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范文

时间:2023-03-30 20:4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远古的呼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道激光刺向雷伊,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小雷伊奋不顾身的挡住了激光,顿时,雷伊吓呆了。小雷伊临终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你向东边一直跑...见到了人群说...你来自未来就...行了..."小雷伊用颤抖的声音交代了他到了这里的使

命。

雷伊顿时战斗力大增,只见他大喝一声;"找死"一招顺雷天闪,那个机器人顿时就零件全散......

篇2

股骨颈骨折系骨科常见病,以老年人居多,股骨颈骨折后常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常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人工股骨头脱位却是置换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脱位多数发生于置换术后早期,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率为0.2%~6.2%【1】。

1 引起脱位的原因分析

临床中,引起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的因素涉及面很广,主要包括几方面,有病人本身因素、外科手术技术方面因素以及置换假体因索等。患者发生脱位时常存在不良或动作幅度过大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髋关节稳定性不足引起的。

1.1 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不稳是发生脱位的首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置换假体安装匹配不良及手术中操作失误,关节囊修补不严密,植入的位置不当等都会造成人工关节稳定性不足。

1.1.2 髋关节周围肌肉软组织的正常张力对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患者因为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肌力下降,髋周肌肉软组织萎缩,张力失衡引起术后关节不稳。

1.1.3 置换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对髋关节囊及周围肌肉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术后早期患髋大幅度的活动时,更易诱发人工股骨头的脱位。

1.2 高龄是术后股骨头脱位的重要危险因素 引起高龄患者易发生术后股骨头脱位的潜在因素有:

1.2.1 高龄患者常合并患有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从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对患者的术后愈合也产生重要影响【2】。

1.2.2 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率降低,机体营养状况不佳,肌肉韧带松弛,关节周围肌肉组织支持力量小。

1.2.3 患肢血运较差,损伤组织修复能力降低,导致伤口组织愈合慢、囊壁形成受到影响.

2 心理护理

股骨劲骨折患者常因骨折后患肢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术后恢复效果等问题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密切协作,针对患者不同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等差异,采用不同沟通方法,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必要时向患者解释病情、手术效果等相关疾病知识。我们应采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尽可能满足患者多方面的合理需要,耐心细致的做好护理工作,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使其心理状态调整到良好状态,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配台治疗。

3 术后护理

3.1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术后切口敷料保持清洁干燥,有渗血、渗液时应随时更换,严格无菌操作。负压引流器要妥善固定于床旁,低于伤口10厘米左右,避免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注意观察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脱出,保持负压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准确记录引流量,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负压引流管一般于术后48―72小时给予拔除。

3.2 患肢制动及保持正确,术后患者回病房后平卧位,膝关节下垫一软枕,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无论平卧或侧卧可在两腿间放一个软枕,防止息肢内收、外旋,保持患肢外晨20°―30°中立位,以防患肢过度内收而致股骨头脱出。术后要将患肢置于功能位,妥善固定好患肢部位,必要时给予穿丁字鞋,并避免压迫内、外踝部及足跟。四周内睡觉时不要向患侧卧位,搬动病人时,绝对避免屈髋及内旋,要保持髋部稳定性,应将髋关节和患肢整个托起,保证髋部和患肢的相对固定,防止股骨头脱出,导致失败,术后l周内禁止垂直坐位。

3.3 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励病人进行踝关节和足趾主动屈伸运动,每个动作保持5 s后放松,重复练习,术后2~3 d可采取半卧位,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收缩运动,其后协助患者练习膝关节及髋关节的屈伸活动,必要时应用CPM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每日2次,每次30min,以促进肌力恢复,骨痂的生长。使用时,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活动幅度逐渐增大,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以达到最佳效果。2周拆线后可协助患者扶拐下床进行患肢不完全负重练习,以后逐渐加强肌力训练,加强髋周围肌肉力量以固定股骨头。早期康复训练,可防止废用性肌萎缩,促进患肢肌肉和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对于维持髋关节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关节负载、降低假体松动率具有重要意义【3】。

3.4 饮食护理: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含钙高,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少量多餐,每天饮水≥3 000 ml;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切口愈合。

3.5 预防并发症:老年患者由于体质较差,抵抗力下降,术后患肢制动、长时间卧床,极易发生褥疮,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给予卧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每2h给予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一次,按摩骨突出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

训练患者正确咳嗽,鼓励病人多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咳嗽无力,可给予雾化吸入,每日做好会护理,嘱病人多饮水,以防发生尿路感染。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温度、皮肤颜色、肿胀和感觉活动情况,以防下肢深静脉炎或静脉血栓形成,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改善微循环和抗凝药物。

4 出院指导

出院时做好健康宣教,嘱其不宜久坐及侧卧,避免长时间站或坐,不可交叉腿或盘腿,不坐矮凳,不要爬陡坡,避免任何会增加髋关节负荷的运动。侧卧时两腿之间放置枕头,避免髋关节过度承受压力和负重。病人出院后半年内扶拐行走,不要用力下蹲或蹲得过低。逐渐增加活动量,加强肌力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完全康复后可进行适当体育运动,如散步、骑车等.必须遵医嘱定期复诊,完全康复后每年复诊1次。爬山、跑步等有损关节的活动建议不做或少做。尽量减轻负重,减少关节磨损.

参考文献:

[1] 陆褚朴,胥少汀.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杜,1991 298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护理措施。方法针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易发生便秘这一并发症,通过探寻其发生的原因,分析应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客观的观察评估病情、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教育患者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适当活动、合理用药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的护理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患者痛苦,促进了疾病更好的治疗及康复。结论 进行对证有效的护理治疗可以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关键词】骨科 便秘 护理

便秘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正常人也有将近半数以上受到过便秘的折磨。便秘是指粪便停留在肠内时间过久,导致毒素蓄积、粪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或排便频率减少。便秘常伴随腹痛、腹胀、排便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进而影响原有疾病的康复,患者的舒适性、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严重者因便秘诱发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本文总结92例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采取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腹部按摩、应用药物等措施,临床效果满意。

1 便秘的原因

1.1 疾病因素: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骨折部位持续牵引,需绝对卧床,运动量不足导致流向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肠蠕动减弱发生便秘。本组18例因行牵引术,伤后3天发生便秘。

1.2 饮食的影响: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食欲下降,摄入的食物及水分较少,肠内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的肠蠕动。患者家属缺乏营养知识,迫切希望患者早日康复,给予大量进补的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使消化功能减退,大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大便干结而发生便秘。

2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对象92例,均是我科2009年5-2010年5月收治的骨科住院卧床患者。男72例,女20例;年龄15-83岁,其中60岁以上者,7例。胸背部骨折22例,脊柱骨折30例,骨盆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20例,股骨颈骨折10例。患者出现便秘的时间为伤后4~10 天。

3 方法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饮食指导、腹部按摩、药物指导及排便方式指导后,4d解除便秘82例,占89%,其余9例便秘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的例数。依据卫生部制订的《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便秘的诊断标准:(1)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之间隔72 h以上;(2)便质干硬,甚至如羊屎或团块或大便并非干结而排便困难,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之便秘和大肠实热者。

5 护理措施

1 加强按摩与锻炼:卧床患者要定时给予腹部按摩,由护士操作或指导患者自己进行,按摩时可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重叠在腹部,按肠走行方向,由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做顺时针环行按摩,3-4次/d,20-25min/次,可起至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的作用,并鼓励患者多做床上运动,不要忽视便意,定时排便。

2 饮食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营养知识宣教,让其明白合理的饮食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主食粗细粮搭配,在纳入高蛋白的同时每餐配以蔬菜,新鲜水果,增加粗纤维摄入。鼓励患者多饮水,在无疾病禁忌的情况下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 ml,晨起和晚餐前各饮水300 ml温盐水以清洗肠胃,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合并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应以低盐、低脂、多粗纤维细软的食物为主,如红枣、芡实、扁豆、淮山、白术煮粥食用,可以健脾胃。

3 药物护理:对于经心理疏导、腹部按摩、饮食干预后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考虑药物干预。对术后4天以上未解大便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服用胃动力药或缓泻剂。临床常用普瑞博思、潘泻叶、果导片等均有效果。排便前1天睡前服用适量的缓泻剂,有利于排便,但也要克服长期使用泻剂或灌肠排便的习惯。

4 指导家属进行腹部加穴位按摩的方法:按摩前几次由护士操作,每日3次,每次15~30 min,睡前、排便前或饭后2 h进行。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屈膝,腹肌放松,注意力集中于下腹部,按压时呼气、放松时吸气。手法一,施术者双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单手时,拇指与四指分开),按于患者下腹部腹直肌两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缓慢按压5 s,然后向下推按,最后双手捏起腹壁数秒钟后放手。按此手法从下腹部开始,最后按摩至上腹部。手法二,根据结肠走向按摩腹部,刺激结肠蠕动增加,使肠内容物流通,利于大便排出。在责任护士的指导和监督下,患者或家属用手掌的大小鱼际肌,顺着结肠走行方向,作环形按摩(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按摩力度由轻至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按摩时嘱患者深呼吸,20min/次,2~3次/d

6 心理因素

股骨颈骨折需绝对卧床,由于大小便、翻身等动作需要他人帮助,加之患者受伤后不能参加正常工作、活动以及对预后的担心,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紧张、忧郁等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肠蠕动减弱;还有患者怕麻烦他人,尽量减少排便次数,抑制便意,导致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本组92例因心理因素致便秘患者中,存在不良心理因素28例、怕麻烦他人16例。

7 讨论

便秘是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久,粪便干燥硬结,排出困难,引起坠胀,疼痛、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不适。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给患者的进食、睡眠及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合理饮食、训练卧床排便、定时排便等。为了防止卧床患者发生便秘,尽早做好便秘的预防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当针对便秘的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等多方面寻找便秘的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预防与治疗并重,注重了患者的整体性。通过全面评估、调整饮食、提供排便环境、指导正确的排便习惯、腹部按摩、心理护理和及时评价,积极预防了便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性。腹部按摩是针对骨科患者发生便秘最直接的原因肠蠕动减慢而采取的护理措施,腹部按摩配合穴位按摩可以人为的增进肠道蠕动,调理肠胃功能,避免药物的副作用。我们发现便秘发生后应用腹部按摩也有一定作用,并且对缓解腹胀有明显效果。腹部按摩配合穴位按摩的方法简单易掌握,截瘫患者和家属掌握后可以作为一种自我保健和家庭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 丁俊琴,赵莉,高彦华,等.骨折患者便秘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3(4):354

篇4

【关键词】 骨伤患者;术后失眠;原因;护理

骨伤患者术后失眠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严重影响术后机体的修复。骨伤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充足而有质量的睡眠是机体尽早康复的前提条件之一,这是因为充足的睡眠能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机体得到更好的休息和调整[1];相反,如果术后失眠质量无法保证,患者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得不到恢复,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影响患者的手术功效以及身体的康复。本文通过对245例骨伤患者术后失眠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术后疼痛、不适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失眠率,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术后机体得到更快恢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45例骨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92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39岁。本组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胫腓骨骨折95例,髌骨骨折29例,上肢骨折21例,骨盆骨折20例,其他20例。

1.2 术后失眠的原因

1.2.1 术后疼痛是影响睡眠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手术导致组织创伤,不可避免的带来术后疼痛,疼痛刺激使机体自主神经兴奋功能增进,导致患者身体、心理均得不到放松而影响睡眠。对于有些手术创伤比较严重的患者,机体损伤、肿胀严重,疼痛更剧烈,使得患者的术后睡眠质量更差,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与恢复,严重影响术后机体康复。

1.2.2 患者不能尽快适应术后,也是造成术后失眠的又一主要原因。由于骨科对术后的要求非常严格,维持正确的可以预防发生褥疮和肢体挛缩,保持关节良好的功能位置,防止畸形,是达到预期手术效果的必要条件[2]。摆放的特殊性可能使患者感觉不适,从而产生术后失眠。

1.2.3 心理因素 由于担心术后身体的恢复情况,患者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思想顾虑,并且骨伤患者多是由外伤造成的机体突遭创伤,患者往往精神紧张,难以入睡,内心焦虑不安,从而影响睡眠质量,造成失眠。

1.2.4 环境因素 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患者一时不能适应,容易产生失眠;医院、病房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术后病人的睡眠质量;医护人员夜间巡视病房开灯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

1.2.5 尿潴留、腹胀 术前应用的镇静、解痉药物以及物等,容易引起尿潴留和腹胀,进而影响患者睡眠。

2 术后失眠的护理

2.1 对术后疼痛的护理 医护人员要认真倾听病人主诉,细致的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准确的进行疼痛评估。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转移病人注意力,进行心理疏导以减少疼痛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在对骨伤患者进行护理时,注意动作要轻要慢,避免不小心碰到患者伤口,加重疼痛。若疼痛对睡眠的影响较大时,医护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安眠药等,从而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2 对不适的护理 以及转移技术是骨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因此术前要向患者说明维持正确的必要性,术后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按摩方法,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改变患者的,以增加身体舒适度,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身体康复。

2.3 对心理因素的护理 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准确的观察患者的心理特点,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感受,并指导其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医护人员要体贴、安慰患者,积极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术后思想顾虑,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从而减少失眠的发生率[3]。

2.4 对环境因素的护理 提前为患者做好入院介绍,使患者更快更好的熟悉医院环境、设施,减少陌生感,加强病房管理,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保持病房的舒适整洁,注意病房的温度、湿度及光线要适合病人休息调养,同时要保持床单的清洁卫生工作。医护人员夜间巡视病房动作要轻,尽量开地灯,避免惊醒患者。

2.5 对尿潴留、腹胀的护理 发生尿潴留时先采用热敷、听流水声等方法进行诱导,必要时进行导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与不适,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3 结论

优质的睡眠是保证病人恢复健康的保证之一,术后患者失眠尤其是术后72h内,失眠发生率极高,因此医护人员要认真分析患者失眠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使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贾长荣,陈启凤.患者术后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河北医药,2005(7).

篇5

Study 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Radial Distal Fracture/LU Xuan,SU Liu-ping,ZENG Guo-d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7):097-101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s.Method: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90 cases simplex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patients who without complication were enroll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fetching-ball model,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 care,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are,the intervention were throughout the time during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cost,the swelling subsided condition,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nd the exercise situation,the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the medical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cost,the swelling subsided condition,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the exercise situation,the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the medical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Nursing;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7.025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一种医务人员采取的具备计划性、预见性的护理模式[1],在该模式中糅合了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新型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起源于美国,美国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医院目前已高达60%,1996年我国部分医院开始沿用[2],临床路径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旨在规范医疗服务,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及护理[3]。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临床运用并不广泛。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类型的8.3%[4],好发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妇女中[5],因其骨质疏松较明显,受伤时以手撑地时最易诱发[6]。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及近年来老龄化速度加快,该类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可有肢体肿胀、甚至活动受限的临床表现,若不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容易影响腕部正常功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7-8]。本科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伸直型骨折68例,屈曲型骨折22例。(1)纳入标准:①患者通过X线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9]即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2~3 cm以内的骨折;②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后加夹板或石膏外固定;③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排除伤肢受伤前已存在肢体障碍者;②排除骨肿瘤等病理原因?е碌牟±硇怨钦刍颊撸虎叟懦?合并手腕部其他部位骨折患者;④排除孕妇、不配合者、合并其他慢性病者。将入组患者利用摸球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11例,女34例,年龄45~78岁,平均(51.1±4.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

9例,女36例,年龄46~80岁,平均(52.3±4.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为患者进行入院介绍,包括环境及用药护理等。(2)发放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资料,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解答与疾病相关的疑惑。(3)做好病情观察与记录,密切观察患者伤肢肿胀和疼痛情况。(4)协助医生为患者行手法复位后予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患者离床活动时伤肢予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制动,卧床时伤肢予上肢抬高枕抬高15°~30°。按医嘱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5)饮食指导:骨折后2周内,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活血化瘀为主,如进食田七瘦肉汤,山斑鱼汤等,多吃蔬菜水果。骨折后3~4周指导患者进食活血理气、通利筋络的食物如去皮鸡汤、黄芪瘦肉汤等,以促进骨痂生长。(6)患肢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行手指屈伸活栋和握拳活动等。(7)心理护理:告知患者与疾病相关的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配合各项治疗护理。(8)评价患者遵医行为和配合功能锻炼情况。(9)出院患者告知服药、复查、和功能锻炼、饮食等各项注意事项,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SDS评分表。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路径表具体如下:(1)结合桡骨远端骨折的特点,从包括用药、治疗、护理、出院等方面,制定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表。(2)选两名高年资护理组长担任本次研究的管理者,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的培训,每日检查是否落实到位,及时发现待改进的问题并解决,定期总结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落实情况,并向全科人员汇报。(3)每天安排两名责任护士,根据制定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表评估患者落实情况,责任护士上班期间参与所管患者相应的医生查房及病例讨论,以更好地掌握了解病情。病人入院时,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评估病人一般情况,包括有无参与保险、文化程度、家庭成员及经济情况、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了解程度等。根据评估的结果,在路径表上在已完成的内容相对应的地方签名。路径表,见表2。适用对象:通过X线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标准住院日≤20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肿胀消退情况、疼痛情况、心理状况与配合锻炼情况、遵医行为及医疗服务满意度。采用SDS量表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形式,结合本科室特点和本研究中制定的路径表及患者的病情而制定,调查内容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以此来评价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表统一由护理组长发放并收回,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肿胀消退情况、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间及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配合锻炼情况及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患者配合功能锻炼及遵从医嘱行为配合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各项目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调查问卷各项目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之一,曾称为“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way)[10],在一开始用于工业生产管理,以控制成本和时间,实现优化效益。运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避免出现在科室同病不同治的方案。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符合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11]。

由于科室护理人员的流动及业务的扩大,每年均有新入职护理人员,且全科护理人员中技术水平不一,有高年资护士,也有经验相对不足的新入职护士,通过本次培训及路径表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照顾及护理上不必要的差异性,有利于科室对新进护士的培训和使用,提高工作能力。持续性的医疗照顾使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得以及时掌握跟踪,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处理,从而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同时,本研究中所制定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表是由医生、护理人员等共同研究讨论后所设计和修改的产物[12],从各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加强医护间的优势互补和医疗团队内成员的信息交流及合作的同时,促进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遵医行为及配合功能锻炼程度提高,护理的优质服务得以实施,加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减少其随意性,也可有效避免因护理人员个人的业务水平不足影响护理质量[13],同时,能有效地训练低年资护理人员,使其掌握疾病的护理流程,提高其临床专科护理水平,提高患者护理质量。本研究中运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医疗费用比对照组少,患者伤肢肿胀消退时间更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14],与现代“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相符,促进新型护理理念的推广和深化。每天有计划、有预见性的护理,可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使护士对自身的工作流程及工作的相关原理更清楚,逐项落实,防止漏洞[15],改变患者被动地接受治疗及护理的现状,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护患沟通,有利于患者配合功能锻炼和遵医行为程度的提高。同时,路径表的实施更有利于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所要做的各项检查诊疗等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自己的康复目标及计划,有利于患者稳定情绪,减少心理压力[1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SDS评分)、配合锻炼情况、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P

从患者角度出发,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各层次的要求,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其医疗费用,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必然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中医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临床上一种全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有助于树立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形象,为科室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并宣传健康教育,防止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可增加护患交流的机会[17],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护患间的信任感[18],减少医疗纠纷,利于提高患者对科室的整体满意度。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5例患者,男93例,女42例;年龄17-59岁,平均年龄39.75±2.08岁。其中腰椎骨折23例,胸椎骨折9例,骨盆骨折11例,股骨骨折23例,肱骨骨折17例,锁骨骨折15例,尺桡骨骨折18例,胫腓骨干骨折12例,其它7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135例患者均在接受术后常规治疗后,在护理人员、专科医生以及康复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控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1.3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1.3.1肢体功能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评估方案:骨科患者在进行手术治或固定等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及制动,会导致肌肉萎缩无力、关节挛缩以及骨质疏松等肌肉骨骼系统的不良生理效应。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各个关节的活动度、肌力、肌张力等方面综合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3]。

1.3.2 早期康复护理:(1)维持患者的肢体功能:注意患肢固定的,将患侧肢体按功能位摆放,注意患肢的颜色及皮温变化,抬高患肢,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注意防止患肢的肿胀。对于患肢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或完全不能恢复的情况下,应视其具体情况为患者配备辅助器具,进行代偿性地功能训练[4]。(2)协助患者对功能障碍肢体的训练:尽早鼓励患者对患肢近端与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进行各个方向的全范围运动,运动强度是根据患者的能力逐渐从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到抗阻运动,一天数次。同时,还应加强患肢的等长收缩练习,训练时肌收缩的强度由轻到重,无痛时可逐渐增加患者用力的程度,要求每天至少训练5-10组,每组重复10次,每次收缩维持10秒,每次训练量以不引起肌肉疼痛和疲劳过度为宜[5]。尽早在支具的保护下进行下肢部分负重训练,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骨折断端的早期愈合,减少各种并发症。加强健侧肢体的活动训练:加强健侧肢体各关节活动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包括主动、抗阻肌力训练,早期健侧下肢负重。(3)及时地给予患者心理辅导与支持:骨科住院患者,经过手术或固定治疗后,担心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会影响骨折愈合进度或对愈合的骨折会再次断裂,而害怕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还会担心遗留残疾等。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消除对骨折的忧虑与担心,正确认识现有的肢体功能状态,让患者充满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与康复锻炼。

1.3.3 中期康复护理:(1)肌力训练:掌握运动量和训练节奏,遵循疲劳和超量恢复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在无痛下进行肌力训练。(2)理疗及按摩:利用直流电、中、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防止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改善肌力,促进骨痂形成。红外线或各种透热疗法都利于消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超声疗法以及按摩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止痛,松解组织粘连和促进骨折愈合。按摩时以向心性手法进行,一天1-2次,每次15分钟。(3)预防其它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解决关节僵硬,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此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ADL训练、作业训练、职前训练以及适应社会等训练。同时,还应为防止压疮、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患等并发症的相关治疗。

1.3.4 后期康复护理:此期患者的骨折已达临床愈合,但筋骨未坚,肢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一时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尽快地恢复患者关节功能和肌力。指导患者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使整个关节能迅速地恢复正常活动范围。

2 结果

在对本组116例骨科住院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实施综合的功能康复护理干预,其中110例患者明确康复训练目的,在功能康复护理过程中,积极配合,并对整个康复护理过程表示满意,其康复护理满意度达94.83%。另有6例患者,由于文化程度低,认知能力及经济条件较差,配合困难,影响功能康复训练的顺利完成。

3 讨论

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三个主要环节。功能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康复治疗应包括局部的和全面的功能锻炼。对骨科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功能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血肿和渗出物的吸收;加速骨折断端的纤维性连接和骨痂的形成;防止关节的粘连、僵硬,恢复关节功能;防止肌肉萎缩,恢复肌力;消除骨折对肢体的不良影响,减少肢体制动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以及继发损害;减轻患者长期卧床造成的运动、感觉和心理障碍,让患者可以尽早地达到生活自理,重返工作岗位。

骨折的骨科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功能康复,因此两者必须密切配合,骨科治疗时应考虑功能恢复,内外固定有利于早期活动,在骨科处理后及时开始合理的与充分的康复治疗,并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与专科医生以及康复专业人员相配合,充分运用康复护理技术,帮助骨科患者从术后早期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骨科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质量,促使患者尽早地进行生活自理及恢复工作和劳动的能力。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观察,成功的功能康复护理不仅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还能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的形成和致残率,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纪君时,姜明轩,李宝和,主编.现代骨伤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124.

[2] 王凌云.护士在骨科康复中的作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13):1

[3] 张萍芳,汪玉林.四肢骨折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4,2(3):181-182.

篇7

[关键词] 骨折; 手术; 舒适;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53-01

舒适是个体在其环境中保持一种平静安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主管感觉,它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有效的护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满足患者需求,从多角度进行的护理[2]。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护理领域中。骨科手术是骨折患者有效矫正畸形、缓解断端疼痛、建立骨连续、合理的固定是患者骨折早日恢复的前提。同时,骨折固定手术是创伤较大的手术之一。手术时间、术中不良刺激及术后疼痛等身体、心理不适,均会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功能的锻炼。因此,采取有效的舒适护理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可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各种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对手术舒适度的满意情况。

2 手术患者不舒适的原因

2.1 环境因素

2.1.1 环境的改变 手术室陌生的环境,各种大型仪器设备,冰冷器械的摆放都能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紧张情绪,从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 由于骨科手术的特殊性,如髋关节置换手术需要患肢在上的90度侧卧位;后路操作的脊柱手术需要俯卧位;股骨颈固定患者需要在牵引床上特定。所有这些特殊的摆放均会导致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被动的固定,骨科手术时间较长,被动的摆放,四肢固定导致活动受限,从而使患者感到不适。

2.1.3 温度 手术室温度为22-25℃,患者由于手术要求衣物比较单薄,尤其冬季第一台手术前室温不能达到预定值,手术间温度偏低,患者会感觉格外寒冷,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2.1.4 不良声音的刺激 手术器械在操作过程中发出的刺激性声音,例如电钻、电锯、骨凿等。医护人员交流时的言语刺激,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手术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交流以及与手术无关话题的交谈,均会引起患者的反感情绪,片面的理解,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压力,导致出现不适。

2.2 生理因素

2.2.1 有创穿刺 刺激静脉输液、麻醉穿刺、留置尿管等有创操作的进行,均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使患者产生不适的感觉。

2.2.2 疼痛 患者由病床移至平车,再由平车移至手术床,两次的搬动,导致骨折断端疼痛加剧。

2.3 心理因素

2.3.1 孤独感 进入手术间后,患者与家人分开,失去家属的陪伴进入陌生环境,使患者感到加倍的孤独。

2.3.2 焦虑恐惧 由于对手术过程的未知、对各种术前治疗操作疼痛的刺激、对预后康复的担心加剧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

3 护理对策

3.1 术前访视 通常手术患者容易受到同病室术后患者对手术过程不全面的描述的影响,对准备手术的患者产生错误的诱导和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因此,术前访视可以有效的消除患者术前不必要的恐惧感。术前向患者讲解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及应对方法,使患者有必要的心理准备,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3.2 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 干净整洁,摆放有序的手术间可以给患者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起到稳定情绪,产生愉快接受手术的安全感。因此,保持手术间的整洁度是巡回护士必要的手术素质之一。尤其是连台手术的衔接过程中,及时清除上一台手术的污物,更换床单位,保持手术间的洁净度,使用后仪器的位置归位摆放,是创造良好手术环境的前提。

3.3 适宜的温度,安静的手术环境 舒适的温度,安静有序的操作,让患者身心放松,为减轻不适的不良情绪起到关键作用。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注意患者身体的遮盖保温。冬季气温较低时,应用加温毯保持患者正常的体温。

3.4 医护人员在操作中,减少与手术有关不良信息的交谈 杜绝不必要的、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交谈,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也是杜绝医疗纠纷的关键。有条件的手术室对于非全麻的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可以给患者带上耳麦,让患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这样既可以缓解紧张心理又可以隔绝不良声音刺激。

3.5 舒适的 摆放骨科手术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手术路径的不同,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术。常规平卧位手术患者,静脉通常留置于患肢对侧前臂,将前臂放置于托手板上固定并外展,另一侧上肢用横单固定于体侧,手术的患肢下垫枕。特殊摆放的患者,需要在患者受压易发生褥疮的部位,例如肘部、髋部、膝部、踝部、足跟部等处放置软垫加以保护,肢体处于功能位固定。时间较长的手术,术中巡回护士应注意询问患者的不适反应,对受压部位局部按摩。

3.6 熟练技术操作,减少有创穿刺导致的不良刺激 患者的搬动等各项操作可选择在麻醉后进行,例如导尿、牵引的拔除、多根静脉通道的建立、有创中心静脉监测的建立。

3.7 加强沟通,消除紧张情绪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通常可表现为沉默寡言和多语等不同的紧张状态,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区别对待。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判断患者是否有不适的存在,有预见性的解决患者的要求。少数民族、外国患者还应尽可能选择可以沟通的护士进行心理护理。

4 小结 舒适护理是通过对护理活动与舒适关系的研究,使接受护理的人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目的是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使其早日康复[3]。通过对骨折手术患者实施舒适度护理,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不适感,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完成手术治疗过程,对患者的健康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培芳,郑培玉.舒适护理在门诊换药室的实施及效果平价[J].护理杂志,2005,22(7):67.

篇8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干预;功能恢复;愈合时间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125-02

桡骨远端的骨折主要是指距桡骨远端2~3 cm以内的骨折,在临床上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其表现形式多为腕部的肿胀与疼痛、活动受限。传统临床上常采用手法复位后进行可塑性夹板固定等方法[1],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骨折复位治疗的关键[2]。本文研究了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干预,从而促进骨折复位愈合的疗效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骨科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86例,其中,男36例,女50例;年龄45~72岁,平均57.4岁。经X线片确诊,都是外伤引起的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在手术复位后都用夹板固定。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的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办法。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夹板固定护理,并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指导。具体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性格等,对患者耐心开解。并仔细讲述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疼痛等身体不适反应也能够得到减轻[3]。在稳定患者情绪的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邀请家属陪伴和照料患者,使其得到亲情的支持,从而减轻其疼痛和不适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饮食护理。在骨折早期,饮食主要以散瘀消肿为主,提倡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不要食用酸辣、燥热和油腻等食物。不能过早进食滋补性食物。在骨折中期,饮食要以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可以由清淡慢慢转为适当的高营养食物,要多补充一些维生素A、D以及钙与蛋白质。在骨折后期,饮食要以补益气血、滋肝养肾为主,有助于促进骨痂的生长,舒筋活络。建议多食用一些动物的肝脏和黑木耳等食物。(3)夹板固定护理。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环和肿胀情况,积极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观察骨折远端血液循环的正确方法。并指导患者观察指端是否出现麻木、反应迟钝和活动受限等情况。要对夹板的松紧程度以及是否出现变形和断裂现象进行检查,一经发现要及时调整夹板松紧以减轻疼痛。还要鼓励患者做手指及腕部的被动与主动活动以加强肌肉的收缩。夹板固定时间为4周左右,当X线片显示骨皮质开始连续时去掉夹板[4]。(4)功能指导锻炼。手术结束的当天,指导患者握拳锻炼,并对手指关节与掌指关节活动进行练习,还要尝试对前臂肌肉进行主动舒缩的锻炼。从而有助于促进消肿,对轻度残留移位进行纠正。手术后2~3 d,指导患者对上臂和前臂肌肉进行舒缩运动的练习,加强对肩、肘关节的活动,从而促进手术肢体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消肿。手术后的4~7 d,指导患者进行肩肘和腕关节的训练,用正常的手握着手术肢体的腕部从而进行肘关节的屈伸运动,以及肩关节的内收、外展和前后伸以及内外旋等扩展练习。手术后大约3~4周,指导患者对腕关节与桡侧偏斜和前臂旋转活动练习,从而渐渐加大活动的范围及强度。加强对腕关节的活动,能够加速滑液代谢,从而使营养物质能够扩散到最深层的软骨中,有助于关节的软骨再生与修复,以及关节面的磨造。手术后大约5~7周,可以适当加大肢体的功能锻炼幅度与力度,并尝试进行轻度负重的动作,比如:用筷子、拧毛巾和写字等,1天1次,时间控制在20~30 min[5]。

1.3 疗效判断标准

以X线片显示的骨折线完全消失的时间确定为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的疼痛评分: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进行评估,每周进行评分1次,连续3周,取3次评分后的平均值。腕关节的功能评定应当采用Sarmiento评分法[2],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的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后的临床效果显示,护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症,多指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的骨折[6]。桡骨远端骨折多由于间接外力所引起,摔倒时一般为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部背伸、手掌着地,从而导致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腕部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尤其以掌屈活动受限为主。而对于骨折移位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进一步出现餐叉状畸形,即腕部背侧隆起而掌侧突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常采用石膏固定、夹板固定、手术复位等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治疗[7]。对于发生在关节外或关节内无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或已发生移位但移位程度较为轻微者,一般可在门诊通过手法整复石膏固定后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固定,进而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良好恢复;而对于发生在关节内的骨折且骨折发生较为明显的移位,或虽发生在关节外但为不稳定型的骨折,一般不宜进行手法整复;对于手法整复失败的患者,则需要采用手术复位疗法进行固定。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新护理理念的日益更新和完善,以及人们对桡骨远端骨折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其单纯的手术复位固定法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治疗的要求,在手术治疗的同时配合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手术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在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复位固定的过程中,积极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夹板的固定护理、功能的指导锻炼等相关干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 0.05),而护理干预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 < 0.05)。由此可见,护理干预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后临床疗效的改善和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意义,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苑. 护理干预对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疗效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29-130.

[2] 曹惠萍. 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65-166.

[3] 陈秀雅. 系统护理干预对桡骨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5):24-25.

[4] 姜保国,龙奎元,张殿英,等.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0):1118-1121.

[5] 陈一心,宋知非.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临床骨科杂志,2004,7(4):471-473.

[6] 白梅梅.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3):371-372.

篇9

【关键词】 护理模式; 康复护理; 脑卒中; 评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脑血管病占据了首位[1]。脑卒中是血管源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急慢性临床综合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然可导致患者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致残率高达70%~80%[2]。使脑卒中患者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无论对个人、社会及家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脑卒中的康复训练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与康复治疗相辅相成的康复护理作用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来。康复护理是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康复护理不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而且降低医疗成本,被认为是脑卒中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讨合理的科学的康复护理模式临床意义尤其重要,为此2010年5月-2013年5月笔者应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2)均存在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3)无明显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8分,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2~3 d后不再恶化;(4)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符合以上标准的共144例,男76例,女68例;年龄45~85岁;左侧偏瘫84例,右侧偏瘫6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瘫痪侧别及病变性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下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1.2.1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生理变化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患者自信的参与康复过程[5]。

1.2.2 良姿位及肢体功能训练 良姿位对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预防的作用[6]。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进行功能训练,即应进行床上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具体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指导患者自己翻身、吃饭、梳头、入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开始护士可给予一定的帮助,然后逐步由其独立完成,3~4次/d,30 min/次,指导培训家属帮助患者训练,以便出院后继续协助患者训练,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2.3 吞咽训练及语言训练 指导患者进清淡、少渣软食;饮水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0°;指导患者示齿、弹舌等动作;对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训练,首先学习单音发声,然后指导患者3个连发,可从数数开始,进而短词、短句,再进展到复杂的句子;不完全性失语的患者应鼓励多与他人交谈,刺激和促进说话能力。

1.2.4 认知的康复 包括失用的康复和视觉忽视的康复训练。首先让患者理解为什么不能完成有意识的动作,使用简单的语言指导患者完成动作,然后逐渐增加语言的复杂性和难度给予反复训练。耐心解释使患者明白为什么对某一侧物体视而不见,在忽视侧进行各种活动,可以加强患者的功能。

1.2.5 社区卫康复护理 社区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紧密衔接,患者出院后遂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干预计划。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社区医护人员,对干预组进行整体化、个性化和家庭化的干预,并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干预频率:第1个月每周上门2次,第2个月每周上门1次,第3个月每2周上门1次,上门频率也可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变动。

1.2.6 家庭康复 定期由医院及社区医护人员给予相关知识培训,使家属正确的协助患者肢体被动活动和穴位按摩,鼓励患者自我锻炼。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制订新的训练计划等。

1.3 评价指标 (1)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患者肢体功能;(2)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3)记录并发症:主要为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康复评定均由专人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分。所有评定由统一培训的康复医师完成,评定者未被告知患者分组情况,实行盲法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 发放144份评分表,回收率为100%。两组干预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该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7]。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脑实质神经细胞的永久性损伤,使患者在多个方面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及日常工作能力,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促进脑卒中的康复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家人的期盼。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康复护理模式及如何提高康复护理的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8]。康复护理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兴学科,是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目标是应用各种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使脑卒中患者残存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提高生存质量[9]。康复护理不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而且能够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等[10]。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实施康复措施的时机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国外常与药物同时进行[11]。超早期康复可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使病灶周围的组织或健侧脑组织重组和代偿,发挥脑的可塑性[12]。2010年5月-2013年5月笔者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取得一定的效果。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笔者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把康复早期、中期、后期的治疗连贯起来,把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使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健康评估等工作从医院到家庭不间断,集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效果明显,干预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可使医务人员及家属及时有效的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及主动锻炼;指导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伸、抬、举的活动;督促患者进行言语功能锻炼等。正是由于康复护理干预组医务人员及家属全程不间断参与康复治疗过程,加强了护患沟通,增强了患者自我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勇气,使医护人员更深入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求,及时收集患者的信息及家属的需求,及时修改康复计划,提供富有人性化、个性化的康复措施,使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增强,负性情绪明显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家庭康复环境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和家属照顾能力均有所提高。

总之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全程康复护理模式的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舟君,戎燕,张丽华,等.路径式健康教育在脑卒中二级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47-49.

[2]黎茵,刘丽红.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26-27.

[3]刘亚芳,江华,王秋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14(2):449-45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9.

[5]张春慧,陈静,张振香,等.家庭跟进式护理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4(33):1636-1638.

[6]龚素芬,邢凤梅.脑卒中患者家属对康复知识的认知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6(31):2072-2073.

[7]邓凤,陈锦秀,谭景予.双上肢训练方案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12):3169-3171.

[8]肖秀英,梁少杰,岳永辉.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07,6(4):72-73.

[9]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426.

[10]范红艳.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9):3002-3004.

[11]吴秀英,孙瑞仗,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4):371-374.

[12]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7(18):1647-1675.

篇10

关键词:电话回访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出院患者 健康教育 延续护理

电话回访作为随访方式中的一种手段,随访工作的开展与否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医疗管理是否先进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提升科室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1]。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上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的中老年女性。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畸形等[2]。患者往往出院后服药间及功能锻炼依从性差[3],而电话又是人普遍用的通讯设备,利于电话回访,为患者传递相关健康教育的信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9月~2015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80例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患者。入选标准:①在临床医师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为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患者。②年龄45~65岁;③初中以上学历;④意识清楚,有良好的语言及沟通能力;⑤自愿参与研究者。排出标准:不能坚持者、不配合者、主动提出退出者。按住院时间排序,将80例分为2组,偶数组为实验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40例。

1.2.1实验组 患者在入院时,建立健康宣教卡,填写一般资料,建立患者回访登记表,同时告知本科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具体方法:①临床护理分两个护理小组,分别由2位高年资护士为组长,组员各2名,分别收集各组患者的电话回访信息。②根据护理实施流程表,分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同时确定患者联系方式的准确性,告知患者出院需电话回访,取得患者的认可。③患者出院时,发放医患连心卡。再次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④初次回访于患者出院1w内进行电话回访,1月2次回访,并做好用药、饮食、锻炼、复诊等指导。

1.2.2对照组 患者在入院时,建立健康宣教卡,填写一般资料,建立患者回访登记表,同时告知本科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具体方法:①临床护理分两个护理小组,分别由2位高年资护士为组长,组员各2名,分别收集各组患者的电话回访信息。②根据护理实施流程表,分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同时确定患者联系方式的准确性,告知患者出院需电话回访,取得患者的认可。③患者出院时,发放医患连心卡。④患者出院1个月内回访1次。

1.3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1.3.1评价方法 各组主管护士在1个月内对本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评价患者的用药、饮食、服药的依从性、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复查的重要性、疾病知识的掌握。

1.3.2效果评价 采用?字2检验对80例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回访后的效果比较,了解患者是否掌握正确的用药、锻炼,以及复查和疾病相关知识。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电话回访提高了患者的坚持服药、坚持锻炼的依从性、复查率以及疾病知识的掌握,实验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3.1电话回访的必要性 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制度建立则是必不可少的[4],随着健康教育的多样化,电话回访也更直观的了解到了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度,也培养了护士的沟通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以及专业知识的巩固性。患者可以在脱离医疗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与回访人员进行有效交流,所反应的的信息真实性较强,数据也更加可靠,有助于医院管理层管理重点的明确,促进医院服务质量的改进,有助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提高[5]。

3.2 电话回访带给患者的 患者回家后没有了医护人员的督促,行为约束明显减弱,通过回访使患者正确的认识到疾病,按时服药、锻炼、以及复查等相关信息。这种回访形式即快捷、经济、实用,且患者也很乐意接受的一种健康教育形式[6]。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狄桂萍,廖秀梅,张国晖.对患者随访工作满意度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3):2793-2794.

[2]沈林林,黄国付,田雯,等.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02:146-148.

[3]吴清香,亓英,周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1(30):122.

[4]陈欢欢.电话回访出院患者服务满意度分析[J].中国病案,2014.15(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