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七范文

时间:2023-03-18 04:5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腊月二十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2、洗浴

中国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3、洗脚

篇2

2、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3、腊月二十五炸豆腐。

4、腊月二十六炖肉。

5、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6、腊月二十八发面。

7、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8、大年三十晚上守岁。

篇3

1、2020年1月17日腊月二十三,即北方的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祭拜灶神过小年,也有扫尘的习俗。和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不一样,北方人的小年多数是在腊月二十三。

2、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仅次于过年。北方地区的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俗话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小年不“小”,按这个节奏准备过年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瑞雪兆丰年

欠债勿过年

腊雪是宝,春雪是草

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二十八,贴年画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乞丐过年也要歇3天

小孩盼过年,大人忧无钱

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抗拒从严,别想过年

置不完的年货,买不完的嫁妆

老兵复员,新兵过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年吃年用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细仔望过年,老人怕过年。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

年到二十九,无钱还债无路走。

年到二十三,锣鼓一响心就惊。

穷人过年真辛苦,洗净蒲罗无米煮。

有钱过年笑连连,无钱过年泪涟涟。

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年到初五六,无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

年到初八九,打起包袱抓紧走。

想起过年就凄凉,穷人差过坐班房。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锅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有钱没钱,团聚过年

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干净冬至过年雨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全家人在一起图的就是热闹

过年过在嘴上

廉不廉,看过年

过了腊八就是年

猪怕过年

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篇5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春节习俗详解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更衣。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且这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七—杀年鸡

腊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的俗称。是汉族春节传统习俗,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汉族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熬一宿

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这一天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在年三十晚上,中国人一般都会整晚通宵守岁。俗语叫做“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简单迎新年手抄报资料内容: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篇6

2、扫尘土。所谓的“扫尘”,就是指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开始大扫除,以干净、整洁的环境来迎接新的一年以及春节。因为,过了小年,离春节就不远了。

3、吃灶糖。人们会在小年这天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给灶王爷,以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也就有“二十三,糖瓜粘”一说。

4、洗浴。在小年这天,不仅要打扫房屋,人们还要进行自我打扫,如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5、婚嫁。民间认为,过了小年就是百无禁忌的日子,这时候婚嫁结娶的就变多了。因为不用挑日子,天天都是好日子。这种也被称为是“赶乱婚”。

篇7

关键词:腊八粥

要屏蔽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粥,最富有人情味的粥,最难吃的和最有营养的粥,非腊八粥莫属。说它历史悠久,1600年不算少。说它富有人情味,“吃罢腊八饭,就把新年盼”,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春节这个传统大节的开幕式。说它最难吃,红豆,绿豆,豇豆、扁豆。小米、大米,江米、小麦,燕麦、玉米,高粱,乱七八糟掺和在一起,做得好吃,不容易啊。不过,五谷杂粮的维生素和钙铁锌绝对的纯天然高营养。

腊月二十三

关键词:送灶神

在饱食了一年人间烟火之后,灶神今天终于可以返乡,上天了。不过,上天也有工作要完成,得做下年终汇报,总结一年的工作成绩,来年才能祈求上天“降吉祥”于民间。所以,送灶神这一天,人们一定要“敬香、奉饴糖”让灶神老人家甜甜嘴,上天好说话,说好话。

腊月二十四

关键词:掸尘第一天

俗话说,“干干净净迎新春,清清爽爽过大年”,所以卫生比赛,不仅需要居委会大妈做动员,而且是家家争先进,个个是模范,其规模和彻底程度堪比中央电视台的“质量万里行”。

二十四这一天,老南京们会照例在毛竹篙上绑上扫帚刷墙。为了防止灰尘,满头满脸缠上毛巾,只留两只眼睛。

腊月二十七

关键词:洗邋遢

哪怕你一年没洗澡了,今天也一定得洗;哪怕你一年不刮胡子,今天一定要刮。洗洗澡,修修面,干净一整年。

朝天宫的堂子街澡堂为什么那么出名7老百姓365天的风尘仆仆都留在那里了。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

关键词:贴窗花、写春联、准备年夜饭

春节进八倒计时阶段。全世界都干净了,该给节日一点“彩头”了。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能工巧匠各尽其能,全家老少一起动手。爷爷写对联,奶奶贴窗花,妈妈烧年夜饭,爸爸准备红包,留下一群半大的小娃子们,人前人后兴奋地乱跑。没有作业,不用背书,调皮地偷偷点上一颗鞭炮大人的斥责也变少了,年味越来越浓了。人说,期待总是最美丽的,春节里,最值得回味的就是这两天了。

大年三十

关键词:午夜饭、压岁钱、守岁

辛苦了一年,外加准备了大半个月,等的就是这一天。

要说这一天与平常有什么不同――好吃,好喝、好玩。喝的都是家藏的陈年老酒,吃的都是其乐融融的团年饭,哪怕你远在天边此时也一定要端坐在这八方桌前。总之一句话“一个也不能少”。

没等困意上来又该守岁了,“噼里啪啦”一通天地响,烟火通明。这是全球华人集体的夜生活,欢笑,吵闹间饱含着炎黄子孙的浓浓情意,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临了。

大年初一

关键词:拜年

虽然除夕要守岁,但是初一绝对不能睡懒觉的。晚辈们要起早给家里的长辈们拜年。然后一家子穿戴整齐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去。

这一天也有小忌讳。比如不能在初一喝稀饭,扫地或者做针线活之类的。

大年初二

关键词:回娘家

初二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了。在过去,出嫁了一年的媳妇只有这个时候能回到自己娘家看看父母敬下孝道。现在交通方便了,但这一传统还是在很多地方保存了下来。

除此之外,各个省份还有各自的过法:广州市在这天举行“开年”,家庭主妇要在这一天早晨设宴祭祖敬神

开年以后就可以做打扫清洁的家事了,在湖北省,这一天是外甥向母舅姑侄向姑妈拜年的日子。

大年初四

关键词:等神水

过年过到正月初四已经告一段落了

有的人家便在这天点烛上香,向老祖宗谢年。

这一天也是迎接神明的日子。福建厦门在这天晚上接神,要到庙里上香,家里用“荐盒”盛饼祭祀。广州潮州也是在晚上接神,先把灯点燃,然后盛满缸的水,叫做“等神水”。

正月初五

篇8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的春节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篇9

而乡下却另有一番年味儿,较城市,要来得清静、温暖隽永。

腊月二十七,赶最后一个集,市场格外热闹,春联、糖果、小猪崽,什么都有,再穷的人家也要在这天置办年货,所以也叫“穷汉集”。

腊月二十八,家家开始贴春联。自己用面烧制浆糊,从院子到里屋,所有的门都要贴对联,所有的窗都要贴过门钱,花花绿绿,房子一装点,年味就浓了。特别有趣的是灶台,墙上贴上灶王爷木板画,下面的供品一定要有糖瓜,甜甜蜜蜜的,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腊月二十九,妇女们开始制作各种食品。我家乡的大菜是蒸鸡、炖莲藕和各种炸货,我最喜欢吃的是瘦肉做成的炸丸子,一咬满口都是香。面食漂亮好吃的是枣山。男人们则忙着上坟,在这隆重的节日欢乐之时,不忘怀宗追远。

除夕夜,在院子里放张桌子,摆上鱼、肉、鸡三大碗,以敬天地神明,男人们摆上蒲团,要恭恭敬敬地拜,供桌要连摆三天。然后在家里的院门、屋门前,都要横摆一根棍子,叫“过门棍”,取“挡住财富不漏去”之意。拜完全家才能吃年夜饭,这是全家最隆重的一顿饭,人员最齐,饭菜最丰盛,吃得最开心。

初一清早,公鸡欢喜地打鸣,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起床了,穿上新衣新帽,开始串门。这一天,我最喜欢踩在满地的红爆竹皮上,在家乡窜来窜去,感受家乡过年的味道。

篇10

腊月才到,我妈就开始露出愁容,为我不能陪他们过年而苦恼。当初我和老公的恋情受阻,就是因为双方家庭一南一北,且都只有一个孩子。最后达成协议:我们落户湖南我爸妈身边,但从此每年必须回山东陪公公婆婆过年。就这样,婚后我在山东过了五个年,弄得我爸妈“谈年色变”。公公退休,他说要我到网上帮他找找旅游的好地方,我灵机一动,脱口而出:“爸,您可以带妈来湖南和我们一起过年呀,我爸妈住湘西,到湘西过个旅游年,多好呀!”公公立刻就答应了。

腊月二十六,公公婆婆到了长沙,和我们一起回湘西。我们的车刚到家门口,就听到鞭炮噼里啪啦,鼓声震天,我妈穿着苗族服饰,带着她的姐妹们排着队伍欢迎我们,用山歌唱着欢迎辞,跳起木鼓舞。公公婆婆被这么隆重的欢迎仪式感动得满脸通红,拿出从山东带来的海鲜和苹果分给大家。我爸还特意请来民俗专家介绍苗族舞蹈、道具,公公顾不上旅途劳累,听得津津有味。

看着公公婆婆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我爸拿出他的招待节目表:腊月二十七,看傩戏,因为这天镇上恰好有非常热闹的傩戏表演,他已央人定了最好的位置;腊月二十八,游寨子,观赏苗族、土家族民俗及舞蹈,品尝长龙宴;腊月二十九,去土家族朋友家感受土家族年,因为他们过年比我们汉族提前一天;腊月三十,在家打糍粑,做猪血丸子,画苗画,然后到镇上参加向天祈福仪式,晚上回来吃团圆饭;春节游凤凰和张家界。公公婆婆一看这节目表,开心得合不拢嘴。

接下来的10多天,我们依计划带着公公婆婆游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竟有些“乐不思鲁”了。老人们互相照顾,相互体贴,风景衬着情感,美食暖着人心,到离开的时候,妈妈和婆婆竟然流起了眼泪,爸爸和公公也是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话聊了一茬又一茬。临走时,大家相约明年一起去山东过年。

第二年腊月,禁不住公公婆婆的盛情,腊月二十三我们就带着爸妈到了济南。公公婆婆住在乡下,特意坐车到济南来接我们,担心我爸妈冷,已早早给他们买了新的毛大衣。一见面老人们就非常亲热。

考虑到室外太冷,在室内待的时间会长一些,婆婆买了很多新春观果盆景放到家中,桌上摆满了野风酥、油旋、蜜食、山东大苹果、樱桃等等各类水果零食。刚坐下,婆婆又端上来热气腾腾的甜沫。我爸妈笑着说:“吃不下这么多东西呀。”公公婆婆不约而同:“每样都感受一下,全是山东特色,我们争取让你们感受到最地道的山东。”

第二天,我们带爸妈看济南最有名的泉水。趵突泉,珍珠泉,各种各样的泉,顺着一条线路走下去,然后到大明湖,走走停停,欣赏沿途风景,看到有特色的小吃公公婆婆都会去买一点给亲家尝。次日又看山,爬千佛山,观万佛洞、干佛崖、观音园,我妈一直信佛,这次可真是开眼界了,好一番惊喜。后来又去芙蓉街吃吃玩玩一整天,踩高跷、跑旱船,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这里摸,那里看。

玩累了,休息一天,一边聊天一边吃东西一边看我公公剪纸,公公是民间艺人,喜欢山东剪纸。他拿出10多个纸条,要我爸妈随意抽,抽到什么他就剪什么,蝈蝈葫芦、石榴多子图、老鼠上灯台、鸡栏、金鱼缸――剪了出来,栩栩如生,看得我爸妈啧啧称赞,恨不得立马就学起来。公公最后剪了福禄寿喜送给我爸妈,两位老人宝贝似的收起来,说一定要带回家让邻居们长长眼。公公一听这话,说亲戚朋友中谁喜欢什么东西,他都可以剪出来,给父母当旅游纪念品送出去。老人们欢声笑语到深夜还不愿回旁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