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28 12:0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增广贤文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生《神笔马良》读后感
读了《神笔马良》我有很多感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神笔马良》的主要内容:
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他特别爱画画,画什么都像活的一样。他的家里非常穷,买不起笔。一天,他干完活回到窑洞里休息。在这时,窑洞里亮起了金色的光芒,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他一支神笔,并交代要好好用它。当马良醒来时,以为是梦,可是老爷爷送给他的哪支笔就在他手中。
后来,马良就专门帮助穷苦人家画他们需要的东西,人们都非常感谢他。不久,被官府和皇上知道了,就把马良抓了过去,马良用神笔一次次摆脱了困扰,最后还把皇上淹死了。马良又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给穷人画画。
我从马良身上学到了善良,懂得了我们要用自己的能力尽力帮助别人。同时,也从马良身上学到了不怕困难,同坏人斗争到底的勇气。“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要用我的爱心和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别人,让我们每天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
如果马良来到21世纪,他会用那只神笔画好多的课本,送给那些生活困难而无法上学的小朋友;马良还要画好多的学习用品,给那些买不起学习用品的同学送去;马良还会画好多电视机,送到贫困山村去,让小伙伴们从此走出大山,认识世界;他会画一堆又一堆的粮食,送给哪多灾多难的国家,让那些吃不上饭的人们不再挨饿;他还会画好多好多的房子,送给那些遭受战争的城市,让那些失去家的人们居住,不管刮风下雨,都不在发愁。
愿马良的神笔能让天下人幸福、美满。
学生《神笔马良》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做《神笔马良》。
这本书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叫马良,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只能靠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
他很喜欢画画,可是他一支笔也没有。只能在上山打柴时,每天折一根树枝,在沙地上画画。一年一年过去了,马良学画画从没有一天间断过。当然,他的画画进步也很大啦。一天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很快就睡着了。半夜不知什么时候,洞里发出了一道五彩的光芒,来了一个白胡子的老人,他给了马良一支神笔。还说:“马良,好好珍惜它。”马良一惊,就醒了过来。
他以为是梦,可那不是梦。马良拿起笔,从家里跑了出去,他在地面上试了一试,他画出来的东西变成了真的,马良很高兴。他拿着神笔为穷人们画需要的东西。大财主听说了,去抓马良。马良灵机一动,画出了一匹马,跑出村了。他到了城里,皇帝派人把马良抓起来。皇帝要马良画一个摇钱树,马良先画了一片大海,然后,他画了一棵摇钱树,画在海的`对岸,再画一艘船给皇帝。皇帝坐上船,说:“太慢了。”马良画了几阵风,皇帝说:“风够了。”马良不听,继续画风。船翻了,皇帝淹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像马良一样做好事帮助别人,不能像大财主和皇帝一样贪心。这让我想到了《增广贤文》里的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学生《神笔马良》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神笔马良》,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于是想写一下读后感。
篇2
一、制订可行阅读计划,选择适当阅读书目
课外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的选定、阅读进度、阅读方式、交流方式、阅读展示形式、阅读评价等。儿童阅读的核心和难点是“阅读书目”。《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参考依据。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同类的作品补充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站在尊重儿童应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的立场,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出发真心真意地为儿童服务。教师应当具有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等相关知识结构,应当熟悉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基本篇目,应当懂得如何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接受能力,为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书目。
有的人认为阅读应当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让他们自由阅读。但是如果这样放任其自由读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儿童阅读会因视野或偏好等原因除了有一种当下的快乐,往往收获甚微,缺少未来的成长动力。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阅读很难有实效。
当然在适时完成规定的阅读篇目外,应当积极推荐书目让儿童阅读,不必过多介入儿童阅读活动中,只需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大他们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我们应 “不为应试而读”“不为功利而读”。阅读中不宜做过多的硬性规定,让阅读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一种自然的需要。
二、积极引导儿童阅读,丰富儿童精神生活
1.倡导儿童文学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文学的阅读占据儿童课外阅读的主要地位。儿童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跟成人不同,儿童文学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最有效方式,同时,经典的儿童作品包括很多知识性的内容。根据儿童认知能力的特点,低年级应开展图画书阅读、童谣、歌谣诵读等;中年级阅读童话、寓言等;高年级读整本的经典儿童、文学故事。
2.重视经典诗文诵读,丰富精神世界
经典诗文是中华古老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富有哲理。若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的心灵播下了一粒粒中华文化的种子,让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性格。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增广贤文》《唐诗宋词》《论语》等。低年级以诵读经典诗文为主,中年级开始涉猎经典名著。教师必须为学生精心选择,热忱推荐,积极引导他们诵读锦绣华章。有些内容可适当讲解,有些可讲究“书读百遍,而义自见”“书声朗朗,润物无声”。
良好的人文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持续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以经典诗文布置校舍白墙、长廊、板报等营造文化氛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电子阅览室等充实大量经典著作,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将优美的乐曲、经典朗读作为休息与娱乐的播放节目,营造读书氛围。
3.加强科普读物熏陶,提升精神素养
如果学生阅读的书籍只限于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也是不完整的。现代社会科学日新月异,学生应当了解科学演进过程、发展动态,具有科学意识。因此,应重视科普作品的阅读,老师可与各学科老师商议推荐一些有关科普读物,适时补充到相应学段的阅读计划中去。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积极进行各种科学书籍的阅读,了解科学,研究科学。科学与人文阅读对于实现“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多样活泼形式,扎实推进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形式,丰富学生的经验,激发阅读的兴致。教师可以尝试丰富多样的形式:(1)指导做读书笔记,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可采用摘抄好词好句,摘抄精彩篇章,记录读后感等以增加阅读的理性思考;(2)开办读书会、我和书的故事等共同交流、讨论、赏析、评价自已选读的好书,分享读书过程中的趣事;(3)高年级的学生可尝试一些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班级读书会是课外阅读的一种有效形式。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而是由教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在班级会上,学生读整本的书,通过学生的阅读、交流、讨论,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在读书会上,师生可以对某一段落、章节进行深入研读,也可以就某一人物。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总之,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读中有收获、有进步。
四、建立课内课外联系,形成开放课程系统
课内与课外阅读应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侧重掌握方法,课外阅读侧重阅读积累。
课内阅读应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学生利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尝试快速阅读、提纲式阅读、找重点读、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等方法,就能快速、高效进行大量阅读。
利用语文阅读课教学相关时机进行扩展阅读。可以把写作特点相仿的作品、内容相近的作品、思想意义一致的作品进行整合阅读;可以就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由某一片段引发整本书的全文阅读;还可以进行人物对比阅读……
利用各种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进行检索、借阅、抄录、下载,进行阅读。可以结合信息课程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广泛阅读,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拓展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引导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如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书籍时,可以引导他们先不要一口气把某个为什么的答案读完,可以几个同学围绕这个“为什么”去讨论、交流、分析、解决,最后再看书上的答案对比参考。创造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某一个部分,从自已的理解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写一些随笔,而后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学生可以说说自己对哪个人物形象比较喜欢?为什么喜欢?虽然主要人物是孙悟空,但答案不应该苛求统一,可以是百花齐放的,可以是充满创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