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刘邦范文

时间:2023-04-07 01:3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羽与刘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谋;信义;为政;为人;气度

I look at Liu Bang and Xiang Yu

Yuan Huicheng

【Abstract】The language raises a person’s discipline. What person is, how can achieve such person, these philosophy question needs us to study from the ancient and moderns in China and abroad work, “the Shihchi • Hongmen banquet” Liu Bang and Xiang Yu, for our working personhood aspect, has been making the example, is a mirror. How do they are treat the political opponent? How to treat the friend? How should we achievement our enterprise? How should treat comrade? Is willing to discuss the share together with the colleagues.

【Key words】Scheme; Good faith; For politics; Manner; Bearing

鸿门宴,今天引用这一典故,常常比喻地方危险、暗藏杀机,或者比喻人的机智,狡猾。而探究历史,寻找刘邦项羽成败与得失,对现实的作用,才是我们学习的价值。

1 成功者的秘诀――计谋

鸿门宴上,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他清楚哪一些东西必须现在做,哪一些东西可以迟点再做,哪一些东西可以授权给别人做,哪一些东西必须亲自做,通过这些手段逐渐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说,在危急时刻,刘邦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

时势造英雄,刘邦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我们要想干大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同样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样要懂得心计和谋略,否则,你永远不成大事呀!

2 失败的症结――信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许是老天不让大秦度过此劫,一个呼唤英雄的时刻,我们的主角秦汉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项羽登场了。 少年英雄:“彼可取而代也。”项羽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杀苏角,虏王离。这明明是高统率的表现。

然而,在待人处事方面,项羽的表现俨然不同。

在胜利面前,面对昔日战友,项羽仍然过分重信义。项羽的谋臣范增早就看出刘邦的野心,多次劝谏,但项羽就是听不进去,放弃了杀掉对手的大好时机,结果彻底失败,自刎乌江。

项羽,他迂腐,死抱着仁义观念,没杀掉政敌;愚蠢,居然透露曹无伤是内奸,给敌人的信义,就是给自己的灭亡。他确实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但以人性、英雄的理念来分析《鸿门宴》中项羽,项羽乃真英雄也。他光明磊落,反对阴谋诡计;待人宽厚,能容忍别人的过错;对刘邦他心慈手软,心存善念;对项伯,他是用人不疑;对樊哙,他是从谏如流;对英雄,他是抛弃阵营偏见,真心赞赏。

历史上英雄败于小人的悲剧层出不穷,他是令人敬佩的又是令人嘘唏的英雄。他表没有遮掩的,没有顾忌的,不计利害的,不计成败。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习这种坦荡待人的性格品质呢?

3 参悟今天的我――修炼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出生出生在大山沟里,有山的挺拔,也有山的笨拙;有涧的清明透亮,也有涧的封闭狭隘。我也有过刘邦“斩白蛇而起”的宽怀大度,也有过项羽“破釜沉舟”的雄心壮志,然而更多的是“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尴尬与无奈。

我爱刘邦做事的冷处理――谋略,但也许是惺惺相惜,我更爱悲剧人物项羽的做人。这也许是人的本性吧。他有不忍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放不下情,丢不起面,黑不了心:一句话,两个字――信义。今天,传统的一些思想,如仁义礼智信,似乎难以寻找,多少性格悲剧的人生还在不断演绎。学点干大事的刘邦吧,因为,没有事业,何以立家?保留点传统美德――性义吧!不然,活着多累呀!太恐怖了吧!

走进教材,又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心灵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参考文献

[1] 长风.《流氓与贵族》.重庆出版社.

[2] 《如何评价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对历史的影响》.

[3]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篇2

总导演 编剧:王何旭

主要演员(按出场顺序):

项羽

虞美人 刘邦

张良

樊哙

田父

亭长

将士甲

杜 牧

王安石 胡 曾

李清照

第一幕霸王别姬

地点:垓下 人物:项羽`虞姬`众将士

[忽闻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

项羽: “(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众将士匆匆下,虞姬急急上)

虞姬: (水袖后飘,匆忙向项王奔去)大~~~王~~~

项羽: (惊曰)美人何来?奈何汉军已如营乎?(骤起,向外环顾四野,但见火光冲天,却不曾闻得喊杀声,只是楚歌未停) (垂头复入)

虞姬: (轻抚项王)大~~~王

项羽:(视虞姬) 美人在此,孤今夜便领军冲杀出去,生擒刘季小儿,还此帐见汝!(欲出)

虞姬:(泣声) 大王,如今漫山皆汉,汉军之多必过百万,大王八千雄兵,纵以一当百,尤未尽也,安能擒得汉王?

项羽:(仰天长叹)唉~~~想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乃若何!虞兮虞兮乃~~若~~何!”

虞姬:(尤泣)”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虞姬忽引项王刀而死 ]

项羽:(惊呼)不!!!

[项王大叫数声,乃出 ]

第二幕 乌江自刎

[项王乃出,于是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

(刘邦,众将士,小吏上)

小吏:报!大王,项羽已突我重围,去也!

刘邦:(失色)何以走邪?(顾张良)乃若何?

张良:(上前)大王,可使人领兵急追!咸可得!

刘邦:灌婴!快快带五千兵去,必擒项羽!

灌婴”诺!(领命而去)

刘邦(谓然而起)项羽若去,今日之围岂不徒劳? 若天之佑我,则擒~~~籍~~~嫣!

(刘邦,众将士下)

[项王与众将列坐]

项羽:明日与刘季小儿决战,纵彼刘季兵数倍于我,然我何足惧哉?!若吾亲披战铠,定破之!

[列将皆称"诺”]

(项羽,众将士,田父上)

项羽:此乃何处?(左右莫对)

[见一田父,项羽与众将士上前询问]

将士:老汉, 此乃项王,汝识得乌江乎?

田父: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

项羽: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开战!

[众将士大呼,乃随项王快战,至乌江,随骑渐少,行至乌江,仅一,二也

(亭长上)

亭长:大王,.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项王)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乃引刀自刎乌江畔)

亭长:大王!!!(凄怆)

第三幕:自古多评(不以成败论英雄)

(杜牧上)

杜牧:(作惋惜状)可惜,可惜啊!“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项王怎么就死了呢?可惜,可惜啊!

王安石:(大步上台)杜兄此言差异,你看“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气数已尽回头无力,再怎么样挣扎也是徒劳

杜牧:(皱眉)这………

胡曾:(快步上台,笑之曰)王贤弟这诗好啊!今日听之,耳清目爽,欲再和一首:“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败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王安石:(大赞)好诗!好诗!真似………….

【一阵掌声打断了王安石】

(李清照上)

李清照:果然好诗!但小女子却又苟同杜大哥所言。

【杜牧喜而抬头,感激地望着李清照】

李清照:小女子亦有一诗,且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于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跳起)妙哉!妙哉!好一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篇3

但是,冷静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点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证明。刘邦攻进关中后,项羽也进入咸阳。在胜利面前,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范增就对项羽说,刘邦不能小看,他原来喜欢钱财、酒肉和女人,这样一个人来到皇宫看见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

项羽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有人劝说道,咸阳是帝王之都,您想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秦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他又一门心思回老家去,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富贵之后不荣归故里,就像在夜里穿着华美的衣服一样,没有人欣赏。

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刘邦冷静,项羽狂暴。两军对峙,项羽久攻不下,就把刘邦父亲绑到阵前,喊话:你若不投降,我就把他下锅煮!刘邦不紧不慢地说:咱俩既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若把咱爸煮了,别忘给哥留碗肉汤。项羽没办法。这是一个下策,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对付得了吗?所以,从心理上,项羽就没有战胜刘邦。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刘邦当亭长时押送一批犯人,途中犯人屡屡跑掉。刘邦一算,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该跑光了,就备下酒肉请囚犯大吃大喝一顿,说,你们干脆都跑光算了,我也跑。结果有些人跑了,有些人说,我们留下来跟着你干。凡是成大业的人,一定是敢作敢为,能豁得出去的。

楚汉战争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问张良:我准备胜利后把天下分了,分给谁合适?张良说,彭越和英布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分给他们,定会助你合围。刘邦说,好。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这几支军队就把项羽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人婆婆妈妈的,将士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探视,流着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都不给人。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项羽儿女情长。刘邦在逃亡中曾三次把子女扔下车子。一旦怀疑到谁,就不顾一切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病了以后,突然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下令:“立斩哙头。”说明刘邦狠起来是真能下手的。

篇4

【关键词】 《桃花源记》;《鲁滨逊漂流记》;乌托邦思想

一、“乌托邦”(utopia)这名字最早见于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一部寓意小说《乌托邦》。该小说是假设世界上有一个叫“乌托邦”的岛,岛上的种种制度,人民所生活的方式,都是理想完美的,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当然也有人把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视为最早的乌托邦。其实,在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理想国度的记述。笛福笔下的荒岛和陶渊明的桃源就是这种理想国度的载体。

二、乌托邦思想

陶渊明和笛福的作品中都营造了各自的理想空间,通过文章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东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异同。

(一)相同点

1、他们的乌托邦思想都通过遥远的封闭空间做载体的。桃花源和荒岛之所吸引人,能成为一个理想空间,首先是因为它们远离我们的生活环境,远离喧嚣嘈杂。也正是因为封闭隔绝,,可以有无穷的遐想空间,作者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按照自己的理念和信仰营造一个理想的国度,从而间接的表达了他们的乌托邦思想。

2、他们所描述的理想国度都是通过农业劳动自给自足。桃花源里的人通过“往来种作”获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自觉愉快的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顺应大自然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劳动使他们得以生存,也使他们通过耕稼生活找到超脱人家攘夺与纷争的慰藉。鲁滨逊在荒岛上也是辛苦劳作,生产出了各种供他生存的食物。另外,他们都亲近自然,崇尚古风。陶渊明不仅直接描绘了桃花源里的美好风光及桃源人尊老爱幼、勤于耕作、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更是假托南阳高士刘子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鲁滨逊虽然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之时,却在荒岛上从头开始摸索,仿照人类之初的所作所为一样,来努力开创一个新社会。这其中都包含着作者对以往生活的肯定和怀念,也显示了作者对自然和劳动生活的歌颂,并在劳作中找到归宿和寄托。

(二)不同点

1、理想国度的社会制度不同。或许由于魏晋王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大气候的使然,陶渊明的乌托邦俨然暗含了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思想。在这样的乌托邦里没有统治者去扰民、乱民。没有以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因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争权夺利的战争,没有改朝换代的痛苦经历。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面上来看是表明他们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实际上是他们远离战争,追求自由的重要体现。同时,人民当家作主后,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创建和平幸福生活家园。而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建立的是一个通过社会契约形式的政体。总体来说,社会契约就是公民答应放弃自身的一些自由或利益以换取保护。当星期五给鲁滨逊跪下是,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人身自由以换取对方为自己提供人身安全的保护。鲁滨逊和其他臣民的社会契约关系更为明显。例如他和西班牙船长订立了口头的契约。当西班牙船长动身去接另外十七名西班牙人来岛上居住时,他“郑重起誓接受鲁滨逊为他们的指挥官和领头人。”鲁滨逊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这个政体介于无政府状态与民主统治之间,不存在成文的法律,也没有什么有组织的统治机构,他拥有的仅仅是臣民对他统治地位的认可。即使他拥有统治者的头衔,依然和他的臣民共同劳动,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伙伴,使他们衣食无忧。从这一点上看,鲁滨逊很像一位贤明的君主。或许人们很难想象鲁滨逊这样的岛上社会可以被称为乌托邦。但是,在笛福眼里,这种介于无政府状态与民主之间的社会就是最好、最理想的社会。

2、理想国度形成的原因不同。桃花源的形成没有直接的描述,捕鱼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在《桃花源记》中也没有直接的交代,只是说他在捕鱼时迷路便进入桃花源,发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迷人的生态环境——田野里有庄稼,有桑园,有竹林,水池里有鱼虾等水产品;鸡鸣狗叫,万物欢腾;老人小孩一个个都乐淘淘的,人们没有对财富的强烈渴望,有的仅仅是自给自足,自娱自乐。而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看不到一个已存在的乌托邦社会。本来鲁滨逊应该过着安稳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对物质财富的无休止追求,以职业劳动或世间使命为唯一任务的天职观和爱自由独立、喜探究新奇和富冒险一试的实践主义精神使他遇到海难,流落到荒岛。在荒岛上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把一个他最初视作“绝望岛”的地方改造成了一个“幸福岛”,一个迷你的乌托邦社会。

三、结论

《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有与传统乌托邦作品形式的结合,却超越那种单纯的、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的表达,强有力地宣告并证明“只要有愿望和智慧,人类可以实现创举”。陶渊明是把乌托邦思想与隐逸精神契合起来了,《桃花源记》把华夏隐逸精神唱到了极至,长出了华夏千古文人对隐逸乌托邦的渴望。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笛福和陶渊明乌托邦思想的异同,以及对后世乌托邦思想及乌托邦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和诠释这两部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 Defoe, Daniel. Robinson Crusoe. New York: W.W.Norton&Company Inc., 1975

[2] 李斯斌.桃花源记的游仙叙事与新自然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91页。

[3] 钟鸣.鲁滨逊漂流记的双重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80页。

[4]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魏颖超.鲁滨逊精神面面观[J].外语研究,2003

篇5

当时项羽的纠结,总结起来就是:打不打?杀不杀?追不追?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破咸阳,欲在汉中称王。当时项羽是各路诸侯公认的带头大哥,做小弟的刘邦竟敢拔份儿,这让他十分恼怒,下令大军枕戈待旦,收拾刘邦这个流氓混混。

此时,项羽的叔叔项伯顾念旧交张良,就连夜跑到刘邦大营通风报信。刘邦自知实力不如项羽,不敢硬拼,就跟项伯说自己并无称王之意,并决定第二天去向霸王当面赔罪。

项伯赶紧跑回来,跟项羽说了很多刘邦的好话。耳根子软的项羽本该责罚叔叔的通敌行为,可是他的脑袋却像进了水,在打与不打之间,纠结了起来。纠结最后的结果是答应刘邦赔罪的请求,看看他的表现再说。晚饭时还咬牙切齿磨刀霍霍,临睡就改成约在一起喝酒了。

对此,项羽的干爹范增却不认同。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先是个贪财好色的混混,入关后却秋毫无犯,肯定憋着什么坏。我曾让人给他相过面,此人有天子相,将来是跟我们争天下的劲敌,应该尽早除掉,免留后患。”两人商定在明天的酒宴上派项庄刺杀刘邦,并在帐外安排刀斧手,不留一个活口,项羽答应依计行事。

第二天,刘邦果然轻车简从,只带了张良、樊哙等人登门赔罪。一见面就给项羽说好话,反复强调自己并无称王称霸的野心。项羽觉得刘邦认罪态度很好,也没有带护卫前来,对于杀不杀刘邦又开始纠结起来。

范增却不像项羽这样想,他觉得简直是天赐良机,必须好好把握。酒席宴间提出让楚营的舞剑器高手项庄表演个节目,活跃一下气氛。不待项羽表态,就安排项庄登场。项庄已经秉承老板干爹的旨意,剑花一抖,舞将起来,剑气森森,充满杀意。在座项伯感到不妙,就拔出佩剑跟项庄对舞起来,处处护着刘邦。对此,范增很不高兴,而项羽却装作没看见,他的内心纠结成了一团,觉得刘邦已经登门谢罪并表示臣服,干吗非要赶尽杀绝?干爹的担心是多余的,项庄舞剑有失厚道。

项庄一登场,张良就看出了玄机,名为舞剑助兴,实则意在取沛公性命。连忙说道:“我们的樊哙将军也是舞剑高手,何不让他跟项庄勇士切磋一下?”转身出帐告知樊哙情况危急,赶紧到帐内护驾。樊哙可是刘邦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连襟,一听危险,就仗剑怒冲冲地闯进了大帐。

如果此时项羽顺势怪罪,使个眼色就可以把刘邦等人剁成肉酱。可他偏偏没有这样做,就连干爹范增屡次发出的暗号也装作没看到。反而扔给樊哙一个半生不熟的猪肘子,赞许他豪气干云。宴饮当场刺杀刘邦的机会就这样溜了。

此刻的刘邦如坐针毡,项庄冒着寒气的剑影,让他很难受。即便樊哙进来,也不够人家收拾的。于是,借故尿急跑出大帐,留下车辆随从和一对玉璧,所有擦屁股的事情全权交由张良处理,自己从小路逃了。

见刘邦撒尿迟迟不归,项羽派人出去找。张良进来道歉:“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命我奉上白璧一双敬献大王。”项羽追问刘邦去向,张良回答已然返回。刘邦尿遁项羽是看出了端倪的,如果即刻派兵追赶,取回刘邦首级就是小菜一碟,可是他看到张良献上的玉璧,又纠结起追不追来。他这一纠结不要紧,鸿门到霸上抄小路不过20里,刘邦早就跑回自己的地盘了。

就这样,项羽的再三纠结,让煮熟的鸭子飞走了,为他千古悲情的人生埋下了祸根。

篇6

关键词:《鸿门宴》 项伯 写人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关注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而对次要人物项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分析不够,讨论不深。那么,身处“鸿门宴”中的项伯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项羽接到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密报,又采纳亚父范增的建议,决定攻打刘邦。项伯连夜密告张良,张良不愿逃亡,转告刘邦。刘邦闻之,大惊,一筹莫展。张良建议刘邦通过项伯之口向项羽谢罪,项伯也要求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刘邦一一应允。项伯回到楚军军营,转达刘邦的“本意”,劝说项羽“善遇之”。从这个角度看,项伯是这次宴会的发起者。如果没有项伯看在与张良有旧的份上前往报信,鸿门宴断然无法举行。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气氛骤然紧张,千钧一发。此刻项伯挺身而出,暗中保护刘邦,缓和局势。范增项伯联手,使鸿门宴迭起,悬念丛生。

二是衬托了其他人物形象。首先,我们来谈谈对刘邦的衬托。项伯的到来,为刘邦的脱险提供了可能。刘邦马上意识到项伯的重要性,在再三询问,确认项伯的可靠后,立即拉拢团结。他一改往日的傲慢无礼,盛气凌人,放低姿态,恭敬谦和,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项伯,并奉卮酒为寿,结成儿女亲家。危困之际,亲家理当相互帮助。鸿门宴上,项伯力保刘邦在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中化险为夷。“刘邦争取项伯”这件事,鲜明地表现了刘邦高人一筹的灵活,把他顺势而变的睿智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我们来说说对项羽的衬托。“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项羽闻讯即定,事先竟没有运筹谋划,也不瞻前顾后,未免过于草率;刘邦的军队,难道一击就破?未免过于狂妄。但这种“草率”与“狂妄”绝非盲目。当时,项羽三军勇冠诸侯,剑锋所指,皆为齑粉。谁敢与之争霸?挑战项羽,无异于以卵击石,蚍蜉撼树,自不量力。因此,项羽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更不会把他当作竞争对手。项伯亦如此,他们都不像范增那样认为,“夺天下者,必沛公也。”这种轻视刘邦的心态突出了他们的目光短浅。毕竟,刘邦率军西进,能先破关入咸阳,绝非等闲之辈。占领咸阳后,一反暴秦之苛政,“约法三章”,收买人心,积聚力量,舍小利谋长远。对有如此鸿鹄之志的人,怎能麻痹大意,养虎为患?

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虽说项羽击溃秦军主力,激化秦朝内部矛盾,在瓦解秦朝统治上居功至伟。但终究是别人刘邦先攻破咸阳,按照约定,理应称王。现在违背誓言盟约,去攻打有功之人,确实违背道义。况且项氏为楚国贵族后裔,与一般的地痞无赖,宵小之徒到底不同,知耻重义的高贵还是有的。只要刘邦不擅自称王,万事好商量。之所以出兵教训刘邦,是为了维护自己霸王的权威。项羽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要杀掉刘邦的话,“击破沛公军”和“杀掉刘邦”不能等同为一回事。故项伯转告刘邦的谢罪,并以“击之不义”来游说,项王许诺。故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王默然不应。故项庄舞剑,项伯翼蔽,项王没有阻拦。故刘邦离席出逃,张良致歉,项王未加责备。因为项伯与项羽都认为刘邦不能杀,一旦诛杀,就会蒙受“不义”之恶名,招致诸侯背叛,天下唾弃。后来,戏下封王时,项羽以巴蜀也是关中之地,封刘邦为汉王,遵守了当年的约定。这里通过项伯衬托了项羽“重义”的性格。

篇7

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轻时就带了一支由八千江东子弟兵组成的军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时,常亲自持汤喂药,赏赐衣物、食品,但由于对有功的贵族封赏较少,所以他们纷纷倒戈,以至于项羽后来败给刘邦。如此一位体恤士兵的好将军,竟被刘邦及其部下嘲笑为“妇人之仁”。

人才方面,刘邦有萧何、曹参、张良、韩信、蒯越、英布、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为其出谋划策,这些人皆当世之英豪,有如此强大的智囊团不胜就有悖天理了。

而项羽呢,仅范增一人而已。韩信、英布、蒯越等原为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了。表面上看是项羽刚愎自用,不懂得礼贤下士,不懂得驭下之术,实则刘邦阴险狡诈、圆滑而已。当时韩信握有十万重兵,举足轻重,曾向刘邦提出封自己为假齐王,就帮助刘邦一同对付项羽。刘邦为了壮大抗击项羽部队的力量,勉强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个不愿意。得天下后,还不是随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栽赃韩信,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一首脍炙人口的临刑诗应运而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不是韩信的真实写照吗?高祖皇帝还加强中央集权,先后消灭了英布等异性王,要知道他们曾是与高祖同生死、共患难的好兄弟啊!

篇8

刘邦少时嗜酒如命,经常喝酒不给人家酒钱,甚至在当了皇帝衣锦还乡时,还欠别人酒钱。有一次县令招待客人,他说大话,说送一份厚礼,结果是一分钱都没送。他生性狡黠,油猾,爱吹牛皮,如此一个市侩算得上君子吗?

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轻时就带了一支由八千江东子弟兵组成的军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时,常亲自持汤喂药,赏赐衣物、食品,但由于对有功的贵族封赏较少,所以他们纷纷倒戈,以至于项羽后来败给刘邦。如此一位体恤士兵的好将军,竟被刘邦及其部下嘲笑为“妇人之仁”。

人才方面,刘邦有萧何、曹参、张良、韩信、蒯越、英布、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为其出谋划策,这些人皆当世之英豪,有如此强大的智囊团不胜就有悖天理了。而项羽却因多疑而无良将,这大概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了。

而项羽呢,仅范增一人而已。韩信、英布、蒯越等原为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了。表面上看是项羽刚愎自用,不懂得礼贤下士,不懂得驭下之术,实则刘邦阴险狡诈、圆滑而已。当时韩信握有十万重兵,举足轻重,曾向刘邦提出封自己为假齐王,就帮助刘邦一同对付项羽。刘邦为了壮大抗击项羽部队的力量,勉强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个不愿意。得天下后,还不是随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栽赃韩信,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一首脍炙人口的临刑诗应运而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成也想和败也萧何”这不是韩信的真实写照吗?高祖皇帝还加强中央集权,先后消灭了英布等异性王,要知道他们曾是与高祖同生死、共患难的好兄弟啊!

由此可见,汉高祖是多么,把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送上断头台,不顾当年情分。如实项羽,可会如此?

在新丰鸿门,刘欲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进攻刘邦十万人马。刘邦害怕了,就笼络项羽季父项伯,以兄弟相称,并对项羽称臣,使项伯在鸿门宴上,常以身子挡住刘邦。如此行为,恐怕只有刘邦一人能做到吧!

篇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有看鸿门宴吗?那有什么感受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鸿门宴读后感600字高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1《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2也许大家都听说过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吧!其中就有一段著名的《鸿门宴》,在鸿门宴中,你喜欢的是项羽还是刘邦呢?

曾经的项羽,可是“力拔山兮力盖世”的人物,他能扛起千斤大鼎,他能以一人之力敌千军万马。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楚霸王!但是他那桀骜不驯、犹豫不决的.性格,让他在鸿门宴错过了一你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军师范增就让项羽设下鸿门宴,一心诛除刘邦。可是刘邦知道后,认为这鸿门宴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一线生机。

宴会上,项庄上前为刘邦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刘邦杀死在座位上。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这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来护驾。樊哙气冲冲地闯进门来,严厉指责项羽,项羽羞愧万分。此时刘帮以上厕所为由,趁机逃出了项羽的军营。

在此,我们发现项羽在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了刘邦,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人了。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3《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4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5今天,学完了《鸿门宴》这篇课文之后,有一些感触。我用纸和笔把这些感触写下来。

《鸿门宴》的开关是曹无伤告密,项羽立即整理军队,为击破刘邦,而刘邦因为项伯前来,过一日向项羽赔罪,项羽留刘邦下来,与他喝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项羽成为天子,与刘邦及项羽的性格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刚愎自用,自大轻乱,在直率了,而刘邦这之所以可以从“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还得谢谢项羽有这样的性格,而正是因为项羽的性格让他失了天下,在乌江自刎,而刘邦是真的心系百姓,此外,项羽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兵,就算他日后可一统天下,老百姓也一定会抵抗他。

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而项羽太过于刚烈,所以说项羽是失败是注定的,而且从性格方面来说,刘邦的确比项羽更适合统一天下!

篇10

一、不要面子却很有面子的刘邦

刘邦好酒,但是没有钱来买酒,于是便赊酒。因为每当刘邦来饮酒时,卖出的酒竟是平日的数倍,酒家很奇怪。喝醉了酒的刘邦倒头就睡,他的身上常有龙出现,令酒家很奇怪,到最后酒账不了了之。没钱买酒并且赊酒是没有面子的,但是能够一直喝下去,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到吕公家庆贺,身无分文,却诈称“贺钱一万”,明明是吃白食,竟令吕公刮目相待,不但请坐上座,而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刘邦。要知道连当时与吕公要好的县令求亲,吕公都不同意,却将女儿许给了只有一面之交且是来吃白食的刘季,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负责看管城门的老头郦食其来见刘邦,刘邦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为其洗脚。郦食其很不客气地批评刘邦说:“你这样子接见老年人是很不礼貌的!”被人当面批评是很没面子的事,但是人家刘邦马上知错就改,整理了衣服就向郦食其道歉,请其上座。于是得到了一条重要的计策:袭击陈留,以得到秦军储存的粮食。

被项羽追得到处跑,自己的父亲也被捉住,当项羽要煮了他的父亲喝汤时,刘邦却厚着脸皮说:“咱俩是仁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喝人肉汤时能不能分给我一勺子呢?”在危急关头,为了让马车跑得快一些,刘邦竟然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连马夫都看不过了,下车把孩子抱到车上。追兵一急,刘邦又把孩子推下车去,马夫停下车再把孩子抱上来,“如是者三”。我想,脸皮薄一点的父母,若干年后回忆起来都会愧杀。但是,人家刘邦脸皮很厚,不要这个“慈父”的假面子,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啊!

韩信的军权越来越大,对刘邦的命令有点打折扣了,于是刘邦说:“事成之后,封你为齐王!”韩信马上漂亮地完成了刘邦交给他的任务,刘邦也说话算数,封韩信为齐王。封了韩信为齐王之后,刘邦有点后悔,于是大清早单枪匹马闯进韩信的卧室,把大印夺了过来。想想吧,这和两个很要好的孩子,翻脸之后的“算账”有什么区别呢?那时刘邦已经快要称帝了,干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很没面子啊?然而,夺了韩信的大印,却为后来维护自己皇帝的面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很要面子却很没面子的项羽

看到秦始皇出行,项羽是充满羡慕的,说道:“彼可取而代也。”在以后的战争过程中,项羽时刻没有忘记“风风光光”回家乡的念头。在称霸之后,项羽不是思考如何“安邦定国”,而是在想:“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正是项羽的爱面子,才导致身败名裂的下场。

听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项羽大怒:这厮也太不给我项羽面子了。传令下去:“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然而项伯被刘邦收买了,项伯替刘邦求情说:“刘邦日夜盼望你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刘邦是不敢忘恩负义的!刘邦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不合乎道义。”听了项伯所谓的一番大道理之后,项羽的火气消了。因为项羽很要面子,“不合乎道义”的事情他是不屑于做的。

等到第二天刘邦亲自来谢罪时,一听刘邦说“我根本没料到比将军您先进入关中,一定是有小人说了我的坏话”,项羽感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听着刘邦一口一个将军,看着刘邦诚惶诚恐的样子,项羽决定“大人不计小人过”,给刘邦一个面子。项羽本来有很多机会杀掉刘邦,但是一考虑到面子,便白白地把机会放走了。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说:“我打仗从来没有失败过,于是称霸据有天下。然而今天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啊!”为了证明不是自己作战方面的错误,项羽又说:“我要让大家知道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作战的过错。现在我马上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来回三次冲破重围。”然后项羽就像演戏一样做给自己的手下看,事成之后,他向骑兵说:“怎么样?”在被重重包围之下,项羽仍然把面子看得很重,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把失败推卸得一干二净。

逃到乌江亭,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纵横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称王。”项羽大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其实项羽内心深处是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面”的羞愧,也就是面子在作怪。

三、要不要面子无所谓的韩信

韩信很穷,品行又不好,人们都很厌恶他。他常常寄居在别人家里吃闲饭,有一次竟然在南昌亭亭长家里吃了好几个月的闲饭。我想亭长夫人的脸色一定是“冷若冰霜”,但是人家韩信不在乎,照吃不误,那个脸皮真是很厚。

为了摆脱这个死皮赖脸吃白食的韩信,亭长家里提前开饭,等韩信来吃蹭饭的时候,人家把碗都刷干净了。

没有了饭吃,韩信只好到河边钓鱼,有个给大户人家洗衣服的老大娘看韩信饿得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给他吃,韩信就蹭了十几天的饭,直到老大娘活干完了不再来洗衣服。老大娘也是个贫苦之人,要不也不会给人家洗衣服,所带的饭一定也不多,然而人家韩信的脸皮就是厚,连这样的饭都能吃得心安理得。

有个少年侮辱韩信,让他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俗话说:士可杀而不可辱。然而韩信竟然是:士可辱而不可杀。愣是把面子抛到九霄云外,趴在地上,钻了过去。

我想,如果后来韩信没能成为大将,对于这段历史人们不知道要怎么议论呢。至于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对这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少年反而以德报怨,真不知道韩信是怎么想的,韩信是不是想要挽回点面子:你看我是多么大度!

四、要不要面子是个问题的荆轲

荆轲很矛盾,有时不在乎面子,有时又视面子大于性命。

有次荆轲和盖聂讨论剑术,盖聂发了脾气,用眼狠狠地瞪着荆轲。于是荆轲便走开了,并且驾上马车立刻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还有一次,荆轲与鲁勾践玩一种赌博游戏,因为争夺博局上的格道,鲁勾践恼怒地呵斥了荆轲,于是荆轲就默默地逃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和鲁勾践见面。

后来,荆轲答应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但是由于等候另一个助手没有马上动身,太子丹怀疑荆轲胆怯了,询问荆轲道:“时间已经不多了,难道您还有什么想法吗?”荆轲听了大怒,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说道:“冒失地前进,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您竟然怀疑我了,那么就诀别吧!”为了面子,荆轲竟然明知道意气用事可能失败,还是负气上路了,悲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