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翻译范文
时间:2023-04-01 14:5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卖油翁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卖油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一)课文字词详解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
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
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中八-九,
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
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
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
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
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
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
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
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
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
(二)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
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三)揣摩语言1.“尔安敢轻吾射!”
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
3.“以我酌油知之。
”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
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
(四)课文分析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篇2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当然是激发兴趣。而让我感慨的是,容老师执教的这种“对译”的课,其对象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澳门、台湾,无论是在农村偏远中学的学生,还是在繁华都市的学生,都毫无例外地被他激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兴趣盎然地、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是没有一个学生懈怠,没有一个学生放弃。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反思。“串讲”,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由于关注的是老师的“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内驱力,自然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动机源于学习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得到个性阅读、自我体验、合作交流、平等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自己的学是被老师的“讲”替代,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然会感到学习的需要性不强,缺少学习的动力。容老师的课,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关注的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关注的是学以致用,没有包办,没有替代,强调自己的事自己做,强调学生的精彩,而且学习目标又明确可行。在容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亲历自己的阅读,在思考自己的问题,在体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在享受老师的点拨鼓励以及自身的点滴进步和创造(特别是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测试)。与过去文言文学习的课堂相比,这简直到了一片新天地,怎么能让学生不感兴趣呢?
正确的行为源自于正确的思想。容老师在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是这样认为的:教师“主讲”的理论基础是未知论。从未知论的角度看,学生是未知的教学对象,所以,要对他们进行教导,要对他们进行灌输,要一刀切,要填鸭式……在未知论者的眼里,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被点燃的火把。而“对译”的理论基础则是已知论,从已知论的角度看,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老师也不是在上面写字作画。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改变错误的,理清模糊的,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所以,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困惑、疑难与需求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对他们灌输,而是帮他们建构,教会他们学习。教学的本质,不是为着老师讲完,而是为着学生的学成。容老师就是这样深入浅出和我们谈已知论、未知论和建构主义的。
在容老师的课上,你听不到“快点啊”“由于时间关系”等催促的话语,看不到老师为完成“讲”的任务而施加的紧张和压力,你只感受到一种真诚的、由始至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态度。他是从容的、淡定的。他喜欢讲的话是:“不要着急,慢慢来,认真做”“不错啊,再修改一下会更好”“快者快走,慢者慢走,只要你在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除非你放弃了自己”。可以说,容老师的课,改变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消极态度,培养了学生积极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确立了符合实际的志向水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迁移”而教,为“学成”而教,这正是大的气魄。
二、制定“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目标
适合的教学,就是最好的教学。适合的教学目标,才是最好的教学目标。容老师认为,没有正确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没有正确的教学行为,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他强调,每节课的目标应该首先是正确的,然后是适合的。“小而实”“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是他教学设计的重点。
如“《卖油翁》——对译”一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是: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2.理解、学习和运用“善”“射”“尝”“精”“乃”“但”“尔”“因”“惟”等单音节词及“不亦……乎”的句式。前者为情智目标,后者为能力目标,围绕着“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在他的课上,不管是朗读、还是抢答,不管是指导学生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还是指导学生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整整一节课,容老师始终如一地扣住这两个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持续地向着一个既定的正确目标前进。我想,这才应该是教育改革最正当的途径。
面对当前课堂教学中那些动不动就刻意地照搬三维目标,没有自己的思想,不结合学情教情的做法,或者动不动就列几条方法充当教学目标,不懂得真正教学目标的所在,而使教学目标空洞化的案例,或者一节课罗列五六个、七八个教学目标以显示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目标随意制定,重复模糊,方向不明,甚至南辕北辙的情况,我想,容老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才真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老师学习的榜样。
三、用发展性评价引领
容老师常说:“评价是车头,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因此,它应该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在“《卖油翁》——对译”一课中,容老师运用的就是发展性评价方式。所谓发展性评价,强调的是“诊断、激励、发展”,激励是核心,发展是目的。在这节课上,容老师通过“听君读书,深浅自知”的朗读测试,把课文中的对译测试,讨论答案的抢答测试等一系列反馈性诊断,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了解教学的现状,再进行适当有效的,不同阶段内容的激励,极大地发挥了评价的功能,使学生态度得以端正,学业和精神得以发展。
心理学实验结果证明,受到奖励或表扬对于学生的激励是极大的,而且有着长期的效应。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心的训斥、责备、讥笑与讽刺,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碍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以保护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浓度。“不错啊,再修改一下会更好”“很好”“很有水平”……容老师课堂上的这些常用语,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而为,尽力而为,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一分耕耘,一定会有一份收获的。
容老师设计的一次次测试,其实也是一次次竞赛,这种竞赛符合学生自我表现获取成就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为缓解测试时的紧张氛围,又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生活中考试评价的必然性,容老师开玩笑地改编了一句歌词:“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分数,不可以懈怠。”容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发展性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大多数学生体验到进步成功的愉快,而且还帮助后进的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他们的学习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篇3
12、回答下面问题。①文中划线句子中所说的“不幸”,你如何理解?(2分)
②文中加点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
13、读了这段文字,你对作者有怎样的认识?(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1分)草鞋人和皮鞋人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屡屡光亮。这条路上,这两双脚曾有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两年才有的事。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爸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的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叭”,担子变成了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草鞋人跌到了山间杂草中。“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迹。看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刚才是草鞋人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很听话,他常常念着你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很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到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的街道移动着。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走到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望着前面草鞋人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14、本文所说的“草鞋人”是指,“皮鞋人”是指。(2分)15、①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②第四段写了“鞋”的变化,目的是什么?(3分)
16、简要概括“草鞋人”这一形象。(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3分)冬日看山梁衡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它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17、开头两个问号有什么作用?(3分)
篇4
关键词:文言文 语感 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特别是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可谓“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今古奇观》)。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由于时空的差异,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望而生畏、束手无策的拦路虎。那么面对强势推进的高效课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该如何面对挑战,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故事引导,激发兴趣,激情朗读,让学生喜爱文言文。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我们不能给学生“硬塞”文言文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初学文言文的学生讲些感人的文言故事,激发兴趣,然后引导他们激情朗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再梳理线索,教给他们背诵的方法。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了。或者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①滁人游是一幅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了,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文言文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言作品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分组归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词语含义。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阳楼记》中也出现过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课堂表演,品味语言,领悟语感,让学生体会文与言的关系。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法也在不断地更新,表演这一形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渐渐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人教版初一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短文,大多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卖油翁》:“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对这一情节就可以发挥想象:老翁为什么这样对待陈尧咨呢?一定是陈尧咨又犯了“自矜”的毛病了。学生表演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挥来表演:陈尧咨射中后围观的人如何喝彩的,陈尧咨的表情又是怎样的,老翁又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对人物性格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德育渗透,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操和思想境界,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对真理、对事业、对完善人格的执着追求精神,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真正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家政 欧小松《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篇5
【关键词】 基本要求;技巧;具体做法
《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赏”含有欣赏赞美的意思,“识”是指肯定和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它是一种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对于班主任而言,赏识教育就是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获得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动力和信心。
一、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
1、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法国有个寓言故事:冬天请不要砍树。因为冬天看起来要死的树,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只要给它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它就会焕发勃勃生机。我们的后进生正如冬天沉睡的小树。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看待他们,即使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要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所以教育者应该有一种欣赏“问题”学生的积极心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学生,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等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2、用激励的话语鞭策学生。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激励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认可和肯定,这种管理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动力。赏识是一种激励,而激励则是班主任给成长中的学生的最好礼物。学生们会从这种激励中看到:自己得到了一份特别的爱和关注。这种爱和关注会使他们身心感到愉悦和激动,并充满了一种回报激励的欲望和勇气,最终这种欲望和勇气会产生奇迹。被称为中国的海伦、凯勒的周婷婷,从小是一个双耳失聪的孩子,在父亲周弘的不断激励教育下,逐渐成长为“全国十佳学生”、“中国第一个盲人大学生”、留美博士。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美的相互接触。作为教师,也许不经意的对学生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简单的一个,随意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记,也会让你因此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因为这就是心灵对话的魅力。要让学生摆脱伤害,真正的理解学生,必须把他们看成一个独立人格体,必须与他们平等对话,善待每一个生命,用真诚的对话与心灵的交流,用欣赏的语言去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充满自信,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二、赏识教育的教育技巧
1、用“豆腐嘴”,揣“刀子心”。
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错误,班主任要遵循一个原则:态度平和、原则坚持、“高压线”不能碰。所谓态度平和是要在保持理智的情况下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情绪失控而让“刀子嘴”伤了学生的自尊,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所以说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要在“豆腐嘴”的前提下,坚持原则,直到学生意识到没有希望为止,此为“刀子心”。
2、多谈“优点”,忌说“缺点”。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当教师一再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产生消极心理,这对学生有害无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优点,不断给他优点的心理暗示,赏识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激励是把眼光集中在学生优点上,这不仅会强化巩固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生命的成长。
3、拥有耐心,学会等待。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待“问题生”,班主任要以宽容的心态学会等待。“问题”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并非一日形成,班主任要求学生克服,改正缺点恨不得全部在一日内完成,事实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教学方式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学生改正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4、省察自我,学会反思。
这既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赏识教育的观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种不好庄稼的农民”。因此班主任要学会反思,遇到问题不是要问“你怎么了”,总在学生身上找原因;而是要自问“我怎么了”。从自身找原因,并及时解决。
三、赏识教育的具体做法
1、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给个别学生的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附属物”的绝大部分学生弥足珍贵的自尊心、自信心必然蒙受重创,从而对教师、对集体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公正的态度看待学生。
2、以发现的眼光对待学生。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生生间的禀赋、品性也各有差异。要使学生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就必须用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去捕捉、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有时欣赏他们微小的闪光点,比呵斥其显著的劣迹更有效。
3、以宽广的胸襟包容学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可见,宽容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学生,正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得到反思和自省,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赏识是雪中送炭,它会使生命之花绽放;而轻视则是雪上加霜,它会使生命之花枯萎,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学会欣赏学生。
参考文献
1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东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 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安徽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文言文教学方法谈
马 蕾(河北省赵县石塔中学)
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不同的是学生遇到语言障碍较多,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障碍,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传统的语言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传统的这套方法使我们想到鸟类育雏的方法,鸟类将觅来之食含在喙里送进幼鸟嘴里,那种亲情和负责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动。
但是,我们用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当今以至未来,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尤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仅靠老师教会的知识如何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那么怎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
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读课文一般分三遍进行
1、自己默读一遍。学生自读,有生字障碍,不得不看注释。这一遍读,让学生批注生字字音,粗知文章大意。
2、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二、学生笔译课文,加深理解学习的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用小号字在课文行间笔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近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清教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说说笔译的文字,领悟翻译的准确性
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
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2、学生出现的疏漏之处,订正时要让其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如(1)单音词变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的句子成份(3)调好句子的语序(4)强调古今词义的不同。
3、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四、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
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
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的词,翻译省略成分的句子等等
练习题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
五、小结每课知识要点,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印象
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搞单打一,不善于综合。因而教师有必要将二篇课文加以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同时让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或主要写法。
如:《卖油翁》――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宋定伯捉鬼》――说明了智慧战胜愚昧。
篇6
三维教学目标是引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标尺,作为教育决策部门,负有对其说明的责任,作为研究者,有义务对其作出符合原意的解读。如果决策者与研究者皆含糊其辞,一线教师就会无所适从,陷入迷惑。本文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拟就三维教学目标的本质、表述和实施等作出一个扼要的回答。
一、三维教学目标“虚化”之因
我们极力倡导三维教学目标,为什么效果不尽如人意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追忆美国旨在改进学校质量的10年行动计划(《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的落实情况。《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公布以后,曾给美、英、澳等国带来了希望,然而十余年后的今天,其全面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期许并未兑现,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未能顺利构筑有关。[2]成功的教学改革,在于帮助教师去获得或开发有关实施细节的新思路,在于构筑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崭新命题,以使教师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去设计教学。然而,倡导三维教学目标以来,决策层与理论界却一直未能完成这一知识基础的构筑。
决策层习惯于把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当作推进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可靠点”,仅提出一个用作追求的宏观目标,至于如何表述和落实它,则要求解读者和执行者自我意会、随机应变。在决策层看来,提出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就够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由谁来制订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细则呢?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能担此重任吗?从三维教学目标的推行情况看,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尚缺乏转知成智的应对能力。撇开别的不说,理论研究者仅在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上就存在分歧。有的理论研究者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有的倡导对话教学,有的偏向于小组合作教学……这类似于盲人摸象。究竟应遵从何种秩序与规则才能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彼岸?理论研究者往往是众说纷纭。一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虽学过课程与教学理论,但专业训练远远不够,“对教学的理解、对课程和学生的把握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对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观的变革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另外,目前条件下,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研究不足”。[3]这些实情决定了一线教师在贯彻三维教学目标中的局限性。甚至,倡导三维教学目标这么多年了,多数老师还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称职的能力”、“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程序”和“严格的督查”四个要素。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亦然。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首先,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称职的能力。如果教师缺乏“组织教学”、“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要进行教学改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其次,三维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和被理解的。正确的教学目标需要用清晰的形式表达出,目标正确而不明确,就会导致教学计划含糊,实行阶段也就难以把握。再次,执行者要熟知达成目标的程序,即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执行者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目标实现路线。如果选择的操作程序错误,就可能事与愿违。最后,要强调的是,严格的督促检查必须贯穿始终。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中,丝毫的懈怠和放任自流都可能贻害巨大。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三维教学目标的进展情况,若发现问题,就应及时协商、处理,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运行向着预定的方向进展。
称职的能力、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程序和严格的督查是确保教学目标达成的要件,而反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恰恰是在除“称职的能力”外的其他方面出了问题。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捉摸不定,更不知通过何种程序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履行,实质上是一种教育实验。既是一种教育实验,就需要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只有遵从了操作规程,才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这类似于搭乘出租车,只有司机知晓“乘客的目的地”和“如何达至该目的地”时,乘车行为方为有效。我们常说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这话的确不假,但面对含糊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也会出现行为的规避。任何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4]。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推行中,教师回避工作中模棱两可的概念,乐意接到上级的具体指令。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质
解读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种典型化观点:一是均衡论,二是补缺论。持均衡论观点的教师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作齐头并重的三个“面”,并力图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但授课时受到教学资源和视野的限约,教师在课堂上总有一种忙不过来的感觉。持补缺论观点的教师则变“讲”为“动”,讳“讲”如深,这样的课堂过于注重“过程和情感目标”,而作为基础的知识目标却没有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有些华而不实。
均衡论的式微,说到底是因为教师在处理教学目标时出现了多个中心之故。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在一节课中既想干这又想干那,就会把各种矛盾平均对待,从而陷入均衡论的怪圈。全面不等于均衡,均衡不等于主次不分。在哲学中,我们熟知重点论的 思维方法,它与均衡论相对应,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事物存在的矛盾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三者并不具有同等的生态位。当然,也不能平均使用教学力量。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在贯彻三维教学目标中排除各种外在干扰,把思想与精力始终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点。
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反对补缺式的一点论。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目标,但现在矫枉过正。在某些课堂上教师不是适度讲解,而是虚化或放弃“双基”。有时为了吸引学生,大量运用声像资料,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毋庸置疑,课改尝试中,一些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但是我们亦尝到了浮华背后的艰涩,如学生计算能力减退、字词基本功下降等。《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中曾有一则案例[5]:一位教师讲《景阳冈》一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和结果怎样等方面,而省略了学生认字、造句和说话等基本环节。整整一节课上,学生讨论,发言,模拟打虎,讲故事,热闹非凡,而对本课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较少触及,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连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练。像这样矫枉过正同样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误解。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但聚错焦点同样无价值可言。均衡论缺乏教学的“中心”,补缺论则选错焦点,把焦点置于次位目标(过程、情感等)上,出现了华而不实的“虚荣”。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去拓展。新课改视界下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究竟哪一目标应成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呢?根据对“教学”的理解,“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6],无疑,“知识和技能”就应成为中心目标,因为只有抓牢双基,才能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是众矢之“的”。“过程和方法”虽也作为教学目标,但它是次位的,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联项目。换言之,只有在协同实现“知识与技能”这一中心目标的过程中,“过程和方法”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离开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就会无所依托。“过程和方法”目标首先是以“手段”的身份呈现的,如果“过程和方法”在发挥自身功能中恰如其分,那么,其作为教学目标的目的也就浑然天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担当着目标与手段的双重角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样,具有形成性的特质。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从而过度地渲染过程、滥用方法,导致教学的“虚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检视学生对教学所持的基本看法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总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有的学生可能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与情感,让学生热爱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同样也是次位目标,它始终须绕“学”而“乐”,而不能自得其乐、更不可喧“宾”夺“主”。
总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中心、分先后的从属关系,其中,“知识与技能”是“中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附属”。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明白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质,如何表述和实现它就变得较为简单。在教学目标的表述和实现中,我们必须牢记“知识、技能”这一中心目标。教学中心目标不明确,师生就易在形形的热闹中迷失方向,遁入旁门。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具有奠基作用,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皆须以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内化为基础,离开了知识的习得,就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培养、方法获得和情感陶冶等。因而,课堂实践中,应该始终把注意力紧盯于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上,稍有偏离即马上回归。若能这样,就可有效避免教学偏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自然要求: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紧扣中心
教学目标的有效表述可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根据,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评价提供准则。教学目标表述正确、清晰易懂,就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学目标表述不当,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对教学活动产生误导。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正确表述教学目标。首先,要研读和领会学科课程标准,弄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其次,要理解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知识,学会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最后,目标要重点突出、全面、明确。既不能在教学目标上的表述和实现上主次不分,也不能沉溺于一点而忘却其余,而且要有明确的行为水平要求。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突出中心
新课改的不少课堂中心分散,几个教学目标齐头并进,没有统领,哪个意思都说不透;虽有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处于欢声笑语中,却小题大做、离题万里。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事先没有确立好教学的中心目标、教学时随心所欲所致。突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这里所说的中心,是指中心目标,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预期。它的基本要求是集中、鲜明。所谓集中,是说一堂课只有一个中心目标,全部教学 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所谓鲜明,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清清楚楚。确立了中心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
突出中心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整合和教学手段的辅助:
(1)教学方法的整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运用条件和优缺点,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务必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教师既不能一讲到底,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自学而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酌虑。魏书生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有一次,魏书生到台湾讲学,在没有提前告知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却上出了一堂令人折服的示范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卖油翁》。下面看看魏书生老师是如何处理这节课的:
①问学生:“学古诗词要做些什么?”得到学生的回答“解决生字,理解词语,学会翻译,会背诵、默写”后,便让学生打开课本,小声读课文。
②学生通过查字典和文下注释自学遇到的生字词。
③在相互纠正中理解和归纳古文的意思。
④背诵课文。
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围绕教学的中心目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学生存疑之处,适时点拨和议论,多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为活跃课堂气氛,恰当运用读、说、诵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尽管这节课没有花里胡哨的扮演,却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2)教学手段的辅助。为了增强教学方法的功用,运用方法时经常结合使用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它包括教学用书、直观教具、现代化视听工具以及专用教室。现代教学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教学手段,特别是要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7]一些教师懒于使用教具,本可用多媒体高效展示的内容却用粉笔慢条斯理地书写,结果一节课所讲无几,且易形成拖堂的坏习惯,这更需要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引以为戒。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评价:照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