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破坏范文

时间:2023-03-17 20:1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破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破坏

篇1

[关键词] 畜牧养殖 生态环境 破坏 防治

[中图分类号] X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251-01

近些年,威宁县高度重视畜牧养殖污染问题,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经过科学论证以及征求各乡镇办意见,编制成《威宁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方案》,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畜牧发展环保先行”的原则,对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工厂开展畜禽养殖专项整治行动。为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威宁县畜牧产业局将重点做好区域内的畜禽养殖粪污防治工作及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工作,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全部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1 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1 畜牧养殖对水资源造成破坏

随着规模化养殖场不断发展,动物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各类畜牧养殖场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污水,这些粪便和污水往往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地下水水源和地面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牲畜的粪便和污水中往往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其中粪便污水中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经过一系类的分解转化之后导致水质恶化,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人们和牲畜饮用了被染水源之后,很可能回引发多种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2 对土壤造成的破坏

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堆积在地表上,微生物能够自行分解一部分,剩下的进入土壤中。当畜禽粪便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能力之后,会导致粪便不能完全进行发酵,粪便中的致病菌进入土壤后会影响到农作物生长。粪便无氧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盐类化学物质,导致土壤盐碱化,使土壤失去原来的功能,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1.3 畜牧养殖对大气造成污染

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粪便自身所携带臭气就是一种污染物。粪便在有限的空间内堆积发酵会产生大量氨气和有毒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到空气中后,对周围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给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 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防治对策分析

2.1 注重宣传引导

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畜牧法》、《水污染防治法》和《畜禽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新技术,宣传施用有机肥的好处,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电视台、宣传标语以及微信等媒体媒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宣传效果。要把握重点宣传对象,进一步强化养殖场(户)的主体责任意识,促其自觉按要求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加快改善畜禽养殖污染的现状。

2.2 发展循环养殖模式

首先,建立完善的畜禽粪便收集网络。在动物养殖的主要乡镇建设畜禽粪便收集站,提高粪便的收集能力;其次,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发酵沉淀池等设施。积极发展沼气工程,提高养殖户自身粪便无害化处理能力,实现养殖+农业的循环养殖模式。散养农户建立积粪池,发酵后直接还田。大幅降低畜禽粪便乱堆乱放的比例,减少汛期雨水冲刷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最后,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种植、生态健康养殖、种养结合的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等技术和模式。

2.3 加强指导培训,提供技术服务

组织县整治办及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到外地学习,积极引导养殖场(户)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收集、处理等设施,开展以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转变养殖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改造,切实提高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畜禽养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

参考文献

[1]试论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 和成云.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5(09)

[2]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 于云东,杨显东.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5(08)

[3]规模化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 李国才,连国新.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08)

篇2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态环境破坏及恢复评估体系

0 引言

近几年,全国掀起了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狂潮,并且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这股热潮仍将持续。一条高速公路,少则十几公里,多则连绵数百公里,在构筑新景观达到新的平衡前,它持续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入侵和扰动[1]。因此公路项目建设之初都会进行该路段的环境影响评价[2,3],主要是对公路建设的影响进行预测,然而实际影响无从印证,生态环境破坏和恢复效果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为了更好地研究公路施工期间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本文以通平高速公路为例初步探讨定量评估公路生态环境破坏和恢复效果的方法。

1 建设项目概况

通平高速公路项目起于通城界,与湖北省通城至平江公路对接,终于黄泥界,与浏阳至醴陵高速公路对接,全线位于岳阳市平江县境内,路线全长73.43km。项目路线所经地带主要为丘岗、丘陵和低山地貌,地形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多。地势总体中部高,南、北低;走廊带穿越临湘至岳阳红层盆地丘岗、丘陵区,经通城至平江幕阜山隆起丘陵区、低山地带,到平江县长平红层盆地丘陵区。地表水沿线水系较发育,较大的常年性地表水体主要为汨罗江及其支流昌水河等水体。地下水沿线风化花岗岩、浅变质砂岩、板岩及砂岩含裂隙水,红色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昌水河、汨罗江及其支流第四系冲、洪积层分布孔隙水,受构造和岩性控制,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局部地下水较丰富,影响路堑及路基稳定。

2评估体系的建立

2.1评估指标

本研究的评估体系由3个层次构成,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4]。评估指标主要为准则层的植被覆盖、水土流失、土壤条件及公路灾害,它们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且易于量化[5],其中植被覆盖可反映景观的生物量及其功能特性,水土流失及土壤条件可反映景观潜在的生产力和承载力特性,公路灾害可反映景观对各种灾害的敏感性和抗性特征。本研究的评估指标通过专家咨询和以往资料总结的方式,依据独立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的原则选取,可基本保证该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客观性,相对应的公路施工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评估体系如表1所示。

表1公路施工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评估体系

2.2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向专家咨询,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植被覆盖0.4;水土流失0.3;土壤条件0.2,公路灾害0.1。而关于各指标的评分标准,按照其在公路沿线环境中引起的环境稳定性来确定[6]。如果某因子在该地区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稳定,则分值较高,反之则较低。

(1)植被覆盖路域内植被因子主要有3类:自然植被、农业植被和无植被。自然植被乔灌草不同的结合形式生态稳定性指标Ci的确定,主要依据其自然生长状态的稳定性,当然还应考虑受工程受干扰时表现出来的抗干扰能力及遭破坏后的自然恢复能力。自然植被乔灌草结合,不管以何种群落方式存在,都有较大的稳定性;仅以灌草形式或草皮单独出现,稳定性次之;而农田植被因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且根据季节变化而不同,所以分值略低,但相对于山区高速公路而言,同样表现得十分重要;而完全被破坏以路面取代的地区因无植被覆盖分值为0。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强度根据水土受工程干扰后的生态破坏程度分为无、轻微、中度、强度、极强五个级别,其中轻微表示水土仍保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对应的稳定性最高,取值为1;极强代表区域内破坏严重,基本难以恢复到原值,对应的最低,取值为0,其它几种程度分列其中。

(3)土壤条件项目区沿线土壤主要有红壤、山地黄壤、紫色土及水稻土,其中红壤由花岗岩、板页岩、四纪红土的风化物发育而成,占土地总面积的65.89%,山地黄壤占7.44%,紫色土发育于石灰性紫色页岩、砂页岩、砾岩等风化物,占12.09%,农田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其中以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为主,占11.46%。按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理化属性及对受破坏的植被恢复难易程度评判稳定性,其中水稻土因为多为河流宽谷冲击物和洪积物,熟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所以分值最高,红壤因为表层以下的风化层较厚,林果皆易生长,黄壤虽然土层较薄,但有机含量丰富,适宜林木生长,所以分值稍次之,紫色土最低。

(4)公路灾害由于规模难以量化,故仅按公路路域内涉及的灾害因子根据危害程度分为5个等级,即各灾害指标等级大小取决于其对公路危害程度以及对公路生态恢复和防护体系建设的影响。其中沙尘害危害程度最小,因为湖南地区沙尘天气不明显,仅车辆行驶中会造成一定危害;水害较其影响严重些,多表现位骤雨时对周围环境的冲刷及不规则径流携带破坏;盐害多在冬季严寒时节为保障道路通畅,大量泼洒工业盐以促融雪;油害及重金属于公路通车之日起就伴随而来,且越来越严重;而地质灾害是非人为控制,完全毁灭性的破坏。因目前通平高速公路还未通车,以拟建成时的车流量为评判标准。

2.3评估方法

本文采用综合环境值表示公路路域内的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稳定性程度,其值越大,表明生态环境稳定性越好。综合环境值计算方法为

F=∑Xi•Ci•k

式中, F为综合环境值;Xi为i评价因子的权重;Ci为i评价因子在分级标准下的分值;k为Ci级标准中公路影响区面积与总面积之比。

2.4评估体系的确定

在进行公路施工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评估时,按照时间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期、施工期和恢复期,计算得出各阶段对应的综合环境值,由此做影响程度的评估分析。

破坏程度指数= (原始期综合环境值-施工期综合环境值) / (原始期综合环境值)。

M=(F0-F1)/F0

式中,M表示为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指数,F0为原始期综合环境值,F1为施工期综合环境值。

N=F2/F0

式中,N表示为生态环境的恢复程度指数,F0为原始期综合环境值,F2为恢复期综合环境值。

3 评估结果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收集了评估区域内植被覆盖、水土流失、土壤条件及公路灾害等资料,按照评估体系,对照通平高速公路12个路基合同段进行了评估。

表2通平高速公路1~12合同段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评估分析

由图表可见,通平高速公路原始综合环境值分布范围是0.41~ 0.59,平均值约为0.51。其中1-5合同段大部分范围位于石灰岩地区,植被覆盖程度相对较简单,水土保有量差,而11-12合同段又多是红砂岩分布的区域,植被覆盖虽然丰富,但土层较薄,也有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7、8合同段是全线生态环境条件最好的区段。

而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全线在施工期间综合环境值急剧下降,综合环境值分布范围是0.12~0.35,平均值约为0.22,破坏程度平均约为57.5%。全线桥梁工程多,红线范围内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基本以工程环境替代。分析表格可得,1-5合同段因土质原因,10合同段因滨临汨罗江畔,在施工期间如遇暴雨天气,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较其它标段严重,表现的破坏程度也较大。而6合同段因承建的主要施工任务是隧道工程,路基部分较少,并且在开挖之初,通过播撒草籽等方式对坡面进行了有效绿化,经过不长的草木生长期之后,初期恢复颇见成效,所以在施工期间,它表现的破坏程度指数最小。

而现阶段的生态恢复程度,因通平高速公路仍在施工期,仅处于恢复初期阶段,尽管公路施工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随着生态护坡和绿化工作的逐步展开,生态恢复较施工前期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综合环境值分布范围是0.28~0.48,平均指数约为0.39,恢复程度平均值约为76.6%。其中6合同段因为前期绿化基础较好,12合同段因为工期超前,已全面开展护坡和绿化工作,相较其它合同段都有突出的恢复效果,相信通过后期生态恢复技术与措施的应用,全线路域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恢复与改善。

4结论

篇3

(一)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环境刑法共同特征

1.时间尺度特征是指对生态环境资源使用或破坏的时间长短。

在时间尺度上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具有短暂性,但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持续的或短暂的,要确保在时间尺度上对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如河南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兴建了一批化工企业,留下了六百多万吨废料铬渣,因铬渣中含有致癌物铬酸钙和剧毒物六价铬且铬渣堆大多没有防雨和防渗措施,致癌物经雨水冲淋和渗透,成为持久损害地下水和农田的污染源。类似这种能导致持久性污染的违法行为,应从时间尺度上进行刑事处罚而且需从重处罚。因此,环境刑法的处罚需要依据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行为在时间尺度上影响的持续性和短暂性进行刑罚。

2.空间尺度特征是指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或破坏在空间上的面积或体积大小的影响。

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具有空间约束,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必须受到环境刑法的保护;不同生态环境资源在空间尺度上破坏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别,例如废气排放、水体污染在空间尺度上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动植物资源破坏在空间尺度上具有局部性。不同区域空间之间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利用应确保相互间不为损害或要满足相互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因此,环境刑法的处罚需要依据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行为在空间尺度上影响的面积或体积大小进行刑罚。

3.承载尺度特征是指生态环境资源依据本身的物质结构和生态功能的背景值

能够承载本身具有的物质或功能最大上限值和能够承载不是本身具有的物质或功能的下限值。例如鄱阳湖的重金属的铜背景值为0.0008-1.118mg/L,上限值为1.118mg/L,若某个企业或公民排污的水中铜的含量超过上限值多少倍进行环境刑法处罚。因此,环境刑法的处罚需要依据生态环境资源本身的物质结构和生态功能的背景值在承载尺度上进行刑罚。

(二)环境刑法实施目标

环境刑法要规范企业、社会和公民的行为,在生产经营程中,既要遵循生态环境规律,又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环境刑法要保障“生态环境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和影响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和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存的和相互协调的关系;环境刑法要确保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循“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一生态经济规律;环境刑法最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可持续性发展。

二、环境刑法的现状和缺陷

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先后制定颁行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法典式”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立法模式,各种破环生态环境的犯罪在刑法典中都有具体的法律规范。“法典式”立法模式有利于确保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有利于达到威慑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科学化。

(一)环境刑法建设现状

我国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经历了近35年,跨越四个发展历程:

1.1979-1988个别条款阶段。

环境犯罪的条款始于1979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刑法》,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是在个别条款中出现,没有专门为保护生态环境设置章节,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矛盾不够突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主要以行政处罚和民事制裁为主,刑法处罚为辅。

2.1988-1997附属刑法和单行刑法增补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需求旺盛,各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日益增加,现行刑法中的个别条款不能对生态环境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凸显环境刑事立法的滞后。为弥补环境刑法滞后于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客观现实,我国通过制定附属刑法和单行刑法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加以惩罚,如1988年通过的《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

3.1997-2001设置专节阶段。

1997年颁布的新《刑法》中第一次对保护生态环境设置专节,为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提供了更有力的刑法保障。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第六节以专节形式设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共9个条文,14种罪名,并第一次将单位规定为环境犯罪的主体,这表明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正式实行双罚制。

4.2001-2013完善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新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不断出现,为快速制止这种行为并在实际司法中有效处理,国家通过刑法修正案、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方式,颁布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条文。如2013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环境刑法存在的缺陷

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规范经过35年的发展逐步完善,但环境刑法在现行的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缺陷:

1.环境刑法立法理念未从保护生态规律角度修订。

我国所制订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是从某一生态环境因子考虑,没有从生态系统或生态规律角度去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搁置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议,就环境污染犯罪治理的需要而言,环境污染犯罪的治理内在地要求以整个地球生态的均衡发展为目的来设计治理机制”。这种观点体现了人是生态环境中的一种生物,包含其中。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才能生存,社会经济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2.保障生态经济发展的环境刑法法规没有发挥威慑功能。

环境刑法具有极强的威慑效果,体现在两方面:威慑已经环境犯罪之人重新犯罪;威慑一般人实施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破坏生态环境经常伴随的是生态系统破坏和生态环境背景值改变,例如矿山开采导致植被生态系统无法恢复到顶级生态系统。由于生态系统恢复困难,因此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采用刑罚加以威慑。发挥刑法威慑功能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规律,防止环境犯罪行为的扩大。英美法系国家等采用刑法的威慑功能,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均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3.环境刑法的刑罚配置体系不够完善。

除遵守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外,环境刑法的刑罚配置还需要根据环境自身的特点设置。刑罚配置体系需要根据生态环境资源时间、空间、承载尺度特点来设置,因为不同的破坏环境行为具有不同的科学特性,例如重金属污染具有潜伏性、长久性、科学证明的复杂性等特点。通过刑罚配置量化指标体系建立,则可以依据环境犯罪刑罚配置数量和严厉程度对其进行刑罚。从量化指标解决刑罚判断标准,防止刑罚过重需要社会支出的绝对增加和刑罚过轻又不足以震慑环境犯罪,导致环境犯罪数量增加。

三、环境刑法实施的重点及难点

环境刑法在实际工作存在较多困难,但面对污染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必须在重点难点方面有所突破。

(一)严惩环境危险犯和过失犯罪

环境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造成了一种危险状态,对环境或人身、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4]。在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环境危险犯已从学术研究走向了刑法典。如日本《关于处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公害犯罪的法律》中有关排放有损于人体健康的废物的规定,德国《刑法典》中的“未经许可的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险物品的交易”即为有关危险犯的规定。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行为[5],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中有规定的犯罪行为才负环境刑事责任,这将不利于生态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过失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犯罪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

(二)环境刑法实施的有效环境

在不遵守规范的生态经济发展行为过程中,环境刑法可以作为一种随后适用的惩罚机制。环境刑法立法上的快速进展与执法上的保守执行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环境刑事立法的目的最终因执法不力或司法衰微而收效甚微,对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不到节制,更不能推动人类社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刑法实施的重点突破

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案件中,若没有通过其惩罚手段让环境刑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并尊重环境刑法本身,制定完善的旨在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的环境刑法规范是不够的。此外,在环境刑法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在环境检察官最有可能环境刑法的违法者,并独立于公共权力机构影响之外。这一点,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都是一个重点难点:环境刑法法规的违法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刑事犯,而通常是社会上被尊重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等公民。这些人拥有更多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在一个环境诉讼案件中,他们会毫无顾忌地使用这些权力去规避环境刑法的制裁。只有当环境刑法能够承受这些压力并在违法者当中树立起对环境刑法的尊重,环境刑法法律的效力和质量才能显现,生态经济发展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保障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环境刑法的建议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稳步调整,只有进一步完善环境刑法立法,才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的生态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最终才能助力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提出理念更新、完善罪名和强化执法的建议。

(一)确立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时间、空间和承载尺度”的环境刑法立法理念

因人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生物因子,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本地受到“生态环境的时间、空间和承载尺度”的制约,要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生态规律,即控制经济发展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条件下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发展,只有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环境刑法立法理念中要确立“生态环境尺度”的理念,去掉“以满足人对生态环境需求”的立法理念。

(二)构建破坏生态环境的罪名体系

破坏环境犯罪罪名大都是针对自然的环境危害,要求必须产生实际的环境危害结果,属于一种事后惩治。这些罪名难以在执法过程中有效实施。应依据生态规律,建立以水、土壤、空气和生物多样性为背景值的量化定罪标准,以生态环境为客体的时间、空间和承载量的环境罪名体系。如设定“破坏生态系统恢复罪(生态系统需要恢复的时间尺度)、破坏自然保护区罪(自然保护区面积减少的空间尺度)、破坏环境背景值罪(生态环境能够分解污染物量的承载尺度)”。环境犯罪不同于人在生活中犯罪,环境犯罪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生态系统一旦造成损害就很难恢复或者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恢复,如果等到有实际危害出现才进行刑罚,则迟了一大步,生态经济发展必然倒退。

(三)强化执法的科学性和标准化

篇4

【关键词】 煤炭; 生态环境成本; 构成

生态环境成本又叫绿色成本,源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指与企业环境责任活动相关的责任成本。它是用于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工业污染末端治理和支付环境监督的管理费用等的资源耗费。环境经济学认为,生态环境成本可以简称为环境成本;生态经济学认为,生态环境成本又叫生态成本。煤炭资源属于我国的主要资源,然而,煤炭生产是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过程,因此,生态环境成本的确立有利于强化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分析、评价环境保护工作的业绩,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的特点

(一)生态环境成本在煤炭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

煤炭的生产过程,既是煤炭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过程。煤炭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既要支付产品生产本身的成本,又要支付环境破坏、资源枯竭方面的费用。

(二)生态环境成本比别的企业高

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大范围的地表塌陷、大量煤矸石的堆积,导致大量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大量废水废气的排放,引起周边耕地的劣化和空气污染。因此煤炭企业因资源环境破坏而付出的代价和保护资源环境而支付的费用与其他行业相比更高。

(三)生态环境成本呈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同时,环境意识逐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这必然导致煤炭企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出的增加,致使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内容和数额的逐步增加。还有煤炭企业生产活动特点决定了煤炭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不断上升。另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发生的成本、投资和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

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的构成

煤炭环境成本具有突出的行业特点,结合煤炭再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煤炭环境成本的特点,要对煤炭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计算。

(一)资源耗减占用成本

资源耗减占用成本是一种补偿成本与机会成本相统一的环境成本。指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自然资源的储量逐渐减少,减少的资源价值即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使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必须支付成本,即付出代价,其数额应大于或等于资源自身的价值。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环境资源不仅是组织生产活动的潜在基础,而且是一种生产要素,因此煤炭生产活动的开展是以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为前提的。因煤炭企业生产耗减、占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和他人失去利用煤炭资源与环境许多机会,而必须由煤炭企业进行补偿的价值即为资源耗减占用成本。

(二)生态环境损害成本

生态环境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即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消耗的价值。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对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着某种服务的价值,是自然要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固有价值在自然资源上的体现,即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价值,也称之为生态环境价值。这种价值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价值量会越来越大。煤炭生产活动不仅占用和消耗煤炭资源,还会引起其他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如煤炭伴生资源(铜、铁、硫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破坏,同时还会引起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价值的损失。因此煤炭生产活动造成的生态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而需要进行补偿的成本,称为生态环境损害成本。

(三)环境保护与污染预防成本

为保护和预防生态环境资源不受损害,避免环境污染和环境事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煤炭生产必然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程度,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会产生环境保护与预防成本。

(四)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

为了恢复和治理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而发生的成本费用称之为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排放废水、矸石等废弃物,从而产生土地、空气、水源等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地带来地表塌陷、河流改道、山体滑坡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需要治理环境污染,恢复和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使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居住的需要。这些成本和费用必须通过环境成本来补偿,其主要由治理费用和弥补破坏、污染所造成损失的补偿两部分组成。

(五)环境影响成本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由于废水、煤矸石等废弃物的排放而损害农作物,降低耕地质量,秧及水生物;由于采空区的形成,需要搬迁村庄,修建铁路和公路,对此需要进行赔偿,发生成本费用,称为环境影响成本。

(六)自然资源再生成本

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以总体资源不枯竭为前提,所以煤炭企业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和研制代替煤炭资源的新资源,这种投入即为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成本,另外煤炭资源枯竭进行停产、转产而应予以补偿的价值,这部分成本称为自然资源再生成本。

(七)环境改善成本

为了改善和美化矿区环境,需要进行植树、绿化以及构筑各类景观设施;为了改善工作环境,采取措施隔离噪音,降低粉尘等,这部分成本费用,称为环境改善成本。

(八)不确定性成本

不确定性成本指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其主要包含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潜在环境负债成本等。

三、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煤炭生态环境成本受社会、经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不仅是煤炭企业微观生产活动中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而且是因生产和消费煤炭产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生态环境资源质量退化成本,煤炭资源消耗占用成本以及因煤炭生产活动造成的灾害和影响成本、人类健康损失成本等。笔者将影响煤炭生态环境成本的主要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加大了煤炭生态环境成本

经济发展水平对煤炭生态环境成本的影响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在煤炭资源是主要能源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规模越大,煤炭资源的消耗量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治理环境和恢复、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越高,即煤炭环境成本越大。另一方面经济越发达,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高,社会对生产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约束越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也越完善,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无论从社会(国家)还是从煤炭企业来讲,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越大,煤炭生态环境成本也就越高。

(二)科学技术进步严重影响着煤炭生态环境成本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影响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了大型采煤、掘进机械,产生了垮落式、放顶式采煤技术,煤炭产量不断提高,开采的深度也越来越深,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煤炭资源的丢弃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将使煤炭环境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煤炭环境污染的保护技术、洗选煤技术等越来越先进,这些技术的发展,都将使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从总体上来讲,随着煤炭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环境保护由侧重于事后治理不断向事前预防、事中延伸,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煤炭环境成本则越来越低。

(三)煤炭环境成本随着矿井开采年限增加而提高

随着煤矿开采年限的增加,生产活动的区域范围会不断扩大,开采深度不断延深,致使井下排水量不断增加,煤矸石等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不断加大,空气污染程度不断提高,塌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加大,致使煤炭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而上升。

(四)煤炭资源供应量和能源结构制约煤炭生态环境成本

根据有关研究,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存在一个临界值,这个值就是环境系统自净力。在临界值范围内活动,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是无限的,超过临界值范围,资源供应量是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拓展和活动量不断增大,环境资源供应量越来越少,环境质量不断退化,进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知,煤炭资源供应量和能源结构对煤炭环境成本具有直接的影响。煤炭资源供不应求的程度越大,在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越高,煤炭产品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量越大,社会对煤炭生产活动的限制越低,在进行社会经济政策选择时,就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价值为代价,换取煤炭生产的快速发展,由此煤炭环境成本越高。

总之,煤炭生态环境成本既有与其它行业环境成本相同的属性,如环境影响成本、环境保护与预防成本等,同时,因为煤炭生产的特殊性使其又有自身的特点,如资源耗减占用成本、自然资源再生成本等,而且煤炭环境成本变化与服务年限有关。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是复杂的,只有正确分析煤炭企业的生态环境成本,合理地确认与计量,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会、企业、环境“三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金平.矿区直接环境成本评估[J].能源环境保护,2003(1).

[2] 谢琨.企业环境成本分类及会计实施[J].四川会计,2002(5).

[3] 中国煤炭学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几个重要领域的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篇5

一、川西北生态不断恶化

川西北高山地区与青海“三江源保护区”毗邻,是长江和黄河上游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长江水源完成涵养、成型、汇集的根本区域,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没有川西北就没有长江,也就没有长江中下游地区70%的中国经济产出。另外,川西北地区还是成都平原的水资源涵养区,是成都平原水安全的保障,而成都平原为整个四川省的GDP贡献超过1/2。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川西北地区无可避免地经历着以发展、建设为主题的发展历程,生态资源被持续地开发与利用。却很少进行全面、科学的生态评估以及生态价值衡量。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当前川西北地区出现湿地萎缩,退化现象严重,草原沙化现象加剧,地质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问题,加上川西北地区自身的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将很难得到恢复。而川西北生态破坏的后果会非常严重,直接威胁长江流域的经济,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川西北地区的生态价值,高度重视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二、 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1、极度脆弱区

川西北地区本身极度脆弱,自我修复能力极差,一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将很难得到恢复。

2、气候特殊

川西北地区以高山为主,常年气温偏低,属极冻地区,容易引发生态灾害。每年降雨集中,降水量分布不均衡。大风频繁,沙随风行,不断侵蚀和堆积,覆盖草场,加剧沙化土地蔓延。降水量的减少和大风与旱季的同步加快了土地沙化速度。

3、地质结构特殊

川西北地区,高山峡谷众多,有些地方土层松动,地表,无草无树,经不起大风侵蚀。而且位于鲜水河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理塘地震带等交叉地带,地震可能直接导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每年大大小小的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4、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简单,生态环境脆弱

川西北高原地区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区内乔木分布较少,以亚高山和高山草甸为主。同时,由于这一地区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不明显,不利于抗御内外干扰,也不利于抵抗水流及风沙侵蚀。

5、汶川地震重创川西北生态

5.12汶川大地震波及整个川西北地区,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引发了大面积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大范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道堵塞、耕地毁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给川西北生态安全带来巨大而长期的威胁。

(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对川西北生态环境的破坏尤为巨大,然而人为因素破坏性更强。

1、工程项目建设 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川西北地区近几年投资了很多工程项目,尤其对水利水电项目、公共基础设施、交通线路等投入非常大。就水电站而言,依托其区位落差优势,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大大小小水电站不计其数,几乎每隔几公里就能看到一座水电站。水电站的建设,不仅在建设期间会破坏生态资源,同时水的积蓄,又将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库,大量水气蒸发,提高局部地区空气湿度,必然对当地气候造成一定影响,对原有动植物造成永久性的直接破坏;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还有可能带来塌方、山体滑坡等风险,甚至诱发地震。压力可以把水挤压入断层,水位越高,岩层中空隙水压力越大,进而引发地震。另外,为尽快修复5.12地震所破坏的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川西北地区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地区由于山体塌陷,道路被迫改道,影响生态环境。为方便游客进出甘孜州,加快甘孜州旅游业发展步伐,现在国家又在甘孜州稻城县投资修建稻城亚丁机场。机场的建设固然能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但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容忽视。新机场的修建不仅会占用大量耕地或草地资源,在机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挖土填方,进而出现、堆积等情况,这些表层几乎不生长任何植被。不仅如此,大规模开挖土地,也会对岩石层造成破坏,改变原有土地的自然结构,对周围植被造成严重破坏。资料显示,此次稻城共有6个开发项目动工,投资总额达32.18亿元,其中稻城亚丁机场候机楼机场只是其中一个项目,投资高达1.34亿元。

2、旅游业开发不合理

川西北地区依托其宝贵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当前旅游业开发不合理,不协调,产品市场与消费市场不对接。有些旅游产品市场宣传力度不够,景区特色、自身定位不合理,游客少;而有些地方游客爆满,远远超出景区游客最大接待量,破坏周边环境。如九寨沟,经相关机构科学界定的日均接待游客上线6000人,而旺季实际日入园人数却在3万以上。

3、环境保护观念薄弱

生态资源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公共性等特征,很多人为了谋取自身最大利益,尽可能增加对生态资源的索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超载过牧,挖沟排水,滥砍滥伐等行为归根结底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致。

3.1超载过牧

以若尔盖、红原两县为例,若尔盖县草场理论载畜量120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306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达155%。红原县草地超载率也达到62.4%。据省畜牧食品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川西北草原平均超载率达46.2%,部分县达90%以上。

3.2挖沟排水

阿坝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在人口不断增加压力下,大力发展畜牧业,人为地对沼泽湿地挖沟排水、对草场实行滥垦滥挖。为扩大牧场面积,当地把沼泽地作为备用草场资源进行开发,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挖沟排水疏干沼泽工作,短期内导致沼泽迅速退化。仅阿坝州改造沼泽排出了至少10亿m?的沼泽积水,原始沼泽遭受破坏。随着沼泽面积减少,干旱以及风的侵蚀使得沙化极为迅速。

3.3滥砍滥伐

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药用价值,当地每年都有大批人对草地无序地乱采滥挖药材,加剧草地沙化。尤其在5月到10月份,仅红原、若尔盖等县,每年到草原上采药的药民达30万人次。另外,药材被挖以后,没有进行合适的回填处理,的泥土很容易就被风吹走,土地难有恢复的机会,致使大规模地区都不再适合植物生长。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造成了川西北高山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90年代以前,川西北地区的生态破坏速度相对较缓慢,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较少,人为破坏因素也主要以滥砍乱伐,超载放牧,挖沟排水为主。而9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川西北生态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各类大型工程项目的入驻,包括水电站,机场等项目建设,将持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当然,08年的汶川大地震(自然因素)也给川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然而灾后重建工作的大力开展,重灾区县城的迁址不经意间也极大破坏了当地环境。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川西北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自然因素所占比例不足30%,而人为因素占到了70%以上,而且人为因素还将长期、持续的伤害川西北生态环境。

三、防止继续恶化对策建议

不可否认,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着川西北高山地区生态环境。自然因素对川西北生态环境影响巨大,且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避免。而人为因素对川西北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强烈,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强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降低人为因素对川西北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合理控制工程项目建设与开发。当前,川西北地区工程项目最多的就是水利水电,大大小小水电站不计其数。另外,基础设施建设也越发频繁,道路,机场的建设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飞机及汽车尾气也将极大污染周边环境。因而工程项目建设与开发也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追求经济效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先行。例如,修建一个新的水电站需投资3个亿,而生态环境的直接损失需要2个亿才能修复,后续每年都要投入上千万进行生态维护,那么总的项目投入就不应该仅仅局限在3亿,而要将所有环境修复成本加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很多专家认为水电站属于绿色清洁能源,因为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并不会产生污染物,而仅仅是利用了河流的落差优势。但水电站建设本身,水的人为蓄积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向德国学习。据省工商联钱主席介绍,德国是一个真正实现绿色清洁能源的国家,他们已经完全放弃了水能的开发利用,转而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主。

针对机场的修建,我们可以理解当地想要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但是稻城亚丁机场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在此,我希望当地在修建机场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当地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考虑飞机噪音对动物栖息的影响,考虑机场修建对当地植被的破坏。另外,还要限制机场其他配套设施,包括酒店、娱乐、餐饮以及零售业的开发,合理规划机场周边道路建设,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于机场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生态破坏以机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二)合理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宏观规划,要时刻考虑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不仅在旅游项目开发前要给予特别关注,在旅游项目开发或运营过程中,同样要考虑环境承受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为保证旅游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旅游项目的盈利不仅要弥补旅游业发展成本,同时,更大的一部分收益应该投入到生态环境修复上来。合理开发旅游项目,在赢得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作为生态脆弱区,旅游业的开发要有一个度,要做到四季平衡,旅游开发兼顾生态保护。

(三)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观念的落后是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生活在川西北地区的牧民一定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保证川西北地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牧民超载过牧将直接导致草地退化,无限制的掠夺地下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生态环境破坏为前提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经济利益,但长远来看,经济利益的增加永远抵减不了生态价值的降低,我们要更加注重长远的生态价值。因此,我们要优化牧区放牧,进行科学管理,减少各种低效率的生态资源利用,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为提高川西北地区牧民的收入水平,我们可以大力发展更多绿色环保产业,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样才能让当地居民主动放弃原有以破坏生态资源为代价的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居民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

(四)持续生态贡献经济补偿

篇6

(一)生态环境成本在煤炭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

煤炭的生产过程,既是煤炭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过程。煤炭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既要支付产品生产本身的成本,又要支付环境破坏、资源枯竭方面的费用。

(二)生态环境成本比别的企业高

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大范围的地表塌陷、大量煤矸石的堆积,导致大量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大量废水废气的排放,引起周边耕地的劣化和空气污染。因此煤炭企业因资源环境破坏而付出的代价和保护资源环境而支付的费用与其他行业相比更高。

(三)生态环境成本呈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同时,环境意识逐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这必然导致煤炭企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出的增加,致使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内容和数额的逐步增加。还有煤炭企业生产活动特点决定了煤炭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不断上升。另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发生的成本、投资和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

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的构成

煤炭环境成本具有突出的行业特点,结合煤炭再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煤炭环境成本的特点,要对煤炭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计算。

(一)资源耗减占用成本

资源耗减占用成本是一种补偿成本与机会成本相统一的环境成本。指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自然资源的储量逐渐减少,减少的资源价值即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使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必须支付成本,即付出代价,其数额应大于或等于资源自身的价值。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环境资源不仅是组织生产活动的潜在基础,而且是一种生产要素,因此煤炭生产活动的开展是以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为前提的。因煤炭企业生产耗减、占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和他人失去利用煤炭资源与环境许多机会,而必须由煤炭企业进行补偿的价值即为资源耗减占用成本。

(二)生态环境损害成本

生态环境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即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消耗的价值。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对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着某种服务的价值,是自然要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固有价值在自然资源上的体现,即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价值,也称之为生态环境价值。这种价值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价值量会越来越大。煤炭生产活动不仅占用和消耗煤炭资源,还会引起其他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如煤炭伴生资源(铜、铁、硫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破坏,同时还会引起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价值的损失。因此煤炭生产活动造成的生态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而需要进行补偿的成本,称为生态环境损害成本。

(三)环境保护与污染预防成本

为保护和预防生态环境资源不受损害,避免环境污染和环境事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煤炭生产必然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程度,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会产生环境保护与预防成本。

(四)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

为了恢复和治理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而发生的成本费用称之为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排放废水、矸石等废弃物,从而产生土地、空气、水源等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地带来地表塌陷、河流改道、山体滑坡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需要治理环境污染,恢复和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使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居住的需要。这些成本和费用必须通过环境成本来补偿,其主要由治理费用和弥补破坏、污染所造成损失的补偿两部分组成。

(五)环境影响成本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由于废水、煤矸石等废弃物的排放而损害农作物,降低耕地质量,秧及水生物;由于采空区的形成,需要搬迁村庄,修建铁路和公路,对此需要进行赔偿,发生成本费用,称为环境影响成本。(六)自然资源再生成本

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以总体资源不枯竭为前提,所以煤炭

企业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和研制代替煤炭资源的新资源,这种投入即为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成本,另外煤炭资源枯竭进行停产、转产而应予以补偿的价值,这部分成本称为自然资源再生成本。

(七)环境改善成本

为了改善和美化矿区环境,需要进行植树、绿化以及构筑各类景观设施;为了改善工作环境,采取措施隔离噪音,降低粉尘等,这部分成本费用,称为环境改善成本。

(八)不确定性成本

不确定性成本指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其主要包含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潜在环境负债成本等。

三、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煤炭生态环境成本受社会、经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不仅是煤炭企业微观生产活动中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而且是因生产和消费煤炭产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生态环境资源质量退化成本,煤炭资源消耗占用成本以及因煤炭生产活动造成的灾害和影响成本、人类健康损失成本等。笔者将影响煤炭生态环境成本的主要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加大了煤炭生态环境成本

经济发展水平对煤炭生态环境成本的影响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在煤炭资源是主要能源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规模越大,煤炭资源的消耗量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治理环境和恢复、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越高,即煤炭环境成本越大。另一方面经济越发达,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高,社会对生产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约束越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也越完善,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无论从社会(国家)还是从煤炭企业来讲,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越大,煤炭生态环境成本也就越高。

(二)科学技术进步严重影响着煤炭生态环境成本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影响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了大型采煤、掘进机械,产生了垮落式、放顶式采煤技术,煤炭产量不断提高,开采的深度也越来越深,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煤炭资源的丢弃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将使煤炭环境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煤炭环境污染的保护技术、洗选煤技术等越来越先进,这些技术的发展,都将使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从总体上来讲,随着煤炭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环境保护由侧重于事后治理不断向事前预防、事中延伸,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煤炭环境成本则越来越低。

(三)煤炭环境成本随着矿井开采年限增加而提高

随着煤矿开采年限的增加,生产活动的区域范围会不断扩大,开采深度不断延深,致使井下排水量不断增加,煤矸石等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不断加大,空气污染程度不断提高,塌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加大,致使煤炭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而上升。

(四)煤炭资源供应量和能源结构制约煤炭生态环境成本

根据有关研究,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存在一个临界值,这个值就是环境系统自净力。在临界值范围内活动,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是无限的,超过临界值范围,资源供应量是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拓展和活动量不断增大,环境资源供应量越来越少,环境质量不断退化,进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知,煤炭资源供应量和能源结构对煤炭环境成本具有直接的影响。煤炭资源供不应求的程度越大,在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越高,煤炭产品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量越大,社会对煤炭生产活动的限制越低,在进行社会经济政策选择时,就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价值为代价,换取煤炭生产的快速发展,由此煤炭环境成本越高。

总之,煤炭生态环境成本既有与其它行业环境成本相同的属性,如环境影响成本、环境保护与预防成本等,同时,因为煤炭生产的特殊性使其又有自身的特点,如资源耗减占用成本、自然资源再生成本等,而且煤炭环境成本变化与服务年限有关。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是复杂的,只有正确分析煤炭企业的生态环境成本,合理地确认与计量,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会、企业、环境“三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金平.矿区直接环境成本评估[J].能源环境保护,2003(1).

[2]谢琨.企业环境成本分类及会计实施[J].四川会计,2002(5).

[3]中国煤炭学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几个重要领域的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字】:道路 规划 策略 生态 保护 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完善全国道路交通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公路通到市、县、镇、村,形成了以国道为主体,省道为辅助,县镇为支脉的道路交通网。道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长期以来,道路交通网一直被誉为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最著名的人工成果,由此可见道路交通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网经过长期的不断完善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后续的道路规划出台,近年来,大批的道路建设不断涌现,由于过度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道路规划建设方式逐渐被人们摒弃,如何在道路规划中达到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完成道路交通网的完善目标,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是道路规划策略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道路规划策略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道路交通建设对沿途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道路建设沿途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物种的破坏和改变。例如改变沿途的自然植被分布,水文环境,动物的生活习惯和迁徙的周期与方式,造成行动障碍,环境噪声和化学污染产生新的生态环境边缘,。这些无疑是道路规划建设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伤害,改变自然物种的生活喜欢和分布情况,是道路建设这一人类活动给自然界留下的创伤。人类活动不断破坏生态环境必将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贫乏、枯竭,雾霾、沙尘暴天气贫乏,这些都是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在内的人类活动带来的。

为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达到人类活动的目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成果的双丰收,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对自然生态加强保护是当前道路规划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生态保护在道路规划策略中的具体应用和措施研究

道路的建设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局部性的,但是道路规划策略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具有整体性和深远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体会到孰轻孰重,从根本上加强道路规划的生态保护策略研究。笔者认为,在宏观的道路规划中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在自然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实行道路规划建设,最终实现生态和谐、工程优良的生态型道路交通网建设。具有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度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生态环境都不相同,如果采用固定式、一刀切的道路规划方案和策略必然会造成当地生态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在进行道路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当地的自然生态状况,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承受度因地制宜的进行道路规划,对于不符合当地生态理念的道路工程措施必须予以去除,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道路规划中要注重大型自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

在某些区域,由于是一个系统性的完整生态环境,各个自然环境因素相互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破坏某一项生态,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道路规划中要避开这样的完整生态区域,保持这类的生态空间的完整性。

3.在非生态敏感地域开展密集式的交通建设。

由于完整的生态环境不宜破坏,道路规划建设要尽力规避这种完整生态区域,这样势必会造成道路规划中可用的自然区域减少,影响了道路的整体建设进程和目标。针对这种情况,道路规划中要在非生态脆弱敏感的区域集中建设,形成对避开完整生态区域规划的补充。当然在有限的区域开展道路集中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用地的紧张,甚至不够规划,为此,我们可以采用“重叠”式的道路规划,多兴建立交桥,形成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道路规划效益的最大化。

4.道路规划中要保持重要地段的生态连续性。

在道路规划中要实现重要地段的生态连续性首先必须保持自然地面的连续性,对于在道路规划中无法避开的区域,我们应尽力保持道路施工中自然地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对应的施工方案。其次,在道路规划中还要保持重要廊道的连续性;熟悉道路工程建设的人员都知道,道路建设不仅会穿越自然基质,也不可避免地会切割自然廊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多采用跨架桥梁的施工方式保持河岸、滩地的自然宽度和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以此保证生态系统的原始性。

参考资料:

篇8

关键词:矿区;土地复垦;生态恢复

Abstract: our country mining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s mine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ork,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mine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mining area; Land reclamation; Ecological recovery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矿产资源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其开发过程中,严重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环境。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短缺日益明显,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矿山土地复垦率12%左右。每年矿区开采中由于缺乏必要复垦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现象频频发生,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加强矿区开采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做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已经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所谓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其广义定义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定义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每年因生产建设带来的土地破坏十分严重。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是指在人工支持和诱导下,对采矿引发的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生态系统进行超前计划安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踪评估采取相应措施,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土地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矿区开采带来矿区自然环境的破坏

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主要有煤矿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以及铁矿开采。在这些矿产资源开采中都会引起破坏和压占大量土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小甚至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以及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矿产资源开采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破坏是矿区环境破坏最严重的问题。矿区开采具有采掘量大,排弃量大的特点,引起煤矿开采引起地面塌陷、表土层的大面积剥离,大量沃土良田的不合理占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表1为我国露天煤矿对土地破坏情况表)。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其次,矿产资源开采对水体的影响。矿区废弃物种含有大量硫化物及多种重金属,雨水淋溶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造成水体和周围土壤的酸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酸性环境长期存在则会引整个水体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开采引起地表塌陷,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进而诱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矿区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表1 我国露天煤矿的土地破坏情况表

2、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恢复

矿区土地复垦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技术、组织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土地、矿业、财政以及农林等多个部门。在矿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中,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是最有效的途径。做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要解决好包括矿区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矿区土地质量变化规律等在内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础理论问题。加强植被恢复、土壤重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实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高采矿技术,尽量减少采矿过程中土地破坏的面积和破坏程度(图1为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技术的研究,增强国际技术的交流合作。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矿区土地与生态环境管理的综合研究。目前,充填和非充填复垦是矿区复垦技术的主要形式。土地复垦技术的形式要根据其破坏形式与利用方向进行选择。设立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的专门机构,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统一实施与监督。

图1 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3、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认识水平越来越深刻,加强矿区开采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做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已经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中,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大国家投资的力度,加强与先进国家的技术交流,调动人们参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的积极性,探索适合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方法,确保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 娟,赵竞英,陈伟强.矿区废弃地复垦与生态环境重建.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

[2] 张梁.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2, (2) : 26- 29;

[3] 张国良.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金属矿山,1997;

[4] 侯湖平,张绍良,闫艳,郭士永,顿德光,金玉洁. 基于RS,GIS的徐州城北矿区生态景观修复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04) ;

[5] 渠俊峰,李钢,张绍良. 基于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土地复垦的水系修复规划——以徐州九里矿区为例[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02) ;

[6] 毕如田,白中科,李华,叶宝莹. 基于3S技术的大型露天矿区复垦地景观变化分析[J]. 煤炭学报. 2007(11);

[7] 杨光梅,李文华,闵庆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国外学者观点[J]. 生态学报. 2006(01) 。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工业发展取得空前进步,对我国生态环境水土保持造成一定影响,使得我国生态自然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进而影响我国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将水土保持的重要理念推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进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强我国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意义

生态自然修复就是当某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经过破坏或者退化后,进行自主恢复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进而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来说,生态修复是指相关部门采取各种生态工程技术等,针对生态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的破坏,其目的是对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进行重新调整、优化,使其与外部信息和能量进行相互融合,进而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始状态。此外。随着各国专业人士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修复主要是从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改良等方面来实现的,这几方面虽然是针对不同问题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良的,但是其含义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来进行的,使得已受到损坏的生态环境能够进行系统的修复,并且达到持续利用和发展。

2采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

2.1注重利用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主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即我们应该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的循环规律等,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修复。此外,相关人员还应该注意掌握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存亡等问题,这些都属于自然所拥有的基本属性,我们只有尽可能将其掌握到位,并对其加以运用,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恢复。2.2注重因地制宜式的生态修复。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非常辽阔的大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区特征,并且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等,如降水量、森林面积等特征,这些因素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并且各种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也是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不能从单一地区生态环境成功恢复的案例来对其他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而保证生态环境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自我修复。2.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存在着植被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但由于这些农村大多是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等一些偏远地区,所以常常缺乏一些有效的治理,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重视起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针对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和研究,进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因地制定一些生态移民或者生态修复方案,从而更加科学地治理、恢复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此外,还要注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格局进行科学严谨的划分,建立系统的生态治理格局,以防止后期生态修复工作产生在在破坏现象,从而促进我国生态修复的长远发展。

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和完善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通常情况下,我国水土流失主要是受到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影响而产生的。自然因素一般不可避免,我们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但是人为方面却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变的,这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究其原因,近年来产生一系列的人为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心中缺乏加强生态保护的意识,他们认识不到生态环境被破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其后果的严重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常常在监督较为宽松的地区,由于各种利益等因素,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生态保护观念深入落实到人们心中,让人们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能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进行监督和管理,不做那些伤害环境、破坏环境的事情,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3.2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用。为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我们除了采取相关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进行自我恢复外,还要注意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由于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非常迅猛,并且取得优异的成就,尤其是那些比较高端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将是十分重要的。相关研究人员在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要注意将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同时也要注意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关的技术,进而保证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更加绿色化。此外,相关部门之间也要注意加强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建立全面系统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从而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结语

总之,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我国在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从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加强技术引进等各方面,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苏江 宁何 单位:昆明龙慧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崔腾娴.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与运用实践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6):33-34.

篇10

关键词:露天采石场;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141-02

近年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对石材的需求量剧增,因此,采石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避免、降低露天采石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下笔者就露天采石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阐述,以供交流。

1 露天采石场的特点

露天采石场由于规模小、数量多、距离城镇较近、管理不严格、采矿老板环境保护意识差,因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现阶段,我国的采石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生物种类剧减等一系列问题,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虽然,政府部门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管理措施的落实仍有待加强。露天采石场开采后遗留下来的场地通常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①排土场或者废石堆积场。主要是由表层土及开采或加工形成的废弃石料堆积而成,结构松散,当雨水丰富时易造成泥土流失,并伴有坍塌现象。但其坡度较小,植物扎根较易。恢复植被的难度较小。②开采后预留的边坡。这种边坡坡度大,一般由坚硬的碎石或块石组成,表面往往覆盖有土壤层;有的仍保留着开采期间使用过的行走小路。因此,只要保证植物在早期可以生根就可以恢复植被。③开采后留下的坑洼或平台。这种情形最好恢复植被的办法就是“客土”法。④石壁。由于表面光滑,坡度大,无基质,因此恢复植被相当困难。

2 露天采石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露天采石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分为:人为破坏与自然破坏两种形式。其结果都将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2.1 植被破坏

采石场的生产目的就是开采石料,这就可能将原本覆盖的植被大面积的破坏,若后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恢复,将会造成严重的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还有,一般开采区域的土质较贫瘠,植被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较困难。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植被将对原有的生态状况产生改变,导致植被种类的消失。

2.2 水体污染

石料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化学与物理污染,在地表水的作用下,这些污染可能渗入地下水中,或者流入附近的河流而造成水污染。若菜市场在饮水源附近,其影响将更严重。

2.3 土壤破坏

露天采石场必须要剥离上层覆盖的土壤才能达到开采石料的目的,因此,其造成的土壤破坏主要表现为表土的剥离。表土的剥离及岩石的开采对整个土壤结构产生了破坏,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恶化。当遭遇山洪、强降雨时很有可能形成泥石流,造成更严重的灾难。

2.4 水土流失

开采石料的过程及采石场的建设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开采石料本身就要开挖山体,并且还需要砍伐树木、剥离表层土、产生大量的废土、废石堆等,都会造成水土流失。

2.5 生物量减少

采石场的生产经营势必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对原有的生态结构产生了改变,生态环境恶化,这些生态效应将会导致植物种类、数量锐减。由于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其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的氧气也大量减少,这将造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3 治理措施

采石场的经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巨大,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其后果不堪设想。采石场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后期的补偿,也就是开采完成后对其进行生态恢复。

3.1 削坡开级

在开采过程中或者开采后,针对不同的土质采用不同的削坡开级方法,确保边坡的稳定。主要的削坡开级方法有:直线形、折线形、阶梯形状、大平台形。

3.2 坡脚防护

削坡开级后应对坡脚进行防护。对于削坡后可能因土质松散易造成坍塌或者碎落的坡脚应该采取挡土墙防护。不管是石质削坡还是土质削坡,都应在距离坡脚1 m位置设置排洪渠。

3.3 坡面防护

对于削坡开级后的坡面应该进行植被护坡,对于阶梯形的平台可以种植乔木或者果木,其余的坡面则可以种植灌木、草类等。对于稳定性较差的坡面可采取浆砌片石护坡等方式。

3.4 对土地进行整治

生产运行中,由于采挖、排弃等活动而形成的废弃土地和排土场、堆渣场、尾矿场等,需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土地整治工程,改造成可利用的土地。

3.5 回填坑洼

采石场生产完成后应该利用废弃的石料、石渣对坑洼进行回填处理。回填后应该进行整平、碾压密实,四周做好排水设施,以免雨水造成冲刷。若回填的废弃土、石料不能满足种植需要,就应在上面再覆盖一层种植土,再种植花草、树木等植物。

4 结束语

露天采石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只有在开采的前后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使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这样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切实达到防治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永庚,蒋高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1).

[2]宁丰收,游霞,杨海林.重庆市主城区废弃采石场生态与景观恢复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5(3).

[3]方华,欧阳育林,林建平等.采石场生态整治的技术与行政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4(1). (编辑:李敏)

Analysis of the Open Quarry’s Impac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Huang 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