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幸福范文
时间:2023-03-30 08:4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捡拾幸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听种子突破外壳的声音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听着街道的喧闹,车水马龙,时不时传来几声刺耳的车笛声,这对我烦躁的心情无疑火上浇油,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场景转换,我脚踩几片落叶,聆听声声鸟啼,享受着美妙的时刻。一抹嫩绿吸引住我的视线,它的茎弯曲着,种壳突破一半,一颗晶莹的露珠挂在叶子上,为它更添几分韵味。它从一颗种子,经历艰难险阻,突破重重关卡。终于,亲眼看到阳光,亲身经历雨露,阳光的普照,雨露的滋润,让嫩芽茁壮成长。它的幸福就是享受阳光雨露,成就辉煌,种子突破外壳的声音,清脆悦耳。听,那是幸福的声音
赏夕阳慢落山头的美景
红,黄是色彩系中的暖色系,有强烈的色彩效果,而夕阳西下能把红。黄完美融合,把幸福诠释出来,金黄色的阳光从云层中透射出来,外层是一圈淡黄色光晕,夕阳被山头遮住半边脸,仿佛是美人的面纱,想要走进她,一探神秘,为这美丽祥和的画面画上点精之笔,夕阳的幸福是有云彩的守护,山峦的宠爱,看到夕阳与山,云的完美融合,会使心灵得到莫大的抚慰。
篇2
我们是幸福的,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读书,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成长,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的成长,我们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快乐的学习,相比起那些无家可归的,四处流浪。一张桌子要有四个人来读书的孩子们来说,我们是幸福的。
也许有些人双目失明,他们可以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尽管他们眼前一片黑暗,他们是幸福的;也许有些人双腿残疾,但他们可以由心灵去感受大自然,尽管他们面临着痛苦,他却幸福的;也许有些人双耳失聪,他们可以用眼睛欣赏大自然,尽管他们的世界很宁静,他们是幸福的。
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青少年来说,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成为国家栋梁,未做过增光添彩!这就是我的幸福!
幸福如秋天的落叶,捡起来便是黄金,幸福如闪亮的玻璃球藏在各个角落,捡起来便是那金银珠宝啊!
也许幸福是一杯冬天的温水,是餐桌上一顿丰富的晚餐,是手机上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脸,是赛场上一句温暖的鼓励……
篇3
我坚信自己是幸福的,一向如此。为什么不幸福呢?我实在找不到不幸福的理由。
我真的无法解释什么叫做幸福,我也从来没有试图去理解到底什么叫做幸福,不是我没有求知欲,实在是因为我担心,害怕当我明白什么叫做幸福以后,当我知道人家如何来定义幸福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的跟随了别人的方向,走向我自己幸福的反面。
我猜,所有的不幸福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荒唐结论,当一种幸福非得和另一种幸福比较、而且要死要活一定要分出个高下的时候,不幸福便产生了。但是,幸福真的只是自己的事情,每一个人的幸福均各自不同,无从类比。我不愿意相信托尔斯泰老先生说过的那一句著名的语录: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我的幸福怎么可能和别人的幸福一样或者相似呢?是否幸福,需要一个标准,我的关于幸福的标准怎么可能和别人的幸福标准一样或者相似呢?一旦你采用了别人的标准来丈量自己的幸福,那么,你的不幸福便开始了。
为了完成这篇文章,我不得不在44岁这一年,去学习幸福的意义。
查阅了一些资料,伦理学给幸福的标准概念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叫做幸福。
麻烦了吧,本来很自在很幸福的我,一看到这个定义,顿时惶恐起来,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原来幸福的意义那么宏大啊,甚至有些高不可攀。突然面对镜中的我,扪心自问:
你真的幸福吗?
不行,我还得查查。
中国幸福学(当然,我不太了解咱们中国什么时候有了这么一门学问,没听说过)认为: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这个解释简单多了,至少他告诉我幸福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换言之,只要我精神愉悦了,你管了什么呢,反正我就幸福了。只不过,这个定义强调了“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我要是没渴求呢?我今天一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就不幸福了?多幸福啊!还有,渴求没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部分的满足就不幸福了?只要你不那么在乎结果,不一样可以幸福吗?
于是,查阅一番资料以后,我一头雾水,突然间有了一种不那么幸福的感觉。
出问题了。
不行,我不能被理论,别人的理论牵着鼻子走,还是好好想想自己的幸福吧。
我清晰的记得5岁那年,我有一块二毛钱,那个时代那个年纪,巨款啊,全是毛票加分币,揣在兜里,鼓鼓囊囊一堆呢。得意得很。出去玩儿,回来,钱丢了,丢得只剩两分,好似晴天霹雳,自然嚎啕大哭。我外公见状,问我:
“哭,能把钱哭回来吗?”
我愣住。
外公:“如果能把钱哭回来,我陪你一起哭。”
我摇摇头,我当然知道钱是哭不回来的。
外公:“那你哭个什么劲。”
我瞪大眼睛望着外公。
外公:“丢钱已经很惨了,哭一场,岂不更惨。”
我不哭了,终于明白,我的确丢了钱,但是,我不能丢掉我的幸福。
我就是在外公这样的熏陶之下成长的。于是,我有时候会很不理解别人的一些行为。
我不理解,考第十名有什么好沮丧的,谁也不能证明第一名一定拥有比第十名更多知识;
我不理解,考上普通大学有什么好惭愧的,谁也不能保证重点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一定比普通大学的学生混得好;
我不理解,开10万元的车有什么好悲哀的,城里面限速都是80公里;
我不理解,职位低有什么好难过的,当大官的责任还大呢;
我不理解,存款少有什么好痛苦的,至少我见过一个小伙子花掉自己所有的6万元为心上人买了一只戒指,亿万富翁做得到吗?我指的是倾囊而出。
篇4
——如烟往事,浅笑而安
作者:谭平
我们
有一小片
一小片土地。
就会埋头的干,使劲的拼,默默的耕耘。
我们
有一颗
火热的心,
就会燃尽着无私的爱……
如果
种出的是一株株花朵,
我们就拥有一朵朵的幸福之花;
如果
结出的是一粒粒果实,
我们就拥有一生一世的幸福之心。
虽然,
我们不能选择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
也不能安排什么时候离开这里。
但是,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什么事该遗忘,
也可以安排什么时候该放手。
其实,
只要我们微笑着
辛苦一日,可一夜安眠;
只要我们微笑着
勤劳一生,可一世幸福长存。
其实,
简简单单的生活就是幸福,
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
幸福就是简简单单的生活,
就在我们心里……
其实,
幸福就是对如烟往事,浅笑而安。
篇5
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幸福是拥有用不完的金钱;有人认为,幸福是一杯绿茶,醇香又韵味无穷;还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缕阳光,温暖着你。可我却认为,幸福就是那深深的爱,就是那一件毛衣,它给予你从肉体直至心田的温暖……
记得我正上三年级时,一个冬天的下午,突然刮起了呼呼的北风,天气骤然愈来愈冷。放晚学的铃声缓缓响起,我们赶忙走出校门。来到了校门口,我却发现妈妈没有来接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扑向自己亲人温暖的怀抱时,我羡慕极了。因为我家离学校太远,中午我都是在姨妈家。晚上妈妈才接我回家。我左等右等,无情的寒风还使劲地往脖子里灌,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颤。“妈妈呀妈妈,你怎么还没来呢?是不是你不来接我了呢?”我的心里气坏了,“对了,我也能自己回家的。”于是,我低着头往回家的路走去。
夜幕慢慢地降临,行人渐渐少了,我加快了步伐。刺骨的寒风不时地向我袭来,我缩着脖子,把衣服紧紧地攥着。可是,身体单薄的我还是被冻得牙齿磕磕作响。这时,我那不争气的泪水刷刷地流了下。正当我埋怨妈妈之时,忽然,一个熟悉、亲切而又焦急的声音在我身后响起,“哦,宝贝,妈来晚了……”“妈——”我转过身,呜咽着奔向妈妈。妈妈停下摩托车,连忙抱紧泪眼模糊的我。“呀!手这么冰,冻坏了?这样可不行啊!”说着,妈妈立刻把她身上的毛衣脱了下来,紧紧地套在了我的身上。哦,那带着妈妈体温的毛衣,那温馨的气息顿时让我倍感温暖。“来,上车,抱紧点啊!我们回家咯。”搂着妈妈,我才发现其实妈妈也被寒风吹得发颤了。瞬时,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而刚才对妈妈的种种埋怨早已烟消云散了。一路上,尽管北风呼呼作响,我的小脸被冻得发麻,可是我的心是暖暖的,全身仿佛有一股暖流在流淌着,好暖,好暖。贴在妈妈背上的我,是多么的幸福呀。
这就是幸福,就这么简单,一件带着体温的毛衣,一件平常的小事……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都会品尝到了幸福。幸福的滋味,就是这样,暖暖的,让你的心变得温暖;幸福的感觉,就是这样,会让你忘了前一秒的烦恼;而幸福的体会,就是这样,会让你感动、流泪,永远难忘。
五年级:洁宝贝1
篇6
幸福教育工作包含甚广,本文单从构建幸福教师这一方面,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认可。教育工作平凡而琐碎,多数教师在岗上课、批作业、管理学生,年复一年,普普通通。不仅有的教师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也对这一流程司空见惯,久之视若无睹,甚至埋怨为何教师本人不能做出工作亮色。如同教师批改学生试卷只关注错题一般,引起领导注意的反是教师工作中的疏漏和失误,是班级成绩的下降、班级纪律的松弛、班级卫生的死角等。如此一来,领导和教师之间关系紧张,教师亦难以激发工作热情,陷入“痛苦教师”的泥沼。正确的做法是,校领导要及时肯定教师普普通通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转换管理视角,由过多关注教师的“非”向教师的“是”倾斜,只要认真备好一节课、上完一节课、改完一次作业、教育一个学生,工作就是满分。要多去发现,及时肯定,并让教师察觉到你的发现和关注,启发自我意识,从一点一滴的工作扎实做起。这是从横向层面而言,从纵面来讲,教师管理能力有差异,教学质量有高低,校领导不应只青睐于“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教研活动、课题开展乃至学校事务决策都只重视“优秀”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非“优秀”教师几成透明,极易造成自我忽略,导致事事不参与、时时没意见,何谈“幸福教师”?如同激活教育末端一样,学校也要激活教师末端,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创建平台,从教学、管理、教研、科研等各个方面耐心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使他们感觉到学校的重视,形成集体归属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认可的核心是尊重,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差异。
二是引导。谈到幸福绕不过金钱和物质,很多教师的“痛苦”在于无权无钱,工资低、事务重、责任大,缺乏社会地位。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仅凭一个学校是无法扭转和解决的。但是并非只有金钱才能催生“幸福”,学校可从四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从思想观念上引导。通过举办讲座、开座谈会、看幸福教育视频等方式,学镇西、魏书生等名家的幸福教育观、幸福教育事例,端正教育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朴素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幸福、感受幸福。二是组织各种形式文艺活动,节假日组织会餐,构建学校的和谐家庭氛围。让教师在业余生活、放松休息、集体团结协作中感受幸福。三是善于发现、及时解决教师的工作生活困难,让教师切实感受到集体温暖。四是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让教师在学生微小而纯真的举动中感受幸福。
三是创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为教师提供的种种幸福只是一个前提和保障,关键还在于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教师本身对幸福的创造力。一是在教书中创造幸福。在学校规章制度的督促下,教师本身通过加强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日常工作,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淇沃写葱乱桓錾杓疲在工作中解决一个难题,在教学成绩中有一个提高,在教学理念上有一个顿悟,在课堂比赛中获一个成功等,无不散发着幸福的火花,逐步形成在勤奋努力中创造幸福的习惯。二是在育人中创造幸福。学生的命运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改变一个学生命运的同时往往改变着一个家庭的命运,无论学习成绩优劣,学生都承载着家长的期望。教师通过自己日趋成熟的教学艺术,转化一个个学习或习惯差的后进生,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养成正确的学习、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不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吗?三是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工作中同事之间接触最为频繁,倘若矛盾重重,相逢横眉冷对,何有幸福可言?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至为重要,同事有喜及时相贺,有难及时相帮,发现工作失误及时提醒,工作信息及时共享,帮忙而不拆台,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关系亲密团结,自然生活中在和谐的暖意之中。四是在集体荣誉中创造幸福。学校面临的评估检查、活动竞赛以及办校声誉都要普通教师来完成、来维护,教师通过扎实的日常工作为学校综合成绩打好了基础,或因个人的工作亮点为学校带来荣誉,在奉献的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展示,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证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五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称职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在为集体争取荣誉中创造幸福。
(作者单位:山东莘县董杜庄镇西吴家小学)
篇7
她平凡,平凡到许多人不认识她。
她伟大,伟大到我用一生去感恩她还不够。
我不想像别人一样,把母亲这两个字吹捧的那么虚伪,说什么母亲吃剩菜剩饭,衣服上有补丁……试问,21世纪还有多少母亲是这样的。每一位母亲都有自己为儿女奉献的事例,而不是千篇都是写的母亲多么多么可怜。我的母亲就时而细心,时而粗心。每天清晨,我去上学,她经常说:“小心过马路。”中午还常常熬汤给我喝,这是她那么的细心;可有时,她又十分粗心,没有发现我喝汤都是皱着眉头的。
她的唠叨声;训斥声;笑声;每一种声音都铭记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动听。
在每一位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我们告别了天真,走向了沉稳;脱去了童年的稚气,获得了自信,
抛弃了依赖,学会了选择,懂得了自尊,自立,自强。
有她,真好
她在我寂寞时,解除了我的孤单;
她在我难过时,解除了我的烦恼;
她在我骄傲时,解除了我的虚荣。
她常说我是她的天使,我说她才是我的天使,一直守护着我,却从不要任何回报。
一滴白色的液体从脸颊上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后落入嘴角。
彼岸花,此岸泪。
篇8
关键词:幸福城市;个人;幸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57-02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大概有一百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幸福城市”,“幸福”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目标。毋庸置疑,这是城市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口号,是对以往提出的“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目标的进一步反思和提升,是对人与城市之间最和谐关系的美好预期。幸福是主体的主观感受,是纯粹个体的事情。以城市为主体,推进和增加主体的幸福感受,必须首先理清城市在个人生活中所占据的角色问题。城市一方面是个人生活得以展开的平台,代表著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对个人生活能够加以调节和控制的行政单位。因此,以城市为主体,建设幸福城市,就内在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一方面实现生活方式的革新,一方面实现城市对个人生活的有效调节和控制。
一、“幸福”与城市生活方式变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现代社会,直接生活在城市中以及生活在乡村却受到城市影响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通过城市整合的过程融入相应的社会团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因其方便、快捷、舒适等特征逐渐在更多的人口中得到尊崇和推行的同时,也因其带来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日趋枯竭等问题成为我们反思的对象。
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和反思首先集中在社会学领域,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对于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学者王雅林认为,可以通过城市生活活动的条件、主体和呈现形式三个维度加以考察,并且认为通过对有关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能够达成社会学研究的最高使命,那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或者说“幸福生活”不仅是理论研究的最高使命,也是我们进行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目标,首先就必须进行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和改革。
目前,无论是“生态城市”、“智慧城市”还是“海绵城市”,实际上都倡导一种在方便、快捷、舒适的同时兼顾低碳、环保、高效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从广义上涵盖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但是更为集中地表现在发展观和消费观之中。就发展观而言,低碳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节约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为目标。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的山清水秀,居民的幸福生活。
二、“个人”的三层含义与“幸福城市”建设
城市的另一个角色是对个人生活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但是,在城市的调节和控制之下的“个人”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严谨的思索和理性的决断,又可以代表个人的好恶和特殊利益。追求整体上的、普遍的“幸福生活”,首先需要对这个模糊抽象的“个人”概念加以分析。
“个人”第一层含义是抽象的人格。就抽象人格而言,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都有权从自我出发来决定什么对自己而言是幸福的,从而决定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如果个人只追求自己需要的满足,只关注自己特殊的需要和利益,就必然带来对环境的恶意破坏,对生态资源的无底线的消耗,生活也就距离幸福越来越远。“个人”的第二层含义,是能够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个人对人际关系、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层的认识,自身行为与外在约束和规则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和解。自觉的道德主体按照“善”的原则行动,人的行为既是善的,也是幸福的,但是这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状态。把“善”的原则作为行为的目标,同时关照具有特殊需要和利益的个人,也就是追求整体上的“幸福生活”,就需要同时扬弃抽象的人格以及完美的道德主体,这就需要“个人”的第三层含义,也就是“国家的公民”来完成。
个人作为国家的公民,在逻辑上是一个现实而且具体的环节。一方面抽象的人格扬弃了自己的抽象性和主观性,按照国家的规定、客观的各种约束和规则行动,通过走入现实而获得了现实性和具体性;另一方面,个人通过参与国家制度的制定和建设,参与以城市为主体的各种活动,能够将道德主体的“善”的原则升华为具有国家强力支持的客观约束和行为规定,从而使“善”与“幸福”超越个人的追求而成为整体性的事业。只有作为国家的公民,既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又遵从现实的约束,才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活,只有在这种生活中,幸福才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但是这种生活只有在理性的思考获得了普遍性的力量,城市同时承担起国家的责任,才能变成现实。城市承担起国家的责任,就意味着必须将城市建构为一个更为普遍和强大的有机体,在其中“个人并不消失,而是通过他与更大的有机体的和谐关系获得更充分的实在性。”
城市作为这样的一种有机体,必须针对个人的三层含义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和约束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让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平等、自由、现实地追求幸福。在实践中,针对抽象人格,城市应该建设健全的法律法规体制;针对道德主体,城市应该加强道德建设;针对城市公民,城市应该提供各种平台,以便让每个人都能现实地追求幸福。
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绿色的生活方式涵盖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手段,都能够为山清水秀的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仅靠个人的自觉效果非常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生活方式不“方便、快捷”,而“方便、快捷”却又恰恰正是城市中的个体从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利益出发而行动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此时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有详细的法律和法规,作为客观性的力量对个人的任进行约束。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与环保相关的立法。对于城市而言,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更深入细致地完善相关领域的立法活动,而是将这些法律和法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执法,让个人的特殊需要和利益受到制约。如果仅仅有法律和法规的约束,主观的任性活动虽然可以被限制,但是此时个人的感受更多的是不自由、不幸福。但是这种不自由、不幸福的主观感受,因其仅仅与个人的、主观的、特殊的利益和需要相关联,并不能作为“幸福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
目前,我国加强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树立一些道德模范和榜样。确实,“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但是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在具体的、烦琐的、涉及各种特殊需要和利益的日常活动中按照道德模范和榜样的标准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合乎逻辑的道路应该是建构一种承载着道德标准的伦理实体,个体在具体的生活中不断受到整个伦理实体的教化,通过遵守生活中的风俗和习惯,将追求“善”和“幸福”看作自己生活的任务和目标。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伦理”与“道德”结合在一起使用,但是在思辨的意x上,二者的逻辑层次完全不同。道德是个人反思的结果,道德判断的唯一标准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因此对于同一行为,从不同的主观意志出发,可以有相反的道德判断,甚至个人可以对自己的任何行为都加以善的解释而不顾其客观内容,通常我们称之为伪善。伦理与道德不同,伦理是道德主体在现实的活动中的升华,一方面遵从主观的道德判断,另一方面遵从现实的法律规定,从而既扬弃法的抽象性,也扬弃道德的主观性的更高的逻辑环节。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在树立道德模范和榜样之外,还应该将具有道德追求的行为准则建设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和习惯,建设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必不可少的伦理原则,建设成为我们生活方式中的基本内容,这样才能使道德判断获得客观性的力量,从而影响个体的成长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综合而言,以城市为主体,改变城市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政府规划、目标设计来建构一个“幸福城市”的发展蓝图,其真实含义就应该是以公民为对象,城市加强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改变整体的伦理风俗和习惯,以便让每个公民都能在现实的和具体的生活中转变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同时又将“善”和“幸福”作为自己生活的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建设起来的“幸福”才是真实、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是合理、现实的“幸福城市”。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7.
[2]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当前中国城乡家庭消费状况[N].光明日报,2009-02-10.
On the City and Happiness in "Eudemonia City" Construction
ZHANG Qiong
(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44,China)
篇9
【关键词】分形 简单性 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C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89-02
世界是丰富多彩、绚丽缤纷的,如千姿百态的云彩、弯弯曲曲的海岸线、绵延不绝的山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泻千里的江河等。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看复杂的世界,本文将用分形的新视角来看世界的简单性与复杂性,去发现复杂世界背后隐藏的奥秘,对世界进行一个新的理解。
一 对分形的理解
在运用分形的视角对世界的简单性与复杂性进行分析前,我们首先要对分析工具——分形,进行定义和理解。
分形是从意思为“不规则的或者断裂的”拉丁语派生出来的。分形的原意是不规则的、分数的、支离破碎的,它是一种具有自相似特性的图形、现象或者物理过程等,来自于几何学的研究。它与传统的欧氏几何有很大的差异和区别,欧氏几何研究的对象是规则的、连续的、光滑的形体,而分形几何研究的对象则是不规则的、不连续的、粗糙的形体。对于什么是分形,许多科学家都尝试去理解和定义。
1.分形理论创始人Mandelbrot的定义
Mandelbrot在1982年曾试图给分形下过一个数学定义,即如果一个集合在欧式空间中的豪斯多夫维数严格大于其拓扑维数,则该集合为方形集,简称为分形。一般说来,豪斯多夫维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1986年,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比较实用的定义,即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称为分形。
分形创始人Mandelbrot的两个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对分形进行了较好的描述和理解,也涉及了分形维数,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把某些分形排除在外,难以概括分形的丰富性。
2.数学家Falconer的定义
Falconer参照生物学家的做法,通过列出分形的具体特性来给分形下定义。他从特性的角度将分形(分形集F)描述如下:(1)它具有精细的结构,即在任意小的尺度下,它可以有更小的细节;(2)它是如此的不规则,无论从局部还是从整体看,它都无法用微积分或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它本身的结构通常在大小尺度上有着某种自相似的性质;(4)它的分形维数大于它的拓扑维数;(5)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以由迭代方法产生;(6)它通常具有“自然”的外貌。Falconer指出,如果集合F具有上述所有或大部分性质,它就是分形。
Falconer对分形的定义非常详细和具体,让人们能很直观地了解分形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但其对分形的定义缺乏抽象性和精炼性概括,没能很好地对分形的本质进行阐述。
由此,可以看出要对分形下一个明确而严格的定义不是容易的事,但从中我们能获取一些对分形的理解,分形具有自相似性,分形图案是通过对其自身进行成比例缩小复制而构成的,局部与整体相似。分形几何的理论为人类看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方法视角。
二 由分形看世界的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奥秘
为什么几何学常常被说成是“冷酷无情”和“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无力描写云彩、山岭、海岸线或树木的形状。云彩不是球体,山岭不是锥体,海岸线不是圆周,树皮并不光滑,闪电更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面对复杂多样的世界,从分形的角度来分析,能更好地揭示世界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奥秘。下面将运用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1.自然界复杂性中的简单性
自然界是奇妙无穷的,它蕴含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森林、河流、云朵等。但就在这复杂性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神秘的维度,许多分形现象。
首先,来看看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树。当人们在一棵大
树下乘凉时,会觉得树的生长是毫无规律的,因为它的枝干看起来是向各个方向生长,大小和长短不一,这容易让人们觉得它的生长只取决于阳光、水分等条件。但如果用分形理论去分析其,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树的每一节枝干,看起来都与整棵树惊人地相似。沿着树根向上看,看到母支,接着再到更小的分支。如果注意这些分支或节点,然后再观察更高的分支或节点,会发现分支的模式是相似的,并且这种分支的模式是贯穿整棵树的。这是树的分形现象,看似复杂的树实际上是由简单的模式不断重复而形成的。
除了树之外,云朵也是一种分形现象。看似变幻莫测的云朵,也存在着自相似性。云朵边界形状的形成,常常被认为是随机的,没有规律可循的。但从分形的角度去分析,会发现其自相似性。如果在一个规模上去观察云朵,然后选择一小块放大,它看起来与之前选定的规模是相似的。对整片云彩不断进行缩放观察,可以发现,选择的小部分就像之前更大的部分,它们具有不断重复模式的相似性,复杂结构的背后是由许多简单的结构重复组合而成的。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分形的魅力——复杂中蕴含着简单性。
其实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分形结构,自相似性也普遍存在,并且多具有随机自相似的性质。如海岸线的轮廓、地球的形貌、河流水系的分布、星系与星团的分布、月球的表面、动物的花纹、植物的叶脉、岩石的裂缝、下雨天的闪电等。当我们放大和缩小,物体看起来都是非常相似的。
但要注意,自然界中存在的分形现象多是近似自相似或统计自相似,它们的自相似性存在于一定的尺度范围内,当对其进行缩小或放大到一定倍数时,其自相似性就不复存在了。
2.人类社会复杂性中的简单性
简单性构成了自然界中的复杂性。从分形的角度去分析,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也蕴含着简单性,是由许多的简单性构成。
例如,股民们关心的股票价格曲线。在很多人看来,它是非常复杂、变化莫测的。但如果将许多天的股票价格交易曲线进行观察和分析,人们会发现,这些难以预测的股票价格曲线,从长期来说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自相似性的,符合分形的规律。再如,人类自身的身体构造也是巨大的分形结构。人每分钟的心跳频率曲线、小肠血管的分布状况等都是具有自相似性的。貌似复杂的、杂乱无章的曲线或血管分布,其实都是由许多简单的具有自相似性的结构所构成。另外,可以把社会中的家庭看做是复杂社会中简单的单位。复杂的社会就是由一个个简单的单位构成,社会中的每个家庭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具有一定的自相似性,它们成为社会整体的再现和缩影。社会分形表征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中一些不规则的非线性特征,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生活中,因为简单性构成了复杂性,使越简单的反而是越接近最本质的、最真实的。例如,在理工科领域,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公式越简单的、才是越正确的、越接近真理的;越复杂的,往往不是最后的和最终的结果。
从分形这一观点来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类社会的事物都具有分形结构。复杂的人类社会也是由简单性构成的,复杂性中蕴含着简单性。
3.小结
从以上多个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分形现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许多看似复杂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简单性。因此,从分形的角度说,世界是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许多的简单性构成了复杂的世界。延伸开来,简单的过程可以构成复杂的结果。这拓宽了人类的视野,改变了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对于人类重新审视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由分形看世界的意义及应用
1.由分形看世界的意义
欧式几何的研究对象都是规则的形体,而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却是不规则的。分形抓住了世界现象的本质,从而研究世界上不规则现象存在的规律性。从分形的角度去看世界,我们发现了世界具有的另一种奥秘,世界的复杂性是由简单性构成的。这对人类的认识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分形几何理论对许多学科中的复杂问题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分形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2.由分形看世界的应用
运用分形理论,人类可以测量出一片森林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帮助人类进行环境保护,没有分形,则无法测量。再如,利用分形理论可能有助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在医疗成像领域,血液首先通过正常的血管,然后通过有肿瘤的血管,因为两种血管网络有不同的分形维数,不是整齐分岔,所以可以判断出该部位是否处于癌变状态。还有,由于断层与裂缝系统具有分形分布结构,因此人类利用地下深部岩石裂缝发育带与地表的自相似性,能较好地对碳酸盐地区的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克服地质资源勘探难的问题。
分形科学不仅广泛地应用在自然科学领域,其在社会科学中也有广泛应用。
分形理论已成为经济学家解释复杂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例如,价格变化的分维测算、国民收入的分形与分维、经济混沌及奇异吸引子的分维测度等新成果的研究为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可以用分形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模拟自然景物、动画制作、建筑物配景等。如电影《星球大战3:武士复仇》就是利用分形来生成星球表面的地势和死亡之星的轮廓等魔幻特效。另外分形天线、分形服装、分形首饰、分形建筑等都是在不同尺度层次上的自相似结构应用。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分形的重要意义和应用,让我们对分形理论有美好的展望,同时也相信分形理论今后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伯努瓦·B.曼德布罗特.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陈守吉、凌复华译)[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
[2]朱华、姬翠翠编著.分形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0
[3]肯尼思·法尔科内.分形几何中的技巧(曾文曲、王向阳、陆夷译)[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时间银行;帕累托最优;公共服务;社会保障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种利益群体偏好的变化,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异质和动态的时期。然而,公共服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却与我国刚性的政府供给机制构成了一定的不和谐,政府供给能力总量不足且供给结构失衡。
帕累托最优对于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的帕累托改进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公共服务的供给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公民的需求偏好。而这一方面要求公民有意愿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偏好,同时公民需要有畅通的渠道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偏好;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有动机去提供这些公共服务,并且政府要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去供给。“时间银行”模式恰好符合这两个要求:一方面,公民通过参加“时间银行”表达自己的需求偏好;另一方面,相比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建立“时间银行”体系的投入要少得多,而且一旦建成,只需要付出维护费用,投入产出比极高。
“时间银行”虽是进口名词,但相应的做法在我国也曾经出现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社区工作者关注到“时间银行”这一互助模式。该模式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改善原有社区居民原子化状态,通过有偿志愿服务为主的网络组织模式,既节约了社会成本和家庭压力,又提高了社区居民各自的生活质量。虽然“时间银行”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具体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也为提升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减轻我国的公共服务压力提供了一条解决路径。
二、“时间银行”模式在中国公共服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保障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的生存下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政府通过何种制度安排来达成这个目标,这个义务都是无法回避的。我国社会保障人口规模巨大、社会保障需求量趋势显著、国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现实,决定了建立基于劳动互换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最现实的选择,它能够以比较经济的成本取得相对较高的社会效益,广泛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来弥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而“时间银行”模式的本质是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符合社会交换的要求。因此,在中国公共服务中应用“时间银行”模式,具有其可行性:
1.符合我国国情
社会迫切需求,国家又财力有限,不可能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因此,建立基于“时间银行”模式的公共服务模式符合国情,可以广泛推行于我国各个地区,惠及各种经济状况和家庭结构状况的所有有需求的人。
2.符合市场经济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与回报激励机制有存在的必要性,权利与义务、奉献与回报应该是匹配的。基于“时间银行”模式的公共服务在志愿的基础上强调回馈机制,符合了人们在追求崇高道德理想的同时又有实现自己利益的现实需求。人们在做好事的同时,其行为和效果受到社会认可与鼓励,同时在遇到难处希望得到社会援助时从制度上得以保证,从而达成个体间心理与道德上的公允与平衡。
3.志愿者有闲暇和服务热情
坚持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要有时间,二要有热情。志愿者大多为老年志愿者和军人与学生,这些人群不乏空余时间,并且有较高的服务热情,他们参与活动是基于互助的需要以及社会责任的动机,而非纯粹对利益关系的考虑和计算。
4.国内外已有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时间银行”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国外社会为老服务的主流模式,大可推广到公共服务的整个社会保障领域。从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西方国家社会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看,单纯的社会机构养老也并不是最佳选择,以中国为代表的三代同堂模式正成为一种解决老年问题的范式。为此,许多国家政府都把居家养老服务当成现代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主流模式。
从国内发展来看,时间银行这几年陆续在天津、马鞍山、湖南、扬州、无锡、杭州、宁波、广州等地先后推行,取得了很多经验,为下一步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三、结论
从帕累托提出的改进原则及最优原则可以得出结论:虽然每个消费者负担不同的税收价格,但他们享有等量的公共产品,从而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公共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这里的公共产品可以用公共服务来替代,但是,这一最优条件是有假设前提的,而且公共服务的提供并不是完全有市场提供的,政府作为提供的主体,同时作为一个自利人,不可能完全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具体到我国公共服务领域,部分群众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满足的部分又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发挥极致,目前政府能做到的只能是转换思维,通过与其他非正式组织及个人的“合作共治”来达到一种帕累托改进,进而最终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因此,虽然“时间银行”模式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阶段,但将其推广到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虽然说良好的制度选择并不必然带来最优的分工组织结构以及最优的资源配置,但是它至少意味着,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帕累托改进是可以通过制度改进得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高月兰.对“帕累托最优”的伦理诘问[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5,(8)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4]王智慧,刘芳.论帕累托最优概念的相对性与局部性[J].天府新论,2005,(9)
[5]马贵侠.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王琳.循环互助的新模式――时间银行[J].法制与社会,2011