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朗诵范文
时间:2023-03-31 23:0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文朗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演出开始了。今天的演出节目共有15个,我们班的节目排在第12位。我和同学唐煦担任我们班节目的伴奏。虽然离演出还早得很,可我的心已经彭彭的跳个不停,一方面,生怕上了台,弹得的不好会出丑,让班级的演出砸锅。另一方面,却又盼着能早一点儿上台,让大家知道我们班的厉害。那复杂的心情,怕只有上过台的同学才能明白和理解。偷偷看看大家,有好多人也和我差不多呀。
台上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我特别喜欢三年级同学编排的《菊韵》,一群头戴头饰,手捧图的小姑娘,(听说,她们手里的绘画还是她们自己的作品呢),组成了一个美丽丛。不一会儿,来了几只可爱的小蝴蝶和小蜜蜂,他们在丛中穿梭着,翩翩起舞,既可爱又有趣,就像一幅蜂蝶戏菊图。更让人叫绝的,还是他们朗诵的诗篇。那么多首诗,有一些,连我们这些高年级的同学也未必会背,他们却背诵的那么流利,他们太棒了。
时间飞快,转眼间,已是第10个节目了。大家手忙脚乱地换好衣服,一个一个陆续向后台奔去。
终于轮到我们班了。我上了台,好紧张啊,坐在琴凳上,一动不敢动,生怕被台下的观众发现我的小动作。朗诵开始了,我和唐煦的伴奏也响起来了。随着《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那舒缓优美的旋律,我的心也沉浸到了音乐中,慢慢忘记了紧张。我们的节目进行到最后的时候,马骁和殷兆威推着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缓缓地走来,一瞬间,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我们的演出成功了。
篇2
古诗朗诵会 陕西省 蒲城县南街小学三年级二班 雷雯凯 今天,我们举行了一次古诗朗诵比赛。老师说:“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背诵的古诗,谁想背就自觉上来背。”
首先由第一组的同学抽签。李昭延不假思索地走了上去,但抽签的时候犹豫不决,过了3、4分钟后,李昭延鼓起勇气拿了一个。很简单,这正是我们第六册学的,李昭延顺利地背了出来,台下传来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李昭延的同桌范李磊大方地站了起来,同学们看着他得样子,也够心惊胆战的了,只见范李磊犹豫了一下,拿起一张,原来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李磊笑嘻嘻地看着大家,怎么也想不出来,老师让同学们给他提醒一下,大家不约而同的喊道:“日暮苍山远”范李磊不忙的背着“孤云独去闲”惹的大家哈哈大笑,范李磊不知怎的,也笑得合不拢嘴。
下来由我们第二组背诵,我第一个上去,心也咚咚地跳个不停,我又想起我把今年和去年的古诗背的很熟,于是我鼓足勇气,站了上去,毫不犹豫的拿了一张,原来是《四时田园杂兴》我流利地背了出来,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还有好多同学都上了台。。。。。。这次的古诗朗诵会真令我难忘啊!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 古诗文教学 教学方法
古诗文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根系,是我们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秦砖汉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滋养我们的文化母体,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因“晦涩难懂”被许多师生避而远之,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选上古诗文内容的,学生对古诗文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认为古诗文是没有用处的“老古董”,凡此种种,只是因为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古诗文的重要性,老师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何改变现状呢?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老师要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
一、巧用多媒体,端正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态度
良好古诗文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好古诗文的基础,学生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古诗文的学习是因为学生认为古人的东西对现实没有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互相合作,各小组都出一期以“灿烂的古文化”为主题的电子小报,并进行评价。学生通过网上搜索、资料查询等多种手段,搜集相关资料,力求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充分认识学习古诗文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古诗文对现代人的认同感、文化底蕴、文化品位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坚定好好学习古诗文的信念,为老师教好古诗文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钱梦龙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学习古诗文也是这样,虽然学生也能够初步认识到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初中生身心特征决定他们一开始对古诗文并不是很感兴趣,甚至对其语言文字的“晦涩”有畏惧感,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欲望。
在教学《论语十则》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孔庙、杏坛及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伟大成就,并提问:“孔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究为人思想的欲望,自然而然地就试着在课文中寻求答案。
三、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古代大家言语的精练和古今文字意义的变迁常常使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解决这一偏差紧紧依靠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往往费时费力,而很多文章用字的精妙也是不可言传的,这时候,要是能再现出当时的情景,学生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得多。
在带领学生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诗人在外奔波泊船瓜洲的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情节,最后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动态展示江南渐次变绿的情景,学生很快就体会到“绿”的妙处。
四、巧用多媒体,搭建学生比试古诗文的擂台
学习古诗文记诵是绕不开的坎,但是单一的读背练习方式容易让初中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把传统的读背方式改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模式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把近期学习的古诗文知识点做成简单的过关游戏。游戏以比赛为主要方式,以知识点为关卡,涉及内容填空、文学常识等,以填空、选择为答题方式,题库随即抽取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学生在乐此不疲的游戏中掌握古诗文的很多知识点。
五、巧用多媒体,打造学生展示古诗文的平台
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持续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会更努力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为此,我在古诗文实际教学中,常常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
在教学蒲松龄名篇《狼》的时候,我鼓励学生自行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首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解读,力求把握人物形象和狼的特征,然后进行精彩的表演,表演不仅在班里进行,还被我录成视频放在网上供家长、网友点播,学生看到自己的表演被外界表扬,得到很大的鼓舞,鼓起继续学习古诗文的信心,更努力地投入下一阶段学习中。
六、巧用多媒体,展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榜样
诵读从古至今都是学习古诗文最重要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通过诵读古诗词,品味古代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由于古今言语差异,学生往往无法领略古诗文节奏美,从而不喜欢朗诵,这时候就需要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诵欲望。
如教学《观沧海》一课时,学生读惯了传统五言、七言诗句,对四言古体诗难以把握,这时我相机播放《观沧海》的朗诵视频,当康桥铿锵有力的声音荡漾开来的时候,班里学生都被震撼,他们第一次发现朗诵原来这么具有穿透力,在康桥朗诵停止后,不待老师要求,学生都开始跃跃欲试,反复模仿。
当然,教好古诗文还和老师的知识背景、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是我们相信用好多媒体能为教好古诗文提供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 口语训练 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词朗诵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精华的重要体现方式,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对语文口语训练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古诗词朗诵对口语训练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语言交流过程中,主体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主观感受。具体包括语言感、语义感、语法感以及语用感等方面,分别是对口头言语、词语内在含义与情感、语法现象以及词语在既定语境中的使用敏感度。感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创造性、情感性、个体差异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1]不少现代语言教育家都将语感培养置于较高地位。人们在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时,单纯依赖词语理性含义及相关句法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语感。从本质上讲,语感对语言活动质量及效率都具有决定性影响,是语言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障。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词朗诵是一项重要内容。古诗词朗诵与语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具体体现在:第一,通过朗诵古诗词,学生可以对古诗词当中的规范语言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脑海中留下系统、条理且连贯的印象,以便大脑做出更加及时且准确的反应,这和语感直觉性特征相一致;第二,古诗词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诗词本身有个更加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与语感整体性相一致;第三,学生在古诗词朗诵的同时还会对其中的内涵有所领悟,同时借助某种技巧加以展示,这与语感创造性相一致;[2]最后,在古诗词朗诵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并且融合自身情感展示出来,这就是其情感性的体现。鉴于此,古诗词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项极其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二)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诵读本身要求使用标准普通话,即依据北方话发展起来、严格采用现代白话文著作语法规范,并且具备标准语音及准确语法的言语。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朗诵要注重声、韵、调以及轻重格式等。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经常指导学生开展古诗词朗诵,有助于养成吐字清晰、音量适宜的良好语言习惯,并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讲话的感染力,养成古诗词朗诵习惯,脑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诗词当中的优美句子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将其灵活转化为口语,进而提升口语表现能力。由此可见,古诗词朗诵是培养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有意识的主体生存在社会当中所必须具备的精神追求。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一项基本目标就是培养、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古诗词之中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学生在朗诵古诗词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古诗词朗诵教学,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并融入传统文化精华的机会,培养学生树立审美观念,提升审美能力。
二、基于古诗词朗诵的口语训练教学策略优化
(一)扭转传统观念,树立正确口语观
正确的思想与观念可以为行为提供准确指引,结合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实际情况,基于古诗词朗诵优化口语训练教学策略,需要从思想观念着手,扭转传统观念,树立正确口语观。
首先,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口语训练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口语训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照书念字,其中需要融入一定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会其意。从一定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口语训练的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语言前提之下,切身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将其熟练表达出来,口语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探究和创造的过程。[3]
其次,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口语训练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口语训练有助于学生准确使用语言表达内心情感,强化语感,提高交流与交际能力。总之,初中语文口语训练是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一大关键内容。
(二)引导学生把握认知规律
严格意义上讲,初中语文口语训练也是遵循知、情、意、行规律的一种心理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口语训练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避免口语训练成为纯粹技巧性表演问题的出现,确保口语训练意义的切实实现。
学生要准确把握口语训练对象。口语训练对象主要涉及语音及语义两个层面,其中前者主要从字、词及句的角度切入。[4]开展古诗词朗诵活动,必然涉及到很多现如今不经常使用或者彻底不用的生僻字,还有就是与现代读音不一致的古代汉字,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把握汉字的准确读音。[5]此外,古诗词通常都是有节奏的,在进行古诗词朗读时需要依据句法节奏进行,并且遵循韵与仄的要求,古诗词朗诵具有音韵和谐之美;后者主要是要求在进行古诗词训练与口语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词、句以及段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文本转化为意境,从而进一步强化口语训练效果。
除此之外,在基于古诗词朗诵的初中语文口语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带着真实情感去深入分析并细细体会朗读对象,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内心感受、情感体会表达出来。
(三)设置多种形式的口语训练活动
基于古诗词朗诵的初中语文口语训练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组织多种形式且富有趣味性的口语训练活动,具体主要涉及语文课内的口语训练形式及课外口语训练形式两方面内容。
在课内口语训练层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示范作用,既可以是教师本人进行示范,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播放名家录音。口语训练的一个常见形式就是角色扮演,通过划分小组、分配角色进行口语对话练习,这样不但可以创设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练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形式的口语训练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锻炼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实现口语训练的真正目的。
在课外口语训练层面,主要是组织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口语练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口语训练形式,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生人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提升口语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校园广播营造良好浓厚的口语训练氛围,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口语练习的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朗诵是一项重要内容。古诗词朗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及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依托于古诗词朗诵活动,扭转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口语观,引导学生把握认知规律。设置多种形式的口语训练活动,对于促进初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勇.职业院校古诗词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07).
[2]赵岚昕.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思考与探索――以攀枝花市十五中学诗词教学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3(04).
[3]蒯舒.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与出路[D].华中师范大学,2014(05).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
诵读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古诗文诵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诗文当中的内涵,提高学生文化储备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我国的优秀文化与古诗文内在情感。所以我们必须予以经典古诗文诵读高度的重视。
一、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问题
(一)朗诵背诗混淆了概念
因部分教师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一些教师并没有明确诵读与背诗之间的区别。教师误以为朗诵就是背诵古诗,只要熟记、硬背古诗内容即可[1]。要求学生将所有的古诗文全部背诵下来,并没有带领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诵读古诗的内容理解。然而事实上,诵读设计的初衷并非如此。虽然诵读缺失要求学生需要熟记古诗文内容,可是熟记却并不是其最终的根本目的。如果学生仅仅能够做到背诵古诗,但是却不了解古诗涵义,那么古诗诵读就是去了原有的涵义。这不仅是在浪费教学时间,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2]。
(二)课堂诵读时间不足
目前国内大部分小学教学一堂课的时间都是 40 分钟,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单独设置诵读课程,语文教师也没有将正常课程的时间划分结构,为诵读教学提供时间与空间学习。即便存在诵读教学需要,教师也只不过是让学生拿出课本读一两遍。教师安排诵读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课后与课前诵读,要求学生在不占用课堂时间的基础上,做到古诗文内容的熟练记忆。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所以学生并不能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古诗文的人文学习价值。
(三)诵读太过主观化
教学主观化是现在诵读教学最大的弊病与常见的问题。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中,一般为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学习。教师通过语言的方式,控制学生的情感抒发与阅读速度。虽然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必需带有感情,不过教师却没有告诉什么是感情,用哪种感情诵读。教师只是盲目的按照教师的诵读方法诵读课本,教师的速度快慢以及词句停顿衔接等,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培养,只是单纯的将自己对古诗文内容的情感和理解传达给学生。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古诗文深层的意境和涵义。
二、优化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办法
(一)充分结合诵读与教学内容
虽然诵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诵读教学也需要为其提供一定独立的空间和时间。诵读与语文教学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诵读教学中,教师不妨越过领读的部分,要求学生自行阅读,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讲解古诗文的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在学生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组织学生完成古诗文的诵读,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印象。如在学习了《静夜思》这首古诗以后,学生在诵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李白会思念家乡,难道在看看月亮的时候看到
什么了吗?之后教师开始讲解李白为何会思念家乡,结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进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教学,使学生领悟古诗文涵义,提高古诗文理解水平。
(二)开展多样化诵读活动
为吸引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不妨开展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诵读学习。如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内容表演,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决定表演内容。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表演效果。学生在课后一定会仔细剖析古诗文人物、情节与内容。在表演的过程中既提升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深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学生古诗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诵读时间
保障诵读教学价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止诵读形式化[3]。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发挥诵读学习价值。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诵读时间,在诵读的过程中,建立深刻的印象。学校不妨修改课程表结构,每周单独列出 1-2 课时作为诵读学习时间。此外学校也可以在大课间实践播放古诗文名家朗读,增强学生学习记忆,感受古诗文文化熏陶。
结语:
古诗文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古诗文意义,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在诵读的过程汇总使学生继承与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古诗文诵读,加强古诗文诵读环节。创新诵读模式,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这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继承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桂华.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 [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42.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篇7
[关键词] 古诗文 诵读 兴趣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前人的圭臬,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她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民族素质的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继承传统、描绘未来的有力之举,可以让民族思想和智慧在一代代人身上延续。笔者认为,在青少年时期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是抢救民族思想和智慧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1.抢救思想和智慧的黄金时期
有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记忆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让青少年多读多背点经典古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让他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知识。
2.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不但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记忆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和想像力,让古诗文在学生的心灵中扎根,从而启发他们的智慧,促进他们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源头活水。
因此,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抓好学生经典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让学生错过积累的黄金时段,是教师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试想,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生命的爱护和珍惜,体验到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体验到对辛勤劳动的尊重,体验到亲朋之间深厚的感情,一切高尚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这将是一件何等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然而,古诗文的年代毕竟久远,时代的隔阂造成了很大的学习障碍。再加上如今的学生课业本来就这样地繁重,电视、电脑等外界诱惑又那么得多。如何能让孩子们沉下心来去诵读古诗文呢?
笔者认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我们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首先,是要“好读书”,就是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其次,是“不求甚解”,即不要求准确深入地理解,只要了解个大概。主要是让学生积累,烂熟于胸。这样就使学生学得很轻松。有了大量的积淀,就好比在他们的心中垒起了巨大的雪球,随着年龄的成长,人生阅历的丰富,就会对这些古诗文不断地有新的,更深刻的领悟,就好比是雪山慢慢地融化,不断地滋养着他们。到那时,便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吧。
如此看来,在学生中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
1.“流行”可以引起兴趣
青少年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他也会学着读。就好像青少年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渴望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学生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笔者根据《中学生必背古诗60首》,以“每日一诗”的形式,抽出早上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每天背诵一首。以后又精选《唐诗三百首》、《诗经》、《论语》的篇章进行补充。诵读要点燃学生诵读的欲望,通过教师鼓动性的语言,营造浓郁的诗词氛围,利用一小部分学生的带动,包括教师自己的以身示范,总之利用一切手段让诵读古诗文在学生中“流行”起来。并且保证这种“流行”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教室,他们就会拿出古诗文大声地读起来。
2.“家长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
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努力发动家长参与进来。鼓励家长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孩子未进入状态,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了兴趣,甚至真的和孩子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大多数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受益,而且一家人兴致高昂,乐在其中。
3.“情感”可以维系兴趣
教师平时在课前课后都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厚了,就容易带动学生诵读的兴趣。学生觉得老师可亲了,学生也就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诵读古诗文。教师可以经常强化学生的诵读,诸如开展“诵读争星”等活动,维系学生的诵读兴趣。
4.“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
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不仅仅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还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活动,如古诗朗诵赛,赛诗会,古诗接龙赛,诗迷俱乐部等,使他们的热情不断被点燃,兴趣不断被激励。
5.“教师认可”可以提高兴趣
篇8
【关键词】古诗文 健全人格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1-02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呢?下面让我谈谈自己的点滴教学体会:
一、陶冶性情,激发斗志
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因此我在教《〈论语〉十则》时,让学生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它作为鼓励学生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孟子〉二章》时,神情肃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学生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教《黄生借书说》、《乐羊子妻》、《送东阳马生序》……无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还有在讨论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学了《狼》,让学生明白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道理,教育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坏人、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扁鹊见蔡桓公》告诫学生对待错误要防微杜渐,不可亡羊补牢;《愚公移山》则让学生明白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为人类服务;《木兰诗》把家庭责任和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岳阳楼记》进一步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让学生明白“只有广开言路,纳谏除弊,才能修明政治,强盛国家”的道理;《黔之驴》让学生看到了不学无术者的可悲下场。
二、培养情趣,塑造心灵
学习古诗文,体味作品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让学生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如朗诵《蒹葭》,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深深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高洁人格让学生激扬奋发。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春望》会给学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读“草色遥看近却无”知初春;读“接天莲叶无穷碧”知盛夏;读“无边草木萧萧下”知秋来;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读《桃花源记》会引起学生无限向往;读《醉翁亭记》会带给学生不尽的留恋。就是“水”,在不同诗人笔下也有不同的气势: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泻千里;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新秀丽;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丽如画;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绮丽可爱……
三、感悟意境,丰富语言
古诗文教学从读入手,披文入情,与诗人同喜同忧。在读中启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进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情景中去,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教《送孟浩然之广陵》,我通过配乐朗读,听课文录音、观看插图等,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从而理解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悟诗作写法的巧妙。因为古诗通常用夸张、比拟、对比、对仗等表情达意。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推知满园春色;《送孟浩然之广陵》不写依依不舍的话别,而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作结。
四、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使学生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外实践,以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
(1)实行“每课一诗”让学生背诵。
(2)定时举行古诗背诵比赛。
(3)分专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如“风”、“花”、“雪”、“月”、“春”、“秋”、“山”、“水”……
(4)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比赛,如区、市组织的古诗文朗诵比赛等,有意识辅导学生,使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大增,记住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古诗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让他们感受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美的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了古诗文推荐篇目。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学古诗文要学到何种程度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古诗文具有高度概括、精练含蓄、思想深邃、感情委婉等特点,因此,儿童学古诗文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那种逐字逐句分析、要求学生学一句理解一句的做法,一方面忽视了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另一方面,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诵”、“熟读”、“诵”很相似,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
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的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练,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还是“不求甚解”好,当然这种“不求甚解”不是要求学生一点都不需要去理解,而是要在其诵读的过程中实现“自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不是都提醒他们再仔细地读一下课文吗?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我认为就更不需要教师讲解了,一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至于理解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因人而定,不需要搞一刀切,更不需要将教师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此时的理解或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并且会融入自己的人生体会,其理解的深度与在学校时所学的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法做到的。所以,当前重要的不是他们理解了多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而是他们记住了多少;不是他们从诵读中获取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而是他们积攒了多少留着在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慢慢享用的精神食粮。
篇10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创新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改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关注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因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究。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人才,成为人才的第一步就是要会学习,会主动学习,新课改理念指导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所以,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借助工具书来疏通文义,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的提高,还能减轻老师教学的负担,我们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鉴赏古文、体会古诗文内涵,得到审美体验。不管怎么教、怎么讲,学生总有一天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不再依赖老师,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疑难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音画结合,创设情境,再现诗文意境美
古诗文的意境深远,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各种想法。根据古诗文的时代特点,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或是“国破山河在”的悲凉,或是水月朦胧的美景,或是保家卫国的豪迈。这些深刻的情感,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理解、参透。实践证明,利用现代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古诗文,为学生营造有声音、有图像的教学环境,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验到诗词的意境美。古诗文的朗诵教学可采取多媒体音乐伴奏的方式进行,一般多采用古韵较浓的音乐伴奏,如古筝、古琴或横笛之类的乐器演奏的音乐。如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即可用古筝音乐《春江花月夜》来伴奏,朗朗的读书声,悠悠的琴韵,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月色皎洁、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并深深体会到诗人如月色般澄明的内心世界。
总之,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我们要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加强古诗文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增强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叶芝诗集
- 下一篇:中秋节手抄报内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