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诗集范文
时间:2023-03-20 11: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叶芝诗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机械、技术人才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曾经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这种观点甚至到现在还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扎根。随着改革深入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财会、计算机、国际贸易和企业管理迅速成为热门专业,误打误撞中我走在了意识的前沿。
参加工作以后,我的第一位职业老师是我的母亲,老太太不识字,她说每次去银行和邮局都得看别人的白眼儿,心里不痛快也只能暗气暗憋。现在我也算是在窗口单位上班,因为每月都有一次给劳保工人开工资。母亲说,她要是听说我敢跟人酸脸子绝对不能饶我。这句简单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工作态度,一晃就是二十几年。
说实话由于对专业不感冒,直到工作了对会计工作还是懵懵懂懂的,每次科里开会,领导和同事说的很多专业的字眼儿我都听不明白。我的第二个职业老师是我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位领导,第一次向高管领导汇报收入、利润、产量等数据,我脱口而出,连小数点后的数都一点儿不差,领导当时就对我挑指称赞:天生干会计的好材料!天地良心,那几个数我真不是特意记的。但从此以后,我对本职工作开始用心,工作兢兢业业,很快成长为单位的骨干。
开滦的全国劳动模范艾有勤说过一段话,他说自己家住农村,冬天买煤很困难,等到了开滦煤矿下井以后发现地底下全是煤,所以他非常兴奋,只要看见煤就想把它们弄上来。这话质朴的不能再质朴了。我想会计人员大概也是这样的心理吧,谁不缺钱啊,在他们的眼中公司所有的资产全都以货币来量化,放眼望去,都是钱,所以才会不由自主的去为之奋斗。对此,不干会计工作的人很难明白。经常有人不理解会计的时候会说,又不花你们家的钱。确实不花我们家的钱,但那是我们的钱,眼看着公司财富的增长,我心里高兴,就当过眼瘾中不。我想说这不是会计人财迷,这是会计人对本职工作的痴迷。会计的职业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灵魂中,为企业聚财已成为一种神圣的使命!
我的一位同学现在是一家钢铁集团的总工,有一次五一给我打电话,我说在加班,他说最烦会计加班,他们公司也是,会计动不动就加班,为了那点加班费,个个都小气的要命。我说你错了,没有一个会计愿意加班,要说其他岗位的人为了混加班费和挣节日工资还有可能,会计真的不会,因为会计的加班是那么的不轻松,我要是能休的话不要说少挣加班费,让我掏钱我都没意见。同学当时瞠目结舌,“真的?看来我还真得换换眼睛来看会计了”真换没换我不知道,但他以后肯定不再烦会计加班了吧。说到加班似乎是每个会计人都不能回避的话题。自从干了这一行,二十几年来,五一、十一和元旦,几乎所有阖家欢乐过节的日子都在忙碌和加班,也可能休过一次或两次吧,实在是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一次年终决算出报表,大年三十加班,晚上一帮同事在机房里吃饺子。苦中作乐,气氛真像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过去的老领导说过一句话,做会计的生病都得挑日子。这句话所有会计人都认同,但到现在提到必须加班,尤其是家里有事正忙的时候,亲人依然不能理解甚至耿耿于怀,只是已经习惯和无奈罢了。
工作多年,走过几个单位和岗位,我一向认为,感情最深,凝聚力最强的就是财务部门,我甚至为此找过论据:一是财务岗位专业性强,都是经过专业学习的,人员素质和层次接近;二是工作内容和环境相同,形成的价值取向趋同;三是工作压力大,无暇去生是非。人们就如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面对着共同的敌人。
要问我做会计苦不苦,是真苦,反正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从事这一行。你看那加班到后半夜疲倦的面容,再看那为了工作不顾人情执著的态度,你看那为了企业利益与税务部门不卑不亢难展的笑容,再看那解读政策时求知的眼神。还有为了职称拼搏的背影。干这一行的压力可想而知。众所周知,哪一次企业的变动不是会计先行?小到企业内部管理微调,大到公司承包和改制。不管是过去煤炭、多经、后勤的三条线管理,还是后来的成本、资金、利润三个中心核算;然后是公司改制上市,会计制度几次改变,税法的多次变更,都由会计人去实践和鉴证。眼看着企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和壮大,会计人感到由衷地高兴和自豪,因为那其中浸透着自己辛勤的汗水。
篇2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师;职业定位;职业价值
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师产生的职业背景
经济发展的正常状态即经济新常态,一个平衡的经济运行时期。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诸多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其中一个就是经济师。其主要是判断和预估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评判当前企业或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师的主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经济师的正确评判与方向指引。现阶段,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而在此过程中,创新已成了不可缺少的内驱动力,能准确地预估未来经济发展,对当前经济进行定位,由此可见,经济师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师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定位
(一)市场分析的“总工程师”
在不断变化和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规范经营,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市场分析。经济师在市场分析过程中,应具备灵敏和清晰的市场辨别能力,立足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消费者的变动、取向以及市场的需求、供给等各个领域,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分析,这样在市场分析过程中,才能将经济师“总工程师”的职业定位充分体现出来。
(二)战略决策的“军师”
在经济统计工作中,经济师能起到“军师”角色的作用,对企业日后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发挥出良好的统筹与核算作用。作为一个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规划的引导者,从职业定位角度而言,经济师对企业内部发展了如指掌,掌握着整个企业资金的运用方向,所以,能提出正确和科学的决策定位,促进企业在日后的良好经营发展。
(三)风险预测的“领头羊”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变革背景下,我国整体经济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增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我国企业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下,面临了更多的市场内部和外部风险。因此,作为企业发展的“领头羊”,经济师更要将风险预测职能准确地发挥出来,一一排查自身的内部风险,提出有效的方案,规避市场外部的风险,使企业面对的风险环境更加安全,更能稳定长远的发展。
三、经济师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价值
(一)逐一突破,有所侧重
经济师的管理内容与领域在企业发展中较为广泛,不仅涉及市场营销等工作,还包括技术设备、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安排、物资分配等方面。在企业发展中,经济师扮演着桥梁的工作,下接执行者,上承总经理,但是在此过程中,经济师起到的是连接作用,而如何以最优质的管理方式有效连接工作内容就是他们最需要考虑的事情。在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过程中,还应尽最大努力调动企业的管理氛围,注意企业的消耗问题,使企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所以,为了减少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经济师就必须要做到有备无患,事先预防,审时度势。鉴于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求经济师有所侧重,重点管理与布防那些对企业影响较大的因素,以此来提出合理的建议,逐一突破企业管理方面比较薄弱的环节,并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将经济师的良性最大化发挥出来,将监督落到实处。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就是经济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济师应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充实,同时,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还应多方钻研对企业的经济与管理,从而将自己的最大力量贡献给企业。现阶段,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对经济师也提出了高要求,为了更受企业欢迎,就得成为一个全能型经济师,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师要有敏锐的“嗅觉”,是企业对市场了解的先手,对于政府各个部门间的改革措施,经济师必须去主动了解,进而在日后提供可靠的参考对象,及时应对社会与政府的变动,使企业在社会变动下稳步前进。经济师在塑造自身能力方面,应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处理信息与接受信息的能力。只有及时地处理企业自身的问题,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才能逐一突破企业的积弊,妥善处理各种突况。
(二)协调全局,立足高远
作为企业决策的制定者,经济师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不仅要找出市场变动对企业的影响,还应对这种变动进行时刻关注,同时,还要从企业自身找到发展空间,特别是组织体制中。比如,建立对外协作与信息收集机构、企业经济并发性机构等,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就是建立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在管理与领导这些机构过程中,应重视这些机构相互间的监督与检查。企业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建立一个智囊机构,这样可以科学的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经济师在企业内部中不仅要分解分配经营目标,还要将经济体制与经营决策的目标联系起来。一个企业,只有目标是万万不能的,还应把目标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其核心内容就是将目标分解,这样才能使企业形成团结集体。经济师在对经营目标分解过程中,应把经济考核与落实措施放在首位,恪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同时,既然是经济师,就应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将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做好,对于自己管理的相关事务,要做到立足高远,协调全局,紧紧扣住企业发展的大方向。
(三)重在担当,核心管理
对管理的担当就是经济师价值的主要体现,而在很多时候,管理的担当又体现在把关企业经营活动上。对于企业所推行的各种决策,经济师都需要进行评估,避免公司的发展受个人观点的影响。在这方面,经济师要时刻保持清醒,有理性的经济责任逻辑,同时提供最为理性的建议给周边相关管理者,避免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情况,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严格把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经济师应敢于承担,大胆创新,开阔思维、坚守原则,既要做到因地制宜,还要有肩负起核心管理的勇气,从而将经济师应有的职业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
篇3
目前,国内已经有13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尽管每年都有将近30万名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被输送入社会,但是,能够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质量和数量还远未达到企业需求。根据2012年下半年本课题研究团队联合全国8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所进行的调查 ,超过半数的艺术设计相关企业对目前人才质量持不甚满意态度。企业认为,目前新入职员工亟待提高的方面依次是:职业意识(45.0%)、职业行为习惯(21.7%)、职业道德(18.3%)和职业技能(15.0%)。同时,企业表示,他们希望新员工能够在入职前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因为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实践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的提升,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则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企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他们能力全面,能适应市场和生产所有环节的工作;二是希望他们能够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成为很好的执行者;三是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每一个艺术设计的项目都是独特的,都必须追求超越原有范式、达到个性化并与众不同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所有的知识和产出都存在于设计者的头脑中。因此,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快速的画面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未来人才入职艺术设计行业最起码的条件,很少有企业希望它的员工仅仅是一个熟练的操作员。设计企业的员工贡献给企业的,不应该仅仅是技术,而应该是智慧和“灵感”,这些能力都不是孤立和绝对的,而是可迁移和可持续的。
一、审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职业教育始于职业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参与职业活动的行为者获得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早期的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随着职业的细分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产生了变化,从开始对单纯的专业技能、专门知识有所要求,以便解决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扩展到对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技能“迁移”能力提出要求,也就是对未来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
艺术设计的特色是创新,艺术设计是一门尤其注重素养教育和可迁移能力培养的专业门类,对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该更高。此外,艺术设计门类众多,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三维的空间设计,从静态的产品造型到动态的动漫设计,从最传统的工艺美术到最时尚的数码设计,林林总总。根据教育部最新的专业目录,目前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方向多达53个。随着产业分化和技术演进的日渐频繁,可以想见,未来的设计专业和对应的职业岗位将更加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特定设计门类的职业技能也许有助于学生的初次就业,但真正支撑其未来职业发展、能够适应技术提升和产业推进的将是可迁移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课题组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院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调研,分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具体内涵和表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或革新课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实用教学资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方案和必要的资源支撑。
本课题目标设定的创新之处在于:1.更加全面地审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成才需求,摆脱“工具理性”思维,从强调技能培养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教育教学的微观操作层面入手,探讨有助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案,而非仅仅停留在意义、理念的辨析上;3.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开发一系列可供借鉴和应用的实用教学资源,使成果得到有效的推广。
为此,课题组的研究探讨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2.如何改革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等)以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3.应开发哪些资源(课程方案、新型教材、数字课程、师资配备方案、实训方案等)来支持这样的教学改革?
二、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模型与要素
1.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Occupational quality)是指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这一概念中,普通的社会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仍然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内容。一些在过去的职业评价中并不被重视的“软性”或长效因素如道德、社会伦理、合作精神、职业意识、可塑性等,在复杂而多元的后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职商”(CQ ,career quotient)可以视为尚不十分完备的职业素养的量化形式。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概念,其本质是参与职业活动主体先天的个性品质和后天习得能力的集合,其体现形式则是从业者对于其职业的胜任、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等。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并不表现为组合式的并列结构,而是递进式的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四个要素中,职业道德是基石,是人才得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均建立在职业道德良好的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石,人才培养将无法稳定地向上发展。在其余三个要素中,职业意识的培养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应该在进入学校的最初阶段就受到职业意识方面的训练,带着这种意识进入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是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占用最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得到强化。当所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的职业行为习惯,那么,我们认为,这名学生已经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真正的职业人。
2.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Core Ability of Occupation)又称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它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与“职业能力”这一针对具体领域、具体岗位的概念相比,职业核心能力面向的职业领域或岗位群更为宽广,是指具有相通性、更为基础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活动种类繁多,即便是在同一专业领域,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职业领域都会有一部分最基本、最关键的职业能力,是从事该领域的大部分职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不但作为独立的、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存在,同时还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和可持续性。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除具体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
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炼可以多种渠道,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参考和借鉴设计企业工作流程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通过本次调研,就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①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即市场能力、创新意识、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设计评价能力。
市场能力是解读设计项目的必要能力,设计企业员工在接手一个新的设计项目之初,必须通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设计产品的市场信息,分析所得数据和实例将成为将来所有设计工作的出发点。
创新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有意识地创新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显著特点。创新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只有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获得。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具备市场能力和创新意识共同经验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此外,创新意识还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活跃的思维。
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执行能力是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企业实习获得的能力,前者的水平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个人才华,后者则更多地通过团队合作获得。
设计评价能力是新的社会条件下设计职业人需要掌握的一项新能力。现代社会,技术更新和社会需求变化迅速,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设计和时尚的潮流更替更为迅速。具备设计评价能力,有助于设计者不断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眼光,通过不间断地与市场对话,保持设计的新鲜感。
② 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方面,职业素养涉及的范围大于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技能的一部分(图2)。
如图所示,职业技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了职业核心能力和不同方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内圆部分为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可迁移的专业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流程设立(图中箭头表示工作流程)。每种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3~5种比较具体的能力种类,在各部分能力之间有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的关系。内圆环部分所示的能力结构依然是职业核心能力,外环部分则是依照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所延展出来的各方向专业技术,如服装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等专业技术训练。单就这些训练内容本身而言,它们是适用于本专业的不可迁移的技能。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来实现。
三、探索适应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事实上,在最近几年,尽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尽管有着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学生入学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还是有不少高职院校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甚至深度的改革创新,例如“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等等。这些基于各校实际情况的、局部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在教学中和社会上取得了积极反响,同时也反映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深层次思考,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整体进程。
1. “训赛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
“训赛结合”或“训赛一体”是指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竞技性活动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其中“训”主要指在校内或合作企业中开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培训;“赛”主要指设计竞赛或仿真性项目训练,包括行业协会组织的艺术设计技能比赛、展览及参与企业设计项目招投标等竞技性的职业活动。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这两所学校都在推进“训赛结合”、“训赛一体”的项目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尽管内容各异,但两所院校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学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整个“训赛”项目分为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中蕴含职业技能训练、核心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教学设计时由合而分,教学过程中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两所院校的体会是:项目不在大小,项目的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通过项目切实地与课程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到,“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学习与同伴合作、研讨,与他人沟通交流,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项目的运作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训赛结合”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融化为魂”的综合品质,使核心能力成为学生“内化于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岗位“外化于形”的职业技能。
2.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在进行着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工作室化教学,是将传统的课堂打散,按照专业门类、导师特点或工作项目特点,仿照企业工作流程设置团队化的工作环境,在这一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因材施教、因项目施教,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借助其在传统工艺方面的优势设立的“大师工作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针对广告公司、传播公司、设计公司以及企业对广告专业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立的具有淘汰制度的“创意设计工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与“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结合的校内专业工作室等,尽管各个学校的称谓和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这类教学都是借助工作室这一载体,引入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乃至管理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由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性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工作室机制,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在工作室工作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准职业人”的标准。以上几所学校的改革实践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又具有具备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范,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
篇4
随着开发手段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设计步骤之间的关系划分的越加详细而明确。这既是出于专业深度和整体效率的考虑,也是对各个步骤专业性和重要性的充分尊重。市场趋势分析、设计策略研究、CG(C0mputer Graph-ic)效果图表现、宏观可行性分析、色彩纹理设计、数字虚拟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甚至是模型设计与创意的沟通都成为了专职的工作,而所有这些在原来笼统的设计职业概念中都是设计师的工作内容。
当然了,即使是划分如此细致之后,同样也要求设计师对各个步骤都要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更细的分工之下,设计师可以把精力和时间更加集中于灵感与创意本身,能够在专业深度和综合效率上达到更高的水平。
这与中国的古训“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是契合的。不能让设计师牵涉太多的工作内容,即使这些内容都与其设计有关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设计师的创新性思维和对美学的独特解读。设计这一工程与艺术、现实与理想的交叉和边缘学科的本质也决定了设计师保持足够的“狭隘性”的必要。
前面所说的那一系列工作哪一样不都得花几年工夫才能摸着门道?如果设计师每一样都做,就只能导致每种工作都流于泛泛。何况设计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还特别宽泛,他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吸收汽车之外的知识和经验,做足够的“无为”之为,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汽车的世界。
每个设计师都有各自的擅长和不足,而且由于职业的半艺术化原因,其个人特色是希望得到自由发展和强化的,对于设计团队的需要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这种个体差异,只是简单利用设计师“以成败论英雄”的竞争意识,就会造成很多无意义的比较和争夺,这显然是人力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另一方面,汽车设计的每一个步骤其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都足以吸引一个人投入多年甚至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至善至美。例如日本某著名汽车品牌的设计部门中有一个专门设计内饰皮革纹理的小组,其中一些设计师从学徒工开始穷其一生就专攻这一极为细致的工作,“专”至如此程度不仅仅是提高了整体开发效率,更有价值的是借助这些专门人才的智慧得到了远远优于竞争对手且能长期专享的高级纹理设计技术。
实际工作中不同设计师也的确会意识到自己对各个设计步骤的适应能力和兴趣的差异。因此,在比较理想的团队结构下,不同特色的设计师应当被引导去做不同的设计工作,使职责安排的弹性充分适合团队设计师的不同个性与优势。
篇5
论文摘要:通过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4届农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调查.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意向”、“家庭对学生就业”与“学生毕业后实际就业”相差甚远,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农业技术类学生培养目标进行细分定位,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适当调整,以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职农业技术类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就业走向;职业能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农业技术类人才定位的特点,明确就业市场对农业技术类高职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更好地针对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合农业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以期对高职农业技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做出准确定位。我们于2003~2006年对46个农业企事业单位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届、2004届、2005届.,2006届等四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初步明确了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及就业市场对其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就业的主要方向
为了解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我们先后对近四年来毕业的现代农艺、种子种苗专业共计104名毕业生就“在校期间就业意向”、“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以及“毕业后实际就业方向”三个问题进行了历时2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在校期间就业意向”分布比较平均,但选择非农行业的学生相对较少,说明毕业生仍然是愿意从事农业工作的。而“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营农业企业,分别占55.77%和38.46%。但实际上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仅有10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9.62%;到国营农业企业仅有5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4.81%;而到私营农业企业就业的多达55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55.28%;自主创业有6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5.77%;到非农业行业的仅有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88%,另有25名毕业生在调查时由于刚毕业未能及时就业,占调查群体的24.04%。这说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方向是私营农业企业,其他就业方向因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与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意向和家庭就业期望相差甚远(图1)。
2.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需求状况
为更进一步了解高职农业技术类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对高职农业技术类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们先后在全区各地对46个不同性质的涉农企事业单位(表1)
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调查的46个用人单位中,对所招收的员工学历要求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已经很少用初、高中毕业生,尤其是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几乎不用初、高中毕业生,那种“读完初中高中,打工致富一路通”的看法已经过时,同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因受到编制等影响,很少录用新员工,而需要新员工较多的私营农业企业,又是刚起步不久。因此,需要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的学历也很少,而懂得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用人单位需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要求具有高职、大专学历的分别占调查单位的67.39%和56.52%,而在被调查的46个用人单位中,有34个靴最需要招收的新舡类型就是技术人员,占54·84%(表2),
说明高职、大专毕业生就业的门路是很宽广的。
二、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用人单位对新员工能力的要求
员工能力主要表现在适应社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参与竞争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面对失败能力、科学管理能力等11个方面。在调查时,我们要求每个用人单位对员工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排序,每个被调查单位最多可选填4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能力。结果表明:近一半的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员工的适应社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表3),
这说明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全面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对“做人”素质的培养。
2.用人单位最需要新员工具有的技能
用人单位认为新员工最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是什么呢?结合农业技术类专业特点,我们对“基本农事操作技能、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植保技能、营销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外语运用能力”等8项技能的需求程度进行了调查,每个填报单位最多限选3项。
调查结果表明(图3),目前用人单位最需要新员工具有的技能是营销技能和病虫害防治技能(植保技能),分别占被调查单位的69.57%和63.04%.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学生就业的单位大多是私营农业企业。而这些企业主要是进行农业物资的营销工作,特别是农药的营销工作,所以更需要学生具有营销技能和病虫害识别防治技能。同时计算机操作、基本农事操作等技能,用人单位也比较看重。而对教学大纲中所强调的一线生产所需要的作物生产技能(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和果树生产技术)的需求程度却并不太高。
3.用人单位所期待的实训课的安排
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从而使毕业生能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就目前学生实训课的方式、地点和时间的安排等问题向用人单位作了一个初步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实训课程的安排(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实训方式上,有71.74%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田间实践,其次是外出参观学习,占所调查单位的30.43%。在实训地点选择上,认为应该到有关农业企业参加实训的,占所调查单位的78.26%。这一方面表明了企业希望学生能够在个更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以利于聘用人员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表明用人单位是愿意提供实习场所并通过这种合作更好地选拔人才;其次是院内实习农场,占所调查单位的36.96%。而在实训时间安排上,各单位的倾向性并不明显,基本上可以认为实训课的安排应该要贯穿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
4.用人单位对农业技术类各门课程重要程度的认同
在调查中,我们还根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使用的农业技术类专业教学计划列举了主要专业理论课程,以期了解各门理论课程在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调查结果看,各用人单位除了对市场营销学、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四门课程比较看重之外,不同单位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会随着企业的经营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三、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目前的素质与就业市场的矛盾
1.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
高职学生入学分数较低,特别是农业高职类入学分数更低,据我们对2004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报到入学的2010人进行调查,上线(区招生考试院公布的专科录取分数线)考生为510人,仅占入学学生总数的25.37%,未上线考生1500人,占入学学生总数的74.63%。说明高职学生入学的基础十分薄弱。
据学院招生办对2004年入学新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5%左右的学生认为“已经迈进了学校大门,终于可以松口气”;认为“还要继续努力,稍作一些调整后好好学习的占75%左右”;认为“通过大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综合能力,专业技能”的学生占70%左右,25%左右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太努力,及格就行”,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2.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高职农业学院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学生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精神;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不感兴趣,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看小说,玩手机等。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不注意联系实际有关,结果导致学生提不起精神,认为听老师的课不如自己自习;因此,对基本理论掌握不够,出来参加工作后,遇到实际问题,不懂得分析和解决。一些曾经聘用过我院毕业生的单位负责人,如柳州市瑞杰种子销售中心经理、南宁百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等均认为学生的理论水平比较低、农艺技术理论还需要加强。
3.动手能力欠缺
高职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其优势在于高职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据我们对46个单位调查,有58.70%的单位认为要加强实践教学,41.30%的单位认为要培养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47.83%的单位认为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这三个方面措施都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密切相关,这说明目前培养的高职农业技术类生尚无法较快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图4)。
四、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培养目标
篇6
潜在隐患堪忧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衔接不到位的问题,需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才能更好的实施。预算编制对国库支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挥关键性基础性作用,但是从当前事业单位的情况看,各个部门的预算改革相对比较滞后,预算编制与执行衔接存在不协调不到位的问题。国库集中预算制度要求各个单位必须按照年度财政预算编制的要求开展工作,只能在计划额度范围内进行财政支出申请。从年度预算批复时间看,通常是在每年的3月份,因此第一个季度无法完成项目资金支出。因此有的事业单位会延迟专项支付,或者利用其他资金进行垫付,形成了预算资金混乱的局面,与国库预算集中支付改革的目标不一致。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过程中财政资金支付的监督平台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从监督力度看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需要采取集中支付的监督措施,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可以提高资金支付的科学性。但是从现实情况看,一些事业单位出于从支付便利角度看,大都采取了授权支付的模式,授权支付的现金提取和转账业务都是在单位内部的支付系统中处理,从转账业务的特点看,虽然从支付系统里面能够看出资金的总体去向,但是与直接支付模式相比,存在监督力度不够的状况,现金业务财政部门只能按照支付系统的状况,对体现总金额情况进行把握,对现金支出和用途情况不能有效的掌握。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程序还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优化。财政资金支付环节如果设置过多,对整个事业单位的支付效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很难提升。从当前的支付程度看完成一笔支付需要预算单位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用款计划申请,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对用款计划情况进行审核,最后由财政部门审批下达指示,然后进入资金支付环节,预算单位需要提交资金支付的申请,如果是采取直接支付的模式,还需要打印申请书并与发票一起送到财政部门进行审批。整个过程需要进行优化,才能真正提高资金的支出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从资金支付的具体方式看,采取银行网点先垫付的模式,然后再通过银行对各个分行的资金支付情况进行汇总,最后统一与国库账户进行最终结算,授权支付的清算环节还需要经过很多的支付流程,比如零余账户的过渡等。我国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支付的流程过于复杂,资金到账之后查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会影响资金的支付效率,影响到事业单位具体工作的实施。
我国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存在银行的服务质量不高的局面。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要求,对于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后付的策略,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银行先垫付资金,等到每日营业终了的时候由人民银行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如果错过清算时间需要用国库资金进行垫付,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很多信息和清算业务都需要有银行参与,银行承担此类业务过程中存在手续费少、成本高的状况。因此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积极性。
优化制度策略
我国事业单位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需要强化资金的使用和监督,不断发挥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作用,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更好的发挥资金支付监督管理作用。我国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需要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国库资金能够有效的利用。从当前情况看,一方面需要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实施监控、综合查询、监控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过程中要求事业单位对每一笔资金的活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其具体监控内容包括付款用途、付款金额、付款账户、收款人、收款账户与银行等。如果是监控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现象需要及时处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需要及时纠正,通过预警管理系统的实施可以对资金的异常使用情况发出预警信号,同时能够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对各个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核查。
事业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要求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过程中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的支付效率,提高整个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简化预算指标生成程序,从根本上缩短审核环节、预算录入、待分指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保证严格审核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督过程,优化监督程序,简化用款和支付的审批流程,从根本上提高集中支付的效率。比如在直接支付程序中,可以取消纸质申请书申报审核环节,通过扫描、传真、拍照等无纸化技术减少中间审核流程,从而达到提高事业单位资金支付效率的根本目的。
篇7
关键词:信息安全;工控机;防病毒
工业控制计算机(以下简称工控机)专门为工业控制而设计,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其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控性都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的进程和结果。工控机虽然外观形态各异,但它们仍具有重要的计算机属性和特征,具有CPU、存储、接口,并有操作系统、计算能力、友好的人机界面等,因而工控机也有可能遭到计算机病毒的损害,工控机病毒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控机防病毒分析
出于安全保密需求,企业许多工控机采用单机模式运行,与互联网及其他网络物理隔离,只能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与外部进行数据传递,一旦移动存储介质携带的数据中包含病毒木马,就会被感染,而染毒工控机又会感染其他与之数据交换的工控机,从而造成广泛的影响,和无法预估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以往采取的措施一般是给工控机安装杀毒软件来查杀病毒,这种方式有六点缺欠:一是部分顽固病毒不能被杀毒软件完全清理;二是部分工控机因系统配置或软件兼容性问题,不适宜安装杀毒软件;三是杀毒软件存在误杀,即使用查毒模式,现场操作人员对扫描结果也难以判断;四是单机状态下必须手动更新病毒库,实际应用中,并不能确保更新到位;五是目前市场上的杀毒软件往往会占用较大的系统资源;六是查杀过程会占用较多时间,影响正常科研生产活动的推进。
2工控机防病毒新措施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模式。
2.1变更流程,预防为主
简单说来,就是“先杀毒,后上机”。具体措施是在生产现场设置少量中转计算机(以下简称中转机),所有移动存储介质必须先通过中转机进行病毒查杀,确认安全后,才被允许接入工控机。在中转机查杀,既不占用工控机自身的运行时间和系统资源,也省得一个介质在多个工控机上重复查杀,更为不适宜安装杀毒软件的工控机提供了支持。查杀中若发现病毒,在中转机上即时处理,若有删除不了的顽固病毒,可以尝试手动方式清除,若仍无法清除的,退回处理。以此保障所有接入工控机介质的安全性,从源头扼制病毒木马传播,杜绝交叉感染。为中转机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更新病毒库,使病毒库维持在最新状态,并对每一次中转情况进行登记记录,方便日后查找原始数据来源,为判断误杀、数据恢复等工作提供帮助。
2.2技术手段保落实
单纯的管理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有疏漏。要保证“先杀毒,后上机”的落实,需要辅以技术手段。以实际使用频率最高的U盘为例,关键在于上机的U盘必须是查杀过病毒木马的U盘,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对U盘本身进行定制,通过软硬件编程,对U盘写入标记,标识“已杀毒”、“未杀毒”两种互斥的状态,并在相关计算机上配置处理程序。初始,U盘赋予“未杀毒”状态,在中转机上杀毒成功则赋予“已杀毒”状态,工控机对接入U盘首先进行状态识别,“未杀毒”的拒绝读取,“已杀毒”的允许读取,并将状态重置为“未杀毒”。以此确保工控机使用的都是已杀毒的U盘。另外,U盘病毒大多是利用Autorun.inf自启动,从而感染宿主。禁止自启动是最为简单,却也是最为有效的防毒方法,可在计算机组策略或者注册表中进行设置,为简化操作,利于推广,将这一系列操作编成批处理命令运行,进一步强化工控设备本机安全。
3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工控机病毒防治的重要性,分析了现行措施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推行“先杀毒,后上机”的操作流程,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U盘的状态识别,保证上机U盘均为杀毒U盘,如此,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双管齐下,从根源上隔离了病毒木马,为工控机群留出了一片干净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靳悦振.浅谈U盘病毒(auto病毒)及其防治措施[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100-103.
[2]李佳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J]中国电力,2015,48(10):139-143.
[3]周航.图书馆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9):323.
[4]“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大会在津召开[J].信息网络安全,2014,(08):99.
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意识 会计职业道德 高职会计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增加,这些人才大都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职业教育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分,这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许多人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但有的人由于抵制不了诱惑,违反法律法规,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成为阶下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意识。下面就会计专业职业意识谈几点看法。
1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的内容
高职会计职业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职业资质,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是被社会认同的证明,是进入会计领域的通行证,如一般会计人员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事务所最好有注册会计师证、注册审计师证等。这方面学校都做得很好,如我校就要求在校生都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甚至要求80%的学生要在毕业前拿到初级会计资格证。
二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所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涉及会计职业,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即在校的学习阶段,学生应熟悉和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体道德。
三是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帮助和引导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是指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只有这种情感才能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依法理财;才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律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情感是相互作用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会计人员不熟悉准则、没有娴熟的会计技能,再好的道德品行,如何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做到客观公正?
2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经济事项时,都面临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虑,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经法规的执行。中国会计学会课题组就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曾对一千多名在岗会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坚持原则,有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按单位负责人意见办,同时做好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有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直接按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办。此调查结果从总体上揭示了我国当前由于会计人员职业意识缺失的严重程度。 在校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人员的预备军,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就是会计职业意识的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学校教育是会计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岗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没有把会计职业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摆在应有的位置,导致整个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导致会计核算失实、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层出不穷的根源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那么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3.1 重视会计专业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
第一时间将会计职业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正确认识会计专业,热爱会计专业,敬重会计职业。短暂的三年学校生活,帮助他们做一个如何尽快拿到会计职业资质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意识培养作好铺垫。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本领。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单位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一般单位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学院大力开展实训实验,仿真单位经济业务的实际处理流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在处理不同的经济业务过程中,不仅使其提高技能,还能体验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3.3 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意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学院应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应纳入会计专业的考核体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坚定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念,此门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有助于学生取得相应证书。
3.4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有关法规、道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枯燥,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案例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学院可以组织老师系统编写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探寻违法人员人生蜕变的实质,警示学生在会计岗位要抵御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课—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社会调查实践”的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意识,外显为诚信的道德行为。
3.5 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职业意识教育与专业传授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的传授当中,应时时注意把社会融入课堂,选取现实中的关于财务会计的案例,发掘知识点中所蕴藏的会计职业道德。以案说法,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将职业道德有机地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中去。如在《财务会计》中,当面对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时,尤其是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还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剖析,从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利益点出发,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在《审计》课中,要做一名审计人,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可通过对审计舞弊案例引导、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用良好的职业意识约束自己,做到客观独立,公正廉洁。
参考文献
[1]陈美荣.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杨照方,刘宝贞.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设想[J].科教文汇2008(8).
篇9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
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高职教育主要突出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突出培养特点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突出培养层次的“高级性”,深度性和综合性。使高职学生不仅懂得操作而且能进行技术开发,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拥有高水平的综合性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特别需要一支“能讲会做”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来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提升提供根本性保障。
一、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现状及特点
高职专业课教师需要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其所从事职业的一些特性,决定了高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必定具有某些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正是与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的区别之处,全面了解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现状及特点,能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教师扮演专业性、多元化角色
高职专业课教师要求教师能够担当传承理论知识和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高职专业课教师既是传道解惑的理论家又是指导技能的师傅;既是学校各种教育措施的执行者,同时又接受学校各级的监督与管理的被管理者,多元化的教师角色使其成为富有理性的人。
2、参与独立、创造性活动
高职专业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本和精力并对工作地点和时间要求要比较较灵活。教师不能简单的把书本的东西呈现出来,而是艺术家一样把知识加工创造表现为:教学法的变式、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总结自己等。高校教师的劳动过程都表现出比较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其劳动形式基本上属于个体劳动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等,高职教师必须有充分的教学主动权及掌控权,这样才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3、劳动过程与结果难以衡量
高职专业课教师从事思维性的知识性工作,工作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质量和效率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职业责任与职业意识,由于教学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控制,而且其劳动时间、劳动强度也难以客观量化,劳动态度无法明确区分,所以劳动过程很难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
4、弱生涯阶梯
高职专业课教师中职业阶梯比较单一,教师们间几乎没有职务上的晋升,所有教师身份都相同,教师生涯是比较平静的。
5、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是高职专业课教师最基本的人力资源特性,高职教师即是知识的传播主体,又是知识的创新主体,而且占有较高的知识层次,他们喜欢挑战性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进取,勇于探索。
二、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行业特点
职业环境是从业者工作与发展的客观环境,了解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行业特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高职专业课教师这个行业,进而对高职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1、数量短缺、结构性短缺
我国教师在规模上存在绝对数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绝对数量短缺是职业教师数量存在不足,特别是达到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优秀师资。结构性短缺是指根据职业教育师资类型的划分,其中某些类型的师资数量严重短缺,从总体上看,专业课教师在结构数量上也存在着严重失衡。
2、源渠道单一、稳定性差
新进教师的准入条件较低,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多是从普通高校本科、研究生院毕业的,接受的是系统的学科理论教育,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师资稳定性普遍偏差,特别是一线教学的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因为这部分高职教师在作为优秀教师的同时,也是高技术工程师,企业如果能够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就很容易成为他们转型的去处。
3、教师缺乏自主发展的认识与动力
造成教师缺乏自主发展的认识与动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缺乏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二是教师的职业反思薄弱,教师成长是一个不断进行职业实践及其反思的过程,通过职业实践和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己职业发展中的不足和自己前进的方向。三是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度还不够高。
三、职业生涯管理视角的现状问题分析
1、无明确的发展目标
高职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处在一个“无目标”的状态,高职专业课教师的发展目标是“双师型”,但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通道体系中并没有采用这种“双师型”模式,因为专业课教师的职称评定、分配制度等没有与职业发展挂钩,所以无法成为所有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发展目标。
2、聘任体制还不成熟
目前“双师型”教师资格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学界和政府都没有相关规范以至于实际操作缺乏,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教师响应积极性较低。
3、职业发展不能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专业课教师职业发展的晋升阶梯和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晋级管理模式。大多数高职院校大都直接套用普通高校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专业职称体系,其不适合用来评价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因为其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十分强调学历、科研等理论水平的审查,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他们职业发展特点要求的职业生涯通道。
4、分配制度需要完善
高职院校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上。具体说,职业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在经济待遇上不同的学院、相同学院的各专业教师、以及不同级别、不同资质的高职专业教师要实行不同的弹性分配制度,弹性的分配制度能够调动教师体的积极性,使每个体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应该受到相应的经济及社会的回报。
5、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一直处于滞后水平,尤其缺乏“双师型”教师培训效果和职称评定的有效评估,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实践性技能的教学能力评定一片空白,而且教育相关主管部门也未颁布有关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考评制度,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针对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的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培训设计和绩效评估机制。
篇10
关键词:高职护生;实习;班主任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38-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和护理。护理人员作为国家紧缺性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人们对护士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护生的实习是从学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且他们在实习中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职业道德对其今后的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实习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笔者通过对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前的指导,激发实习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使其树立自信,顺利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为日后成为优秀的白衣天使打下基础。
一、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情况分析
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前已经在学校学习三年半的时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逐渐成熟起来。首先,他们的年龄偏小,普遍在十八九岁,想到由原来熟悉的集体生活过渡到相对独立陌生的个人实习生活,能否适应新的环境会出现焦虑畏难的情绪,产生莫名的孤独感。他们也会担心自己的文凭不硬或知识不扎实、操作不熟练、认知水平低,使自己情绪波动较大;其次,由于阅历、环境的影响,面对角色的转变,从学校的课堂走向医院的病房,多数护生显得恐惧担忧,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实习是运用检验理论的时候,非常严肃紧张。部分护生觉得,远离学校、教师、家长,可以挣脱束缚,认为实习是很潇洒的,甚至能够多玩一玩,放松自己;再次,初入社会缺乏沟通技巧,社会经验较少,护生面临各种人际交往问题。如与带教教师及各种医护人员之间,害怕他们不好接近,或担心分配任务太多,从而产生抵抗情绪。与患者及家属之间,有的患者非常排斥实习护生,认为他们是新手,缺乏经验,或操作技能不好,医学知识不足,这些因素让护生心理上受到打击,甚至一些患者或家属故意为难实习护生,使得他们压力过大,影响实习积极性。种种因素给护生心理上造成困扰,思想矛盾,觉得护士地位不高,感到失落,与理想中白衣天使身份差距太大,甚至产生悲观情绪,怀疑本职工作,否定自己。
二、班主任的指导作用
作为全班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待学生即将实习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班主任要正确引导,全力支持,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指导。
1. 重视思想教育,端正态度。班主任应利用一切机会,重视和加强实习前的思想教育,确保护生能够顺利地进入医院实习,使他们了解临床实习对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考虑到护生的年龄、心理等因素,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引导护生学会自立自强自爱,要从实习开始慢慢地把自己融入社会,也是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同时,指导护生用科学的心态尽快适应实习生活,班主任可以多介绍医院的环境、特点、规章制度及带教老师等情况,让护生了解实习的时间、地点,帮助护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实习日程安排。护生的实习,不仅关系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关系学校的荣誉,培养护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感。在医院要比在学校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加强自控力,提高自我素养。
2. 进行主题教育,交流经验。班主任可以组织护生讨论各种有关实习的话题,如“怎样成为一个好护士”、“如何与病患沟通”、“怎样更好地调适自己”,等等,使护生对身份及环境的转换有理性的认识,能够正确对待各种问题。此外,班主任可以邀请已实习过的学生与他们交流,现身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同龄人心灵相通,彼此之间沟通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的实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来解疑答惑,帮助即将实习的护生消除顾虑,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环境,缩短护生的不适应期,促进护生健康发展。
3. 强化自身技能训练,增强护生自信心。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虽然经过了三年半的理论学习、实验、操作练习及见习等环节,但对于实践中要如何应用各种知识颇有疑虑。他们缺乏自信,更担心自己会在实习中出差错、事故。因此,班主任要在各方面激励护生,给他们自信心和创造力。帮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专业,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激发热情,挖掘闪光点。尤其在实习前,鼓励护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同学之间相互督促,相信自己的能力,稳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以便进院后能较快地适应临床工作。同时,指导护生用积极、科学的心态去面对临床中的各种病人,运用自己所学的医护知识及技能主动参与对病人的抢救和护理。通过反复实践操练,就能熟能生巧,逐渐克服恐惧心理。不仅可以做得越来越好,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产生发展自己的内部需要和动力。
4. 引导护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职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取决于护生与带教老师、医生及病患的交往。班主任要鼓励护生在实习工作中积极主动与带教老师交流,尊重老师,虚心请教,勤问勤学,向带教老师学习技能操作。熟悉医院管理制度,同时与其他工作人员搞好关系,以便获取就业信息、了解招聘程序等,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与实习同学之间相处融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大方热情,心胸开阔,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要沉着冷静处理好与病患及家属关系,关爱病人,以诚恳的态度和熟练的技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使他们愿意接受实习护生的治疗和护理。班主任要引导护生学会疏导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找老师、朋友或家人倾诉。班主任也要采取多种方法同护生联系,如电话、短信、QQ、视频等现代化手段,细心地了解和掌握护生的心理状态,让护生把自己当朋友,让他们畅所欲言,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护生以精湛的技术、自然大方的仪表树立良好形象,得到带教老师、医生及病人的认可,有助于更好地与人相处。
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医院的实习环境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不仅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还要重新融入新的群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在护生实习时,要加大感情投入,关怀体贴护生,帮助护生调整自我,并且充满爱心,掌握护生状况,耐心指导护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待社会,勇敢地对待困难挫折,顺利地完成实习,以便日后更好地从事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雅杰.浅谈中专卫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