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分饼范文

时间:2023-04-08 13:3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狐狸分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狐狸分饼

篇1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22-01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伤残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这是因为患者对手术有恐惧感;或者患者经过手术后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是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以后了等等。这样的状况大多数手术病人都有临床表现。

一护理方法

对照患者入院、手术前准备、手术中配合、手术后护理等各个环节贯穿起来展开心理护理。

1.入院帮助转换角色,病人入院后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通过热情、耐心、周到的护理,使其尽快实现由社会角色到病人角色的转换。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获取病人的最大信任,为以后各阶段的心理护理打下良好基础。护理人员在此阶段应掌握病人的个性特点,使术中心理治疗能因人而异,恰当有效。

2.术前端正手术认知,对于手术病人各种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绝对化和主观片面的观念和态度,通过医护人员的权威性解释,介绍介入手术仪器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科学、必要的手术知识信息,并利用病人求治的愿望和潜力,指导建立起合理的认知态度,对手术有较为实际的看法和心理准备,确立适当预期。

3.术中实施心理治疗,安排舒适的手术,于手术准备阶段带病人做深呼吸放松[2]治疗,使心情平静,心跳规则,呼吸平稳,肌肉、关节、韧带放松,利于股动脉穿刺。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手术室做进一步的解释、安慰、鼓励,以增强病人自信心,提高耐受力,能积极配合手术实施。术中造影、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等主要环节,依病人个性特点,因人施以言语、态度、行为的不同积极性暗示治疗。

4.术后加强心理护理,手术完毕后病人往往因手术成功产生松懈心理,因此,重视常规护理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向病人强调术后严格卧床24小时、穿刺患肢制动6-8小时并保持伸直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发热等反应,使其对此有恰当的心理准备。经常巡视病房,及时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尽量避免病人激动、烦躁,增强其康复信心。

5.出院健康心理指导,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交待复查时间、体力活动情况、指导合理饮食,帮助病人将心理控制感倾向内控,以增加正性情感水平。使病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能主动接受并运用宣泄、放松、换位思考等心理调节方法,应对不良刺激,维护心理健康,巩固治疗效果。

二护理后病人状况的分析

1.心理护理应贯穿全程,病人从入院到手术至出院,其间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情绪常有波动,每阶段的心理各有特点;介入手术又存在接触放射线的问题、造影剂过敏的可能性危险,病人在局麻状态中,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手术进程顺利与否,随时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需要端正病人的认知和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心理治疗,避免一劳永逸或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及做法,使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相辅相成。共性化心理护理做到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对特殊病人则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每个阶段都对病人的积极配合、正确努力予以肯定、表扬,以鼓励病人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病人自身潜力。心理护理工作还要体现出双向性的特点,即护士在自觉为病人做心理护理时,通过启发、引导,调动病人有意识地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主动。

2.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有助于疗效巩固,心理社会因素是许多病人身体康复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介入手术不仅消耗了病人的体能,也使病人的心理应激变得脆弱,依赖性增强。因此,该阶段心理应对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强调病人在疾病治疗中的主动积极作用,将病人的心态由被动接受帮助引导为主动调适应对。帮助病人增强康复自信心,正视现实,消除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进行自我评价,指导病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劳逸结合,改善全身状况,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自身免疫系统,巩固治疗效果。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对病人术后康复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帮助,究竟作用多大,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3.对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要求,首先护理专业技能病人心理问题与自身疾病有很大关系,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到熟知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熟练,急救物品齐备,工作有条不紊,对病人起到一个良好心理暗示作用,有利于心理护理的开展;其次是心理学知识加强护理人员对医学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针对介入手术的不同病人护理人员应注重注重学习更全面的心理卫生教育、心理保健知识,明了不同病人与病人性格行为特征的关系,癌症与不善发泄、长期孤独和忧郁性格的关系,使心理护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定期请心理学专家讲课,熟练掌握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最后是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否更好地处理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否能取得满意效果,与护理人员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善于理解和同情、富有友善和耐心、愉快的情绪、仪表整洁、镇定自若的稳健风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这样心理素质的护理人员颇受病人的欢迎。护士只有拥有健康心理才能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因此,我们经常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团体咨询,排解护士工作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影响,提高其自我调控情绪能力,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参考文献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0~70 岁,平均66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至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阻塞性肺气肿平均8年,本组患者此次病情加重平均17d,合并有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共10 例。上述病例入院后经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为25 d。

        1.2  实验室检测

        2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17例。15 例动脉血气检测,结果均有程度不同低氧血症。13例测血红蛋白亦有程度不同下降。肺功能实验15例,均有程度不同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有4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

        2  护理

        2.1 病房环境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齐,温度为18~20℃,湿度为50%~60%,避免受凉、吸烟及有害的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否则加重病情。

        2.2 控制感染

        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合并有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取痰液送培养加药敏非常重要,注意痰液必须由深部咳出,吐入无菌盒内,咳痰前可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2~3次,再用生理盐水漱口2次,以防口咽部细菌污染,并立即送检。在应用抗生素时要了解药物的性质,注意药物半衰期,不宜过早溶解。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还要观察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以确定抗生素的效果,痰量多时应记录每日痰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在无心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在1.5~2.8 l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摄入。(2)超声雾化湿化气道,它是帮助排痰最有效的方法,雾量的大小和速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既能湿化痰液,又能消炎平喘。(3)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深呼吸、咳嗽、胸部叩击、引流,这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肺不张、肺炎的发生。(4)腹式呼吸及缩唇呼气的训练与指导。腹式呼吸训练是通过腹肌主动的舒张与收缩来加强膈肌运动,以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缩唇呼气的作用是增加呼气时支气管内压,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训练方法如下:开始训练时以半卧位、膝屈曲最适宜,立位时上半身略向前倾,使腹肌放松,舒缩自如。

全身肌肉,特别是辅助呼吸肌也应尽量放松,情绪稳定、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同时腹肌收缩,腹壁下陷,使肺内气体经口徐徐呼出,然后经鼻吸气时腹肌放松,尽量使腹部鼓起,开始训练患者可将一手放在前胸,另一手放在腹部,以感知腹部起伏,呼吸时应使胸廓保持最小的活动度,呼与吸时间比例为2:1,每min 呼吸10次左右,每次训练10~15 min ,每日2~3 次,熟练后增加次数和时间。(5)对呼吸困难者可给低流量持续吸氧1~3 l/min。重症患者吸氧时应严密观察,若吸氧后患者较安静,呼吸平稳,发绀改善,心率减慢,说明有效。若呼吸减慢变浅,提示可能出现co2麻痹,应调节氧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患者呼吸困难无改善,且出现意识模糊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早期,及时向医师反映,采取相应措施。

        2.4 在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注意事项

        (1) 注意呼吸节律是否合拍,若通气量足够,患者呼吸节律应和呼吸器一致。通气量不足,可能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合并症。(2) 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如不畅常见于连接管道漏气,痰流阻塞,致气道阻力增大。(3) 定时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变化;送气压力及机器运转,防止漏气及脱落;及吸氧浓度。(4) 观察生命体征及参数、意识变化并记录,如患者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应考虑氧中毒可能,以及有否呼酸、呼碱中毒等。

        2.5 用药观察

        由于年老体弱常需服多种药物,但患者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可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静脉注射氨茶碱应缓慢。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心衰应用速尿时应缓慢间断推注,防止脱水引起痰液粘稠,阻塞气道。

        2.6 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折磨,常表现为悲观、失望,心理上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孤独感,他们的突出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对长期住院患者应加强心理护理,耐心、温和、不厌其烦。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引导其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如气功、太极拳、户外散步等,将有助于增强老年人机体免疫能力,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篇3

关键词:老年;肺性脑病;临床护理;分析

肺性脑病是慢性胸肺疾病或脊柱疾病导致的缺氧、呼吸衰竭、二氧化碳潴留而导致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所导致的神经精神障碍综合症,具有病情危重、易变化、死亡率极高的特点,其预后率、临床病死率高达55%以上,临床观察、积极护理非常关键。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60例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次抽取的60例肺性脑病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为55~78岁,基础病因全部为慢性阻塞性肺部,均符合1980年制订的肺性脑病诊断及临床分级标准。依据病史记载发生肺性脑病诱因慢性肺气肿20例,支气管哮喘17例,肺心病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恍惚、淡漠、精神异常或兴奋多语,重症患者呈半昏迷、昏迷、抽搐状态,病理反射阳性。

2 临床护理

2.1心理抚慰 肺性脑病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对病情根治缺乏信心,担心经济负担加重等,进一步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应体谅患者的心情,帮助患者解除恐惧、悲观心理,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安心接受治疗。

2.2密切观察 临床护士应全面了解病患病情,仔细观察病患状态,夜间加强巡视,观察其神志变化。肺性脑病早期有睡眠紊乱状态,夜间尤其兴奋,常与一般的睡眠障碍相近,应仔细分辨。护士应连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观察患者咳嗽、咳痰情况,查看痰的颜色、性状,并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夜间休息状态。

2.3应用呼吸兴奋剂、解痉剂、抗生素 气道痉挛是肺性脑病患者常常出现的现象,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气道失水增加,无法自主排除粘稠痰液。通常需要适当补液或解痉剂保持气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控制呼吸中枢兴奋,增加通气量,减轻缺氧现象,帮助患者有效的排出二氧化碳。在进行大剂量的静脉滴注时,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幅度,是否出现恶心、呕吐、抽搐、大汗、惊厥等不良症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停止用药,采用无创或有创呼吸机辅助支持治疗,监测血气分析数据、调整呼吸参数,判断呼吸机的治疗效果,并通知医生协助处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治疗肺性脑病的关键。应及早对患者进行药敏实验和行痰培养,按照大量、长期、联合的治疗原则去合理使用抗生素。

2.4酸碱、水电解质紊乱的观察处理 肺性脑病患者由于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会产生酸中毒,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大量激素或利尿素又会出现代谢性碱中毒,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病症反映:患者会出现腹胀、厌食、乏力、表情淡漠现象,严重情况下患者会产生躁动不安、精神错乱状态。医护人员应仔细辨别这一症状与原发病的差异,区分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的不同症状表现,通过血气分析判断病因,及时调整治疗方式。研究数据显示当患者在pH 7.1~7.0时,死亡率高达93.7%,而pH

2.5应用氧疗 气道通畅是氧疗的前提,而氧疗不当是肺性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当患者缺氧伴明显二氧化碳潴留时应采用低浓度、低流量的鼻导管给氧方式,当患者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时可采用高浓度(>35%)的给氧,针对慢性阻塞性肺部患者的氧疗,应以PaO2达到安全水平(55~60 mmHg)为限,防止高浓度的吸氧解除了低氧对呼吸的刺激,产生抑制效应。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吸氧后的反应,如果出现神志渐好、呼吸幅度加大、频率减缓、心率减慢至>10次/min,说明氧疗产生了效果。对脾气性格改变,产生暴躁、反常情绪的患者及时检查血气指标,给予低浓度给氧;如果当实施氧疗后仍然没有好转现象,并更加恶化的患者,应尽快使用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的方式辅助呼吸。夜间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时,应加强巡查,保持通畅状态,防止吸氧管脱落,并叮嘱家属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减少意外发生。

2.6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如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嗜睡状态或兴奋多语、躁动不安、呼吸急促等现象,应及时结合动脉血气分析,关注肺性脑病的发生。根据医嘱给予肺脑合剂静脉滴注,对烦躁不安患者实施专人看守和床栏保护。医护人员应及时解除患者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状态,给患者服用解痉平喘药物。对久病无力患者且有清醒咳嗽反应的患者,应协助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咳嗽排痰。临床护士可将指、掌卷曲呈碗状,有节奏地自下而上地拍叩,协助患者咳痰。也可使用雾化设施,帮助昏迷患者气道湿化,进行负压吸痰,防止痰液滞留堵塞呼吸道。当上述方式无效时,应迅速实施气管插管、气管纤维镜或切开气管吸痰,促使呼吸通畅。

2.7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的重点是皮肤和口腔护理。呼吸衰竭患者经常张口呼吸,会引起口腔唇部干燥,需要经常湿润口腔,防止感染。护理人员可用薄湿纱布覆盖在患者口唇上,防止呼吸道的干燥,并涂抹油脂减少唇部的干裂。针对活动受限、长期保持被动的患者,应协助家人清洁干燥受压皮肤,隔2 h予以按摩护理,保持床铺的平整防止患者产生褥疮。夜间护理时针对年龄偏大患者加强巡查。

2.8出院健康指导 叮嘱患者减少呼吸道不良刺激,戒烟。生活环境应定时通风,控制空气中的冷热刺激和毒气吸入,调整室内温度,防止受凉感冒。平日饮食应注意摄取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的食品,并注意饮食要易消化、注意低盐;患者应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提高身体抗病功能。应辅导患者学会有效的呼吸技巧,采取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一旦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处理。

3 结论

肺性脑病是慢性胸肺疾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临床护理非常关键。肺性脑病患者的护理服务,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效掌握疾病的动态信息,尽早发现异常现象,尽早进行及时处理,减轻疾病对脑组织的损害,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有效恢复,有效缓解病症,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和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志琼,罗世林.肺性脑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14:2199-2200.

篇4

关键词:根尖周病;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36-01

根尖周病是指发生于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多继发于牙髓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急性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常见急症之一,也可能是慢性根尖炎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刺激加重时急性发作而来。消除急性炎症理,彻底清除病源,采用根管治疗、牙髓塑化疗法,有时还应行根尖手术[1]。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根尖周病患者60例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级收治的60例根尖周病患者,年龄22岁~70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急性根尖周病10例,慢性根尖周病50例。采用根管治疗、牙髓塑化疗法,有时还应行根尖手术。总有效率为 97. 5 % ,失效率仅为 2. 5 %。

2护理

2.1减轻疼痛:急性期护理以消炎为主,可选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或清热解毒中药,也可采用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局部可开放髓腔、拔除根髓、疏通根管使根尖周渗出物通过根尖孔经根管、髓腔从牙体引流。

2.2恢复口腔黏膜完整性:对已形成骨膜下或黏膜下脓肿的,除根管引流外,同时将脓肿切开引流。待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再做根管治疗或塑化治疗。

2.2.1根管治疗护理:根管(即牙根内的管腔)根据不同部位的牙齿,它的粗细不同,形状也各异,尤其是后牙根管往往细窄,甚至有的弯曲。因此,要想消除根髓或根尖部位的炎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准备主要准备拔髓针、光滑髓针、根管扩大针、根管充填器等器械;备好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溶液、樟脑酚(CP)、甲醛甲酚(FC)、牙胶尖、根管糊剂等药品;并备好复合树脂、磷酸锌水门汀等充填材料。一般情况下要经过四个步骤:去除感染源。在牙洞中离牙髓腔最近的地方,用高速牙钻打一个小洞,让炎性渗出物从开放的小孔中流出来,这时牙髓腔内的压力便迅速降低,要拔除根髓,再给牙洞中放置药棉球消炎[2]。根管预备。常用机械性预备,去除根管壁上的感染物,进行根扩(扩大细窄的根管)并用药液清洗。根管消毒。根据情况将药棉放到牙根内消毒封闭根管避免感染,为下一步根管充填做准备。这个过程需要5~7天后复诊。在无任何封药反应时,方可作根管充填。用具有消毒防腐的药物、对根尖无刺激的药物严密充填根管,避免再感染的可能,促进根尖病变的修复,将牙根及牙洞一起补好,而每个步骤要根据牙齿炎症的轻重而确定就诊次数。因此根管治疗是需多次就诊才能完成的一种较复杂的疗法。

遵医嘱及时做好吸唾、隔湿等工作,保持术野清晰,并做棉捻,干燥和消毒根管,及时调备根管糊剂和充填材料。对活髓牙,应在麻醉或失活下拔除根髓,用生理盐水冲洗根管,消毒、吹干后即可进行根管充填。对感染根管,除去牙髓后用2%氯亚明液和3%过氧化氢(双氧水)液交替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净余液,用根管扩挫针反复扩挫管壁,冲洗拭干后,将蘸有消毒药液的棉捻置于根管内,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暂封窝洞。待自觉症状消失,复诊检查时,根管内取出的棉捻无分泌物、不臭,无叩痛,即可进行根管充填。根管充填是根管治疗的最后一个步骤,整个过程应在无菌操作下进行[3]。根管充填常用的材料有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碘仿糊剂等。先将根管充填材料调成糊状送入根管内,再将消毒后的牙胶尖插入根管,直达根尖孔,以填满根管为度,用加热后的充填器,去除多余牙胶,最后作永久充填。在以上各项治疗过程中,护士按其操作步骤,及时准确地为医师提供所需器械及用物,遵医嘱调制各类充填材料,与医师进行密切配合。根管治疗虽然复杂,但经过治愈的牙齿在无特殊情况下,仍可以很好地承担牙齿的咀嚼功能。有的患者因治疗次数过多,缺乏信心或因工作忙等因素,不能坚持治疗的全过程,这样很可能会失掉一颗完全可以保留的牙齿。

2.2.2塑化治疗护理:器械准备同根管治疗,并备好塑化液、消毒液和冲洗液等。根据治疗需要调好光源和椅位。协助医师进行消毒、隔湿、窝洞冲洗。遵医嘱调配塑化液,并注意防止液体外溢,若塑化液流失到牙髓腔外,应马上冲洗或用干棉球擦除,并用碘甘油涂患处。塑化后遵医嘱调制垫底材料,用氧化锌丁香油和磷酸锌粘固粉双层垫底,最后用永久材料充填[4]。遵医嘱配制塑化剂:往髓腔送塑化剂时,注意防止液体外溢,避免烧伤口腔黏膜,增强病人防病意识。告知病人通过以上治疗后,牙龈炎将会很快消失,口臭症状也将随之消失,恢复病人进行社会交往的信心。

2.3心理指导:急性根尖周炎病人患牙部位剧烈疼痛,其心理表现与急性牙髓炎相似。慢性根尖周炎病人自觉症状不明显,常被病人忽视,当患牙出现脓肿及瘘管时才就诊。由于病人对治疗过程缺乏了解,总希望一次治疗便能解决问题,缺乏治疗耐心。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及治疗计划,减轻紧张情绪,鼓励病人说出心理感受,消除焦虑感。

3健康指导

告知根管治疗患者术后几天可能有轻度疼痛及不适感,属机体的正常反应,注意避免用患牙咀嚼;如有不适随时复诊;根尖手术后给予3天抗感染治疗并嘱患者休息,告之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5~7天复诊拆线。宣传正确口腔保健知识,使患者认识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意义;并告之治疗后注意事项及药物的使用方法,预约复诊时间。

参考文献

[1]郑麟番.实用口腔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8.

[2]王晓仪,朱亚琴,主编,现代根管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4-87,105-111.

篇5

【关键词】 老年病病房; 护患纠纷原因; 护理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稍有疏忽大意,就容易引发护患间的矛盾,甚至造成护患纠纷。在患者就医过程中,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密切、最直接、最频繁,加之护理工作既琐碎又具体,因而容易与患者发生摩擦和矛盾,尤其在老年病科。我科为干部病房,面对的服务对象为平均年龄高达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衰老,各个系统器官功能退化,伴随而来的就是心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我们医护人员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对可能发生护患纠纷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对策,避免护患纠纷的产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科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1日住院的老年患者155 例,年龄60~85 岁,脑梗塞95 例,其中合并老年性听力下降18 例,合并生活不能自理6 例,合并老年痴呆3 例,合并糖尿病22例。老年性高血压36例,其中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慢性肾病5例。还有其他老年性疾病,例如:心衰、骨质疏松等。

1.2 方法 对155 例老年患者通过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家庭情况,经济状态,心理状态等社会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达到减少护患纠纷的目的。

2 护患纠纷原因分析

2.1 由于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负荷超重,所以,有时服务态度欠佳,说话语气生硬,又与患者缺乏交流勾通,从而造成了患者的不理解或误解,进而诱发纠纷。

2.2 老年病房患者特点中由于患者年高、病情变化快、病种多、各项生理功能减退 ,认知、感知能力差 ,加之疾病带来的痛苦,家庭照顾者多等原因 ,如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纠纷。

2.3 由于老年病房,患者年龄大,病情复杂,所以治疗,抢救等是诱发纠纷的重要环节,在新特药、新技术的应用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如护理工作不及时到位,极易引起纠纷。

2.4 由于老年病患者慢性病比较多,又经常反复住院,原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变更为医保卡或自费医疗,新技术不断引进,医疗费用不断增长,而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当患者及家属对某些收费不理解时反复质问,个别护理人员解释不清或不耐心,易发生纠纷。

3 护理对策

3.1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治疗过程中提倡“微笑服务”,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其在住院期间能够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进他们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的发生。

3.2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与他们沟通交流时语言简短、清晰,以适宜的称谓称呼老年人,态度诚恳自然,取得老年患者的积极配合;对于听力下降者可稍增加声量,不懂时可使用相同的词语适时重复2~3 次;由于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下降,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并进行整合出现困难,因此,可以将谈话的内容加以简单化。如果护士能从患者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体会患者及家属住院时的心理,主动与他们沟通,真正做到待患如亲,就能赢得患者的赞誉与信赖,就不会产生纠纷。

3.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法制建设的加强,患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因此护士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适应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各项文书书写。提高业务能力,对新技术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不熟练 ,或没有执行医疗护理常规 ,便容易引发护患之间的矛盾 ,形成护患纠纷。

3.4 因医疗制度的改革,患者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的比例逐渐增大,使患者对每一笔医疗费用的开支都很在意。患者对收费的内空和项目又不了解就容易产生误解,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于医疗费用价格由国家制定这一政策并不了解。为医疗费用引发的纠纷,占很大比例,而护士又是各项操作执行者,收费单的分发者,为了减少纠纷我院实行了医疗费用透明化的管理方式,以明确标价,双联处方,一日清单,自费药由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并在各病区设有医疗费用查询机,使患者对自己每日的医疗费用支出心中有数。如患者有疑问耐心与患者沟通,告知费用情况,让患者明白消费,杜绝护患纠纷的发生。

篇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7岁,于2011年5月18日急诊入院 ,诊断为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肺结核,肺性脑病,20:30转入我科。 患者肺结核病史40余年,入院查体:体温37.3℃,心率83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64/40mmHg(1mmHg=0.133 kPa),指端脉搏血氧饱和度46%,患者浅昏迷,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胸廓凹陷,听诊左肺呼吸音低,可闻干鸣音,右肺呼吸音粗,可闻湿啰音。入院后立即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潮气量400ml, 吸氧浓度 (FiO2)60% ,呼吸频率15 次/min, 控制压力20cmH2O (1cmH2O=0.988 kPa), 呼气末正压 (PEEP)2cmH2O。 给予抗炎、抗结核、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 5月19日痰结核菌涂片回报(++),转入负压病房。每日监测血气分析, 随着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好转 , 患者意识 、 自主呼吸功能恢 复 。 5月22日 呼 吸 机 参 数 控 制 压 力 改 为16cmH2O,FiO230%,呼吸频率8次/min。 23日8:00改为自主呼吸模式 :FiO230%,PEEP 2cmH2O, 支持压力 10cmH2O,11:30患者自主呼吸正常,遵医嘱撤机,改为经气管插管接导管吸氧,3L/min,14:20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经过6d治疗,患者成功脱机 ,转入结核科继续治疗。

    2 护理

    2.1 负压病房的管理

    结核菌经空气以飞沫和尘埃的形式传播[2]。负压病房主要用于收治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室内空气压力比室外低,能接受外部清洁空气,室内被污染空气经特殊处理后避免了污染环境,切断了空气、飞沫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2]。该患者结核菌涂片(++),为控制传染源,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我们将患者安置单间负压病房隔离治疗,由专人护理。采取以下措施。①室温调控在21~26℃,相对湿度维持在30%~50%。 压力梯度(对相邻低级别房间)为5~15 Pa,以保证级差效果 ;房间换气次数>12次/h,确保环境始终处于清洁卫生状态 ,病房门外悬挂粉红色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标志。 ②室内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仪器设备、病床、床头桌、相关物体表面均用0.18%~0.22%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擦拭,2次/d。 ③污物处理,病房内设传递窗,传递窗装有紫外线灯,所有用过物品均放入密闭容器内,在传递窗消毒40min后拿出病房。 ④病房外设缓冲间,缓冲间备有隔离衣柜、污衣袋,医护人员在此穿隔离衣、戴N95口罩后进入,离开病房时需将防护衣帽放入污衣袋内,严格洗手后离开。 ⑤治疗车、床尾 、缓冲间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护士接触患者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时戴手套 ,脱手套后注意手卫生。

    2.2 人工气道护理与呼吸机管道的消毒

    2.2.1 人工气道护理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患者上呼吸道丧失了加温、加湿和细菌过滤的功能,如吸入的气体湿化不足或湿化过量,将导致呼吸道阻塞、肺不张等并发症和肺部感染率的增加。 ①采用加热湿化器和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进行气道湿化,加热湿化器采用灭菌注射用水,保持温度33~35℃;同时将灭菌注射用水用50ml注射器接一次性延长管 ,将延长管的前端与密闭式吸痰管近患者端连接,用微量泵以5~10ml/h持续泵入[3]。 ②呼吸机雾化,遵医嘱将生理盐水4ml、氨溴索30mg加入贮液罐内 ,连接呼吸机雾化管路,贮液罐连接于呼吸机Y形管路送气端,打开雾化器按钮,呼吸机自动进行30min进行雾化治疗,6次/d。雾化治疗前关闭湿化器,将床头抬高30~50℃,有利于气道湿化,也有利于痰液排出。 ③吸痰的时机和技巧,吸痰不能作为常规操作,只有当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 、 出现痰鸣音、 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 、 指端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90%、出现咳嗽或呼吸改变时才给予吸痰[4],吸痰前给予纯氧3min,动作轻柔 ,时间控制在5~10s。 ④每天上午配合医生为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经纤维支气管镜吸取患者气管深部分泌物,同时用20~60ml生理盐水行肺泡灌洗,观察支气管黏膜情况。

    2.2.2 呼吸机及管道的消毒

    该患者结核菌涂片(++),为开放气道为保证患者通气治疗,为防止管路中病菌造成污染采取以下措施。 ①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缸均采用一次性用物,5d更换1次。 ②呼吸机管路呼气端安装一次性空气过滤器,可以对患者呼出气流中的病菌过滤,减少对呼吸机及病房空气污染并每天更换。 ③呼吸机主机与压缩机过滤网每日10:00更换 , 用后滤网装密闭容器送供应科消毒处理。 ④呼吸机管路中冷凝水倾倒于专用容器内,10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min后弃去。 ⑤采用防反流装置集痰瓶,一次性使用,每日与引流管同时更换,或分泌物达到集痰瓶容量的2/3时更换。 ⑥呼吸机外壳及呼吸机面板每日用75%乙醇擦拭。

    2.3 病情观察和护理

    2.3.1 镇痛、镇静护理

    因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间断吸痰刺激等生理应激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等心理应激,造成患者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干扰治疗,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治疗。为保证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我们采用以下措施。 ①Riker镇静-躁动评分 (Sedation Agitation Scale,SAS)[5],根据7项不同的行为对意识和躁动程度进行评分,其中,1~2分=镇静过量,3~4分=镇静好,5~7分=镇静不足。 评分由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共同进行。 ②患者行气管插管后,遵医嘱给予生理盐水50ml加咪达唑仑50mg、芬太尼0.2mg,3ml/h泵入,第1个4h内每小时评分,分别为3分、6分、4分、5分。 3分时患者镇静,表现为嗜睡,语言刺激或轻轻摇动可唤醒并能服从简单指令,但又迅速入睡。 6分时非常躁动,表现为咬气管插管,身体躁动,需要保护性约束,进行心理支持,向其讲解气管插管的重要性 ,可以告知患者病情已好转, 只要再坚持很短时间就能拔除气管插管,同时增加镇静药泵入,由3ml/h调到4ml/h。 4分时患者安静合作。 5分时患者出现躁动,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经心理疏导后能安静。 第2个4h后改为每2h评分,均为4分,患者容易唤醒,服从指令。 8h后改为每4h评分,均为4分。 清晨中断镇静药,实施每日唤醒,醒后根据患者评分结果调整泵入药量。 该患者最高泵入药量5ml/h,配合好,经过6d治疗,患者成功脱机,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

    2.3.2 发热护理

    入院后患者体温波动在36.0~38.8℃,发热无规律性 。 观察患者无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肝功能正常,排除药物过敏和药物热,属结核病本身症状,继续按时给予抗结核药物。 低热时患者颜面潮红,无其他伴随症状,保证液体入量 ,增加鼻饲温水,每次100ml,3~4次/d。出汗时及时给予温水擦拭,保持床单位干燥。 5月20日体温38.8℃,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头部置冰帽;腋窝、腹股沟、腘窝置冰袋,足底给予保暖,降温部位注意观察防止皮肤冻伤。 40min后体温37.1℃,停止物理降温。

    2.3.3 基础护理

    预防压疮、坠床、非计划拔管的护理。 入院后接诊责任护士应用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随着患者病情变化,每班责任护士进行动态评估。 经评估,患者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①营养状况差、卧床,活动受限、二便失禁,有发生压疮危险。 ②患者应用镇痛、镇静药物,意识不稳定,有坠床的危险。 ③患者存在气管插管 、胃管 、深静脉置管、尿管,有导管脱出的危险。 采取:①保持床单位干燥、平整,使用气垫床。 ②翻身拍背,1次/2h。 ③美皮康有边型保护骨隆突部位。 ④大便及时清理,使用润肤湿巾擦拭,保持肛周皮肤干燥。 ⑤防止管路脱出及坠床,妥善固定各种管路、记录管路插入深度、翻身移动注意保护、给予双手保护性约束、床档保护。患者住院期间,皮肤完整、无意外脱管等不良事件发生。

    2.3.4 加强沟通,给予心理支持

    患者入院后给予镇静药,清醒时不知身处环境,眼神中充满疑虑和恐惧。责任护士紧握患者手,语调柔和,向患者介绍其所在的环境,患者表示理解后,进一步讲解其发病就医的简单过程及所用治疗设备、治疗时间,告知身体管路的作用及保留时间,讲解非计划拔管的后果。患者易于沟通,对治疗报有很大希望,依从性好。患者口腔内存在气管插管不能讲话,我们采用“我的需求”和“我的不适”两个沟通板,患者自己选择目前需求和不适,护理人员及时给予满足、解决,避免了患者不能表达自己想法的急躁情绪,顺利度过插管期。

篇7

【关键词】 儿科;危重评分;护理

【关键词】 儿科;危重评分;护理

0引言

儿科病房尤其是重症病房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护理工作量大,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生命体征、血气、血生化等20项指标,建立危重儿护理评分系统,对我科收治患儿进行护理评分,确定护理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07/200606我科收治的患儿1052(男559,女493)例(不包括新生儿),年龄1 mo~14岁,平均31.8 mo.

1.2方法采用生命体征、血气、血生化共20项指标建立危重儿护理评分系统,每项有0, 1, 3和5分3~4个分度,按病情由重至轻依次加分,最高分值100分. 于入院时首次评分,此后在入院24, 48及72 h各评分1次,并于第7日及出院前再次进行评分[1]. 按评分值分组:Ⅰ 组为≤70分,Ⅱ 组为71~80分,Ⅲ组为81~100分,分别代表病情极危重、危重和非危重,并相应采取特别护理、重点护理及一级护理措施,尤其对评分值低于80分的患儿及时应用以设备为主的加强监护.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作F检验、 χ2检验和相关检验,对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2.1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入院时首次评分值均偏低,1052例中≤70分42例,71~80分113例,81~100分937例;平均分值为85.0±10.8,中位数85分(表1).

表1各组危重评分值变化情况(略)

2.2小儿危重护理评分值与护理等级根据评分,≤70分为极危重组,采取以设备监护为主及时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准备好抢救仪器和药品,随时准备抢救;71~80分为危重组,此组患儿也住入重症监护室,实施24 h监护,同时配合临床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促使病情转归;81~100分为非危重组,根据病种不同入住小儿病区,根据小儿年龄特点及病情,予以一级护理或二级护理,准确评估患儿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按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转贴于

2.3小儿危重护理评分与预后小儿危重首次护理评分值均偏低,且与预后呈明显的相关性[2],评分值越低,死亡率或自动放弃治疗的发生率越高. 在本组病例中,极危重组42例患儿死亡13例,因病情恶化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20例,共占78.6%. 危重组113例死亡5例,因病情恶化放弃治疗21例,共占23%.

3讨论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采用生命体征、血气、血生化等20项量化指标评估患儿疾病危重程度,它能排除出生体质量、性别、诊断等因素的干扰,指标获取方便,客观全面,可操作性强. 本结果显示:小儿危重护理评分>81分时,病死率为1.6%,而评分<80分时,病死率达到38%. 根据每个患儿不同时间的危重评分法的分值变化可以绘出曲线,清楚地显示每个患儿病情变化趋势,以指导护理人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使患儿得到合理有效的救治. 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在ICU和非ICU均有推广价值. 一方面在ICU利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可以筛选出不属于危重病的患儿,避免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处理,造成护理资源的浪费. 在非ICU利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早期诊断识别危重患儿,及时转到ICU,对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ICU的护理工作效率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1 临床资料

59例脑血管病例中,男48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48:11;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73岁,平均53.5岁;住院时间最长为169例,最短的32天,平均住院天数为46天。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41例,超常体重29例,睡眠休息时发病47例;工作、情绪激动时发病12例,血压在22~19/16~11Kpa范围内31例,18~14/13~10kPa范围内18例,正常范围内10例;心电图正常30例,大致正常22例,供血不足7例;主要表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口眼歪斜13例;伴耳鸣、眩晕7例;伴糖尿病4例;语言不清或失语28例;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欠灵活39例;肢体瘫痪7例;治疗好转55例,好转率为93.2%,效果不理想3例,占5.1%,自动出院1例,占1.7%。

2 心理分析及护理

2.1 忧虑苦恼型心里及护理 由于脑血管病起病急 骤,发展迅速,病势凶猛,病程长,致残率高,预后差,甚至多次住院。因此多数患者表现焦虑、苦恼、烦躁、孤独、郁闷、悲观厌世等心理。当病员表现忧虑、烦躁时,必须从实际入手,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思想压力,稳定情绪,为康复创造条件。比如病员杨某某,住院号;24827,女,45岁,教师。患脑血栓入院后,一直情绪低落,常常独立发怔,愁眉不展,整天唉声叹气,对治疗护理漠不关心。通过细致观察、分析、了解,该患者夜间发病,入院血压高达24/13kpa,嘴歪眼斜,闭眼不能,并伴有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行走不稳,患者一是忧虑容貌,二是担心工作,对该病的预后情况忧心忡忡。经过交谈,患者吐露了心声,我们耐心安慰,因势利导,嘱其安心休息治疗,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稳妥有效,精神上给与鼓励支持,患者逐渐消除了思想顾虑,在情绪稳定的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中西医配合治疗,住院35天,痊愈出院。

2.2 烦躁、恐惧型心理及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肢体瘫痪,言语不清或失语、视物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从行动自如到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运动功能的瘫痪病人这一角色的转变,缺乏认识,因而产生烦躁、恐惧心理。

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客服烦躁、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必须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动态及需求,以耐心周到、细心的护理及精益求精的技术,安慰患者那颗烦躁恐惧的心灵,给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比如病员雷某某,住院号:41444,男,50岁,大队教导员。患病后心情烦躁,言语不清,右侧肢体行动受限,步态蹒跚,生活不能自理,稍不顺心,就对家属发脾气。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同患者细心交谈,从生活上体贴关心。各项技术操作准确娴熟紧张有序,获得了患者的高度信赖。雷某某曾对人说:“在这种环境中有一种安全感”,于是巨大的思想压力变成真诚的期待,烦躁担忧变成热切的希望,由恐惧瘫痪、矛盾重重变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于是主动配合各种处置操作,如针灸、体外反搏,各种穿刺、注射、中草药结合治疗,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积极进行适应性和代偿锻炼,住院89天,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治愈出院。

2.3 依赖附属型心理及护理 依赖附属型心理的病人,主要是心理压力太重。他们了解脑血管病,当脑血管病危及自己的躯体时,如五雷轰顶,精神首先垮了,临床表现懒散、被动、顺从、感情淡漠、脆弱,希望被人重视,渴求医护人员扶持,家属昼夜陪护,内心充满恐惧感。

对这种类型心理的患者,我们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鼓励,生活上给予关心 ,另一方面加强巡视,深入了解病员心理活动,帮助患者从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放下思想包袱,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刘某某,住院号;31654,男,63岁,于晨起时突然感觉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语言不清,站立不稳,跌倒在地,急送医院住院治疗。该患者平时性情沉默,患病后沉默不语,事事依赖,总希望家属陪护,衣服要人帮着穿,饭菜要别人喂,生活需要陪护全面负责,在他的头脑中只有疾病,没有力所能及。经了解得知,他的战友有几个人患了脑血管病,其中有一位已瘫痪卧床多年,因此才对此病非常熟悉且惧怕。总认为没有什么办法使他恢复如常,只有靠医生和护士,才能减轻疾病的折磨,因而生活及治疗护理对他恢复有益而产生依赖性。了解他的心理后,我们及时找他交谈,谈家庭、儿女、战友、日常生活见闻、电影、电视等,渐渐打破了往日沉默的局面,重视了他幽默的本色,并努力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主动喂水、喂饭、喂药,及时做好生活护理,取得了患者信任,使其减轻了思想压力,振作精神,在护理人员陪护下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自我,适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尽管他吐字不清,但幽默的话语还是不断飞出:“这病好比烈马,我要征服烈马,做个勇敢的骑兵”。一边说笑,一边挪动着不灵活的下肢,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确实为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仅住院37天,痊愈出院。

2.4 自责负罪型心理及护理 有些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患病后肢体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语言不清很烦恼和痛苦。他们总认为给家庭添了麻烦,拖累他人,对此内疚甚至负罪自杀的心理,为了减少大小便而悄悄少吃少喝。如刘某某,住院号:40350,男,55岁,右侧肢体瘫痪,本想自理,却常帮倒忙,想端水喝,却把水洒在床上,被服湿了,想赶紧挪动被服,杯子又被碰掉摔碎,他为此苦恼自责。我们观察到这些心理活动后,一方面鼓励病员正确对待失误,避免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引导病员证实现实,别人协助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疾病的恢复,安慰患者要有耐心,适时适度,力所能及,克服急躁,循序渐进,只要坚持锻炼不灰心,再配合中和西医治疗,肢体功能一定能恢复。此后患者面对现实,与疾病抗争,在医护人员协助下,主动进行适度的肢体功能锻炼,最终达到了预期的临床效果,好转出院。

2.5 沮丧厌世性心理及护理 此类心理表现在患脑血管病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并且临床症状比较稳定。患者由此会联想到久治不愈,要长期抱着药罐子与疾病相伴,因而沮丧厌世、缺乏信心和勇气,总认为自己成了废物而自卑,精神萎靡,同时认为自己受人歧视,而灰心丧气、孤独、失望。

篇9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心理分析;临床护理干预;患儿

患儿入住ICU后需要对其进行24h的监护,患儿需要承受与父母分离的痛苦,并且还要受到疾病对身体造成的不适,从而导致ICU内的患儿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对将来的治疗、护理、预后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此次研究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ICU接受治疗的患儿144例,对其进行心理分析,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患儿进行护理,从而研究ICU患儿心理分析与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ICU接受治疗的144例先天性心脏病住院的患儿。其中男92例,女52例,年龄2个月~13岁。所有患儿中90例婴儿,20例幼儿,17例学龄前儿童,17例学龄期儿童。采用访谈、调查及行为观察法对ICU患儿进行心理分析。调查发现89例患儿为分离性焦虑[2],临床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对陌生人有抵触情绪、用身体或语言攻击陌生人;55例患儿为控制感丧失[3],临床表现为退化,拒绝、反抗接受治疗及护理;144例患儿为恐惧,临床表现为哭泣、扭动身体、尖叫、骂人、打人、肌肉僵硬等。

1.2心理护理方法

1.2.1缓解患儿分离性焦虑由固定的护士对患儿进行照顾,给予患儿整体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日常的生活习惯、性格、饮食习惯等。护理人员采用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方式与患儿进行交流,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在日常护理中应关心、体贴、爱护患儿,注意保护患儿的自尊心,多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护理工作中严禁对患儿进行训斥、恐吓及强迫。为使患儿能够尽快的适应医院环境,应尽量满足患儿情感方面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患儿家属探视的时间和次数。但是在对患儿进行探视时应穿隔离衣、帽、口罩等,做好相关消毒隔离工作。

1.2.2缓解患儿控制感丧失增加患儿的日常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减少对患儿肢体的约束。在患儿日常生活作息规律的基础上再安排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鼓励患儿做一些穿衣服、洗脸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在患儿所居住的病房墙壁上悬挂卡通画等,增加对患儿的感官刺激。

1.2.3预防和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在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时,操作应尽可能轻柔,从而减少或避免对患儿造成疼痛和不适,可通过转移患儿注意力的方式对患儿进行吸痰、静脉穿刺等出现疼痛感的操作。

1.2.4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可在病房内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或者患儿喜爱的动画片等,用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改善患儿的治疗心情;其次,医护人员可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充满童趣的病房环境,在病房内贴上暖色调壁纸,并摆放充满童趣的饰品等,以消除患儿的焦虑害怕情绪,减少治疗阻力。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护理前后患儿分离性焦虑、控制感丧失、疼痛反应等心理行为地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二、结果

护理前分离性焦虑89例,控制感丧失55例,恐惧144例;护理后分别为21、14、70例。护理前、后患儿在分离性焦虑、控制感丧失、恐惧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三、小结

患儿的行为表现是内心世界的反应,在对患儿的日常护理中,应观察患儿面部表情、动作、饮食等变化,从而对患儿的心理反应进行及时的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患儿进行护理,帮助患儿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患儿的安全感、信任感等[4]。护理是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主题,患儿表达能力较差,在疾病出现变化后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表达,因此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护理时,应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从而提高对患儿的护理效果[5]。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患儿有效的心理护理,例如使用音乐护理、童趣护理等方法,消除患儿的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患儿的护理治疗配合度。

篇10

【关键词】舒适护理;艾滋病患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52-01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途径,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研究舒适护理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80例艾滋病患者中,女性35例,男性45例,22~85岁,平均年龄为50.4±1.23岁。其中有10例是通过吸毒患上艾滋病,有25例是通过血液传播患上艾滋病,还有45例患者是通过性传播患上艾滋病。将这80例艾滋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都是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舒适护理。统计学显示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接受舒适护理,以下是舒适护理的具体方法:

首先,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要将病房的温度调节为24°C左右,并且要保持病房内的光线充足,定期消毒病房,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的空气流通。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患者听一些轻音乐,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放心接受治疗。加强心理护理,艾滋病患者难免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积极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的心声,言语开导患者,使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1]。做好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高能量、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患者在吃东西之前要洗手和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最后是减轻患者痛苦的舒适护理,护理人员要调整艾滋病患者的身心状态,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面对患者时要面带微笑,使患者产生亲切的感觉,忘记不安的情绪。另外,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使患者充满信心[2]。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P

2结果

对照组的有效率仅为80%,患者的满意度为78%,而观察组的有效率高达95%,患者满意度高达97%,观察组的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表1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对比,两组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途径,艾滋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3],容易产生消极或易怒心理。舒适护理是指使患者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感的一种护理方法,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其生理、心理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 、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 [4] 。实施舒适护理能使艾滋病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及护理服务效果,使患者从生理、心理上都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因此,舒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值得在艾滋病患者中推广使用[5]。

参考文献

[1]王雅西,绳宇.护士在艾滋病患者治疗和关怀中的工作内容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5(03):555-556

[2]施素华,梁萌,孔悦.舒适护理在血透室护患关系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4(04):366-367

[3]周巧玲.艾滋病患者心理调查及护理对策[J].医药世界,2010,5(04):95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