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和杨玉环范文

时间:2023-03-23 02:5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隆基和杨玉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洛阳牡丹红。

杨家小女灵秀,

深闺初长成。

一笑群芳失色,

一舞万众心惊,

倾国又倾城。

天真自快乐,

不为悦己容。

公子怒,

皇子恨,

天子病。

真心难断,

花有颜色人有情。

享尽荣华富贵,

走罢歌舞人生,

过眼烟云梦。

骊山冬水暖,

马嵬夏月冷。

第二十七集

1,晚上。大明宫。室内。李林甫劝说杨玉环。

李林甫:唉,既然娘娘执意不信,臣只好给娘娘看一件东西了。(取出李瑁的信,展开。)娘娘请过目。(杨玉环接过。)事实胜于雄辩也!(杨玉环细看,脸色渐变,继而目光呆滞,手中信飘落在地。李林甫急忙拾起。)本来臣是不想让娘娘看的,所谓“三十三重天,最痛莫过离恨天”,勾起娘娘心中之大痛苦,实非臣之所愿也。然而,娘娘徒自痛苦又有何益?以此信观之,寿王此刻正以娘娘之大痛苦为大幸事哩!这信写得多明白——(念:)“夫人之大德,以孝为本,今娘娘雅志宏道,为太后追福,实为儿臣平生之所愿,天之大幸,国之大幸,民之大幸也。一朝脱俗,则尘缘尽断,望娘娘尽心侍奉父皇,风仪后宫,以慰天意人心。儿臣李瑁敬上。”您瞧,多孝顺的孩子,为了彼此都能平安,他已经甘愿做您的儿臣了。(杨玉环呆笑。)娘娘为何发笑?

李林甫:难道你觉得这不可笑吗?

李林甫:可笑!的确可笑!如此可笑之人,娘娘还想着他、念着他做甚?(杨玉环一把抓过李瑁的信撕碎。)娘娘这样做就对了。臣还是那句话,娘娘正值青春年华,理应该好好享受生活,岂可把大好时光付诸东流、为一个可笑之人白白老死在这青灯之下?反之,只要娘娘稍一转念,则天地顿开,摆在娘娘面前自有享不完的富贵,受不尽的荣华,一旦娘娘高兴,还愁做不成皇后吗?正所谓进一步走投无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杨玉环:你说够了没有?

李林甫:是。臣要说的就是这些,臣字字句句可都是为了娘娘着想。有道是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是投入天子的怀抱及时行乐,还是为了一段毫无希望的情感自毁青春受苦受难,全在娘娘一念之间了,还望娘娘三思而行。臣告辞。(起身退出。)

2,室内。杨玉环独自一人呆坐不动。

3,晚上。大明宫外。李隆基和高力士在树下等候李林甫,见李林甫出来,赶紧迎上。

李隆基:怎么样,爱卿?

李林甫:臣见过陛下。

李隆基:玉环她……

李林甫:回陛下,太真娘娘已经服下臣的良药,想必其心中寒邪之气不日即可散尽了。

李隆基:好啊!朕这就去看她!

李林甫:陛下不可性急,病人刚服下药去,还需待以时日嘛。明天陛下再与她相见也不迟。

李隆基:你是说,明天她便可回心转意?

李林甫:这个,臣尚且不敢妄言。不过,以太真娘娘方才的言谈举止观之,臣估计明日或许会有些变化。

李隆基:哦?你是怎么跟她说的?

李林甫:此处非讲话之所,臣请陛下还宫,待臣细细说之。

李隆基:好,好,回宫。(有人抬过肩舆,李隆基坐上。)

高力士:起驾!

4,晚上。太子府。室外。李亨疯狂舞剑。一会儿,张良娣出现,在一旁静观。

张良娣:殿下,王妃姐姐叫你过去呢。(李亨不理,继续狂舞,直到累极,才停下来牛喘。)

李亨:……完了……全完了……

张良娣:殿下既然知道再无希望,从此也该把心思全放在正经事上才是。

李亨:什么正经事?

张良娣:现在做好太子,将来做好皇帝。有什么能比这更重要的?(李亨再次发疯舞剑。片刻,猛插剑于土中,跑过去捶树大吼。)

李亨:怎么会是这样?啊!!!

5,画面后移。说书人上。

说书人:太子李亨真绝望了——以前寿王李瑁从他手里夺走了杨玉环,他是一万个不服气,就想着有朝一日当了皇帝再把心爱的人给夺回来。可现在唐明皇——他的父皇忽然之间来一杠子,这叫什么事儿呀?您说,他能不着急、能不愤怒吗?

再说杨玉环,她受到的打击也够大的。本来,她之所以敢在皇帝面前硬挺着不顺从,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不能背叛爱情。她和寿王毕竟夫妻一场,共同生活了五六年,彼此间磨合得已经相当好了——是不是?哎,在她心目当中,寿王对她是再依恋不过的,正是这种无时不在的依恋,使她无形中对寿王有了一种近乎姐姐对弟弟那样的疼爱的感情,既是姐弟又是夫妻,两个人就这么着相依为命。所以,她就不相信寿王会变心。可李林甫来啦——给她带来一封寿王的亲笔书信,信中的口气分明已经把她看成了皇上的女人,并且还以儿臣自称,使她顿时有了一种受侮辱、被蒙骗的感觉,情急之下真是又羞又恼。哎,这么一羞一恼不要紧,一夜之间,这位太真道士忽然就看破红尘了。(退出。画面满屏。)

6,白天。大明宫。室内。杨玉环对镜梳头。一会儿,李隆基悄悄进。杨玉环看了他一眼,没搭理。

李隆基:玉环……怎么,刚刚起来?

杨玉环:是啊。昨天夜里没睡好,今天早上又睡过了头。(李隆基见杨玉环答话,不由得受宠若惊,回头看看高力士。)耽误了烧香念经,还望皇上恕罪。

李隆基:哪里……玉环,你——你愿意和朕说话了?

杨玉环:我又不是哑巴,想说就说呗。

李隆基:好!说的好!哎呀,玉环,自从你来到大明宫,一直闷闷不乐,朕真怕把你给憋坏了。来来,朕给你戴上。(就要动手帮杨玉环戴发卡,忽然想起来什么,忙从袖中取出金钗。)对了,朕这几天闲暇时亲手打制了一支金步摇,你看——把它送你吧。

杨玉环:别,别,我是出家之人,受用不得。皇上还是留着给别人吧。

李隆基:啊……可好。那朕就先替你收着?(见杨玉环够另一个发卡,忙伸手。)我来,我来。

杨玉环:不用!(打开李隆基的手。)皇上要是真心疼我,就还让容儿过来陪我吧。平时我也好有个说话的。

李隆基:听见没有?去,把容姑娘叫来!

高力士:奴才遵旨。(退出。)

李隆基:你放心,朕刚刚接到瑁儿的上表,说宁王病了,要求朕允许他去洛阳服侍宁王。朕已经答应了他。他身边缺了容儿一个,对他也不会有甚大碍。

杨玉环:容儿本来就是我的人,当然应该还给我了!

李隆基:言之有理!玉环,你还没吃早饭吧?

杨玉环:没有啊。

李隆基:正好,朕心里一直惦记着你,也没顾得上用膳,咱们就一起吃?

杨玉环:您是皇上,想在哪儿吃就在哪儿吃,随便。

李隆基:好,好,随便……朕记得在洛阳第一次见面时,你就是对朕说的。好,朕就喜欢随便。来呀,把斋饭端过来。

7,白天。寿王府门前。李瑁出。准备上车。张云容和阿娇在后面跟着。李瑁回望府门。

李瑁:走了……寡人又要走了……阿娇,回想这几年,是不是一场梦呀?

阿娇:唉,也真是。到了今天,奴婢倒觉得长安也没什么好留恋的。回洛阳去,对王爷倒是件好事呢。王爷请上车吧。

张云容:王爷请。(正和阿娇一起扶李瑁上车,就听那边喊:“圣旨到!”只见高力士乘车而来,撩袍下车。)

高力士:怎么?寿王千岁这就要走?

李瑁:啊,大皇伯那里病得不轻,寡人急欲去他老人床前尽孝……但不知父皇有何旨意?

高力士:容姑娘接旨——万岁爷口谕,召容姑娘即刻进大明宫服侍太真道士,不得有误。钦此。

张云容:奴婢领旨。王爷……

李瑁:去吧,去吧……(流泪。)

高力士:容姑娘请上车。(扶张云容上车。)千岁爷多多保重,奴才失陪。(上车。离开。李瑁含泪向张云容招手,见马车远去,忍不住扒住自家的车棚痛哭起来。)

阿娇:王爷……

李瑁:都走了……她们都走了!

阿娇:容姑娘本来就是娘娘的人嘛。王爷请上车吧。

王英:王爷请。

李瑁:阿娇姐姐!(搂住阿娇。)你要是再离开寡人,要叫寡人怎么活呀?

阿娇:王爷不急,啊,奴婢生是王爷的人,死是王爷的鬼,生生世世永不离开王爷!(二人抱头痛哭。王英等人无不落泪。那边,张云容在车上看着,低头叹气。)

高力士:这就叫各有各的命呀。姑娘,待会儿见到太真娘娘,可得打起精神来。万万不可让她伤心。

张云容:娘娘她怎样了?

高力士:到了便知。

张云容:那……娘娘跟万岁爷……好了吗?

高力士:不该问的别瞎问,啊。记住,少说话,别扫了万岁爷的兴。

张云容:是。

8,白天。大明宫。室内。李隆基陪杨玉环吃饭将毕。

李隆基:玉环,朕还是要问——这玄门中的粗茶淡饭,你吃得惯否?

杨玉环:有什么吃得惯吃不惯的?还不是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

李隆基:哎,你想吃什么就发话嘛,你得这么想:我是这儿的主人,我想要什么,一句话的事,岂能由得人家?

杨玉环:是吗?

李隆基:当然。

杨玉环:我想出去,你让吗?

李隆基:你想去哪儿?

杨玉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可以吗?

李隆基:怎么不可以?你说吧,咱去哪儿?朕陪你去就是。

杨玉环:你陪我?

李隆基:啊!

杨玉环:我要是不乐意呢?

李隆基:为什么?

杨玉环:我就是不乐意。我想一个走。

李隆基:哎,那是万万不可以的。

杨玉环:为什么?

李隆基:你只顾一个人走了,朕怎么办?

杨玉环:什么怎么办?

李隆基:朕……朕离不开你呀!

杨玉环:哼!

李隆基:你不信?

杨玉环:信又怎么样?不信又怎样?反正你是皇帝,谁都得听你的呗!(李隆基沉默片刻。)

李隆基:玉环,朕从小到大,还没人敢跟朕如此讲话。

杨玉环:我就是不乐意跟你在一起!不乐意!不乐意!怎么着吧?

李隆基笑:是啊——朕能怎么着呀?朕……朕不是一直在等你乐意吗?

杨玉环:那不可能!

李隆基:可能!

杨玉环:不可能!

李隆基:可能!

杨玉环: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李隆基: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可能……(猛说一气。杨玉环停下来看着他。)你说,怎么不可能?

杨玉环:你说怎么可能?

李隆基大叫:因为我爱你!你懂不懂?

杨玉环大叫:因为我根本就不爱你!你懂不懂?(张韬光冲进屋。)

篇2

有人爱她,同情她,说她从不参权问政,把她看作才女的典范,爱情的象征。

但不管是恨她的人,还是爱她的人,对于她的美丽,还是公认的。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形容并不过分。

杨玉环(719―756年),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世称杨贵妃。

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大唐开元盛世中度过,她天生丽质,自幼学文习舞,颖慧卓绝,“性智慧,谙音律,明经史”。开元二十二年(734年),16岁的杨玉环被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为其美貌所倾倒,于是度为太真宫女道士。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叫杨玉环为“娘子”,实居后位。

杨玉环不仅美貌绝伦,而且多才多艺,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

她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伴教霓裳有贵妃,从初直到曲成时,日长耳里闻声熟,拍数分毫错总知”;

她有很高的舞蹈技艺:“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她演奏琵琶“音韵凄清,飘如云外,而诸王贵族自虢国以下,竟为贵妃琵琶弟子,每受曲毕,皆广大进献”;

她是一个击罄高手,演奏时“拊搏之音冷冷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

她写的诗词文笔酣畅,才华横溢,现《全唐诗》仅存一首: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杨玉环以其美貌和才华受到多才多艺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百般赏识和宠爱,成为他人生旅途上的知音,因而发出“朕得杨贵妃,如获至宝也”的感慨。

唐玄宗李隆基是真爱杨贵妃的:贵妃喜吃荔枝,他命人骑马疾驰南方,星夜兼程,为她采摘;贵妃患有牙疾,他赐以玉鱼儿含在口中疗治。于是爱过了头:贵妃父杨玄琰被赠兵部尚书职;堂兄杨国忠升宰相职;三个姊妹被封为“韩国”、“虢国”、“秦国”夫人!更为可怕的是生活的欢乐、爱情的甜蜜,使一国之君的李隆基逐渐对政事产生倦怠,以至开创开元盛世的他迎来了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携杨贵妃出逃西蜀,行至马嵬驿时,六军不发,爱美人更爱江山的唐玄宗下诏将杨贵妃缢死,时年,杨玉环38岁。

红颜薄命的杨玉环死后,武断的文人墨客并没有放过她,“蛊君误国”,“女色乱国”,“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盆盆污水泼向了她。她真是“祸水”,“尤物”或“妖姬”吗?杨玉环不具备武则天那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品质,她从不过问政治,仅像一般女人那样追求爱情,努力享受人生的幸福。如果说要她来承担唐王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战火蔓延的社会重大责任,未免过于夸张,而且有失公允。百年以后唐末战乱,唐僖宗又像唐玄宗一样率领皇室入蜀避难,当路经马嵬驿时有感赋诗:

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

篇3

缓缓地,走出院子。远远的,看见了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悔望江天的姿势。“恰是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剧毒辉煌的人生活落到社会的底层。

泪水在无声中滑落,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犹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懒惰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但是,“太白金星”又怎样呢?满腹经纶又怎样呢?抵得过杨贵妃一句对李隆基的悄悄话吗?好狠,好狠!

我心中忽然有一根弦被这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他鄂然注视着我。

“诗仙,你所写的《清平乐》有无亵渎杨贵妃之意?”诗仙的眼睛充满了血丝。我看出了,他的无赖。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为千年以后,我的冤屈以被涤清,没想打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我本是以飞燕着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语?”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穿透时间与窨,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自己的话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你恨他吗?”小心翼翼的问到,如今的人儿,是那样的落魄!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巅峰一下跌到了谷底,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犹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从他的话语中,我听出了坚定。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的伫立在河边。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去死于谄言中的每一个忠臣。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奸臣的花言,爱妇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重蹈覆国的命运。对于我们,难道就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回首,默念: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篇4

杨贵妃并非胖美人

在无数壁画及唐俑中,我们都能看到唐人以胖为美的风尚,“环肥燕瘦”也是千百年来对杨贵妃身材状态的评价,不过也许其中有误会,真实的杨贵妃并不是一位胖美人。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双怀经过多年研究与梳理,发现在史料中的杨贵妃神采“纤中度”,胖瘦适中,丰而不满,艳而不妖。《长恨歌传》中载:“纤中度……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诏赐澡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由此可见,杨贵妃身材修美,符合人体的黄金比例。史书还记载说,杨贵妃“微有肌”。在王双怀看来“微有肌”的意思就是她有一点肌肉。“据此推测,我们估计她的体重,大概在60公斤左右。身高1.65米,符合人体的黄金比例”。

由婚礼发端的三角恋情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和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华清池相会中,唐玄宗要求杨玉环入宫去做他的妃子,让她离开寿王,入宫伴驾。杨玉环不敢抗命,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唐玄宗比寿王瑁更有魅力,便答应了唐玄宗的要求。

不封后为方便自由恋爱

篇5

关键词:《长生殿》;洪升;言情观;情悔

洪升是清代的戏曲大家,其创作特点一向很明朗,即对“情”字的重视。《长生殿》就是一部“专写钗盒情缘”之作,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玉环的爱情故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洪升这里说的“情”,既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的忠厚情谊。

“情在写真,义取崇雅”

洪升将对明末清初的传奇创作中形式主义“虚情”的愤懑转化为对“真情”的追逐,最终完成了《长生殿》这部“情在写真,义取崇雅”的传奇之作。“情在写真”,表示出对真情真爱的理想追求,“义取崇雅”,意味着用雅正的诗化意境取代粗鄙恶俗的风月描写。

关于“真情”,《长生殿》中着墨最多的自然是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描写。这种“真”是艺术上的“真”。一方面,洪升有选择性安排历史史实,“凡史享秽语,概删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另一方面,洪升特意美化了“杨贵妃”的角色,将她成功改造为一个美丽、多才、深情且果敢的痴情女子。此举的目的,自然是宣扬李、杨二人真挚专一的爱情。“情”字也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厚情谊上和爱国主义上。一方面它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而劝戒统治者,批判“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的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它还发出了“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臣忠子孝,总由情至”这点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应该受到批判。

“感金石,回天地”

洪升强调“有情”,摒弃“无情”。他认为人应“有情”,这种真挚的情感可以“感金石,回天地”。这在《长生殿》里体现在各个方面。当李隆基为了爱情,表示“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爱,霎时抛下”;当杨玉环和李隆基互诉离别之情,说,“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李隆基更加感到了这种情的珍贵,“妃子说那里的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当杨玉环自请赐死时表白,“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往往是在生死离别的关头,则更能显出“情”的伟大力量。

而当一个国家即将覆灭之际,“有情”之人对国家和民族秉有“感金石,回天地”之爱国之情才能更好地流露出来,比如郭子仪救君民于水火的大智大勇、雷海青舍生取义的壮烈行为、郭从谨遮道送饭的忠义表现、李龟年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等。《长生殿》还塑造了一群“无情”之人,如杨国忠、安禄山之流。他们只有假情、恶情和对权力的野心,最后也就成了叛臣贼子,落得遗臭万年的后果。

“净化说”

“情”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升华,使感情得到过滤和净化,即“情悔”。 在《长生殿》中这种“情悔”思想主要表现为李、杨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两人之间情感的自我净化、超越和升华。李、杨完美真挚的爱情在《定情》一出奠定了情真意切的基础,在《密誓》一出终达到了专一不二的品格。但杨贵妃把这种爱情的排它性施之于享有一夫多妻特权的唐明皇,这必然就铸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马嵬之变”后,杨玉环通过“情到真时,万劫还难朽”的努力,最终达到“死生仙鬼都经遍,直作天宫并蒂莲”。李隆基则历经“精诚积岁年,说不尽相思累万千”和“牢守定真情一点无更变”,最后得以“证却长生殿里盟言”。“一悔能教万孽清”,实际上就是爱情的自我净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情悔”也显示出了洪升纯正、温良的内心。

通观《长生殿》,洪升从“情”字出发,强调在“真情”的基础上发挥创新,让感情上升到最美轮美奂的净化境界。他还将生死之恋用来揭示“情”的超时空性和表现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给中国古代戏曲的爱情境界提供了新的典范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洪之则.汤显祖集·附录[M].昭代丛书·三妇评牡丹亭杂记[M].

[2]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篇6

赵飞燕,是汉成帝第二任皇后,她妖冶冷艳,舞技绝妙,受成帝专宠近十年,贵倾后宫。赵飞燕虽得专宠,却从未怀孕。

史载赵飞燕为使肤色白皙娇嫩,把一种秘方配制叫做香肌丸的药丸塞入肚脐。这种丸药是由麝香、高丽参、鹿茸等名贵药物制成的蜜丸,将其放入肚脐内,确实功效显著,用后可使人肤如凝脂,肌香甜蜜,但该药之毒却会经久滞留积蓄在任督二脉内,令女人终生不孕。

另外,有一点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女人太瘦,脂肪不够正常数量时,就会出现内分泌紊乱,不易怀孕。这是因为此时女人的卵巢难以分泌出正常水平的雌激素,而引发月经周期性紊乱甚至于闭经,有数据表明有6%的不孕症患者病因是体重过轻。

史料中,赵飞燕以身轻如燕而闻名,因她窈窕秀美,凭栏临风,有翩然欲飞之美,邻里多以“飞燕”誉之。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忘记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赵飞燕。记载中说她轻盈的身材和出众的舞技,使得她在后宫嫔妃中如鹤立鸡群。她表演的一种舞步,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令成帝十分着迷。成帝为她举行的舞技表演设在后宫太液池中瀛洲高榭上。成帝以玉环击节拍,冯无方吹笙伴奏,赵飞燕随《归风送远曲》起舞。一阵风起,险些跌入池中,多亏冯无方抓住她薄如蝉翼的云水裙,才有惊无险。通过这次歌舞,皇帝怕她被风吹起,斥巨资盖了一座华丽的“七宝避风台”给她居住。汉成帝又命宫女手托水晶盘,令飞燕盘上歌舞助兴,赵飞燕的绝妙舞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汉成帝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成帝对她更加迷恋。你想一想,能在人手中所托盘中跳舞,该是一个多么骨感的美女啊。而她这一被帝王宠爱的优势,也是剥夺她孕育生命的一大劣势。

杨玉环缘何三千宠爱在一身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的美丽,估计是谁都不能抗拒的。而她受帝王宠爱的原因,也许正是她不孕的关键所在。

李隆基热恋杨玉环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其中美貌是白居易所力图指证的头号理由。他的证词环绕美色的诸多方面:美貌(面如芙蓉,眉若柳叶)、美肤(肌肤白皙细腻得犹如“凝脂”)、媚态(当她婉转蛾眉、回眸一笑时,六宫粉黛都失去颜色)、步态(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哭姿(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如此等等。由于白居易的渲染,杨玉环被确认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这个地位,几乎无人可以动摇。从而使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那么,杨贵妃的受宠仅仅因为她长得漂亮吗?这就让人怀疑了,因为任何一个朝代的皇不缺漂亮的女人,何况男人本身就有着喜新厌旧的心理,那李隆基为什么独宠她呢?这也和杨贵妃丰腴的身体有关。曾有记载说杨贵妃走几步路就会不已,香汗淋漓,因为她胖。而这胖正是皇帝喜欢她的一个理由。那时的李隆基已60多岁,白昼从事歌舞美学的打造,夜晚则借爱妃丰腴肥润的玉体暖身。尽管有华清池可以暖身沐浴,但玉环的肉躯才是一个老人御寒的最佳物品。她宛如一张温暖的床褥,轻柔地裹住了老人瘦骨嶙峋的身躯。她就是皇帝最贴身的温泉,在他身边微微起伏和流动,老人在她身边安稳地睡去,像一个与世无争的婴儿。而这,可能正是导致杨贵妃不孕的原因。

肥胖影响排卵是罪魁

早在杨贵妃任寿王妃时就不孕,那时的她与丈夫都正值青春年少,都是生育能力旺盛的时候,但她却没有怀孕生子。从医学的角度看,太胖的女人,身体接收到的信号就等同于她在服用药物避孕,卵巢也会自动中止排卵。

女性肥胖后,影响的不仅仅是体态,还会对子宫构成直接威胁,容易诱发宫体癌。这是因为,宫体癌的发病和雌激素有关。肥胖女性的脂肪组织可将血液中的一种雄激素转变成一种雌激素,而这种雌激素与其他雌激素相比,更具有致癌性。

篇7

关键词:长生殿 杨贵妃 唐明皇 比较

唐明皇李隆基历来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争议主要集中在他究竟是不是个好皇帝。世人肯定他统治前期的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批评他后期的沉迷声色、宠信奸臣。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是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一个题材。笔者选取了清代洪N的传奇《长生殿》和1982年浙江昆剧团首演的新编古代戏剧本《杨贵妃》,希望从这两部体裁不同的作品中唐明皇的形象入手,比较深入地剖析这一人物。

一、《长生殿》和《杨贵妃》中唐明皇形象的相同点

传奇《长生殿》与昆曲《杨贵妃》这两部作品的取材相同,均为盛唐时期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所以其中唐明皇的形象有着不少相同之处。

(一)形象内涵的可取之处

1.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

唐明皇(又称唐玄宗)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这一点表现在政治上,是他在统治国家的前期,能够选贤用能、积极纳谏,体恤微如草芥的市井细民。这也是促成他开创“开元之治”的原因之一。在《长生殿》和《杨贵妃》中,其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则集中体现在与杨贵妃的婚恋上。[1]作为万乘之尊,他拥有诸多特权,但在两部作品中,作者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渴望夫妇平等、注重互敬互爱的皇帝,他甚至将自己放在了与杨玉环对等的位置上,去尽力地体谅和宠爱意中人。

比如在《长生殿》第二出《定情》中唐明皇与杨贵妃携手散步,互相对饮,并拿出金钗钿盒和玉环定情,款款深情见于唱词【棉搭絮】中:“这金钗钿盒百宝翠花攒,我紧护怀中,珍重奇擎有万般。今夜把这钗呵,与你助云盘,斜插双鸾;这盒呵,早晚深藏锦袖,密裹香纨。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欢。”[2]身为帝王的他在爱情中与普通男子无异,珍视爱情,并没有帝王的骄纵和霸道。第十九出《絮阁》中,写到了唐明皇偷幸梅妃的情节,对于皇帝来说这本为平常之事,但他却怕玉环伤心吃醋,表现得小心翼翼,甚至躲躲藏藏,在【滴溜子】曲子中他唱道:“偶只为微疴,暂思静悄。恁兰心蕙性,慢多度料,把人无端奚落。我神虚懒应酬,相逢话言少。请暂香车,图个睡饱。”(《长生殿》第91页)这些行为和话语,都能反映出他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与平民是一致的。同样,昆曲《杨贵妃》中,刻画李隆基民主意识之处也不少。第四场《惊宠》反复写他“扶”玉环这一动作,并无帝王的威严,还对她说出这样的慷慨之语:“万乘之尊,四海之富,皆是你我同享”[3],体现了他作为皇帝思想民主的一面。

2.生死不渝的爱情信念

李隆基对杨玉环的这种钟情和疼爱,实乃帝王中少有。作为一国之君,本可以坐享后宫三千佳丽,而他却情有独钟。爱情的专一源于人格的平等,唐明皇对待爱情有着忠贞不渝的信念,只是在这两部作品中,其爱情信念表现得略有差异。

《长生殿》中李隆基对待感情的态度是逐渐成熟起来的,作品以第二十五出贵妃之死为分界线,在这之前,明皇曾和虢国夫人有私情,惹得杨玉环争风吃醋,还曾想瞒着杨玉环偷幸梅妃,结果被抓住了破绽。在昆曲《杨贵妃》中,他的爱情信念始终是贯穿全剧的。剧中并没有在他和杨贵妃之间设置第三者的角色,自始至终他所眷恋和爱慕的对象都只有杨贵妃一人,虽然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在这部剧中,作者为了突出李隆基忠贞的爱情观,就在情节上做了这样的设置。

(二)形象内涵的不足之处

1.政治方面:治国无方,昏庸享乐

在唐明皇的统治后期,他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致使奸佞当道,朝纲混乱,人民深受其害。同时不理朝政,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后果,部分原因是唐明皇过于宠信安禄山、杨国忠等人,而这些朝臣的内讧使得大唐问题重重,究其根源,还是皇帝的昏庸无能。在两部作品中,李隆基治国无方,致使朝纲混乱,国家多艰,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唐明皇对国家缺乏责任感,都讽刺了他的昏庸无能与荒腐朽。但是它们的重点主要在爱情上,寄予了作者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虽然也有批判明皇的昏庸无能的意味,但对爱情层面的表现更为突出。

2.爱情生活:纵情声色,缺乏理性

唐明皇后期生活的风流是毋庸置疑的,他沉迷音乐,贪恋美色。皇帝并非不可儿女情长,但是要注意节制,过于放纵自我,过度沉溺声色,必然会“占了情场”而“失了朝纲”。[4]两部作品对此也都进行了批判。《长生殿》的第十五出《进果》写了玄宗为博妃子欢心,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让人不远万里进贡荔枝。倘若是明君,定不会放纵至此。在昆曲《杨贵妃》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玉环为断了皇帝对自己的眷恋之情,改穿荆钗布裙,以本色示人,明皇见状,却当着众人之面赞其“楚楚可怜,比起盛装艳服,更加动人了!”身为帝王,言语行为应当严肃谨慎,其任性风流可见一斑。

二、《长生殿》和《杨贵妃》中唐明皇形象的不同点

清代传奇和现代昆曲虽是取材于同一个故事,但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人物表现上就出现了不少差异。下面笔者就分别分析两个唐明皇形象各自的特点。

(一)清传奇《长生殿》里的唐明皇形象

1.人物刻画更丰富饱满

清传奇的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性格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纵观整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唐明皇对杨玉环的感情逐渐变得专一。《长生殿》全剧共五十出,上半部主要写他“占了情场,弛了朝纲”,从而导致奸佞当道,朝廷危乱;下半部以贵妃之死为起点,反复描绘唐明皇对爱情的专一和坚守。他由先前的浮浅不专变得忠贞不渝,对待爱情的态度也逐渐变得成熟。[5]洪N的伟大在于他如实地写了李隆基钟情于情人的过程,即他们的爱情从不平等到平等,从不专一到专一,从掺和杂质到完全净化的过程,所以《长生殿》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是比较丰富饱满的。

2.相对强烈的负罪意识

人们提及洪N笔下的唐明皇的形象,多关注杨贵妃死后,他的思念之情,但很少论及这种思念之情实际上是他负罪意识的流露。这也侧面反映出他可贵的自我审判精神。他赐死杨贵妃,一方面是为了笼络军心,便于逃难,另一方面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当他忍痛割爱但徒劳无功时,他如梦初醒,内心痛苦无比,于是开始自我救赎。[6] 第三十二出《哭像》的【端正好】中唱道:“是寡人昧了他盟誓深,负了他恩情广,生拆开比翼鸾凤。说什么生生世世无抛漾,早不道半路里遭魔障。”(《长生殿》第143页)清代戏曲批评家吴仪一批评这段唱词时说:“人无不畏鬼神者,信誓有违,暗室中往往自惊。起语便提盟誓,是明皇极疚心处。”[7]可见其内心之惊惶和痛苦。本出类似于这样的唱词还有不少,由此可知他内心负罪感之深。还有建坟改葬、招魄摄魂、甘赴杳冥等情节,都在刻画唐明皇为了排解内心的负罪感,进行自我救赎的过程。而这些在昆曲《杨贵妃》中都没有描写,所以负罪意识在昆剧《杨贵妃》中无法体现。

(二)昆曲《杨贵妃》里的唐明皇形象

1.对待爱情更为专一

《杨贵妃》全剧共八场,写了唐明皇从儿子寿王手下夺过杨贵妃,并与她展开一段爱恨纠葛,但最终生死相隔的过程。剧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并不像《长生殿》那样丰满,而是相对单一,因为没有出现虢国夫人和梅妃这样的第三者角色,所以昆曲中他对待爱妃始终是专一的。在结为夫妻之后,两人也发生过矛盾,但她的才学、善良和善解人意的特质,都让明皇一步步深陷于情中。倘若硬是要说他的形象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变得更加专一了。

2.人物结局更为悲惨

《杨贵妃》的故事情节止于贵妃被赐死,并没有像《长生殿》那样,在她死后设置他们月下团圆、终成连理的情节。全剧最后的唱词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诗出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最后一句中的“恨”字,道出了失去至爱之人之后内心的凄凉和悲苦之情。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在心上人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却无力保护,在爱人与国家社稷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爱人死了,他的一切也随之破灭,即使拥有天下,也是了无生趣。所以与《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形象相比,昆曲中的唐明皇结局更为悲惨。

三、两个唐明皇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

上面我们分析了唐明皇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创作背景

《长生殿》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洪N创作这部巨作之前,社会上已经有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了。新旧《唐书》记载了这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例如《杨太真外传》《天宝遗事诸宫调》《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惊鸿记》,这些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作品都对洪N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洪N在创作的过程中,曾精心研究了李杨的故事传说,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并加以概括和组织,使作品建立在充分的历史素材的基础上,同时以新的面貌出现于当时剧坛。[8]此外,康熙二十七年,社会上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受到限制,这也是促成洪N去塑造这样一个具有民主意识、渴望平等爱情的封建帝王的原因。《杨贵妃》的创作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人们渴望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来丰富社会生活,尤其是戏曲,再加上帝妃的爱情又是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前人的作品也颇为丰富,于是这样一部再现历史故事的君王爱情戏便应运而生。

(二)作者意图

洪N创作《长生殿》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原因,那时是封建专制时代,他便有意用开元、天宝由盛转衰的历史来“垂戒来世”[7],借剧本含蓄而隐晦地表达创作意图。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歌颂李杨爱情,表达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洪N自己在作品的例言中也说,他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仅三个字:“情而已。”他极力表现对二人爱情的赞颂和惋惜,又将“垂戒来世”之意含蓄地蕴于故事之中。昆曲的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氛围中,为了重温经典,并借此表达对帝妃爱情的看法,作者便通过昆曲再现这场凄美的帝王爱情。与京剧《贵妃醉酒》相同,昆曲《杨贵妃》赞颂李杨之间的柔情,目的单纯。所以传奇中所寄予的“垂戒来世”的意蕴,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三)观众接受

清传奇《长生殿》的读者是古代的文人与市民,作者相应地就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当语言被赋予了艺术性之后,它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便开始有了层次。这就与现代的昆曲不同了,其读者是现代人,倘若要让作品更容易被观众接受,那语言就相应地要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因而它所刻画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就没有清传奇中所表现得那么有层次感。相比之下,《杨贵妃》在一些方面的描写过于简单,有的根本没有顾及,这就降低了此剧的思想深度,使它所表现的题材显得比较贫乏。[9]这些都造成了两部作品在人物内涵方面的差异。

总之,这两部作品都塑造了这样一个唐明皇形象:有着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生死不渝的爱情信念,但同时又过于风流、昏庸无能。毕竟两部作品是出自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在创作背景、作者意图和接受观众不同的情况下,剧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差异。通过这篇论文,希望大家对唐明皇这一人物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不忘弘扬传统戏曲艺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李敏星:《皇帝的平民意识――漫议<长生殿>中的唐明皇》,艺术百家,1992年,第1期,第95页,文中出现的原文均处于此处。

[2]洪N:《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文中出现的戏曲原文均见于此书。

[3]王文章:《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曲演出剧本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文中出现的昆曲原文均出于此书。

[4]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5]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页。

[6]李振中:《忏悔灵魂的救赎――谈〈长生殿〉中唐明皇的负罪意识》,四川戏剧,2007年,第4期,第26页。

[7]吴仪一:《长生殿・吴仪一批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文中出现的原文均出于此处。

[8]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篇8

第一首一字诗《西施吟》:一笑一颦一捧心,一国倾废一霎间。一船一桨一生伴,一日归来一湖烟。

诗中的“一笑一颦一捧心”写出了西施的迷人之美。传说西施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即“一捧心”),皱着眉头(即“一颦”),比平时更美丽。后有“东施效颦”的讽刺性成语,即源于此。“一国倾废”是写西施为帮助自己的君王越王勾践复国,而在国难当头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西施终于用“美人计”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致使吴国灭亡,彰显了一个小女子的爱国情操。最后两句则是写西施在完成复国使命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四句诗,恰当巧用十个“一“字,概述了西施传奇壮美的一生,妙!

第二首一字诗《昭君吟》:一车一马一路尘,一鸣秋鸿一缕魂。一曲一唱一声怨,一月空照一丘坟。

这首诗写的是西汉美女王昭君主动出塞,嫁于匈奴单于的故事。王昭君劝丈夫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前两句写的是昭君出塞,路途漫漫,独尝思乡之苦的悲壮之气;后两句则用凄清的诗句赞美了王昭君为国而忍辱负重,身丧他乡的巾帼情怀。正如杜甫《咏怀古迹》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吟》四句诗,巧用十个“一”字,描述了王昭君的孤苦命运与爱国精神,奇!

第三首一字诗《貂蝉吟》:一计一献一连环,一朝兴亡一欷款。一笔一纸一方砚,一段风流一段书。

这首诗写的是东汉末年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歌女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忧国忧民、欷欺不止的主人王允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便设下连环计。貂蝉依计步步诱使吕布最终铲除了董卓。四句诗,巧用十个“一”字,描述了一个绝色女子知恩图报的情义与不输男子的胆量智慧,好!

篇9

关键词:唐朝;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杨敬述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起源,学界当前主要有如下三种说法:一说认为是由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修改而成。“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自注云:“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1](P9) “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2]“《乐苑》曰:《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唐会要》曰: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3]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唐玄宗所作。有说是玄宗游月宫得仙乐而作,还有说是玄宗望仙山所作。《明皇杂录》:“道士叶法善尝引上至月宫,聆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音为《霓裳羽衣曲》。”[4](p53)关于唐明皇游月宫,这里有一个传说:“ 是年八月中秋之夜,月色如银,万里一碧。玄宗在宫中赏月,笙歌进酒。凭着白玉栏杆,仰面看着,浩然长想。有词为证: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透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蛇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遍地,欲跨彩云飞起。调寄《醉江月》玄宗不觉襟怀旷荡,便道:此月普照万方,如此光灿,其中必有非常好处。见说嫦娥窃药,奔在月宫,既有宫殿,定可游观。只是如何得上去?急传旨宣召叶尊师,法善而至。玄宗问道:尊师道术可使朕到月宫一游否?法善道:这有何难?就请御驾启行。说罢,将手中板笏一掷,现出一条雪链也似的银桥来,那头直接着月内。法善就扶着玄宗,踱上桥去,且是平稳好走,随走过处,桥便随灭。走得不上一里多路,到了一个所在,露下沾衣,寒气逼人,面前有座玲拢四柱牌楼。抬头看时,上面有个大匾额,乃是六个大金字。玄宗认着是“广寒清虚之府”六字。便同法善从大门走进来。看时,庭前是一株大桂树,扶疏遮荫,不知覆着多少里数。桂树之下,有无数白衣仙女,乘着白鸾在那里舞。这边庭阶上,又有一伙仙女,也如此打扮,各执乐器一件在那里奏乐,与舞的仙女相应。看见玄宗与法善走进来,也不惊异,也不招接,吹的自吹,舞的自舞。玄宗呆呆看着,法善指道:这些仙女,名为‘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做‘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名曰《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将两手按节,把乐声一一默记了。后来到宫中,传与杨太真,就名《霓裳羽衣曲》,流于乐府,为唐家希有之音,这是后话。玄宗听罢仙曲,怕冷欲还。法善驾起两片彩云,稳如平地,不劳举步,已到人间。路过潞州城上,细听谯楼更鼓,已打三点。那月色一发明朗如昼,照得潞州城中纤毫皆见。但只夜深入静,四顾悄然。法善道:“臣侍陛下夜临于此,此间人如何知道?适来陛下习听仙乐,何不于此试演一曲?”玄宗道:“甚妙,甚妙。只方才不带得所用玉笛来。”法善道:“玉笛何在?”玄宗庄“在寝殿中。”法善道:“这个不难。”将手指了一指,玉笛自云中坠下。玄宗大喜,接过手来,想着月中拍数,照依吹了一曲;又在袖中模出数个金钱,洒将下去了,乘月回宫。至今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正此故事。那潞州城中,有睡不着的,听得笛声嘹亮,似觉非凡。有爬起来听的,却在半空中吹响,没做理会。次日,又有街上抬得金钱的,报知府里。府里官员道是非常祥瑞,上表奏闻。十来日,表到御前。玄宗看表道:“八月望夜,有天乐临城,兼获金钱,此乃国家瑞儿,万千之喜。”玄宗心下明白,不宽大笑。”[5]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6](P12)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关于玄宗登三乡译,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的宫中大曲。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赏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赏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赏羽衣曲》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 。

第三种认为是玄宗与杨敬述合作而成。“上皇夜半月中去。”其自注云:“叶法善引上入月宫,时秋已深,上苦凄冷,不能久留,归。于天半尚闻仙乐,及上归,且记忆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7](P1)王灼《碧鸡漫志》卷三:“《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饰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

综合以上的传说和记载,笔者认为,明皇游月宫、望仙山,可能仅仅是一个传说,且史料中并没有玄宗对地方所献之曲进行润色修改的记载。所以笔者采信前述白居易诗中的说法,即是由杨敬述创作的,而“霓裳羽衣”这优美动听的曲名则很可能是玄宗赋予的。

参考文献:

[1]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O]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2] 魏征.新唐书卷21[O]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69.

[3] 郭茂倩.乐府诗集[O]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皇杂录[O].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中科院探月工程应用系统总体部.唐明皇游月宫[M].宇航出版社,1999.

篇10

据说,自从唐明皇李隆基娶到杨玉环后,终日沉溺于酒色,不问政事。有一天,李隆基与杨贵妃在百花亭饮酒作乐,不知不觉间,两人已喝得烂醉。只见杨贵妃的脸上印着两朵红云,神情亢奋,飘飘欲仙,忍不住娇声娇气地叫道:“我要飞上天!我要飞上天!”李隆基听后,误以为杨贵妃要吃“飞上天”,遂命令御厨,赶紧为爱妃献上此菜。御厨听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在御膳房供事多年,熟悉全国各大菜系,可他们从未听说过什么“飞上天”。怎么办呢?皇帝的话一言九鼎,他说有就有,哪个敢说“不”字。如果做不出“飞上天”,恐怕大家的脑袋都得搬家,御厨们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苏空头的苏州厨子急中生智,他说,用鸡翅做一道菜,不就是“飞上天”吗?大家听后,都表示赞同,于是叫人买了几只鲜嫩好看的童子鸡,然后斩下鸡的翅膀,与香菇、冬笋等一起焖烧。结果,做出来的菜味美可口,色、香、味、形俱全。

菜端上桌时,杨贵妃的酒已醒了许多,她夹了一块“飞上天”放进嘴里,不觉神清气爽,唇齿生香,连声赞叹道:“好吃!好吃!真好吃!”李隆基闻罢,也赶紧夹了一块,并问身边的太监:“此菜叫什么名字?”太监回答说:“这不是陛下吩咐御膳房做的‘飞上天’吗?”李隆基立刻意识到自己酒后失言,只得尴尬地笑了笑。后来,因为杨贵妃非常喜欢这道菜,加上这道菜因她而创,所以人们就称之为“贵妃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