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30 04: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孙子兵法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孙子兵法;目的原则;忠诚原则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1971年,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她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译文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摆脱了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翻译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译文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理论中较少提及原文,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贾斯特一曼塔里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探讨了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并着重论述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在《目的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全面系统地归纳了功能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功能翻译理论。诺德强调了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确定,它同时也为决定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则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
可见,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翻译目的理论和翻译行为理论,贯穿其中的是翻译原则。功能翻译理论的原则主要是目的原则、篇内一致原则和忠诚原则。
二、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孙子兵法》的两种译本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谈兵论战的著名兵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非常大。本文所分析的两种译本分别是贾尔斯和袁士槟所译。贾尔斯的父亲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他本人又生于中国并在中国生活过,1910年,贾尔斯以《孙子十家会注》为原本,将《孙子兵法》译成英文,所以该译本达到了较高的翻译水平。我国翻译家袁士槟的译本算是最新的英译本,在西方也被广为推崇。前者经典而有西方色彩,后者现代而有东方神韵,比较具有代表性。
1.目的原则分析
目的原则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最高法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两位译者的翻译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期望,那就是将中国的经典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让他们知道并理解中国文化中的这支奇葩。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两种译本对原文的解读有差异,为了实现不同的表达功能,他们在翻译原则和所采用的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如: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辑秆一石,当吾二十头。”
Version1:Hence a wise general makes a point of foraging on the enemy.One cartload of the enemy’s provisions is equivalent to twenty of one’s own,and like wise a single picul of his provender is equivalent to twenty of one’s own store.(贾尔斯译)
Version2:Hence,a wise general sees to it that his troops feed on the enemy,for one zhong of the enemy’s provisions is equivalent to twenty of one’s own and one shi of the enemy’s fodder to twenty shi one’s own.(袁士槟译)
二者的差异主要在对中国古代的两个量词“钟”和“石”的翻译上,袁士槟采用了直译法,而贾尔斯则把它们换成了其它计量单位:“one cartload”和“a single picul”。如果说袁的翻译以原文为中心的话,贾的翻译则是目的论所提倡的译文为中心的翻译原则。这里的差异反映的不是判断谁对谁错的问题。功能注意翻译理论认为译文必须在目标语言背景里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即便在当今,中国读者都不一定对“钟”、“石”这两个计量单位有明确的概念,更不要说英语读者了。类似的情况在其它古典作品的翻译中也很普遍。贾尔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精心做了巧妙的“改编”,将之用西方读者较为熟悉的两个量词代替,很好地实现了译者的目的。可能有人会批评贾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其实,此处所谓的“不忠”不是以文化的壕沟的产生和信息的遗失为代价的,它更能让读者理解原文。
2.篇内一致原则分析
篇内一致原则即是说读者应该能够理解原文,译文在其介入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较大意义,译者必须从语言和社会的双重功能角度来考虑译文本身的连贯性,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篇内一致原则对在交际背景下实现译文的表意价值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Version1:Amid the turmoil and tumult of battle,there may be seeming disorder at all;amid confusion and chaos,your array may be without head or tail,yet it will be proof against defeat.(贾尔斯译)
Version2:In the tumult and uproar,the battle seems chaotic,but there must be no disorder in one’s own troops.The battlefield may seem in confusion and chaos,but one’s array must be in good order.(袁士槟译)
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圆”二字的处理上。钮先钟先生在《孙子三论――从古兵法到新战略》中解释说,如果一支队伍排兵布阵很好,它将成方形;反之则成圆形。因此,原文中“圆”应和“方”对应,不是贾尔斯所想的那样与“with head and tail”相对应。而袁的翻译则做了相应的省略处理,看似有点难理解“形圆”,但其译文中“confusion and chaos”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很明了,读者仍能领悟译文意思。由此可见,译者的主要工作是转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并通过译文的表达让读者能领会此意图,而不是逐字逐句翻译原文。
3.忠诚原则分析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但不同于“对等论”中的忠实,而是指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多变关系力求一致。在翻译目的与原文意图发生冲突时,忠诚原则要求“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因此,忠诚原则是对目的论的补充。所以在翻译批评时,既要以翻译目的论为标准,又要遵守忠诚原则。比如: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Version1:The art of war,then,is governed by five constant factors,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ne’s deliberations,when seeking to determine the:conditions obtaining in the field.These are(1)The Moral Law;(2)Heaven;(3)Earth;(4)The Commander;(5)Method and Discipline……(贾尔斯译)
Version2:Therefore,appraise it in terms of the five fundamental factors and make comparisons of the various conditions of the antagonistic sides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results of a war.The first of these factors is politics;the second one,weather;the third,terrain;the fourth,the commander;and the fifth,doctrine.(袁士槟译)
以上译文中,贾将“道”、“天”、“地”分别译为the moral law,heaven和earth,而袁则译成politics,weather和terrain。如果说前者近乎直译,后者则是意译,而且三个古汉语词可以用politics,weather和terrain代替,好像袁的翻译更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然而目的原则要求不以原文的文化信息的遗失或原文与译文之间产生壕沟和冲突为代价的,袁的翻译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读者一般不希望翻译作品读起来完全像译者自己的表达,而是好像就孙子站在面前用具有孙子特色的语言娓娓道来。尽管在跨文化的翻译中不容易达到,但是译者应尽力创造这样的意境,努力去靠近读者的心理预期,贾尔斯就是这样处理的。贾的处理不但不会让读者不可理解,不违背目的原则,而且巧妙地将两个文化之间架起了座桥梁,使英语读者借此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学作品无论其题材或体裁,都是作者创作行为的结果,行为总是以某种目的为指导,所以功能翻译理论可以用来解决文学翻译中的一些困惑和难题,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评价标准,对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另外,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原则和评价原则也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遵循的功能主义的翻译标准,在实际翻译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美芳.功能加忠诚[J].外国语,2005,(1).
篇2
关于《孙子兵法》如何玄妙的说法很多,而且相当国际化,比如德皇威廉丢失皇位后看到《孙子兵法》后相见恨晚,拿破仑皇帝兵败后读《孙子兵法》如何顿悟。而在国内,由于这是一本兵书,虽然书名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但真正读过《孙子兵法》的人并不多,更遑论透彻地领悟它了。
作为一个“叶公好龙”者,我第一次接触到《孙子兵法》是上初中时。一天,我无意翻出家里一本薄薄的、用粗糙的黄草纸印刷的曹操点评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我尝试着去读,却对晦涩的文言文望而生畏,最终不得不放弃。孙子兵法经过曹操删减为13章,不过区区6000多字,读之味同嚼蜡,我想曹孟德之所以为该书加上评述,大概也有这个原因。
再次看到孙子兵法是在最近,一本《孙子兵法说什么――回归中的商业反思》令我豁然开朗,弥补了童年的遗憾。《孙子兵法》经由作者用现代商业视角全新演绎后,我们终于可以一窥全豹。
商场如战场。能否把兵法拿来直接套用于商业经营活动中呢?类似的作品尚不多见。兵战商战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商场毕竟不是战场,如何能把几千年前的排兵、布阵、火攻、水攻、行军、地形等法则用于现代商战?《孙子兵法说什么――回归中的商业反思》却做到了,而且联系得非常巧妙,并无穿凿附会的痕迹。这本书不是孙子兵法的文白对译本,全书用通俗语言写成,每一章以引述孙子兵法该篇原文开始,接着是对原出的短小、精悍的点评,最后是精彩和诙谐幽默的讲解,案例真实、耐人寻味。全书近30万字的篇幅,一口气读完居然不觉得乏闷,犹如听作者娓娓道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不知不觉对《孙子兵法》枯燥的原文有了新的理解。作者用心之深,用功之致,确实令人感佩。
孙子兵法以“始计”开篇,以“用间”收尾,战略、战术层面都有涉及。如果单从标题看来,前6篇以战略为主,高屋建瓴地论述孙子的战略思想和军事领导学,后7篇则以军事实际操作为主。世人读孙子兵法,大抵有三重境界第一重,道听途说来的“知己知己,百战百胜”;第二重,只读了前6篇;第三重,读懂了全文。作者精研孙子兵法多年,而且在商海浮沉日久,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亲身经历的,这些商场经历与孙子兵法紧密结合,可谓达到了第三重境界,也使得像我这样踯躅在第一重境界的人通过读此书,得以迅速提高对孙子兵法的认知水平。
作者的论述逻辑缜密、层层展开、步步推进,而且行文中多有闪光的思想,给人不期而遇的惊喜。比如文中有标题:“《孙子兵法》原来不打仗”,“评分积分卡PK《孙子兵法》”,“我是奸商我光荣”,“红旗、大鼓话治众”,“诸葛亮的漏招”,“这个CEO”等等,作者旁征博引,顺手拈来却不显唐突造作。再如,在“始计”篇,谈到计划时,作者写到“失败的准备就等于准备着失败:失败的计划就等于计划着失败”:在“作战”篇,作者给出了一个地产商的成功案例,建议我学习地产商“因粮于敌”、小钱办大事的战略思想;提倡合作的大局意识;学习他不断创新、熟练专业的商业技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商业运作是一个资本增值的过程,是资本运动的过程。如果不能驾驭资本,就将被资本征服。”在谈到企业如何节流时,批评只知道节约复印纸的做法“真正的节流,不是复印纸是不是两面印,采购成本高不高这样的初级问题。为节约那点小钱,用不着偌大的高管,连一个月的工资也省不下来”在“谋攻”篇,作者提示“没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天下最美的陷阱”。在“军争”篇,作者自问自答“管理到底管什么――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篇3
一、奇正之道。“凡战者,乃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最重要的军事战略,我们也可以把它引申为教学原则。教学中的“正”就要求教师做到:1.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不仅要“专”、“新”,而且要“广”、“博”,既要具有本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又要具有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2.教师要有新课程理念,教师不再是“一言九鼎”、“一惯正确”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实践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变知识传授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3.教师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多讲道理,少责备,注意评价的激励性。教师对学生真情付出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以此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正”的基础上,才能出奇,学生才会把你当成良师益友,喜欢你的学科,你的“课改”实验,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完成,减少厌学情绪的滋长,达到出奇制胜。
二、知己知彼。孙子兵法的灵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打仗这样战无不胜,教学也应该如此,除了熟悉教材,备好课,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达到知己以外,还应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教学中最好采用差异性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1.教学目标要明确,课前展示给学生,让人人明白,做出选择进行预习。2.教学内容要同进度,异要求:好生要掌握所学内容并延伸,开拓思路;中等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着重理解;薄弱生抓住最基本知识,着重模仿记忆。3.教学方法多样化:好生少讲多练;中等生精讲精练;薄弱生浅讲多练。“成功是成功之母”,不同层次的同学尝到了甜头,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从成功走向成功,保持持久的学习干劲。
三、避实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避实击虚,是古今中外兵家制胜的不二法门。教学上的避实击虚就是当学生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逆反心理时,教师不靠说教,纪律、威严,甚至惩罚去征服他们,而是想办法对学生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1.教学方法上不能简单地重复使用一种方法。可将五指教学法、“三导”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交替使用。2.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实物、图片、教学卡片、简笔画、幻灯、录像片,多媒体或其它教学资源的整合演示,创设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维进入新的学习内容。3.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开展英语故事会、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竞赛、英语游戏、排演英语文娱节目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
四、上兵伐谋。孙子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用兵打仗,上策是从智谋上战胜敌人,使敌人屈服。《孙子•九变篇》中也说得好:“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翻译成教学的语言就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为下策;“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为上策。陶行知先生有句话:“光教书本的不是好老师,借助书本教给学生念书的法子的,才是好老师。”因此英语教学重要的谋略是:要研究“教改”,也要研究“学改”,孙子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教师应尽量少些干预,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多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思考、交流及展示的机会。这样无论教什么,怎么学,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持久的动力及求知欲,良好的学习方法诲人不倦,使人受益终身。有了看家本领,兴趣才能持久,才不会因为厌学产生逆反心理。
篇4
关键词 国防教育 军事理论课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52
Research on College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Take a college in Tianjin as an example
YANG Yi, YAO Jun, LI Yao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 Defen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exists the fetter of the shackles of the advanced theory and single education problems, leading to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low. How to make the military theory teaching to students "understand,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deep" effect, teacher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s suitable for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an example of the teaching work of military theory education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Key words defense education;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参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内容,高等院校要开展36学时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和21天的军事技能训练。高校通过必要的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和锻造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理论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突破军事院校的传统课程教育模式,营造教学互动的课堂氛围,让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理解深”。
1 天津某大学国防教育的基本情况介绍
我们重点考察了天津某文科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该校是一所以文科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2010年由学院更名为大学。随着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完善,近年来该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知,该校文理科学生人数分布正在逐步趋于平衡,据了解该校2014级学生中男生402人,占17.95%,女生1837人,占82.05%;其中文科生1349人,占60.25%,理科生890人,占39.75%,但仍然表现为文科生人数占比高,女生人数占绝对多数的学生分布特点。针对这一特点,该校以提升学生参与度为目标,改进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方式,被学生称作“听得懂,学得会,理解深”的军事理论课改变了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效果明显。
2 开展国防教育的实践探索
2.1 融会贯通 以文化为纽带学习“军事思想”提升民族自信
文科学生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也相对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军事理论课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将相应的知识采用有效的途径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听得进去、理解深刻还能学而致用。
例如,在讲解“军事思想”这一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学计划将相应章节逐次介绍,该校学生普遍感觉课程内容与实际有距离,集中学量灌输也不好理解接受。该校新的教学安排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利用该校的办学特色,以文化为纽带,在跨文化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谈到西方军事思想的时候,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以及著作中涉及到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都是避不开的话题。但是学生们却反映历史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段时间了,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不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其中的军事思想了。因而该校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作为纽带,避免过早与学生早已习得的知识遭遇,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厌烦情绪。一段法国人文景观的视频,一些法语原音电影,都可以引入到学习的氛围,法国人语言表达具有随意性、多双关语等特点,商务谈判中注重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From the whole to the partial),崇尚个人力量而非集体决策(individual power)等特点,这些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国家的文化特质,有助于理解拿破仑・波拿巴(Napolon Bonaparte)“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的思想文化土壤,有助于理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即使法国没有拿破仑的出现,也会有其他英雄人物的出现,这是法国文化和历史进程造就的必然性。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总结拿破仑战争的主要内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兵学圣经。而理解这部书并不是孤立的,将它与我国的《孙子兵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孙子兵法》要比《战争论》早一千多年,据说拿破仑去世前读到了《孙子兵法》,他感慨道如果能有幸早年读到此书何以至今日。而拿破仑读到的《孙子兵法》是经由日本翻译传播的,再次应用文化符号作为兴趣植入点,可以看到日语的语法特色是动词在句子的最后。长蛑り、己を知れば、百槲¥Δらず。(如果既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那么打仗就没有失败的危险了)长蛑らず、己を知れば,いっしょういっぱいす。(如果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那么胜负就一半一半了)长蛑らず、己をしらざれば、椁Δ搐趣吮丐氦浃证臁#ㄈ绻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就每战必败了)当然,这种知己知彼的军事思想不单是《孙子兵法》、《战争论》中的重要论述,更是蕴含在军事思想当中。认为,在作战中要做到“知己知彼”,这是正确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认识战争规律和应用这些规律于作战行动的必要前提。于是在对比中,学生对西方军事思想有了一些了解,对于中国的军事思想更是产生了无比的自豪和极大兴趣。
通过文化为纽带的授课方式,以学生已有的少量知识经验为切入点,采用“吊胃口”的方式,极大吸引了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中西文化、战争实例与中西军事思想的比较串联,揭示出科学的战争观决定了战争的性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学习内容接轨,“听得懂,学得会,理解深”,实现了教学目的,增强了军事理论教育教学的效果。
2.2 引人发聩 以时事为背景理解“中国国防” 增强国家意识
女同学安静、听话是普遍的共识,但让女同学主动参与到国防教育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在从事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中,充分了解女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更为人性化的方式,让她们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与时代接轨,谈“新闻”、讲“故事”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国防大学的教授曾说,“国防是一个大箩筐,啥都能往里面装。”但是,纷繁复杂的信息怎么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产生学习的动力呢?该校采用谈“新闻”、讲“故事”的方式,利用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产生兴趣,利用一段段故事让学生深度思考,得出结论。例如,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在非洲肆虐是时下最新的资讯,足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因为不了解自然很感兴趣。通过对学生介绍关于埃博拉病毒的最新资讯,让学生了解病毒传播途径和防范措施,本身就是很好的命题,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有了“非典”作为经验,所以埃博拉病毒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可怕。
说到“非典”的记忆,一段“故事”就可以适度展开了。截止2003年7月11日,全球非典累计确诊病人8437例,其中中国内地、港澳台以及新加坡等地合计7960例,占96%,累计死亡813人,其中华人762人,占96%以上。医务工作者在一场无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们认识到国家安全博弈的严峻形势,普遍感受到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强大也是一个支撑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学生对国家意识的思考。用真实的“故事”唤醒学生的国家意识,揭示每个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意识是中华民族长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这样一种由谈“新闻”到讲“故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揭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层因素,学生不但听得懂,学得会,还会不断地进行深度的思考,使国防教育形式不在单调乏味,内容变得有血有肉。
3 思考与结论
3.1 军事理论教学要既要重视“万变”又要“不离其宗”
军事理论教学在内容和方法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鲜实、生动的故事、新闻等内容,为学生呈现有思想厚度的加工材料,进而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进行深度剖析,教师变“带领者”为“引导者”,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探寻、思考与总结,从而使国防军事理论教育教学通过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既要有外在的“万变”以博人眼球,又要因势利导,保持其中真意“不离其宗”。
篇5
朴实女孩打动法国豪门:天堂小镇飞来中国姑娘
马春慧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学习昆曲的她,曾饰演电影《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妹妹宝琴。气质不俗的马春慧,充满灵气的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6年,马春慧通过朋友认识了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留学的西里尔――身高1.82米、俊朗稳重的法国男孩。两人因为共有一个朋友圈,有机会频繁见面。马春慧发现这个留学生很朴实,经常在路边花一块五毛钱买煎饼果子充饥,偶尔喝酒,他也只喝燕京啤酒或二锅头。
“二锅头度数高,很多外国朋友都喝不习惯,说喝起来像炸药,你怎么会受得了?”马春慧好奇地问西里尔。
西里尔笑了,说:“我是学生,省钱至上。小二(对二锅头的昵称)价格不贵,比喝别的酒实惠。”
刚刚25岁的西里尔丝毫没有年轻人惯有的大手大脚,马春慧对他渐渐有了几分好感。当西里尔向马春慧表达爱慕之情时,马春慧答应先当好朋友相处,顺其自然。
不久,西里尔告诉马春慧,他的父亲让・保罗要来北京出差,希望能见到马春慧。
“你爸爸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北京,我应该尽地主之谊,请他吃饭。”马春慧欣然答应。
用餐时,让・保罗向马春慧提了很多有关中国的问题,看得出,他对中国很好奇。马春慧耐心地答疑解惑。西里尔提醒爸爸让马春慧专心吃饭。马春慧开心地说:“你们喜欢中国,我很高兴!我愿意当向导,让你们尽可能地多了解中国,了解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马春慧的落落大方和爱国情结,给让・保罗留下深刻的印象。临别,让・保罗盛情邀请马春慧去他家做客。
1997年春,马春慧随西里尔飞到法国巴黎。“坐两小时的火车,就到我家了。”西里尔兴奋地说。马春慧这才知道,西里尔的家在有“天堂”之称的干邑镇,这里因盛产干邑白兰地酒而闻名世界。
列车一路飞驰,看着车窗外不时闪过的古堡和小镇,马春慧想起什么,问西里尔:“马爹利、轩尼诗和人头马好像都产自干邑吧?还有一个品牌叫卡慕,我有个姐妹珍藏了一瓶,那个水晶瓶很漂亮,装着琥珀色的酒,比香水还美,像工艺品……”
“你没记错,真的是卡慕吗?”西里尔眼角带着笑。
“应该没错。是你们那个镇上产的吗?”
“对。”
“那你要带我去看看。他们让不让外人参观?”
“我带你去,应该没问题。”
踏上干邑的土地,马春慧不由得作起了深呼吸――空气清新如洗,初春的清凉透着沁人心脾的甘美。放眼望去,绿色的葡萄树呈阶梯状铺向天边,古老的城堡直插云霄,脚下的青石板一尘不染……
“真美!”马春慧不由得感叹。
准婆婆学贯中西:孙子兵法促成跨国姻缘
西里尔带马春慧参观自家的古城堡。高大的城堡深邃庄严,一排排橡木桶整齐地排列着。“我们卖的干邑,是我爷爷那代人酿的酒。我们现在酿的酒,要存放起来,等下一代人开启。”
西里尔接着介绍,卡慕世家创立于1863年,为了维护卡慕干邑的卓越品质,创始人规定只有卡慕家庭嫡系成员才能担任总调配师。每一代卡慕世家的掌门人都有其独到之处。西里尔的爷爷第一个想到用水晶瓶装干邑酒,西里尔的爸爸于1995年推出一款适合女士饮用的“约瑟芬”干邑,都大获成功。
马春慧这才知道,自己处了近一年的男友,原来是卡慕世家的第五代传人。联想起西里尔在北京的俭朴低调,以及让・保罗的和蔼亲切,马春慧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真想不到你是贵族。”马春慧说。西里尔耸耸肩:“不要这么看着我,身份不是我能决定的。如果你顾虑我的出身,那也不是我的错,希望你能谅解!”。
话虽这么说,马春慧还是感到无形的压力。西里尔的爸爸身为卡慕世家的第四代传人,见多识广,智慧超群,自不必说。西里尔的妈妈也出身名门,气质不凡,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
去法国之前,为了方便和西里尔的父母交流,马春慧学了一段时间的法语,会一些简单的会话。见到西里尔的妈妈,马春慧正在脑海里搜寻怎么用法语寒暄,西里尔的妈妈却用流利的中文说:“你好!欢迎你!”
西里尔解释道,“我爸爸见过你之后,认为我很有眼光,我妈妈就开始学习中文,想和你更好地交流。”
马春慧既惊讶又感动。
西里尔带马春慧观赏镇上的百年老宅,沿着夏朗德河畔散步,参加年轻人在参天大树下举行的露天Party。在葡萄园里,西里尔对着刚刚吐露新芽的葡萄树唱抒情的歌曲。见他唱得那么投入、陶醉,马春慧深受感染。西里尔说:“葡萄树是有知觉的,唱歌给它听,它会很快乐!”
快乐的时光转瞬即逝。第三天清晨,西里尔带着马春慧匆匆离开干邑镇。在前往巴黎的途中,西里尔神秘地对马春慧说:“是我妈妈让我赶快带你离开的。”
马春慧心里一紧,急忙问为什么。西里尔眨了眨眼睛说:“我妈妈担心你把镇上好看的都看了,好玩的都玩了,没了悬念,以后不愿意再来。妈妈说,她学了一个中国词语,是孙子兵法里的第十六计,叫欲擒故纵。”
马春慧不禁感触万千。
让她再次领略到准婆婆的中国智慧,是一年之后。西里尔的妈妈婉转地对马春慧说:“我带你去量一下无名指的尺寸,有件小礼物要送给你。”随后,她送给马春慧一枚小戒指。几天后,西里尔送给马春慧一个丝绒玩具猴,玩具猴的上衣有一个口袋,口袋里装着一枚钻戒。
西里尔正式向马春慧求婚。马春慧发现西里尔的神情有些志在必得,就故意逗他,说:“如果我不答应呢?”
“你不能拒绝。我妈妈送你的那牧戒指,你不是已经收下了吗?我妈妈说,这是孙子兵法里的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马春慧不禁莞尔:“你妈妈真是有心。”
“中国的兵法里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有洋婆婆运筹帷幄,马春慧和西里尔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新婚的马春慧有了一个法国名字:Isabelle Camus。
嫁入法国豪门,马春慧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马春慧却不免担心:婆婆学贯中西,婚后的日子会不会很难过?
卡慕酒凝聚了卡慕世家的精髓,可马春慧以前滴酒不沾,对干邑酒更是一无所知。餐前的开胃酒是法餐必不可少的,见他们津津有味地品酒,马春慧心里有些忐忑。西里尔开导新婚妻子:“品酒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家人一起享受这段静谧闲适的时光。”
不仅餐前要品酒,每晚睡前西里尔也习惯喝半杯酒。马春慧说:“你喝酒,我去听一会音乐。”西里尔说:“别走开!孙子兵法里有一计叫‘上屋抽梯’,不留退路。你看多了,就会忍不
住想喝了。”
“也是你妈妈说的吗?”马春慧含笑问。见西里尔点头,马春慧忍不住笑起来,!我还是尽快投降吧!免得你把三十六计都试用一遍。”
就这样,在西里尔的耐心诱导下,马春慧学会了慢慢品味干邑,领略到了其中的甘美:搭配了姜片、橘皮、黄瓜和冰块的干邑,兼具果味的香醇和黄瓜的清爽,含在口中余味悠长。落日余晖中,夫妻俩坐在高大的橡树下,微风拂面,浅饮慢酌,不失一种乐趣。
沉醉在幸福中的西里尔悄悄告诉新婚妻子:“我妈妈为了帮我顺利娶到你,并让你融入卡慕世家,她看了不少中国古书……”
这话在马春慧看来,无异于一道紧箍咒,更让她多了几分担忧。
磕磕绊绊学沟通:真诚是消除误会法宝
卡慕世家的家族观念特别强,马春慧婚后和婆婆一起住在葡萄园中央的城堡里。近距离接触后,马春慧发现彼此的习惯真是南辕北辙。
每逢葡萄丰收的季节,虽然有机器采收葡萄,又请了很多工人帮忙,家人还是忙得不可开交。马春慧体贴地对婆婆说:“您在家里休息,别累着!”婆婆认真地问马春慧:“我感觉自己还年轻啊!我是不是突然变老了?”婆婆焦虑地对着镜子打量自己,这让马春慧一时有些尴尬。
中国人讲究亲密无间,马春慧却发现,西里尔的家人只有在吃饭时才聚在一起,礼貌地打个招呼,休息时间便各回各的房间。如果要聊事情,或者谈心,都要提前打电话预约。虽然同住一幢楼,谁也不会贸然地去敲其他家人的房门。即使你身体不舒服,如果不主动说,家人也不会探询追问。距离,让人产生孤独感。
感觉孤独的时候,马春慧避免让自己产生幽怨情绪,努力往好的方面想:距离感虽然让人有些失落,但也保证了自己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私密空间。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想到好处,心里自然就不难过了。
语言也是一个障碍。婆婆的汉语学得一知半解,马春慧的法语虽然能应付日常交流,但遇到专业名词还是会发蒙。西里尔在家充当翻译时,交流畅快一些,但西里尔因工作需要经常要出差,在家的时间就很有限。
圣诞节,西里尔的妈妈亲自下厨做法国大餐。马春慧在一旁当帮手。烤火鸡,烟熏火腿、鲜贝和鱼类,婆媳俩忙得不亦乐乎。“我想让你尝尝传统的圣诞主菜――牛肝菌肉馅填烤鸡。”婆婆热心地对马春慧说,“只是家里缺一种配料。”
马春慧自告奋勇开车去买配料。西里尔的妈妈用法语说了一遍配料的名字,怕马春慧没听明白,又用中文说了一遍:榛子。
马春慧买来榛子,在楼上的小厨房里煮。马春慧按照西里尔妈妈的叮嘱,把榛子用文火煮上。两个小时过去了,榛子还硬邦邦的;又过两个小时,还是硬的。
西里尔的妈妈实在等不下去了,跑到楼上看。一掀开锅盖,她大笑起来,说:“怪不得煮不熟!你买的是榛子,我要的是粟子啊!”
慢慢地,马春慧发现,解决类似问题的诀窍在于真诚――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误强过要面子千方百计地掩饰。
中西教育观在碰撞中融合:一家三代亲密无间
对马春慧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在生孩子之后。马春慧的大儿子Ryan出生的当天,孩子的爷爷奶奶就拿来一瓶干邑,郑重其事地说要给孩子喝酒,看这个孩子将来有没有成为卡慕世家第六代传人的可能。公公婆婆的直白与理性,让马春慧有些不适应,心不由得悬了起来。干邑酒的度数很高,马春慧担心会刺激到孩子,求助地看向西里尔。西里尔安抚她说:“我刚出生时,也经过爷爷的考验。这是家族的习惯,我们要尊重。”
保罗用指尖蘸一滴干邑,轻轻地抹在Ryan的嘴唇上,大家屏气敛声地观察婴儿的反应。Ryan抿了抿嘴唇,嘴角漾开甜蜜纯真的笑意。“我们的血液里世代流淌着香醇的干邑!”西里尔骄傲地说。马春慧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事后,马春慧问西里尔:“如果孩子哭呢?”“孩子哭,说明排斥干邑,我们真的要考虑再生一个孩子。这是对家族负责,也是对孩子负责。你想,如果孩子根本不喜欢干邑,我们非要他继承这份产业,对孩子也不公平。尊重,是一切爱的前提。”
Ryan刚牙牙学语,西里尔就对儿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小孩子喜欢吃糖,西里尔不给。儿子哭,西里尔还是不给。不仅西里尔态度坚决,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幼小的孙子也绝不娇宠放纵。有时候见Ryan哭得声嘶力竭,马春慧心疼不已,西里尔和他的父母却若无其事,对孩子的哭泣充耳不闻。
马春慧既伤心又生气,躲进洗手间暗自落泪。为了不让自己陷入糟糕的情绪,马春慧让自己多想对方的好。想起婆婆为了让她吃到中餐,坐飞机去几百公里外的大城市买酱油、大葱等做饺子用的配料;无论家族还是企业遇到问题,婆婆总是和她商量,尊重她的意见……想到这些,马春慧心里的阴霾很快散去,告诉自己:他们并非不近人情,只是教育理念不同,应该尊重他们的教育方式。
儿子一天天长大,马春慧发现小小的他是非观分明。她不禁庆幸自己没有固执己见。等到第二个儿子Marc出生后,马春慧主动配合西里尔和他的家人,很早就培养儿子的原则性。
2007年,马春慧和西里尔带着两个儿子回到北京居住。马春慧回国不久,婆婆就飞到北京。婆媳相见,热情相拥。马春慧充当导游,带婆婆游长城、故宫,还去杭州、云南、、新疆等地游览。所到之处,很多人对他们投去好奇的目光。有人问马春慧:“你是混血儿吗?这位外国妈妈是不是你亲妈?”马春慧说:“是我婆婆。”别人不信,说哪有这么亲热的婆媳?
静下来的时候,马春慧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婆媳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九年,从没发生过矛盾,心里也没有丝毫隔阂。都说婆媳是天敌,她和婆婆却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
2008年,马春慧在北京的CBD开了卡慕世家酒廊,把干邑酒文化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一些名酒介绍到欧洲国家。马春慧渐渐成了卡慕世家的灵魂人物。
篇6
过去的百家讲坛,还讲些蝴蝶啦、黑洞啦,结果收视率垫底。好,那就讲皇帝,讲“三国”,讲《论语》,结果大受欢迎。看来,“赛先生”不太受中国人民待见,要把“万恶的收视率”提上去还是得靠老祖宗。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历史。不对,如果是那样的话,人们应该爱看《三国志》而不是《三国演义》。确切说,中国人喜欢历史故事。
经济学讲理性不讲道德,如果需求低俗,那么供给也就不用高尚。既然需求方爱听历史故事,那么供给方自然就要变着法生产了。最常见的生产方式就是像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各种讲堂、论坛,“请”专家学者出来,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把《二十四史》讲成《故事会》。
这样一来,国学火了,讲国学的专家也火了。古时说书说得好的,柳敬亭“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据张岱《陶庵梦忆》)今天说书说得好的,于丹,2007年版税就过千万元,频繁奔波于各种活动中。中华书局也靠着出“于丹鸡汤”而一举扭亏为盈。
可作为接受方的读者、观众,成就了别人的辉煌后,自己得到了什么呢?当于丹刚讲《论语》时,有人说,就算她讲得不对,起码让百姓对经典著作产生了兴趣。几年下来了,于丹的书还是卖得好,可公认的好注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还是没人买。老百姓对经典著作还是没兴趣,还是喜欢拾人牙慧。
这说明,国学之火太虚。国学本不需要火,只要你愿意,有空、有书,就可以学国学了。闷声发大财可以,闷声学国学也可以。
国学太长吗?《老子》不过五千言。国学难懂吗?《悯农》唱诵至今。国学没用吗?对了,这大概是说到了症结上。看一遍《荀子》能让我赚钱?读一通《诗经》能让我升官?如今流行的是:学《孙子兵法》要与商战联系,看《三十六计》要与经营挂钩。
中国人的阅读率一直不高,偌大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放不下几个平静的读书人。在高铁上、飞机里、排队时,大部分人都是呆着,要么枯坐,要么拿手机玩,极少有人看书,有几个看杂志的就不错了。虽然移动终端也可以看书,可一个平时爱看八卦的人,难道换了高档的智能手机就会去看《史记》、《汉书》吗?
清代学者最看不上明代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认为明亡就亡在没人扎实求学,全被浮躁的气氛笼罩住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当社会浮躁时,需要的不是推波助澜之辈,而是启蒙清源之士。从这个角度说,《百家讲坛》应该向林怀民学习,不要去迎合观众了,该去培养观众了。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在演出前首先申明,演出中不许拍照。这不是跟观众对着干吗?人家花钱来了,拍个照都不行?真不行,只要有人拍照,林怀民马上停止演出。一来二去,观众逐渐不在演出中拍照了,开始认认真真、专心致志欣赏演出了,从而完成审美过程,提升自己。
篇7
阿里IPO的真正赢家
2014年9月8日,位于美国纽约华尔街的华尔道夫酒店突然迎来了大批西装革履的宾客,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投资者,因为有幸见证华尔街史上最大的一笔上市交易而兴奋不已。
一个身材瘦小单薄、身穿西装却没打领带的中国男人正操着流利的英语谈笑风生:“15年前我曾来到纽约,想融资200万美元,没有成功。现在我又回来了,而且打算向你们多要一点……”人群中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
说话的人正是来自中国的马云。
阿里巴巴上市的最大赢家并非它的创立者占股8.8%的马云,而是拥有34.1%股份软银CEO孙正义。
人称“互联网大帝”的孙正义是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人,身高仅有一米五,但是两眼有神,圆圆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英语说得非常流利,语气坚定有力,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
1999年11月的一天,孙正义在北京见到了刚建立阿里巴巴不久的马云。和马云的谈话刚刚进行几分钟,孙正义便被其梦想和热情打动了。“你会成为一个英雄”。他决定向阿里巴巴投资3000万美元,马云最终只接受了2000万美元。
上市当日收盘,阿里巴巴IPO一举创造了两位首富。马云成为中国内地的新首富;孙正义成了新的亚洲首富。
软银共向阿里巴巴投资8200万美元,至2014年IPO其拥有的阿里股票价值达到了780亿美元,回报率高达950倍。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这样当面评价孙正义:“你和我一样,都是冒险家!”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经济迅速膨胀时,软银在世界各地马不停蹄地投资电信和互联网事业,曾令孙正义的个人资产估值短期内超越了比尔・盖茨。“我曾有三天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以,我明白什么是跌宕起伏……”
“我的祖先是中国人”
孙正义酷爱《孙子兵法》,在病卧中也要坚持捧读,他还把孙子语录作为厂训放在大门口。
高一那年,孙正义有机会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参加一个英语短训班。那里自由、乐观、开放的氛围深深感染着孙正义。他做出了生平第一个大胆的决定,游说父母同意他赴美留学。
1975年,不到17岁孙正义到加州大学伯克利攻读经济专业。和许多同学一样也要勤工俭学,但他的想法不是靠刷盘子挣钱,而是倚靠“发明”挣取生活费用。孙正义搞“发明”有他奇特的一面:
从字典里随意找三个名词,然后想办法把这三样东西组合成一个新东西。每天他给自己五分钟来做这件事情,一年下来,竟然有250多项“发明”。
在这些“发明”里,最重要的是“可以发声的多国语言翻译机”。它相当于今天的“词霸”的翻译软件,经过百般游说,他终于赢得了“半导体声音合成芯片”的发明人和参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技术人员的青睐,发明得以一步步完善,假期回国探亲,孙正义向各大公司推销自己的发明,最终,夏普公司1亿日元买下了专利。
1996年来中国参加一次商务会议间隙,孙正义突然提出要去长城游览。登上了雄伟的长城,远眺着巍峨苍茫的群山,如巨龙般盘伏于山脊的千年古墙,孙正义慨然叹道:“我是孙武子的后代,我感到血液中的祖先在召唤着我……”大约在中国明朝时,一支孙姓中国人离开华夏,辗转来到朝鲜半岛,在今天韩国大邱市的附近定居下来。数百年间,族中相继出过很多名人。
20世纪30年代,因为韩国局势混乱,18岁的孙钟庆来到了日本西南的九州岛,在佐贺县鸟栖市做了佃农,娶了一个韩国女人李元照。20年过去,钟庆的大儿子三宪长大成人。1957年8月11日,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三宪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
“又是个男孩!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唔……就叫正义好啦!”
全家人都在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正义的祖母李元照是个传统而坚韧的韩国女人。为了给家养的鸡、猪多弄些饲料,她每天都要很早起床,推着一辆木头小推车转遍整个镇子,收集人们倒掉的剩饭剩菜。年幼的正义没人照看时,就坐在小推车上。印象里,祖母的形象总是和一辆黏糊糊的、沾满菜汤汁的小推车一起出现。
面对艰苦的生活,祖母始终积极乐观。小正义有时会对祖母说:“总有一天,我要让大家都过上富有和舒适的生活,不再贫穷……”
祖母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正义啊,你要知道真正的贫穷是什么――真正的贫穷不是生活得不舒适,而是从来没有想过贫穷这件事……”
祖母说过的那些饱含智慧的话,直到很多年以后,正义有了自己的经历才逐渐领悟。每当想起祖母时,他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小正义天真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操着韩国口音的人们普遍生活贫困,连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分成了两派,日本小孩经常用石头掷打他们。
不平等的境况,打磨出了孙正义顽强、不服输的性格。幼年的经历也使得他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战胜一切!
小学二年级,每有同学在一门课程中得到“优”,名字后就贴一朵樱花,而自己名字的横栏里却一朵也没有,正义忽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愧。
“知耻而后勇”的正义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得到最多的樱花!”二年级结束时,他得到了最多的樱花,获得了年级第一,强烈的自信也油然而生。他知道“第一”于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得到!”尽管几乎从不带着书包回家,正义的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
在美国求学期间,孙正义创造了3周完成高中教育、不到两年念完圣名学院课程的记录,虽然他顺利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读经济,但毕业多年并没有毕业证,而原因竟是他在毕业典礼前一周便返回了日本!
父亲三宪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他都会大加鼓励。有一天,见到正义作画的三宪突然大吃一惊道:“哇,画得太棒了!全日本第一的天才啊!”
正义似乎天生就具备领导者的潜质。他带领大家以最直接的方法实现目标。而他的目标总是“做到最好”“成为第一”。
他在日本第一个开拓网络电话,从“情报帝国”走向“传媒帝国”。
孙正义是创新的天才,从1995年开始,他涉足互联网和电信投资,先后帮助雅虎、UT斯达康、新浪、阿里巴巴等获得了巨大成功,还创办了网络情报大学院和软银金融大学院。
篇8
此次会议共邀请到10位外国专业人士,他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墨西哥、英国、美国7个国家,涉及英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4个语种。他们都是所在国家图书出版和销售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中国的了解也都远远超过一般的西方人,有的从事中国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已长达30余年。
大会期间,外国专业人士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内容涉及国际图书市场分析、图书发展趋势、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之比较、国外读者对中国图书的需求、图书装帧设计、中国图书在国外书业流通领域中的地位、中国图书的市场份额、外文局现已出版的外文图书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内容。大会演讲之后,外国人士又分组到中国外文局各出版发行单位,就中国当代文化、中国文学、汉语教学、儿童读物、中国国情、中医中药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
本刊选取大会外国专业人士主题发言的精彩片段和各出版社交流心得中的亮点,以飨读者。
“对外出版选题策划会”外宾发言精彩片段
“我不会说中文,so I am a perfect market!”
马安德先生
(Mr.Andrew Ch. Mckillop)
英国出版商。
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后获剑桥大学教育学硕士。其出版经历:格兰纳达出版公司任封面编辑、助理编辑;柯基出版公司任编辑副总监;柯林斯和哈伯柯克林斯编辑总监;弓箭出版社和兰登书屋发行总监;图书咨询网book2book发行总监。曾在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担任外国专家。
“我不会说中文,so I am a perfect market!”
这是8月2日下午的华语教学出版社对外图书评议会上,英国出版商马德安先生用还算标准的汉语和十分流利的英文说的开场白。大家都被马德安先生的幽默逗笑了。
马德安先生的这句话,让大家意识到,华文图书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将马德安先生的话作一个通俗的阐释就是,只要不会说中文而又想了解中国、运用中文的人,都是我们华文图书的潜在市场,并且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大,这个需求群体会越来越庞大。我们要勇于走出国门去开拓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在国内“分一杯羹”。
马德安先生还告诉大家,搞清楚一本图书的目标市场是什么,这是图书发行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在确定了目标市场之后,继而要思考的便是如何进行市场的有效开拓。
总之,有思路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出路,这是一个显而易见却又有着实践难度的道理。
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开拓的指南针
德尼・拉奥先生
(Mr. Denis Lavaud)
法国百周年出版社经理。
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新闻学院,毕业后成为自由新闻记者。
1971-1989:法中友协成员
1986-1990:为中国外文局法文版杂志《中国文学》(《Littérature Chinois》)撰稿
1978-2006:百周年出版社经理
“我们必须先搞清楚图书消费者想要了解什么,想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去了解,然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编辑、出版、发行图书。”
这是在选题策划会上,德尼・拉奥先生强调了多次的一个观点。
一本好的图书,从作者到内容,从书名到字体,从色彩到格式,都必须从读者的消费需求和阅读习惯的角度出发,简而言之,就是要“投其所好、量身定做”。当然,这是在保证图书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实现的。
对此,英国DK出版公司国际版权(汉语大区)经理彭恺羚女士建议,中国的出版同行应更多地考虑国外读者的阅读喜好,比如多些图片、少些文字。“图片不分国界、没有语言障碍,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这可能成为中国图书的突破。”当然,图片的选择也是非常巧妙的。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同一张图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对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作细化分析,把握他们想了解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引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了解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国际图书市场大战中“百战不殆”。
“西方有哈利波特,东方有孙悟空”
托尼・迈格林奇先生
(Mr. Tony McGlinchey)
澳大利亚中华书籍总经理。
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主修工程学专业。曾经从事过建筑测量工作。1982开始从事书业工作。1984年至1989年,受雇于墨尔本Kalkadoon书店。1989年8月,在墨尔本建立了中华书籍书店。 2003年1月,在悉尼建立中华书籍分店。
在选题策划会第二天的专题发言环节,托尼・迈格林奇先生的开场白十分亲切,一下子拉进了他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他说:“在座有很多年轻人,你们应该为你们的工作和生产的产品自豪。中国和中国外文局正在尽最大的努力通过出版外语图书达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的。中国大概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更知道建立友好和理解关系的重要性。我希望自己能为此做出贡献。”
随后,迈格林奇先生依据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以详实的数据向与会代表分析了当前澳洲的图书销售状况和发展趋势。
其中,迈格林奇先生提到,2003―2005年这三个年度被称为“哈利波特”年,因为《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销量确实太好了,在图书销售状况的统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中国外文图书发行机构是否能从中受到些许启发呢?
仅以少儿图书为例。中国的少儿图书出版与发达国家相比,是相当落后的。发达国家出版社的少儿图书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高、精、专的水平,做到了立体化、声像化、玩具化,寓教于乐;而中国出版的图书大多还是纸皮书,不过是多了些色彩和画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韩国近期推出了一部《三国演义新编》连环画,书的封面上有一组英文简介:“该书介绍了几个国家英雄们的智慧和勇气,儿童可以从该书里感悟到人生的诚信。”外国人针对儿童的心理,把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改编成连环画,推陈出新,而我们中国出版的《三国演义》还是原来的简读本文字书。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不但翻译出来可以换钱,而且能够让西方人由衷羡慕。简而言之,西方有哈利波特,东方有孙悟空。”托尼・迈格林奇先生举了中国医术在澳大利亚大受欢迎的例子。他说:“根据我的经验,任何中医方面的书籍都能卖得很好。因为澳大利亚人正在寻找其他选择,来替代完全依赖药物和手术的西医。由此,我建议,翻译中医图书出版将是一项能够获得回报的投资。对中国和全世界来说,它都是一个真正的,相对还没有完全开发的宝库。”
正如迈格林奇先生所言,我们不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缺乏良好的民族精神,我们缺乏的是在新时期、新环境、新市场下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新包装与整合。如何能让我们的美猴王孙悟空除恶扬善的神奇经历也能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一样风靡世界,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同样重要”
简・利德克女士
(Ms. Jane Liedtke)
美国“我们的中国女儿基金会”首席执行官。
从事过25年以上的印刷、出版和工业管理教育工作。
发表和出版过40多篇(部)学术性、评论性专栏文章或图书。
简・利德克女士的开场白让人印象深刻,“我总是在想如何能做一件和平常不一样的事。”“我知道如何开车,但我知道我不会开飞机。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还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这也很重要。”话锋一转,简・利德克女士紧接着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所属出版社产品的定位?在图书市场的位置?有无竞争对手?有无合作者?
利德克女士关于“传统市场”和“非传统市场”的观点也十分有价值。
她认为购买中国图书的海外“传统市场”包括:(一)从事传统学科研究的人数有限。尽管近期在大学从事国际贸易、亚洲问题研究和汉语专业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二)有需求的学校数量有限;早期来华的旅游者比现在来中国度假的人更富裕,教育程度也更高。现在来华的旅游者尽管经济无忧,可是他们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四)过去外国政府在华的雇员2-3年就会变动一次,而目前外国使馆雇员相对稳定;(五)图书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官员的时尚馈赠备选礼品;(六)目前只有为数很少的酒店内的书店经营品种多样的图书。
而“非传统市场”则包括:(一)国外中小学文化和语言课用书;(二)中国和亚洲的国际学校;(三)国外有汉语教学项目的公立学校;(四)海外中文学校;(五)有关职业协会会员:国际阅读协会、国际图书馆协会、中文学校协会、全国留学生导师协会、汉语教师协会等;(六)正式和非正式的周末中文学校,以及为华裔儿童,包括华裔收养儿童开设的汉语课堂。
八秒钟的选择
霍华德・阿斯特先生
(Mr. Howard Aster)
加拿大莫塞克出版社社长。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士,美国耶鲁大学硕士,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政治学和传媒学成绩斐然,曾在麦吉尔大学,卡尔顿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任教授。曾任加拿大文化部长顾问。加拿大莫塞克出版社创始人之一。
八秒钟能够决定一本书的生死。
这句话是霍华德・阿斯特先生在“对外出版选题策划会”上的一个观点。
霍华德・阿斯特先生在7月30日下午的发言中,一再强调自己的观点,他认为:“60%的人进入书店时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购买的目标,另外40%是冲动消费者,他们可能在书店中购买图书,这统统取决于图书对他的吸引力。”
人在书店中四处闲逛时,首先关注的是书籍的封面,它是否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举个例子来说,美国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有实验数据表明:一个美国人可能只用八秒钟来扫描封面。
在这个极其有限的时间里,一本图书是不是让人愿意拿起它,翻阅它,觉得它是有用的,最终花钱买下它。拿起书――翻开书――付钱买书,这一系列的动作紧密地挨着,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不能够顺利完成,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那么,这本书就不会被购买走。
看封面判断一本书的成败
史蒂芬・霍罗威茨先生
(Mr. Stephen Horowitz)
美国中国书刊社总经理。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文)学士。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中文培训中心进修,后获纽约圣劳伦斯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硕士。1980年至1990年期间,在不同的公司和地点(包括中国)从事电影制作和展览。1990年至1995年,任加州旧金山东风书店经理。1996年至2005年,任加州旧金山C.O.W.打折批发店经理。2005年至今,任中国外文局驻美常青公司所属中国书刊社总经理。
英国有句俗语:不要太相信封面。
这句话的原意是让读者不要被书的封面迷惑住。但当一个人只利用八秒钟的时间来决定是否拿起一本书翻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封面的重要性。
在7月30日的图书对外出版选题策划会上,嘉宾史蒂芬・霍罗威茨先生说,一本好的图书设计应该能够回答以下问题:这本书写些什么?这本书是否有趣?我应该买吗?封面必须能够传递幽默、风趣、恐惧等内涵,而且所有这些只能在八秒钟之内展示。那么,设计封面应该考虑哪些要素呢?
史蒂芬・霍罗威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书名、字体、色彩、格式(开本)、装订、作者等。
史蒂芬・霍罗威茨先生顺便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大概三四年前,他受中国书刊社的朋友委托去参加书展,并告知在书展上要推出长河出版社,以及这家出版社所出版的介绍中国的书籍。得知这个消息,史蒂芬・霍罗威茨先生很振奋,他马上给纽约很有名的出版社打电话,询问在那里工作的朋友是否对长河出版社新推出的两本图书感兴趣。
这两本图书其中一个是新版本的孙子兵法。另一本书则是关于姚明的。当时姚明刚和美国篮球队签约,炙手可热。电话那边的朋友沉默了一下,说:如果你们卖本姚明的孙子兵法一定会非常成功。
这虽然是个小笑话,但是也说明了外国出版社的需求和出版理念。
“中国”这一品牌并没有全球化
彭恺羚女士
(Ms.Caroline Purslow)
英国DK出版公司国际版权(汉语大区)经理。
毕业于英国德汉姆大学,获汉语研究学位。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过一年。1998年加入DK,与合作伙伴一起致力于把DK的图书选题推入中国市场。
负责DK国际版权的彭恺羚女士在华语市场已经工作了8年,她希望能够和与会者分享与中国出版业者合作的经验,以及一些在英国出版社工作的经验。
从一开始,DK的书籍就比其他出版公司的书带有更多的插图。在DK,编辑和设计的位置是紧挨着的,这样在书籍产生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及时沟通。对于DK来说,书本的设计和编辑过程是一体的,这对于生产图书是非常重要的,即图文相结合,给读者最大的信息量。同时DK也以创作能够在市场长期销售的图书为目标。像《妈妈宝宝护理大全》和《急救手册》在中国都有出版。
通过彭恺羚女士的演讲,可以看出适应读者需求出版有针对性的图书是DK一贯为之的路线。“我们不可能在所有地区销售我们所有的图书,尤其一些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大。比如说,西方烹饪方面的书籍就很少出售到远东地区,因为这些食物和烹饪方法很不一样,并且有很多烹饪材料在商店中买不到。”彭恺羚女士说。
彭恺羚女士特别提到“目击者的经验”,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希望看到有在中国生活经历的本国人写的书,认为他们提供中国古代和现代生活是很真实的情况。对于大多数不知道在中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西方人来说,通过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来展示中国实际情况非常重要。
随着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流行的主题,世界范围内也将掀起一股关注中国的风潮。通过这一契机,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正如同中国急切地了解世界一样。然而,关于中国的图书市场上的空缺,彭恺羚女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英国学校教育中还没有涉及中文或中国的历史。尽管这种状况在改变,但对中国的普遍认知度还是不高,而且对中国的文化也还缺乏了解。另外,“中国”这一品牌并没有全球化,而奥运会的举行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国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真正的中国,正如同中国也在不断向西方学习一样。
大会的专家主题发言后,中国外文局各出版社的分组讨论又掀起了一个个小的,使更多的人近距离地听到了来自外文图书出版对象国目标读者的心声。
分组讨论之华语教学出版社:坐在对面的六位外国专家众口一词,说“学习汉语太难了”,可让人惊奇的是,有好几位在交流中总迸出中文,使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来自德国的格华德先生一看就是个急性子,当轮到他发言时,由于翻译没有听清,他就迫不及待地用英文和中文,连比带划地说:“华教社的图书在质量上并没有问题,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市场上、发行上和销售上。”听了这话,我欣慰之余,也深深地体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真正含义。
来自法国的德尼介绍,全球汉语教学图书市场的竞争正日趋激烈,除国内众多的出版社不断涉入其中外,国外的本土出版社也开始参与竞争,如法国大学自己出版的汉语教材在当地就很受欢迎,因为他们更清楚当地读者的需求。所以华教社应尽快了解国际市场的情况,
面对这次“汉语热”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的“汉语热”只是相对我们的过去而言,而纵向与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对外推广来说,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华教社应通过这次研讨会,尽快调整步伐,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装帧设计风格,在选题策划上狠下功夫。
――华语教学出版社 翟淑蓉
分组讨论之外文出版社:
英文编译部的欧阳伟萍问了第一个问题:“关于来北京旅游的书籍,国外的读者需要的书应该是多大,多厚,多详细,多少钱的?”随后大家纷纷提问,问题都非常具体,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疑问,例如, 国外读者对中国的哪些题材感兴趣?什么样的开本和纸张最流行?我们的封面设计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提高我们的推广发行能力?中医图书在国外的销量如何?这些书的读者是否有分类,如分成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除了传统的线条图之外需不需要增加真实的照片?用四色还是双色印刷?价格方面有何建议?
专家反复强调一定要明确每本书的目标读者,一定要了解市场,封面设计要符合西方读者的现代审美观。如果图书的读者定位不明确,就会导致在内容和包装设计上针对性不强,对读者就不会有吸引力。
――外文出版社 许 荣
分组讨论之海豚出版社:未来书世界
随着青少年读者阅读接受习惯的转变,我们海豚社很可能会是最早需要思考电子书出版问题的出版社之一。所以我放纵自己的想象力,对未来的电子书出版方式、未来的“书世界”进行了以下三种大胆设想:
第一种:著名作者直接通过网络把电子书出售给感兴趣的读者。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彻底甩掉了传统出版社的出版模式,多少让作为传统出版者的我们有些沮丧。但其实我们仍有可为,因为作者不是万能的,他能写好小说,却不见得能自己制作一套复杂的网络支付系统,不见得能把小说做成符合读者需要的各种电子书形式,甚至不见得能让所有对他感兴趣的作者都知道,他要出售一部新的电子书了。
到那时,出版社就可以来做这些作者需要、但自己又做不了或顾不上做的事情;甚至可以不通过网络下载的方式将“书”送达读者,而是直接递送一张电子书光盘上门;或者干脆,为那些格外喜欢这部作品并愿意掏更多钱收藏它的读者提供一本以他(她)喜欢的方式制作的传统书。
第二种:所有想出书的作者被整合起来,在一个为他们搭建的集体平台上,通过电子书的形式,使自己的作品更快更低成本地抵达读者。其实这个工作已经被一些人做了,最好的例子我们身边就有,那就是“起点中文网”(省略)这样的原创文学网站。
未来,在这种“出版形式”中,这个“出版”()平台将更多地充当一个帮助分类、筛选内容并将之准确提供给相应读者的角色。如果传统的出版者成为这样一个角色,它恐怕就会变得和以前十分不同。它过去的一个主要职能――经过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出版物加以选择后再提供给读者――将大大减弱,而是更多地变成一个资源分类整合者。
第三种:在我关于未来出版方式的想象中,这一种是最让我身为一个出版者感到乐观的前景――在前两种出版方式中,作者的地位都很重要,但是在这一种方式中,出版者更重要。那就是以最精良的形式策划出版电子书。
同一本小说可以有20多个版本的电子书,但是普通读者只会为一个他喜欢的版本付费。就好比人人都可以做科普读物,但是DK的科普读物却以它精彩的图文形式备受欢迎,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始终坐在一起,以确保一本书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如果出版者在制作一本电子书时也充分考虑到精心制作的重要性,让他的这本电子书独一无二地精美,那么这本书绝对拥有无比的竞争力。
想到这儿,也让我对自己目前的传统出版物编辑工作有了一番新认识:以无比的热情制作独一无二的精美童书,就算市场上有无数的同类商品,我们还会怕没有竞争力吗?
篇9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经济学 分析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与问题
经过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文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已经拥有数十万家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由于文化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与发展,仅在2008年就有406部电影出现,并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占据前三名,随之而来的电影票房也上升到42.15亿,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前十强。不仅如此,在全球范围内还建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使儒家文化遍布全球,并与多国共同举办文化年[1]。再加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我国的开展,更是将我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这些繁荣的背后,也应看到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化赤字严重。无论是影视产业还是动漫产业、图书产业,都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产业为例,我国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数量只有33本,而被翻译过来的资方作品则是我国的100倍。且被译成外文的作品则基本都是《孙子兵法》、《红楼梦》等名著,现代作品却很少,这样就使外国对我国文化了解较少,并不利于我国现代文化的普及。
二、通过经济学理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一)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范畴
现代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技、经济与军事之间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竞争也成为国家竞争重点内容,但由于我国对文化软实力并不十分重视,这样就使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产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一部分,从国家开始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样也能使人民逐渐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属于国家文化发展基本战略内容,通过这项政策国人也能看到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在文化政策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二)注重文化创新,打造文化名牌
通过研究国外文化产业可以得知,要发展与壮大文化产业,就要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逐步扩大品牌效应,构建文化产业链,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作为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到品牌战略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高科技、高含量以及高知识化作品的制作与生产,将原创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关注精品作品的形成。同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拓宽思路,形成创新意识,在作品中融入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践行国家发展战略[3]。此外,应通过跨国投资等形式打造一支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企业,逐渐形成国际知名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学习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由于文化品牌并不像传统商品一样具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放大,形成系列化文化名牌,尤其是要通过电影电视、图书作品等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也方便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最终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展。
(三)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单单依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做好产业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4]。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尽管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扶持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应加大扶持,并扩大扶持范围,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其次,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文化基金。通常情况下,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但为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的支持,这就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基金,鼓励与引导社会企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建设中,最后,注重专项资金制度的建设工作。要促进文化产业资金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就需要建设专门的文化资金,实现专款专用,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任何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庇护,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如此,这就需要国家方面构建完善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首先,政府方面以《文化产业促进法》为参考,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法规,注重《著作权法》的建立。最后,普及国民法律意识,注重立法质量,相关执法部门做好执法工作,真正保护国民知识产权。
三、结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在逐年上升,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唯独文化软实力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应有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我国逐渐成为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发展大国。
参考文献:
[1]童珊.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文化霸权的视角[J].研究,2014,05.
[2]申红心.论文化软实力对民族复兴的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15,12.
篇10
这些依然是感性的描述,却反映出我们在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无奈和尴尬。笔者在年轻时曾读过一本俄罗斯的小说名叫《怎么办?》,它道出了在撰写此文时的所思所想――当我们面对外国读者时,怎么办?
我们的读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从十年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渴望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他们纷纷到中国驻外使领馆索要材料,而那时的使领馆根本没有宣传品赠送,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外文局曾推出了介绍中国各领域基本情况的非贸易系列丛书《中国简况》。这套丛书在十年中增加至数百种,受到驻外使领馆的广泛好评。外国驻华使馆以及外国留学生也经常登门索要。1992年,外文局又推出了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基本情况的年鉴类图书《中国1992》,该书用中、英、法、西、德等9种文本出版,问世后,受到了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常设机构普遍欢迎。不少使馆的工作人员认为它“在外交和外宣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已成为他们对外介绍中国的主要赠送品之一。这本图书一直出版至今,成为外宣办也是外文局对外传播的一本重点图书。
然而,进入21世纪,非贸易图书面临着三个重要的转变:其一,国际社会已从对中国知之甚少转变为较普遍地了解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开始期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并且能够通过这种了解加深加强其与中国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其二,国外读者大多已经厌倦了对非贸易图书的索取,愿意通过购买贸易图书来了解中国,因为他们认为后者更少宣传口吻,反映的东西可能更真实;其三,非贸易图书的概念已经在事实上消亡。因为即便是《中国政府白皮书》这样的文件类图书,现都已经明码标价,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市场化的对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任何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它首先要面对的、研究的就是服务对象与市场需求,图书也不例外。以前做非贸易图书时,我们可以很模糊地界定我们的读者,譬如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外国的政府官员、外国的专家学者,等等。因为我们并不担心万一定位不准,我们的图书卖不出去。做贸易图书则有本质不同,贸易图书的上帝就是读者,所以,以往那种模糊界定读者的方式显然已经滞后。
从国内市场的一般经验分析,读者群越明确,图书的内容与样式就越好把握,图书的品质与销售就越稳定,图书的改进与创新就越容易。但当我们面对外国读者,我们的境况又是怎样的呢?通常我们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信息,譬如,“国外关于中医类的图书、汉语教学类的图书销得好”;又譬如,“国外市场对中国的小说感兴趣”,等等。应该说,每一种信息都是真实的,但每一种信息又都是模糊的。如中医类图书的销售,读者是谁?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人?是什么年龄段的?是什么文化背景?是哪个国家的?没有准确的信息,我们的读者就是无个性化的、一般化的、概念化的,面对这样的读者,我们如何来追求市场效应呢?
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的工作宗旨并不能依据市场规律改变,我们依然要把握对外传播的话语权与主动权。我们有我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想陈述的事实,可这些不见得都是外国读者主动选择的。而贸易图书与非贸易图书的区别就在于,如果读者不选择,它的市场就是零效应,一本贸易图书倘若经济上零效应,社会效应又如何达到呢?
对外传播工作的“三贴近”这样要求我们: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做到内外有别。这种要求,既说明了二十多年来对外传播工作与时俱进,在思路与方法上的变化更新,同时也再一次提示我们:我们的工作“内外有别”,我们的读者“内外有别”。
我们的理念
2005年,由外宣办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的操作方法,主要是采取资助翻译费的模式,鼓励各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的图书。一位外宣办官员在介绍这一计划时说:中国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希望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自己。据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司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引进与输出图书版权的贸易逆差接近8:1。这种文化产品贸易的巨大逆差,除了经济上的影响之外,还会带来其他负面后果,如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缺乏了解,使得一些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在合作和相处上有可能走更多弯路。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就是期待通过推介和资助,让中国的图书大规模地进入国外主流销售渠道,以此推广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上述案例,反映出新世纪我们的对外传播理念所产生的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开始用经济眼光或经济杠杆来衡量对外传播的实效性。如那位官员所说,图书贸易的成功与否,不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同样也是对外传播的问题,它从经济层面上传递出我们对外交流的成效,以及外国读者对中国的认知度等一系列的重要信息。
其次,开始从“我们给你们看”逐渐变化为“你们自己选择看”。又如开头提到的那位官员所说:“让中国的图书大规模地进入国外主流销售渠道,以此推广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这番话意味着,要把图书的选择权交给读者自己。它再一次证实,以往的那种单向的、主观的对外传播理念正在渐渐淡出,而一种重视交流与沟通,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传播对象的新的理念正在形成。
第三,对外传播涵盖范畴的广泛化。从2005年到2006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推出的书目多种多样,这些书目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有些甚至可以说很小,分量很轻,它们的被推荐,已经将传统的外宣或者对外传播的涵盖范畴广泛化了。什么是有效的外宣或对外传播?事实上,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选择何种图书推介我们自己,都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即对方要能接受,感兴趣,愿意看。记得有位资深对外出版人曾提到,日本的漫画图书近来打入美国图书市场,很多美国的孩子都买来看。他对此
评价说,这就是很成功的外宣。
我们的方法
当我们面对今天的外国读者,当我们遵循今天的对外传播工作的要求与理念,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呢?
真实第一
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读者,同一本书确实众口难调;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确实让我们难于应付。但是,任何事物有个性也有共性。譬如,用事实说话,就是一个共性的、普遍认可的方法。
已故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认为真实最有说服力。20世纪80年代他在《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这样写到:“在对外开放的形式下,对外传播的真实性更为重要了。许多外国人深入各地,取得关于中国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们……只讲中国火车如何舒适,甚至还配有闭路电视,以少数列车为例,以偏赅全,而不讲一般情况下如何拥挤,那么许多外国人会嗤之以鼻的。”
时隔二十多年,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年段连城所说的列车状况今天已大大改善。、但旧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问题出现。而且,今天中国的开放程度是20年前难以想象的,外国媒体以及大量外国人来中国采访、游历或工作,他们的视角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层面,他们既能充分地感受我们的发展与变化,也能看到问题。如果我们不能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真实客观地介绍我们的国家,就会适得其反,降低我们对外传播的公信度。
事实上,敢于坦诚地面对外国读者,告诉他们我们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和有力量的表现。
坚持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尤其会对与众不同的、有特色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在对外传播中,在面对我们的外国读者时,坚持我们的个性形象,坚持我们的独特风格,也是一个共性的、普遍认可的方法。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特色,即便是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社会中,对外传播的宗旨依然是要坚持传播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我想引证一个电影的案例。在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时,日本电影采取了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方法。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日本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尽力突破民族语言的局限生产国际性的电影产品。从早年的《樱桃小丸子》,到近年的《千与千寻》,这类从深层次反映日本民族伦理道德、精神追求的动画片现已风靡全球,它们不但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丰厚的文化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电影已成为向全球传播自身民族文化精神的高效媒体。
中国的四大名著、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孙武的《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图书,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图书市场的畅销书,它们所阐释的“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所以也是世界的。余华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从写作风格分析,他是受国际当代文学流派影响较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但他讲述的故事、他的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从来都是纯粹的、百分之百的中国味道。要讲我们的特色故事,要突出展示我们的个性形象,对外传播才会有吸引力、生命力。争取主动
在图书贸易市场收集各种信息反馈,是帮助出版者及时调整出版方案,发掘选题,改进作品的重要一环。但国际图书市场又有所不同:一来,它距离我们太远,常常是信息的收集赶不上市场的变化;二来,做外文图书的周期太长,也许我们有一个当下的好选题,但等我们翻译完再出版,很可能国际图书市场的关注点又改变了;三来,我们的信息收集往往是局部的,不系统的,甚至是个人化的,譬如对图书设计风格的评价,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中外,都有很多个人化因素在里面。所以,如果我们总是跟在信息反馈的后面跑,就会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中。
对外传播工作是一事两面,一面要关注外国读者需要什么,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反馈;一面要吸引外国读者看什么,这就是所谓的阅读导向。两者不可或缺。事实上,各国出版界同行,很少有专门为哪一国读者去写作和出版作品的,通常是本国成功的、热销的图书,再由出版者推销到国外,或者受到国外关注被购买版权。所以,我们想要在国际市场推出我们的作品并被认可,首先要有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好的文本,这种文本的产生,既要立足于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也要全方位把握国内图书市场的走向与变化,这是我们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文本,我们自己都不爱读,却要翻译给外国人看,它怎么可能有好的对外传播效果呢?好的、经典的文本之所以能够跨国界流传,并非因为它一开始就有什么针对性,而是因为它有能打动人的故事,有能超越文化隔阂的内涵,有能获得普遍共鸣的精神品质。工作中有时还会听到这样的见解:外国人写的东西外国人爱看,所以让外国作者书写中国,图书产品才能与西方读者阅读心理要求相契合。应该说,这只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方法,更不应成为唯一的方法。因为除了少数专家学者外,多数人对他国文化的理解与研究都会流于一般层面,仅仅靠语言的或思维习惯的优势,并不见得能写出真正反映他国实际的、或者受他国读者欢迎的好文本。
要争取主动,还要靠我们自己。事实上,数十年的对外出版,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譬如,如果我们介绍我们的文化或研究进展,一定要选择经典的、好的、确实是一流水准的著作,因为从学术角度分析,一个经典的、独特的、好的文本,即便是国外不熟悉的,它也一定会吸引读者注意,这样从一开始,它就争取到了主动,像四大名著、《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再譬如,如果我们要介绍当下的中国,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要尽可能选择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内容,或挑选具有普遍性的、较长期性的话题,这样,只要我们的文本做到真实、生动、有个性、与众不同,它就有可能吸引读者,争取主动.像外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和平发展的中国》系列丛书,尽管它的文本非常不完善,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但由于它选择了国际社会广泛关心的一些话题,在2007年的英国伦敦书展上,它还是吸引了外国出版商的注意,前来询问版权事宜。。
此外,要选择创作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本,同时还要借鉴外国的经验。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外文局和耶鲁大学合作出版《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该项目计划分成画册、中国文学名著、中国哲学思想3个系列,用多种文字出版图书,截至目前已出版了《中国绘画三千年》等6本图书的中英文版。这套系列丛书出版方式是以中方相关领域的专家为主要写作者,美方相关领域的专家为辅助写作者,翻译均为精通中美文化的资深对外传播专家,然后由中美双方分别出版中英文版。该项目在前期策划时就已经掌握了主动:首先,该书文本均由中美一流
专家撰写,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其次,翻译均为中国一流的资深对外传播专家或美国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外国读者在阅读此书时语言与思维方式上的障碍或隔阂;再者,耶鲁大学在美国学术界的影响力,使得它在美国的图书市场占了先机..
对外传播或对外出版,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探索,有许多方法尚待改进创新,但无论如何,在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完善技巧
从做记者到做出版社编辑中,多年在对外传播领域工作的经验让我发现确实“内外有别”。譬如,我们述说一件事常常愿意从大到大,从理论到理论,即便是讲述具体的故事,最后还是要上升到理论;但外国人恰恰相反,更关注故事,愿意从故事入手,研究故事、讲述故事,少谈理论。再譬如,我们讲述一些事情,通常会去挖掘它内在的东西但不够注重细节;而外国人不同,他们喜欢把细节描写得细而又细,往往是我们看来并不起眼的东西,他们会特别感兴趣。还有,我们有时会把观点表达得很含蓄,甚至似是而非,让人可以有多种解释;而外国人则习惯于把观点表达得简单明了,不用虚词,直奔主题。当然,种种差异,是由于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所造成的,我们不能彼此改变各自的特色,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完善我们的对外传播技巧,缩小相互的距离。
工作中许多经验与方法已见成效,以下仅举例一二。
大题小做。2007年,外文社承接外宣办的任务,策划选题、编辑出版“和平发展的中国系列丛书”。单就“和平发展的中国”这个主题来说,如果纯理论化阐述,对于外国人肯定太大,很难理解并接受。所以我们在策划这套丛书的选题时,力求“大题小做”,不正面阐述纯理论,而是分别讲述各个领域的新进展,新变化,关注的新视点,探讨的新问题,以及未来的新趋势,如《十三亿人的住房变迁》、《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等,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所展现的事实,来佐证“和平发展的中国”的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大题目做小了,每一本书看起来就轻松了许多,容易读也好理解了。
小题大做。2007年,外文社承接外宣办的任务,策划选题、编辑并出版了另一套丛书“国情故事”。与上述方法相反,这套丛书的编辑理念是小题大做。外国读者习惯于阅读故事,除了因为这是他们语言的表述方式,还因为故事更具直观性,易于理解。我们分别提出了《生活到老》、《大熊猫和朱的家园》等故事文本,每一本书都是以讲故事开头直到以故事结束,文风平易通俗,故事生动有趣,没有艰深的理论,但每一本书事实上都在服务于“和平发展的中国”的大主题,而话题的选择也基本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外传播或对外出版是一项困难重重却又意趣横生的工作,也许我们做了一辈子都还没摸到窍门,理出头绪,看到显效,但是,对于热爱此项工作的任何人来说,它有太多的未知数,因此始终存在着机遇和挑战,仅此一点,就值得为它付出我们的心血与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