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10 04:4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教学反思二: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教学反思三:
教师的角色也应改变,即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这种变化的实现其实是很难的。
(2)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教师是生物课堂育人资源、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这些转换,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
教学反思四: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反思性教学;沟通交流;反思笔记
一、绪言
反思性教学其实又可以称之为反思性实践或者反思想教学,事实上它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即教师通过认真的思考之后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出一个相对来说理性的选择,并要为这些选择承担一定的责任。反思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
二、高中生物课反思性教学的流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持续的批判与反思,即反思性教学,它是一个较长期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性教学,也可以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即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高中生物的反思型教学应该在下列的流程中有效地开展。
1.认真反思,发现问题所在
反思性教学的起点和动力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过于依赖所谓的教学经验,一旦某种观念或者行为形成了习惯或者结构体系,就会处于一种自以为是的状态,这种状态取得改变的唯一契机就是他们在实践中碰了壁,教师一旦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就可以通过叙述、观察以及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与研究,教师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本领。
2.加强沟通交流,提出解决方案
反思性教学不是一个单纯的发现教学问题的过程,而要通过不断反思发现问题所在,根据相关的教学方案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提高教学质量。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这种沟通与交流可以放在课后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中解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提问来捕捉学生的表情,进而发现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学关于细胞裂变、分离的一些实质,接着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
3.精心研究,调整反思过程
一个合格的反思性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知道自己的教学成效,还应该对有关的结果和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要养成一种不断追问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会促使教师增强自身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反思性教学应该是一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断进行尝试的过程。
三、高中生物课反思性教学的有效方法
包括高中生物在内的反思性教学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课后反思笔记的记录、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认真观摩他人的教学过程,最后要将所总结的经验认真地落实到位。课后反思笔记的记录有利于教师将随时闪现的关于教学手段调整的点子记录下来,方便日后的翻查。而在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很明确地掌握学生关于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也是教师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有效的参考资料,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吸收也是反思性教学的最终关注点所在。认真观摩其他教师的授课过程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只不过是存在于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教师通过对比,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业好.关于中学生物学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生物学通报,2009(7).
[2]钟启泉,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
篇3
石河子第一中学 魏思燕
【摘 要】要想上好一堂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师必须要进行精心设计,并事先使学生在小组操作实验之前就能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验课上教师作为实验的直接组织者,既要对实验进行必要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还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验中,实验后教师还必须对实验课进行反思,这样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如何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如何上好一堂实验课,展开了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我国生物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是每一位教育者耳熟能详的,但在真正的课堂中是否能体现呢?下面我以在实验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如何上好实验课浅谈几点教学反思。
一、分好实验小组
实验小组是实验课中的活动单位和评价单位,因此,科学划分这小组是成功的生物实验课的关键。分组前应向班主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因素,然后再进行划分。本校实验室一共有28张实验桌,分为四大组,一般前后桌4人构成1小组。每个小组中有小组长(主要负责督促小组成员预习,组织成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共同研究拿出具体方案并监控整个实验进程)、监督员2人(监督实验过程中的纪律、动手、合作情况,并负责对成员的活动作出评价)、记录员1人(记录共同研究方案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并最后形成方案以便交流)。每个实验中要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轮流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不再只是面视教师,也可以面视同伴,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既有师——生交流、生——师交流也有生——生交流。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二、以学生的兴趣来做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没有兴趣,学生是被动的参与,或是不愿意参与,而如果有了兴趣,他将能主动参与其中。所以,实验课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的兴趣。
正巧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是必修1中——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几种细胞,我就利用此实验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验前的一个星期,我就告诉学生可以自带生物材料来做实验,想观察什么就带什么来,学生高兴极了,都在积极的准备着。终于到了上实验课的时间,只见学生手中拿的时应有尽有,有的是蔬菜类的,有的是水果类的,有的是家里鱼缸里捞来的水草,有的是外面的树叶、野花、小草,有的是发面的酵母粉,甚至还有的是自己的头发等等。我用了简短的15分钟对实验做了要求和解析,并告知学生桌面上还有老师准备的永久装片,可以对比观察各类细胞。学生开始动手操作,他们都在争先恐后的制作临时装片,积极的在显微镜下观察,明白了不透光的物体无法直接利用显微镜观察,掌握了不同生物细胞的相似和不同。
三、加强实验课前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每节实验课的前一周我便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此时我会及时提出该实验的特点及往届学生在完成实验时可能出现困难的地方,使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步骤的同时,提出本小组的相应的探究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后写出相应的方案,并相互进行评价,力图有所创新,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验过程中真正让学生独立操作
在学生独立操作阶段,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五个方面: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操作能力;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操作机会,例如可以课后开放实验室让操作未熟练的同学能有机会单独操作;三是实验中,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决,而是要注意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处理解决。四是要对学生某些错误的操作动及时指出,保证练习动作的准确性;五是评价学生的操作水平不单针对某个学生而且也要对整个小组的水平进行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
五、引导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和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不单是通过实验结果来证实课堂知识,也不单单是为了学会某种仪器、器具的使用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物学的能力。一个较复杂的实验程序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要经过几十次以至上百次的反复探索。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完事大吉。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方法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教学反思 研究
生物学科可以说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学科领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渗透性。讲课内容要将抽象具体化,变繁为简。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反思不是对教学活动的一般重复或回顾,而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情感价值、社会实践层面来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课前反思要有"以学定教"的观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课中反思是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后反思是最常见的教学反思,它能让教师有较为空闲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一、教学观念上的反思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执行教材或者教参上的观点,只是在简单的重复甚至照抄。学生也只是对教师的授课全盘照收,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自主性,没有对知识进行研究,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反思
现在的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将自己作为一个教学参与的平等的首席。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多采用讨论式、引导式、过程式的教学。在学科内综合的教学中,可多采用引导式教学。在一些跨学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热点的内容中可以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在探索性的实验教学中应多采用过程式的教学。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我们都要把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来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识图、实验设计和操作、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些能力在高考中常会考查到。
三、反思教材利用,利用好教材资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应是教材的建设者。鉴于此,教师备课时须反思所授内容以前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存在的问题。以课标作为重要依据,关注重要插图的解读,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我通过让学生填写概念图,绘制示意图,解读坐标图,描述模式图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使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基本依据。我们在教基础知识时,可以采用启发性讲解法或谈话法等;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可以采用讨论法、辩论法等;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可以采用练习法、操作法、实验法以及技能训练游戏法等。
四、灵活驾驭课堂
篇5
一、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对新课改的认识
当前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一面黑板。学生以班级学习为主,教师通过讲授、讲解等方式传授知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观点,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群体教育,忽视个性发展;只重视教,忽视学生的学:只看学习的结果,而不看学习的过程。要改变教育现状,使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求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展示个人特长,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之路为我们的新课改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对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对高中生物的四项理念――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新课标也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课标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教育的优点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强凋学习是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方面,生物科学要求学生获得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的基础知识:在过程与方法中即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主要培养的科学素养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观。
三、新课标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中,新课标倡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去研究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新课标对教学方法的追求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同课异构的思路来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捷径。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次教学,合适合理才是有效的教学,不可贪多求全,标新立异。如我们在研究生态系统的时候,可利用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到户外附近的农场去参观、到学校花园去实习,到郊区的农田、河流调研等等;学习细胞结构时,可让学生自制细胞模型来加深理解,掌握细胞结构。这样一来,一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通过直观的观察认知,更容易掌握和巩固。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景剧;综合素质
情景剧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合作协调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意义。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情景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尝试,跟大家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情景剧的应用
情景剧的应用不能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上,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核心目标,关注社会流行事物,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两者进行巧妙的结合,这是情景剧应用的首要原则。案例一“细胞器”教学中,课本中展示了各种细胞器的模式图以及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和阅读内容,然后总结各种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这些内容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针对此问题,我设计了以下的情景剧。情景剧:“我最重要”剧中角色:1位学生扮演细胞,8位学生扮演八种细胞器道具准备:8种细胞器的模型(可以自制或者从实验室借)剧情简介:模仿马季创作的相声《五官争功》,8位学生借助模型,分别进行自我介绍和互相吹捧、挤兑,证明其在细胞中是最重要的。学生通过生动夸张的演绎把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从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之一,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学生能比较容易的理解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细胞器之间是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最终对学生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部分与整体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有很大的帮助。
二、情景剧的剧情一定要通俗易懂
情景剧的剧情一定要通俗易懂,方便学生的表演和理解,情景剧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能出现只追求娱乐效果而忽视教学任务的现象,避免学生只是看热闹,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表演结束之后的探究,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升华了情景剧教学的内涵。案例二“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课本的介绍比较简单,但是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重要作用,所以值得我们重视。经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对于本节内容,我构建以下的情景剧进行授课,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情景剧:“商品交换”剧中角色:商家1位、买家3位。道具准备:矿泉水,面包,书本,笔等,信用卡(教师准备),支票(可以用网上图片打印),钞票(学生准备)剧情简介:学校小店刚开业,3位同学在买东西时分别拿出信用卡,支票,钞票来进行交易,只有用钞票的同学顺利地完成了交易。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简单的剧情让学生很容易得出钞票是商品交换中的流通货币,再对比生物体内的能量交换,不难发现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相当于支票,信用卡等,虽然蕴含大量的能量,但是不能被直接利用,ATP储存的能量相对来说少,但能被直接利用,也就是说ATP在能量交换中充当了商品交换中的钞票,是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这样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之一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并激发学生们继续研究ATP为什么可以充当钞票,即ATP的结构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此剧情进一步展开,钞票会随着每天的花销而减少,人们就会从支票,信用卡中获得补充,生物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也会将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的能量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是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再结合多媒体动画的展示,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之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使用情景剧,不仅可以让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兴趣,同时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应用情景剧,又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呢?我通过多次情景剧教学的尝试,有以下几点反思。首先,对表演的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缺乏相应的表演能力,但是他们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欲望,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教师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应该多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以激发学生参与情景剧创作的热情,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表演失误的时候,此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避免其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其次,对观看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定会被激发出来,对于一些不喜欢生物学科的学生,课上的注意力也会变得集中,教师应在表演结束后,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学生一旦活跃起来,课堂秩序就有可能失控,所以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观看者的动态,把握住课堂的脉络。再次,对教师而言,通过情景剧的创作,师生间的交流变得频繁,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有清晰的了解,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对当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会有更深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每次的情景剧创作中,应该让不同的学生参与进来,将对全班的生物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情景剧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思想,但是情景剧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合理地进行应用。
作者:梅崇天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教学;反思性;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
一、改变观念
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新课标在目标上追求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的统一。在师生角色上,更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因此,在设计好教学方案后,就应通过反复考虑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各知识结构安排是否得当,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等等.例如:植物生长素发现这部分内容,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阅读分析讨论得出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后通过教学反思,觉得这还是较抽象,不太符合学生的实际。因而决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做一个植物向光性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去探究原因,领悟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设计理念,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从而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处理,植物生长情况。这种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书本上科学家的实验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物观。
二、改变方法
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又要兼顾两头,做到因材施教。针对高中生物有的学生作为选修科目,有的学生作为必修科目,教学上做到因班施教,课后辅导做到因人施教。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不能掌握的现象。 例如,“细胞的化学成分”中有关蛋白质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但难点的成因却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有机化学知识,因此不易理解氨基酸的结构以及肽键的缩合,有的学生是由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较难展开形象思维,因而对蛋白质结构的层次理解较差。因此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演示、讲述、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它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过程
反思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我们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只要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好问题。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而在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
学生学知识,关键“会学”,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根据约翰逊等人的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竞争,看谁做得最好;二是独自学习,不注意不关心其他同学;三是合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相互学习满怀兴趣。第三种模式是我们提倡的。在教学中什么时候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什么?成了我课堂教学反思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时,开展分组讨论学习,教师明确讨论的内容,寻找每一个环境因素,并说明原因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比较谁的发言更精彩,学习效果好。这样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责任感,锻炼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技能。合作学习要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由此在课堂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意见、学会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理论专业基础 教学基本策略 教学反思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新课程形势下,一个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绝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在新课程背景下,首先,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而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其次,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虽然希望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组织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肤浅。最后,探究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化,缺乏学生的真正参与。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因此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咨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充满着时代气息,它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赋予生物课堂教学以更广阔的空间。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生物教师应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生物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生物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作评课;课后与授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生物学科来说,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很多。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篇9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2.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的同时,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4. 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5.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三、教学反思的运用
1. 潜心研究,调整反思
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所以要成功地调整反思,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
2.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篇10
1 现代的教学手段不一定体现科学的教学模式
【场景1】在高一年级的“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节新授课上,一些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流程时,经常先演示CAI复习细胞结构,提问线粒体有什么功能,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1)哪个阶段产生CO2;2)哪个阶段产生水;3)哪个阶段产生热量最多……然后利用表格请学生比较有氧呼吸3个阶段在场所、反应式、反应产物等各方面的不同,最后幻灯小结有氧呼吸过程、特点、意义。无氧呼吸也用相似的教法。
【反思】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平常教学过程中甚至公开课教学中经常看到。虽然这堂课教师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是否先进呢?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是跟着电脑步步走,实际上是跟着教师的设计步步走,学生的一切行为离不开教师的操纵,多媒体更多是作为帮助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和充当板书的作用,上课依然是讲解为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观念没有改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
2 越生动、完美的课件不一定越能优化课堂
【场景2】在高一年级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新授课时,导入新课是这样设置的: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的捕食,接着是影片播放运动场的精彩场面,特别是刘翔奥运镜头,配合歌声、诗词配乐、激动人心的场面和热裂的鼓掌声,之后介绍日本富士山湾的萤火鱿、台湾的萤火洞。学生津津有味地看了18分钟左右,才提出与本节有关的问题。在导入新课时,共用了14幅优美的动画、影片。
【反思】目前CAI教学很受热捧,不少教师一哄而上。并且很多教师就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大量声音、图像、影片、动画甚至三维动画等技术,一味追求新奇、刺激,以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味道,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别致,让学生大开了眼界,课堂气氛非常精彩,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一堂课下来,学生似乎在观看一场精彩录像,对教学内容知之甚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场景3】一些教师在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边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第一次分裂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边结合播放制作很漂亮的动画模拟同源染色体如何联会、什么是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又是如何分裂分离,动画模拟整个减数分裂过程细胞形态的变化、行为变化、模拟DNA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一些教师在教学“DNA分子结构”时也是边了解DNA化学成分——一分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马上多媒体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图;讲解DNA的分子结构特点后,立刻展示二维甚至三维的DNA的双螺旋结构图形,特别是DNA的双螺旋结构做得科学、准确。
【反思】这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本身科学、精确、形象、美观,技术水平高。看起来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难点,化微观抽象为直观形象,也活跃课堂的气氛。但是整个课堂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思维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自己构建数学(曲线)模型、物理模型。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说粗暴地侵占学生的再创空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容易让学生对图像产生依赖而成思维的惰性,反而给课堂带来负面的影响。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这一方面深有感触。这样的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很好,但对能力的培养确实不行。
从上面教学案例可以看出精彩的课件存在一些不足:1)可能导致主次不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2)扼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3)占用教师时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气力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制作上,放弃了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费尽苦心却适得其反。
3 加大课堂容量不一定真能提高效率
【场景4】这是一节高三复习专题课,内容为“有关细菌病毒的热点问题的复习”,课前先用多媒体抛出有关“非典”“禽流感”等相关信息八则,对这些信息没深入分析,只是说这些都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关,接着复习细菌、病毒的结构、代谢类型、增殖方式等知识点。大大小小复习的知识点共21点,其中幻灯片用了30张左右,用来展示问题、回答问题、利用图表帮助分析问题、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
【反思】初看这节课,似乎很符合高三年级生物复习课特点,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提高课堂的容纳量,加快教学节奏,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先看对信息的处理上,本节只是一味地增大信息,在提供一些信息后,只让学生阅读完这些事例,简单说明都与细菌病毒有关,引入复习知识点,对信息没有评价、分析、思考。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很重要。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节课提供了不少信息,或者说罗列很多事例,时间用在看材料,学生只是停留在接受信息层面,谈不上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更没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4 多媒体模拟实验不能完全替代动手实验
【场景5】高一年级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模拟整个实验步骤、实验的现象。特别是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用多媒体准确形象体现细胞失水过程,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的动态过程,复原过程也是如此。整个过程比实际实验更清晰、完美。
【反思】现代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学科实验中一些原本由于时间、空间限制难以操作、难以观察的抽象的微观或危险的生命活动过程模拟出来,把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然而,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模拟的实验如何真实、科学,都不能解决一切,更不能越俎代庖。
1)只通过模拟的实验,学生失去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无法提高。
2)模拟实验步骤完全按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如果亲自动手去操作,实验中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这是激发学生去观察、分析、处理、探究的良好契机,是培养学生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
3)生物课的趣味性,实验是一个主要原因。许多学生喜欢生物课的原因是因为生物可以经常做实验。如果用课件来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将大大减弱。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要让学生懂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以上这些都是多媒体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