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28 05:3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鼓励的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鼓励的名言

篇1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篇2

关键词:古希腊 自然派 惯例派 春秋战国 孔子 墨子 荀子

一.古希腊语言学中自然派和惯例派的论辩

克雷特利斯和赫莫吉尼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有一天他们论辩“词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两人各抒己见,观点各不相同。克雷特利斯赞成这样的看法:一个事物的名称(不论是希腊语或是蛮族语言)是由它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因此语言自然而然的具有意义。他反对那种把某些人约定俗成的东西说成名称或词的说法。他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只有一个正确的、根据本质产生的名称,所谓名称不是有些人约定怎样称谓就怎样称谓的。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名称是由于它的性质而产生的,受自然的支配,所以语言自然而然地具有意义。

赫莫吉尼斯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任何名称除了习惯之外,别无其它“正确性”存在。他表示,我不能相信名目繁多的正确性在与别的什么东西而不在于约定俗成,如果有谁确定一个名称,那个名称也就是正确的名称;如果后来改用别的名称而不再使用原先的名称,那么后来这个名称的正确性也丝毫不亚于前者,这正如我们可以任意改变奴隶的名字一样,因为任何人的某个名字都不是按本质产生的,它是在某些法律和习惯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他认为,名称是语言使用达成的协议,而协议是可以改变的,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只要大家同意,用什么词都可以。

二、先秦诸子语言思想理论争鸣及与古希腊论辩的契合和碰撞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一样,先秦哲学家们曾就“名”和“实”(即名称和事物)的关系进行讨论先秦哲学家们阐明了一系列的语言学原理,奠定了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基础。

1.孔子的正名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早提出了“正名”的观念。严格地说,孔子的“正名”不是专门论述语言问题,但它对语言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子多次谈到了“正名”问题。

《论语 子路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这里讲的都是政治上的“名分”,这是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名”是用来说明、表达“实”的,正名的目的核心是名实相符,恢复的是“信”。“信”是正名的核心,不正之名恰恰是无信的集中体现,并成为造成进一步混乱之因。言论、名称这些形式是说明内容的,但他并不是内容本身。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但形式证明不了内容。但形式与内容脱节开来时,人们不但会对形势不信任,从而影响到对内容的失望,并且逐渐的丧失信心,这才是最为危险的。另一角度思考,孔子对于名称与事物其实在“正名”中也有了一定的阐述: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但形式证明不了内容,形式与内容不能脱节。即:名称即为形式,而事物即为事物。名称是事物的表现,是表现内容的方式;但是仅有名称又无法确定其事物真实存在性,但另一方面,名称与事物不能够脱离使用和理解,如果脱离便会造成对应关系混乱。

2.墨子的语言思想

墨子也讲正名,但他们的正名与孔子的不同,墨子的正名是对说话人准确使用语言的要求。《墨子 说经下》:“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止于彼,此止于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意思是说,正名,就是要分清彼此。用于那个事物的名词只能用于那个事物。同一名词,不能既用于那个事物,又用于这个事物。墨子在《非攻下》里,辨析了“攻”与“诛”在语言上的区别。墨子认为“攻”是侵略战争,在动机上是“亏人自利”,在手段上是攻杀无度,在后果方面是“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诛是秉承天命而行义,是合乎道义的利天下而为之。诛无道即伐其不义。攻是不义之侵略,诛是诛无道者必然进行的伐。这里的“攻”与“诛”同表示发动战争这一意思,可是名称不同,有很大的差异。

3.荀子的语言理论

战国后期,在语言问题上最有见地的学者是荀子。

他的《正名篇》对当代论争的实名问题作了总结,阐明了若干语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正名篇》云:“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宜,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论述了名称和它表示的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的得来受到社会的制约。约定俗成的就是适合的,违反了约定俗成,就是不适合的。荀子的观点与赫莫吉尼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三. 总结

孔子的“正名”中暗示着名与实的辩证关系,即整合并包了自然派与惯例派的主张思想。墨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从其区别“攻”与“诛”和《墨子 说经下》看,用于那个事物的名词只能用于那个事物。同一名词,不能既用于那个事物,又用于这个事物。强调了名称与事物的自然由来的关系,体现着自然派观点。但墨子有关事物的分类(达、类、私)在某种程度上将自然派与惯例派做了一定的结合。墨子论述了语言表达思想的问题:墨子认为,集合表述事物的名称构成了句子,“口能”指口的机能,因为口可以发出表示各种事物的声音,故说“言也者,谓口能之,出名者也”。这实际上又与惯例派基本相似。

由此,古希腊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皆起源萌发于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论辩,论辩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经阶段。两者皆最先由哲学家和思想家发起思考,并且在语言理论方面论辩的观点:古希腊自然派和惯例派,先秦的孔子、墨子、荀子语言思想理论,二者有着一定的类似性观点,某些方面的碰撞和契合,以及整合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4

[2]俞允海.潘国英《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007-8

作者简介:

马艳红(1992-4-1),女,辽宁阜新市沈阳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

篇3

要想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真正让学生作朗读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多给学生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和感情上的支持,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才,都能朗读的最好,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比如在教学《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时,教学是分四步开展了朗读活动。首先,初步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多字漏字,在读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让学生同桌互查,方式可以是“同桌相互把自己最难读并读得最好的小节读给对方听,还可以同桌相互指定小节读”。让学生在自主练读中做到通读;其次让学生自由速读课文,要求读熟练、流利,并找一找各小节中最重要的句子和词用符号画出来,从读熟练、读流利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就是理解课文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怎样读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怎样去读”。读完后,分小组读给同学听,并说一说这样读的好处。这样课堂上有了书声朗朗,议论纷纷,学生在互读互说中取长补短,共享读书的快乐,同时又加深了对语文的感悟;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想读的小节,并说一说这样读想表现什么,通过朗读掌握了文中的哪些语句?并动员其他同学参与评价,参与补充,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依据,细细感悟文中的语言文字。同学们通过这四步朗读,自行探索,自主交流,不需要老师做过多分析,慢慢地从感知到感悟,从朗读到加深理解,使同学们享受到读得快乐,获得了悟的幸福。

二、创设读悟反馈情

书让学生自己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要想让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就必须读而能问、问而能答、答而能悟、悟而能知,做到这一步就要多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鼓励强化学生。比如经常对学生说“你很聪明”、“你学习真有方法”、“你朗读的真棒”、“老师相信你会读好的”等;而少用反面,消极的语言,比如“你看看人家某某同学”、“你真笨”等等,这样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自暴自弃,而百害无一利。

三、读悟输入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总是针对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读为根本,训练感悟。让学生的朗读自由充分,教师就应该舍得花时间、花力气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悟中自读。如学了课文《准时登录表演》中你受到的启发是什么?有的学生用朗读来表达,有的用自己的话来表述,有的用手来比划,有的用笔来画图等等,这样最终绝大多数学生“无师自通”。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过去我们总要求学生“求同思维”,恐怕学生和别人想的不一样,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因循守旧,不敢标新立异。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独立思考,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四、读悟鼓励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和反应,应及时评价和鼓励,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无论哪一名学生朗读到什么程度,感悟课文是如何深刻,只要他们是尽心去读,去悟了,老师都要欣赏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永远都是最好的、最优秀的。也许,有的学生现在还不让你满意。但是要学会等待和忍耐。以一颗诚挚的心,感谢生活,感谢学生给与我们的一切……

五、读悟运用

儿童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口语交际,可有效的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篇4

如果教师能容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差错,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这将是一幅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教育画卷。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而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对“症”下药,让正误思想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认识冲突,产生“头脑风暴”。学生可以自私,学生也可以自我,我们有义务去影响他们,但是无权去命令他们按你的模式去生活。在工作中,有时当师生矛盾激化时,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师与生的很多想法不是对等的,学生出现错误就理论上是必然的,教师去引导施教是天职,因此,不能去顶、去争、去压,而应以宽阔的胸怀、和谐的包容,去做真诚的教育。用爱去教会学生爱,用宽容去教会学生宽容。每周一次的班队课是德育建设的思想阵地,充分有效地利用班会时间是班级建设的最好途径,在班会课上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自我设计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分的发展他们的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因而对于培养健全的心理有重大作用,其意义往往是课堂学科教学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我设计放手让班干部组织、主持班级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这样将确保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频繁交往,又利用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进而满足学生各种心理的需求。只有群体主动参与创造班级文化,形成同类价值意识、价值取向,而且参与得愈广泛、愈长久,文化创造的愈多,积累得愈丰厚,学生个体才能在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融入班级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取向中,获得创造的自由,发展的自由。

二、赏识美丽的“窗户”,携来一米的阳光

当我们自己施教于学生的时候,不要忘记,学生也在呵护着我们。今生今世,教师所得的最大的快乐,还是来自学生。班主任在“教育人生”中展示的人生态度、敬业精神、情感生活、人际关系、人格特点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些娇艳的小花中,总有一些是纤细、敏感而早熟的,只要稍不留神,他们就会刹那间“花容失色”,枯萎凋零,也许我们在“辛辛苦苦、孜孜不倦地抹杀人性”却浑然不觉呢!难怪有人说:当一名好老师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看来我们教师面对活生生、有灵性、有自尊的孩子,真的要“像一个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开学的第一天,她由爸爸牵着来报名,一张端庄的脸蛋,弯弯的眉毛,高高的鼻梁,一双忧郁的大眼睛,看上去很可爱。“她一定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我心里琢磨着。谁知她的爸爸把我拉到一旁低声说:“老师,我们家平平生下来是个半哑,语言有障碍,4岁时已做过一次手术,现在能说话,但口齿不清楚,希望你多照顾些……”我望着她那双忧郁的大眼睛说:“你放心吧!我会尽全力的!”开学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注意她。她总是趴在桌子上,不爱和别的同学讲话。课堂上,无论多么有趣的内容,也提不起她的兴趣。她总是默默地坐着,从不举手。我知道她怕开口,生怕别的同学嘲笑她。身心的缺陷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样下去,她会变得孤僻、自卑。“我要鼓励她,一定要鼓励她振作起来!”每时每刻这个念头都在我脑海中回荡。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她生病了,扁桃体发炎,我在班上讲了她小时候的故事。小朋友听了很感动,平时最调皮的小晔惭愧地说:“老师,我再也不嘲笑她了!”中午,我带领小朋友们去她家探望,她先是哭了。我给她讲张海迪、桑兰的故事,她忧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多美呀!就像一朵绽开的桃花!但我又看到了她那双忧郁的眼睛里充满了希望之光……我用我的爱心让一朵鲜花重新开放,我打开了那扇美丽的“窗户”,我的鼓励、赏识便是投向那扇窗里的一束阳光。

三、期待美丽的“书香”,携来鲜亮的阳光

篇5

一、做一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这门课。所以平时我要求自己做到,对学生要有爱心有耐心有童心,在交际上做学生的榜样,慢慢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多锻炼他们有意识去说。

二、要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

我发现:在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者面对同学说话时,大多数学生有羞涩感,有时怕出错,怕被别人笑话,以致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成功表达就要帮助学生战胜内心的恐惧,{去内心恐惧的心理,树立一种自信乐观的心态,让他们乐于、勇于、敢于表达自己的心里话。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去除害怕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说,变被动说为主动说。一般我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认真分析其害怕的原因,鼓励他们说,同时勇敢面对困难,战胜自己。其次是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深呼吸;大声朗诵;在无人处反复训练;在演讲前给自己鼓气加油……努力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

三、要加强口语方面的训练

1、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学生听得多了,相应的也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及有意无意的去模仿说话人的语气语调,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学习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同他人交际。

2、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朗读,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可以帮助积累词汇、句式。同时,朗读时要做到不漏字错字,要求抑扬顿挫……朗读时可以领读,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在教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我领读然后让学生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3、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口头作文。教师从文章的中心、语言、选材、结构等方面定下几个要求,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组织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构想。

书面作文。就是把一些学生的佳作及名人的范文找出来让学生读,让学生从修辞、写法、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评讲,发表意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说话机会,把自己的理解或意见表达出来。

4、师要上好口语交际课

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读书活动顺利开展

为了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苏校长亲自挂帅。活动伊始,学校教导处、语文教研组、图书管理员共同商议,确定了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及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于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制订了关于读书活动的相关计划和措施,并由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活动开展不久,全校便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策划,全体学生积极投身读书活动中

经学校研究决定:每周拿出两个自习师生共读一本书,间周进行一次聊书或系列丛书赏析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即平日积累词句的读书笔记本),从原有的好词积累丰富到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学期结束进行“优秀读书册”的评比展示,评出优秀的作品,奖励好书一本。每月利用一节课举行读书交流会,交流所读书的内容,喜欢的人物,喜欢“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畅所欲言,谈自己对书,对句,对名言,格言,警句的理解与感想,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选出合适的推荐书目。如一、二年级推荐的分别是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注音版《小猪唏哩呼噜》和《小木偶奇遇记》这两本书;而高年级教师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学生推荐了离学生比较近的《大林和小林》、《马小跳系列》、《窗边的小豆豆》、《第七条猎狗》等,目的是先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保证阅读质量,教师一般在学生阅读之前自己先读一遍,然后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阅读兴趣。其次,因为学生的阅读速度不一样,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书,并利用晨会或班会等时间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借助各种读书活动,展示读书成果

学校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从学生、班级、学校三个层面设计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从而形成激励机制,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1、个人活动:全校学生做好摘录、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

2、班级活动:在班内开展读书笔记的评比、交流、展示活动;开展全班汇报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开展“班级读书之星”的评选。

3、全校活动:在学校内开展读书笔记的评比、交流、展示活动;开展“学校读书之星”、“学校书香家庭”的评选。

四、家校携手,家长与孩子一同幸福在共读时光

篇7

一、 多管齐下, 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我引导阅读漫画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

四、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

2.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五、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参加“读书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弟子规》精读”等各种读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表现,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评选一次“明星家长”,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并颁发奖状,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争优热情。由于在阅读的每一环节,我都关注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同学踊跃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做到“我喜欢,我阅读”。

篇8

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用“自己的思想”去教学,实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作为教师,要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首先必须自然,因为凡是自然的事情都是无需强迫的。

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如果思想走不动了,那么我们成长的路就不会延伸太远。

与李文艳老师共事近20年,她给我的印象如一株向日葵,微笑、坚强,坦然而大方,沉静而不张扬。二十几年的数学教师和班主任工作,其间经历各种困难,收获各样的荣誉,她总能平和、从容地面对。

做班主任,我清晰地看到了她身上的稳重、大气和宽容。“不怒自威,亲而不犯”,她将班主任工作做到了这样的境界。认识她的时候,她就是班主任,今天她依然没有离开这个岗位,但我很少看到她跟学生发脾气、训斥学生,一个蹙眉,一个眼神,作业本上几句肺腑的话语,学生已能心领神会,她留给学生的是做人的尊严。

听她的数学课,我能感受到优秀数学教师应有的灵气。有序和谐的课堂,干净利落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方法,不包办代替,不自言自语。点拨、追问、等待、启发、再点拨、再期待,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外行的我才发现,原来数学课也可以上得这样美。

跟她做朋友,交流的言语或许不多,但大家都能察觉到她来自心底的真诚坦荡,那应该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从青年到中年,一年又一年,她用自己深深的教育情怀教书育人,她让人性的光辉洒进学生的心田,她用真情,用知识,用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学生们的美丽约会。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八中学副校长 董小菊)

早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就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学习更多的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俗话说:一笔难写一个“人”字,就是说做人很难。但是陶行知先生简单的两句话就讲清楚了怎样教人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要实现陶先生所说的这两句话,作为教师,就要抓住教育的根本,掌握真理,教人求真。用求真教育点亮学生心灵之灯,让每一朵心灵之花盛开。

一、为师身正,以坦荡之心育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将孔子关于君臣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至理名言引申到教师育人上:如果教师自身端正,作出表率,不用下命令,学生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师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学生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学生也是不会服从的。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上行下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会首先身体力行。每次集会,我都是第一个到场,以规范的姿态给学生以示范,教给学生什么是守时;每次课间操,我一定早早站在操场,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与学生共同活动,告诉学生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每一节课,我都会认真准备,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引领学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敬业。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品行感化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正大光明,心怀坦白,言行正派,以坦荡之心育人。

二、品读名言,教学生走近真知

优秀的名人名言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真知真理。通过收集、品读名人名言,让学生们从名言中感悟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激起心灵的震撼。此时,名人名言被赋予了深刻的教育内涵,成为催人奋进的动力。

我在班上进行了名言教育。新学期开始,每天早晨由班长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学生进行记录积累。为了鼓励学生将这项活动坚持并做好,最初,我让学生每月评选出抄写积累最认真的同学,结合班内评比,以“加星”的形式进行表扬;为了让这项活动不流于形式,更有实际价值,每两个月让学生总结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名言,并在周记上记录: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对你影响最大?你从这句话中受到那些启示?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可以如数家珍地讲出几句名言。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第二个学期,我又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去收集名人名言,轮流抄写在黑板上,与同学共享。另外,还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介绍该名言的背景和教育意义,这样,学生亲历名言的收集和教育过程,对名言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己的教育作用更大。品读名言,既是对真知营养的吸收,又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构建道德大厦的基石。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品读名言,让学生走近真知。

三、讲求诚信,让学生品尝真实

为人处世,要做到真实可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从一定意义上讲,诚实守信其实就是求真。

班里总有一些懒惰的学生,他们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动手练习,经常抄袭作业,有的甚至考试作弊,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其实,他们也希望自己得到好成绩,可是不肯付出努力,虚荣心促使他们选择作弊来达到他们理想中的成绩。其实,内心里,他们也有一种抑制这种坏习惯蔓延的愿望。为此,我和学生们商量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我们决定在班里设置一个“诚信宣言”专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诚信宣言,以小组为单位张贴。有的学生写道:“我承诺:做到作业独立完成,不会的问老师和同学;我承诺:不抄袭,不作弊,独立思考;我承诺:真诚对待同学,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每一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作保证。在这项活动进行之前,我与学生共同商定此项活动的目的和监督方式,即:对违规的学生采取全组一起扣分的惩罚形式。强烈的集体意识制约着学生们的行为,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晨到校抄作业的人不见了,变成了学生共同讨论的场景。过一段时间以后,个别学生出现了思想松动现象,他们试图寻找机会偷懒,有作弊想法的学生也逐渐冒头。这时,我会适时地提醒,对这些学生非常有用。教师的提醒给他们敲响警钟,他们对自己的错误想法也感到很惭愧。几次过后,他们就会逐渐改掉那些坏习惯,兑现自己的诚信宣言,成为一个诚信的人、真实的人。更可喜的是学业的诚信也迁移到做人的诚信。诚信使学生尝到受人尊重,被人重视的甜头。诚信,让学生品尝真实的可贵。

四、学会合作,使学生拥有真心

学会合作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及生存必须掌握的技能。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遇到矛盾或困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解决它、战胜它。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助人为乐是合作的前提。在合作中,学生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因为,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心的交流,只有拥有真心才会得到认可。

每次考试过后,都会在班里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两三人一组,或站或坐,有的专心讲解,有的专注聆听,不时能听到压低嗓门的询问声,整个班沉浸在一种有序的合作互助氛围中。合作互助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如何学习,自觉地改进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班里每项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生都会以真心相待,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小组值日时,大家抢着干脏活累活;考试过后,会有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主动找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心帮他们解答问题,不让小组成员掉队;同学生病,大家就会自发去他家看望,给他补课。

合作互助不但在平衡学生心理、调节心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智力和良好品德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合作互助中,学生学会真心相待。真心相待,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并会以行动回报。

篇9

一、倡导生活札记,以生活积累促进语言积累

我对刚进初一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设置了“你喜不喜欢写作文,为什么?”一栏,结果令人吃惊,只有23.7%的学生喜爱写作,竟有76.3%的学生并不喜欢写作。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没有东西可写(68.2%);2.没有什么兴趣(19.7%);3.有一种恐惧感(12.1%)。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无东西可写是学生不喜欢写作的主要原因,从问卷后与对写作兴趣选择缺乏兴趣和有恐惧感的学生沟通结果看,无兴趣作文和怕作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针对这一现象,我把学生生活积累作为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初始环节来抓,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把眼光投向自然、社会和人生,捕捉现实的真情实感。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留心体验生活,深切感悟生活,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生活札记本”,把平时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认真地记录在“生活札记本”上。久而久之,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人生体验丰富了,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学生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认为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二、优化课外阅读,以知识积累促进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七~九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实施建议”中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初一刚进校时,我发现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表现很不尽人意。调查表明,许多学生主观上想从课外书籍中吸取营养,但在内容选择上缺乏针对性,大多看的是作文书、武侠书、漫画书、卡通书,还有部分学生干脆不进行课外阅读,一心只读教本。这反映出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面”和“量”上都存在偏差。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依照《语文标准的》“附录”中提出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教材“附录”中的建议,推荐并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两本名著。

在七(上)年级时建议学生读《水浒》《爱的教育》(假期读);在七(下)年级时,建议学生读《鲁宾逊漂流记》《三国演义》(假期读);在八(上)年级时,建议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强化熟读背诵,以口训积累促进语言积累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里,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强化口语训练着手,落实课标的要求。

一是抓古诗词背诵赏析训练。《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七年级(下),我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标准》规定的初中阶段必背古诗50首的要求,学期初先把50首古诗词的目录提供给学生,每个学生选一首,学困生优先选择较易背诵的古诗,不允许重复;具体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抓到位:

1.课前充分准备,要求轮到的学生不仅会背,而且能基本理解诗歌内容;

2.利用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时间让轮到的学生先背诵,再作简单的赏析,并接受同学提问和评价;

3.课后要求全班同学把当天推荐的古诗写在古诗积累本上并在一定时间内背下来。

经过一学期(七年级下)推荐古诗活动,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受到了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二是抓名言警句主题演讲训练。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和鞭策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本学期(八年级上)我把课前口语训练主题定为“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警句)”,让学生演讲,并积累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在演讲时结合自身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学生为了作好演讲,选择了很多句子进行思考,从中学到了不少名言,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

四、丰富语文活动,以实践展示促进语言应用

篇10

1、组织学生开

展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通过活动,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目的: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让书香飘逸校园”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三、实施办法

1.组织领导。为使读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设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语文教师

2.宣传发动。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面展开宣传读书活动,做到人人知晓。

①向教师宣传:教工会议上让全体教师知道并要发挥老师的力量把这次活动搞好。

②向学生宣传:利用班会课发动学生参加读书活动。

3.活动保障

(1)学校图书室按时开放,充分利用图书室的书籍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建立班级图书角。

(3)发动学生互相换书。

(4)鼓励学生个人购书。

三、活动安排:

1、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阶段(三月份):各班组组织开展关于读书活动的主题班会,进行宣传、发动,组织、讨论和落实。如在班级中组织学生讨论:①每天花多少时间读课外书为宜?②在什么地方读书?③读些什么书为好?④怎样读?等等。让学生真正做读书的主人。

2、第二阶段(四至五月):为读书活动开展网阶段,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阅读落到实处,本期特推出“六个一”活动。

清晨一诵:每天10分钟晨读时间组织晨诵活动;

午间一读:每天中午30分钟自由读书时间;

晚间一记:低年级学生以口语交际或日记形式,中高年级学生以日记随笔、摘抄、作文等形式,记录、表达自己的读书体会;

每周一课: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节读书课,开展读书活动;(一、二年级利用每周的地方课;三至六年级利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进行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比如:浏览读、快速读、精读法、重点读、边读边批注等等。或者定期举办“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及书中的部分内容;

每班一集:每学期各班将学生读书心得、读书笔记整理成册,并教会学生保存好自己的读书笔记,定期阅读,也可以将学生摘录的名言名句编撰成册,供学生阅读交流;

每月一评,每月各班组织一次阅读总结评比网活动,评出当月“读书之星”,报送教导处进行考核,对考核过关的“读书之星”学校进行表彰。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读好书,每学期开学初要求学生每人购买一本书。同学与同学之间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

3、第三阶段(六月初):为总结评比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