〕清人谢章铤在论及词调声情时也曾指出:“填词亦宜选调,能为作者增色,……各取其与题相称,辄觉辞笔兼美,虽难拘以一律,然此亦倚声家一作巧处也。其他《西江月》《如梦令》之甜庸,《河传》《十六字令》之短促,《江城梅花引》之纠缠,《哨遍》《莺啼序》之繁重,傥非兴至,当勿强填,以其多拗、多俗、多冗也。然俗调比拗调涉笔,尤须斟酌。”〔21〕很明显这里俗调指《西江月》《如梦令》《十六字令》等。陈廷焯亦进一步指出:“词中如《西江月》《一翦梅》《钗头凤》《江城梅花引》等调,或病纤巧,或类曲唱,最不易工。”〔22〕所谓纤巧、曲唱都是被清代雅词派认定为俗,并加以排斥。而这些词调或是由于本身的潜质,或是由于在说唱文学中的着意加强,或是因为通俗小说的大兴,等等,遂使这些词调即便是仅用来供文人吟诵时也带上了俚俗纤巧曲唱的烙印。所以说,明代此类词调的大量运用应属于时曲影响下曲化词的一种表现。

那么明代词家在具体应用此类词调时是如何表现时曲特点的呢?试举例如下:

首先,纤巧流利者有。明代词人,即便是大文豪在填词时也多选前文所论之俗调。比如王世贞,官至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在其80多首词中,亦有《望江南》7首、《如梦令》3首、《生查子》1首、《长相思》2首,后面还有《鹧鸪天》4首等。特别是《望江南》7首:

无个事。湘枕睡初酣。青织晚潮萦似带,碧攒春树小于簪。遮莫是江南。(《望江南・梦故乡作》)〔23〕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澹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望江南・即事》)〔24〕

回首处,薄业太湖干。半艇春洲芦S绿,一楼风雨杏花寒。此景放谁看。(《望江南・思家》)〔25〕

春睡足,钗玉自欹斜。立傍镜台还脉脉,枕痕纤甲印桃花。来试雨前茶。(《望江南・书所见》)〔26〕

闲嘱病,慎莫忌多才。夜雨松它温锦带,霜天负我软金杯。怕汝又安排。(《望江南・病后戏作》)〔27〕

无限事,断送在长安。只见前人前事好,后人谁道后人难,青史不胜寒。(《望江南・有感》)〔28〕

随意步,芒履破苍苔。半壁雨收残日去,满江风送晚潮来。此景亦悠哉。(《望江南・晚步》)〔29〕

此7首《望江南》分别标小题目为:“梦故乡作”“即事”“思家”“书所见”“病后戏作”“有感”“晚步”。一目了然,皆是闲暇时的即兴即事之作,前三首写思乡之情,然不着重笔,或是因梦中闪过故乡之景而点赞一下江南、或是耳边飘来一曲由此勾起对家乡太湖之想、或者偶一回望则涌起放着故乡最美之春景却不能归去赏玩的惆怅,这种一闪一念一恍惚间的感觉被作者捕捉到,轻轻透出情感,伴着对仗精致的中间句所勾勒出的美丽画面,完全沿着白居易《忆江南》的歌路,顺畅上口不需多费思量。接下来“春睡足”、“闲嘱病”更多了一种活泼甚至戏谑。“春睡足”很显然是写一女子春睡后的慵懒之态,女子入词应该多了一种暧昧,但读来却不觉有什么深意,一瞥一问间,就将家中的宁静,温馨以及溶溶的春意传达出来了。“闲嘱病”标题即为“病后戏作”,其游戏笔墨性质已定,以对“病”的嘱告口吻,颇类稼轩的“杯!汝来前”,只是更为家常,令人忍俊不禁。“无限事”则纯是议论,这在话本小说的诗词论赞中经常得见。

这种纤巧流利之作多是记作者的生活细事,有时似日记体,随处兴感,不求大的主题及深刻的蕴涵,写小情调甚至小情绪,也多关涉。以上王世贞的《望江南》是如此,明代陈淳小词也是如此。陈淳,弘正嘉间人(1483-1544)字道停别字透Γ少从文徵明游,以书画擅名。《全明词》收其24首词。所选词调多是习见的,前面我们提到的小说中常有的《如梦令》《满江红》《眼儿媚》《桃园忆故人》等反复在用。陈淳词当与文徵明同看。二人同是画家,但多有不同,陈淳相比更放达些。曾有《踏莎行》“已是无聊,不如归去。赏心乐事常难济。且将杯酒送愁魂,明朝再去寻佳处”句,这也是他自己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其《如梦令》7首颇有趣:

吟罢池边杨柳。酌尽几壶春酒。水面正风来,吹乱一天星斗。消瘦。消瘦。正是忆人时候。〔30〕

月色盈盈如水。小院夜深门闭。书幌照青灯,端的倩人温被。无寐。无寐。欲睡早先惊起。〔31〕

从自海棠开后。泪湿香罗衫袖。何事不归来,平地把人消瘦。低首。低首。怕见陌头杨柳。〔32〕

时节清明小满。好景过来多半。立马怨江山,何故将人隔限。肠断。肠断。欲去路途遥远。〔33〕

前夜那人虽小。世事胸中了了。执手已堪怜,况复歌声窈。倾倒。倾倒。不计酒筹多少。〔34〕

秋院凉风缥缈。试看庭花犹小。新月上东墙,花月相辉人悄。烦恼。烦恼。谁识别离怀抱。〔35〕

秋院桂零香冷。独坐夜深人静。欲睡奈衾寒,试把玉琴调整。镫耿。镫耿。怕见壁间孤影。〔36〕

前五首无小题目,后两首分别标为“秋月”“独坐”。从词意来看,前五首也正像是一组,写男女分别在两地互道相思离别之情,似联章体。后两首则集中写人在秋院的孤独冷寂。作者发挥出了《如梦令》这一词调的“甜庸”,特别是前四首,“消瘦消瘦”“无寐无寐”“低首低首”“肠断肠断”,将男子思念中的痛苦,女子思念中的柔弱突显出来,渲染出一派柔情蜜意之氛围。创新谈不上,但是那种接受上的顺畅熟络恰是曲化的一种特性。后两首亦属一组,分别从新月初升与夜深欲睡两个时间点上展开情绪,表现出离别中人醒亦烦恼睡亦耿耿的孤冷躁动心态。

其次,俚俗如民歌味者有。明人为词也不自觉地用这些小调向民歌味靠拢,或者说此类小调更近于民歌更准确,因为很多小令正是当初萌生时的民间小唱,如《渔父词》《长相思》《柳枝词》等。只不过明人在采用这些小调时更承袭了原有的味道。还举王世贞,他有《如梦令》与《长相思》:

刚是子规催去。又被鹧鸪留住。行不得哥哥,烟雨江南何处。难据。难据。央个醉乡为主。(《如梦令・感怀》)〔37〕

风满陂。雨满陂。雨雨风风无尽时。孤(c)天外迟。 莺儿飞,燕儿飞。燕燕莺莺双翅低。愁他掠翠帏。(《长相思・闺怨》)〔38〕

东陌头。西陌头。陌上香尘粘碧油。见花花自羞。 南高峰。北高峰。两处峰高愁杀侬。行云无定踪。(《长相思・闺情》)〔39〕

《如梦令》中“刚是……又被”的联词运用,“行不得哥哥”三二句式及口语化,都提醒人们不得不承认其民歌特色。同样《长相思》中“风”“雨”“莺”“燕”的顶针叠用,“东”“西”“南”“北”的巧用,“高峰”“峰高”的换形叠用,都是民歌中惯常用到的方法。

再比如明末词人卓人月,有《如梦令》及《河满子》数首:

今日问郎来么。明日问郎来么。向晚问还殷,有个梦儿来么。痴么。痴么。好梦可如真么。(《如梦令・来问》)〔40〕

两两三三姊姊,人人个个纤纤。灼灼师师盼盼,香香软软甜甜。夜夜心心愿愿,双双对对鹣鹣。(《河满子・嘲游女》)〔41〕

小小哥哥妙妙,风风韵韵般般。处处堪堪可可。人人喜喜欢欢。故故招招惹惹,来来去去看看。(《河满子・游女答》)〔42〕

我们不禁要感叹《河满子》竟能如此去唱。《如梦令》都押“么”字韵脚,《河满子》通篇叠字的运用,皆在民歌中可以寻到。

当然,小词中亦有俚俗近香艳的。这与当时流行音乐文学讲求感官愉悦是分不开的。如沈谦,崇祯时人,杭州西陵十子之一,有才且放诞。他曾借用他人一句话曰:“泥犁中皆若人,故无俗物。夫韩渥、秦观、黄庭坚及杨慎辈皆有郑声,既不足害诸公之品。悠悠冥报,有则共之。”〔43〕公然为俚俗辩解。他有小令《点绛唇》系列,分别咏“美人耳”“美人鼻”“美人肩”“美人颈”等竟11首,也有《菩萨蛮》咏“美人额”“美人臂”“美人背”等,不仅纤巧流利,甚且香艳之极。而且这类词在明词中并不是偶然现象,它形成了一个风潮。也因此自然地遭到后人的诟病。

要之,我们且不论明人在词的创作上有多么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明人之词曲同源观应该属于南宋以来直至清词这漫长发展阶段中最接近词之本体也最清晰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意识。王士祯《花草蒙识》即正式阐明“词与乐府同源”观:

王陂(九思)初作北曲,自谓极工,徐召一老乐工问之,殊不见许。於是爽然自失,北面执弟子礼,以伶为师。久遂以曲擅天下。词曲虽不同,要亦不可尽作文字观,此词与乐府所以同源也。〔44〕

“词曲不可尽作文字观”,意谓皆是乐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谓曲代词兴,曲兴词亡是有偏颇的,明人是不认同的,正如明人俞彦的解释:

词何以名诗馀,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词亡然后南北曲作,非词亡,所以歌咏词者亡也。谓诗馀兴而乐府亡,南北曲兴而诗馀亡者,否也。〔45〕

他认为词亡之真正含义在于“所以歌咏词者亡也”,意即当时的词谱词乐在今世已亡,然词又以今世之乐之谱仍发挥着它的音乐功能,并未亡。同时,从以上小说中所用词调对明代词人创作上的影响亦可证当初作为流行音乐文学的小词,在乐谱尽失之后,在文词风格上仍然葆有其本体特质,我们同样要承认词并未亡,它一直以另一种存在方式证明着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2.

〔2〕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4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339.

〔3〕张兵.话本的定义及其他〔J〕.苏州大学学报,1990(4):61-66.

〔4〕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399.

〔5〕吴世昌.《草堂诗余》跋――兼论宋人词集与话本之关系〔M〕//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草堂诗余.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第1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254.

〔6〕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1.

〔7〕〔10〕〔11〕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4,899,446.

〔8〕王士祯.艺苑卮言〔G〕//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388.

〔9〕杨慎.词品:卷二〔G〕//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462.

〔12〕〔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28.

〔13〕〔宋〕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256.

〔14〕〔明〕洪F编.清平山堂话本〔C〕//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

〔15〕〔16〕〔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43,344.

〔17〕〔18〕〔明〕天然痴叟.石点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10,245.

〔19〕〔明〕罗浮散客.贪欣误〔C〕//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04.

〔20〕吴衡照.莲子居词话〔G〕//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2454.

〔21〕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G〕//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3360.

〔2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G〕//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3943.

〔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饶宗颐,张璋编.全明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84,1084,1085,1085,1085,1085,1085,742,742,742,742,742,742,743,1084,1084,1085,2093,2094,2094.

〔43〕沈谦.填词杂说〔G〕//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635.

篇6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安《绝句》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4、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0、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篇7

原题回放

(一) 阅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第7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互见。

7.这首词描绘了一幅________的图画,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________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1~12题。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可以一领及我。 以:________

②后大闻之 。之:________

12.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________的品德。(3分)

题型解析

以上所选试题,第一部分,也就是第7题,是对古诗词的考查,出题比较简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要求考生对古诗词内容有整体把握与理解。第二部分所选试题,是以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的,这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所选课外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生不难理解。第8题考查的是实词的用法,这是中考常考题型。所考查的这两个词语一个出自课内,一个出自课外。对课外实词的考查,实际上命题者意图是通过课外文段考查实词,也就是课外考课内,只要牢固掌握课堂内学的知识就能顺利答题。第9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注意题干中重点词的准确翻译,这也是中考常考题型。第10题考查课文的比较阅读能力,做题时要把握好选文章内容,针对题目要求,从写法的角度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答案。第三部分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可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答题。所设两道题,一是对词义的考查,一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第11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在设题上避免了与第8题的重复,又扩大了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同时也明确了一个方向,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夯实基础,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第12题,涉及成语知识与文章内容,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相对来说,对考生的要求稍高一点。

技法点拨

要做好文言文阅读,最可靠的办法是扎扎实实掌握好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通过钻研、请教、讨论寻求比较满意的答案。背诵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在日常学习中,还应适当向课外扩展,既扩大自己的视野,又能检验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答案

7.答案:农村夏夜优美愉快

评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8. 答案:①门 ②精巧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些乐趣留给山里的僧人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表现月色的空明。(乙)文则概括描绘了月下各种景物构成的美妙意境。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把(或“拿”) ②这件事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篇8

答案是,雨,确实如此。中国古代有很多诗人描写雨,我摘抄了几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雨,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惟一方法。雨可以灌溉农作物,利于植树造林。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能够降低气温。下雨利于水库蓄水, 可以补充地下水,可以补充河流水量利于发电和航运。

一场雨 把我困在这里

你冷漠的表情会让我伤心

六月的雨 就是无情的你

伴随着点点滴滴 痛击我心里

哦 我不相信 你不是故意的

却为何把我丢弃在风雨里

哦 我不忍心 也不想背叛你

惟有默默等你 回心转意

我没有放弃 也不会离你而去

哪怕要分开 我依然等你

我全心全意 等你的消息

终会有一天 你会相信我 我爱你

……

一场雨 把我困在这里

你冷漠的表情会让我伤心

六月的雨 就是无情的你

伴随着点点滴滴 痛击我心里

哦 我不相信 你不是故意的

却为何把我丢弃在风雨里

哦 我不忍心 也不想背叛你

惟有默默等你 回心转意

我没有放弃 也不会离你而去

哪怕要分开 我依然等你

我全心全意 等你的消息

篇9

关键词:月亮;诗人;望月

月亮,在中国诗人意识中,可能是一个最通人性的意象。她让人怀远方,动乡愁;载情思,遣孤独;示哲理,启思考。

一、望月怀远

为什么“望月”能引起人们“怀远”之情呢?近代学者一般认为月亮是母性的象征。人们望月而动牵挂之心,应该源于原始母系社会对女性的崇拜。当我们长夜无眠,坐在如水的月光中,四周冷寂,孤独就一阵阵袭来。举头望月,自然想到思念的人也在看这轮月亮吧!“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望月而惹情思,添愁绪。“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茫茫大漠中,三军将士齐看明月,乡情苦到何等程度,唯有望月才能稍慰离愁。“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望月》),诗人本来是自己望月怀念妻儿,却反其义用之,写妻子望月正想念自己,相思更深一层。

二、托月移情

诗人望月相思不能满足情感需求,就让月亮做了邮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自己不能亲去,托明月带去自己的愁心,一路伴君。仿佛月亮可起神话中“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使离人面目如见,呼吸相闻,心思相通,聊以慰藉。“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月亮成了唯一可信赖的传情达意的使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怕漂泊异乡的游子孤独,就派月光去照着他,一可作伴,慰其孤独;二供相望,通其心曲。

月亮不仅通人心意,甚至具有人的品性。月可与人同坐晤谈:“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点绛唇》);亦可与人痛饮同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离人愁苦,月与人徘徊相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怨诗行》);游子思乡,月与人同心同感:“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思妇怀远,月与人同憔悴共愁苦:“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三、因月成境

篇10

一、咏秋凉秋高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唐·白居易《宴散》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南北朝·鲍 照《登黄鹤矶》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唐·王 维《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

苍凉初日照帘栊,秋气清高八月中。——明·朱有炖《秋凉》

昊天晴且高,秋气发初凉。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

——南北朝·刘 铄《歌诗》

九月肃霜,山静风落,天高气凉。蟋蟀入兮堂户近,鸿雁飞兮天路长。

——唐·李子卿《授衣赋》

二、咏秋风秋雨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 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 丕《燕歌行》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唐·岑 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 维《山居秋暝》

秋风昨夜吹寒雨,有梦南游到海回。——宋·赵师秀《寄徐丞》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唐·耿 《九日》

三、咏秋声秋色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明·何景明《雨夜似清溪》

秋声无深浅,深浅在人心。——清·顾 樵《秋夜柬顾茂伦》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宋·程 颢《秋月》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唐·李 朴《中秋》

晓气沉崖秋色冷,凉飙吹树桂香浮。——元·吕思诚《舜洞秋风》

四、咏秋树秋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 牧《山行》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宋·张 耒《夜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沁园春·长沙》

何处桂花发,秋风昨夜香。——宋·戴复古《长沙道上》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 稹《》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元·白 朴《天净沙·秋》

五、咏秋悲秋喜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唐·杜 甫《新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恩《夜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