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士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3-03-18 19:4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博士的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考博士的条件

篇1

关键词:实训室建设 船舶与电气设备 调试与维修

近年来,在我国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中,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缺乏日益严重,然而大多数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较为缺乏,因而都落后于实际岗位需要。作为一项操作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调试与维修船舶电气设备迫切需要即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人才。因此,强化对调试与维修实训室的建设十分必要。

一、建设实训室的意义与必要性

(一)必要性

作为一门技术要求高、综合实践强的专业,船舶电气设备调试与维修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新的历史时期,为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使其从实践中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使21世纪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的目标得以实现,需要对建设实训室的进程进行加快。

(二)意义

在维修与调试船舶电气设备课程的实训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建立维修与调试船舶电气设备实训室,在教学内容方面,实训教学对演示性、验证性实训进行减少,对综合性、设计性实训内容进行增强,在对以学生自我为主体安排训练教学模式的实现中,使学生能够对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及操作原理等进行更好掌握,对设备的正确使用和设备的性质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在实训室中进行实训教学,能够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提高,对其驾驭知识的能力进行提升,对学生百折不饶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的探索态度、协调配合的团队意识及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建设实训室

(一)建设目标

通过调试与维修实训室的建立,为学生在生产船舶电气设备和建造船舶的实践中,对维修与调试船舶电气设备流程的正确制定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建设内容

1、软件建设。一方面,要将以人为本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对实训室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对其规范化管理进行强化;对培训实训技术人员的力度进行强化,从而使其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进而使其在对本职工作进行有效完成的基础上,向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的目标发展。另一方面,在对教学任务进行保证完成的同时,还要对其潜力进行挖掘,在对现有设备、技术和学术优势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对技术开发进行积极开展。

2、硬件建设。要强化对实训室的建设投资,从而使实训室的各项设备得以设计、制作和添置。要对实训条件进行改善,对现代实训技术进行充实。同时,还要实训室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积极挖掘。

(三)建设项目

1、调试信号灯控制系

(1)对船舶设备信号灯控制系统存在的供电电源故障进行检修;

(2)对船舶设备信号灯控制系统存在的灯泡短路故障进行检修;

(3)信号灯控制板存在的故障进行检修;

(4)对航行灯控制板存在的故障进行检修。

2、调试空调控制系统

(1)对空调控制系统的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参数进行设定;

(2)对空调控制系统存在的短路故障进行检修;

(3)对空调控制系统存在的断路故障进行检修;

(4)对压力超限报警进行调试;

(5)对温度超限报警进行调试。

3、调试锚机控制系统

(1)对锚机控制系统的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参数进行设定;

(2)对锚机控制系统存在的断路故障进行检修;

(3)对锚机控制系统存在的短路故障进行检修;

(4)对锚机控制系统应有的堵转时间进行整定;

(5)对锚机控制系统存在的主令开关故障进行检修。

(四)设备与实训室布置

工作台说明

(1)工作台包括船舶设备信号灯控制系统应用的工作台、船舶设备锚机控制系统应用的工作台、船舶设备空调控制系统实训的工作台等。

(2)各个工作台上要对三块具有相同底板尺寸和不同内容的电路板进行固定。其中,主控制板的作用为实现对各自电气的有效控制,其通常采用具有3mm厚度,经过镀锌的A3钢板;在尺寸方面则要保持550×400mm;指示灯板、按钮的主要作用为:对所有工作状态进行指示、对各自控制的按钮进行操作及板后连接等,在材料采用方面也为具有3mm厚度,经过镀锌的A3钢板,在尺寸方面则为400×300mm;故障设置板的职能作用为:对各自控制的故障进行设置,在进行故障设置时,要保持超过八个,通常使用的故障有触点粘连、触点接触不良、线路短路、线路开路、元件短路及元件开路等,此外,在连接方式方面要保持板后连接,在材料采用方面为具有3mm厚度,经过镀锌的A3钢板,在尺寸方面保证300×250mm。

(五)后期发展

在将调试与维修实训室基本建立后,还要对后期的发展进行思考。要对其进行规范化、科学性的管理,从而使教师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在开拓创新中使相关人员的素质得以提高;要实行多元化的硬件建设,从而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以增强;要实行专业化的软件建设,从而使实训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

结束语

总之,在专业性、综合性人才较为缺乏的今天,强化对调试与维修船舶电气设备实训室的建设十分重要。因此,各单位和部门要充分意识到建设实训室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对实训室建设的探究中,使高职院校得以培养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专业性、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亚国.浅谈船舶电气系统的维修检查的简易判断[J].经营管理者,2010,3(08):21-24.

[2]单海校,刘国平.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5(07):13-16.

[3]张云华.创建地方高校特色工程实训基地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9,2(04):35-38.

篇2

现在,他被高原性心脏病束缚在人民医院的病床上。说实话,我是抱着推出一个高大完美的典型的目的而采访夏滨的。但是,自他对我说第一句话起我便知道我最初的想法告吹了。

坦率地说我不是自愿打报告积极要求进藏的,这是个误会,是新闻界不实事求是造成的。1982年,我还在南京大学地质系读研究生,那时候,每届研究生都要按程序进行摸底填志愿。我想我是学地体构造的,将来完成学业最适合在或新疆搞研究,于是我就填了和新疆。万万没想到这次摸底填志愿中我的举动竟成了“光荣奇迹”,很快被《光明日报》和上海《文汇报》捅了出去,说我自愿积极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研究生毕业时,系党总支书记找我谈话,我告诉他我想继续读博士。他笑了,说你的事迹已经被报道出去了如果不去不太好。接着,我就被取消了考博士的资格。

作为行政领导,他们太不理解我了,他们以为,我考博士是为了回避来,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我既然学了地质这一行,就不会怕艰苦,不要说读了博士我要来,即便有一天我在国外读完博士后,我仍要来。高原是打开地球发展规律的金钥匙,全世界地质学家都很关注这个地方。外国地质研究人员都争着往这儿跑,我为什么不来?我能在搞地质研究是得天独厚求之不得的。但至今我仍然认为,我该趁着年轻,读完博士再来。你看看现在,我拉家带口,压力多大呀。

夏滨提到了家。在来医院前,我曾拜访过他的家。一套去年才分得的两居室,室内没一件像样的家具,靠墙有两个未经油漆的书架,各种书籍一直摞到屋顶,两张很小的旧书桌上放满了图纸。地上凌乱地放着几只口袋,夏滨的妻子,一个漂亮的江西姑娘,正匆匆忙忙地从口袋里向外舀面。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身为高级工程师、现任地矿局科技处副处长的夏滨,竟无力为妻子谋得一个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妻子随他进藏近8年了,每天做几盆凉粉,到拉萨街头摆摊叫卖。

我不由自主地和夏滨谈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家。

我是在读研究生时结婚的。我1984年进藏,第二年就把她接来了。她来后,跟着我吃了不少苦。那时,我研究生刚毕业,一直在野外队当技术员,连助理工程师都不是。当时我们住的是简易房,冬天很冷,房子周围布满了鹅卵石。我工资低,不够全家用,没菜吃,我们就把近一米深的鹅卵石挖走,再挑来土铺上,种菜。就这样,她也从未后悔过,只是有时她要哭。那时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大的不到3岁,小的不到1岁,她要管菜园子、喂猪、喂鸡。有时猪和鸡没有东西吃,她又割不到草,我又不在家,她只好搂着两个孩子哭,哭完了,再去想办法。我在野外队经常下去,一去就是几个月,最高到过海拔6000多米,常年住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野外队比较艰苦,风餐露宿,无法洗澡,每次我回来,胡子老长,脏兮兮的,不像个人样子。不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跑遍了整个,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我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我妻子付出了多大的牺牲。

当然,作为中国传统型的男子汉,我知道自己应该对家庭承担什么责任,可我没能力,我没有能力使妻子和儿子生活得更好。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我不愿意为过好日子而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我只有尽我所能帮帮妻子。这里的物价较内地贵,一个人的工资四个人花,手稍松点钱一下子就没了。我建议妻子去卖凉粉,好贴补家用。

我打开夏滨病床旁的小柜子,里面没有任何滋补品,取而代之的是堆得满满的书,窗台上、枕头边也尽是图纸。

前几天,我妻子煮了两个猪心给我送来。我说这里有包子稀饭面条,我挺大一个人会自己照顾自己。

我爱书,家里的书大约值几千元。说起来难堪,我以前经常借钱买书。我平时爱逛书店,爱买书,可家里没那么多钱。在野外队时有野外补助,稍好些,到机关后收入少了。后来,我学会了控制自己,有时在书店转来转去好几趟也不敢进去,我怕进去后见到有用的书又要买,我只好忍着,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书店。现在我一个多月才进一次书店,每进一次心里都很激动,恨不能把所有的书都小心翼翼地摸上一遍。

望着瘦弱的夏滨,我知道他是凭着何种毅力背负起生活和工作两副重轭的。他要跑野外,要养家糊口,要在国内国际有关刊物上。进藏后不久,他考上了南京大学郭仁智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因工作离不开,学校同意他边工作边学习。目前,,他已考完了除外语以外的所有专业课。

一年前我就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可没时间看。这次住院,大夫说我的病是劳累所致。我早已顾不得身体了。假使能把事情做完,我就是死掉了,也没什么遗憾的。有许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是在我之前已经离开人世了吗?

可我现在还不能死(笑),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怎么说呢,作为在的地质工作者,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总觉得,我们的研究应该在国际上有更大的震动。可我们现在还年轻,基础还不厚实。尽管我的论文在国际地学界有很好的评价,但还没有产生轰动效应,而从我们的能力及掌握的资料看,我们有可能达到这个效果,真的,一定可以。

此刻,夏滨已是满脸通红,激动得不能自己。他哗哗地展开图纸,话语滔滔不绝……

你看,这是我搞的全国第一张高原蛇绿岩及地体构造图。以前中国和法国也联合搞过,但只侧重于中部地区,我在原有基础上跑遍了全,又发现了新资料,搞了这张比较完善的构造图。拿下博士学位后,我真想静下心来好好搞几个项目。我现在已准备好了素材,如果让我静下心来,一年出二三十篇论文没问题。我想以后要搞就要参加国际竞争,打到国际上去。我还想搞大一点的课题,把我们的研究扩展到整个亚洲范围。

篇3

1.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精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侧重于应用,培养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培养既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又能运用农业与管理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与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其课程体系要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的国内外最新成果[2]。

1.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特点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源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均从参加2009年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录取。2010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初试科目按照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的原则设置,单独进行招生,但也有部分从参加学术型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中调剂录取。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与以在职人员为主、通过参加全国GCT联考入学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他们在知识结构、外语能力等方面优于在职的农业推广硕士,但在实践经验上则较为欠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毕业后既可从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职业,也可进一步报考博士深造,因此,在课程体系中既要考虑实践性,也要兼顾一定的理论基础。

1.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是三年制,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制也是3年,但因为以在职人员为主,集中学习的时间较短且较为灵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为2年,因此,其培养不能照搬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模式。由于课程学习时间缩短,而且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压减课程数目和学时。然而,就目前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的实践而言,二年制硕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仍有“赶课”的现象,同时学制缩短后,每个研究生能够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3]。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精神,结合以上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特点分析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可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2.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该部分设10个学分;(2)领域主干课,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不同领域如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机械化、作物、植物保护等,每个领域设置4~6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1门案例研究课程,该部分设8~10个学分;(3)选修课,根据各领域的培养目标及学校的条件开设,选修课包括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可选2门课程,该部分设4个学分;(4)实践教学,要求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该部分设6个学分。此外,每个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必修环节。

2.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方式

目前,在研究生教学上,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强调应用性,重点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上相应要求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教学要把讲授与讨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强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给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进行考核,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开卷、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如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三下乡”等,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团队精神。

2.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少,因此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入学后第1年,以学校实验室和导师工作室为平台,熟悉仪器设备及相关的实验技能。可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或开设第二课堂的方式,让研究生有较多的途径了解、接触科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入学后第2年,在研究生基本完成课程学习及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安排研究生学生进入各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所、实验中心等结合学位论文开展实践教学。办学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可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此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要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指定负责人,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指导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2.4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及评审答辩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决不是要放弃对它的学术要求,学术是学位的本质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定位在“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上的,作为“高层次人才”,自然应当有一定的学术要求[5]。论文要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体现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要能反映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最好有一位是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评阅通过后才能参加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导师可以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及教材建设

3.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建设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的是“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是从学校内部相关领域中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研究成果丰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中选任,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指导学位论文,对研究生进行管理等工作。校外导师则主要是从基层或企业从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中选聘。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项目研究、参与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由于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离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加强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各培养单位要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办法,建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要提高专业学位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加强在职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鼓励专业学位教师申报横向课题,到相关的产学研基地挂职,以提高实践经验。聘请政府、生产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3.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材建设

多年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导致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十分缺乏,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用的是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材,上课内容靠教师临时拼凑,缺乏系统性和先进性。教材的欠缺严重制约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水平。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发挥积极的作用,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教材,以规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学校要激励教师编写高水平的案例和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师编写的高水平案例分析及课件制作应可作为教学研究成果。

篇4

一以石油石化为背景,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优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我国石油石化学科领域最高学府,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广阔的优势学科平台,理学院各专业虽然不是主干学科,但是其在石油石化的背景下,具有鲜明的特色。

1学科交叉,促综合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的材料科学、应用化学等学科都围绕石油石化学科来建设,与其它大学相关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化学、功能材料化学、新型清洁能源化学、界面和胶体化学、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功能材料及智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石油高性能材料、失效分析等研究方向。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具有应用数学、计算数学、随机数学、概率统计方向等。材料、应化、数学、物理专业以主干专业的重大项目或学术平台为依托,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项目,并且主干专业学科与非主干专业学科通过不同学科背景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发挥各自优势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也不断激发创新思维产生,提高整体的水平,实现高等教育的再次创新和飞跃。数学、物理专业都是基础学科,而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专业是工程应用型学科,工程应用离不开基础学科的理论支撑,基础理论也离不开工程应用实践来检验,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

2学科交叉,促复合人才培养

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培养的人才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石油大学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鼓励学生支援国家西部建设,每年为石油石化行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石大学生继承了老一辈石油人肯吃苦、踏实干的铁人精神,除了具备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项目背景外,还了解石油石化的相关基础知识,熟悉石油企业文化,具有石油石化一线的实践经历。通过亲身体会和实践接触石油开采、运输、炼制等各环节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我们培养了大批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技术过硬,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多元化人才。学生通过培训也能够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和适应工程技术岗位。

二培养学科交叉人才的途径

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学科培育工作任重道远。为了充分发挥学院综合性的发展潜力,将学科齐全的优势变成跨越发展的能力,突出理、工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兴前沿学科的纵深探索,寻找融合与创新。我们致力于以下几方面具体建议和思考:

1学院为学科交叉创建氛围和平台

学科交叉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氛围作为支撑,学院集合了管理和服务职责于一体,其对交叉学科研究提供物质等支持程度决定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学院作为交叉学科研究群体连接外界环境的纽带,需要为研究者提供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平台。学院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及管理制度,调动学院内部人员积极性,划拨交叉学科专项经费,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等,确保资源的合理规划、有效利用。学院积极为学科交叉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讨论的必要机会,及时准确获得行业发展动态、新的学术热点等,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辨证和学术思想火花的碰撞,启迪研究者的创新思维,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考虑完善和优化导师队伍,导师除了具备专业的背景知识外,还应具备企业锻炼经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提出本身就来源于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经过企业锻炼经历的人一方面具有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企业需求信息,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直接对话。这些人才的引进为学院更好的发展交叉学科以及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经验指导。

2导师团队带动研究生参与交叉学科课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团队合作建立群体共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导师在大学生培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培养均采用导师培养制,对研究生的培养,理学院采用导师以项目为纽带,带动学生参加交叉学科课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跨学科选课,对学生进行多学科多思维多方法的培训。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课程设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有项目合作的课题组,学院鼓励研究生跨学科报考博士,一方面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交叉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在确保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深入性的同时,也向其他相关领域渗透。

从2009年开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按照国家教育部门对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提出专业型硕士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1年的课程学习后,专业型硕士进入企业工作站学习。理学院将这部分人才输送到石油石化企业中,在企业中一边实习,一边完成毕业设计。学生除了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得了解和融入企业文化,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度,企业不定期考核学生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是现实具有专业背景和企业管理能力的综合人才培养。

3鼓励本科生跨学科参加学科竞赛

对于本科生的培养,理学院成立导师团队联合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组内各导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学院每年承办数学建模竞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与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院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理学院承办的学科竞赛均有带队老师,并负责比赛的指导和相关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为中国石油大学全体本科生,有参加意向的同学均可参加,专业和年级不限。通过考试或者校内比赛进行初选,对成绩优异者集中辅导,参加全国比赛。

除了指导学科竞赛之外,理学院还积极组织导师团队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开展到第11批,每次活动立项、结题评审导师团队都严格把关,活动进行阶段,导师团队尽心尽责全程指导,学生需定期向导师汇报成果。特别是科技创新中的双选项目,指导老师在选择学生团队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专业背景要求不是很严格,因为不同学科背景的交汇和碰撞下更容易摩擦出创新的火花。专业知识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掌握。

4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决策机制现行学科发展决策机制属选优性决策机制,是风险最小

的决策机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科交叉和创新。新机制应实行三级决策:一是学校决策。学校领导层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和学校现有学科优势与特色,确定学校学科建设的优先领域,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以信息化带动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命科学领域、新材料领域、新能源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学科决策过程中应根据这些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学科的优势,有选择地确定若干优先领域。二是优先突破点的决策。在学校确定优先发展领域的基础上,理学院将相应的学科建设经费下达到各相关领域,相关领域则根据领域发展趋势和前沿科技动态,相关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特色和优势,选择优先发展领域的突破口,开展学科建设,其中主要要发挥首席科学家与相关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聘请高水平有远见的学科带头人,选准方向是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三是围绕突破口的项目决策,采用开放式自由申请的形式,决定研究方向的建设项目,实现择优选择学科,多个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发挥各个学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共同的建设目标努力。

5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的管理体制

理学院注重学科的综合发展,与时俱进,在优化学科结构的同时,大力加快学科群的建设,学院根据学校战略决策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组织建立一批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心,以此为依托,组织不同学科的学术力量,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在研究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交叉学科的萌芽和发展,派生出新兴的学科,实现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精心组织、扶持“科技沙龙”,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的环境。不同学科的队伍成员对相关学科队伍的成员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信任是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提,在目前的多科性大学中,不同学科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不充分,更缺乏足够的信任。因此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不同学科队伍成员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目前综合性大学实现学科交叉的必要环节,同时通过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促进研究人员思想创新。

在新的教育发展时代,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是在继续推动现有学科纵深发展的同时更充分地发挥高校学科特色优势,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从学科建设、学术队伍、研究条件等方面进行规划与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引导、鼓励、组织新兴学科研究与建设,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创新实力。

参考文献

[1]吴振球.以学科交叉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J]_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

[2]周永明,楼程富.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篇5

集中体现及其负面影响

一般说来,过度教育是指职业与教育之间的失调,即个人和社会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其需要。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个人所受学校教育程度超过了其工作所要求的程度;社会所拥有的教育规模超过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早提出过度教育理论的是美国教育经济学权威亨利・莱文教授,他经过深入研究,于1985年给出了判断过度教育的三项具体标准:第一,相对于历史上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有受同样教育水平的人的经济地位的下降;第二,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第三,职业从事者拥有比其岗位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

根据这个标准,我国目前应该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教育现象,集中表现为知识性失业。知识失业包括公开失业和隐性失业,前者指劳动者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却无工作机会;后者指就业不足、人才高浪费等现象。目前在我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的“火爆”扩张,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劳动者失业已不再是一件稀罕事。据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2001年毕业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不到80%,专科生就业率不到30%,中专生一般很难找到工作;2003年毕业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只有50%,也就是说206万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03万人在毕业时找到了工作,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就失业”。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上大材小用,高才低就等“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在雇佣成本不变的前提下,用人部门当然更倾向于招聘更高学历的劳动者。这样一来,原本一个专科生就完全可以信任的岗位却用本科毕业生;而原本需要本科生的那些岗位自然就要用研究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一部分毕业生只好屈身俯就;另一部分毕业生出于不得已选择了考研,希望把象牙塔作为他们的避难所,试图先避过这几年就业高峰再说,于是本科毕业考硕士,硕士毕业考博士的现象一时蔚然成风。殊不知,壁垒总是暂时的,毕业生们迟早还得“上市”,而且随着水涨船高,等三五年硕士毕业后,就业市场格局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故前几年就业形势还比较看好的研究生就业也开始“遭遇寒流”。可见,过度教育在我国存在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

过度教育导致知识失业,知识失业又助长教育的进一步扩张,就业状况的每一次恶化,都要求受教育层次进一步提高,这样又会加剧新一轮的知识失业。由于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存在这种怪圈,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过度教育无论对于经济的增长还是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受教育者自身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其消极影响主要有:第一,它会造成教育投资的低下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投入市场就出现“滞销”或“廉价甩卖”的局面。加之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如果不在生产中适时消费与更新,就会因老化或过时而失去其价值。所以说,过度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一种损失,在目前我国人口素质整体不高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一种“贫穷的奢侈”。其二,如前面所述,过度教育还会助长人们对学历的追求和对文凭的崇拜,伴随着文凭身价的上涨,文凭的含金量一跌再跌。其三,过度教育将影响职业从事者的态度,从而降低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许多考察了过度教育对职业从事者态度之影响的研究表明,高度过度受教育者对工作较为不满,而且他们确定成就感的可能性较小,因而导致个人生产力下降,从而会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可见,我国如果对过度教育现象放任自流,将会对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经济的繁荣构成潜在的威胁。

二、 高等教育规模

扩张与过度教育的关系

关于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过度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分析,理论界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1)工作分层模式。该模式主要建立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基础之上,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便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将导致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的机会减少,如果毕业生又不愿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这样就会导致知识失业的增加。(2)工资竞争模式。该理论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力价格)是随劳动力市场上该类劳动者的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倘若劳动力市场上只有两类劳动者――受过高等教育者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者,因此,如果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增加,这类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另一方面,在劳动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根据物以稀为贵的供求规律,这类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将呈上扬的趋势。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将不会导致毕业生失业率上升,而只会使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3)工作竞争模式:该模式主要建立在筛选理论的基础之上,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两支队伍――工作队伍和求职队伍。在工作队伍中的位置越靠前,对劳动者的要求越高,相应获得的工资报酬也越高。在求职队伍中,学历层次越高,所在位置越靠前,获得工作队伍靠前位置的可能性也越大。根据该理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使得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求职队伍中的后移和工资水平下降甚至失业,同时也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追求更高学历以在求职队伍中占领有利位置,从而迫使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上升,出现学历膨胀和文凭泛滥。该理论的结论很明显: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使得毕业生获取好工作的机会减少,加剧文凭的贬值。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可能造成知识失业、受教育者收入水平下降、文凭膨胀等现象,但并不必然导致过度教育的产生。

三、 造成我国过度教育

的主要原因及修正策略

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不足、现有高等教育发展偏离社会实际需求可以说是导致过度教育的根本原因。具体说来:第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这样一种背景条件下,过度教育是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就业岗位的需求而出现的现象。虽然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7%以上的高速度,但高等教育以30%左右的速度扩张,新增的就业岗位与在岗人员自然更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所需要的岗位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有岗位的严重不足造成对现有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有限,是构成我国过度教育最根本的原因。第二,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严重偏离社会实际需求,致使我国毕业生供求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在高等教育重心偏高的情况下,许多高校不在办出自己特色上下功夫,而是盲目攀比,一味追求升格,纷纷设置硕士点、博士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提升教育层次,势必会造成知识失业和岗位空缺、人才浪费与人才短缺并存。近几年本科生、研究生就业难和“低位就业”的同时,人才市场上却又高薪招不到高级技工等现象,就是对高等教育盲目发展和升格的有力惩罚。第三,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过度教育的产生。众所周知,用人单位是高等教育产品的直接收益者之一,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用人部门也应按一定比例相应地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目前,虽然企业也以捐赠或合作办学的形式对高等教育实施投入,但由于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所以尚未能形成气候。当然企业也支付员工工资,从表面上看,高等教育的成本得到了补偿,企业间接支付了高等教育的费用。而事实上,企业支付给毕业生们的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并非是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全部补偿。尤其在当今我国人才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根本不愁招不到人,于是他们更倾向于招聘更高学历的劳动者而雇佣成本却未随之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过度教育的愈演愈烈提供了现实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