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25 02:0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落花生课堂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落花生课堂笔记

篇1

一、强化读的兴趣,激励学生爱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教学自古就被重视,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学生读得很少,而且朗读很不到位;学生声音没放出来,而且吐字不清,句子不连贯,感情就更谈不上。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早就丧失了朗读的兴趣,故而疲疲沓沓,应付了事。

为了激发朗读兴趣,刚开始我们可以给学生多放一些精彩的儿童剧、配乐诗、配乐散文的录音带,让学生模仿朗读,读得不好不要紧,一定要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读,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然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再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比赛。最后,让朗读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演、领读。对于后进生,不能随便指责,要让好生和后进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二、突破说的模式,鼓励学生敢说

说话训练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这里面既有一个思维过程,也有一个语言组织过程,还有一个口语表达过程。所以,说话训练不能轻视。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越是低段,学生越爱回答问题;越到高段,学生越怕回答问题。究其原因,大概是孩子年龄越小,顾忌越少;年龄越大,越害怕出错。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撬”开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放开胆子去说。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要耐着性子去听,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谈话,多鼓励,少指责。

另外,对于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更要多多表扬。教师不能唯教科书便奉为金科玉律,不允许谁质疑,不允许谁违抗。如我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陈果同学就对落花生的做人态度提出了怀疑。他说:“在今天这个商品社会,如果一个人像落花生一样埋没自己,不善于自我表现,又不注重个人形象,那么他怎么能成功呢?”我首先肯定了陈果同学的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做人要做有用既有实用价值,又注重个人形象的人。”这就和课文上的“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没有实用价值的人”有所出入。但学生总结出来的结论更贴近今天的生活实际。

三、改善听的方式,帮助学生会听

“听”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一个在课堂上不会听的学生,十有八习不会太好。故而引导学生一心一意、有重点地听课是教学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引导学生专心致志地去听。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更需要多花工夫,随时注意他们的动静,随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当然,我们还可以穿插一些轻松一点的内容,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大脑,便于提高听课效率。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一个光听不想的学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知识的容器,他永远也不会创新,也不会被社会所欢迎。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听的同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且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去听,不要盲目地去听。再次,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上课时,每当讲到重点、难点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做笔记。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抓住要点。否则,学生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也没学到。做好课堂笔记,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加深理解记忆。此外,为了锻炼听力,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听新闻,听故事,然后利用课前或课后的时间来复述。

四、把握写的难点,促使学生善写

写的能力包括写字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提高这两项能力决非一件易事。首先,我们要以课堂为阵地去训练。在听写、做笔记、做作业时,指导学生要写得工整、规范、美观,而且速度要快。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写字水平,我们可以课外定期让学生临摹字帖。小学生临摹能力很强,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一定会大有进展。

写作能力一般可以从写日记抓起。日记不必天天记,每周可以重点写一、两篇,但一定要从质量上把关。注意引导学生写日记时要先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写身边的事。写作时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写,不要盲目地模仿,也不要写空话、大话、套话,而要写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批改日记一定要精细,发现好的词语、句子、片段要用红笔勾出,并且写上赞扬的评语。个别突出的习作还要在班上范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学生每篇日记质量都得到保障,那么,天长日久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

另外,作文和周记的训练不可松懈。如果说写日记是训练观察能力、积累素材的一种手段,那么,写作文、周记则是锻炼学生安排材料、谋篇布局的另一种方法。因此,不论是审题、拓宽思路,还是打草稿、誊作文,以至于修改作文、讲评作文,教师都要充分重视,只有重视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 综合个人素质

小学生年龄段的生理刚刚形成,心理逐渐变得敏感,我觉得心理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教学活动应主要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上,小学生初级心理的发展有利于未来人格的形成,同时也可提高整体综合个人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是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需求,而且是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对此,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结了以下几点。

1.贯彻教材,寻找突破点

根据实际国情编辑的教学大纲,小学语文教材是其具体化表现,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研究与挖掘,找出用来教育小学生心理的突破点,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的。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朗读、背诵课本之中,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小马过河》中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之间的对话,学生可以对比小马两次过河时不同的心理状态,感悟如果自身遇到困难要多思考,敢于实践,不能过于依赖别人。这样学生的感受会帮助他们自我反省,消除平时在生活中过于依赖父母和教师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又如《落花生》教学时,可以通过辩论会的形式使学生们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意愿分成落花生队和苹果队,使两方在激烈的辩论中体会己方和对方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中心,把心理健康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他人,又领悟到了作为新世纪未来的人才,外表美,更要做到心理美,使学生更勇于展现自我能力,在合适的环境中恰当地表现自己。

2.着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是心灵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鲁迅先生曾说:“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可见高尚道德情操重要性。教师可通过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紧密相关的场景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书本内容不那么枯燥,而且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心里的距离,更可以通过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提高学生的领悟力。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我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制作了PPT短片播放火车开动中远去的画面,再叙述:“车轮滚滚,列车远去,载走的是人,载不走的是情。一边是志愿军,一边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声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成了一句话――”学生朗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我和学生都身临其境,在依依不舍的深情里不能自拔,继而与代表正义、和平与善良的情感文字产生共鸣。利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体会教材人物的心理,从中感染情绪而得到启发,这样在不知不觉地学习、娱乐中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率。一方面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对上课不再那么抵触,思维活跃可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教材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抑制、禁锢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主动学习提问的积极性,而且对学习质量和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文字的魅力,发挥属于语文知识独特的感染力鼓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与书本教材产生共鸣,使其人格与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陶冶与熏陶。总之,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所与把握,尽量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能力。

4.课外活动的参与

近年来,社会与学校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课外活动更能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针对小学生年龄段孩子的特征,不可能安安分分地停留在课堂上,相反,对课外未知的世界更可以产生兴趣。那么,组织课外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不仅停留在师生关系上,还可以是朋友,为健康心理教育奠定基础。例如开设课外采访,让学生接触一些其他领域的人才,这样在采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他们积极心理的引导,从而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阅读对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针对语文这一科目的特点,阅读和写作两个话题密不可分。阅读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在教学时课堂演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5.每天一记

日记,是每位学生真情的流露,不论是烦恼、痛苦、开心都会通过笔记录下来这一时的感受。所以,多鼓励学生大胆、长久地坚持记日记,不仅可以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抗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我开导、自我教育、自我批评,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由于课程的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与父母家长之间的矛盾都在现实中得不到合理宣泄,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这样日记就成了学生重要的宣泄口,把消极的心理慢慢释放在字里行间中,有利于学生消除消极心理,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好好地利用这一重要工具,使其更健康地发展。

总之,语文教师把健康的心理教育自然、有机、合理地融入日常小学语文课堂中是独特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未来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篇3

1 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获得。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传统学习方式,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要我学”而在现代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我要学”。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使学生真正自主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探究的动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2.1 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三四年级要求外,主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2 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2.3 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3 转变学习方式,尊重学生,注重个体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如《穷人》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我们知道桑娜一家生活穷困,但她心地善良,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托尔斯泰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认真体会课文哪些词句表现桑娜的善良,读完之后组内交流。”(学生或默读或朗读或勾画)当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来共同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创建一个学生自主探究与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从而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没有单位会用你,所以在现代社会,苹果、桃子、石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

篇4

一、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转换角色。

1.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干下去,所以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很关键的。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需要的便是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等。

3.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4.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教学要注意过程与方法。在 “过程与方法”这一块,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 传统教育强调结果、轻视过程,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新了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学生 “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不能不说这比传统的语文教育进步了些。对照《标准》,我们却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因此,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渗透于现在的课堂。

(1) 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 ,关注全体学生,而传统教育中早有“有教无类”思想。我们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 “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 ,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 化评价 。

(3)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 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一定要民主 ,师生要 “对话” ,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实现共生共创,师生互相促进 ,双向成才。

2.关于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问题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蕴涵着美,充满了美,篇篇落笔为画,脱笔为诗。教师就要挖掘课文中美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自然美,鉴赏社会美,领略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教师可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爱,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提高感受美、识别美的能力。

(2)催人奋进的社会美。如《钓鱼的启示》、《落花生》、《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巨人的花园》、《长城》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学时注意品词品句,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美不胜收的艺术美。如《火烧云》、《颐和园》、《清明上河图》、《林海》、《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效课堂如何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